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ADADADADAD
新版人教中国历史上册课后题参考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问题思考:(P3)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答:生物死亡以后,埋在泥沙里,伴随时间的推移,动、植物尸体就会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问题思考:(P3)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答:生物死亡以后,埋在泥沙里,伴随时间的推移,动、植物尸体就会随着泥沙的沉积慢慢被埋在地层深处。在极少数特殊的环境下,那里压力相当大,温度十分高,沉积的泥沙慢慢变成了一层岩石,地质学上叫地层。而生物的坚硬部分如骨骼以及贝壳等,也伴随泥沙慢慢变为地层且像岩石一样坚硬;生物的那些柔软部分,如叶子等,也会在地层中留下印迹。这种伴随地层而形成的留有原生物印迹的石头,就叫作化石。
化石形成后,无论地球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它都几乎不会改变。所以,化石成了记录地球历史的特别文字。依据这些特别的文字,人们能了解地层的年龄及当时的一些情况。
课后活动:(P5)
1.比较一下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骨,看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答:可以从脑的容量、血管的粗细、血管分布的疏密等角度进行分析。
2.想一想,下列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答:
A是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柴和狩猎用的木棒。
B是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
C是尖状器,用于割剥兽皮,也可以用来挖取树木中的昆虫。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问题思考:(P8)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
答: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
①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河流域;
②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③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
④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
⑤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同。
课后活动:(P10)
1.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请在□内画√。
□农作物的出现;□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城市的出现。
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的?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在上面添加什么?
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主要用于挖土。如果我们使用骨耜,要在骨耜上加一把木柄。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材料研读:(P13)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答:由多民族融合而成。
问题思考:(P14)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你认为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
答:炎帝和黄帝的发明,虽说都是古人的传说,有些内容还近乎神话,但无一不有社会历史的近似事实作为根据。近年来大量的考古材料,证实了我国古代传说并非完全虚有。这些发明创造主要反映了人民生活衣、食、住、行、医的变化。总之,先民的传说是有科学依据的。
比如传说黄帝开始挖掘水井,就有考古资料作为证明。考古材料证实,我国发现的古代第一口井是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的水井。还有距今约4000年前,河南汤阴白营遗址的水井,以及洛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水井的出现,说明人们定居生活已经较稳定,具有了利用水源的能力。
又如炎帝发明砭石疗法。砭石疗法又名热熨法,顾名思义就是把石头或砂土加热,用植物茎叶、织物、毛皮包裹后,敷于身体疼痛处,可消除或减轻疼痛。经过反复实践和改进,讲焚烧的植物、药物进行局部适宜温热刺激,医治效果更臻完美,这就是针灸法的开端。热熨时所用的石子,古代医家称之为“砭石”。砭石在湖南长沙下麻战国墓地曾被发现。砭石的发现,证明了中医学在炎帝时期已开始有了萌芽。
问题思考:(P15)
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
答: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等。
课后活动:(P16)
1.说说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答:两者之间既有联系:远古传说中有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是真实的历史.并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两者之间又有区别:远古传说,是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一种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历史事实,则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2.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的清明时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平日到这里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如果你来当黄帝陵的导游,你对游客如何介绍黄帝的事迹?
答: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曾在涿鹿大战中打败蚩尤部落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研读:(P18)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材料中“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
答:这里的“家”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世代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问题思考:(P21)
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
答: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课后活动:(P22)
1.下图显示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在对应的横线上填写图中人物相应的身份。
西周实行的分封制。自上而下分别是国王、诸侯、卿大夫、士。
2.总结一下,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答: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后活动:(P26)
1.仔细观察下面的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议一议,它们的用途可能是什么?
答:酒器、炊具、礼器。
2.你能辨认出下列的甲骨文是什么字吗?试试看。
答:A.人
B.水
C.猪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材料研读:(P28)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
材料中的“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答: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割据状态。
问题思考:(P29)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答: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课后活动:(P30)
1.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九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仿效。想一想,这种情况反映出了什么问题?
