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án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605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503 |
内容来源于:www.zdbk.com
言姓主要源自:姬姓。
言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吴国言偃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纂》记载:“孔子弟子言偃之后。”春秋晚期,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中有一人叫言偃,公元前506~前443年,姬姓,字子游,吴国人。言偃性情豁达,为人行事不拘小节,在孔子弟子中,以“文学”著称,主张用教化治理社会。他才华出众,曾出任武城宰(今山东费县)。他提倡以礼乐教民,为了贯彻孔子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主张,在做武城宰时,便以礼乐为教,使境内处处有弦歌之声,因而在当时名气很大,后人尊称其为言子。又因言偃为孔子学生中仅有的南方人,所以又被称为“北学中国,南方一人”和“南方夫子”。在工作和生活中,言偃都比较注意方法,讲究效率,善于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关系。他说:对待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就反而会被疏远。言偃做事相当谨慎,他的同学子贡评论他说:做一件事之前先深思熟虑,所以行动就不出差错。他的老师孔子则评论他:希望有才能就学习,希望有知识就多问,希望有满意的结果就多思考,希望人家帮助就要有准备,这四点,言偃都做到了。这都说明,言偃不仅是在文学上出类拔萃,而且是个很有政治才能和领导水平的治国之才。后来言偃回到家乡,他把北方发达的文化带回来,为南方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言偃逝世后,就葬在今江苏省苏州地区常熟市的虞山脚下。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其为“吴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赵恒加封其为“丹阳公”。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宋度宗赵禥进封其为“吴公”。元大德年间,他又被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封为吴国公。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改称其为“先贤言子”。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康熙大帝爱新觉罗·玄烨批准在言偃后裔中设五经博士一员,世代承袭,用以奉祀先贤。清朝历代皇帝南巡,均先后派大臣到常熟言偃基致祭,并赠送御笔题的匾额。
在言偃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言氏,世代相传,史称言氏正宗。言氏族人大多尊奉言偃为得姓始祖。
言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韩国先祖韩桓叔之后,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据史籍《潜夫论》、《姓氏寻源》等记载,韩国公族有著名的韩桓叔。这位韩桓叔并非战国时期韩国人,而是更古远的西周时期人,是后来韩氏家族的祖先之一。
按史籍《史记·韩世家》中索隐的注释:“叔向谓宣子能修武子之德,起再拜谢曰:‘自桓叔已下,嘉吾子之赐。’亦言桓叔,是韩之祖也,今以韩侯之后,别有桓叔,非曲沃之桓叔。”在韩宣子和叔向的对话中,人们可以发现,当时晋国的叔向(羊舌肸)与韩宣子(韩起)这两位贤臣谈话时,韩国还远没有建立起来,韩宣子不过是晋国韩氏家族的第六代领袖,是公元前?~前514年之人,在他身后半个世纪的周贞定王姬介十六年(晋出公姬凿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晋国被韩、魏、赵三家瓜分,韩国才真正建立起来,且一直到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韩景侯韩虔七年,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才正式承认韩虔为诸侯,始称韩景侯,其时韩国已经实际运转了五十年。这说明,韩国的远祖除了在典籍《诗经》中所提到的“韩侯”之外,还有一位有道的先祖叫“桓叔”,且韩宣子还指明了其非为晋国的曲沃桓叔姬成师,因此韩国贵族的后裔子孙们皆对这位老祖先韩桓叔非常崇敬和怀念。在今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的考古发掘中,M26号古墓中“中姜作为恒公尊鼎”铭文的出现,说明了历史文献中所提到的“韩桓叔”其人是存在的。“中姜作为恒公尊鼎”铭文,说明M26号古墓中主人姓姜,是姬姜通婚的后代。铭文中的“桓公”就是历史文献中提到的韩国有道的明君韩桓叔,为了表示对“桓公”的崇敬,中姜特意制作了“桓公尊鼎”。韩国本为侯爵,桓叔被中姜称作“公”似乎不合西周礼法,但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激烈,强者势力愈大,连周夷王姬燮(公元前933~前879年在位)都要下堂接见诸侯,其时晋武公姬称、秦襄公嬴开等诸侯都纷纷去“侯”用“公”的爵称,所以韩桓叔被后人中姜称作“公”也就是顺势入理的了。
