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ú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725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zdbk.com
留姓主要源自:伊祁姓、姬姓。
留、畱,读音作liú(ㄌㄧㄡˊ)源于伊祁姓,出自古帝尧之子丹朱庶兄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在史籍《姓源·韵谱》中记载:“留姓,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为氏。春秋郑国邑,后有人为姓。”传说尧娶散宜氏女,生朱。朱受封于丹水(又名点心河,源出今湖北省长阳县西堡镇附近山区,东流经贺家坪、高家堰等地镇,在津阳口注入清江),称丹朱。当尧之时,部落之间的战争仍不断,且很激烈。尧时曾对南方的三苗进行讨伐。
留姓起源一
源于伊祁姓,出自古帝尧之子丹朱庶兄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在史籍《姓源·韵谱》中记载:“留姓,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为氏。春秋郑国邑,后有人为姓。”传说尧娶散宜氏女,生朱。朱受封于丹水(又名点心河,源出今湖北省长阳县西堡镇附近山区,东流经贺家坪、高家堰等地镇,在津阳口注入清江),称丹朱。当尧之时,部落之间的战争仍不断,且很激烈。尧时曾对南方的三苗进行讨伐。尧本在北方,但尧的儿子丹朱却被封于丹水,到了南方的汉水流域去了。所以有尧子丹朱伐三苗到丹水的传说。一说丹朱是尧之嗣子,尧说他“心既顽嚣,又好争讼”,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不用他,而把帝位禅让给舜。这是后人推崇尧舜禅让说之思想的反映。丹朱是否果真不肖,已无可考证。但在史籍《山海经》一书中,记载古代首领有帝号的不多,而丹朱却有了帝号,称作帝丹朱。郑玄注释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说明丹朱在汉朝时期人们眼里,是一位在古代很有德望、声名很显赫的人。但在史籍《竹书纪年》中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是刻意指明,尧不传子而让位于舜似并非尧之本意,而是迫于舜的威力,或说是舜排斥了尧子丹朱而篡夺了尧位,说明尧并非不想传子,尧子也不一定不肖。这说明,当尧之时,帝位传子还是传贤,家天下还是公天下,正处于激烈的社会争斗当中。
传说,丹朱有九个庶兄,其中有一个被赐封于留邑(今江苏沛县),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留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留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留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源韵谱》记载:
周王朝时期的“王畿之留”,在春秋时期属于郑国留邑(今河南偃师),其住民中多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留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留姓起源三
源于改姓。南朝宋文帝六子刘诞,谋反被杀后,子孙被贬为庶民,改姓“留氏”。
留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
蒙古族留佳氏,亦称刘佳氏,世居察哈尔地区(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多冠汉姓为留氏、刘氏、雷氏等。
留姓起源五
源于满族,出自宋、元时期蒙古族留佳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留佳氏,亦称刘佳氏,满语为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罗、瓦尔喀、乌拉、辉发、松花江等地,后冠汉姓为留氏、刘氏、雷氏等。
②满族留济理氏,满语为Linggirl Hala,汉义“黑狐皮”,世居黑龙江地区,后冠有汉姓留氏、李氏、理氏等。
③满族完颜氏,为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满语为Wanggiya Hala,以部为氏。完颜氏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后为金国皇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期称其为“王甲部”,世居完颜、讷图、喀拉沁、英额、佛阿拉、新京等地。后冠有汉姓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等。此外,在蒙古族、锡伯族中也有完颜氏族人,乃金国时期女真族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清朝初期顺治皇帝执政时期,有正黄旗尚书完颜·留保,其后裔中有取汉姓留氏者。
