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会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会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12号文库 ]

    12号文库 时间:2024-10-23 22:02:19 热度:0℃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第一篇:会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会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一、课题设计1.课题界定现有中职学校会计教学尚停留于课堂教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第一篇:会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会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一、课题设计

    1.课题界定

    现有中职学校会计教学尚停留于课堂教学与手工模拟实训阶段,所培养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的动手能力,但与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要求差距甚远。本课题将对现有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如何适应的需求,需培养哪些职业能力,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培养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2.选题缘由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的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双向参与,来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自1985年引入“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以来,经过20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也出于企业经营保密性,会计专业“产学合作教育”的实践探索进展缓慢,没有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没有形成会计专业可资借鉴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创新发展中职教育的必由之路,只有结合会计行业领域特殊性,分析现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关系和合作方式,研究与之配套的措施与方法,才能探索出适合会计行业的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之路。

    3.研究思路

    ①研究目标

    根据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现状,要实现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实行“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传授知识为手段,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发展个性为特色”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通过本人研究,改革当前中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基于行业特色的、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解决处理好当前中职职业教育发展中突出的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和就业水平等三大瓶颈问题。充分发挥学校、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教师与行业,学校与创业建立起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并在与交谈进行广泛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②研究内容

    ⑴在调研、对比分析国内外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对中小企业进行抽样调查,了解中小企业会计人才市场需求;分析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人佬培养模式中存在问题;探索建立依托中小企

    业的产学研合作联动机制,建立基于行业的紧密型、相对稳定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关系和合作方式,研究与上述机制相配套的系列措施与办法。

    ⑵按照中职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体系中职教育特色,以中小企业为例,探索教育和岗位“零距离”的结合点,深入调查分析依托行业的紧密型校企合作的适用范围和制约条件,从而制定并实践以就为向导向的、产学研结合为特色的、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

    ⑶进一步改革当前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培养目标单

    一、培养模式固定,培养的人才“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和特色的问题,研究并实践能实现校企“双赢”的人才选拔管理办法,探索基于免费、自愿和双向选择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习管理办法,以实现中职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并赢得社会认同度。

    ③研究方法

    ⑴组织调研,比较研究。在充分搜集汇总国内外各类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比选最适宜于依托中小企业的紧密型合作教育模式,提出建立紧密型产学研合作联动机制新思路;

    ⑵会计服务行业人才市场调研分析、综合。分析具有行业特色的中职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教育的适宜范围和约束条件,撰写分析报告;

    ⑶建立配套制度和实施措施。研究与紧密型产学研合作联动机制相配套的制度建设和实施措施;

    ⑷制定并实践人才培养方案。以会计专业为实验对象,提出基于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型中职人才培养方案,并予以实践;

    ⑸完善人才选拔和学习管理办法。研究并实践能实现校企“双赢”的人才选拔管理办法,探索基于免费、自愿和双向选择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习管理办法;

    ⑹完成总体研究报告和相关结题材料。

    ④具体实施计划

    2024.3~2024.8制定研究方案和调研提纲,组织中小企业会计人才需求调研,对此分析国内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交调研报告。

    2024.3~2024.8研究并建立紧密型产学研合作联动的创新机制(实验场所;提出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教育的适宜范围和约束条件,研究制定配套制度和实施措施。)

    2024.9~2024.6明确研究报告基本框架,选定实验对象,确定并实践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和配套措施。

    2024.7~2024.12实施修订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提交结题材料。

    三、可行性分析

    1.研究基础

    我校一直致力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讨,现已构思并实施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初步确立了教师、学生和企事业单位会计专业人员在教学、培训、实践、科研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的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局面;建立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与改革、师资建设、实践教学建设等方面均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2024以来,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公开发表专业获奖论文20多篇,另外学校分别与市委组织部,市会计核算中心企业,工发了工资管理系统,并投入使用,主要项目如下:

    ①教育人才教育项目计划《宣传会计法》;《传授真假钞鉴别方法》;《简单研讨会计报表的使用和阅读方法》;《传授出纳记账方法》

    ②开发“工资管理系统”(常德市委组织部)

