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ADADADADAD
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第一篇: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的互动性。坚持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两手抓,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的互动性。坚持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两手抓,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若烟海、博大精深,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集中体现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求同存异、文以载道、俭约自守等人文精神。自古以来,这些文化精髓就展现着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可谓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回顾华夏大地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之所以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饱经风霜而不败,其根本原因正是贯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持久涵养。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没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没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断繁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作为积攒了几千年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如何为政、如何治吏、如何安民等极其丰富的治国理政道理。千百年来,围绕这些治国理政的核心问题,我们的先人不仅在实践层面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探索经验,而且在理论层面积累了异常丰富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古人云:“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由此可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何其重要!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又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深厚文化积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它在不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中逐步形成,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不断完善。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赓续发展。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中华文化绵延至今,是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淘洗检验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历尽苦难的社会实践结晶。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特别注重实践性,强调于社会生活中追寻真理,这种实事求是的社会实践精神,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产生于中华文化力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探索;仁者爱人、讲信修睦的思想,产生于中华文化对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实践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产生于中华文化推动人类共同进步发展的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人类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生存智慧,这些思想“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文化是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社会活动不断演变发展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华文化发展历史充分证明,推动社会进步,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华文化演变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中国当今社会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化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优秀传统精神,滋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实践标准,这样才能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赶上时代步伐,为回应时代需求和挑战提供有益启迪,为解决当代中国现实问题提供有益启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巨大精神支撑。
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社会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看法。有些人盲目“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肆意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与此同时,文化领域还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功利化、庸俗化、简单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错误思潮和苗头性问题,我们“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以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能不能回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益精神财富作为评价标准,使其成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的文化。
3.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首先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来不是此消彼长、彼弱我强的关系,更不是非此即彼、截然对立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被中国共产党确立为根本指导思想,指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并取得巨大成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实现了与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深度结合。正是在不断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论飞跃,指导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同时,也正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的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朴素进步历史观等文化精髓,才使得马克思主义有了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文化沃土。由此可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新时代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关键还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是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有其优长和局限,可以说是精华与糟粕混杂、积极与消极并存,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它。既要认识到它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哲理和文化精髓,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回应时代需求和解决现实问题;又要认识到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必须推动传统文化继续保持自身优秀特质、发挥自身优点长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努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断使其结合新的实践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更好地融入当今时代、服务当代社会。
三是正确处理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的关系。“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正确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气度对待外来文化,不断在汲取世界其他文明的养分中实现创新发展。不忘本来才能始终保持中华文化与生俱来的民族特色,使其以独具一格的理念向度、精神气度,卓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不断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吸收外来才能敞开胸襟、面对未来,广泛借鉴吸收各国各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使之服务于本土文化建设,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人类社会几千年文明发展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是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是人类社会实现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古今中外的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思想宣传范文】二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这个伟大觉醒,是从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开始的,是基于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的深刻认识。改革开放这个伟大觉醒,还体现在我们党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要通过革命性变革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是开放的,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改革开放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这个伟大觉醒是从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开始的,特别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深刻转变。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和推动下,通过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我们党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全党思想回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我们党重新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实践、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早在1959年,毛泽东同志在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就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用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建设社会主义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只有深刻认识基本国情,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改革开放这个伟大觉醒,是基于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的深刻认识。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们党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着正确的认识。党的八大提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是,后来由于主客观原因,“左”的思想日益增长,提出了许多不符合实际、不符合国情、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目标、要求和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对党的指导思想进行拨乱反正的过程中,总结过去“左”的错误的思想根源和教训,对我国基本国情作了深入思考,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论断。1987年8月,在党的十三大即将召开前,邓小平同志明确要求党的十三大报告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根据,“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为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最根本的依据。正是在这个论断的基础上,我们恢复了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提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这个阶段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重大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提供了最根本的实际依据和理论基石。正是在这个重大论断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和实践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也证明,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谋发展,更好地体现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
