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试题

    《可持续发展》试题(论文)[ 10号文库 ]

    10号文库 时间:2024-10-24 07:01:30 热度:0℃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第一篇:《可持续发展》试题(论文)命题人签字:系主任签字:审核院长签字: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13—14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可持续发展》试题(论文)任课教师:路洪海学生人数:86课程类型:提高课教学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第一篇:《可持续发展》试题(论文)

    命题人签字:系主任签字:审核院长签字: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13—14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可持续发展》试题(论文)

    任课教师:路洪海

    学生人数:86

    课程类型:提高课

    教学内容:

    当今世界,随着人口数量的剧增,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性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且随着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逐渐向全球蔓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任务。本课程以全新的视角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探索研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整合,对国际上有关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从我国实际出发,系统分析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进行了考察,提出了未来相关的战略选择。

    教学目的:

    让同学们进一步地了解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人口与社会以及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探讨如何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科学发展观,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论文题目:(任选一个,认真审题,注意格式)

    1、鲁西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2、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

    3、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对策研究。

    4、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生存现状与对策研究——以聊城市为例。

    5、欠发达地区居民点合并建设问题探析。

    论文要求:

    1、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材料翔实,论证条理清晰。

    2、格式正确规范,书写工整认真

    3、字数在3000字左右。

    第二篇:11-12-1《可持续发展》试题(论文)

    命题人签字: 系主任签字: 审核院长签字: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11—12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可持续发展》试题(论文)

    任课教师:路洪海 学生人数:86 课程类型:提高课 教学内容:

    当今世界,随着人口数量的剧增,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性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且随着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逐渐向全球蔓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任务。本课程以全新的视角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探索研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整合,对国际上有关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从我国实际出发,系统分析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进行了考察,提出了未来相关的战略选择。教学目的:

    让同学们进一步地了解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人口与社会以及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探讨如何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科学发展观,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论文题目:(要求有选择性,不少于三个题目)

    1、鲁西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2、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

    3、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对策研究。

    4、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生存现状与对策研究——以聊城市为例。

    5、欠发达地区居民点合并建设问题探析。论文要求:

    1、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材料翔实,论证条理清晰。

    2、格式正确规范,书写工整认真

    3、字数在3000字左右。

    在“十二五”规划中,扩大内需成为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首要任务,而拉动和优化居民消费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是目前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本文着眼于农村居民的消费问题,通过对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旨在提出一些完善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和建议。

    一、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一)农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24》(除特殊标明外,本文中所引用的山东省相关数据皆来自于不同年份的《山东省统计年鉴》)对山东省农村4200户家庭的调查,测算出2024年平均每人全年总收入8683.82元,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6118.7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72%和8.46%。其中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增长10.23%,家庭经营收入比上年增长3.65%,非生产性收入也比上年增长22.30%。

    (二)农村消费结构得到优化。2024年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6886.82元,比上年提高9.01%。恩格尔系数从2024年的39.76%降低为31.79%。随着2024年山东省家电下乡试点的开始,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也出现大幅度增长,2024年山东省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10.74台,比2024年增长了12.59%;拥有冰箱54.95台,比2024年增长了63.46%;拥有洗衣机71.86台,比2024年增长了44.96%。到目前为止,家电下乡产品已经增加到手机、空调等九类,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农村消费结构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三)支持农村力度不断强化。山东省通过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实行粮食、良种、农机购置、农资综合补贴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密···················封·····················线··················

    政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村镇建设发展迅速。投资完成105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7%。一是农村路水电气建设步伐加快。近几年来,全省共安排535亿元推进村村通建设。截至2024年底,山东省共累计改造农村公路12.82万公路,村镇道路硬化率已经达到65%。全省通铁路行政村比例达到97.6%,通客车行政村比例达到99.8%(新华网,2024-02-23)。全省农村通自来水率已达88.7%,农村户用沼气达200万户。二是开展家电与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截至2024年10月31日,全省已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和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137.64亿元,兑付补贴资金15.95亿元。不仅有效地拉动了农村需求,也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中国商务部网站,2024-11-08)。