    ③开发“工资管理系统”(常德市会计核算中心)

    2.研究力量

    项目主持人李宗祥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很强的科研能力,担任本会计部副主任、高级讲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教学质量多年评为优秀,2024年入围全国精品课程带头人。

    本项目组研究人员实力雄厚,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人,占45.45%;中级职称(讲师/会计师)5人,占45.45%;助讲1人,占0.09%,其中双师拥有资格教师8人。近三年来,研究人员公开发表专业获奖论文20余篇:

    1.《浅谈会计职业行为人员道德及倾向》国家刊物发表

    2.《“丁”字账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省级刊物发表

    3.《包装物及转涉流转税会计公理》国家刊物发表

    4.《析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示范及其危害》国家级一等奖

    5.《关于企业预算受理的探讨》省级刊物发表

    6.《费用、支出和成本及其确认比较》市级刊物发表

    7.《浅谈会计电算化教育教学》省级刊物发表

    8.《财会教学中的导入》省级刊物发表

    9.《浅谈如何让初学者轻松掌握会计分录的编制》省级刊物发表

    10.《关于会计理论课教学的一点看法》省级刊物发表

    11.《学会计专业的课程方法论与课程基础及其教学侧重点探论》省级刊物发表

    12.《谈提高财经专业课堂教学效果》省级刊物发表

    3.研究条件

    ①经费的保障

    学校为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每年专项安排资金五万元,用于课题研究参考资料及调研开支等。

    ②设备、场所的提供,技术支持

    学校为使研究落于实处,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2024年3月已向常德市财政局、常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专题汇报,拟建立会计代理公司,现“常德常财会计代理有限公司”已获准受立,相关手续在办理中;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便利的研究场所。另外学校与审计、税务、银行及烟厂、九牧王集团等一大批行政、企事业单位保持着良好的联系,并在各单位聘请了一批会计专家。通过如专业设置、教学设计、共建实训基地、教师顶岗实习、开展科研项目等方式,使产学研合作贯穿于多个方面,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办学模式,探索以就业为导向,“订单式”培养模式,逐步实现“产销链接”,现已初有成效,毕业生也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一次就率达到了85%以上。

    综上所述,学校已具备了开展本课题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对项目开展给予积极的支持

    第二篇: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巢湖学院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教务处 陈兆龙 世纪末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 应用性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并在高等教育中呈现较快发展趋势,应用性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也逐渐清新,就是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每个应用性高校面临的困境,本人通过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和教育思想大讨论,结合我校实际谈一点个人思考。

    一、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应用型本科办学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近年来才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相对于理论型本科教育而言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将发展目标定位于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社会一线的工程应用性和管理人才。这就是说培养人才的基本方法具有教学实践双重性,为此,要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落实到办学过程中,就需要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诸多环节有区别于研究性和技能型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基础理论知识实用和够用,注重实践应用与开发能力培养,能够解决经济社会一线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为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我们要认识到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核心,校企合作是关键。要解决好这个关键,学校和相关部门以及教学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是关键中关键。

    二、师资队伍建设几种途径

    1.人才引进。学校要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目标,重点建设能够支撑具有发展潜力的新技术、新应用特色专业的优势学科,要围绕这类学科花大气力引进这方面人才,在学科建设中起带头作用。不过这类人才引进不容易,稳定更不容易,因此在政策和后续保障工作中我们应有一定的措施,否则会“人才”两空。目前就我校实际,这方面人才我们引进要少而精,不应该是现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2.继续学习。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激励教师有计划分期分批继续学习,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目前,我校能够适应学校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数量上还严重不足,年轻教师工作量较大,为此在选择教师继续学习的同时,要注意根据专业发展急需鼓励教师在职学习,对学科专业建设没有后劲的方向教师要限制继续学习,应引导他们根据学校专业建设目标适当修正自己继续学习方向。3.师资培训。师资培训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短期到在该专业建设在国内一流的学校学习深造,可以继续深造学习一门或几门课程,特别注重实践课程的学习。二是到相关企事业单位挂职学习,注重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学习,要善于把教学实际问题和社会生产一线工作实际结合,从而提高教学应用能力和实践水平,时间一般选择在假期较好。