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要通过革命性变革不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恩格斯早就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开放这个伟大觉醒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发展和完善,才能保持自己的优越性。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中国社会开始展现出崭新面貌和勃勃生机。但是,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滋生和发展,我们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上陷于僵化,使社会主义逐渐失去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985年,当改革全面推开之后,他又提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重要论断。
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改革。改革不是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要进行一场革命性变革。通过40年的探索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完善,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活力,社会主义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生机与活力。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强调“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的革命意义与根本目标。
社会主义是开放的,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社会主义是开放的,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这是改革开放这个伟大觉醒带给我们的思想认识上的重大转变。这一重大转变突出地表现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上。
社会主义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使社会主义在历史发展中能够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人民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各国,什么地方有好东西,统统学来。”他讲的世界各国,当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
在改革开放前较长一段时间内,客观上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孤立,主观上则由于党的指导思想陷入僵化的“左”的错误之中,在处理国家关系上简单地以意识形态划线,特别是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视为水火不相容的两个世界,从而导致我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的状态。这导致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科技、教育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改革开放后,我们打开国门,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落后,认识到对外开放的紧迫性。邓小平同志深有感触地说:“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对外开放开始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强调:“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内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国际上倡导“一带一路”合作,通过一系列重大部署开创了对外开放新局面,我们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认识也进一步提高。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这是对改革开放4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宝贵的思想启示。
【思想宣传范文】三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释放的发展能力,是中国制度优势的最好诠释
“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最终靠的是发展;而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释放的发展能力,则是中国制度优势的最好诠释。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创造了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发展故事。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持续40年的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速达到9.5%,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人口大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这些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说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
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还形成了全新的发展方法论。发展是社会经济矛盾展开与克服的循环过程,因此发展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既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也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40年前,我国的主要经济矛盾是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因此发展生产、提高增速就成为当时解决主要经济矛盾的首要选择。40年后,发展起来后的问题和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需求侧看,消费升级是大势所趋,人们的需求实现了从有到优的转变;从供给侧看,粗放式的发展难以为继,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正因此,在新时代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仅要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更要贯彻发展应该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
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应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满足人们的消费升级也好,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也好,其中的关键都是要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统筹政府与企业两大资源配置主体、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教育与科技两大发展支撑、供给和需求两种力量,用政策协同、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就能形成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合力,持续增强综合国力。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也是在新时代更好推动发展的指挥棒。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实现由大到强的关键。让创新释放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让协调成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让绿色体现在永续发展的每个环节,让开放成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让共享给予更多人梦想成真、人生出彩的机会,就能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40年新起点上瞻望未来,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勇气,有新发展理念的指引,我们一定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发展书写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思想宣传范文】四
将核心价值观变得触手可及,使其走进百姓心田,实现“黄钟响,群音和”的效应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每一次选择、每一个行动中体现,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和感召力
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的信仰驱动、社会的共识引领、国家的价值导航。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不断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才能将核心价值观变得触手可及,使其走进百姓心田,实现“黄钟响,群音和”的效应。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感、可触,需要具体的载体、矩阵式引导。以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为例,通过精心推出“一行业一特色”公益广告,制作“阅武侯”“武侯微文明”等一系列受欢迎、有影响的微电影、微视频,不断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形成崇德向善的氛围。比如在报刊、电视上开辟专栏,在辖区网吧2.8万个机位主屏上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内容;把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益广告作为辖区建筑工地动工的前置条件;每年在全区开展“感动武侯”十大先进人物评选,通过群众评、评群众,引导人人参与、人人践行核心价值观……载体丰富、引导到位,方能创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局面。
文化浸润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发挥地方的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将弘扬地域历史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能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武侯区挖掘诸葛家训等武侯历史文化资源,并赋予时代内涵,以家庭、家风、家训为核心,开启“社会细胞建设行动”,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的同时,形成“书香武侯”等地域文化品牌。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激活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依法治国密不可分。在武侯区,全区所有规范性文件在接受合法性审查的同时,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精神进行相互对照。同时,区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情况纳入各行政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并将全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通过联席会议制度予以解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实用的运行保障体系,是法治建设的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价值公约数”,党委政府、人民群众都是践行主体。前者通过为民服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通过便民政务、公正执法等,让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后者也应在崇德向善的价值导向中,尽力巩固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的社会良序。当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用众人“约定”的价值积极影响每一个人。
迈入2024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需要贯穿始终。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每一次选择、每一个行动中体现,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和感召力。
【思想宣传范文】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过程中究竟蕴含着哪些深层的核心密码?
