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百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fán ]

读音:fán

拼音:fan

简繁:樊

五笔:SQQD

五行:木

部外:暂无

五笔:SQQD

笔画:15画

吉凶:吉

仓颉:DDK

结构:上下

郑码:FOFG

四角:44804

区位:2314

统一码:6A0A

异体字:棥,?

英汉互译:a railing,a fence an enclosed place

笔顺:横、竖、撇、点、撇、点、撇、点、横、竖、撇、点、横、撇、捺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112018年2014年
2013年1092007年2006年107
1995年1101987年1021982年104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157

内容来源于:www.zdbk.com

起源

樊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

樊姓源流

①远在在人皇氏时代有泰壹氏之后,传到尧帝时,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有樊姓酋长樊竖字仲文到帝都屯丘(今河南清丰),参加废帝挚立尧为帝。其尧臣樊仲文后被封到山东西南立国为君,进入夏商时期迁入陕西长安东南,其后有樊仲氏。

②相传伏羲氏之后有个叫后照的到四川的东部巴水河上游定居,其子孙以巴水之名姓巴,后来巴氏有个叫顾相的生有五个儿子,分为五个姓,其中有巴郡蛮族的樊姓起源。

③高辛氏帝喾有女配槃瓠生有六男六女后自配成婚,衍发为六个姓,其中有武陵南郡蛮族的樊姓起源。

④有颛顼帝之后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封为赢姓。据考古发现在河南信阳的平桥镇以南的狮河之滨有古樊城,出现有赢姓的古樊国之墓。

⑤陕西氐族樊姓相传是炎帝之后,汉文帝时有氏族人樊仲子,十六国时有氐族人樊世等氏族樊姓。

⑥樊姓起源于姬姓,形成于西周

。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始祖,号神农氏;黄帝是姬姓部落的始祖,号轩辕氏。从二帝的后代看,炎帝相传仅姜姓一系,而黄帝相传却有25个儿子,后来发展为25宗,分为12个姓:姬、酉、祁、己、滕、箴、任、仼、荀、僖(xi)、姞(ji)、儇(xuan)、依。在此12族中,只有“苍林”与“青阳”同黄帝姓姬,而樊姓是从姬姓产生的。

姬姓传至周太王之玄孙虞仲支孙仲山甫被周宣王赐封到周成王的都城洛阳管辖的河南济源西南建立樊国,其后有樊姓起源于仲山甫的一支。

⑦樊姓起源于子姓,形成于商代。樊姓是商汤的后裔,是最早的樊姓起源。商朝中期,国内形成了七个大族,即陶、施、樊、繁、錡、几和终葵。樊姓为七族之一,子孙一直世袭下来。周武王灭商后,他把商代遗民七族分别迁往齐、鲁一带定居,所以战国前后,樊姓名门望族多在山东、山西地区。

望出于山西“上党郡”,其后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的樊迟字子迟就是商朝“殷民七族”的后人。

⑧樊姓也应为西南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期,巴郡、南郡蛮夷地区,本土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此五姓皆来自陕西南汉中地区。又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曾有王室封于“樊”,西周灭亡时,部分族人徙于荆楚,夔巫之地,可见沿汉水而上的樊姓一族,应为巴郡一部。

此外,还有瑶族、苗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均有不同宗的樊姓人。

人口分布

个历史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七位,人口约12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93%左右。

樊氏主要出于姬姓。周太王有后代叫作仲山甫的因为作战有功被分封到樊地(今河南济源),他的后代以国号为姓,世代以樊作为姓氏。而樊氏最早的起源其实可以追溯到商汤时代。

在古代,樊氏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上党。樊氏族人在全国各地许多地方均有分布,如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长治,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

先秦时期,樊姓活动主要在河南和陕西一带。进入秦、汉以后,由十曲部巴氐混血樊人的加入,西部、西北和中原的樊姓发展相对较快,到隋朝初期,在山西南部的上党地区,河南南部的南阳地区形成了樊姓望族。进入唐、宋时期,樊姓向南和向东部发展,很快进入皖赣苏浙地区,到明、清时期各地都有樊姓的足迹了。宋朝时期,樊姓约有近7万,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09%,排在第一百四十位之后。当时四川为樊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总樊姓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南和广西等地,以上五省大约占了总樊姓人口的83%。全国形成了川陕、晋、豫樊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樊姓大约有14万余,约占全国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〇七位。山西为樊姓第一大省,约居住了樊姓人口的20%。全国樊姓主要集中于山西、浙江、陕西、湖北、山东、河北、河南、四川、江苏九省,大约占全国樊姓总人口的92%。樊姓人口主要倾向由四川和河南向西北和东南地区迁移。全国基本形成由西北的秦晋地区东南斜穿华北和中原直达东海的一条樊姓集中分布带。

