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教育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1号文库 ]

    1号文库 时间:2024-10-31 13:00:08 热度:0℃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第一篇:教育学论文教育学论文浅述现代教师的角色姓 名:学 号:培训学校:长春师范大学培训班级: 六班浅述现代教师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第一篇:教育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浅述现代教师的角色

    姓 名:

    学 号:

    培训学校:长春师范大学

    培训班级: 六班

    浅述现代教师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多种能力,不光对学生有一定的感染力,让学生敬佩,也是学生生动活泼、充满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在我国古代教师角色主要是教育者、传授者,角色单一。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西汉扬雄也说过“师者,人之模范也。”这都是对传统教师角色最好的概括。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的复杂性,需要教师适应多种多样的社会角色。教师不在是作为单一角色出现,而是一个“角色丛”或“角色集”。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教师角色既代表教师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与身份,同时也包含着社会所期望于教师个人表现的行为模式,它既包括社会、他人对教师的行为期待,也包括教师对自己应有行为的认识。教师角色是社会系统水平上的“特殊行为模式”,它是与学校教育结构相适的具有教育职能的职业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协调好各种角色的关系,履行好角色的职能。那么,现代教师的角色主要有哪些呢?

    结合现代教育的要求,现代教师的角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现。

    (一)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促进者是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提出的。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改造、塑造一个人,而是促进人的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以往的教育是以经济的增长为目的的教育,21世纪的教育是“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教师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健康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如何学习上。教师已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和谐、健康发展。现代科学知识飞快发展,教师要在短短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经不可能。因此,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动机、为学生提供支架,提供必要的辅导、支持和示范等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更深入。

    (二)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首先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合作。在传授知识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师不以权威自居,学生也不惟命是从;在智能发展上,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求知的奥秘,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其次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师生关系要摒弃权利与服从,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协作,创造具有真诚、接受、理解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中,逐步实现自我价值。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帮助学生维持一个健康的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

    (三)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时期,“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已为大多数人所赞同。当今社会,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教师要独立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就需要开展教育研究。因此,教师必须把教育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刻反思,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教师的研究是对实践进行的研究,是在实践过程中的研究,也是为了实践的研究。在实现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换,教师本身应该是一位积极的、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者,从“教书匠”转变成“科研型”的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的实际问题,对教学的对象进行深刻的反思,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教师的研究是紧紧联系实践而进行的,其成果最具可行性和实效性。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长期从事实践工作,随着经验的积累,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经验化的处理方式,他们把教学中的所感、所悟总结成经验,提升为理论,这样的理论研究最具指导意义和说服力。

    (四)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现代教育的课程观强调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生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时,它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作为“复杂的会话”,既是过程,又是结果;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新课程赋予课程以新的涵义,必然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参与课程改革,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要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情,建设和开发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能反映本地特色的课程。让班级课堂面向社会,建立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自我,学生与他人,学生与自然的多种关系,使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乐学,爱学。

    (五)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不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应认清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这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师,才会有第一流的教育,才会出第一流的人才。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在时代的浪潮中,正如镇舟之石,其意义是重大的。同时面对现代教育变革,面对新课程,我们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以学生的学习来说,要由管理者变成组织者,由传授者变成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合作者,由主导者变成引导者,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对课程及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教师要由教书者变成教育研究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慧.现代教师的角色研究[J].城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6(1):65-74.[2]李斌.现代教师的角色定位[J].教育探索,2024,(11):93-94.[3]佟伟.谈谈现代教师的角色[J].现代技能开发,2024,(6):47.[4]林森,刘洁.教育学[M].长春出版社,2024.[5]王艳文.试论现代教师角色.教学文摘,2024.

    第二篇:教育学论文

    高校学生不在课堂现象研究

    [摘要]

    学生不懂得大学学习内容的重要性,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只陷入自己的思想怪圈,对课堂无兴趣,为此,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

    [关键字]

    逃课

    自卑

    理念

    措施

    近些年来,在人们相互交流的话语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大学生厌倦课堂,纷纷逃课。这貌似被看做很平常的现象背后有着很大的隐患,既影响了老师正常的授课,又影响了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校大学生逃课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管理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那么,大学生逃课这种现象到底已经发生到何种程度了呢?大学生为何放弃课堂学习,究竟应如何应对此类现象呢?

