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ADADADADAD
最新,大班,数学,超市,教案,反思,14篇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大班数学超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活动价值:
2、幼儿相关经验:
本班孩子正出于中班下学期,他们能够认识数字1――10,通过制作数字标记、数物拼板游戏知道它们的外型特征,知道数字与物体的等量关系,这就为本次活动中认读包装袋上的数字并猜测数字的可能含义打下基础。他们会正确点数10以内的物体,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这为借助挂历等辅助物帮助孩子理解抽象的概念做好铺垫。他们还初步了解数字能表示物体的数量及在生活中的用途,但仅限于数字表示数量,今天活动中所涉及的数字表示天数、表示日期、表示重量、表示电话号码对于他们来说正是最近发展区。他们还会用印章做数卡,这又为孩子设计包装袋提供了操作基础。
1、观察超市食品袋上的数字,继续了解数字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能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中数字的相关经验。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1、前期调查准备:发给每个孩子一张调查表,请家长带着幼儿操作、填写。
2、物质准备:调查表、孩子买的食品盒(袋),挂历、印章、白色信封
一、共同交流调查表及包装盒上的数字。
1、幼儿介绍自己收集的物品和调查表,介绍上面的数字及其作用。
“你到超市去买什么了?你发现上面有什么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幼:“我猜的,因为它像我们家的电话号码”)
(幼:“我找到数字20040208”
师:“这表示什么意思?”
幼:“我妈妈告诉我这是日期。”
师:“你知道是哪年哪月哪日吗?”
幼:“恩……”答不上来,
师:“有哪位小朋友知道?”
幼:“是20xx年2月8日”,教师出示一份20xx年的挂历,
师:“哪位小朋友来找找这个日子在哪里?”一幼儿上来找,
师:“从哪里看出这是20xx年?2月在第几张?8号在哪里?”)
(幼:“我找到一个10天,这是保质期的意思。”
师:“你买的是什么?”
幼:“酸奶”。
师:“酸奶的保质期10天有多长呢?”
幼:“一个星期吧?”
师:“一个星期有几天呢?”没有声音。
幼:“是不是5天?”我又拿出挂历,请孩子们观察,
幼:“7天。”
师:“那么,我们从这挂历上数10天看是多长时间?”
幼:“是一个星期还带3天”。)
2、幼儿自由结伴,相互交流。
(幼:我这上面有32,表示3块饼干和2块夹心奶油,这是我自己猜出来的。)
3、集体讨论:你还有哪些看不懂的数字?
(幼:“我看不懂150是什么意思?”我拿过他的调查表一看,原来是150克。
师:“是表示你买的东西有150克。”
幼:“150克有多重呢?”别的孩子也来了兴趣,我请那位提问的孩子把他买的饼干给全体孩子轮流掂量了一次,孩子们一副很满足的样子。)
二、操作游戏:设计包装袋。“在信封上贴上一个标记,表示是什么商品,再用印章印出数字,印好了以后告诉大家是什么意思。”幼儿操作。
三、教师小结,激发幼儿继续关注生活中数字的兴趣。
1、数学教学整合化。课程是统整的,提供儿童领域均衡发展的机会,在数学活动中融入社会调查、语言描述、表达自己观点及动手操作能力。
2、学习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为儿童准备一个可以活跃探索以及与成人、同伴、教材互相作用的环境。在本活动中,没有教师事先备好的教材,有的是孩子与家长的前期探索经历、有的是教师提供一个向同伴讲述自己的发现、向教师提出疑问并在教师帮助下解决疑问的机会。
3、教师在语言和材料上提供支持,促进并加深加广儿童的学习。教师事前对食品包装袋上的数字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时间和日期是涉及较多的问题,想到用挂历来帮助孩子理解抽象的数概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那么多孩子看一份挂历,看不清楚,应保证每个孩子都有一份台历,可便于每个孩子都能动手操作。
4、学习活动与材料是具体的、真实的,并与儿童的生活有关。数学教学首要的任务即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具有自然性、实用性与意义性的特点,不仅可增进儿童概念理解,而且还可以缩减儿童对数学的心理距离,不致对数学产生惧怕。
5、教师协助儿童尝试着自己做推论,并以具体操作物、图画、表格或语言来讨论并证明他们的推理。比如说在谈到“10天是多长时间时,教师先鼓励孩子进行猜测,然后提供操作物――挂历,讨论并证明他们的推理,孩子们很有兴趣。但在孩子对重量的讨论中,我在活动中的处理模糊了一些,让孩子们掂量一下150克重的商品,我不知道是否应该提供一杆秤,让他们在操作中加深对重量的理解。我想如果孩子们很感兴趣的话,可以把秤放在活动角,让孩子继续探索。
1、认识10元以内的人民币(1元、2元、5元、10元的硬币及纸币),了解钱币与货物之间的等价交换。
2、通过超市购物的游戏,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及加减,丰富有关组成、加减的数学经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运用有关组成、加减的数学经验,解决超市购物中的实际问题,体验理解超市购物中存在的数学关系。
