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百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tūn ]

读音:tūn

拼音:tun

简繁:吞

五笔:GDKF

五行:火

部外:暂无

五笔:GDKF

笔画:7画

吉凶:暂无

仓颉:MKR

结构:上下

郑码:AGJ

四角:10608

区位:4544

统一码:541E

异体字:吴,呑,?

英汉互译:swallow,absorb,annex,engulf

笔顺:横、横、撇、捺、竖、横折、横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461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zdbk.com

起源

吞(tiān)姓,中国罕见姓氏,现在北京、沈阳、成都有此姓。据《郑樵通志》记载:“吞氏,音天。汉有吞景云,望出晋阳,或作天者非。”又据杨用修《丹铅续绿》记载:“吞姓自古有之,若《氏族全书》有吞景云,晋有吞道元与吞公笺者,今类书引用改‘吞’作‘查’,盖不知有吞姓也。《书叙指南》所引犹是吞字,可以为证。”

北京、沈阳、成都

晋阳

春秋末,晋国大卿赵简子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从战国时期魏国《竹书纪年》看,“十六年(公元前319年)秦拔我蒲坂、晋阳、封陵”可知,赵简子所建晋阳城在蒲坂、封陵一带,今永济市境内。

唐初魏王李泰主编的大型地理志书《括地志》提出了对晋阳新的看法:“晋阳故城今名晋城,在蒲州虞乡县西三十五里……封陵亦在蒲州。”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上古史专家刘起釪(1917年-)在《续古史辩》指出:“魏国《纪年》原材料确如此,其地在蒲州附近无疑。

春秋末,晋国大卿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北端晋水北岸,悬瓮山东侧修筑晋阳城,周六里。以后迭为太原郡、并州治所。西晋扩建。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旋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以龙山为晋阳,晋阳为太原。五代为北汉都城。历经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毁于战火。

晋阳古城东西长约4500米,方位为北偏东18°,面积约20平方公里。196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晋阳古城遗址发现数段城墙和三座小城遗址。近年还发现建筑基础、砖瓦、琉璃构件和石刻造像。在古城附近发现有一些重要的古墓葬。在城址的西部地区还发现有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童子寺等六朝、隋唐时期的石窟遗存。在古城营村内还保存有创建于隋唐、明代重修的惠明寺塔和金代创建、明清重修的九龙庙等建筑。

晋阳古城较完整地保存了唐、五代时期城市的面貌。遗址出土的石刻造像为研究当时的文化艺术提供了资料。

宋灭北汉,毁晋阳,移并州至阳曲,即今太原。

宋朝灭北汉后,太宗认为晋阳有王气,因为五代十国大都在山西发迹,晋阳是山西都城,所以先放火烧城,据说烧了三年,然后掘河灌城,晋阳彻底被毁,当时死亡的包括晋阳城里来不及撤退的老弱病残。

一、tū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辽宁之沈阳、山西之阳泉、四川之成都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或音tiān,亦姓。姑兼收。汉代有吞景云。

二、tiān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音‘天’,汉有。”《姓氏词典》引《希姓录》亦收,“汉有吞景云;晋有吞道元。”。一音tūn,为现行姓氏。

三、

吞姓分布:北京、辽宁沈阳、四川成都、内蒙古达拉特旗、云南畹町等地均有此姓。

吞姓起源:

1、见《续文献通考》。

2、傣族姓。

四、

郡望:晋阳。

综合:吞音天,汉有吞景云。张澍考证,吞景云当系昋(音桂)景云之误。

历史名人

吞姓古代名人

吞景云汉朝,《郑樵通志》、《氏族全书》、《汉书》中均有记载。

吞道元晋朝,《全宋文》有记载。

郡望

晋阳

春秋末,晋国大卿赵简子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从战国时期魏国《竹书纪年》看,“十六年(公元前319年)秦拔我蒲坂、晋阳、封陵”可知,赵简子所建晋阳城在蒲坂、封陵一带,今永济市境内。

唐初魏王李泰主编的大型地理志书《括地志》提出了对晋阳新的看法:“晋阳故城今名晋城,在蒲州虞乡县西三十五里……封陵亦在蒲州。”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上古史专家刘起釪(1917年-)在《续古史辩》指出:“魏国《纪年》原材料确如此,其地在蒲州附近无疑。

春秋末,晋国大卿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北端晋水北岸,悬瓮山东侧修筑晋阳城,周六里。以后迭为太原郡、并州治所。西晋扩建。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旋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以龙山为晋阳,晋阳为太原。五代为北汉都城。历经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毁于战火。