    一、现状

    刚入学的大学生都能端正学习态度,有着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学生的目标逐渐丧失,没有了斗志的生活非常可怕,具体表现为:不及格率有所提高,一些入学分数很高的学生也会留级甚至退学;以往毕业班学生受就业影响整体学习纪律下降,现在不少低年级同学就因担心就业前景而影响学习热情,有的甚至无心向学;;以往学业失败多发生在热衷于早恋、校外赚钱等同学的身上,现在留级、退学的原因大都是热衷于游戏、沉溺于网吧;以往多是教师不满于学生的学习态度,现在是一方面教师常常抱怨学生学习不努力,同时学生也在抱怨教师教学不尽心;感到竞争压力很大,又不愿刻苦学习;希望学校少管,自控能力又差;主张自主学习,自学能力又弱。不同于以往学风问题多表现在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身上,现在学习懈怠的面更宽,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会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迟到甚至逃课、抄作业,平时不努力,考前靠突击甚至考试作弊;虽然这部分学生在数量上并不是主流,但其对高校学风和校风建设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和不可低估。

    二、分析

    1、高校教师授课乏味

    高校教师授课往往以自己讲解为主,而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很多学生都感到老师讲课过于枯燥乏味,讲课形式拘于一格,显得呆板。他们觉得上课无法激发出他们的兴趣,没有心情去听课,他们认为老师教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没有太多的用处。

    有人反映老师教得太快,过难,学生想学也无从下手。在课堂上根本就是在听天书,一味地忙着记笔记,课后还得要自己重新学习。这在学生中就产生了一种了想法,与其上课浪费时间不如逃课自学或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与此相反的是老师讲课过于简单,没有重点难点,上课与自学完全等同了,逃课也就成了无所谓的事情。

    2、学生觉得课业无用

    很多学生觉得大学学的都是理论性很强的知识,对于以后工作毫无用处,而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在此刻也就白费了。再加上没有人再来督促自己的学习。于是,便开始松懈,仿佛下定了决心要将以前失去的东西都不回来,毕竟大学了,上课在这部分学生看来已不再占据首位,取而代之的是上网玩游戏、聊天,有的甚至发展到上网成瘾的地步。加之大学管理比较宽松,一部分人通宵上网,第二天回到学校自然是用睡觉来代替上课。还有的大学生因本专业就业率低,对学习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只能通过网络游戏、睡觉、打牌消遣时间。

    大学生恋爱现象已经很普遍,不乏有许多大学生为了谈恋爱而逃课,特别是异地恋者,难得聚一次,缺上几天课是常有的。除了恋者,有朋自远方来当然也要尽情招待,逃课陪友人也就在所难免。

    在学生中出现攀比现象已早为人知,比吃比穿尚且不论,现在却出现了比逃课的现象“别人都逃课了,我怎能不逃一回呢”,“没有逃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美的”。于是乎一个人逃课可能带动了一批人远离课堂。

    3、现实生活与上课冲突

    很多同学比较现实,想用这几年时间好好准备考取公务员,或者为了考研,备战四六级,学习自己喜欢认为有用的课程。要想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足,必须在学校学习到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或外语、计算机,或考研、公务员等等。为了复习这些考试和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增加就业的砝码,这些大学生便毅然选择了逃课。

    进了大学,业余时间增多,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赚钱已经是很平常的现象。当工作与上课冲突时,他们中的一些同学便选择了打工。在物质化的今天,许多人觉得金钱的吸引力远远大于课堂,为了更好的体验社会,相信自己的实力,他们逃课以积累工作经验为目的,在学校的学习只以取得文凭为最终目标。

    同样是工作缘故,还有的学生因为学校的工作太多而无法上课,这些学生往往是学校或学院的学生干部,为了做好本职工作,不得不有所舍弃。

    4、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容忽视一方面是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以家庭背景,就业方便自居,“60分万岁”思想在头脑里根深蒂固,基本上是逃课上网、睡觉,视野狭窄与基本知识水平低。

