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有关公司后勤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公司后勤部年终工作总结(7篇)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2024年公司员工个人年终总结 自来水公司员工个人年终总结(四篇)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ADADADADAD
最新有关公司后勤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公司后勤部年终工作总结(7篇)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2024年公司员工个人年终总结 自来水公司员工个人年终总结(四篇)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经典美术赏析论文范文 第一篇内容摘要: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领域内的文化机构,它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既是中国现代历史自身写作的需要,也显示了中国文化艺术史进入一个统一的世界文化艺术史的自觉努力。美术馆主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内容摘要: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领域内的文化机构,它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既是中国现代历史自身写作的需要,也显示了中国文化艺术史进入一个统一的世界文化艺术史的自觉努力。美术馆主题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美术馆的出版物中,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的美术馆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进取和努力,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整个中国理论写作对美术馆主题的忽视。
关键词:美术馆文化研究
1905年,清末状元张謇在两次上书清朝廷未果的情况下,自费在家乡办了“南通博物苑”,内分自然、历史、美术三部分,这是中国第一个兼具美术馆性质的博物馆。1914年,辛亥革命之后,清故宫更名为“古物陈列所”(1925年更名为“故宫博物院”,确立了故宫的博物馆性质)向公众开放,这实际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这一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建立可以看作是效仿西方民主革命的一个政治、文化举措。这一举措是针对通过革命手段颠覆了封建王朝之后,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重塑政治、文化身份的问题。正如卡若·邓肯在谈到法国卢浮宫的转型时所说:“它因此成为一个旧统治结束、新秩序开始的生动象征”,故宫也有类似的象征意义。事实上,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故宫博物院作为旧秩序结束的象征有余,但作为新秩序开始的象征却不足,它身上所沉积的旧中国审美趣味与当时中国新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是极不相衬的。因此,对一个新的国家艺术造型博物馆的呼唤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学艺术界十分强烈。鲁迅、蔡元培、徐悲鸿、刘海粟、颜文梁、林凤梁等当时中国文化界的名人纷纷上书或撰文呼吁_政府建立的国立美术馆。
时在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职的鲁迅,于1913年提交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写道“当就政府所在地,立中央美术馆,为光复纪念,次更及诸地方”。曾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一文中明确提出建立“普及社会的、公开的美术馆或博物院”。而曾留学法国,对国外美术馆印象深刻的徐悲鸿更是旗帜鲜明地表示:“国家唯一奖励美术之道,乃在设立美术馆”,“因其为民众集合之所,可以增进人民美感,舒畅其郁积,而陶冶其性灵”,而画家的画作“其作品乃代表精神,或申诉人民痛苦,或传写历史光荣,国家苟不购致之,不特一国之文化一部分将付阙如,即不世之天才,亦将终致烟灭,其损失不可计偿”。林风眠于1932年撰文《美术馆之功用》,平实地探讨了美术馆对于认识历史、教化民众、促进艺术以及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方面的问题。可见,当时的中国文化人已经初步认识到了美术馆是一个国家形象工程,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和保藏、研究艺术文化的功能。
在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强烈呼吁声中,中国第一个国立美术馆——国立美术陈列馆于1936年落成。事实上,在一个动乱的年代,要建立和发展一个收藏及陈列众多艺术品的国家美术馆是一件十分艰难和不现实的事情。新中国的国家级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也是在新中国建国近10年之后才破土动工的。而中国美术馆从建馆到如今,也走过了一段颇不平静的道路。事实上,直到20_年,内部全面翻修的中国美术馆重新开馆,一个真正具有艺术博物馆性质的国家级美术馆才出现在我们眼前。
上述的简短回顾,可以看到,中国的美术馆发展之路并不顺畅。这种不顺畅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实际上长期处于一种文化修正的矛盾心态之中;另一方面,中国社会长期处于革命、改革的大氛围之下,艺术的独立性受到较强的干扰,从而使得中国的美术馆难以从本位出发创造自己的前途。
美术馆在中国发展的这种状况,也直接地反映到了美术馆的研究状况当中。了解一个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状况,最直接和直观的方法就是搜索其研究成果。下文的表、图是根据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中文图书目录(含海外中文图书)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目录对美术馆主题图书进行的一个粗略统计,统计时间截止于20_年:
表一、图一表明,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美术馆主题图书最全的图书馆,其美术馆主题中文图书数目仅为美国国会图书馆美术馆主题图书的1/7。这个检索结果提醒我们有必要对中美两国的美术馆发展规模、发展水平进行一番比较
在上述检索的基础上,以藏书最丰的国家图书馆的中文数据库目录(含海外中文图书)为基础,进一步对美术馆主题图书进行检索和统计,结果如下:
根据表二、图二,国家图书馆的中文藏书中,美术馆专著数量最少,仅占总数的7%。数量最多的是赏析导览类图书,占到了总数的74%。而在笔者2024年所做的“中国国家图书馆1978年—2024年美术著作统计表”中,仅是1978至2024年的美术理论著作就有2753本。此外,美术馆主题的赏析导览类图书的优势比例一方面表明美术馆主题写作的理论含量偏低,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我们的文化中对美术馆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欣赏、游览上。国内对美术馆的研究处于一种单薄、零散的状况。而我们的文化中对美术馆的这种比较单薄、零散的关注和认识,反过来也影响和制约了国内美术馆事业的发展。
从数量上看,在国家图书馆的100册美术馆主题中文图书中,海外中文图书(48本)几乎占了数目的一半,与国内的美术馆主题图书平分秋色。从类型上看,国家图书馆的中文藏书中最能反映美术馆理论研究水平的专著全部是海外中文图书,而国内的美术馆主题专著数目为零;在理论辑刊类中,海外中文图书占国图中文藏书的,国内图书占到了较大的比例;在赏析导览类中,海外中文图书占国图中文藏书的,数目上与国内图书基本持平。通过比较这些海外中文图书(主要是我国台湾图书)与内地图书在国图美术馆主题中文图书中所占的比例说明,港台地区及海外的华人圈在美术馆主题专著理论写作方面领先于国内。国内的美术馆主题写作的理论重点集中在理论辑刊类,主要表现为年鉴写作、馆刊、论文结集等。
