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城乡统筹多措并举全力推进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安置工程

    城乡统筹多措并举全力推进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安置工程[ 12号文库 ]

    12号文库 时间:2024-10-16 13:00:34 热度:0℃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第一篇:城乡统筹多措并举全力推进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城乡统筹多措并举全力推进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汉阴县扶贫开发局 陈世宁 陈平星汉阴县版图面积1347平方公里,辖14个镇,179个村,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第一篇:城乡统筹多措并举全力推进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安置工程

    城乡统筹多措并举全力推进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安置工程

    汉阴县扶贫开发局 陈世宁 陈平星

    汉阴县版图面积1347平方公里,辖14个镇,179个村,总人口30万人,农业人口26.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2976户107280人。全县总土地面积202.05万亩,耕地32万亩,其中水田14.09万亩,202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80元,是新十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国家连片特困地区覆盖县之一和革命老区县。2024年,我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扶贫开发局的精心指导下,坚持将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作为推动跨越发展、构建和谐、幸福汉阴的重要抓手,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着力改善贫困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奋力推进“特色民居、基础设施、主导产业、社会事业”四大建设,全力打造整齐有序、户型统一、独具特色、靓丽典雅的现代生态民居。2024年,全县完成避灾扶贫移民搬迁1360户5440人,呈现出 “城乡面貌改善,城镇化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社会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引领,精心谋划避灾扶贫移民搬迁 我县地处陕南秦巴腹地,北枕秦岭,南倚巴山,凤凰山横贯东西,汉水、月河分流其间,形成三山夹两川的地形。“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我县的真实写照,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绝大部分农民居住在地质结构复杂、基础设施落后、防灾抗灾能力弱的高山深沟狭窄地区,生存条件恶劣,灾害频发。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地区贫困群众的安居和致富问题,必须实施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彻底改善他们的居住和发展环境。为此,我们将避灾扶贫移民搬迁与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建设和灾后重建相结合,按照“统筹城乡、科学规划、综合配套、持续发展”的原则和“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要求,根据区域产业和人口分布状况,按照我县“一城四镇、3个10万”(即县城10万人,中心集镇10万人,农村10万人)人口布局,全县一次性规划建设5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社区242个,10年累计搬迁安置1.46万户6.02万人。对集中安置社区和新村,实施道路、堤防、供电、排污、市场、绿化等基础设施一次规划到位,统一建筑风格,统一实施基础设施配建,并统筹解决好生产生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问题,努力将其建成特色鲜明、功能配套的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彻底解决了危险地段住户和贫困户的移民搬迁、防灾避灾、长远安居、增收致富问题,为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提供了坚强的后劲支持。

    二、强化服务指导,激励发动,营造良好搬迁氛围

    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关系到贫困群众的生存、生产、生活和长远发展,故土难离,穷家难舍,群众自愿是关键。在推进过程中,我们通过宣传发动,政策激励,引导群众变“要我搬”为“我要搬”,激发主体意识。在宣传发动上做到“四到户”,即工作人员上门到户:组织调查摸底指导小组和移民搬迁核查工作组,深入乡村和农户家中,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宣传资料发放到户:统一印制宣传手册、宣传单,及时发放到移民对象手中,使扶贫移民目的、意义家喻户晓。政策规定宣讲到户:镇村干部和指导小组成员在进行调查摸底的同时,仔细讲解实施移民扶贫的政策、措施、程序和办法。群众疑虑解答到户:把移民的有关问题一一向群众宣讲清楚,认真解释移民搬迁对象、补助标准和安置政策,消除群众疑虑,通过算账对比,帮助群众树立搬迁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在政策引导上实行“两不变”、“四优先”、“四减免”。“两不变”,即移民搬迁后,原有山林经营权不变,已享受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不变,仍归移民户所有;“四优先”,即迁移户优先安排宅基地,优先安排贴息贷款,迁入地优先安排产业发展项目、优先安排基础设施项目;“四减免”,即:移民建房免缴宅基地办理手续费,自用材税费,户籍迁移费用,转学、借读等费用。各镇成立专门工作组,在协调用地、组织施工、建材运输、技术指导方面进行帮扶,对基础差、无条件搬迁的农户安排干部结对帮扶。积极协调金融机构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开辟“绿色通道”,通过财政贴息、扩大抵押物担保范围等方式,加大信贷支持。

    三、完善制度管理,严格程序,规范实施避灾扶贫移民搬迁 避灾扶贫移民搬迁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为了把这一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我们坚持从完善制度、强化监管入手,做到严把“五关”。严把搬迁对象关。对搬迁对象的确定,严格按照户申请、村评议、镇审核、县审批和三榜公示的工作程序,保证移民扶贫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个贫困家庭。严把建房选址关。根据省、市要求,凡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点均须办理项目立项、用地预批、地质灾害评估、洪涝灾害评估、环境影响评估、规划许可、建设许可及消防、防雷评估等前期审批或评估手续,我县避灾扶贫移民建房都严格执行省市的要求,保证搬迁户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严把建设标准关。为了尽可能减轻贫困群众经济负担,统一要求特困户建房面积控制在80平方米以内,贫困户建房面积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房标准一律为砖木结构平房或砖混结构两层楼房,住宅图样以县住建局设计的《新民居》八种户型风格建设。严把整体搬迁关。凡达不到整体搬迁要求的,原则上不作搬迁安排,极个别的特殊情况,必须在第二年实现整体搬迁。严把资金监管关。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规范移民扶贫补助资金运作程序,全面落实“移民搬迁动态监测制”、“移民资金„一折通‟兑付制”,“扶贫资金使用公开、公示制”,“项目资金审计制”和“检查验收责任追究制”等管理制度,年底由县考核办牵头,会同县扶贫局、财政局、审计局等单位成立工作组,深入村组,逐户检查,经验收合格后,由县财政局通过“一卡通”将补助资金足额兑付到户。健全完善档案管理,对移民搬迁有关文件、资料,包括移民户花名册、自愿搬迁申请书、迁出地和迁入地协议书、宅基地审批证书、购买房契约证书、领款凭证、验收报帐表、移民搬迁新旧房照片等档案资料,实行“一户一卡”、“一村一簿”、“一镇一册”管理,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做到了底子清、帐目明、项目实施情况实。完善制度监管,全程阳光操作,确保了移民搬迁规范有序推进。