1.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核心密码。中国国力由弱到强,中国面貌由废到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成就惊艳世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成绩单,世界上其他任何政党难以比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正如美国学者费正清先生所说,中国共产党过去创造了“革命的世界奇迹”,今天又创造了“发展的世界奇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外资流入国,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书写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书写了古老民族的现代化传奇……中国奇迹发生在一个具有超长历史纵深、超大国土面积、超大人口规模的国家里,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中国的成功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现代化之路。中国以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形态、发展道路、政党制度、文明价值观念,花费比西方少得多的时间,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巨大发展成就。回看走过的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远眺前行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定会实现。中国的成功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优越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的。
2.坚持自主发展、自力更生
20世纪以来,大多数国家的现代化之路都无法摆脱“依附”还是“脱钩”的两难选择。面对西方发展逻辑的强大惯性,面对西方大国的强大统治力,广大发展中国家要么选择依附性的发展,要么选择脱钩后的贫穷。“依附”抑或“脱钩”,发展中国家难道真的别无选择?
中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中国既选择融入国际社会,又没有滑向西方的发展轨道。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忽视独立自主就会受制于人。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强国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改革开放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任何国家不要指望中国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的目标主体。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历来坚守这一基本观点,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所强调的富强观,兼顾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财富观从根本上只能满足少数人的致富梦想。而社会主义所强调的富强观,既不同于传统富强观,也不同于两极分化的资本主义富强观,它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富强观,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富强观。
现阶段,我国仍然存在收入差距较大问题,这是在特定历史阶段难以完全避免但终将得到解决的问题。中国不会走两极分化的畸形富强之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始终是社会主义富强观的核心内涵和本质规定。
4.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
西方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物质主义膨胀、精神世界溃败的过程。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逻辑,摆脱了“人的依赖性”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又重新陷入了“物的依赖性”之中,人与人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的表现形式,人的价值用物的价值来衡量,人的财富用物的丰腴来表示,人的世界单一化为物的世界。这些都决定了西方社会必定在物质主义单边突进的泥淖中沉沦,在精神萎靡、意义缺失的物质世界中狂欢,也决定了西方社会终究绕不开“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局面应着力于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5.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西方大国的崛起过程有着相似的逻辑,那就是殖民、掠夺、扩张。以日不落帝国为例,英国最强盛的时候,本土人口才一千多万人,但它已经有了比自己领土大几十倍的庞大殖民地,全球的资源为它所用,全球的市场供它倾销。进入20世纪,赤裸裸的暴力殖民已经被国际社会所唾弃,西方发达国家被迫放弃传统殖民方式,采取更隐蔽、间接的经济殖民方式。它们充分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对非西方国家实行经济渗透,使这些国家继续充当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大量的非西方国家则始终在生产的低端徘徊,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位置固化,缺乏发展进步的上升通道,沦为贫穷的专业户、落后的代名词。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强,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与世界正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中国人相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发展逻辑,不信奉我赢你输、零和博弈的游戏法则,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始终坚持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始终坚持合作共赢,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汇合点。