1977年以前,国家图书馆的美术馆主题中文藏书几乎是空白的,这说明国内美术馆主题图书的写作以及对美术馆主题图书的关注,基本上是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的。20_年之后,美术馆主题图书写作趋势得到加强。
从1980年开始,美术馆主题文章基本上持续增长。这些文章、信息主要集中发表在《美术》《美术研究》《世界建筑》等刊物上,而在《文艺研究》等刊物上则非常少见。这些文章主要集中于美术史论研究、美术思潮辨析、美术馆建筑、审美教育研究四部分,大都以与美术馆相关的一个枝节问题延展讨论,直接与美术馆学相关的理论文章极少,全面地从文化上探讨美术馆的文章极少。
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领域内的文化机构,它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既是中国现代历史自身写作的需要,也显示了中国文化艺术史进入一个统一的世界文化艺术史的自觉努力。美术馆主题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美术馆的出版物中,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的美术馆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进取和努力。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整个中国理论写作对美术馆主题的忽视。从理想的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讲,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机构(空间)的美术馆应该是人文学科研究的焦点之一,但是中国国内的实际理论写作情况,却与美术馆应该获得的关注不相符合。审视这一研究现状,我们有理由相信,美术馆主题研究应该得到国内理论写作更多的关注、反思与开拓。
注释:
①(美)卡若·邓肯.文明化的仪式·公共美术馆之内[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45.
②马鸿增.20世纪我国美术馆的发展轨迹与思考[J].美术观察,20_年第4期.
③④同上。
⑤该统计时间对20_年年内图书馆的美术馆主题图书藏书量有效,不包括20_年以后图书馆引进的20_年出版图书
⑥在中文数据库中直接录入“美术馆”,检索条件为“主题”字段
⑦张法.中国高校艺术学1978年以来的学术历程[J].文艺争鸣,20_年第5期.
>美术鉴赏与艺术评判的异同
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借以表达心中情感的艺术作品,反映了一个时期的社会思潮和审美文化特征,具有浓重的历史意义和可取的艺术价值。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心路历程和感情因子,在欣赏一部美术作品时会流露出不同的情感,因此从同一美术作品中所能体悟到的感情因素也不尽相同。而不同时期的艺术评论家对于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存在着差异,使得美术作品在不同时期体现出不一样的艺术价值,使得不同批评家对于同一美术作品的评判也同样存在差异性,因而美术作品的艺术评判也变得复杂化。
>一、艺术评判的定义
>二、美术欣赏的定义
美术欣赏是人们在对美术作品进行观赏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领略而产生的一种喜欢的过程,它体现的是人们复杂的精神变化活动,是对美术作品美的赞赏和肯定。美术欣赏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情操有很大的帮助,并且还能帮助人们开阔视野、扩充知识。美术欣赏在美术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美术家在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时,需要通过对各类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当时艺术发展潮流来定位自己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价值,并通过不断欣赏的过程来淘汰不满意的作品,从而精炼出具有真正价值的美术新创作。而当美术作品创作完成之后,人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对美术价值的肯定,也就是说,美术创作是产生美术价值的创新活动,是进行美术欣赏的前提。同时,人们对美术的欣赏评论反作用于美术创作,使其不断改进,不断地渗入深层次的美术意蕴。
>三、艺术评判与美术欣赏的异同
>(一)共通之处
1.艺术评判以美术欣赏为基础
艺术评判的过程是建立在美术欣赏之上,通过对一部美术作品欣赏之后,深入地分析其内在含义而判断其艺术价值。也就是说,艺术评判必须建立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之上,否则艺术评判就如空中花园一般,没有坚实的艺术作品作支撑,便不具有时代性价值,其评判结果也可能被列为“谬论”之列。而艺术评判按照一定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来分析作品的美丑从而正确地指导美术创作,并对美术欣赏形成一定的指导。
2.二者都是实现艺术品现实价值的基础
美术欣赏在美术作品实现现实价值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如果在一个时期,一部美术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之后,没有人能欣赏其中的艺术底蕴和审美价值,这部美术作品的现实价值便无法实现。而艺术评判可以让批评家对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科学的判定,并对美术作品产生的思想潮流和审美规律进行肯定或否定,从而决定艺术作品的现实价值。
3.发展根源相同
随着现代艺术流派的多样化以及人们对艺术观念的改变给艺术批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写实、夸张、抽象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完全脱离了古典的艺术流派。再加上美学和心理学的共同作用,使得某些夸张的艺术作品备受艺术家的推崇和喜爱,进而形成了美术欣赏和艺术评判产生暂时脱节的现象。原先的美术评判标准已经不适合现代艺术流派的艺术价值的评定,因而,艺术评判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步改进和新增,以跟上艺术形式的流行和进步。而美术创作的改变直接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效果,使得人们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上逐步产生新的想法和观念,从而发现新的文化底蕴、建立新的审美体系,使得美术欣赏在观念上与美术创作共同发展。
>(二)相异之处
1.角度和切入点不同
美术欣赏是站在观赏者主观意识角度,对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审美、文化底蕴等各方面的欣赏和鉴别,其出发点是对美术作品的肯定。美术欣赏者先从视觉上感觉到美术作品的美之所在,因为这种美使人们产生精神上的满足和震撼,进而推崇美术作品。美术欣赏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表现在观赏、体验和领悟的心理变化;美术欣赏的切入点主要是唤起欣赏者的欣赏欲望,进而引发欣赏者主动对美术作品进行审美,达到其心灵上对作品艺术意象底蕴、意象结构和情感的深层感悟,从而实现人格上的升华和对人生价值的彻底领悟。美术欣赏就是欣赏者对作品的审美感知而产生感性思维。而艺术评判则是对美术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评判过程,是建立在理性和科学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所体现的各种艺术现象的理性分析和科学评判,具有一定思想立场和美学体系作为评定的基础。意识评判的切入点是作品的艺术价值,主张的是艺术价值的创造。艺术评判主要包括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学批评、文本批评、接受批评四个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它与美术欣赏的历史性是相悖的,批评的是美术欣赏的历史性“惰性意识”。