答:这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主要反映西周礼乐制度的破坏。
2.搜集有关材料,每人编写一则春秋时期的小故事,然后在全班举办一次故事会。
答: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问题思考:(P32)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答: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材料研读:(P33)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答: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材料研读:(P35)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课后活动:(P35)
1.查一查下列成语的典故,哪些是出自春秋时期,哪些是出自战国时期?
退避三舍
纸上谈兵
老马识途
百发百中
唇亡齿寒
卧薪尝胆
朝秦暮楚
三令五申
一鼓作气
完璧归赵
答:出自春秋时期的有:退避三舍;老马识途;唇亡齿寒;卧薪尝胆;三令五申;一鼓作气
出自战国时期的有:纸上谈兵;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
2.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答: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代价;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第8课
百家争鸣
材料研读:(P37)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答:“为政以德”即是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材料研读:(P39)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精神?
答: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人,才算真正的大丈夫。这是在强调做人不卑不亢,应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问题思考:(P39)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答: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再者,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总之,百家争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课后活动:(P40)
1.请说出下列孔子的语录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为政》
答:指导意义:孔子在学习上强调,要抱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要把经常复习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谈谈你对下列孟子言论的感想。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答:在面对生死义利的时候,要学会取舍,善于抉择,但一定要权衡价值,守住道德底线。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问题思考:(P42)
想一想,国家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好处?
答:在统一环境下,国家能够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政策与措施,减少阻隔,促进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材料研读:(P45)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
想一想,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介绍的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和车轨的措施。文字的统一,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货币的统一,解决了赋税征收和流通的苦难,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质的交流,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发展。度量衡的统一,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有利于全国各地交通的顺畅。秦始皇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课后活动:(P45)
1.试比较周朝和秦朝的有关制度,填写下表的空白处。
项目
周朝
秦朝
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王
(皇帝)
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
(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统治地方的方式
(分封制)
建立郡县制
2.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那么,文字上的统一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的统一,便于国家政令的发布和贯彻执行,有利于政治上巩固统一;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文字的统一,便于各地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演进与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总之,文字的统一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材料研读:(P48)
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这一记载说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
答:说明秦朝的刑法非常残酷。
问题思考:(P48)
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
答:秦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是对秦朝施政的反抗。
材料研读:(P50)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依据材料,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答:刘邦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得到萧何、韩信、张良的辅佐。项羽刚愎自用,不重视人才,不采纳范增的意见。
课后活动:(P50)
1.你认为下列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的有哪些?试在右侧的□中画√。
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货币□修建长城□√强征赋税□√严刑苛法□√
开拓交通□√修骊山陵□√
2.想一想,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材料研读:(P52)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答:由于秦朝暴政以及多年战乱,西汉刚建立时,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饥荒、战乱使人口锐减,社会不稳定。
课后活动:(P53)
1.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答:一方面,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为当时社会之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源。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荒芜,人民处于饥荒,国库亏空。为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社会安定,必须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2.议一议,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答:能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粮价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问题思考:(P55)
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拓展。想一想,这与汉武帝强化中央权力有什么关系?
答:汉武帝即位以后,在思想文化、行政权力和经济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消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完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正统思想,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汉王朝的影响力远达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以中原汉文化为核心的汉王朝版图得以拓展。
材料研读:(P56)
当时的农民见经商容易致富,也纷纷弃农经商。《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想一想,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
答:经历了长期战乱后的国家,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粮食生产。如果农民纷纷弃农经商,就会导致粮食缺乏,进而影响社会社会稳定。但是长期过度强调重农抑商,也会抑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后果。
课后活动:(P56)
1.材料分析: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1)
材料反应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答:材料一反映出在西汉初期分封制度下,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了中央政府,威胁到西汉王朝。
(2)
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答:汉武帝采纳主父偃“推恩”的建议,让诸侯王推及皇家恩德,把土地再分封给自己的子弟。这样,王国的数量大大增加,而管辖的土地和人口越来越少;汉武帝还采取措施取消了许多诸侯王的封国和土地,剥夺他们的爵位,从政治上消除了诸侯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
2.请根据以下两幅图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什么内容?