    二、山东省农村消费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农村居民整体收支有待提高。农村消费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购买力的高低,增长速度取决于购买力的增长速度。而直接决定购买力水平的因素就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就目前来讲,农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农村消费品市场没有足够的购买力作支撑。一方面,农民收入明显低于城镇。2024-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01%,低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4.43个百分点,城乡收入之比由2024年的2.56∶1扩大到2024年2.91∶1(农民纯收入基本上反映了农民收入的真实水平,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没有包括城市居民在医疗、住房等方面间接得到的福利性收入部分,用这两个指标计算出的城乡收入差距要小于实际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另一方面,山东省农村居民收入同江浙地区仍有很大差距。2024年,江苏、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003.5元、10007.3元(本文中浙江省和江苏省数据分别来源于《2024年浙江省统计年鉴》和《2024年江苏省统计年鉴》),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5804元、7375元。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18.77元,人均消费支出4417元。山东省收入和消费支出虽然高于全国水平,但是与苏浙相比还是存在差距。收入是消费的决定因素,收入差距也决定了农村消费支出的差距。

    (二)农村居民收支结构有待完善。2024年山东省农村人均总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占比为51.14%,其中来源于第一产业的收入占比为75.73%,第三产业收入占比为17.73%;工资性收入为2496.57元,占总收入比重为40.80%。2024年,浙江和江苏农村人均总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占比分别37.85%和46.91%,其中来源第一产业的收入占比分别为43.85%和58.53%,第三产业收入占比分别31.23%和26.64%;工资性收入分别占总收入比重为51.91%和43.49%。从收入结构来看,山东省农村人均收入过度依赖于家庭收入,而且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收入比重低,第三产业发展落后。从支出结构看,2024年山东省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占总支出比重为59.54%,食品支出仍是最主要的支出;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中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支出占比88.04%,而第二产业生产费用支出占比6.49%,比2024年略有下降(下降了5.15元),第三产业生产费用支出占比为4.90%,仅比2024年增加了14.48元。从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投入很少,农村的第三产业发展仍然处于较低层次,不利于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三)农民收支的地域差距明显。从收入来看,2024年,青岛市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13299.41元,威海市、烟台市、东营市和潍坊市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也超过万元,而菏泽市仅为6512.66元,不到青岛市的1/2。菏泽市、聊城市、泰安市、德州市农村居民收入不足8000元。从支出来看,2024年,青岛市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9870.86元,威海市、东营市和潍坊市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超过8300元,而德州市和菏泽市仅为4547.12和4864.21元,分别比青岛市低了5323.74元和5006.66元,为山东省最低的两个市,聊城市和泰安市刚刚超过5000元。可以看出,山东省农村人均收入和支出都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距。

    (四)农村消费环境相对较差。从农村消费环境的角度来看,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农村消费的扩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影响农民购买积极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制约着市场容量的扩大,一些耐用消费品的使用,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供水条件、供电设施以及道路交通条件差。二是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商品供应体系,农村的购买难问题在许多地方并没有得到解决。对于农村居民来讲,购买大件商品和价值相对较高的商品,一般都会选择到城市购买,这主要是基于在城市购买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以及对当地商家的不信任,这使得本来就不够充足的农村购买力大量地流入城市。三是农村市场销售网络建设不健全。农村缺少规模大、信誉高、制度健全、管理措施到位的商业企业,以及农村市场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造成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农村市场商品质量没有保障,消费者对农村市场没有信任感,市场的发展不健康。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密···················封·····················线··················

    (五)农村金融服务相对落后。农村金融作为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部门,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山东省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尚不够完备,农村金融体系相对落后,农村居民能享受的金融服务局限于储蓄,缺乏灵活多样的资金融通途径和获取资金的来源。欠发达的金融服务体系和落后的消费信贷意识,使广大农村居民难以实现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的消费增长。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滞后和金融服务的匮乏,严重束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限制了农村居民的长期消费水平,也抑制了农村地区的短期消费倾向。