晋阳古城东西长约4500米,方位为北偏东18°,面积约20平方公里。196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晋阳古城遗址发现数段城墙和三座小城遗址。近年还发现建筑基础、砖瓦、琉璃构件和石刻造像。在古城附近发现有一些重要的古墓葬。在城址的西部地区还发现有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童子寺等六朝、隋唐时期的石窟遗存。在古城营村内还保存有创建于隋唐、明代重修的惠明寺塔和金代创建、明清重修的九龙庙等建筑。

晋阳古城较完整地保存了唐、五代时期城市的面貌。遗址出土的石刻造像为研究当时的文化艺术提供了资料。

宋灭北汉,毁晋阳,移并州至阳曲,即今太原。

宋朝灭北汉后,太宗认为晋阳有王气,因为五代十国大都在山西发迹,晋阳是山西都城,所以先放火烧城,据说烧了三年,然后掘河灌城,晋阳彻底被毁,当时死亡的包括晋阳城里来不及撤退的老弱病残。

一、tū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辽宁之沈阳、山西之阳泉、四川之成都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或音tiān,亦姓。姑兼收。汉代有吞景云。

二、tiān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音‘天’,汉有。”《姓氏词典》引《希姓录》亦收,“汉有吞景云;晋有吞道元。”。一音tūn,为现行姓氏。

三、

吞姓分布:北京、辽宁沈阳、四川成都、内蒙古达拉特旗、云南畹町等地均有此姓。

吞姓起源:

1、见《续文献通考》。

2、傣族姓。

四、

郡望:晋阳。

综合:吞音天,汉有吞景云。张澍考证,吞景云当系昋(音桂)景云之误。

姓氏源流

一、tū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辽宁之沈阳、山西之阳泉、四川之成都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或音tiān,亦姓。姑兼收。汉代有吞景云。

二、tiān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音‘天’,汉有。”《姓氏词典》引《希姓录》亦收,“汉有吞景云;晋有吞道元。”。一音tūn,为现行姓氏。

三、

吞姓分布:北京、辽宁沈阳、四川成都、内蒙古达拉特旗、云南畹町等地均有此姓。

吞姓起源:

1、见《续文献通考》。

2、傣族姓。

四、

郡望:晋阳。

综合:吞音天,汉有吞景云。张澍考证,吞景云当系昋(音桂)景云之误。

堂号

晋阳

春秋末,晋国大卿赵简子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从战国时期魏国《竹书纪年》看,“十六年(公元前319年)秦拔我蒲坂、晋阳、封陵”可知,赵简子所建晋阳城在蒲坂、封陵一带,今永济市境内。

唐初魏王李泰主编的大型地理志书《括地志》提出了对晋阳新的看法:“晋阳故城今名晋城,在蒲州虞乡县西三十五里……封陵亦在蒲州。”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上古史专家刘起釪(1917年-)在《续古史辩》指出:“魏国《纪年》原材料确如此,其地在蒲州附近无疑。

春秋末,晋国大卿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北端晋水北岸,悬瓮山东侧修筑晋阳城,周六里。以后迭为太原郡、并州治所。西晋扩建。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旋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以龙山为晋阳,晋阳为太原。五代为北汉都城。历经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毁于战火。

晋阳古城东西长约4500米,方位为北偏东18°,面积约20平方公里。196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晋阳古城遗址发现数段城墙和三座小城遗址。近年还发现建筑基础、砖瓦、琉璃构件和石刻造像。在古城附近发现有一些重要的古墓葬。在城址的西部地区还发现有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童子寺等六朝、隋唐时期的石窟遗存。在古城营村内还保存有创建于隋唐、明代重修的惠明寺塔和金代创建、明清重修的九龙庙等建筑。

晋阳古城较完整地保存了唐、五代时期城市的面貌。遗址出土的石刻造像为研究当时的文化艺术提供了资料。

宋灭北汉,毁晋阳,移并州至阳曲,即今太原。

宋朝灭北汉后,太宗认为晋阳有王气,因为五代十国大都在山西发迹,晋阳是山西都城,所以先放火烧城,据说烧了三年,然后掘河灌城,晋阳彻底被毁,当时死亡的包括晋阳城里来不及撤退的老弱病残。

一、tū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辽宁之沈阳、山西之阳泉、四川之成都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或音tiān,亦姓。姑兼收。汉代有吞景云。

二、tiān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音‘天’,汉有。”《姓氏词典》引《希姓录》亦收,“汉有吞景云;晋有吞道元。”。一音tūn,为现行姓氏。

三、

吞姓分布:北京、辽宁沈阳、四川成都、内蒙古达拉特旗、云南畹町等地均有此姓。

吞姓起源:

1、见《续文献通考》。

2、傣族姓。

四、

郡望:晋阳。

综合:吞音天,汉有吞景云。张澍考证,吞景云当系昋(音桂)景云之误。

[ 吞 ]字的同音字 - [ t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