答:秦始皇:对敢于评议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杀,没有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汉武帝:把儒学立为正统,在京师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让他们能够进入仕途成为王朝的维护者。
《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指儒学中的忠君守礼思想,这在以后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核心。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材料研读:(P60)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答:童谣鲜明地勾勒出跋扈将军梁冀骄横统治下的社会不公;刚正不阿者,冤死于道旁;心术不正者,反而升官封侯,享尽荣华富贵。这是沉痛的呼声,也是愤怒的呼声。
课后活动:(P61)
1.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黄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寿命(岁)
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它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答:东汉后期10个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为9.5岁,平均寿命24岁。
2.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后汉书·黄埔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想一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答:外戚和宦官争权夺利,肆意搜刮,天灾人祸不断,人民已被逼向死亡的边缘。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问题思考:(P63)
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我们应当学习张骞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畏险阻,勇于开拓进取,报效祖国。
材料研读:(P64)
《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答: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课后活动:(P66)
1.想一想,张骞通西域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答:一方面促进了汉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汉朝设立了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另一方面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下列图片中的食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它们为什么都以“胡”字命名呢?你知道它们现在的名字吗?
胡豆,今名
蚕豆
;胡麻,今名
芝麻
;胡桃,今名
核桃。
你还能想出一些以“胡”字命名,而且是从西域传入内地的东西吗?
“胡”在中国古代泛指北方或西方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人。这些食物以“胡”字命名,正说明它们最初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的。以“胡”字命名,从西域传入内地的东西还有胡椒、胡萝卜等。
3.谈古论今:2024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战略。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答: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实行一带一路是对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正确决策,同样也有利于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建设和完善,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和落实。在如今日渐增长的国际机遇和挑战中,实行一带一路战略是实现大国的和平崛起和迎接机遇和挑战的一个适时,适地,适国情的国家战略。历史上,从张骞开辟这条道路开始,中西方交流就有了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条路,中国古代的科研成果才能传播西方,促进全人类的发展。而中国也在丝绸之路的建设和完善中使中国在古代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并在唐宋时期建立起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明圈。无论从历史还是当下世界潮流,一带一路的实行都符合中国利益。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材料研读:(P68)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蔫,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查查看,元兴元年是公元哪一年?
答:中国历史上有好几个年号为元兴的。105—105年,东汉汉和帝刘肇,第二个年号元兴,用了九个月;264—265年,三国东吴末帝孙皓,年号元兴;404—406年,东晋,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元兴。显然,这里的元兴元年,指的是105年。
问题思考:(P70)
司马迁曾遭到关押,又受到酷刑,而他在命运的灾难面前却坚忍不拔地写出了历史巨著。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答: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
材料研读:(P70)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想一想,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什么?
答:人总会死,有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死得其所,有价值,有人的死比羽毛还轻,无足轻重,没有意义。(注释:固:本来。或:有的人。重于:重量相比。泰山:山东泰安的泰山,五岳之一,比喻伟大。鸿毛:鸟的羽毛,比喻渺小。)
课后活动:(P72)
1.右图是根据华佗的五禽戏绘制的。你能说出图中人物各模仿的是哪种动物的动作吗?