2.标准不一
艺术评判的标准是建立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之上,形成的衡量美术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标尺,存在着一套标准的批评体系。批评标准的建立是通过当时的社会思想潮流和美学意识而形成的,与当时社会艺术群体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发展形势需要相符合,随着社会对审美观念的改变、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及艺术发展的变化,批评标准顺应时代而发生变化,因此,具有一定的时代变化性。艺术评判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审美原则和艺术价值原则上。审美原则是对作品中的情感特色、意象特征进行评判,以体现作品美的存在点。情感特色评判是指超越了现有的情感意识,将爱情、激情、悲情以及理性感、个性感等多种情感相互融合而达到的平衡程度;意象特征评判主要体现在作品体现的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和虚幻性、逻辑性,却超越常有逻辑的意象分析,对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意象的推崇和判定。艺术价值原则是对作品在当前社会潮流造成的影响以及对艺术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动性的评判。而美术欣赏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是根据欣赏者的主观意识所产生的美的感官效果。由于不同人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不同、性格特征各异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等因素,其欣赏水平也各异,因此美术欣赏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而是随着人们的意识不断变化的。美术欣赏虽然也涉及审美、意象、价值等,但是美术欣赏的范畴更为广泛,它是一个认知、感悟、接受的精神变化过程。
3.作用不同
艺术评判的作用在于改变欣赏者原有的意识形态,从而影响艺术的发展流向。由于各个民族文化、人们的审美意向不同以及各民族独具特色的语言韵味,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欣赏群体,这些欣赏群体在各自的潜意识中形成了既定的审美意识、艺术观念等,直接影响着欣赏群体对艺术的理解和阐释。而艺术评判的存在便是为了改变这种“惰性意识”存在的审美观,它主张的是观赏者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发现艺术的创新点和新的艺术价值,从而让人们在艺术创作上进行突破,促进艺术的发展。
而美术欣赏的作用在于认识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从美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美感、时代感、节奏感等多种思想感触,来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见识,在培养艺术鉴赏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帮助。美术欣赏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局限于欣赏者的“前意识”,也就是说停留在前人对艺术进行的赏析和评断而排斥新的观点和见解。最为典型的是当某人想要创新一个新的流派,在最初的时候,由于人们的审美意识形态停留在原有的审美标准上,对新概念处于完全陌生和迷茫的状态而忽视它的存在,在经过长时间的流变和积累后,人们才会认可,才会逐步去欣赏新流派中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文化底蕴。
因而,美术欣赏是以历史的眼光去寻求美术作品的个性特色的,它基于欣赏者的“前意识”而形成的艺术欣赏观念很难得到突破,当人们懂得用新的观念去认识欣赏美术时,艺术批评家已经先于美术欣赏者而作出了理性的评判。
>四、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评判是建立在美术创作活动和美术欣赏基础之上的,批评家通过对美术欣赏的结果进行理性和科学的分析,对美术作品进行当前价值和未来价值的判定。艺术家再通过对批评家所提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角度进行自我完善和进步,而实现艺术创作上的创新。二者的相互促进、相互反馈的作用,促进了艺术评判标准的不断改革和艺术的持续创新发展。但是,人们还需要对艺术评判和美术欣赏进行质的区分
《教师》是经国家_批准登记,海南省文体厅主管、海南出版社主办、湖南省教师教育学会协办的教育类全国性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20_年新年伊始,《教师》适应教育教学的新形势,全方位服务广大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已经全新改版,现将杂志主要栏目介绍如下,欢迎广大教育界人士投稿。
一、卷首短笛
抒情小品,哲理美文,心灵梦呓。
二、 本刊特稿
政策研读,动态回放,活动全景,教师工作。
三、 名师名校
名师写真:记载名师精彩教育人生,回放名师成长轨迹。
名校风采:聚焦名校教育亮点,凸显名校办学特色。
名角论坛:专家谈教育,名师谈教育教学,名校长谈办法经验。
四、培养培训
老师培养培训体系建构、政策研究、制度创新、模式探究。
学校教师校本研修成果展示。
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建设成果。
教师培训机构转型发展。
五、师德师风
大师足迹:钩沉觅典,寻觅足迹。
标杆风范:介绍三湘师德师风典型感人事迹,为教师树立标杆。
精彩故事:捕捉校园精彩瞬间,记叙校园之内、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真人、真事、真情。
我爱我师:学生视角,教师形象。
六、德育探新
包含德育散文和德育论文。强调旨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优秀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等。切口在德,收文在育。
七、学科攻略
>摘要:
>关键词:
美术论文发表
高中美术课以鉴赏为主,美术鉴赏是在对作品感性认知后的理性追求,是鉴赏者运用自己的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和判断。在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中获得审美体验。美术鉴赏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活动。但在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单纯的美术鉴赏课教学过于枯燥,一般情况下都是教师在分析作品,学生在欣赏作品,但课堂上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热情不会坚持很久。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倦,不屑一顾的态度。课堂上出现了你讲你的,我干我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如何更有效的组织鉴赏课堂产生了一些想法,并用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有一定的收效:
>一、语言导课的艺术