得姓始祖
尧帝。
留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零三位,多以会稽、扶余、辽东为郡望。
内蒙古自治区、福建省、湖南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北京市、天津市,丽水市等地,均有留氏族人分布。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扶余郡:即今双城市。黑龙江省设置较早的市(县)份。早在距今三~四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双城就有人类活动。先秦时期,这里分布着肃慎族先民。公元前两千多年,肃慎族人向帝舜贡献矢、石。两汉时期称为扶余。南、北朝初期称勿吉,后期属勿吉伯咄部。隋朝时期属伯咄。唐朝圣历元年(戊戌,公元698年)后,伯咄为渤海国郑颉府属地。辽国初期属东京道滨江州乌萨扎部。公元十世纪渤海国灭亡,其地为生女真完颜部所有。金国时期属上京会宁府肇州地。元朝时期属辽阳行省开元路境。明朝初期为奴尔干都司所辖之纳邻河卫(拉林河卫),后属女真四部之一的扈伦部属下的乌拉部。清朝初期属宁古塔昴帮章京。清朝康熙元年(壬寅,公元1662年)属宁古塔将军营;清朝康熙十五年(丙辰,公元1676年)为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所辖;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为阿拉楚喀副都统衙门属地;清朝嘉庆十九年(甲戌,公元1814年)设双城堡协领衙门,为双城设治之始;清朝咸丰元年(辛亥,公元1851年)裁协领,设副都统衔总管;清朝光绪八年(壬午,公元1882年)设双城市厅,置理事抚民通判,兼管拉林,旗(满族人)、民(汉族人)分治;清朝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归吉林省滨江道管辖;清朝宣统元年(己酉,公元1909年)设双城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为双城县;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废滨江道,由吉林省直辖,为一等县;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日寇入侵,立伪双城县公署,归滨江省管;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27日光复,成立双城县民主政府,隶属松江省哈南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4年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双城为黑龙江省协辖。1958年8月1日设松花江专署,双城县归其管辖。1959年5月归哈尔滨市属。1965年8月又重属松花江行署管辖。1988年设双城市(县级),1996年11月5日重归哈尔滨市。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会稽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海堂、山阴堂、绍兴堂。
扶余堂:以望立堂,亦称双城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
一、留li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长治、运城、忻州,江西之吉安,福建之邵武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丹朱庶兄九,其封於留者为留氏。”丹朱乃帝尧之子,故此之留氏当系出祁姓。
2、又引《姓源韵谱》云: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为氏。
3、郑樵则云:“按《姓纂》:‘卫大夫留封人之后。’然无据。宋有留邑,此则宋之留邑大夫,因以邑为氏。”其地在今徐州泗水东南二十五里留城是也。
4、或为刘氏所改。郑樵又云:“刘诞谋逆,贬姓为留。”《姓氏词典》注云:留,古地名,有二:一为东周郑邑,即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一为春秋宋邑,在今江苏沛县东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则云:“(留),春秋郑邑,后为周大夫刘子采地。留、刘字通也。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南三十五里刘聚。”与《姓氏词典》所谓“东周郑邑,即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之说不同。而近於《姓源韵谱》“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内,以邑为氏”之论。