中国过去不搞殖民扩张,今后也不搞经济殖民,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做到惠本国、利天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始终会扮演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历史趋势,但正如习武不是为了打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不是为了恃强凌弱、称王称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我们在政策上是这样规定的、制度上是这样设计的,在实践中更是一直这样做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谐万邦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深谙国强必霸、霸极必衰,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的历史辩证法,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不走殖民扩张、国强必霸的发展之路。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落实《弟子规》,创建幸福美满人生
宁强县荣程中学教师-------马小方
一.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纵观当今世界,灾难频发,人心浮躁,道德沦丧,矛盾与冲突不断,人类苦不堪言。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之间,人与社会、与自然,国与国,族群与族群,宗教与宗教等之间永远不能和谐,人类被痛苦,悲观,绝望等情绪折磨着而不知如何出离,也不知其根源。然而,这些问题早在四、五千年前的中国,我们的老祖宗不但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这就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合著的《二十一世纪展望》一书中所预言的:“人类如果要想拯救二十一世纪的灾难,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而孔孟学说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就是儒家文化,其最高理念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大同世界”,让人类共享幸福快乐。东方人(中国,日本,韩国人等)皆尊称儒家创始人孔子是“至圣先师”,“人天师表”,可见其影响之深广。而儒家文化的具体落实就是《弟子规》。
二.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体会其博大精深
1.何为传统文化?简单解释就是:传---是途径,方法。是传承下来的,为什么要传?而且一传就是几千年,为什么?因为它值得传,是精华。统----是贯通,能贯通古今,贯通中外,跨越时空,无边无际,放之四海而皆准,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文----是它的内容,是用文字写成的,文就是经典,即传统文化在经典里。所以学传统文化就必须要读经典。化----是目的,就是落实,是学了以后要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准则,并以此来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这才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真实意义。
2.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传统文化并非只是儒家文化,还包括佛、道文化以及其他一些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这些文化相互融通,相互交融,成为文化的共同体,不可分割,是一个统一体。正如“中华”二字,就是“儒”与“道”的结合体,“中”即中庸,中道,不偏不倚即为中,中即正,是儒家文化。而“华”在道家文化里表“因”,即“因果”,有因必有果,先开花后结果。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人民”的广义即是众生,是佛家救度的主要目标;而“共和”即是“大同世界”,是儒家教学的终极目的,“国”即是“圆满”,“人人幸福快乐”之意,是世界的圆满与和谐。而儒家文化主要调节三大关系:(1),人与人的关系,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3),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即“敬鬼神而远之”。
3.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地位:纵观四大文明古国,三大文明均已毁灭或中断,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从未中断。而且中华文化已被公认是当今世界“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灾难”的唯一法宝,可见其“魅力无穷”,非同一般,不可小视。
4.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到底何在?翻开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让我们不能不佩服祖宗的智慧与恩德,祖宗慈悲,把无穷的智慧与经验用经典的形式留给我们后人,让我们去悟,去落实。单就童蒙养正读本《三字经》即是奥义无穷,义趣深远。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
不教,性乃迁”;“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礼记•学记》最后总结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在: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故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重视“教育”,而且把教育的理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方方面面。中国人相信“好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故教育在中国自古以来是处于至高的地位,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而教育的核心内容即是教“孝”,教“敬”,即在家能孝养父母,在外能恭敬师长,并把此“爱敬”之心无限扩大,即可“爱敬”天下所有父母师长,”正如《弟子规》中强调“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此人人遵从,则天下太平,万民安乐,世界大同。