    四、强化部门协调,资金捆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是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的重要内容,为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吸纳效应,我们始终坚持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与扶贫搬迁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聘请资质单位对迁入社区、迁入新村内道路、河堤、供水、排污、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幼儿园、商店、卫生室、广场、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全面规划,加强总体规划和各单项规划、行业规划衔接协调,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按照规划组织施工,实行一次规划到位,分期、分批建设。立足于挖掘自身潜力,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加大县级资金配套,努力破除资金瓶颈制约,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计其功、各尽其力”的原则,整合扶贫、发改、国土、水利、住建、交通、民政、财政、教育、农业、林业等各方面的项目和资金,重点保证集中迁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按照基础设施缺啥补啥的原则,对每个社区实行资金捆绑,进行全方位配套,使搬迁户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2024年,全县对重点移民安置社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配套资金2200余万元,极大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城乡面貌。建成了城关镇五一村、双乳镇三同村、龙垭镇三柳村、双河口镇斑竹园村、观音镇水田村等一大批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精品工程,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肯定和搬迁贫困群众的一致好评。

    五、突出后续扶持,发展产业,拓宽移民增收渠道

    避灾扶贫移民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的。坚持以产业聚集搬迁,以搬迁推进产业,实现“搬一批人,建一个社区,兴一品业,富一方人”。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业”,扶持移民户发展农家乐、小型加工企业、茶叶、烤烟、蚕桑、蔬菜产业,夯实基础,拓宽渠道,促进移民持续增收。二是按照“存量劳动力提升技能,增量劳动力先培训再就业”的思路对移民搬迁户实施“雨露计划”和“人人技能工程”培训,提高移民搬迁户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技能,使移民搬迁户至少有一人掌握1—2门实用致富技能,为移民搬迁户创业和外出务工创造条件。三是促进转移就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引导移民户向产业工人转变;加强衔接协调,组织移民户到工业园区实现就地转移就业;采取发放路费补贴、赠送安全保险等形式开辟务工“绿色通道”,有序组织移民外出务工。通过实施素质提升和产业支撑,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稳步推进。

    六、加强组织领导,夯实责任,凝聚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合力

    避灾扶贫移民搬迁是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山区群众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最直接、最有效的一项惠民工程和德政工程,我们始终坚持将其摆在突出位置,精心谋划,统筹部署。县上成立了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对重点迁入社区,重点迁入村,落实一个帮建部门,组建专门工作班子,实行蹲点指导;各镇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实行领导包村、干部包户,层层签订责任状,夯实包抓责任,积极协调解决资金、用地、用工、环境保障等问题;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简化办事程序,主动为移民搬迁做好服务。探索完善移民社区管理,对集中安置点移民,结合实际,组建了社区组织或其他服务机构,负责移民社区的社会治安、纠纷调解、计划生育、劳务输出、环境卫生等各项服务工作。对分散安置的少数移民,按属地原则,将其纳入所在村组管理,与当地群众融为一体。

    避灾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创新思路,狠抓关键,以规划引领、政策激励、监管规范和优化服务为抓手,探索出了一条统筹城乡、科学搬迁、持续发展、富民强县的路子,取得了初步成效。回顾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统筹规划是科学搬迁的前提。科学的规划是移民搬迁的前提,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先导。高起点规划是我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的突出特色,既体现了搬迁致富的迫切需求,更体现了“城乡一体”的时代要求。全县242个迁入安置区(点)全面对接“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一城四镇、三个十万”人口布局、工业园区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园布局,并对其中的137个重点集中迁入社区综合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项目,使扶贫搬迁真正做到了“定位准确、推进有序,不走弯路、好中求快”,为实现统筹城乡,科学搬迁奠定了基础。

    ——机制创新是科学搬迁的动力。创新思路,大胆实践,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落实机制和部门联动机制,把扶贫搬迁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强势推进。全面打破镇域、村域界限,因地制宜,灵活形式,对经济条件较好、有生活来源的农户引导到县城或集镇实行“务工经商,城镇安置”;对以种田为生、经济条件一般的农户引导到中心村实行“统一选点,集中安置”;对人口居住在山上而耕地在山下的村实行“村内调剂,下山安置”;对茶叶、蚕桑、烤烟等主导产业基地农户,实行“产业开发,基地安置”;对特困农户采取购置当地村民旧房并接管该村民田土实行“投亲靠友,分散安置”。实行统规自建、统归统建,开发农民经适房、农民廉租房,满足不同的移民需求。宣传发动,典型带动,服务促动,让“惠农政策跟着移民走”,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科学搬迁、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后续发展是科学搬迁的核心。围绕“稳得住”、“能致富”,因势利导为移民搭建发展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引导和帮助有能力和一技之长的移民经商、创业,发展种、养产业;组织移民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输送移民到工业园区或外地务工。提高移民素质,拓宽增收渠道,促进了移民长期稳定和进一步发展。同时,“搬迁”与“致富”的双赢,也影响和带动了其他未搬迁群众的积极性,较好地推动了移民整体搬迁工作全面开展。

    ——加强领导是科学搬迁的关键。坚持将移民搬迁作为改善基础、壮大产业、促进增收、构建和谐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纳入部门、乡镇目标责任考核,细化任务,督促协调,保证政策落实到位。全县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苦抓实干,县、镇、村逐级制定落实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调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搬迁的积极性,为有序搬迁构筑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宣传发动是科学搬迁的基础。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广泛宣传移民搬迁相关优惠政策,营造了浓郁氛围,有效提高了群众对扶贫搬迁政策的知晓率,化解了矛盾,增加了互信,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热情,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释放出了巨大潜能。同时,也对各级干部严格执行政策,接受社会监督,奠定了群众基础。