5、《广韵》则云:“留,亦姓,出会稽。本自卫大夫留封之后,后汉末避地会稽,遂居东阳,为郡豪族。”《姓氏词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周庄王时有留子国、留子嗟,皆贤人。庄王不明,留氏放逐,国人作诗剌人,今《丘中有麻》是也。”留,旧或作“畱”。汉代有留肹。(按,肹,或作肸,音xī。《姓氏词典》引作“盼”,误。)又有留长孺;三国时吴有留赞,为将军;唐代有留叔先;五代有留从効,泉州节度使。《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作(宋)留从效,永春人,清远军节度使。宋代有留梦炎;明代有留睿。
二、留
留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留姓起源:
1、古帝尧之子丹朱之庶兄九人,封于留者之后,以邑为氏。留,春秋时郑邑,后为周大夫刘子采地,故城在今河南偃师西南35里之刘聚。
2、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于王畿之留(故城参见上条),以邑为氏。周庄王时留子国即是。
3、春秋时宋有留邑,食邑者有以邑为氏。至秦置留县,汉武帝封张良为留侯,即其封地,故城在今江苏沛县东南。一说,春秋时卫大夫留封人之后,见《姓源》及《广韵》。误矣,春秋时宋、陈有留地,均未属卫。
留姓名人:
留盻,汉强圉侯。留梦炎,宋时衢州人,谆祐四年进士第一,累官至右丞相,入元时起为礼部尚书。
郡望:会稽、东海。
变化:
1、留即刘之本姓。
2、亦作〔畱〕。
留姓古代名人
留瓒三国(公元183-255),字正明,孝顺镇人。少为会稽郡吏,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后被东吴大将凌统所引用,任屯骑校尉。诸葛恪东征,留瓒为前部,会战先陷阵,大败魏师,以功升左将军。吴五凤二年(公元255年)留瓒任左护军,随孙峻征淮南,因病撤军,被魏将蒋班围困于道,力战而死,时年73岁。
留从效五代十国(公元906~962年),字元范,南安桃林场人(今福建泉州永春桃城镇留安村),著名五代时期晋江王。生于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幼年丧父,以孝顺母亲,尊敬兄长名闻乡里。好读书,尤好读兵书。少年时到泉州当衙兵,后升为散员指挥使,是闽王王审知手下的将领。南唐李璟任留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泉南二州观察使,未几,累授从效同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封晋江王(鄂国公、晋江郡恭王)。北宋建隆三年(962)七月,留从效「疽发背卒」,薨年五十有七。南唐後主李煜诏赠太尉、灵州大都督。从效无嗣,以兄从愿之子绍錤、绍鎡为子。二房环公後裔。
留正宋朝(1129-1206),字仲至,泉州永春人。乃五代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六世孙。生于宋高宗建炎三年,卒于宁宗开禧二年,年七十八岁。绍兴十三年,(公元一一四三年)第进士,授南恩州阳江尉。历权中书舍人,言记注进御,非设官本意,乞免奏御。从之。主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累官签书枢院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少师观文殿大学士等职,先后受封申国公、卫国公、魏国公,卒赠太师,谥忠宣,绍熙初,拜左丞相,谨法度,惜名器,毫发不可干以私;引赵汝愚与之共政。孝宗疾革,数请车驾过宫。帝拂衣起,正引裾泣谏,退再上疏,言极激切。嘉泰元年,(公元一二o一年)封魏国公,进少师观文殿学士。卒,谥忠宣。正著有诗、文、奏议、外制二十卷,《宋史本传》行于世。留正从政四十余年,清正廉明,直言敢谏;尤其是主政期间,谨法度,惜名器,举贤才,而且在宫廷斗争波谲云诡之中能宽容大度,一心为公毫发不干以私,孝宗称其“纯诚可托”,“真宰相也”,是为南宋前期一位贤相。他有诗文、奏议、外制20卷行世。
留梦炎宋朝,浙江衢州(今浙江衢县)人,字汉辅。生年不详,卒于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状元。留梦炎为人奸诈,见风使舵。中状元后,历官宗正少卿,秘阁修撰,福建提举,吏部右侍郎,累官宣奉大夫,端明殿学士。德祐元年(1275),任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并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总督诸路军马。虽受命于危难之时,但临事退缩,称病于家不出,直至太后亲临其家,才始出任左丞相。不久,即于端宗景炎元年(1276)降元。对此,文天祥作《为或人赋》诗云:“悠悠成败百年中,笑看柯山局未终,金马胜游成旧雨,铜驼遗恨付西风。黑头尔自夸江总,冷齿人能说褚公。龙首黄扉真一梦,梦回何面见江东。”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敬重文天祥的才学与为人,待为上宾,多次派人劝降不成后,遂用酷刑,但文天祥仍坚贞不屈。一些降元宋臣请求元帝释放文天祥为道士,元帝亦有此心,留梦炎却阻止道:“天祥出,复为号召江南义士抗元,吾辈将置于何地?”从而坚定了元帝杀害文天祥的想法。留梦炎后在元朝为礼部尚书,迁为翰林承旨,官至丞相。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留梦炎致仕,不久,病死家中。