    4.聘请社会相关优秀人才参与教学活动。有两种途径,在我校新办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聘请其他高校相关教师兼职我校课程建设和教学。二是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参与我校教学活动,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较多的课程教学,改变我校双能型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现状。不论是哪种形式聘请的兼职教师,都要安排其他教师辅助教学并随堂听课,提升教学水平,也是一种变相培训和学习。

    三、校企合作是提升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

    地方性应用性本科院校主要职能就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是实现校企合作的根本思想。这里说的校企合作是具有广义的概念,即包涵学校与地方政府和社会相关单位合作。

    1.应用性本科学校担负着为地方经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责任。应用性本科学校必须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才能获得生存的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特别是重点建设和发展与区域经济中的基础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 ,培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只有校企合作,我们才能了解企业需求,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走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共同研究确立用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其次在教学内容中能够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管理,在教学方式上能够有效实施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再次就是通过在企业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终通过合作促进学生就业,通过企业对人才实际应用的评价来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设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校企合作。应用性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需要双能型教师培养,为此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一方面我们的教师只有走进社会、走进企业学习锻炼,才能了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才能有效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教学与科学研究水平;同时,吸引企业优 秀人才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将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生产实践带进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办学活力。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为学校教师科研能力提高、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锻炼环境。

    四、实施校企合作对策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一般考虑以下几点:

    1.一要调查研究。要了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到地方政府、企事业调研了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地方大型企业或具有广泛代表的企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调整好我们的专业结构、规划好我们的专业建设目标,才能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校企合作,体现资源优势。校企合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加深理解,了解彼此双方需要什么,有什么需要对方支持和我们服务的地方。校企合作有明显的优势是:我们有一定的人才资源优势,有一定的服务意识;企业有良好的实践平台,能把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实际生产力,凸显我们服务能力,体现企业生产活力。

    3.加强制度建设,体现政策引导,是加快人才培养重要举措。学校和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要认识到实践教学工作开展需要哪些方面做保障,以及如何实施实践教学工作等;同时,学校要从管理机制上重视实践教学工作,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建立对实践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层次专业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科研与对外技术服务工作,提高实践教学业务水平。同时,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希望学校要成立实践建设工作领导组,相应各教学单位也要成立实践教学工作小组,加强对实践教学工作的领导,确保实践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4.提高认识,积极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处于空前发展阶段,我们要意识到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知识教育和创新教育有机结合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只有培养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一线人才才是我们主要任务和目标,我想,只有我们先迈出一步,先主动一些,我们才可能主动适应社会,我们就能有更广阔的空间。

    本文只是工作中所想,还不够成熟,不妥地方请指正。

    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日

    第三篇:H9AE5S成果总结-高职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附件一:

    高职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成果总结

    研究人:刘庆君

    2024年11月

    高职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成果总结

    一、课题简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都迫切需要一批拥有高智商、情商和较强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经调查供求人才见面会和走访相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发展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是渗透于金融、保险、投资等多行业的,既精通会计知识,又懂得相关知识;既有敬业精神,又有团队意识;既有创新观念,又有风险意识;既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又能进行流利的外语会话的会计职业人员。会计行业这种专家化、中介化、职业化的发展趋势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会计人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目前,我省持有会计人员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近30万左右,按最保守的估计,我省的会计人员缺口在15万人左右。如此大的缺口,主要靠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培养来解决。因此我省高层次、应用型财会人才的培养已成当务之急。

    在此条件下,以沈阳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教研室为主体,集合了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等院校会计学教师、专家共同组建本课题组。

    课题组以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总体部署为依据,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六个特征,研究会计(高职)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其中特别突出对会计(高职)专业学生实践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前期以理论研究为重点,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同时研究分析我国目前会计专业高职高专教育的现实状况,提出改革的具体理论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实践。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出会计(高职)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建立适合培养对象需要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组织试点实施。通过总结改革实践经验,构建会计(高职)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