高中美术鉴赏没有学生动手的内容,这就区别于学生在初中,小学上过的美术课。所以不要把鉴赏课变成千篇一律的你讲他听的习惯。在引课时就要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对本课产生一种好奇,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下功夫预设出有深度的问题或创设好教学情境。在上《古埃及美术鉴赏》时,我分别在高一(9)和高一(10)班上,导课的方法不一样,效果也大相径庭。在高一(9)班上时,我是这样引课的,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史前美术,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说说你们的收获,(学生稀稀拉拉的回答问题,明显他们积极性不高)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古埃及时期的艺术作品。(高中学生学业负担重,在学生的意识里不重视美术课。一些学生出现了懒得复习美术知识的现象)。无疑这样的引课,学生表现出淡漠,学习毫无热情的现象。是而在(10)班上时我提出关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埃及你知道多少,说说看。刚开始有几位学生脱口而出说:金字塔、法老、木乃伊等,班里一下热闹起来了,出现了很踊跃的回答问题的现象,有几位同学把关于古埃及的历史和艺术作品讲出来,我都大吃一惊,学生的知识量尽有这么丰富!当一位同学讲到关于图坦卡蒙墓室,把关于在该墓中发掘的文物的数量、文物内容到图坦卡蒙的故事一一讲给大家听,尽管他在讲解的时候神情一开始还是有点羞涩,但通过我微笑的鼓励,加上他们对古埃及文化深刻的感受,慢慢的他们的讲解就顺畅了起来,特别是后几个上台的同学,由于有时间为自己的讲述打一下腹稿,他们的讲述尤其精彩。此时的我则站到旁边,把这些同学的讲述同课本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总结,引出本课的内容。
所以,经过实践,我认为作为一位高中美术鉴赏教师,要让学生对鉴赏课产生好奇,首先导课是很重要的,所以你是不是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决定一节课的成败。
>二、在理解艺术作品时学生活动的重要性
在美术鉴赏中一般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探讨和理解,教学手段主要是欣赏图片,然后就是你说我说,手段的单一性不仅使学生感到乏味,教师也觉得疲倦,学过的东西很快忘记,所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动起来,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更能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如,在上《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时》讲到《西斯廷天顶画》这幅作品时,讲解了作品的内容,艺术性后。我本人很感动的是_由于长期的高空仰面作画,使他的颈椎严重受损,以至后来看书看信时必须置于头顶。我觉得很有必要向同学们讲讲这位大师为艺术的奉献精神,从而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这时我请同学们头仰起来,手试图在空中作画,尝试一下仰面作画的感觉,有一部分男生调皮的说:这简单,但我说你能坚持3分钟吗,学生回答没问题,我说你能坚持一节课吗学生边尝试嘴里开始犹豫,我又说_坚持了4年,而且是站在高18米的脚手架上,其劳作至艰辛可想而知,学生都低下了仰酸的脖子哇的一声,他们通过短短几分钟的尝试,从心底里佩服这位大师的毅力。有一位同学从而联系到自己的学习,他由衷的说_的毅力是我们学生学习的好榜样,学生这样的参与,体验后对美术作品和艺术家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样的教学活动收效很大,体验后的人文教育更好的渗透在本课中。
>三、创建问题性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摘 要】高中美术鉴赏课是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判断、评价提升审美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鉴赏能力提高的关键阶段。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注重作品的人文性、主客观相统一性及学生鉴赏的自主性,依据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充分尊重人的思想、愿望、情感、意志、尊严、智慧等人文特征。本文主要对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研究: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美的氛围;就如何上好美术鉴赏课总结了几条原则,从而使学生学会鉴赏、判断、评价美术作品,争取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促进他们和谐、健康、自由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 美术鉴赏 创新教学
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它给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从课本到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美术课程的授课模式与授课秩序,使美术学习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这门融合了各种艺术种类如语言、唱歌、舞蹈、律动、器乐、图画、手工、表演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的综合课程,它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改变对有我很深体会,在这场新课标改革中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谈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美术鉴赏包含鉴别与欣赏,是用运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高中美术鉴赏课是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因此,教师要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教学,使学生们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主要有两点:1.要通过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2.从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
二、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堂结构
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提高教学质量,把以往人们常用的直观教具如挂图等准备逼真地通过屏幕反映出来。改变传统的“组织教学——检查知识——讲解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课堂结构,针对美术特点,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课堂结构,建立“赏、问、议、讲、练”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互相之间并无固定顺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优化组合相结合的新课堂结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问”、 “赏”是美术学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学生均可提问,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式;“议”指的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讲”指的是教师的针对性讲解;“练”指的是课堂练习,这在美术课堂中是最为重要的环节,通常都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三、教师上好美术鉴赏课的几条原则
1、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和目标