樊氏是常见姓氏,分布较广,尤以陕西、河南、江西等省为多,这三省樊氏约占全国樊氏人口的50%左右。樊姓的第一大省为河南,大约占全国樊姓人口的18%。在全国主要分布于河南、陕西、山西、安徽,这四省集中了樊姓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江苏、湖北、河北、江西、甘肃,这五省又集中了樊姓人口的26%。全国形成了以陕西为中心的向东南递减的一条樊姓分布带。

在当代中国姓氏排行中樊姓为102位,人口约221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樊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樊姓在人群中分布在陕宁、晋豫鄂、甘肃大部、河北西部、内蒙古中部、安徽西端、江西北部、川渝北部、湖南西北,樊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27%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8%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9%,该地区居住了大约49%的樊姓人群。在皖苏大部、湘赣中部、贵州北部、重庆南部、四川中部、山东西部、河北大部、北京、内蒙古东南、辽宁西部,樊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8%—0.27%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1.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5%的樊姓人群。

在地方姓氏中亦有一定位置。如北京市1982年人口统计资料抽样分析统计中,在前100个大姓之内,居74位;又如陕西省亦是1982年人口统计中,前100个大姓里居63位。见诸历代《百家姓》,樊姓人口如汉代《百家姓》,又叫《姓氏三字经》,收录200个姓,其中有“……屈宗淡,樊爱君……”句,居168位;宋代《百家姓》搜集468姓中,有“……高夏蔡田,樊胡凌霍……”句,居157位;明代《皇明千家姓》收录1968姓中,有“……戴邭滑顿,沈樊沮漆……”句,当代新编《百家姓》128句,每句4字,其中第26句写道“樊兰殷宠”,居101位。

上党郡: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隋朝开皇三年(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

此外还有庐江郡、沛国郡等。

上党堂、南阳堂、舞阳堂。

一、fá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长治,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苗、瑶、壮、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商人七族有樊氏。仲尼弟子有樊迟,鲁人,盖其后也。”此或出自子姓?

2、又注云:“姬姓,周太王之子虞仲支孙仲山甫,为周宣(王)卿士,食采於樊,曰大侯,因邑命氏。其地一名樊阳,今河南济源东南三十八里皮城是也。以樊皮居之,故名皮城。”

3、《中文大字典》注引《后汉书·南蛮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於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望出上党、南阳。

二、

樊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7%,为中国人口最多120个姓之一。尤以陕西、河南、江西等省多此姓,3省樊姓约占全国汉族樊姓人口50%。

樊姓起源:

1、殷民七族有樊氏,见《左传》。

2、系自姬姓。周太王子虞仲之孙仲山甫,宣王封仲山甫于樊(故城在今河南济源),因邑命氏。

3、“巴郡蛮”五姓有樊。

4、武落山出四姓,其三曰樊氏。

5、前秦、隋初时陕西关中氐族大姓有樊氏。

6、明、清时云南黑盐井(今禄丰西北)巡检司土巡检樊氏,系白族。

7、蒙古、满、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樊姓名人:

樊须,春秋时鲁国人,为孔子弟子。

郡望:南阳、上党。

历史名人

樊姓古代名人

樊皮春秋,周国大夫。樊皮叛王《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樊於期战国,秦国大将,避罪于燕,得燕太子丹之庇护,后因荆轲欲替太子丹杀秦王,愿得其首级以入秦,遂自刎而死。

樊哙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沛县人。楚汉战争时,项羽的谋士范增打算在鸿门宴上谋杀刘邦,樊哙持盾闯入,斥责项羽,使刘邦得以脱身。灭秦后,与张良谏刘邦不要贪图咸阳宫室安乐,遂封存重宝财物府库。以军功封舞阳侯。

樊英汉朝,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他通晓阴阳地理,并洞悉其中的奥妙,能推测灾异。他在壶山之阳隐居时,向他求学的人从四处涌来。无论州郡如何礼请他,他都不应。

樊逊南北朝,北齐哲学家,他对道教神仙方术加以批判,认为皆虚妄之术。

樊稠东汉末年(?-195),军阀,官至右将军、万年侯。凉州金城人。

樊兴唐朝,安州人,原籍安陆。为人忠谨,开国功臣。历左骁卫将军、赤水道行军总管、左监门大将军等职,后官累至检校右武侯将军、襄城郡公。永徽初卒,赠左武侯大将军、洪州都督,陪葬献陵。

樊梨花唐朝,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樊梨花智勇全,美貌绝伦,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

樊圻明末清初,万历四十四年至清康熙三十三年后清画家。字会公,江宁人。擅画山水、花卉、人物。为“金陵八家”之一。

樊莹明朝(1434—1508),字廷璧,号澄江,常山人。天顺八年进士,引疾归养。成化三年,应知县李溥之聘编纂《常山县志》。正德三年十一月十八日病故,葬博望乡大尖山。正德十四年昭雪,追赠太子少保,谥清简。