浙江人曾说:“两浙有留梦炎,两浙之羞也。”直至明代,凡留姓子孙参加科举考试,均需先声明非留梦炎后代,才有考试资格。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扶余郡:即今双城市。黑龙江省设置较早的市(县)份。早在距今三~四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双城就有人类活动。先秦时期,这里分布着肃慎族先民。公元前两千多年,肃慎族人向帝舜贡献矢、石。两汉时期称为扶余。南、北朝初期称勿吉,后期属勿吉伯咄部。隋朝时期属伯咄。唐朝圣历元年(戊戌,公元698年)后,伯咄为渤海国郑颉府属地。辽国初期属东京道滨江州乌萨扎部。公元十世纪渤海国灭亡,其地为生女真完颜部所有。金国时期属上京会宁府肇州地。元朝时期属辽阳行省开元路境。明朝初期为奴尔干都司所辖之纳邻河卫(拉林河卫),后属女真四部之一的扈伦部属下的乌拉部。清朝初期属宁古塔昴帮章京。清朝康熙元年(壬寅,公元1662年)属宁古塔将军营;清朝康熙十五年(丙辰,公元1676年)为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所辖;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为阿拉楚喀副都统衙门属地;清朝嘉庆十九年(甲戌,公元1814年)设双城堡协领衙门,为双城设治之始;清朝咸丰元年(辛亥,公元1851年)裁协领,设副都统衔总管;清朝光绪八年(壬午,公元1882年)设双城市厅,置理事抚民通判,兼管拉林,旗(满族人)、民(汉族人)分治;清朝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归吉林省滨江道管辖;清朝宣统元年(己酉,公元1909年)设双城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为双城县;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废滨江道,由吉林省直辖,为一等县;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日寇入侵,立伪双城县公署,归滨江省管;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27日光复,成立双城县民主政府,隶属松江省哈南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4年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双城为黑龙江省协辖。1958年8月1日设松花江专署,双城县归其管辖。1959年5月归哈尔滨市属。1965年8月又重属松花江行署管辖。1988年设双城市(县级),1996年11月5日重归哈尔滨市。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会稽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海堂、山阴堂、绍兴堂。
扶余堂:以望立堂,亦称双城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
一、留li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长治、运城、忻州,江西之吉安,福建之邵武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丹朱庶兄九,其封於留者为留氏。”丹朱乃帝尧之子,故此之留氏当系出祁姓。
2、又引《姓源韵谱》云: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为氏。
3、郑樵则云:“按《姓纂》:‘卫大夫留封人之后。’然无据。宋有留邑,此则宋之留邑大夫,因以邑为氏。”其地在今徐州泗水东南二十五里留城是也。
4、或为刘氏所改。郑樵又云:“刘诞谋逆,贬姓为留。”《姓氏词典》注云:留,古地名,有二:一为东周郑邑,即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一为春秋宋邑,在今江苏沛县东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则云:“(留),春秋郑邑,后为周大夫刘子采地。留、刘字通也。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南三十五里刘聚。”与《姓氏词典》所谓“东周郑邑,即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之说不同。而近於《姓源韵谱》“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内,以邑为氏”之论。
5、《广韵》则云:“留,亦姓,出会稽。本自卫大夫留封之后,后汉末避地会稽,遂居东阳,为郡豪族。”《姓氏词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周庄王时有留子国、留子嗟,皆贤人。庄王不明,留氏放逐,国人作诗剌人,今《丘中有麻》是也。”留,旧或作“畱”。汉代有留肹。(按,肹,或作肸,音xī。《姓氏词典》引作“盼”,误。)又有留长孺;三国时吴有留赞,为将军;唐代有留叔先;五代有留从効,泉州节度使。《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作(宋)留从效,永春人,清远军节度使。宋代有留梦炎;明代有留睿。