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和鉴赏方法,了解美术学科各科的各个门类,通过鉴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作为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审美能力的培养和人文修养的提高是其问题所在,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他们自己获得对作品的理解。这种对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能教会的,而只能通过学生在理解一件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
2、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在主动参与了学习活动,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鉴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或者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别谈论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抛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画面。鉴赏与实践相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再次,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蕴,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刺激了鉴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此时教师要积极传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师若能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情景设置法等办法,往往事半功倍。创设课堂情景,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
3、要注意平时的搜集整理,精心备课
教好美术鉴赏,教师不仅要备好课,写好教案,还要备好课前的材料,如恰当的实物、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典故等等。这些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增加鉴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
4、举办展览为学生提供比较作品的机会
美术鉴赏课研究性学习中,当学生意识到他们对作品的一些假设需要修改时,说明了他们遇到了困难,这时教师可以举办一些经过仔细挑选并且在题材、风格和作用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的作品。
总之,美术鉴赏教学可以利用的方法很多,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启发学生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审美经验去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而且还要善于动脑,善于总结,一定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鉴赏方法来的。
参考文献
【1】张辉.谈新课程下高中美术鉴赏的创新教学【j】北方文学下半月 . 20_ 年 06 期
【2】邓子平《对我校高一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调查与分 析》 《全国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教育论文集》20_ 年 4 月第 1 版(著作型)
摘要:语文作为各个学科之母,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各项能力的发展,关于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鉴赏和训练,其意义是至关重要的,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鉴赏;对策
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鉴赏的重要性
1.直接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语文阅读理解鉴赏能力几乎影响到整个语文的学习,语文作为一门灵活性很大的学科,这门学科之间的各个板块都是相通的,相互作用的,提高对于语文阅读理解的鉴赏,能够不断地对学生们进行思维方面的训练,直接促进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语文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依靠情感的感悟和对于文章主题的把握,不断地进行语文阅读理解的练习能够实现语文水平的突飞猛进,实现语文水平的提高。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对于初中的语文学习来说,学生已经初步地进行了语文赏析的引导,这对于他们在今后的文学的学习有很大的引导作用。中学语文的学习和练习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学习汉字、语句结构等,而是已经初步地建立起文学大厦的构建,对于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有很大的要求。不过学生们能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阅读理解的赏析,将会促进他们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促使他们初步地建立起文学的思维模式。
二、中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鉴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的感悟水平和美的鉴赏力不够
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欠缺是他们在语文的阅读理解练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语文的阅读题目来说,完完全全是依靠于学生的赏析能力做出感性的判断的,如果缺乏整体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会造成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的赏析时缺乏思考的方法,出现一头雾水的情况。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还是平时的训练不够,很多的学生没有语文的审美和鉴赏的意识,这对于语文水平的提高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没有赏析的能力就会导致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走很多弯路。
2.学生对于文章的主题把握不准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需变换角色,体味快乐
在新课示下,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需经过变换角色的教学方法,让整个堂课的气氛变得相当融洽。符合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么我们做教师的为何不能真正做到主导而不是主讲呢?这倒是一个新思路。但是我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学生能喜欢能接受吗?我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吗?带着这些疑问,我在课后以聊天的方式和不少的学生进行了沟通,可喜的是,虽然有极少数的同学觉得这样会浪费他们一些课余休息时间,因为课前要做大量预习工作,但绝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模式还是寄予了极大的热情。于是,我们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尝试。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需要合作舞台,学生自主探究