答:虎、鹿、熊、猿、鸟。
2.想一想,纸的发明给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答:第一,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最杰出的成就。文字发明后,需要一个好的载体来记载,显然过去的甲骨、金石、简帛都有很大的缺陷。纸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它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在中国率先出现,使中国汉代的文明勃兴超过了其他的文明。晋代盛行的读书、抄书和藏书之风都得益于纸的普及和推广。抄经热、藏书热和因传抄左思《三都赋》而出现的洛阳纸贵,都是纸普及后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景观。纸的发明及应用,对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对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方便人类记录信息,使人类以更方便、更经济的方式传播知识。纸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科技文化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有利于解决了人类清洁卫生问题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3.东汉班固写的《汉书·司马迁传》中,称赞《史记》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请解释一下这段话的意思。
答:其文直——文章直白。其事核——所记载事情都准确无误。不虚美——不凭空加以赞美。不隐恶——不掩饰坏的事情。故谓之实录——因此称它为符合实际的记载。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问题思考:(P76)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说说你的想法。
答:《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其中作者为了增加小说的趣味性,会适当地进行一些文学创作,这些内容当然不会见于史书记载。但是,这些内容在另一方面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某些史实。我们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例如对曹操的评价,历史上的曹操统军30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但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却被描写成为反面人物的代表。
课后活动:(P77)
1.阅读曹操的诗句,回答问题。
(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
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答:《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
(2)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
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他实现了吗?原因又是什么?
答:《步出夏门行》诗中“壮心”指的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的愿望。最终曹操并没有实现这一愿望。因为随着刘备、孙权势力的上升和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最终形成的是三分天下的局面。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议一议,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这两个战役的胜败主要原因在于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指挥者心态等方面。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材料研读:(P79)
西晋人鲁煲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时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文章问世后,广为传诵,“孔方兄”一词,也成了“钱”的同义语。
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答:这则材料说明,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的背景下,社会上下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
问题思考:(P79)
想一想,西晋政权的短命与实行分封诸王有什么关系?
答:八王之乱的发生与西晋实行分封制是有关系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从制度层面上讲,西晋大封同姓诸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拱卫了西晋王室,但是同时也埋下了诸侯王实力过大,威胁中央统治的隐患,另一方面,从具体实施过程来看,晋武帝时期陆续派遣诸侯王据守州郡重镇,即“移封就镇”,诸侯王手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势力也日益壮大,为其叛乱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要认识到西晋糟糕的社会状况和迟钝昏庸的晋惠帝,也是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
课后活动:(P81)
1.在东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危害?
答:西周、东周、汉朝,都曾经实行过分封制。分封制之下,受封诸王获得土地和人口,作为交换,它们也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交纳贡赋等义务。但是,由于各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诸王争霸,征战不断。国君势力衰微,甚至大权旁落,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人民也陷于混战之中,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分封制也是会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
2.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一议,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答: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材料研读:(P85)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想一想,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其次,当时江南地区较安定,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最后,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其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课后活动:(P85)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列,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对比一下,《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答:《史记》中的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宋书》中描述了江南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问题思考:(P89)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答: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课后活动:(P89)
1.右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根据图画说一说,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2.右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阅读后回答问题。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达奚
奚
丘穆陵
穆
贺兰
贺
勿忸于
于
拔拔
长孙
乙旃
叔孙
步六孤
陆
独孤
刘
尉迟
尉
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
答: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材料研读:(P90)
《齐民要术·种谷》写到:“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答: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教导人民要掌握天时和土壤的条件来进行生产。他很注意天时、地利与农作物的关系,提到顺(应)天时(时令),量(估量)地利(土地情况),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凭主观)反道(违反客观规律),劳而无获。意思是,种作物要充分利用“上时”(最好的时机),根据不同的土质条件,才能获得好收成。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不失农时”和“因地制宜”的道理。他认为只有掌握天时和土壤条件来进行生产,才能获得好收成。
课后活动:(P95)
1.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想一想,北方的农林品种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方?这反映出了什么?
答:西晋灭亡,北方陷入战乱,317年,东晋建立后偏安于江南,人们纷纷南迁,给贫瘠的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很多北方的农林品种就出现在了南方。这反映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2.中国在1986年发行了祖冲之纪念银币。
请你试着为这枚纪念币中的人物写一个简要的介绍。
答:祖冲之是南朝著名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均有过重要贡献。他学识渊博,主要著作是《缀术》,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最突出的成就是把圆周率精确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
10-26
10-26
10-27
10-23
10-26
10-25
10-25
10-25
10-24
10-25
10-23
10-23
10-25
10-26
10-28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