    经过一年的积极探索,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对我县贫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富民强县提供了坚强的支持平台。下一步,我们将抢抓陕南地区避灾扶贫移民大搬迁这一历史性机遇,创新思路,大胆探索,拓宽融资渠道,聚集建设资金,迎难奋进,苦抓实干,全面提升移民搬迁工作水平,倾力打造富裕、繁荣、生态、和谐、幸福的新汉阴。

    第二篇:陕南避灾扶贫搬迁的安康实践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陕南避灾扶贫搬迁的安康实践

    陕南避灾扶贫搬迁的安康实践

    【摘要】 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对安康来说是避灾工程也是生态建设工程、民生工程、扶贫工程、发展工程和城镇化推进工程,要整合全市资源动员全市力量抓紧抓好工程的实施,经过2024年的艰难起步,2024年的攻坚克难,安康的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正在由任务驱动搬迁阶段走向总结经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提升质量的新阶段。三年搬迁实践中安康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同属陕南避灾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区的其它地市、对陕南扶贫搬迁工程后续8年的工作开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陕南 避灾扶贫搬迁 安康 实践

    为了从根本上消除重大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改变贫困山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2024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在未来10年里,陕南秦巴山区将有240万人搬离洪水地质灾害多发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高寒山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仅安康市就有22.6万户88万人需要搬迁。陕南避灾扶贫搬迁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移民搬迁工程”。它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脆弱生态环境的理性选择,也是推进陕南城镇化进程,实现陕南循环发展的综合措施。

    一、科学规划、扎实推进

    安康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的秦巴土石山区,当地山势陡峭,地廋土薄,洪涝、泥石流等灾害频发。资料显示,1949年以后,安康地区每年在救济灾民、灾后重建以及零星的搬迁工程中投入巨大。但仍是年年有灾年年救,年年救灾年年灾。尤其是2024年,陕南遭遇“7·18”特大暴雨泥石流灾害导致多年来对农村的巨大投入毁于一旦,房屋倒塌,良田被毁,道路被埋……,仅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一夜间就有12人死亡、17人失踪,几十间民房被深埋进了四十余米深的泥石流下。

    为了从根本上消除重大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改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变贫困山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2024年省委省政府果敢决策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依据《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未来十年安康全市一共需要搬迁22.6万户88万人,其中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56854户,224229人,占移民搬迁总户数和总人口的25.12%、25.57%;洪水灾害避险移民搬迁16740户,65515人,占移民搬迁总户数和总人口的7.4%、7.5%;扶贫移民搬迁69685户,274995人,占移民搬迁总户数和总人口的30.8%、31.3%;生态移民搬迁82973户,312090人,占移民搬迁总户数和总人口的36.67%、35.6%。

    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启动3年来,安康已经搬迁7.5万户,28.6万多人,其中,2024年,计划搬迁2.2万户8.8万人,实际搬迁25964户92771人,占计划任务的118%。2024年,计划搬迁3.1万户11.4万人,截至2024年11月份,已搬迁34313户12.7万人,占2024年总任务数的105.5%。2024年的搬迁计划任务是:2.2万户8.36万人。在已经搬迁移民中,安康的集中安置率2024年为75.54%,2024年为89%。安康市移民社区建设实行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实施。在住房建设的同时规划了给排水、堤防、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和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医疗卫生、休闲健身、文化教育、购物消费等公共设施。充分发挥社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辐射带动作用,吸纳周边群众搬入社区居住。经过积极探索,安康市形成了“6663”避灾扶贫搬迁工作思路:将避灾扶贫搬迁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实行移民集中安置与县域经济发展、农民进城入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产业园区建设、重点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六个结合;推行进城居住、集镇安置、社区安置、产业园区安置、支持外迁和分散安置六种搬迁安置方式;建立分级负责、科学规划、示范带动、资源整合、督查考评、公开运行六个机制;建设市、县(区)、镇(办)三级避灾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示范小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难题颇多、亟待解决

    通过近几年的工作,“搬得出、住得下”的问题正在解决,而“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的问题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点。

    1、生产用地难调剂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陕南人均耕地少,连片的耕地更少,落实避灾移民有土的难度很大,为移民调剂耕地实施有土安置的难度更大。在原承包地退耕还林或难以远距离耕种的情况下,要保证搬迁移民人均至少1亩的基本口粮田,只能把目光投向迁入地农民承包地,而迁入地往往人口压力重、人均耕地少,耕地调整的余地不大,且迁入地农民不愿将自己原有的承包地调剂给新搬迁的移民户,要实现搬迁移民的有土安置难度很大。

    2、建设用地难寻找

    省国土厅计划今年为陕南三市安排6000亩移民搬迁安置建房用地指标。而按照陕南三市今年搬迁6万户的任务,实际需要用地12000亩,用地指标缺口很大。而地质专家们对安康乃至陕南地质的总体定位是:地质环境极其脆弱,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隐患数量多、分布广、密度大、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目前,陕南地区约有400万人生活在距离公路5公里以上的山区和水库库区,安康所辖的一区九县,大块平地只有平利县灞河川道和汉阴县、汉滨区的月河川道,在其它地区“巴掌大”的平地都难找。建设用地难寻找是移民搬迁的一大难题。

    3、有业安置难实现

    从已经搬迁的移民就业状况看,要让移民们达到“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的要求,恐怕还有相当的距离。虽然各地都非常注意将移民安置社区建设与地方产业布局、劳动就业相衔接,但大多数移民社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项目少,吸纳就业能力低,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除此以外由于职业安康教育资源相对短缺、职业教育水平不高、培训方式单

    一、培训的针对性不强,移民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技能培训,外出就业谋职难,所以实现有业安置,保障收入水平难度很大。

