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百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wán ]

读音:wán

拼音:wan

简繁:丸

五笔:VYI

五行:土

部外:暂无

五笔:VYI

笔画:3画

吉凶:吉

仓颉:KNI

结构:独体

郑码:QYS

四角:50017

区位:4572

统一码:4E38

异体字:?,?

英汉互译:small round object,pellet,pill

笔顺:撇、横折弯钩/横斜钩、点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249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zdbk.com

起源

丸姓源于中国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丸都(故地在今吉林集安),为汉时高句丽国故都,以地名为姓是为丸姓。

山西阳泉、临汾,北京,湖北武汉,江西丰城,浙江奉化,湖南祁东,云南昌宁,吉林扶余,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均有此姓。

丸都

丸都山城(或丸都城、丸都),是高句丽第二个都城,其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现吉林省集安市西面的丸都山上,距集安市区2.5公里左右,海拔最高处为676米。丸都是高句丽都城“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又和“国内城”相互依附,互为都城,也曾作为高句丽都城使用,成为世界王都建筑史上复合式王都的特殊模式。

丸都城开始的名字是“尉那岩城”。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到“国内城”,并筑 “尉那岩城”为其卫城。东汉建安二年(197年),高句丽与公孙氏政权发生过一次大规模战争,高句丽败,“国内城”被毁。建安三年(198年),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扩建尉那岩城,并将尉那岩城更名为丸都城。建安十四年(209年),山上王迁都于丸都。直到北魏始光四年(427年),高句骊长寿王时,为躲避北魏的威胁,以及巩固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高句骊都城再迁至平壤城(即今朝鲜平壤市东北六七公里处的大圣山城和安鹤宫城),再迁都平壤,国内城和丸都城都一直是高句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此后国内城作为“别都”, 列高句丽三京之一。丸都山城于246年和367年先后两次被毁,后又重建。

唐朝和新罗的联军灭高句丽后,国内城为唐朝安东都护府之哥勿州驻地。渤海国时期,为其西京所辖的桓州。辽代仍为桓州。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辑安(今集安)建治后为其所辖。

丸都城的地理特点是北高南低,东、西、北三面城垣外临陡峭的绝壁,内抱较为平缓的坡地,平面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形如簸萁状。城周长为6395米,有城门6处,南侧谷口处有一处瓮门,东北面城墙上各发现两处门址,南墙西部有一处城门址,西城墙上至今未发现门址。城内有泉水两处,一在城西北角,一在城东山脚下。在南城门汇于一处,经瓮门下涵洞注入通沟河。城内宫殿遗址在东侧山坡下,南北长96.5米,东西宽80米。

一、w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阳泉、临汾,湖北之武汉等地均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有载;《中文大字典》转引《姓苑》亦收。汉代有丸步。

二、

丸姓分布:江西丰城、北京、湖北武汉等地均有此姓。

丸姓起源:见《姓苑》。丸都(故城在今辽宁集安)为汉时高句丽国故都,或以地名为氏。

丸姓名人:

丸步,汉时人。

历史名人

丸姓古代名人

丸步汉时人,

郡望

丸都

丸都山城(或丸都城、丸都),是高句丽第二个都城,其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现吉林省集安市西面的丸都山上,距集安市区2.5公里左右,海拔最高处为676米。丸都是高句丽都城“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又和“国内城”相互依附,互为都城,也曾作为高句丽都城使用,成为世界王都建筑史上复合式王都的特殊模式。

丸都城开始的名字是“尉那岩城”。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到“国内城”,并筑 “尉那岩城”为其卫城。东汉建安二年(197年),高句丽与公孙氏政权发生过一次大规模战争,高句丽败,“国内城”被毁。建安三年(198年),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扩建尉那岩城,并将尉那岩城更名为丸都城。建安十四年(209年),山上王迁都于丸都。直到北魏始光四年(427年),高句骊长寿王时,为躲避北魏的威胁,以及巩固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高句骊都城再迁至平壤城(即今朝鲜平壤市东北六七公里处的大圣山城和安鹤宫城),再迁都平壤,国内城和丸都城都一直是高句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此后国内城作为“别都”, 列高句丽三京之一。丸都山城于246年和367年先后两次被毁,后又重建。