    三、后果

    1、成绩下降得十分厉害,甚至得不到毕业证书,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丧失,对学习活动投入更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信心不足,对掌握课业内容不再关注,不仅严重影响学业,甚至引发行为失范。

    2、无法具备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严重者甚至会找不到工作,或者进入工作岗位短期内被拿下,待业。更为重要的是不能及时发展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方式,延缓社会进程,准备不足,加大适应社会的难度。

    四、措施

    1、从学校来讲,要注重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调整课程安排,使学生感到自己学到的东西很有用,可以学有所得,而不是在浪费时间,虚度年华。同时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建立一些可供学生实习的地方,增进知识的应用,可以从中获得实践的经验。学校可以确定老师的授课目标,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先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范围与程度,但要确保教师授课的灵活性。可通过“评优”“评先”的激励方式促进教师授课的充实性与生动性,激发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从教师方面来讲,应该升级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要一举例子就照本宣科,理论与实际想脱轨。老师可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听取学生一些好的建议。尽量将课上得活泼生动,形式多样化,例如,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授课与影像相结合,给学生以学的热情,给自己以教的动力,而不是将讲课拘泥于笔记,拘泥于书本。

    3、从学生自身来讲,要懂得自己管理好自己。做到不逃课,认真听课。时常想想父母对自己的殷切希望,在鼓励中进步。

    高校学生逃课现象已经很普遍了,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希望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大家共同努力,让大学生有个美好的光明的前途。

    教育学论文

    ——高校学生不在课堂现象研究

    第三篇:教育学《论文》(范文)

    吉林体育学院

    武术系 07级8班 邓威 学号:88号

    浅析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育与社会发展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因此,讨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成为人们的一个永恒话题,也由此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理论和观点。

    1、人力资本论

    人力资本论是西方经济学关于人力资本的形成、作用和收益的理论。人力资本论是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理论。创立者是近代经济学家舒尔茨。舒尔茨认为,在各种资本投资中,对人本身的投资时最有价值的。1、1概念

    舒尔茨将人力资源投资所形成的凝固在人身上的价值称之为人力资本,它是通过投资使人拥有后天获得的体能、知识和技能,体现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1、2形成

    用于教育的支出从而提高人的生产能力,医疗保健的支出以增强工作能力,国内劳动力流动的支出提高其使用效益,移民入境的支出意味着人力入境国人力资本的增加。1、3实践价值

    人力资本论自20世纪60年代起迅速成为教育思想界的主要理论热点,它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认识。但是,正像许多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人力资本论同样有着显而易见的不足:凸显了教育的经济价值。人力资本论把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作为研究教育价值的出发点,强调了教育的经济功能,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它孤立地看待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时,缺乏宽广的视角,明显地表现出思维的狭隘性。它关心的主要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的提高及教育经费投入的经济效益,而没能看到或很少看到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没能看到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除了要适应经济的需求之外,还应该从更宽广的领域和方面适应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2教育万能论

    教育万能论是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到可以决定社会,否定遗传素质差异对人发展产生影响的教育观点。持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哲学家康德、欧文及我国一些学者等。

    教育万能论最初形成于17-18世纪,由一些理性主义者提出。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完全靠教育。之后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也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人的一切恶习、过失都是不良的生活环境和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只有发挥教育的巨大作用,才能使人去掉蒙昧和偏见,以正确的意见统治世界,进而改造旧的社会环境,使人们在新的良好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性格。

    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于认识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则是不科学的。马克思在肯定“认识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同时也指出,环境也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强调了人的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了教育对人的作用是通过受教育者的能动的和复杂丰富的实践活动得以实现的,这说明人不仅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历史过程的参与者,实践活动是对人和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人们受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3教育独立论