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是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专业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必须要放下身段,走到学生中去面向全体学生,不能让课堂成为几个学生的表演舞台,要调动每一位学生积极性,参与其中。例如学习《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玉器,笔者用绒布口袋装了三种不同材质的玉石,然后提出问题“感受三种玉器,找出最光滑最润的”,好多学生都在踊跃举手,经过观察,发现前排有个女生,显得怯生生的,就及时请她上来,她满脸通红的摸了半天非常紧张。此时暗示同学们给与掌声鼓励,促进她拿出了最好的玉石。此后了解到这位女生其实很难鼓起勇气才举手,如果没喊她,下次就更不敢了。因此用启发、鼓励的方法与学生展开心灵的交流也很重要。
当然教师还要有驾驭和引领课堂的能力。《_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所以应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分工合作,着重感受、体验和兴趣培养。推行小组合作,每组派一名代表对同一幅作品进行鉴赏,再进行互评、最后教师进行专业点评,形成积极良好的竞争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全场的适度控制,要正确引领,不能偏离主题更不能把课堂变成菜市场。例如学习《天上人间—壁画》时,了解了拓印画的简单制作过程,当堂便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张黑白拓印画,感受一下拓印过程,几分钟后就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合作而成的拓印作品,虽然很粗糙,但艺术作品制作成功的感觉却油然而生。
因此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只有通过教师专业的引导才能完成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远林先生驾鹤西去已然五年多了,但记忆中他和蔼亲切的形象还是那么得感人。纪念远林先生的文字因思绪的紊乱,竟然久久不能落笔。夜不能寐,眼见着黑夜的离去,天光的再现,我坐在书桌前只是在纸上信笔涂鸦。而平日里似乎无所不能的文字、词句,却如黑夜里苍凉的星星挂在高远处,沉静着、叹息着,隐现于浩渺的宇宙里,离我的心和纸笔竟是那么远。
沉默地闭上双眸,远林先生的音容笑貌、执著治学的精神,浸透我情感的心田。我与远林先生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末,大学时代的我仰慕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美术史论》杂志,向杂志投了篇研究艺术家祝大年先生的论文,竟然得到了时任《美术史论》副主编黄远林先生的肯定,约见我并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方案,迅速发表在《美术史论》刊物上。黄远林先生平易近人、不摆学术架子的为人态度,让我们这些后学者获益匪浅。
1995年我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工作,并任已由《美术史论》改刊的《美术观察》杂志负责人之一,此时远林先生为《美术观察》学术栏目主持人。我由当时的读者和投稿撰稿人变为远林先生学术事业的同仁,实感欣慰。与远林先生相处,透明如玻璃,面对他就像面对酒,守不住任何秘密。我们在一间办公室工作,一直为办好刊物而辛劳。1997年6月,我们二人合作在中国美术馆主持、策划了“纪念救亡漫画宣传队成立60周年暨纪念漫画工学团成立50周年”及图片资料展览和研讨会。远林先生是四川新都人,具有四川人天生的勤勉与刻苦,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5年系统的学习、积累,使他掌握了坚实的美术史知识,对于古今中外的美术现象和美术历史,逐渐形成了深刻的美术观点。然而,在以后几十年的研究工作中,他既没有选择被视为国粹的中国美术史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没有因为西方“现代派”洪水猛兽般的风起云涌而独睐于彼,只是默默地选择了漫画―这个隽永而又极富魅力的画种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这个选择,无论对他自己还是整个漫画界,都不能不说是一大幸事。
远林先生对于研究中国漫画所做出的成绩是显著的,以至于最负盛名的漫画大师华君武先生曾赞不绝口:“黄远林所写的《古代漫画》一章,改变了我和不少人认为中国古代无漫画的看法。”在收集和掌握大量资料后,远林先生与毕克官先生合著了《中国漫画史》。此书共21万字,远林先生撰写了13万字,并负责人名索引和全部图版的翻拍编排。此书获中国艺术研究院1988年首届优秀科研成果专著三等奖,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另一篇很重要的学术论文《中国当代漫画的分期和特征》,获中国艺术研究院1999年中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此文首次提出1949年至_年中国漫画的四个分期,并对其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探讨,很有艺术见地和艺术价值,被作为大型电视系列片《中国漫画大观》的主要文字依据。华君武先生认为它是对建国后中国漫画的系统研究,是建立在丰富史实基础上的有创见的论文;毕克官先生说:“这是系统评述新中国的漫画发展进程,富有史料和现实意义的稀有文章,受到社会的重视。”
当然,对漫画艺术执着研究几十年的远林先生,在关于漫画艺术方面的专论文章是数不胜数的,包括《中国美术史・现代卷》、《当代中国美术》、《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美术辞林・漫画卷》中有关漫画艺术的章节和条目,都是他编写的,颇具权威性和学术价值。另外,远林先生还有很多理论著述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如《讲话精神和漫画创作》、《鲁迅论漫画创作》、《寓讽于谐―谈李滨声的漫画》、《谈新时期漫画》、《反腐倡廉,漫画有为》、《从华君武获“荣誉盐工”称号说起》、《_与漫画》等。远林先生在漫画艺术方面的专著和论文,是卓有成就的。
由于多年从事漫画艺术研究,远林先生,这位外表温和、言辞朴讷的艺术之子,具有异常的睿智、惊人的艺术感悟力、辛辣的意味和超常的幽默感。他一直坚持漫画创作,走一条研究与创作相结合的路子,在各报刊发表漫画作品200余幅。他的《自报家门》参加了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刀下留情―为篆刻家造像》参加了1987年在香港举办的首次“中国漫画展”;《大鱼吃小鱼》参加了_年第七届全国美展;《说“穷”》参加了1993年美协漫画艺委会举办的“中国漫画展”;《刀下留情―为篆刻家造像》、《无题》等漫画作品收入《中国漫画家作品选》。
刘人岛 中国文物学会书画雕塑专业委员会会长,教授、画家、艺术评论家、《艺术》杂志社社长、总编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美术课已由过去的“小”课程, 变成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而美术欣赏课是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它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未来人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 美术欣赏课; 教学;