唐朝和新罗的联军灭高句丽后,国内城为唐朝安东都护府之哥勿州驻地。渤海国时期,为其西京所辖的桓州。辽代仍为桓州。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辑安(今集安)建治后为其所辖。

丸都城的地理特点是北高南低,东、西、北三面城垣外临陡峭的绝壁,内抱较为平缓的坡地,平面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形如簸萁状。城周长为6395米,有城门6处,南侧谷口处有一处瓮门,东北面城墙上各发现两处门址,南墙西部有一处城门址,西城墙上至今未发现门址。城内有泉水两处,一在城西北角,一在城东山脚下。在南城门汇于一处,经瓮门下涵洞注入通沟河。城内宫殿遗址在东侧山坡下,南北长96.5米,东西宽80米。

一、w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阳泉、临汾,湖北之武汉等地均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有载;《中文大字典》转引《姓苑》亦收。汉代有丸步。

二、

丸姓分布:江西丰城、北京、湖北武汉等地均有此姓。

丸姓起源:见《姓苑》。丸都(故城在今辽宁集安)为汉时高句丽国故都,或以地名为氏。

丸姓名人:

丸步,汉时人。

姓氏源流

一、w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阳泉、临汾,湖北之武汉等地均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有载;《中文大字典》转引《姓苑》亦收。汉代有丸步。

二、

丸姓分布:江西丰城、北京、湖北武汉等地均有此姓。

丸姓起源:见《姓苑》。丸都(故城在今辽宁集安)为汉时高句丽国故都,或以地名为氏。

丸姓名人:

丸步,汉时人。

堂号

丸都

丸都山城(或丸都城、丸都),是高句丽第二个都城,其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现吉林省集安市西面的丸都山上,距集安市区2.5公里左右,海拔最高处为676米。丸都是高句丽都城“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又和“国内城”相互依附,互为都城,也曾作为高句丽都城使用,成为世界王都建筑史上复合式王都的特殊模式。

丸都城开始的名字是“尉那岩城”。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到“国内城”,并筑 “尉那岩城”为其卫城。东汉建安二年(197年),高句丽与公孙氏政权发生过一次大规模战争,高句丽败,“国内城”被毁。建安三年(198年),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扩建尉那岩城,并将尉那岩城更名为丸都城。建安十四年(209年),山上王迁都于丸都。直到北魏始光四年(427年),高句骊长寿王时,为躲避北魏的威胁,以及巩固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高句骊都城再迁至平壤城(即今朝鲜平壤市东北六七公里处的大圣山城和安鹤宫城),再迁都平壤,国内城和丸都城都一直是高句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此后国内城作为“别都”, 列高句丽三京之一。丸都山城于246年和367年先后两次被毁,后又重建。

唐朝和新罗的联军灭高句丽后,国内城为唐朝安东都护府之哥勿州驻地。渤海国时期,为其西京所辖的桓州。辽代仍为桓州。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辑安(今集安)建治后为其所辖。

丸都城的地理特点是北高南低,东、西、北三面城垣外临陡峭的绝壁,内抱较为平缓的坡地,平面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形如簸萁状。城周长为6395米,有城门6处,南侧谷口处有一处瓮门,东北面城墙上各发现两处门址,南墙西部有一处城门址,西城墙上至今未发现门址。城内有泉水两处,一在城西北角,一在城东山脚下。在南城门汇于一处,经瓮门下涵洞注入通沟河。城内宫殿遗址在东侧山坡下,南北长96.5米,东西宽80米。

一、w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阳泉、临汾,湖北之武汉等地均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有载;《中文大字典》转引《姓苑》亦收。汉代有丸步。

二、

丸姓分布:江西丰城、北京、湖北武汉等地均有此姓。

丸姓起源:见《姓苑》。丸都(故城在今辽宁集安)为汉时高句丽国故都,或以地名为氏。

丸姓名人:

丸步,汉时人。

[ 丸 ]的同部首字 - [ 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