三. 落实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法与途径-------重视教育
1..教育的目的:《礼记•学记》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即教学的目的在于长养孩子的善行,纠正孩子的过错,培养高尚道德,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接班人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构建和谐家园。即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读书则“志在圣贤”。2.教育的内容:即“道德”的教育。教人知道何为“道”?何为“德”?道者----即宇宙人生运行的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德者----即顺应其自然法则是为德,是道的落实。而人世间之道即是儒家讲的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此五伦即是道,它是客观存在的,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而五伦之间的关系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落实了五伦即是德,古人讲“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儒家教学的次第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3.古时教育的途径:(1)。家庭教育:重在学前教育,所谓是“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而家教的核心是“重身教,次言教”,是父母长辈先自己做到,然后再言教,孩子耳濡目染,代代相传。家教的内容就是“五伦八德”的具体落实,也就是《弟子规》的落实,是孝与敬的落实。而现在的孩子之所以难教,不守规矩,对父母长辈没有礼貌,缺乏诚敬心,是因为现在社会已没有了具体的规则,只有法规制度,而没有道德伦理,而“法”只可治标,不能治本,而本在人心。学习了传统文化的人他会“羞于作恶”,“以恶为耻”。如《弟子规》中“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作恶会对不住父母。亦如《孝经》开篇即云,曰:“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人人自律,社会和谐。而今天社会之所以**不堪,是因为“失教”,所谓是“先人不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恕无怪也”。所以说要高度重视教育啊!(2)。学校教育:古时学校教育教学的宗旨是,正如韩愈先生云:“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天的教育,只有“授业”,而没有了“传道”,更没有“解惑”,也不知什么是“道”,什么才是宇宙人生最大的“惑”。如今的学校变成了学店,变成了工厂,加工的是商品而不是人才,更不是社会所需要的真正人才。这才是当今社会**的根源。为人师者,也不知自己的职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当今的老师身上也很难看到落实,在讲台上老师高谈道德,走下讲台便自私自利,出言不逊。如此身教,言教能让学生信服吗?故现在学校教出的学生是:只有知识而没有文化,更不会有智慧。而不像古圣先贤拥有的是智慧而非知识。(3)。社会教育:即娱乐,媒体,公众人物,文学,艺术等,古时候这些社会人物媒体等,其活动均自觉遵守一个基本原则“思无邪”,他们的言行不仅要向自己负责,而且还要向社会责任,肩负着引领社会风潮的作用。故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是战战兢兢,小心谨慎,深怕自己违背社会道德,引起公愤,承受因果。但看今天的媒体艺术,公众人物,只管自己唯利是图,追求离奇古怪,哪管道德伦理,社会危害。让多少幼稚男女深受其害而不能自拔,造成家庭社会的沉重负担与包袱,也酿成这些受害者们的人生悲剧。难怪台湾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教授预言:未来毁灭美国、台湾、乃至世界的首要因素就是媒体,媒体整天宣扬杀、盗、淫、妄,而现在的小孩从小就跟着媒体一起长大,受它的影响可想而知。故管好媒体就是救世界,救人类,救众生,不可不重视啊!“净化媒体,拯救人类,刻不容缓!”。(4)。宗教教育:古时的国君还非常重视宗教教育,不仅因为宗教宣传因果,让人不敢作恶,非常利于治平天下,更是因为宗教它本身就是教育,而且是最好的教育,故名曰“宗教”。它的奥理至深,至今人类还在探索,研究,并且把它还放在很高的地位给予重视,况且宗教的社会教化功能确实不可小视,我们应该尊重它,并发挥它的社会教化功能。
中国自古以来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人心向善,主要就是得益于以上的四种教育的有机配合,而且统治者自西汉汉武帝以来,就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加以推崇,并通过学校教育及考试制度加以推广普及,以“礼”“乐”治天下,以“礼”调身,使身正,人人懂“礼”崇“礼”,社会秩序井然,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就各位,各尽其职,社会和谐。以“乐”调心,让人心境平和,心安理得,心情愉悦,幸福快乐。“礼乐文明”,天下太平。
四. 弘扬传统文化就必须落实《弟子规》,《弟子规》是儒家文化的根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经典也浩如烟海,最基本的经典有《四书》、《五经》、《十三经》,再大一点还有《四库全书》,对今天我们学人来说,那真是茫茫书海,无边无际,穷其一生也只是冰山一角,何况祖宗以文言文写成,要求我们必须要具备起码的文言文功底,否则则无法穷极其奥理。古大德慈悲,他们深知我们后学的根性,便把祖宗留下来的经典加以整理,提炼浓缩,以便于我们后学学习与落实,这就出现了贯彻儒家思想与精神的简易读本,如《三字经》,《童蒙养正》,《弟子规》等。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先生所作,其底本依据南宋学者朱熹所编的儿童读本《童蒙须知》,并结合儒家的其它经典而编成。全书共1080个字,360句,113件事,通俗易懂,内容全面,奥理至深,是做人的根本所在。
《弟子规》的主要内容总概括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内容丰富,义趣绵长,只有深入经典,才会受益无穷。愿全社会都来学习《弟子规》,推广《弟子规》,落实《弟子规》,则和谐社会就一定能建成,人人即可过上幸福美满的 生活。
2024-8-26.
“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中国人”
这一标语是最先进入我们学习者眼帘的!