二、留
留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留姓起源:
1、古帝尧之子丹朱之庶兄九人,封于留者之后,以邑为氏。留,春秋时郑邑,后为周大夫刘子采地,故城在今河南偃师西南35里之刘聚。
2、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于王畿之留(故城参见上条),以邑为氏。周庄王时留子国即是。
3、春秋时宋有留邑,食邑者有以邑为氏。至秦置留县,汉武帝封张良为留侯,即其封地,故城在今江苏沛县东南。一说,春秋时卫大夫留封人之后,见《姓源》及《广韵》。误矣,春秋时宋、陈有留地,均未属卫。
留姓名人:
留盻,汉强圉侯。留梦炎,宋时衢州人,谆祐四年进士第一,累官至右丞相,入元时起为礼部尚书。
郡望:会稽、东海。
变化:
1、留即刘之本姓。
2、亦作〔畱〕。
一、留li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长治、运城、忻州,江西之吉安,福建之邵武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丹朱庶兄九,其封於留者为留氏。”丹朱乃帝尧之子,故此之留氏当系出祁姓。
2、又引《姓源韵谱》云: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为氏。
3、郑樵则云:“按《姓纂》:‘卫大夫留封人之后。’然无据。宋有留邑,此则宋之留邑大夫,因以邑为氏。”其地在今徐州泗水东南二十五里留城是也。
4、或为刘氏所改。郑樵又云:“刘诞谋逆,贬姓为留。”《姓氏词典》注云:留,古地名,有二:一为东周郑邑,即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一为春秋宋邑,在今江苏沛县东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则云:“(留),春秋郑邑,后为周大夫刘子采地。留、刘字通也。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南三十五里刘聚。”与《姓氏词典》所谓“东周郑邑,即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之说不同。而近於《姓源韵谱》“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内,以邑为氏”之论。
5、《广韵》则云:“留,亦姓,出会稽。本自卫大夫留封之后,后汉末避地会稽,遂居东阳,为郡豪族。”《姓氏词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周庄王时有留子国、留子嗟,皆贤人。庄王不明,留氏放逐,国人作诗剌人,今《丘中有麻》是也。”留,旧或作“畱”。汉代有留肹。(按,肹,或作肸,音xī。《姓氏词典》引作“盼”,误。)又有留长孺;三国时吴有留赞,为将军;唐代有留叔先;五代有留从効,泉州节度使。《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作(宋)留从效,永春人,清远军节度使。宋代有留梦炎;明代有留睿。
二、留
留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留姓起源:
1、古帝尧之子丹朱之庶兄九人,封于留者之后,以邑为氏。留,春秋时郑邑,后为周大夫刘子采地,故城在今河南偃师西南35里之刘聚。
2、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于王畿之留(故城参见上条),以邑为氏。周庄王时留子国即是。
3、春秋时宋有留邑,食邑者有以邑为氏。至秦置留县,汉武帝封张良为留侯,即其封地,故城在今江苏沛县东南。一说,春秋时卫大夫留封人之后,见《姓源》及《广韵》。误矣,春秋时宋、陈有留地,均未属卫。
留姓名人:
留盻,汉强圉侯。留梦炎,宋时衢州人,谆祐四年进士第一,累官至右丞相,入元时起为礼部尚书。
郡望:会稽、东海。
变化:
1、留即刘之本姓。
2、亦作〔畱〕。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扶余郡:即今双城市。黑龙江省设置较早的市(县)份。早在距今三~四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双城就有人类活动。先秦时期,这里分布着肃慎族先民。公元前两千多年,肃慎族人向帝舜贡献矢、石。两汉时期称为扶余。南、北朝初期称勿吉,后期属勿吉伯咄部。隋朝时期属伯咄。唐朝圣历元年(戊戌,公元698年)后,伯咄为渤海国郑颉府属地。辽国初期属东京道滨江州乌萨扎部。公元十世纪渤海国灭亡,其地为生女真完颜部所有。金国时期属上京会宁府肇州地。元朝时期属辽阳行省开元路境。明朝初期为奴尔干都司所辖之纳邻河卫(拉林河卫),后属女真四部之一的扈伦部属下的乌拉部。清朝初期属宁古塔昴帮章京。