    二、课题改革的指导思想

    会计(高职)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必须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

    会计(高职)专业主要培养在财会、金融行业第一线工作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要使课程设置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就必须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

    财会、金融行业一线的职业岗位对其人员的要求基本上可以分为二个方面:

    (1)基本素质。主要有:基层财会人员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品质,如忠诚、守信、敬业、爱岗,认真、负责等;懂得相关法律知识,能自觉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与合作精神;还必须具有基本的文化素质,特别是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外语和计算机专业水平。

    (2)专业能力。这主要包括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财务决策能力、会计电算化能力和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五种能力。

    2.理论教学以够用、适度为宜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大体分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

    由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财会人员,并且要在三年时间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因而不可能像普通高等教育的会计专业那样,去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与实际应用联系密切的理论必须讲够、讲透,而渊源性原理以及纯理论研究性的内容可适当删减。这样使理论教学更富有针对性,同时在教学时数上也有了回旋的余地。但如何掌握“必须、够用”的尺度,则需要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具体到会计(高职)专业,我们认为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教学应包括以下内容:政治思想品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经济法律法规教育,以及微积分、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基础学科的教育,还应该包括会计学原理、会计实务、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税收、审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3.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

    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线操作型、技能型人员,因此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增加动手实训的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环境,熟练顶岗工作。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训课程既密切联系岗位需要又与理论教学同步。具体到会计(高职)专业,实践教学应包括会计原理能力训练,财务会计能力训练,成本会计能力训练以及会计模拟、会计电算化的综合训练。根据部分院校教学实践的体会,会计高职专业 实践教学时数应占到总课时的30%以上。

    4.打破原有学科体系,根据能力培养需要设置课程模块

    为了搞好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的变革,应敢于打破原有学科体系,对学科体系大胆做出相应调整,如减少课程门类,整合相关课程等。与学生认知、理解同步的相关理论课与实践课可以组合在一起,边学边练,改变以往按三段式规划教学的惯例。例如:在开设《财务会计》系列课程的同时,可以同步安排《会计实务模拟》等实践课,以便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三、课题改革的工作思路

    以教育部教高【2024】2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4年的工作计划,通过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增强专业教学针对性与适应性,努力创办符合高职教育基本特征要求的课程体系。具体思路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确定培养目标

    该专业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从事会计核算、财务分析、报表编制和软件应用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具备会计职业操守、德才兼备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2.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要改革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体系。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即先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这些会计人才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据此设计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适应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需要,有计划地开展会计专业高职教育教材建设。3.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之比达到2:1,建立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采用模拟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

    4.强化实践环节

    加强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以保证学生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

    5.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成立 由教学人员、教管人员、企业财务专家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把握会计专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四、课题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1.经验与收获

    会计专业(高职)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一个逐步摸索的过程,仅就我院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而言,可总结以下三个方面的经验和收获:

    (1)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育指导思想。高职专业教学内容应紧紧结合市场对人才知识素养的现实需求和将来的需求设置,以学生将来就业岗位要求为参照点,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在设置会计专业课程时,把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分成三个模块,每一个大模块有几个能力的子模块,然后再根据能力模块去探索适应能力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遵循了一条“请进来、走出去”开放式的路径。2024年,学院主管教学的领导带队,各系教改骨干参加,深入市场经济相对成熟的深圳考察,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导向下的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2024年,又考察了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树人大学等院校的课程安排。通过对南方开放地区的考察活动,开阔了视野,然后再结合自身情况,逐步形成一条比较清晰的教改思路。另外,还成立了专业改革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行业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管理人员组成,包括辽宁大学、中兴沈阳商业大厦、沈阳东基集团公司的财务总监、经理和中介机构正大会计师事务所、华夏会计师事务所的法人代表等。他们凭借丰富的从业经验和对会计人才素质和知识结构市场要求的亲身体验,提出了中肯和切合实际的建议,使得课程体系的改革更加符合市场实际和辽宁地区人才需求的实际。在整个高职课程改革中走的是一条借脑融智、四方取经、兼收并蓄的路径,摒弃了固步自封、敝帚自珍式的狭隘思维,使会计专业(高职)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和效果。

