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īng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291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263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266 |
1995年 | 284 | 1987年 | 288 | 1982年 | 276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399 |
内容来源于:www.zdbk.com
荆姓主要源自:芈姓、姜姓。
荆(Jīng )姓源出有四:
荆姓起源一
源于芈姓,出自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今湖北荆州),国号为荆,君主称为荆君。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上的记载,楚国的旧国号是荆,荆氏是未改号为楚之前的姓氏,又说周朝楚国的别称为荆,国民以国为氏。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帝之后第五代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于是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所属部落族人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郑)。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就是楚之先祖。
周襄王姬郑十四年(楚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638年),楚成王派兵救郑国,与宋国军队大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射伤意欲称霸的宋襄公并击败宋军,楚国军威大振,其时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在楚成王继位改荆为楚以后,以前历代荆君的庶出子孙者,即有以原国号为姓氏者,称荆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荆氏正宗。
荆姓起源二
源于芈姓,出自为居于秦国的楚氏避秦庄襄王嬴楚之讳所改,属于以国名为氏,或避讳改姓为氏。芈姓之后原有以国为姓的楚氏,其中有一支楚氏族人居于秦国,在斯地生息繁衍。后在先秦时期因避秦庄襄王嬴子楚的名讳,改以原国名“荆”为姓氏,称荆氏,世代相传至今。
芈姓荆氏族人皆尊奉楚君熊绎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荆氏合谱。
荆姓起源三
源于姜姓,出自战国末期齐国庆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战国末期,齐国有庆氏一族,是公孙庆克的后裔子孙,后因故有改姓为荆氏者,逐渐形成江南荆氏一族。公孙庆克,是齐桓公姜小白的庶孙,即齐桓公之子姜无亏的儿子。公孙庆克的儿子后来以父名命氏,称庆氏,形成了一个庆氏大家族。在春秋时期,齐国公孙庆克的后裔中有著名的庆封,在晋国还有庆郑,皆为齐桓公之支庶。在先秦时期,被燕国太子丹收买并派往秦国去刺杀秦王嬴政的著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之刺客荆轲,即是该支由庆氏分衍的荆氏族人。
姜姓荆氏皆尊奉公孙庆克为得姓始祖,且不与芈姓荆氏合谱。
荆姓起源四
始祖荆王贾(高帝从兄也)后人
历史上荆姓的分布与迁徙
宋朝时期,荆姓大约有4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5%,约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一十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湖北一带。明朝时期,荆姓人口骤减,大约有1万8干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河南、山东、湖南、河北等地。山西为荆姓第一大省,约占荆姓总人口的一半。
当代荆姓分布与图谱
荆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当代荆姓的人口大约有23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9%,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六十六位。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荆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内蒙古、山西、河南、黑龙江,这四省区大约占荆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河北、吉林、山东、陕西、辽宁、江苏等地。荆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黑龙江、内蒙古东北、吉林大部、河北:西南、山西南部、陕西中部和东南、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重庆北端,荆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以上,最高可达1.7%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2%,居住了大约47%的荆姓人群。在内蒙古中部、宁夏大部、甘肃东南、陕西北部和西南、晋冀鲁辽大部、吉林南端、河南北部和东部、江苏西北、安徽北部、鄂渝中部、湖南北段、四川东北,荆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5%--0.1%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7.4%居住了大约36%的荆姓人群。
今黑龙江省的安达市、虎林市、兰西县、齐齐哈尔市、五大连池市、哈尔滨市,河南省的洛阳小浪底市、巩义市、郑州市、延津市、焦作市武陟县、新乡县、开封市、南阳市、漯河市舞阳区、平顶山市、灵宝市、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德州市齐河县、日照市莒县、龙口市、聊城市莘县、淄博市桓台县、蓬莱市、临沂市、枣庄市、莱阳市、潍坊市高密、东营县、菏泽市、金乡县、临清县、聊城市、茌平县、威海市石岛、日照市岚山区,吉林省的长春、延边地区、白城市,河北省的沧州市、泊头市、黄骅市、香河县,山西省的阳泉市、平陆县、临猗县、永济市、太原市、石鹿县、朔州市,陕西省的安康县、杨凌县、洛川县,辽宁省的沈阳市、抚顺市、丹东市、鞍山市,江苏省的徐州市、镇江市、沛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重庆市的合川县,湖南省的辰溪县,湖北省的麻城市,安徽省的太和县、涡阳县和凤台县,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荆氏族人分布。
广陵郡:即江都郡。原为战国时期楚国的广陵邑。秦朝时期置为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广陵并入江都。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
邠庆堂:宋朝的将领荆嗣,累立战功。宋太宗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阵,拜都指挥使。宋真宗时,为邠庆、环庆副部署,嗣起行伍。他一生经一百五十余战,未尝败北。
此外,荆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受祉堂”、“临保堂”、“笃庆堂”、“保庆堂”、“留余堂”、“垂裕堂”、“留青堂”、“裕后堂”、“永恩堂”、“启佑堂”、“宝善祠”、“广宗堂”、“培源堂”、“昌后堂”等;分堂“谷贻堂”、“留青堂”等。