    三、进一步挖掘农村市场消费潜力的几点建议

    (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购买力是农村市场的决定性因素,而农民购买力取决于农民收入水平,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是开拓农村市场的治本之策。一是支持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在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和农民补贴,确保粮食、油料、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稳产增产的基础上,整合安排资金,重点支持以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农村现代物流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为重点的农业支撑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把山东省的农业优势转化为工业和服务业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收。二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增强农民增收的动力。三是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配套设施改革,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此外,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教育,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

    (二)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有效启动农村消费品市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二是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切实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目前国务院已对试点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基本政策框架是:2024年在全国10%的县进行试点,以后逐步扩大试点范围,2024年以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居民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由各级财政全额支付。下一步在山东开展试点的地区,财政要安排好补助资金,并加强养老基金管理,保障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稳步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缓解城乡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四是支持建立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统一城乡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只要后顾之忧解除了,农民才会放心消费,积极消费,潜力巨大的农村消费品市场就会得到有效启动。

    (三)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山东省通过相继实施的“村村通工程”、“万村千乡工程”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农村消费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要使农村消费环境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加大电网改造力度、整顿农村电价,降低用电成本,鼓励农民对家电的消费,为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和大型农机具进入农村创造条件。二是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拓宽农村流通渠道,逐步构建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集贸市场为依托,合理布局的农村商业辐射网络。建立健全农村消费品市场物流配送体系,从而减少中间环节,使不法商贩无机可乘。三是建立市场信息网络。通过在乡村一级建立市场信息网络或通过广播电视,使农民了解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搞活农产品流通,改善农民经营效益,更好地指导农民生产和消费。四是加大对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村消费品市场准入机制和监管机制。对于坑害农村消费者、制假售假、违法生产经营者要进行严肃查处。

    (四)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

    一是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鼓励金融制度创新。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专业信用合作社,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范围;探索发展基于订单与保单的金融工具;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密···················封·····················线··················

    探索发行涉农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拓宽涉农企业融资渠道。二是要鼓励和支持城市金融机构下乡入村,为农民开展贷款业务,贷款利息可参照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执行。三是对民间借贷的合法性进行研究,探讨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的途径和监管办法。四是完善ZF支持农村金融政策,充分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延伸和发展对农村的金融服务。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农林经济2024102407003548463/2024102407003548464.php 体,自然界是客体。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有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次,“主—客”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面,但不能涵盖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部。因此,人与自然的“主—客”关系的确立也是有范围的,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一般地说,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确证,一是从存在论(事实)的角度看,人与自然 界中其他存在物(生命的、非生命的)一样,同属于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中的一份子或一个 组成部分,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就是一种“平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人与其他自然物之间难以区分谁为主、谁为客关系。二是从价值论(价值)的角度看,人类具有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殊属性,具有其他存在物所不具备的自主性、创造性,人源于自然而又超越于自然,人可以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作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使直接的自然物或被人改造过的自然物为人所用、为人服务。同时,人还具有认识和改造自身的自觉性和能力,也就是在人类针对自然界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中,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和对人类自身的自觉改造是一致的,在改造自然中使人类自身得到 改造。可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在“价值论”的意义上构成的“主—客”关系中得到确证的。但是,人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研究证明,即使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人类的活动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体性,“由于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非常广泛,不断地改变或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生物生态系统中的主导性生态因子”。概而言之,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的内涵主要表现为:(1)人依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主体客体化;(2)人通过实践活动将外在于人的自然“内在化”以充实、完善和发展人自身,实现客体主体化;(3)人的主体地位的实质在于人是目的。就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而言,人具有目的价值,自然界具有手段价值。因为就人类而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与有效地处理,都必然以是否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最终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当然,这并不否定自然界在人们活动面前确证它存在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即自然界可以独立于人而存在,它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本质。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规律的“价值”是人的存在及其需要所赋予的。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对人作为目的及其实现有制约作用,也就是说,人在自然界面前不能“为所欲为”,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真实存在,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为人的生存及其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人的活动服务,为人的目的实现服务。这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基本涵义,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主—客”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定,正是人的主体地位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确定了人的活动和自然界作用的范围。