    (3)动员全体教师参与高职改革。高职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最终要落实到每一节课上。改革的全过程我们自始至终有广大教师有意识的、热情的参与,让教师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尤其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互动式、案例式、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逐步代替了传统的“填鸭式”、“说教式”、“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方式。2.改革的特色

    (1)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既体现人才市场对毕业生能力结构的需求,又突出了本专业服务于地区经济的培养目标。因为学生的就业主要在辽宁地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除了适应市场需求,还要求专业改革能适应培养首都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应中国加入WTO以后会计与国际惯例接轨环境下的高质量的会计人才队伍的需求,从而满足辽宁地区各种所有制和各种组织形式的公司、企业和各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要。

    (2)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既以适应企业会计岗位为目标,又兼顾基本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基础理论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兼顾适应性,强化实践能力和未来工作适应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根据企业(公司)会计岗位第一线技能和能力的需要进行安排,注意理论知识的前瞻性、专业技能的适用性,强调学以致用。

    (3)加大实践课程的学时。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毕业前实习的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采取加大实践课比重,而且将各专业课的随课专项实践与毕业前的综合实践相结合,构造了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4)通过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增加课程的动态适应性。聘请各行业会计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修改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使课程设置不断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经济。

    (5)建设一支适应课程教学需要的“双师型”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在努力培养更多的“双师型”专任教师的同时,针对高职教学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特点,聘请企业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业务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担任技术性、实操性较强课程的部分教学任务。

    3.存在的不足

    (1)缺乏适用的教材。良好和适用的教材是全面落实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在这方面,虽然已经出版多部高职教材,教材的编纂是以个别知名教师独立完成的,还未构成完整的会计专业(高职)教材体系。

    (2)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满足按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的要求。使教师完全脱离已经熟悉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为教师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提供相应的条件,尚需做进一步的努力。4.进一步改革设想

    (1)进行更深一步的比较研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成熟经验。应从不同途径获 取先进的职业教育的资料和成熟经验,系统研究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国外最新成果,找出差距和不足,结合中国现实,制定更加合理和先进的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内容体系。

    (2)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体制和市场需求,对课程设置进行不断微调。我国正处于迅速和巨大的变革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更没有绝对不变的课程体系,需要我们在变化的实际中,不断调整教学内容,适应变化着的社会需求。

    (3)组织人员编写一套比较适应高职要求的教材。未来几年,计划组织专业教师结合自己数年的教学体验,精心编写会计核算和纳税实务两个系列共十二部教材,形成会计专业(高职)教材体系。

    (4)建立体验中心式的模拟会计实验室。准备投资40多万元,在硬件和软件上更新实验室设备,提供师生互动式,具有体验中心作用的操作电子平台,为学生提供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实验中心,进一步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5)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兼职锻炼。在原来已经委派教师下厂实习的基础上,再计划派出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鼓励教师担任大企业财务顾问,在打造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6)建立稳定的校外兼职师资队伍。继续开发校外师资资源,吸收高水平、高知名度的企业财务经理,作为我院会计专业的兼职教授,为本专业教学教改提供智力支持。

    第四篇: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4-8-8信息来源:《计算机教育》 作者:李 祥

    1绪论

    我国软件产业的年销售额和出口额递增速度保持在35%左右,2024年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出口额将增至50亿美元。按合理的金字塔型软件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24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2024年我国IT市场总值将达到519亿美元,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40万人以上,我国每年只能培养20万左右,缺口很大。

    目前,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中国,国内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每年高达20万人,而高校计算机毕业生中的软件工程人才还很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的极度短缺。尽快培养起适合信息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已经成为信息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中国的软件产业正遭遇着人才悖论的尴尬:软件工程人才过剩。深层次分析表明,软件工程仅仅多的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技术掌握层次低、缺乏诚信的人员。事实上,中国软件工程人才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新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我国软件产业需要的软件工程人才,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2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理论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2.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