初中美术教材中的第一单元和最后一单元安排的都是欣赏评述课, 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欣赏和评述中来,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要使美术欣赏课发挥其所有的功能, 教师就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从自身入手, 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使美术欣赏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一、美术欣赏课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而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则是提高效率的核心。要让全体学生在学习中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关键是要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如今, 在深入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 要求广大美术教师增强对课堂教改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使我们的美术教学更富有基础性和创造性, 又富于独特性和有效性, 从而充分发挥美术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 如何对学生在美术学科中进行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是初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有效途径
(一) 凸显学生在欣赏课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他们的感受和知识背景
首先, 教师要确立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在上美术欣赏课时, 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些作品, 并从作品的专业水准上进行分析, 教师讲解很专业, 但学生根本不知道到这些专业知识。这就是我们教师没有结合学生实际, 没有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学生的欣赏水平。美术欣赏应该是一个主客体的统一过程, 所以美术欣赏课应该是可以让学生参与的课, 让学生自己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其中, 才能发挥自身的潜能;教师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能上好一节欣赏课。
(二) 用启发式的提问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我认为美术欣赏课, 除了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主要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就不能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不能像导游一样津津乐道于向周围人讲述预先知道的对事物的固定模式感受, 而是要逐一向学生询问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第一感受,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表达自己的艺术感悟, 始终把握以诱导的提问作为教学前提, 多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感知, 然后再讲解。例如, 在讲《蒙娜丽莎》一画时, 我一边播放幻灯片一边问学生:“你们看到这幅画的第一感受 (各种感受都可以表达) 是什么?跟这幅画有关的知识你了解多少?”学生一看到这么熟悉的作品, 兴致马上提起来了, 都争着回答。接着我又问:“这幅画美不美?假如美, 美在哪里?假如不美, 有表现在哪?”有的学生说, 人物长得美、面部表情美、双手及身体姿势美、画面整体美……通过以上的问答过程, 可以增强学生对艺术形象的诠释能力、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 他们的参与分析实际上已经使欣赏课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和目标, 即全面掌握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风格。然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蒙娜丽莎当时刚刚失去幼子, 所以心情非常抑郁, 画家为了在画她肖像的时候能让她面露微笑, 想出种种办法, 让欢乐的气氛帮她展现笑容。此时的笑容是微弱的, 也是古代妇女矜持美的体现, 这也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她的姿态极为优美舒展, 这也展示出她的性格。最后我做出总结:一个真正称得上美的人必须是内在美与外在美完整统一, 所以蒙娜丽莎的美征服了世界上无数的人。
(三) 鼓励学生博采众长, 积极讨论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高校通识课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以《中外戏剧名作赏析》课程为例,探讨了“课题式”教学法在高校通识课教学中的运用,特别讨论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课题式 教学 改革
一.“课题式教学法”的涵义及必要性
“课题式”教学在通识课的必要性体现在:
1.“课题式教学法”符合通识教育的内涵。王义遒教授说“通识课的特点就‘特’在‘文化’或‘教化’上,它既是‘课’,却不在‘传授’,而在滋润、陶冶、熏染和感化。课题式教学能够将学习、设计、研究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是不同于注入式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2.“课题式”教学法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提升了教学的品质,实现老师学生的双飞跃。在“课题式教学中”教师研究和提炼学科课题,促进了老师的学习反思与科研;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检索文献,阅读资料,撰写论文,整个过程就是在学习做学问做研究的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提升了一步。
3.“课题式”增进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课题式”教学的实施,让老师在科研指导中切实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共同完成课题中建立起师生的良好关系。
二.“课题式教学法”在通识课《中外戏剧名作赏析》教学中的的实践
1.教师必须改革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研究性内涵,精心设计课题
以《中外戏剧名作赏析》教学为例,首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师应首先对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和分类,然后设计出一些供学生参考的研究课题,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课题。研究课题不能局限于戏剧文本,还要着眼于音乐、美术、舞蹈、舞台、等艺术表现,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专题进行开放式、跨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与探究。以《俄狄浦斯王》为例,在课题式教学法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着手,可分析结构,如设置课题:论〈俄狄浦斯王〉的结构艺术;可立足于剧情的讨论,如设置课题: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情节安排;从美学和修辞来说,可设置课题如:从美学和修辞来说《俄狄浦斯王》的双重隐喻等。
2.教学中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搞好分工合作
以《中外戏剧名作赏析》教学为例,学生有20%的课题研习是对戏剧名品的改变及表演的课题,老师将每个小组确定为“剧组”,小组成员确定身份:导演,编剧,演员,服装,舞美等,实行导演负责制,老师为“总导演”,各个剧目的研习“总导演”要亲自到剧组探班至少3次3小时,并提供模仿和借鉴的音频,视频,编剧范例;同时指导戏服,背景音乐的选择及ppt和道具的制作。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这种分工合作明确的小组合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学生经过2-3周的研习,大胆改编再创作,表演中英文版戏剧,从东方的《西厢记》《梁祝》《窦娥冤》到西方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罗密欧与朱丽叶》《玩偶之家》,在课堂上掀起一阵阵高潮。