    三、人的主体地位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认识和 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这几个关系可以分为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 1.在认识的层面上。第一,正确认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这里的目的和手段的含义是指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对达到此目的具有价值意义的手段。那么,人与自然关系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与手段关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在终极、抽象的意义上,人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 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自然界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条件;从当下、具体的角度看,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则表现为互 为目的手段的关系,即人们活动(认识和改造自然或认识和改造自身)的目的所指,有的 是为了人的某种利益需要而改造和利用自然,也有的是为了保护自然以维护生态平衡而 转变人的某些观念或对人的某些物质欲求进行限制。正是人与自然之间在具体时空中的 互为目的手段的相互作用,使人类得到发展,也使自然环境得到保护,进而实现自然界 演化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持续。正是人对自然在具体时空中的互为目的手段关系,构成 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是人对自然物负有道德责任的现实基础,也是“环境伦理”的 存在根据及其作用范围和限度。必须指出,当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作为目的时,这 个“目的”仍然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终极目的的“手段”,这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必 然要求,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第二,正确认识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发展观,既 是工业文明的观念基础,又是它的意识产物。其基本特征是把人类理性“分化”、“片 面化”,在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中夸大理性作用,蔑视非 理性的地位;在理性自身中片 面强调科学理性作用而忽略价值理性的意义,而且又把人的科学理性过度“工具化”,看不到理性的价值性一面。这种过分相信理性特别是工具化了的理性作用的结果,就是 把人变成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自然界则成为理性任意“征服”的对象。而 “非人类中心主义”则把人的理性和非理性人为地、无原则的“泛化”,把本属于人的 理性和非理性人为地“推广”到整个自然界,进而又把本属于自然物的固有属性加以“ 人性化”描述和理解,再“强加”给人类,这是对人的理性的另一种歪曲。因此,坚持 可持续发展观,必须科学、全面地理解人的理性,把理性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在人的意识 中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就是要从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结合、统一上认识问题、评价事 物。具体地说,对在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既要进行科学和技术上的分析与 理解,又要进行价值和意义上的判断和评价,尤其要重视科学技术自身包含的人文意蕴 和科学技术合理运用的道德价值。因此,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 的关系来说,重要的不是“技术选择”问题,而是“价值判断”问题。