4、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活动过程和结果。
活动一:参观超市
活动准备:到附近的超市联系参观的事项,准备摄像机、照相机。
组织策略:(1)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参观的目的与内容。(2)幼儿前往附近的超市,根据讨论的内容进行参观活动。
活动二:超市里的商品真多
活动准备:观看参观超市的录像、照片。
组织策略:(1)教师和幼儿回忆所参观的超市名称。(2)幼儿讲述超市中的各种物品(商品、货架、收银台等)。(3)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超市物品的种类。
活动三:自己开超市
活动四:商品分类
活动准备: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小商品及商品的外包装。
组织策略:(1)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各种物品。(2)幼儿将小商品及外包装按照自己确定的标准分类。(3)同伴间相互介绍分类的标准及结果。(4)将分类好的物品分别装入游戏箱中。
活动五:制作商品价码标签
活动准备:分好类的各种物品、即时贴标签、笔。
组织策略:(1)引出给每种商品标上价格的话题。(2)幼儿讨论确定每种商品的价格。(3)幼儿给每种商品制作价格标签。
活动六:到“银行”取钱――认识人民币
活动准备:面值为1元、2元、5元、10元的纸币与硬币若干,实物投影仪。
组织策略:(1)利用实物投影仪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2)请每位幼儿到“银行”取5元钱。(3)请幼儿相互介绍各自取5元钱的不同策略。
活动七:做钱包、装饰钱包
活动准备:幼儿自己收集制作钱包的材料,各种纸张、透明胶、双面胶、浆糊、蜡笔、水彩笔等。事先请幼儿回家观察父母的钱包,了解其形状、内部结构及外表的样式。
组织策略:(1)请幼儿讲:述自己了解的钱包的式样。(2)幼儿谈谈自己想制作的钱包的形状、式样、颜色等。(3)鼓励幼儿选用合适的材料进行制作和装饰。(4)同伴之间相互欣赏、介绍各自制作的钱包。
活动八:买两样东西
活动准备:“银行”里准备1元、2元的硬币与纸币若干,幼儿人手一个自己制作的钱包,购物筐、记录纸、笔若干。
组织策略:(1)幼儿到“银行”去取5元钱。(2)幼儿用这5元钱到“超市”买两样商品。(3)请幼儿介绍用5元钱买了两样多少钱的什么商品。(4)引导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买东西的事情。(・5)幼儿选用合适的方式记录,相互交流记录。
活动九:你还剩多少钱
活动准备:“银行”里有1元、2元的硬币与纸币若干,幼儿人手一个自己制作的钱包,购物筐、记录纸、笔若干。
组织策略:(1)请幼儿到“银行”去取5元钱。(2)幼儿用这5元钱到“超市”里买一样商品,算算还剩下多少钱。(3)请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还剩下多少钱。(4)幼儿选用合适的方式进行记录,相互介绍。
活动十:算算一共需要多少钱
活动准备:“银行”里有1元、2元和5元的硬币与纸币若干,幼儿人手一个自己制作的钱包,记录纸、笔若干。
组织策略:(1)教师交代活动的要求:先到超市去挑选两样商品,看看它们各是多少钱,算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并进行记录。再到“银行”去取相应数目的钱币,最后到超市去购买这两样商品。(2)幼儿活动:挑选商品记录价格、到银行取钱、购买商品。(3)请幼儿相互介绍购物的情况。
活动十一:猜猜买了什么(此游戏可进行多次)
活动准备:超市场景图一幅,上面画有班级“超市”中的各种商品并标有价格。
组织策略:(1)教师出示超市场景图,引导幼儿观察图上的商品以及各种商品的价格。(2)教师说出自己所买的两种商品的价格或类别,让幼儿推理猜测。如:教师说自己在“超市”买了一种玩具一种食物,这两样东西的价格合起来是5元钱。猜猜老师买了什么?(3)在幼儿明确如何说清猜测条件后,请个别幼儿让同伴猜他在“超市”中买了哪两样东西。
活动十二:我和老师买东西(真实的实践活动)
活动准备:给每个幼儿提供2元钱的硬币。
组织策略:(1)给每个幼儿发两元钱。(2)讨论:如果钱不够可以怎么办?(3)带领幼儿前往附近的超市购物。(4)幼儿介绍自己买了什么,用了多少钱。
1、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设置小超市(物品都卖一元或两元),一元和一角的硬币若干,垫板,两台取款机,作业纸,油画棒。
一、游戏导人教师:今天小超市开业了,你们想去逛逛吗?我们开着汽车去吧。
(评析:生活中幼儿喜欢逛超市,老师以游戏的口吻把幼儿引入情境,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
二、取钱
1、教师:逛超市买东西,要什么呢?(出示装有硬币的小包,请幼儿听听猜猜里面装的什么。)
(评析:神秘的小包激起了幼儿的好奇心,幼儿神情专注,听觉参与活动,凭借经验大胆地进行猜测,活跃了思维。)
2、教师:取款机里有大小不同的各种硬币,请不用眼睛看,用手摸出三枚硬币,要和老师手上的硬币一样,比谁又快又准。(老师手上是3枚1元的硬币)
(评析:引导幼儿触摸、感知、辨别大小不同的硬币,发展了幼儿的触摸觉。)
3教师:请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摸出三枚硬币的?