    教育独立论是主张教育能超越政党斗争和宗教教派斗争而处于独立地位的教育观点。

    教育独立论对教育独立性的理解是比较教条的,认为教育独立就是要在事业发展中单独考虑教育发展,而不是依照经济发展中的长期需要安排教育的发展,其结果必然导致理论界出现“就教育论教育”的理论误区,实践界出现“教育越发达越好”的盲目扩大教育规模、严重脱离经济发展的状况。实际上,教育的发展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多的是属于整个社会发展的系统问题,涉及一个国家的经济、人口、就业等许多教育以外的问题。所以,考虑教育发展时,既要考虑教育的内部客观规律对教育的制约,更要考虑教育的外部因素对教育的制约,这才是科学的、全面的。

    第四篇:教育学论文

    谈中学师生关系

    摘 要:师生关系融洽既是构建和谐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对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对此,本文根据多年在学校学习和参与课余教师兼职的实践经历,谈谈如何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和谐;感情

    韩愈在《师说》里说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大家都知道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传道”、“授业”、“解惑”。简单地说,就是“教”和“学”的关系,是“传授知识技能”与“学习知识技能”的关系,也是一种上下分明的不对等关系。如果单纯从“传技”的角度看,这种关系是天经地义的。在过去五花八门的各种传技中,没有更多的师生关系好讨论,只有认真与不认真的“教授”与“学习”的问题。因为在那里“学艺”是第一位,能否尽快地让学生学好技艺,使教师的根本任务,也是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但是,在现代教育中,师生关系就复杂多了,特别是随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理念的提出,如何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就成了当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对正确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

    过去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随着教育的现代化、科学化,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这样师生关系也随之变得丰富、复 杂,从简单的知识传递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合作,感情的交流增多了。但由于教师和学生的立场、身份不同,以及当代中学生追求个性,反对管束的心理,师生关系又常因此发生冲突。

    然而在当代中学,师生关系并不如人们想象中那么融洽。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学的师生关系,我们设计了一份师生关系调查表,对在校的中学生及学生就“教师是否爱自己的学生”这一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初中,68.8%的初中老师认为自己很爱,很关系学生,31.2%的老师认为对学生只是职业的义务,谈不上爱,而88%的初中生认为老师对学生的爱不明确,或谈不上爱。在高中校园中70%以上的老师认为自己很爱,很喜欢,也很关心学生,而只有极少数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这种爱,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只是一种因职业道德表现出来的爱。调查结果说明,教师和学生的“心与心”的沟通还不够,导致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不能够理解和体会,从而出现这种差异。

    当代中学师生状况可分为两种:融洽与不融洽。融洽的师生关系通常在教师民主与合作的领导方式下,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接近、亲近、共鸣、信赖的心理。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的维持,得益于教师对学生关心、信任、尊重和赞扬,使学生愿意接近教师,与教师相处有安全感;感到与教师关系和睦,自己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承认;也会为教师言行所感动,与教师产生共鸣,体会到教师的期望;能向教师打开心窗与教师倾心相交,与教师共享欢乐。

    不融洽的师生关系通常是在教师的放任和专制的领导方式下产 生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紧张、冲突、对抗,这种不融洽关系产生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教师对学生不关爱,乃至厌倦、压制、偏向、不信任,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师的生疏、惧怕、情绪对立、公开对抗的现象。

    师生关系不融洽、不和谐的原因,我认为可归为教师对学生的专制和放任,“专制”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太过,“放任”则是教师对学生不关心,冷漠,学生拥有绝对的自由,过犹不及,这两种态度都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

    那么怎样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呢?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的关键在于教师。人们常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动、主导的地位。教师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更是为人处事,协调关系的指导者和示范者。因此,教师首先要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在思想情感上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有亲疏远近之分;而在教学方法上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对学生既不能溺爱迁就而放任自流,更不能训斥、辱骂、讽刺、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师必须明确,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