一、荆jī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黄骅,山东之昌乐、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长治,陕西之韩城,湖南之芷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芈姓。楚国旧号荆,此未号楚之前受氏也。”此以国为氏。
2、《姓氏考略》注云:“又有庆姓改荆者,荆卿是也。”荆卿,即战国时荆轲,齐人,本庆姓,迁居於卫,称庆卿,后到燕国,称荆卿。望出广陵。后梁有荆浩;宋代有荆伯玠,太平兴国登科;明代有荆茂;清代有荆道乾,安徽巡抚。
二、荆(荊)
荆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7%。尤以河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荆姓人口22%。
荆姓起源:
1、系自芈姓。楚旧号荆,此为未改国号前之受氏。季连封国,荆楚一也,见张澍《姓氏五书注》。
2、春秋时齐国庆氏,至卫者改姓荆。
3、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荆姓名人:
荆轲,战国时齐人,刺秦王未遂。
郡望:广平、广陵。
荆姓古代名人
荆轲战国(?-公元前227年),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失败被杀。战国末期卫国人,汉族,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于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于期,荆轲只好私见樊于期,告以实情,樊于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于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荆浩五代,后梁画家,沁水人。他擅画山水,常常携带笔墨摹写山中古松,画云中山顶时,能画出四面峻厚的气势。著有《笔法记》,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荆嗣宋朝,名将,累立战功。历官天武军校、田重进部将,太宗时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阵,拜都指挥使。真宗时,为邠庆、环庆副部署,嗣起行伍,一生经150余战,未尝败北。
荊政芳明初,進士。
广陵郡:即江都郡。原为战国时期楚国的广陵邑。秦朝时期置为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广陵并入江都。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
邠庆堂:宋朝的将领荆嗣,累立战功。宋太宗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阵,拜都指挥使。宋真宗时,为邠庆、环庆副部署,嗣起行伍。他一生经一百五十余战,未尝败北。
此外,荆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受祉堂”、“临保堂”、“笃庆堂”、“保庆堂”、“留余堂”、“垂裕堂”、“留青堂”、“裕后堂”、“永恩堂”、“启佑堂”、“宝善祠”、“广宗堂”、“培源堂”、“昌后堂”等;分堂“谷贻堂”、“留青堂”等。
一、荆jī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黄骅,山东之昌乐、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长治,陕西之韩城,湖南之芷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芈姓。楚国旧号荆,此未号楚之前受氏也。”此以国为氏。
2、《姓氏考略》注云:“又有庆姓改荆者,荆卿是也。”荆卿,即战国时荆轲,齐人,本庆姓,迁居於卫,称庆卿,后到燕国,称荆卿。望出广陵。后梁有荆浩;宋代有荆伯玠,太平兴国登科;明代有荆茂;清代有荆道乾,安徽巡抚。
二、荆(荊)
荆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7%。尤以河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荆姓人口22%。
荆姓起源:
1、系自芈姓。楚旧号荆,此为未改国号前之受氏。季连封国,荆楚一也,见张澍《姓氏五书注》。
2、春秋时齐国庆氏,至卫者改姓荆。
3、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荆姓名人:
荆轲,战国时齐人,刺秦王未遂。
郡望:广平、广陵。
一、荆jī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黄骅,山东之昌乐、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长治,陕西之韩城,湖南之芷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芈姓。楚国旧号荆,此未号楚之前受氏也。”此以国为氏。
2、《姓氏考略》注云:“又有庆姓改荆者,荆卿是也。”荆卿,即战国时荆轲,齐人,本庆姓,迁居於卫,称庆卿,后到燕国,称荆卿。望出广陵。后梁有荆浩;宋代有荆伯玠,太平兴国登科;明代有荆茂;清代有荆道乾,安徽巡抚。
二、荆(荊)
荆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7%。尤以河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荆姓人口22%。
荆姓起源:
1、系自芈姓。楚旧号荆,此为未改国号前之受氏。季连封国,荆楚一也,见张澍《姓氏五书注》。
2、春秋时齐国庆氏,至卫者改姓荆。
3、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荆姓名人:
荆轲,战国时齐人,刺秦王未遂。
郡望:广平、广陵。
广陵郡:即江都郡。原为战国时期楚国的广陵邑。秦朝时期置为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广陵并入江都。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
邠庆堂:宋朝的将领荆嗣,累立战功。宋太宗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阵,拜都指挥使。宋真宗时,为邠庆、环庆副部署,嗣起行伍。他一生经一百五十余战,未尝败北。
此外,荆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受祉堂”、“临保堂”、“笃庆堂”、“保庆堂”、“留余堂”、“垂裕堂”、“留青堂”、“裕后堂”、“永恩堂”、“启佑堂”、“宝善祠”、“广宗堂”、“培源堂”、“昌后堂”等;分堂“谷贻堂”、“留青堂”等。
一、荆jī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黄骅,山东之昌乐、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长治,陕西之韩城,湖南之芷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芈姓。楚国旧号荆,此未号楚之前受氏也。”此以国为氏。
2、《姓氏考略》注云:“又有庆姓改荆者,荆卿是也。”荆卿,即战国时荆轲,齐人,本庆姓,迁居於卫,称庆卿,后到燕国,称荆卿。望出广陵。后梁有荆浩;宋代有荆伯玠,太平兴国登科;明代有荆茂;清代有荆道乾,安徽巡抚。
二、荆(荊)
荆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7%。尤以河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荆姓人口22%。
荆姓起源:
1、系自芈姓。楚旧号荆,此为未改国号前之受氏。季连封国,荆楚一也,见张澍《姓氏五书注》。
2、春秋时齐国庆氏,至卫者改姓荆。
3、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荆姓名人:
荆轲,战国时齐人,刺秦王未遂。
郡望:广平、广陵。
其他姓氏
[ 荆 ]字的同音字 - [ jing ]
[ 荆 ]的同部首字 - [ 刂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