(评析:引导幼儿交流操作过程,分享经验,增进了幼儿间的相互学习,教师观察幼儿不同的操作方法,了解了幼儿的操作水平。)
4、好朋友相互检查一下,是不是都摸对了。
三、观察硬币
(评析:引导幼儿观察硬币的外形特征,增进对硬币的认识,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2、教师:你们知道一枚硬币是多少钱吗?那么你们手上有多少钱呢?请用动作告诉大家。
四、抛玩硬币
1、教师:现在时间还早,超市还没开门呢,我们找空地方坐下玩玩吧。
2、教师:我们一起来玩个抛硬币的游戏,小朋友把3枚硬币轻轻撒到垫板上,看看有几个正面?几个反面?然后用自己的标记记录下来。
六、购物教师:小超市开门了,超市里的商品真多,它们的价钱是不一样的,你们跟好朋友一起逛逛,商量商量买什么,送给谁,每个人都要把自己手上的钱用完。
将数的分合经验运用到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幼儿进一步体验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及游戏活动的快乐。
1、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会用算式列题。
2、通过讨论知道有些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备的,而有些文具是今后才会用到的。
3、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用幼儿和老师共同收集的文具布置“小小文具超市”
幼儿每人一份钱(钱的数目从5~10)
每组一个塑料框
计算用的纸和笔
有关“文具”的文字卡片若干
2、每位小朋友从塑料框那那一份钱,请你用手中的钱去买文具,要求买的文具的总价格就是你手中的钱的数字。
3、幼儿根据各自不同的数字购买文具,并用算式列出所购买的文具式题。
4、请个别幼儿说说:我买了……文具,算题是……。
1、每组小朋友把买来的文具都集中在一起,大家看一看,这些文具是不是一位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2、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并能做出适当调整。
鼓励幼儿把重复或者不需要的文具放回超市,并重新拿回一些大家认为是必须的的文具。
3、集体讨论
请个别小组展示所购买的文具。
(2)幼儿边说老师边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3)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4)师生共同总结。
幼儿园的数学不象小学一定要掌握多少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数学活动的兴趣,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为某一个数学活动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材料,甚至会结合故事、情景进行数学活动。
生活中的数学比较零散,大班进行10以内加减运算总会结合角色游戏。例如在数学活动“小兔文具小超市”的情境展开:小猪有一张一次性消费的9元券,它想去小兔超市买牙膏,店里有2元、3元、4元、5元等不同价格的牙膏,小猪想了想,买了2支4元的牙膏。
这时老师提问:“小猪券上的钱用完了吗?你觉得怎样买才更加合理?”