    4、致富愿望难圆梦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陕南移民搬迁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有土安置难实现、有业安置不到位,移民致富梦难圆。搬迁前村民住在山上,均以种地养猪为主,少数年轻人外出务工,就业门道窄,仅靠几亩薄地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很难致富。搬迁后大家居住在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新社区,种田不便,就业无路,而生活成本支出加大,经济负担加重,致富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5、市县资金难配套

    按照陕西省的规定,每搬迁户政府将补贴3到5万元,算下来,这笔钱大约为120亿元。安康市的搬迁补贴实行差别化补助政策,即按照分散安置,集中安置中的统规统建、统规自建,集中安置的上楼单元房安置三个类型,每户分别补助3万元、4万元、5万元。按照省政府规定:移民搬迁建房资金省、市县按5:5的比例筹措。特困户每户按30―50平方米标准,由政府建房集中安置,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特困户、五保户比例不得超过搬迁安置总户数的10%);仅此安康市县政府需要投入60亿元,如果加上每户基础设施和和公共服务建设资金4万元,则安康市县政府需要投入160亿左右。这对财政十分拮据的安康市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市县配套资金很难足额到位,现在所有的集中安置点建设工地,材料以及工费都在上涨,由于资金短缺导致的停工现象时有发生。

    三、破解难题、稳步推进

    陕南移民搬迁,贵在“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可持续”,这也是检验移民搬迁成功与否的标准。破解移民搬迁过程中的诸多难题,既要多方着眼多处着手,又要着眼当前考虑长远;既要科学发展,又要有效推进,从实践的状况来看,解决移民搬迁的诸多难题,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农民如何富?怎么可持续的问题?

    1、多方筹措资金保证“搬得出”

    安康移民搬迁涉及的农户大多居住在深山,本身就不富裕,要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确保群众搬得出来,资金就成为最关键的问题。

    (1)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要按照搬迁群众“不拿钱、少拿钱”的原则,合理确定搬迁建房补助标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现在是每户3万块钱的补贴标准,省上应该对这一补贴标准实行动态管理据建房成本的变化实时调整,并适当提高省级财政的负担比率。县区按照省上要求,根据搬迁安置情况,结合自身实际落实配套资金。县区要通过土地开发增值、减免土地出让金以及市场运作等多种方式筹措移民搬迁安置配套资金,同时要整合各类政策和财政补贴资金用于移民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搬迁工程建设,要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支持移民搬迁,2024年安康市向省上争取了20亿元的补助资金,同时还为汉滨区恒口镇等典型的跨区县、跨镇办集中安置小区从省上争取筹措了周转金2亿元。安康市县本身筹集了配套资金2亿元,同时,向上申报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资金10亿元。

    (2)做好部门资金整合。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确保效益”的原则,引导部门项目资金集中投向移民搬迁项目。如:由水利部门负责河堤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交通部门负责配套路、桥设施建设,住建部门负责硬化、亮化市政工程建设,林业部门负责园林苗木绿化,教育部门配套建设小学、幼儿园,电力、电信、移动等部门配套建设电力和电话通讯设施。

    (3)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吸纳民间资本参与移民搬迁安置建设,探索移民搬迁安置建房与商品房开发建设有机结合的路子,用商品房开发增值收益补助移民搬迁安置建房,降低移民搬迁安置房价格。如汉滨区牛蹄镇陈龙新,是北京京康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老总,去年年初回到家乡牛蹄镇后,他垫资一千余万元,连片建成统一样式和风格的80间2层砖混新房,让镇内30户116名群众喜住新居。宁陕县皇冠镇利用企业和社会资金来实施一个镇的移民搬迁,把搬出后的山沟投资20多亿建成旅游景点。在重点镇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对居民点的重新规划布局,用节约的建设用地开发增值部分补贴移民搬迁,农民不仅不拿钱,而且在获得住房的同时解决了经营用房。

    (4)鼓励银行贷款投放。信用联社要加大对移民搬迁户的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应总体按照户均5万元的信贷规模投放移民搬迁安置建房贷款。鼓励农行、工行、建行、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向移民搬迁安置户投放建房和产业发展及创业项目贷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特别是要结合生态保护、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治理、退耕还林等方面的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资金支持。

    2、促进产业发展实现“稳得住、能致富”

    (1)把移民搬迁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统一。以县域生态工业园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抓手,创建就业创业平台。旬阳生态工业园位于县城近郊,园区里有矿产开采加工、水泥生产、汽车制造、魔芋加工及烟草生产等多种企业,已经展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据介绍,目前园区就业人数已达4800多人,预计未来5年将达到25000人。形成配套产业链,是园区增加岗位、解决就业的重要举措。当地的尧柏水泥生产线,依靠配套产业尤其是下属公司解决了大量农民的就业问题,也依靠农民促进了资金流转问题,取得了多重效益。同时县域工业还给1万多名城乡居民提供了就地就业岗位,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增收的重要渠道。

    (2)把集中安置与主导产业建设相同步。着力培育致富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对搬迁群众原有的山林土地依法流转,引导有特长和开发能力的农户进行集中连片种植经济作物及林木,搞规模化经营,引导群众参加农技知识、实用技术等技能培训,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增强社区群众的“造血”功能。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社区,在社区建设的同时同步规划了农业主导产业,逐步打造出“1234”的产业发展增收模式:一条绿色景观长廊;两大龙头大企业。即茶叶精加工企业和规范化无公害养猪厂;三个千亩示范园;四项特色产业。

    (3)把产业发展与增加就业岗位相结合。现在规划的小区里面都有一部分经营用房,可以让一部分移民在居民区里从事第三产业,同时,可以依托当地资源发展旅游等产业,通过搞农家乐等方式扩大就业,另外,对于原来土地,只要不是很远且愿意耕种的,还可以继续耕种。