    2.在实践的层面上。第一,正确处理改造自然与改造人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 然和谐同人与人和谐的统一,对可持续发展而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核心”,人与人 的和谐是“实质”,“核心”是由“实质”决定的。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围 绕“核心”,更要抓住“实质”,要把改造自然(注:改造自然内含保护自然之意,而 且两者常常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和改造人联系起来,而且要把改造人放到首位。这是 因为,人作为主体,而其他自然物是作为人存在发展所必需的“环境”身份而存在并获 得价值意义的,离开人的纯粹自然物、自然生态的存在及其自身的和谐、平衡,是靠各 种自然力自发地、无意识地的相互作用中自然生成的,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生态问题”,一切“问题”都与人相关,都是人的存在及其活动使然。这里顺便提一下,如果按照 人以外的自然物、自然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的“利益”、“权利”和“内在价值”的观点 推论,人类今天面临的“生态问题”、“环境危机”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人的活动,其他生命体、自然物也都必须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二,正确处理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关系。马克思在说明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时指出,动物只能按一种尺度即物的尺度进行生产,而人的生产活动则可以运用两种尺度,“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对人的活动而言,所谓物的尺度就是指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及其固有的属性、本质、规律 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人的尺度主要指人的利益需要对人的活动的“决定性”。在人的活动中这两种尺度都起作用,但作用的性质不同。也就是说,在人的活动中物的尺度对人的活动的展开、活动的方式、内容和结果起制约作用,而人的尺度对人的活动的展开、活动的方式、内容和结果起着决定作用。换言之,对人的活动来说,物的尺度是它的“必要条件”,人的尺度则是它的“充分条件”,人的活动中的两种尺度,物的尺度不可无,而人的尺度更根本。因为物的尺度作用也就是物的价值的体现,它是由人的 需要规定的,如果某物与人的需要无关,则根本谈不到有无价值的问题,也不可能在人的活动中发挥尺度的作用,同时物的尺度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物作为尺度运用得是否合理适度也是由人来把握的。在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关系上,“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发展观,把人的尺度绝对化而忽视物的尺度作用,把人的利益需要片面化、单一化而取消了人对 自然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消极地吸取因人们活动造成的“生态问题”的教训,夸大物的尺度作用而否定了人的尺度对人的活动所具有的终极规定性,进而模糊了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本质界限,否定了人的活动的终极目的与价值取向。以上两 种尺度的关系告诫人类,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进而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正视物的 尺度的存在,重视物的尺度的作用,要善待自然界、珍爱生命,用伦理眼光和道德态度 去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否则就会受到“大地母亲”的善意惩罚。这就要求人类在衡量 评价自身活动时必须坚持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双重标准”,比如在评价社会发展进 步水平时,既要有“经济”指标,又要有“环保”指标,这样才能在认识上把可持续发 展观与“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区别开来,在实践上真正实现人 与自然的和谐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为,对人的活动来说,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要求人类 在坚持人的尺度具有终极意义的前提下,把两种尺度整合统一于人的活动中,以确保正 确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互惠,为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服务。

    四、9项战略对策

    (一)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二)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植被建设以封育为主,退耕休牧还草。

    (三)防沙治沙的重点是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

    (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对农牧业的资金投入。

    (五)因地制宜地保证粮食供需平衡。

    (六)发展工矿业,推进城镇化。

    (七)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坚决防治污染。

    (八)实施少生快富的人口政策,消除贫困。

    (九)抓紧前期工作,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第四篇: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

    ———中国

    摘要:

    可持续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他是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减态势。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2)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3)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4)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

    关键字:可持续发展

    要求

    定义

    含义 发展

    通过自然观发展史,我们可看到:人类经过反复的探索和长期的反思,已逐步认识到:人既是生产者是消费者,在制造产品的同时也制造了污染,并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资源具有稀缺性或有限性,人与自然具有辩证统一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必须是自然的耕耘者,而不是剥削者,人类有责任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及有序循环,改变过去单纯征服自然的粗放方式而走向善待自然。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中国人口规模大而素质较低,资源人均量贫乏而浪费大,生态环境脆弱,承载力有限,经济技术水平不高,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管不断的去生产而不顾破坏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地球,让我们的后代就没有了美丽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所以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不断前进的道路中也要保护好我们的地球。让我们与大地共同生存下去,建造美好的家园。

    在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也有了新的要求、目标和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然而等着我们解决的问题也是不少的:人口综合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就业压力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比重仍然很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国名经济信息化程度依然很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突出,环境污染仍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立法与实施还存在不足。

    中国是人口和地域大国,但是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然而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中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土地的大量的荒废造成了中国人民的多余劳动力的增多,所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中国人民所必须坚持走的路线,也是我们不断发展和壮大的根本道路。

    随着人类在早期不断的以破坏环境的基础上把我们的生活环境弄得千疮百孔,这当然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在众多的环境问题中,它也让我们知道它的厉害: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夏季,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水俣病事件1953 到1956年在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美国和日本均为经济发达的国家,而这种经济的高速发展却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这是真正的发展吗?不是,从科学的定义上讲,美日的发展模式只能称得上是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它只是在损害大家的利益而已。并非真正的长治久安的发展。

    总结:

    我们要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不仅是为我们之自己建立美好的幸福和快乐,也是为我们的后代生活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并且合理的利用土地,坚持计划生育不要盲目的以为人多力量大,我们应该合理的发展我们的人口,我们的家园承受不起太大的压力。所以让我们能生活在地球这一个美好的家园能更加长久一些。为了我们的家园,坚持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行!