    尊重和信任学生。每一位中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虽然有些思想并不成熟,而老师的职责就是要多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要走入他们的内心,对他们某些不成熟的思路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各种想法,给他们一个可以陈述自己想法的空间。因此,尊重和信任中学生是班主任与全体中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亲密关系的基础,这对创造融洽 的心理气氛起着关键性作用。只有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热爱学生不仅要热爱那些成绩好、听话、表现优秀的学生,对调皮的“差生”也要用爱去教育和感化。一些教师视“差生”为眼中钉,通常采用惩罚和给家长打小报告的方式来管理他们,结果适得其反,“差生”对教师愈加产生反叛心理,与教师对立反抗,师生关系一步步恶化。其实只要教师用爱信引导教育那些“差生”,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师生关系是可以改善的。

    理解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教师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中学阶段是学生思想活跃、不成熟的时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早恋的问题。高中时,我们班有两个同学也出现了这种倾向,我们班主任老师通过对他们的了解,耐心而严肃地找他们谈了这个问题,并且尊重他们的意见,同时给他们分析了早恋可能会导致的不良后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然后让他们自己提出解决方法,很好地处理了早恋的问题,也维护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最后,教师要从自身出发,改变自己,提升自身素质,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信服。这是赢造良好师生关系重要的一点。教师的思想品行和技能水平,包括文化素养、教学风格、言行仪表、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品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当学生意识到从教师身上看到了他们所希望的形象时,就产生了积极的榜样教育效果。教师以身作则,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微笑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敬仰之情,这样才能能更好更长久地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上所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更多地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无微不至的热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信任,以情感因素贯穿始终,根据学生的情感需要,在教育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从而达到建立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乐天.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3 [2] 方湧.当代中学师生关系浅议[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3] 李芳.谈现代中学师生关系现状及处理方法[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第五篇:教育学论文

    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内容摘要 本文笔者结合新教程改革特点,探讨如何正确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的质量,增强我国文化建设。文章首先结合实际,提出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中起的重要作用。接着详细介绍了“师生关系”的定义,以及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指出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下,老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方法、思维理想、学习动机、道德品质、健康意识等方面正确恰当的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阐明了学生应尊敬教师的观点。最后,通过表述自身经历,阐明了教师学生正确面对挑战的态度与做法。

    关键词 课程改革、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理想、道德、健康、全面发展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教育制度也在不断变革。而课程改革的不断创新,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需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并且强调大众教育、学生的自主性。为此,师生关系的构建面临着新的挑战。

    众所周知,教育在一国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端技术在二十一世纪同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所以为了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课程改革正热火朝天的进行着。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如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是秉承着这一理念,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新教材注重以学生为本、理论联系实际、探究性学习、多元化评价,学习不再是一种可怕的负担,而是一种可以表现自我,掌握新知的过程。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是与学生平等交流,带领学生成长的真正园丁。从“繁、难、偏、旧”的问题到“自由发挥”,学生的心灵得到释放与解脱;从“机械灌输”到“正确引导”,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和中心;从“唯一答案”到“思维创新”,学生的思想不再受框架的束缚„„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而这些潜力的发挥与发展,还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客观对待。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未来命运取决于今天的教育,国家的振兴取决于人的解放。没有一种以高度重视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为特征的教育价值观的确立,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现代复兴。教育是催化剂可以加快国家富强的脚步。而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是客观社会现实影响的产物。现实的教育是最有力的教育。教师要根据青少年新的思维特点,摆脱过时的空洞说教方式,增强说服力,真正做到把青少年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主旋律上来。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含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栽培者。”而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老师和学生同时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或大或小的推动作用。

    关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占有什么地位的问题,教育史上有着两派学说,一派是教师中心说,另一派是学生中心说。以卢梭和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将老师比作“自然仆人”。他们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1]不要对学生多加干涉。另一种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他认为,学生的心智成长全仰仗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求工和定式指导。以上两种学说,似乎是两个方向的极端。现代社会中,教师职业对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其次,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故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不可取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依旧是课堂的主导者,只是课堂的中心从教师转向学生。现代教育取两个学说的中心点,即学生重要,教师也很重要。