    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层次

    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学校总体主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体制进行重大变革时,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种重大的变革,需要进行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首先优化学校的专业总体结构,并对每一个专业,包括增设的专业、合并后的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设计新的培养规格、制定新的培养方案、选择新的培养途径。

    第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整体适应社会的表现。当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交付社会检验,社会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时,就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调整,进而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及培养途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符合时代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第三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局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用原定位的培养目标予以评价时,学校认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不能很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时,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它是以学校的定位和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标准,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定位及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即更好地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

    上述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优化。

    4我院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及特点

    软件工程专业是我院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在依托计算机类专业优秀的军工特色力量的基础上,充分整合中外教学资源,于2024年建立起来的一个面向IT领域的全新的特色专业。作为一个新型专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在不断的调整与优化过程中,从最初的两个专业方向,到目前拥有信息处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电子商务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财务管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科学计算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资源信息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等六个专业方向多样化与个性化教学的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框架体系如图一所示:

    整个课程培养体系包括公共基础、核心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培养四个方面构成: 公共基础:主要从学生整体知识需求出发,按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及高校教学整体框架需求设置,包括语言基础、体育类基础、数学基础、工程基础、经济类基础等课程;核心专业基础:按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需求,重点加强学生在操作系统类、软件方法类、数据结构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按按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按照当前技术发展及企业需求,侧重于培养学生工程管理、程序开发、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四大方面的技能,在程序开发技能侧重于系统开发级、应用开发级和网络开发级三个方面;实践教学技能是与专业教学体系同步,更侧重于从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培养的过程性。

    作为新型IT类专业,在办学上有如下特点:

    (1)双语教学:采用美国电脑行业软件人员最新教学方法和原版教材,大部分专业课程由美国莫斯理工学院派遣专业教师进行中、英双语执教,并配有东华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参与教学与辅导,同时大量增加英文课程及专业英语课程。

    (2)职业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参照美国莫斯理工学院软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莫斯软件学

    院将实行学历教育与国外权威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合格毕业生须拿到两个以上权威软件专业证书,如国家计算机等级(三级)考试证书、计算机水平考试证书(中级)、思科的CCNA、微软的MCP或甲骨文的OCP等认证证书;同时获得东华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3)工程化与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和工程方面的课程,结合最新软件发展潮流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重视案例教学和实用技术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和工程能力培养,加强CMM、ISO9000等工程管理以及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建立多样化教学体系与模式,使学生熟悉现代软件生产的流程,建立起符合软件工程思想和软件生产工厂化要求的培养体系。

    (4)双毕业证书:当莫斯软件学院的学生通过了教学计划要求的课程与学分后,可取得中国教育部颁发的东华理工学院毕业证书,与此同时还可获得美国莫斯理工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

    (Certificate of Graduation)。

    (5)产学研结合。将与软件园、著名软件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途径和条件优越的软件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参与实际的软件开发工作。允许用高水平的开发成果和管理成就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用研发来加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密切教学与软件产业的联系,并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

    5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探索

    自我院软件工程专业2024年开始招生以来,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一直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尝试:

    (1)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自2024年来,双语教学一直是本专业坚持卓有成效的一个特色。在聘请师资、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少尝试,曾聘请过欧美外教、印度外教、海归留学人员,现有外教5人,在各年级中共开设了近20门专业双语课程,并先后尝试过中外双师同步授课、中外双师异步授课、外教授课等多种模式,积累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资源。

    (2)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索:在专业教学中,即坚持专业主线一致性原则,对于重要专业课程要求统一要求,又针对学生兴趣,广泛开展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成多模块、多方向教学。在06级教学计划中,分为英语和日语两个语种进行教学,同时,还设置了信息科学、电子商务、网络软件、嵌入系统四个专业方向,供学生自由选择;②在实践技能培养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特性进行个性化引导,并通过教师导师制工作模式,将不同兴趣的学生纳入不同的工作小组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小组为中心辐射扩大影响,从而达到整体教学质量提高的效果。

