[ dùn,tún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321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zdbk.com
囤姓主要源自:姬姓。
囤姓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囤史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囤史,到清朝时期亦称囤史令,专职掌管王室储积粮、修、盐、货物等,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是管理国家粮、货二仓的主要官吏。
在囤史令以下,设有囤士二人,囤史二人,囤徒六人,分别负责粮食及其货物的仓储和征收,其下辖各郡、州、县附属从员若干。该种官制,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皆有仿设。
到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政权,囤史令官秩为正四命(八品),俸禄六百石,相当于今国家粮食总局局长。
在囤史令、囤、囤史、囤徒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囤氏。
囤姓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明朝时期官吏囤户,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囤户,是明朝设置的官粮管理机构官员,负责仓粮的管理与征购。
在明朝成祖朱棣执政以后,为压打地方粮绅的不法与贪贿行为,控制粮价,以县位单位设置了正、副粮长各一人,以管理和平抑粮食仓储、征购、价格。后明成祖发现许多县的正、副粮长根本就没有设置官仓,而是将粮食囤集在自己家里,形成了新的粮绅族,不但造成新的贪贿团体,并严重拖欠国家的征粮税款,于是改变政策,下诏严令各县改设县囤。
在史籍《明史》中记载:“永乐五年九月,成祖以天下财赋多不理,而江南为甚,苏州一郡,积逋至八百万石,思得才力重臣往厘之。乃用大学士杨荣荐,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始至,成祖召父老问逋税故,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忱乃创为平米法,令出耗必均。又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准式,革粮长之大入小出者。旧例,粮长正副三人,以七月赴南京户部领勘合。既毕,复赍送部。往反资费,皆科敛充之。忱止设正副各一人,循环赴领。讫事,有司类收上之部。民大便。忱见诸县收粮无团局,粮长即家贮之,曰:‘此致逋之由也。’遂令诸县于水次置囤,囤设粮头、囤户各一人,名‘辖收’。至六七万石以上,始立粮长一人总之,名‘总收’。民持贴赴囤,官为监纳,粮长但奉期会而已。”
“逋税”,就是拖欠税款。每县官囤建设后,设粮头、囤户各一人,官秩八品,专职负责统辖征收粮食,待征收的粮食达到六万石(每石六十公斤,合三千六百吨)以上时,方增设粮长一人,官秩从七品,总领县制官仓,只负责签收查验官粮仓储状况。之后,以官仓粮食为基础,平易粮价,迅速平定了“靖难之役”以后明朝纷乱的市场和国家赋税征集的混乱状况,控制了全国的粮食价格,稳定了国家经济。
在粮头、囤户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囤氏。
今辽宁省的铁岭市,北京市,山东省的聊城市高唐县,贵州省的贵阳市,台湾省的高雄市等地,均有囤氏族人分布。
一、囤dù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香河、山西之忻州等地有此姓。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
二、囤
囤姓分布:山东清平(今划归临清和高唐)、淄博、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囤姓起源:见《姓苑》。
一、囤dù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香河、山西之忻州等地有此姓。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
二、囤
囤姓分布:山东清平(今划归临清和高唐)、淄博、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囤姓起源:见《姓苑》。
其他姓氏
[ 囤 ]的同部首字 - [ 囗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