    (4)把资本注入与土地流转入股相衔接。借助“工商业主资本+土地流转入股”形式,让搬迁群众有安全的住房、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紫阳县投资1.3亿元的双安闹热村富硒油茶综合开发项目,由业主集中修建农民公寓,对高山农户进行整体搬迁,集中流转土地开发种植油茶2万亩。同时农户与业主签订土地流转,置换房屋合同,再通过房产、林权、土地等形式入股,参与企业分配。这种“公司+农户+基地”的移民搬迁经营模式,已列为市级重点项目并广泛推广,紫阳县还在工业园区周边建设移民安置点,为农民就业创造便利条件。该县在蒿坪镇工业园区建立了10余个移民安置点,敞开大门迎接农民进社区入住,并推荐搬迁农民进企业打工挣钱,多渠道增加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群众收入。

    3、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可持续

    夯实移民社会保障制度是基本前提。移民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群体,搬迁后他们的生产、生活面临一定的风险和困难。如何解决移民安置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移民目标的顺利实现,除了移民安置政策外,要从根本上长久地保持移民生活安定,就必须完善移民社会保障制度,为移民提供根本保障。

    (1)要全力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移民搬迁后三年左右时间在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都面临着过渡期的一系列不适应问题:一是物质上的经济贫困;二是文化精神上的困惑和与诸多不适应。虽然过渡期的移民贫困是短暂的,但这个过渡期非常关键。若不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解决经济贫困,从文化心理上加以调适,从精神素质上加以培养,移民的搬迁乐业就会打折扣,潜伏下来的历史问题就会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所以在具体操作中,要完善政策,确保住房安置、生活补贴、就业安置、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各项优惠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这也是将来政府工作的核心问题。

    (2)要加强移民社区配套工程建设。在有效解决“建得起”难题的同时,各级政府还全力为搬迁群众“稳得住”想办法,实施社区综合配套工程,妥善解决搬迁群众关心的交通、饮水、上学、就医、购物、娱乐等民生问题,精心构筑“安乐窝”。在已建成社区逐步实现“十配套”:文娱配套(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医疗配套(建设卫生室)、教育配套(建设幼儿园和学校)、饮水配套(建设水塔等集中安全供水设施)、交通配套(道路全部修通)、亮化配套(安装路灯)、净化配套(建设垃圾池)、绿化配套(建设绿化带)、信息配套(宽带网、有线电视网进户)和服务配套(有便民服务中心和购物超市),使搬迁群众过上都市生活,饱尝自然生态,尽享社会保障。

    (3)拓宽移民群众就业渠道。对没有能力发展产业的农户,政府在联系企业安排就业岗位的同时还开发社区公共管理服务岗位及村级道路管护、农村清洁、社区管理等工作实现多方就业,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另外,要通过农村低保和“五保“政策解决一批;通过社区建设工地、农业产业化基地及社区公益性岗位就地就业安置一批;通过与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共同举办农村适龄劳动人口劳动技能培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训班向东南沿海企业输送一批;在交通条件较好和安全生产有保证的移民原承包地(耕地和林地)发展种养殖业留下一批;基本上解决了搬迁移民的短期生活之忧。真正使移民基本上实现生产活动不中断、收入水平不降低、基本生活有保障、长期致富有盼头。

    ------------最新【精品】范文

    第三篇:实施移民搬迁工程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实施移民搬迁工程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作者:陈晖

    更新时间:2024-2-20

    白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三面与湖北接壤,西与本省旬阳县相连,古有“秦头楚尾”之称,全县辖12个镇127个村(社区),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其中农村人口18.6万。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重大决策,对于白河这样一个生存环境艰苦、居住条件较差的县来讲,无疑是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我们按照省市的部署,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坚持把移民搬迁安置与统筹城乡发展有机结合,紧扣“人往那里去、钱从那里来、土地怎么办”三大制约因素,转变发展理念、整合资源要素,按照“统规统建、统规自建”两种方式,陆续启动建设具有“巴山民居”、“徽派民居”、“欧式民居”等风格各异的生态社区和集中安置点31个,全年计划搬迁1740户6960人,现已搬迁安置1250户5200人,分别占总任务的72%和75%,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依托移民搬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

    一、坚持科学决策,构建安置体系。我县自然条件差,旱涝灾害频繁,土地“陡、瘦、薄、碎”,“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土无三寸厚、地无百亩平”是县境的真实写照,曾被一些专家说成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全县有50%的农户居住在滑坡险段、海拔较高的山沟坡梁上,如何把这些群众搬下山来,实现安全居住和稳定发展,县上在深入调研和综合分析后,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坚持“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鼓励进城定居”的原则,根据省、市10年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了《白河县移民搬迁“11140”工程建设规划》,即:通过打造1个宜居县城、11个重点集镇、40个生态社区,争取用10年时间搬迁1.7万户7.1万人,力争县城人口达到6万人、集镇6万人、社区6万人,基本形成“县城-集镇-社区新村”三位一体的城乡人口分布和建设格局。按照“政策激励引导、群众自主自愿、企业主体建设、政府监管到位”的要求,建设一批既有城市功能、又有农村特色的生态社区,促进公共资源向生态社区倾斜,公共设施向生态社区延伸,公共服务向生态社区覆盖,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向社区靠拢,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坚持安全宜居,科学选址规划。搞好规划是实施移民搬迁的前提。我县山大深沟坡陡,建设用地尤为奇缺,全县没有一块百亩连片平地。为了推进移民搬迁工程,我们坚持“安全宜居”的原则,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平台搭建平台,结合十天高速公路和重大项目建设,开山引河整理土地,作为生态社区建设用地。所有社区和集中安置点选址经科学论证后,坚持一次性规划、分实施,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施工作业、统一检查验收。规划设计统筹考虑集中安置点的布局,以地势开阔、交通便利、水源充沛、安全稳固为前提,按照“二十年不落伍”的标准,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次性规划到位。民居设计充分考虑集中安置布局,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广泛吸纳“巴山民居”、“欧式民居”、“徽派民居”等风格特点。规划设计一经确定,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