在韩桓叔的后裔子孙中有以“韩言”为姓氏者,称韩言氏,后有将韩言氏复姓省文简改为单姓言氏者,世代相传。
言姓起源三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努图克达氏,汉义“男性代言人”,这是一个古老的蒙古族姓氏,源出萨满教祭司,代神说话,在元朝时期即已经逐渐消亡,皆改冠汉姓言氏,世代相传。
得姓始祖
言偃、韩桓叔。春秋时期,孔子有三千名弟子,其中有一位很出色的学生叫言偃,字子游。后来的学者们考证,言偃就是言姓的始祖。据《万姓统谱》这本古书中说,言偃是距今2500多年前的吴人,也就是江南人。言偃的后代就以其名字中的言字为姓,称为言氏。故言氏后人奉言偃为言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言子:讳偃,字子游,又称叔氏,《史记》称吴人,今之常熟县,即故里也。下传至第六十一世孙寿孙,一名寿二,字德永,讳志学,于明洪武年间遭难由江南常州府无锡县迁徙湖广,生允达,达生质、平、美三子,质居龙头,平居龙口,龙口隶湘潭,龙头为(湘)潭善(化)接壤,美居茶陵,无所考。至第五代绍先,生六子,长及三四皆中绝,龙头二房支祖武鉴,五房支祖武巩,六房支祖武卓。绍斌长子武吁为龙口长房支祖,次子武诠为龙口二房支祖,三子武照为龙口三房支祖。
言寿孙:又名寿二,字德永,以先贤言子游第六十一世孙,明洪武年间自江苏常熟虞山迁湖广茶陵,再迁湘潭第三都宛在塘。是为湖南湘潭言氏始祖。
言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二十四位,望族出汝南郡、吴郡。言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春秋时期,孔子聚众讲学,他有三千名弟子,其中有一位很出色的学生叫言偃,字子游。后来的学者们考证,言偃就是言姓的始祖。据《万姓统谱》这本古书中说,言偃是“吴人”,也就是江南人,那么言姓大约是江南贵族的姓氏。言偃从江南到中原去求学,也真是精神可嘉。随后到战国时期,又产生一支言姓,是由韩国公族那儿产生的。言氏家族,发祥于江南地区,历史悠久,望居汝南郡(汉高帝置,在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吴郡(东汉末年分会稽郡置。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一带。治所吴县,即今江苏省苏州市)。
今江苏省的南京市、昆山市、常熟市、常州市、无锡市,浙江省的绍兴市新昌县、杭州市,北京市,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天等县,湖南省的株洲市、茶陵县、湘潭市、长沙市,山西省的大同市,山东省的邹平县,台湾省的台北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言氏族人分布。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十一世。清朝时期仍为汝宁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吴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南朝陈国时期,改吴郡为吴州。隋朝灭南朝陈国之后,再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并一直沿袭。另外,在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在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汝南堂:以望立堂。
吴郡堂:以望立堂。
一、言y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度及昌乐、山西之太原、河南之卢氏、广西之田林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博古图》注云:“周有言肇之鼎”,言肇,为言氏最早被记载者。
2、郑樵注云:“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望出汝南。”“今江苏常熟、山东之邹平多此姓。”言偃,春秋末人,或与言肇不同源。
3、王符《潜夫论》曰:“桓叔之后有言氏,韩后,姬姓也。”明代有言芳;清代有言友恂;今有言菊朋、言慧珠,京剧表演艺术家。
二、言
言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以江浙多此姓。
言姓起源:周有言肇之鼎,见《宣和博古图》。可见周时已有此姓。
言姓名人:
言偃,春秋时吴人,孔子弟子。
郡望:汝南。
言姓古代名人
言偃周朝,字子游,生于周敬王十四年手贞定至二十六年(公元前443年)。后人所以称他为“言子”,是出于对他的尊敬。言偃出生于吴地,成年后到鲁国就学于孔子,从言偃比孔子年轻四十五岁来看,他当是孔子晚年的学生。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言偃即为七十二贤人之一。孔子授徒,设有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等“专业”。这些“专业”中有优秀学生十名,后人称为“十哲”他们分别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因言偃名列第九,故后人又称为“十哲人中第九人”。又因言偃为孔子学生中仅有的南方人,所以又被称为“北学中国,南方一人”和,“南方夫子”。言偃到孔子处就学,主要学习“礼”。在工作中,言偃比较注意方法,讲究效率。善于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关系。他说:对待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就反而会被疏远。言偃做事相当谨慎,他的同学子贡评论他说:做一件事之前先深思熟虑,所以行动就不出差错。他的老师孔子则评论他:希望有才能就学习,希望有知识就多问,希望有满意的结果就多思考,希望人家帮助就要有准备,这四点,言偃都做到了。这都说明,言偃不仅是在文学上出类拔萃,而且是个很有政治才能和领导水平的治国之才。