    (3)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首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提高单项技能水平。课程实验中普通要求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在课程设计的指导与检查中,特别强调学生过程管理及协作精神培养;其次,坚持与企业相结合,将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了企校联合实验室,让学生在校期间直接参与到企业实际的项目中去,现已与北京文思合作成为了联合实验室;再次,在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等综合性实践环节上,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分散模式管理,即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学校指导学生实习,也将一部分同学送到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中去。软件工程专业02、03级的生产实习,都分为校内和校外实习两部分进行,为保证实习效果,学校除了将一部分同学直接送到软通等大型软件企业之外,还先后从文思、软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携带公司实际分解项目,来校指导学生的实习,模拟公司化的生产与管理流程,取得较好的效果。

    6结束语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与应用型人才需求相适应,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在遵循高校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作为培养应用型

    软件技术人才的软件工程专业来说,更是如此,这也奠定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

    第五篇: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探论文

    一、税法课程的特点

    (一)综合性强

    税法是一门集会计、法律、财政和税收管理等知识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要想学好税法课程,熟练掌握税法知识,必须具备法学、会计学、财政学等知识背景。比如对税法概论中税收法律体系的构成要素、纳税人的权利义务等内容的把握,需要一定的法学知识背景。因此,要优化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应当合理安排税法课程的先修课程如法律基础、财政学等课程,也要求税法课程教师具有一定的综合知识积累。

    (二)实践性强

    从税法课程的内容构成来看,既包括税法的基本原则、税制变革历程、纳税人的权利义务等基本理论,也包括各税种的纳税人、纳税范围、税额计算,以及税款的征收管理、发票的使用和管理等实践性知识。无论是实践性知识的掌握,还是对于基本原理的理解,都要建立在大量的实际操作教学基础上。因此,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三)时效性强

    我国税收法律立法层次较低,不仅没有税法典,而且除了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及车船税由人大立法之外,其他税种立法都是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呈现,并且变动频繁。比如《个人所得税法》先后于2024、2024、2024年修订多次,在流转税领域先是在2024年完成了从生产型增值税到消费型增值税的改革,又在2024年启动了“营改增”改革,而税法教材却有一定的滞后性,往往都是在税法变动一段时间后,才完成税法教材的修订,给教材的选用和教学过程带来了很大困难,特别是近年来,教学中往往只能使用与实际税制不符的教材。

    (四)整体性强

    税法课程教学模式是分税种教学,也就是分别讲解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但各税种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增值税与消费税是交叉征收的,在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环节既涉及到增值税计算,又涉及到消费税计算;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计算还建立在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三税税额计算的基础上。因此税法课程教学中,必须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将税收制度作为一个整体来讲。

    二、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

    无论是从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看,还是就税法在会计师职称、注册会计师等各项考试中的地位来说,税法都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2]但在税法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首先,税法教师一般都是从院校到院校,自身并无报税工作经验,对于报税的步骤往往也只是纸上谈兵,在校内实践教学中对于报税的步骤只能是一带而过;其次,税法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到应纳税额的计算和向税务局报税。税额计算可以通过习题来练习,但系统的掌握报税操作还必须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来实现。由于一些现实原因,很多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非常有限,不能满足学生校外实习的需求,校外实践教学基本上流于形式;最后,虽然有些学校购入电子报税软件,安排电子报税实验教学来让学生练习报税步骤,但是没有安排独立的电子报税实验课程,而是在税法理论课中抽出少量课时完成报税实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课包括税法课程的课时原本就偏少,实验课时更是少,比如我院电子报税实验仅安排8课时,根本不足以完成一个系统的报税实验。

    (二)教学方法单一化

    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繁杂,除了19个税种的法律规定、税额计算之外,还有税收征收管理法、税法的基本原理等内容,而目前各院校专业课教学计划学时都偏少,税法课程大多只有48课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只能选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讲授为主,很少采用案例讨论等费时较多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缺乏必要的互动和交流,可以想象,只能被动接受的学生对于税法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很难调动起来。另外,虽然大多数本科院校都顺应信息化潮流,配备多媒体教室,但并不提供网络连接,导致网络教学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变成一块电子黑板。