    三、坚持基础先行,多方筹集资金。集中安置关键要解决基础设施和建设资金问题,我们按照“政府主导、基础先行、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思路,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改变单靠政府主体投资的方式,建立起了“政府投入基础设施、社会投入主体开发”的多元投资机制。一是用好部门的钱。坚持“渠道不变、用途不乱、捆绑使用、各记其功”,将部门的项目资金集中引导投向规划建设区域。每个生态社区由水利部门负责河堤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交通部门负责配套路、桥设施建设,住建部门负责硬化、亮化市政工程建设,林业部门负责园林苗木绿化,教育部门配套建设小学、幼儿园,电力、电信、移动等部门配套建设电力和电话通讯设施。二是用好社会的钱。县上瞄准在外务工致富的乡亲,通过广泛沟通联系,吸引了30多名能人大户返乡投资社区建设。通过拓宽融资渠道,灵活融资方式,探索出了“工商企业下乡建设、外出老板返乡建设、村组干部带头建设、搬迁群众自主建设”四种建设模式,既解决了社区建设的融资难题,又为他们创业发展搭建了平台,改变了集中安置单一的投入方式。三是用好政府的钱。作为典型的山区贫困县,去年地方财政收入才5400多万元,保运转都极为困难,即使这样,为了抓好生态社区建设,推进移民安置工作,保证民生工程所需,今年县财政还预算了2024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搬迁户的奖补和生态社区配套设施建设。

    四、坚持政策引导,尊重群众意愿。移民搬迁涉及面宽、持续时间长,我们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将搬迁群众分为条件较好的户、一般的户和贫困户三个层次进行分类调查摸底,因户设计建房类型,做到搬什么样的人建什么样的房,针对条件较好的住户,政府给建房政策,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建房类型;对于条件一般的住户,政府整合资金,给予一定补助促其搬迁;对于特别困难的“三无户、特困户”,通过梯次搬迁、分散安置的办法给予解决,或通过政府建好60-80平方米的安置房进行安置;五保老人全部集中安置到敬老院,确保不同层次的群众都能搬得出来,享受到党的惠民政策。

    五、坚持致富为本,多方培育产业。群众下山入住社区后,最关心的就是能否长远发展和增收致富问题,我们按照“一个生态社区、一户劳动密集型企业、一个产业示范园区”的思路进行规划,着力解决搬迁群众的致富问题,确保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一是规划新建产业园区。在规划建设生态社区之前,我们就已在其周围统筹考虑了产业园区的建设问题。目前,新建生态社区周边基本配套了一个畜牧养殖小区、设施农业示范区等,解决搬迁户的基本生活和长远发展问题。二是招商引资新建企业。我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制定出台鼓励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尽可能地将新上企业引进到集镇和社区周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轻工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让搬迁户就地务工增收。三是鼓励发展农业产业。我们坚持产业统筹,引导农民进城,鼓励企业下乡,加速各类发展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重组,变农业资源为工商资本,变农村居民为产业工人,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比如:县兴达公司在仓上镇天宝村流转土地6000余亩,整理土地500余亩,新修田间作业道路11条22公里,用于发展设施农业和富民产业,同时把山上居住的89户351人搬迁到公路沿线建设生态社区集中安置,并安排当地群众在产业园区务工就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宝模式。以此带动全县流转农村土地4万多亩,新建特色农业示范园区20多个。四是抓好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坚持把劳务经济作为搬迁群众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强化“人人技能工程”,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在外发展劳务经济。今年输出劳动力6.4万人,预计实现劳务收入7亿元,同时对迁居到社区定居的老年妇女,通过开发社区管理服务与第三产业等公益性岗位,帮助他们就业增收。

    六、坚持政府统筹,有效整合资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移民搬迁工作,坚持以县为主,举全县之力,合力推进。一是整合归并工作资源。县上整合归并了统筹城乡发展、农民进城和移民搬迁三块资源和职责,成立了一个综合性的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责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由分管副县长兼任,下设四个工作组,抽调24名干部集中办公,整合资源,统一政策,加强领导。二是抓点示范整体推进。坚持从试点示范做起,全县共落实了18个生态社区和集中安置示范点,其中市级1个、县级5个、镇级12个,分别由县级领导包抓到位,形成了覆盖全县的集中安置体系,示范点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创新建设模式,通过银行贴息贷款,创新资金投入方式,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和监理制,项目资金管理实行跟踪审计制度,为全县探索出了一条积极可行的路子。三是强力推进工作落实。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主管领导一线指挥,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各镇相应成立了办公室,镇党委、政府实行领导包村、干部包户,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主动上门服务,尽最大可能给予优惠和方便。同时,将移民搬迁工作任务纳入“红皮书”考核,县“五人督查组”“一月一检查,一季一通报,半年一评比,年终一考核”,发现问题限期整改,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第四篇:发挥优势,多措并举_统筹推进城乡发展

    发挥优势,形成特色 统筹城乡妇女协调发展

    岳麓区妇女联合会(2024年9月)

    岳麓区总人口58.2万,其中女性28.7万,占总人口的49.31%,15-49岁女性11.4万,农村妇女劳动力4.98万。全区辖10个街道、1个乡、4个镇、165个社区,已100%建立了妇联组织。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妇联的关心指导下,岳麓区妇联紧紧围绕全区“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先导,充分发挥宣传发动、组织协调、载体平台的优势,上下联动,多措并举,在城乡妇女协调发展工作中不断探索新思路,创造新业绩,实现了城乡妇统筹发展的工作新格局。

    一、统筹城乡妇女协调发展工作情况

    (一)拓宽渠道,搭建平台,在解决妇女创业上有了新思路 一是以创业富民工作为引导。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就业创业,以“创业富民”工作为龙头,开展了创业女性情况摸底及调研活动,组织召开了下岗妇女代表、返乡女农民工代表、待业女大学生代表、失地女农民代表、创业女性代表座谈会。启动了就业创业帮扶工程,全面推行“区校共建、区企联动,促进就 1 业创业行动”计划。区妇联与西城电器,咸嘉街道妇联与湘玉园会所进行了帮扶签约。