言茅明朝,成化年间举为进士,而当了地方官,官职为户平知府。他学问广博,又多才多艺,留心身旁的大小事物,又关心百姓疾苦,自己也重名节,清廉无私,所以政绩好,受人赞扬。
言友恂清朝末年,任的官职称“教谕”。是位有学问,办事认真的人。
言菊朋清末民初,蒙古族,著名京剧老生演员。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十一世。清朝时期仍为汝宁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吴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南朝陈国时期,改吴郡为吴州。隋朝灭南朝陈国之后,再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并一直沿袭。另外,在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在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汝南堂:以望立堂。
吴郡堂:以望立堂。
一、言y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度及昌乐、山西之太原、河南之卢氏、广西之田林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博古图》注云:“周有言肇之鼎”,言肇,为言氏最早被记载者。
2、郑樵注云:“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望出汝南。”“今江苏常熟、山东之邹平多此姓。”言偃,春秋末人,或与言肇不同源。
3、王符《潜夫论》曰:“桓叔之后有言氏,韩后,姬姓也。”明代有言芳;清代有言友恂;今有言菊朋、言慧珠,京剧表演艺术家。
二、言
言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以江浙多此姓。
言姓起源:周有言肇之鼎,见《宣和博古图》。可见周时已有此姓。
言姓名人:
言偃,春秋时吴人,孔子弟子。
郡望:汝南。
一、言y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度及昌乐、山西之太原、河南之卢氏、广西之田林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博古图》注云:“周有言肇之鼎”,言肇,为言氏最早被记载者。
2、郑樵注云:“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望出汝南。”“今江苏常熟、山东之邹平多此姓。”言偃,春秋末人,或与言肇不同源。
3、王符《潜夫论》曰:“桓叔之后有言氏,韩后,姬姓也。”明代有言芳;清代有言友恂;今有言菊朋、言慧珠,京剧表演艺术家。
二、言
言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以江浙多此姓。
言姓起源:周有言肇之鼎,见《宣和博古图》。可见周时已有此姓。
言姓名人:
言偃,春秋时吴人,孔子弟子。
郡望:汝南。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十一世。清朝时期仍为汝宁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吴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南朝陈国时期,改吴郡为吴州。隋朝灭南朝陈国之后,再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并一直沿袭。另外,在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在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汝南堂:以望立堂。
吴郡堂:以望立堂。
一、言y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度及昌乐、山西之太原、河南之卢氏、广西之田林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博古图》注云:“周有言肇之鼎”,言肇,为言氏最早被记载者。
2、郑樵注云:“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望出汝南。”“今江苏常熟、山东之邹平多此姓。”言偃,春秋末人,或与言肇不同源。
3、王符《潜夫论》曰:“桓叔之后有言氏,韩后,姬姓也。”明代有言芳;清代有言友恂;今有言菊朋、言慧珠,京剧表演艺术家。
二、言
言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以江浙多此姓。
言姓起源:周有言肇之鼎,见《宣和博古图》。可见周时已有此姓。
言姓名人:
言偃,春秋时吴人,孔子弟子。
郡望:汝南。
其他姓氏
[ 言 ]字的同音字 - [ yan ]
[ 言 ]的同部首字 - [ 言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