出现了3种不同的答案:
1.券上还剩1元钱,小猪这样买就浪费了。
2.小猪应该买2支4元的和1支1元的牙膏,这样正好是9元。
3.买1支4元和1支5元。
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是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数学经验的。例如,在进行10以内的数的组成时,都是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数的组成,经过老师的点拨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
1、巩固认识10元以内的人民币,了解并能清楚地说出不同币值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
2、练习使用人民币买卖文具。
3、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重点:认识10元以内的人民币。
难点:能清楚地说出不同币值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会使用人民币买卖文具。
1、幼儿用书《文具超市》。
2、 和幼儿一起在教室内布置文具超市,并制作格牌若干。
教师出示面值10元以内的人民币(包括硬币)若干,引导幼儿复习人民币的不同面值以及简单的换算关系。
请幼儿翻开幼儿用书《文具超市》,观察各种文具的价格,找到手持相应数额人民币的孩子,并连线。
1、幼儿扮演顾客,教师扮演超市的收银员,幼儿用手中的人民币买文具,熟悉不同人民币面值的组合及其用法。
2、教师:10元最多可以买几种文具,引导幼儿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并用人民币去买一买,之后请幼儿交流自己所购买的文具。
3、请幼儿分角色扮演顾客和超市收银员,继续游戏。
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提供文具和其他物品,培养幼儿灵活换算的能力。
1、幼儿对人民币感兴趣。
2、引导幼儿动脑筋。
3、体现数学教育生活化。
4、数学问题情境化。
5、教育方法游戏性。
6、活动环节训练要复习序数。
7、要反复做游戏巩固,把文具换其他物品培养幼儿灵活换算能力。
我班本月的主题是“我要上小学了”,在数学活动中,小朋友们对钱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买卖物品非常感兴趣,在科学活动中,对小学学习用品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对小学的生活十分向往,于是我两个内容整合起来设计了这节活动。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玩具小超市》
活动目标:
1、通过购物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进行统计列出算式。
2、通过讨论知道有些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备的,而有些文具是今后才会用到的。
3、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用幼儿和老师共同收集的文具布置“文具小超市”。
2、幼儿每人一份钱(钱的数目15元、16元、17元不等)
3、每人一个框、一张统计表、铅笔、橡皮,有关“文具”的文字卡片。
活动过程:
2、小朋友填写文具购物统计表(姓名和日期),每人拿一个框,数数你一共有多少钱?然后用框里的钱去买文具。
3、幼儿根据各自不同的数目的钱购买文具,并进行记录,用算式列出所购买文具的情况。
4、请个别幼儿说说算式的意思。
1、小朋友把买来的文具都集中在一起,大家看一看,这些文具是不是一位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2、小朋友之间相互讨论,并能做出适当调整。 鼓励幼儿把重复或者不需要的文具放回超市,并重新拿回一些大家认为是必须的的文具。
1、教师总结,培养幼儿收藏玩具或物品的良好习惯。
2、活动结束:被排除的这些文具,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还是会用到,除了这些,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文具吗?让我们到教室外面找找吧!
在数学活动《按群测数》中,小朋友学习先看多的一部分,然后再接着往下数少的一部分的方法来数实物卡片上的小动物,有一个小朋友用了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来数这张卡片上的小动物,她是用两个两个数的方法来数的,也很快地数出来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来数比较多的物品时也都会采用按两个两个、三个三个或五个五个的方法来数。让幼儿运用这种数数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幼儿按群数数的能力,也能为幼儿在生活中需要数比较多的物品时带来方便。活动中主要是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发现、讨论来比较哪种数数的办法比较快,在进行多次按数群数数的实践中获得数数经验。
1. 尝试按数群整2、整3、整5数数,并说出总数。
2.能大胆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
3. 乐意参加数学活动,体验用不同方法数数的快乐。
1.知识经验准备:会按群测数,会单个数数。
2.物质材料准备:教具:ppt、记录纸。学具:记录纸、铅笔、橡皮、剪刀、修正液、回形针。
2.点数文具用品并统计由于超市刚刚开张,摆在货架上的商品还没有来得及统计,请小朋友统计一下每种文具用品分别有多少,然后把数字记录在统计表上。
3.交流统计结果谁来说说你统计的结果是多少?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数的?
小结:刚才小朋友都用自己的方法数出了每种文具用品的数量。
1.共同探讨“快数”的方法有许多小朋友是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来数文具用品的,有谁能用比较快的方法来数它们呢?大家去试试看。
谁愿意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比较快的方法来数的?(幼儿介绍)
2.学习按数群数数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一堆摆得很不整齐的橡皮,我们按两个两个来数这些橡皮。教师带领幼儿用整2的方法数。(整3、整5的方法类同)重点:如不能用整3或整5来数完的话,最后一组就用接着往下数的方法来数。
3.幼儿用整2、整3、整5的方法来数文具用品。
4.再次统计文具用品数量。
5.相互交流数数的方法。
小结:原来我们来数摆得不整齐的物品可以用整2、整3、整5的方法来数。
幼儿停在线上走,音乐停时幼儿按教师所说的数字找伙伴,幼儿集体按数群数数。
10-26
10-26
10-27
10-23
10-26
10-25
10-25
10-25
10-24
10-25
10-23
10-23
10-25
10-26
10-28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