    参考文献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案例分析

    季可欣 浅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论文 百度文库

    第五篇: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里约宣言》指出“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部份,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作为它积极追求实现的最基本目的之一,环境保护是区分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分水岭和试金石。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分析,两者有着共同的目的性,那就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人类普遍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有着高度的统一性,但也必须看到两者的差异性、互补性,特别是要看到环境保护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即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先决条件、重要内容。

    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 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矛盾尤其尖锐。但是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 方面21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保护环境包括保护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国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对于自然资源、生存环境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可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发展应理解为两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

    持续性也有两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既要兼顾各代人的利益,还要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发展,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发展将丧失根基。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革,包括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领域在内的整体变革。发展的内涵主要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首先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其次,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再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仅是环境经济学的中心课题,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经济发展对环境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并不否定环境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经济的发展只有与环境的发展保持协调,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正确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就能使两者协调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

    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都应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更为重要。事实说明,发展中国家正经受来自贫穷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贫穷导致生态恶化,生态恶化又加剧了贫穷。因此,可持续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第一位的,只有发展才能解决贫富悬殊,人口猛增和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最终走向现代化和文明。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联。

    可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做为实现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环境建设不仅可以为发展创造出许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为发展保驾护航,向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代的发展与现实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的支撑,人们在没有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之前,随传统发展,环境与资源正在急剧的衰退,能为发展提供的支撑越来越有限了,越是高速发展,环境与资源越显得重要;环境保护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实现,因为现代的发展早已不是仅仅满于物质和精神消费,同时把为建设舒适、安全、清洁、优美的环境作为实现的重要目标进行不懈努力。

    三、可持续发展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

    环境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对别人是一种权利,对自己则是一种义务,人们的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是平等的和统一的。这种权利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维护。

    四、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就是要及时坚决地改变传统发展的模式——即首先减少进而消除不能使发展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它一方面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

    五、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解决环境危机、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消费方式,根本出路在发展科学技术。

    只有大量地使用先进科技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实现少投入,多产出的发展模式,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减轻环境的污染负荷。

    六、可持续发展还要求普遍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们必须改变对自然的传统态度——即从功利主义观点出发,为我所用,只要对人类是需要的,就可以随意开发使用。而应树立起一种全新的现代文明观念,即用生态的观点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仅仅当作自然界大家庭中一个普通的成员,从而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观念,这仅依靠个别人不行、少数人也不行,只有使之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因此,要使环境教育适合可持续发展。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最为突出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所引起的温室效应、由于二氧化硫排放的增加引起的酸雨危害、由于大量使用氟利昂所造成的大气臭氧层破坏等。因空气污染如此,其他方面也类似。

    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人类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都由四个要素决定:一是环境,即自然界的光照、空气、水分、土壤等;二是生产者,即植物,它从大气中吸取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矿物质,经过光合作用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和生物能,从而使无机物变为有机物;三是消费者,即动物和人,保证种群、环境以及社会平衡运行;四是分解者,即微生物,它把植物、动物残骸和排泄物分解为简单的物质或元素,重新进入环境。所以,要实现人类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就要求保持人类生态系统网络中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的协同与平衡,要求物质和能量及信息的输出与输入,既在数量上相对接近,又在质量上促进生态系统的适应和演变进化。只有这样,才可以通过协同机制,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保持在持续稳定的状态中。总之,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好了,不但会为发展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本身也会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经济要发展,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必须先行,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既是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尽快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森林、草场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当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绿色大开发是以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为主并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不能出现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营造当地不宜的经济林的现象。森林建成后的开发也要予以必要的限制。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农业资源与环境201501班

    罗意20152587



    《可持续发展》试题(论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