    (三)教材编写滞后于税制改革,无法满足税法教学需求

    首先,《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受税制改革的影响很大,我国实行的是渐进式税制改革,税收制度更新速度很快,而税法教材往往是在税制改革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改版,导致税法教材的内容总是滞后于现行税收制度,可供教师选择的税法教材非常有限,比如增值税改革和“营改增”之后,大部分教材都没有及时吸收改革内容,最后征订的教材变成摆设,给税法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其次,现有税收教材大多属于理论教材,几乎没有配合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训教材,导致实践教学中缺乏指导资料,只能依靠税法教师自身的资源积累。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税法课程教学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为地方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有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三种素质:第一,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能从理论的高度理解社会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第二,熟悉商务操作流程,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环境;第三,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可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税法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基础,培养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用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具体目标可以做如下分解:首先,重点掌握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五大税种的基本规定,并且具备其他税种法律制度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初步具备企业经济业务的税务处理能力,能够准确计算五大主体税种的应纳税额并能完成向税务局报税事务;最后,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既有依法纳税的意识,也具有纳税人权利意识,能够运用税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税法课程改革建议

    要培养能够熟练运用税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税法教学应当做如下变革:

    (一)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税法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首先应当加强校内的模拟实训教学,要加大资源投入,建设手工模拟实验室和电算化模拟实验室,配备必要的实验软件、实验资料等。应当在税法理论课程之外,安排独立的电子报税实验课程,加大实验课时比例,将理论学习和实训学习结合,使学生在校内学到的税法知识真正变为对企业经济业务的税务处理流程;其次,学校应当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建好校外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设备和场地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也可以与税务局合作,带领学生到报税大厅去实地观摩发票的领购、税务登记变更等业务;此外,学校还应当鼓励税法教师到企业、税务局去实习,了解企业真实的办税流程,这样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就不再是纸上谈兵,对于报税流程和征收管理程序的讲解也会更加深入。学校还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办税人员、税务部门工作人员等来校授课,改善师资结构。

    (二)丰富教学方法

    《税法》课程教学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丰富教学方法,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是探究教学法,将学生分组组成互助探究小组,课堂提问、讨论时学生可以小组抢答、争论、质疑对方观点,把课堂变成学生的阵地,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表意见;二是情景教学法,比如增值税的纳税申报,教师设定具体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对企业的经济业务作出判断,哪些业务需要交纳增值税?哪些业务不需要交纳增值税?各笔业务分别适用什么税率?学生通过对具体的经济业务作出税务处理的判断,能够提高运用税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案例分析法,教师可以结合时事设计一些令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利用PPT播放,学生运用所学税法知识进行分析,其他学生可以反驳或赞同,最后教师点评。比如,关于“营改增”,教师可以设计案例请学生分析“营改增”前后企业的税负变化情况,并且分析改革的意义。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师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案例的选择要恰当;四是关联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各税种联系起来,归纳比较,比如提醒学生在对某一货物同时征收消费税和增值税时,计税价格基本是一样的,又比如企业所得税计算时,企业缴纳的增值税不得在税前扣除,消费税、营业税则可以在税前扣除。总之应当从整体性的角度把握税法教学,提醒学生把握各税种的共性与个性,能够加深学生对各税种的认识。

    (三)科学设计教材内容

    现有的《税法》教材体例一般是将具体税种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分开介绍,等于是将内在联系密切的税额计算和申报征管生硬的分开,这种体例不利于学生对整个办税流程的整体把握。可以根据办税流程对《税法》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将章节式的教学内容变为专题式的教学内容。比如教材内容可以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的纳税申报设置为五个模块,将各税种的构成要素、应纳税额计算和纳税申报有机联系起来,在一个专题中完成。另外,税法教材的编写者应当关注税制改革的进度,及时更新,尽量将最新的税法规定纳入教材,并且应当介绍税法可能面临的变革和最新的税收政策,呈现出税法的前沿知识,避免教材的作用完全无法发挥,成为学生课桌上的摆设。



    会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