从字面上可以简单的领会到做有道德的人是先要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古圣贤的贤德与德行。但是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要想做到弘扬文化、成为有道德之人又是谈何容易!因此,道德论坛给我们一个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学会和拥有道德向古圣贤学习的一个良好的机会。道德论坛学习的过程中把“道德”和“做人”作为一个桥梁贯穿学习的前后过程。
在“道德”中以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事种良好的优良传统,没有孝就没有和睦的家庭、没有和谐的社会,让每一位学习者从内心审视自己、反省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把“孝”注入了我们深深的心灵中,在我们的灵魂上烙下了一个永远抹不去的印迹。
在“做人”以道德为基础,以道德为规范来督促自己,做好人、做有道德的人、做有对社会回报奉献的有用人等。在做人时要“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让我们每个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受到熏陶与感染,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提高改善自己的方法。
总之,幸福人生是一个提高人道德、教会人如何去做人,在生活中更让我们体会到这一切。来到道德论坛的这次学习经历,我相信将会对来到的每一位学习者的以后人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希望更多的人能来到温州公民道德教育公益论坛这里学习,学习中华民族优良的传
统文化,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我们受益匪浅!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池北区第二初级中学 九年一班 孙艺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基。
儒学——崇高情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儒家所弘扬的学说中,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去学习,可以从另一面了解到中华文化的深遂。
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 见利思义,这是多么干净的灵魂。如果大家都能做到,社会就真的和谐了,就不会有毒瓜子;不会有口水油;不会有病猪肉;不会有苏丹红;馒头里不会有敌敌畏;喝牛奶不会得肾结石„„
我们的民族,以前不是这样的。这些血淋淋的事已经显示出了传统道德缺失的危害。希望这样的事,不要发生了,永远永远。
诗经——高尚情操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春秋时代,人们便知道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道理。而如今,众却渐渐遗忘了这一点。“见利忘义”“忘恩负义“已是习以为常的事。
“妈,给我钱!我去买衣服!”“爸,饭做好了没?我快饿死了!”诸如此类的话现如今已是习以为常。可是新一代80、90后的孩子们啊,你们可曾听说过“百善孝为先”“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
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些话,早在3000多年前,古人们早已将它广为传诵,而如今呢?这些话早已被风吹散的不知踪影。对待亲人如此,对待他人呢?!
当社会在不断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在逐渐完善,正是由于中华民族这些传统的文化、美德、精神,才有今天我们这个强盛的民族!
指导教师:李金昌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
———写在建党91周年之际
周正廷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当今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中华文明及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过去的一百年,由于清政府倒行逆施,抛弃了中华文化,带来的是丧权辱国,列强侵略,使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数的志士仁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西方的各种思想传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疑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形成了从毛泽东思想到现代的科学发展观一系列先进的理论。这些先进的思想与理论使我们的国家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当代综合国力排名世界第六位的现代强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极大的丰富,理应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可是现实并非这样,盲目崇洋媚外,拼命追求物质生活享受,浪费现象严重,官僚主义、享乐主义,贪污腐败,赌博风盛行,离婚率上升,青少年犯罪率上升、食品安全、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考试作弊„„等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相协调的现象令人担忧。说明物质生活的丰富,不能直接带来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需要精神食粮,需要学习真正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谐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无疑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的历史学汤恩比博士与日本作家池田大佐就预言:未来的二十一世界是中国人的世纪,解决二十一世纪的各种问题要靠大乘佛法与孔孟之道。世界需要重新认识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几年前,北京天安门侧方竖起了9.5米高的孔子雕像,国家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作为法定节日放假让人们享受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在国外相继建立了很多的孔子学院。近几年来,《弟子规》、《孝经》等传统文化的读物也在社会上流传,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学到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与精髓,有党校教授、有企业老总、有电视台记者,节目主持人,有税务局长,有学校校长,有电影演员,有医院收红包医生及学校老师,也有迷途的学生、社会犯罪分子„„,他们重新认识了中华传统文化,重新认识了自己,知道自己曾经错在哪里,知道怎样改过,明白会说“我错了,天堂之门从此为你打开。”知道怎样才能真正的个人身心和谐,怎样才能家庭和谐,公司和谐,社会和谐。安徽庐江汤池小镇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中心的老师们,以自己真诚的言传身教,半年就使当地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成立了中华传统文化论坛,走遍全国各地,义务为民众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让很多曾经走错路的人迷途知返,重新做人,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的家庭。他们才是真正学习宣传,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的行者,而不是写写文章,发发议论的空头理论家。他们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也是传统文化的学习宣传者,正在为和谐社会做着实实在在的贡献。
我们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她是中华文明的根,她倡导和为贵、道法自然、百善孝为先,与共产主义理想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尊老爱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致的。丢掉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丢掉中华民族的根。国外很多人都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愿意虚心学习。我们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的中国共产党员,理应自觉学习、宣传、践行中华传统文化,成为继承者与受益者。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共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有民族自信心,要有民族自豪感,要以我们有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而骄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然我们要学习世界优秀文化作为补充,但无论如何不能丢掉中华传统文化这个根本。
10-26
10-26
10-27
10-23
10-26
10-25
10-25
10-25
10-24
10-25
10-23
10-23
10-25
10-26
10-28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