樊继祖明朝,字孝甫,号双岩,郓城县人,正德6年进士。著有《双岩奏疏》、《十友传》、《山海纪程》、《金丹集》等,流传于世。

樊腾凤字凌虚,河北邢台隆尧县西良前村人,以创著《五方元音》闻名全国。

樊姓近代名人

樊增祥清朝(1846—1931),政治家、文学家、著名诗人,亦名云门,字嘉父,别号樊山,恩施城关人。16岁取秀才,21岁中举人,31岁中进士[22]。其代表作有《彩云曲》、《樊山诗集》等。

郡望

上党郡: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隋朝开皇三年(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

此外还有庐江郡、沛国郡等。

上党堂、南阳堂、舞阳堂。

一、fá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长治,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苗、瑶、壮、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商人七族有樊氏。仲尼弟子有樊迟,鲁人,盖其后也。”此或出自子姓?

2、又注云:“姬姓,周太王之子虞仲支孙仲山甫,为周宣(王)卿士,食采於樊,曰大侯,因邑命氏。其地一名樊阳,今河南济源东南三十八里皮城是也。以樊皮居之,故名皮城。”

3、《中文大字典》注引《后汉书·南蛮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於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望出上党、南阳。

二、

樊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7%,为中国人口最多120个姓之一。尤以陕西、河南、江西等省多此姓,3省樊姓约占全国汉族樊姓人口50%。

樊姓起源:

1、殷民七族有樊氏,见《左传》。

2、系自姬姓。周太王子虞仲之孙仲山甫,宣王封仲山甫于樊(故城在今河南济源),因邑命氏。

3、“巴郡蛮”五姓有樊。

4、武落山出四姓,其三曰樊氏。

5、前秦、隋初时陕西关中氐族大姓有樊氏。

6、明、清时云南黑盐井(今禄丰西北)巡检司土巡检樊氏,系白族。

7、蒙古、满、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樊姓名人:

樊须,春秋时鲁国人,为孔子弟子。

郡望:南阳、上党。

姓氏源流

一、fá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长治,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苗、瑶、壮、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商人七族有樊氏。仲尼弟子有樊迟,鲁人,盖其后也。”此或出自子姓?

2、又注云:“姬姓,周太王之子虞仲支孙仲山甫,为周宣(王)卿士,食采於樊,曰大侯,因邑命氏。其地一名樊阳,今河南济源东南三十八里皮城是也。以樊皮居之,故名皮城。”

3、《中文大字典》注引《后汉书·南蛮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於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望出上党、南阳。

二、

樊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7%,为中国人口最多120个姓之一。尤以陕西、河南、江西等省多此姓,3省樊姓约占全国汉族樊姓人口50%。

樊姓起源:

1、殷民七族有樊氏,见《左传》。

2、系自姬姓。周太王子虞仲之孙仲山甫,宣王封仲山甫于樊(故城在今河南济源),因邑命氏。

3、“巴郡蛮”五姓有樊。

4、武落山出四姓,其三曰樊氏。

5、前秦、隋初时陕西关中氐族大姓有樊氏。

6、明、清时云南黑盐井(今禄丰西北)巡检司土巡检樊氏,系白族。

7、蒙古、满、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樊姓名人:

樊须,春秋时鲁国人,为孔子弟子。

郡望:南阳、上党。

堂号

上党郡: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隋朝开皇三年(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

此外还有庐江郡、沛国郡等。

上党堂、南阳堂、舞阳堂。

一、fá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长治,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苗、瑶、壮、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商人七族有樊氏。仲尼弟子有樊迟,鲁人,盖其后也。”此或出自子姓?

2、又注云:“姬姓,周太王之子虞仲支孙仲山甫,为周宣(王)卿士,食采於樊,曰大侯,因邑命氏。其地一名樊阳,今河南济源东南三十八里皮城是也。以樊皮居之,故名皮城。”

3、《中文大字典》注引《后汉书·南蛮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於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望出上党、南阳。

二、

樊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7%,为中国人口最多120个姓之一。尤以陕西、河南、江西等省多此姓,3省樊姓约占全国汉族樊姓人口50%。

樊姓起源:

1、殷民七族有樊氏,见《左传》。

2、系自姬姓。周太王子虞仲之孙仲山甫,宣王封仲山甫于樊(故城在今河南济源),因邑命氏。

3、“巴郡蛮”五姓有樊。

4、武落山出四姓,其三曰樊氏。

5、前秦、隋初时陕西关中氐族大姓有樊氏。

6、明、清时云南黑盐井(今禄丰西北)巡检司土巡检樊氏,系白族。

7、蒙古、满、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樊姓名人:

樊须,春秋时鲁国人,为孔子弟子。

郡望:南阳、上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