    二是以技能培训为突破口。为使广大农村妇女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我们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任务,因地制宜开展“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巾帼扶贫”培训活动,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宣传普及农业新知识,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妇女人才,以苗木花卉、葡萄种植促农村经济发展为龙头,带动妇女增收致富,同时各乡、镇妇联也依托各村的妇女学校,积极开展各类巾帼科技致富培训。据统计,近三年来,共举办各类农村妇女科技培训班167期,参加农业科技培训农村妇女3500人。同时,依托湖湘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和岳麓厨校2个培训基地,加大妇女就业创业定单式培训工作力度,近两年帮助实现农村女劳动力转移就业360名。

    三是以典型代表为宣传点。成立岳麓区成功创业女性、女企业家帮扶队,举办创业女性报告会和座谈会,商贸城社区吴红枚等6位成功创业女性用自身的创业经历来鼓励有创业梦想和正在创业路上的同伴们,倡导学习那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农家女朱惠明被授予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荣誉称号,她积极向广大妇女传播先进实用技能,做妇女创业致富的领头雁,引领 600多名农村妇女脱贫致富。

    四是以招聘会为平台。今年与区劳动社会保障局举办了“点 2 亮智慧岳麓,实现充分就业”大型招聘会,组织90多家招聘单位为女性朋友提供2024多个就业岗位,当场有600多人与招聘单位达成了聘用就业意向。成立巾帼创业示范基地3个、女大学生创业基地1个。天顶乡失地农民招聘会、望城坡下岗妇女招聘会,深受女性朋友们的欢迎。

    (二)打造品牌,形成特色,在营造和谐氛围上有了新业绩 一是美进农家主题活动有声有色。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开展了村容卫生大扫除等形式多样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增强农村妇女美化环境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形成优美、整洁、有序的生活居住环境。在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方面,通过举办健身操大赛、秧歌大赛、女性风采展、妇女文化节、大型花卉展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妇女群众远离愚昧落后,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是特色家庭创建活动亮点频显。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创建“平安岳麓、和谐岳麓、生态岳麓”的总体目标,将和谐创建作为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了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绿色家庭、廉洁型家庭、嫂子楼栋长等创建活动,以及“好公婆、好夫妻、好儿女、好女婿、好媳妇”等优秀家庭角色评选表彰活动,激励广大妇女弘扬“以德治家、以爱暖家、以学兴家、以廉守家”的传统美德和良好风尚,以家庭的文明进步推动岳麓和谐发展。目前全区共有各类各级“五好文明家庭”26000户。

    三是巾帼文明岗赢得赞誉。积极开展巾帼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发动各级“巾帼文明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巾帼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共有巾帼志愿者队伍32支,有志愿者1250人,积极开展巾帼志愿者服务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如成立了“爱心家教进社区进村”志愿者服务队,已为500余户贫困家庭输送先进的科学家教知识。

    四是家长学校阵地得到巩固。全区共建各级各类家长学校117所,有12所学校被评为市级示范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区家庭教育讲师团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家庭教育巡回报告。如咸嘉家长学校大力实施“母亲素养工程”,组织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母亲身心健康素养教育,先后开展了“优秀家长”评选、“我心中的母亲”演讲比赛等活动,不断提升母亲整体素质。

    (三)积极应对,做大做强,在工作能力上得到了新提升 一是加强巾帼社区服务站工作。与社会劳动保障局、各街道乡镇,社区村、社会劳动保障站加强配合,引导创建巾帼社区服务站,特别针对困难弱势家庭提供就业技能和就业渠道双向服务,实施致富工程,完善长效帮扶机制。

    二是加强小额担保贷款工作。鼓励自主创业,坚持以创新带动创业,对经创业培训,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后的扶持对象,可申请银行小额担保贷款,进行补助贴息扶持,将创业培训与小额贷款有机结合,为创业者提供技术资金等配套服务,同时,在税费征收小额担保贷款、经营场地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便 4 利,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近两年为117名妇女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有力地扶持了妇女就业创业。如望月湖是“道德银行”的发源地,2024年成立了“道德银行”创业分行,对小区内诚信的、有创业愿望的贫困妇女提供两万元以内的小额贷款资金担保,帮助她们创业,同时为保证他们顺利创业,对获得担保贷款资金的六名妇女确定了一对一党政领导结对帮扶机制,为她们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培训等服务,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外围协调等服务。创业申贷者高燕,通过创业分行获得一万元贷款后她把小摊改成了门店,生意越做越红火。

    三是加强岗村共建工作。组织开展了以“城乡妇女手拉手,共建美好新农村”为主题的“巾帼文明岗”与村妇代会结对共建活动,开展“送信息、送科技、送培训、送法律、送温暖”“五下乡”活动,两年来为结对村共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等有关培训16场,培训农村妇女1万余名。协助联络村、尖山村妇代会建立休闲农业女能手协会1个,葡萄种植销售协会1个及种养植基地2个,实现女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近400人,产生经济效益达60万元,捐款捐物达30万元。

    四是加强宣传推荐工作。积极打造岳麓休闲农家乐品牌,努力探索基地建设与农家乐旅游对接的有效途径,进行广泛宣传,扩大我区农家乐的知名度,为拓展妇女就业增收渠道发挥积极作用。

    (四)关爱女性,立足长久,在为妇女服务上有了新举措 一是关注妇女身心健康的需求。制订实施了《岳麓区妇女健 5 康工程实施方案》,多项举措确保已婚育龄妇女每年能免费接受健康体检。组织成立了“女性阳光中心”,开通了“女性阳光热线”,通过举办女性心理辅导讲座,有力地促进了女性身心健康。