清朝康熙元年(壬寅,公元1662年)属宁古塔将军营;清朝康熙十五年(丙辰,公元1676年)为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所辖;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为阿拉楚喀副都统衙门属地;清朝嘉庆十九年(甲戌,公元1814年)设双城堡协领衙门,为双城设治之始;清朝咸丰元年(辛亥,公元1851年)裁协领,设副都统衔总管;清朝光绪八年(壬午,公元1882年)设双城市厅,置理事抚民通判,兼管拉林,旗(满族人)、民(汉族人)分治;清朝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归吉林省滨江道管辖;清朝宣统元年(己酉,公元1909年)设双城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为双城县;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废滨江道,由吉林省直辖,为一等县;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日寇入侵,立伪双城县公署,归滨江省管;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27日光复,成立双城县民主政府,隶属松江省哈南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4年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双城为黑龙江省协辖。1958年8月1日设松花江专署,双城县归其管辖。1959年5月归哈尔滨市属。1965年8月又重属松花江行署管辖。1988年设双城市(县级),1996年11月5日重归哈尔滨市。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会稽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海堂、山阴堂、绍兴堂。
扶余堂:以望立堂,亦称双城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
一、留li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长治、运城、忻州,江西之吉安,福建之邵武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丹朱庶兄九,其封於留者为留氏。”丹朱乃帝尧之子,故此之留氏当系出祁姓。
2、又引《姓源韵谱》云: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为氏。
3、郑樵则云:“按《姓纂》:‘卫大夫留封人之后。’然无据。宋有留邑,此则宋之留邑大夫,因以邑为氏。”其地在今徐州泗水东南二十五里留城是也。
4、或为刘氏所改。郑樵又云:“刘诞谋逆,贬姓为留。”《姓氏词典》注云:留,古地名,有二:一为东周郑邑,即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一为春秋宋邑,在今江苏沛县东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则云:“(留),春秋郑邑,后为周大夫刘子采地。留、刘字通也。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南三十五里刘聚。”与《姓氏词典》所谓“东周郑邑,即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之说不同。而近於《姓源韵谱》“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内,以邑为氏”之论。
5、《广韵》则云:“留,亦姓,出会稽。本自卫大夫留封之后,后汉末避地会稽,遂居东阳,为郡豪族。”《姓氏词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周庄王时有留子国、留子嗟,皆贤人。庄王不明,留氏放逐,国人作诗剌人,今《丘中有麻》是也。”留,旧或作“畱”。汉代有留肹。(按,肹,或作肸,音xī。《姓氏词典》引作“盼”,误。)又有留长孺;三国时吴有留赞,为将军;唐代有留叔先;五代有留从効,泉州节度使。《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作(宋)留从效,永春人,清远军节度使。宋代有留梦炎;明代有留睿。
二、留
留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留姓起源:
1、古帝尧之子丹朱之庶兄九人,封于留者之后,以邑为氏。留,春秋时郑邑,后为周大夫刘子采地,故城在今河南偃师西南35里之刘聚。
2、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于王畿之留(故城参见上条),以邑为氏。周庄王时留子国即是。
3、春秋时宋有留邑,食邑者有以邑为氏。至秦置留县,汉武帝封张良为留侯,即其封地,故城在今江苏沛县东南。一说,春秋时卫大夫留封人之后,见《姓源》及《广韵》。误矣,春秋时宋、陈有留地,均未属卫。
留姓名人:
留盻,汉强圉侯。留梦炎,宋时衢州人,谆祐四年进士第一,累官至右丞相,入元时起为礼部尚书。
郡望:会稽、东海。
变化:
1、留即刘之本姓。
2、亦作〔畱〕。
其他姓氏
[ 留 ]字的同音字 - [ liu ]
[ 留 ]的同部首字 - [ 田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