    课程改革前,课程的内容即教师讲解,学生安静听课。这种方法不仅单调乏味,而且一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都身心俱疲,有的学生甚至上课过程中打起呼噜。这种教学方式效率很低。毕竟,教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快慢、理解能力高低等。而课程改革后,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亲自得出实验结论,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在这种教学背景下,老师更应了解和研究学生,与学生有共同语言,使教育内容“深入人心”。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老师的关注,所以“民主平等”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原则。而且要主动和学生沟通,善于和学生交往,比如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邀请学生到家做客等。这样有利于相互了解,增加信任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变化多端,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我修养,加强学习和研究,并学会自我控制。

    如今,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各类信息媒体随处可及。于是,学生的心理也成熟较早,对社会的认识亦比较深刻,稍有不慎,就会将人生理想、目标定在不合理的位置。“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的思想本来很纯洁,有时候是被社会的反面事例玷污了。“经济形势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等许多社会现象,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比如,现在农村学生中有很多认为“上学是一件没有必要去做的事儿,何必去学校浪费脑子,还不如自己做买卖。”也许,经济的多样化使得一些没有太多知识的人拥有了一定的财富,这便是社会对学生的一大影响。同样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也一步一步地侵蚀着学生的思想。于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或多或少会出现问题。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个人的价值观选择适当,人生方向必然迷失。

    刚刚被处决的药家鑫,相信大家耳熟能详,正是因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扭曲,对社会的认识,法律的学习不够,才落得这般下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只有为学生不断的输入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方向,那些迷失了的孩子才能重返美好的精神家园。比如,利用闲暇时间,给学生开班会,宣传人文主义,成功模范,放一些纪录片或“感动中国”等纪实节目,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树立崇高理想,摒弃不良的社会风气。

    当今社会,道德沦丧现象比比皆是,食品安全问题、建筑工程问题、战争问题等,对学生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冲击。这时,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教育学生树立良好道德从自我做起,丛身边做起,牢记“八荣八耻”,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相信如此感化,如此教导,教师在学生心目的形象会变得更加伟大正派,当然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而学生的健康问题是首当其冲的,鼓励学生多进行一些课外活动,积极参加校园学生活[2]动,学生会从中受益匪浅。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算是二十一世纪的杰出人才。而且,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活动或者进行比赛,这样可以增进师生间情谊,增加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当然,作为一名学生,要懂得尊敬老师,理解老师。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完成老师交予自己的任务。每个老师都会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而做到这一点,又是作为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

    新的课程改革,对学生是一种挑战,当然对于老师更是一种新的挑战。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将教育分为两大类:即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论和非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有依附特点和等级特点,而且在教育方法和考试方法上也有许多弊端。教学方法除了呆读死记之外,还有训斥和体罚,学术自由遭到限制。中国封建社会对教育的社会政治“功利”相当关注。而这种“非正常”教育占据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文明里程。终于,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有所改变。而这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教育历程,发展却很迅速。只是,有些观念根深蒂固,比如“体罚”。

    每年媒体都会爆出一些关于“教师体罚学生”的新闻。十余年的学习历程中,我也深有体会。辱骂、殴打学生的情况也见过几次。也许,是这几位老师的自制力不好,也许是这些学生做得实在过分。种种原因,造成这一现象。我也挨过几次罚,不是很严重的体罚。到现在,我却要感激那几次适当的“体罚”,因为它们告诫我要努力学习,不能松懈。可能正是那些督促,我才能坐在大学的课堂上,接受高等教育。所以,“体罚”有时候也是有必要的,只要不是非常严厉就好。现在的家长过分宠溺子女,常常因为一些小事与教师针锋相对,这是很不正确的做法,对教师无益,对孩子更不利。

    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教学条件也在发生着变化。多媒体的熟练使用是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在信息社会,教师也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学生思想的新动态。比如网络邮箱、微博、网站等的使用,都是与学生很好的交流平台。这样的交流方式,可以减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学生是推动一个时代进步的主力军,教师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角色。正如花草需要雨露的滋润,小树需要阳光的抚摸,一个孩子也需要教师的指导。所以,一个社会应该给予教师最崇高的荣誉,因为他们是文明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 王庆坤 著 《教育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出版 230—233页 【2】 陈琦 刘儒德 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20—124 页



    教育学论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