    二是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启动了阳光关爱工程,通过开展“关爱贫困妇女行动”、温馨母亲节“倾听、倾情、感恩”活动,帮助贫困妇女解决实际困难,重拾生活信心;通过开展 “手相牵,心相连”志愿妈妈结对留守儿童活动,为贫困家庭儿童、外来民工子弟和留守儿童搭建健康成长的平台;通过开展“我们是一家人,万人助学”大型关爱行动、共同帮助贫困妇女儿童和家庭度过难关。近年来各级妇女组织共为贫困妇女家庭捐款达50万元,发放爱心助学款30万元,结对贫困儿童206名、留守儿童65名。

    三是关注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大力扶持培育“妇”字号科技示范基地、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妇联抓协会、能人办协会、协会带农户,着力在传播技术、沟通信息、联结农户、开拓市场、组织营销等方面形成规模效应。引导农村妇女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带动了更多的妇女走上致富路。

    (五)健全机构,真抓实干,在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上取得了新进展

    一是健全了多层次的网络。建立了区、街乡镇、社区村三级信访维权网络,全面疏通维权渠道。同时建立健全妇联干部人民陪审员、维权联席会议协调组、110家庭暴力救助中心、法律援 6 助中心等妇女儿童维权机构,不断完善社会化、法制化的维权机制,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维权网络体系。

    二是开展了多样化的活动。坚持普法教育宣传,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广泛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提高了广大妇女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维权能力。坚持妇女干部法律意识与维权能力的提高,开展“妇干看庭审”活动,组织基层妇干参加法院公开审理的相关维权案例。积极开展“三无”(无毒、无赌、无家暴)社区创建活动,利用各种节假日组织开展防艾、禁毒知识等大型户外宣教活动。全面推进两纲实施,积极推进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工作。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月活动,切实维护妇女权益。三是解决了难点问题。我区位于先导区的核心区,处于大开发、大建设时期,有关征地拆迁中妇女土地权益问题成为维权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注重源头参与,向党委、政府提出意见建议,向人大、政协提交议案提案,推动了农村出嫁女土地权益等热点难点问题的有效解决。坚持做好信访日常接待,通过解答咨询、疏导思想、法律援助等方式,及时理顺来访妇女的情绪,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是突出了重要环节。成立反家暴领导小组,加强家庭暴力投诉站工作制度建设,有效预防和遏制家庭暴力,出台了《岳麓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意见》,积极协助区人民法院率先全省制定《岳麓区关于加强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人身安全保护的暂行规 7 定》,积极参加最高、省市区法院关于家庭暴力“人身保护令”调研座谈活动,对涉及家庭暴力、财产权益案件及时为妇女依法维权。由全国妇联主办的中澳反家庭暴力研讨会、全国妇联反对针对妇女暴力公、检、法、司人员培训班学员到岳麓区考察,有力促进了我区反家庭暴力工作。

    二、统筹城乡妇女协调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区在统筹城乡妇女协调发展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城乡妇女在协调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制约着城乡妇女全面协调发展,如城乡妇女、不同群体妇女的发展还不平衡,基层妇女民主参与程度仍然偏低,妇女就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妇女维权问题仍较为突出,妇女社会服务需求未能有效满足,失业、失地、留守妇女就业需求和技能提升需求面大,贫困人口中女性所占比例大于男性,流动妇女发展仍需要重视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需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和齐抓共管才能逐步加以解决。

    三、统筹城乡妇女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力度。争取党委政府加大对妇联工作的投入,推动政府以委托项目的形式,对妇联工作中具有社会服务性质、长期性的工作进行立项,如妇女儿童维权服务、家庭教育、婚姻指导服务、妇女就业指导服务等,发挥妇联在服务妇女、化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凝聚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2、健全项目带动和实事化的协调发展机制。推动解决事关 8 妇女民生问题作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出发点,积极探索项目带动和实事化的妇女发展机制。推动各级各部门落实更多惠及妇女儿童发展的新举措。承接政府买单项目,借资、借智、借力、借台,为妇女提供教育培训、科技支持、法律咨询和扶贫帮困等服务,打造促进妇女平等协调发展的新平台。

    3、务实创新,抓好关键环节,形成良好工作局面。一是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和城镇共同繁荣,坚持以提高城乡妇女素质为目标,以妇女学校为阵地,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创新和深化“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活动,为广大城乡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搭建平台。二是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各个妇女学校的阵地优势,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妇女争做“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排头兵。同时,要让城乡妇女了解享受中央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在拓宽农村妇女就业创业上再出新招。三是要巩固既有的品牌和成果。

    统筹推进城乡妇女协调发展,各级妇联组织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与时俱进, 坚持统筹兼顾,创新妇女发展理念,拓展妇女发展载体,动员妇女在统筹发展中携手并进,推进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的妇女共同发展,为建设和谐岳麓再创造新的成绩。

    第五篇: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征兵工作

    大曹镇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征兵工作 为全面完成今冬征兵任务,发现优质兵员,向部队输送高素质新兵,大曹镇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积极努力、在措施上严格落实、在程序上规范进行,确保无退兵、无换兵、无事故、无违纪违规出现,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征兵工作。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以党委副书记、镇长为组长的征兵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大曹镇派出所、卫生院等相关部门,确定各村支部书记为牵头人,全镇三个办事处分片同时开展工作,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是加强宣传。由于今冬征兵安置政策进行了很大调整,上级出台了征兵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针对大专、本科在校生等人群,为将征兵政策宣传到适龄青年,镇武装部采取了出动宣传车、写标语、贴公告、挂横幅、村内大喇叭白天不间断广播等常规方式宣传,同时采取了进家庭宣传征兵工作政策等方式宣传,使征兵政策宣传到位,不留盲区。三是细致摸排。为把握适龄青年动态,镇武装部对全镇的适龄青年进行逐个摸排,采取多种方式征求本人意见,并与家长联系沟通,为全镇的适龄青年登记造册,时刻把握青年思想动态与工作动向。

    四是规范程序。严格把握目测初检、政治审查、体检三个环节,以依法征兵、择优征兵、廉洁征兵为原则,严肃工作纪律,确保按质按量完成今冬征兵任务。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