3.加强成果交流,营造学术氛围
以《中外戏剧名作赏析》教学为例,在“课题式”教学法中,为了激发学员的研究兴趣,教师经常组织小组交流,大班讲评和成果交流会的形式加强成果交流。首先学生在小组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以讲课评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展开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几位同学在班上集中讲课,每组讲约20分钟左右,然后师生一起评议,即大班讲评。交流会选在学期末,邀请其他老师和非选修课同学参加,点评论文,并量化评分,尽量营造学术交流会的氛围。笔者在《中外戏剧名作赏析》中指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自己曾研究的许多课题:如《从“绝情的毁灭”到 “理性的迟疑”――试从美狄亚与哈姆雷特的复仇之路透视西方复仇戏剧主题性质的演变》,《中国古代爱情戏剧中的“灰公子”叙事模式探析》等,学生在此基础上也写出了有研究价值的作品,如论文“《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女性主义体现”等。
“课题式”教学法用于高校通识课的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和缺乏独立探索创新学习的现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求知潜能,必将将通识课的教学推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20_年04期
[2]李萍.现代通识教育必须重视道德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1997年02期
[3]王义遒.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_年3期
乡土是一个人出生、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列子·天瑞》:“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铨曹》:“贞观中,天下丰饶,士子皆乐乡土,不窥仕进。”乡土文化即指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地方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乡土文化大体分为三类,包括自然环境:指乡土的地形、地质、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等,是供应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一切物质;人文环境:指人类在乡土的有形建设,如交通、聚落、经济活动和无形建设如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等;社会环境:指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关怀、团结、合作、包容等,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
>一、乡土资源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所起的作用
我国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新课标更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人性理念。充分运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中学美术鉴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且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1.有利于爱国爱家乡教育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都有着显著的地方特色,是地方民族文化中最为生动、本原、质朴的一部分。它体现着地方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传达着民族基本心理意识和美好愿望,凝聚着地方乡民的艺术创造及智慧才能,特别是那些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作品,是浓浓乡情的最好表达。不仅可以理解地方先民健康、原始、质朴的美学思想,而且可以增加现代人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所以,乡土文化是最好的爱国爱乡教育的素材之一。
2.有利于美术课程改革的推进
任何一个版本的美术课程都不可能全面阐述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历史文化,只有施教者在课程传授中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将美术课与地方传统乡土文化相结合,增加对地方历史、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理解,才能将自己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认识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吸取地方现代文化中的精华,合理开发并传播乡土文化,更有效地推进美术课程改革。
3.有利于师生教与学的融合
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了解乡土文化,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传播乡土文化,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其教育目标;有利于师生共同关注乡土这块文化,使学生早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4.有利于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随着现代城市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本无可厚非,但由于我们忽视了乡土这块可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致使一些弥足珍贵的乡土艺术及文化逐渐消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这怎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呢?比如贺州市贺街镇的临贺故城及贺州市瑶族民居,起始于西汉时期,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然而到了近代,这独具特色的地方建筑将面临失传。通过开发与利用,将有利于学生广泛接触地方乡土优秀文化,将美术学习与传统文化资源、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等联系起来,使“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更热爱自己的家乡,感触身边文化的艺术魅力;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教育与经济有机的结合,更好地继承和传承。
>二、如何有效地利用乡土资源
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唾手可得的课程资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把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融入校园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发展的潜移默化作用。创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需要有载体来实现的,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则是有效的载体。把乡土文化融入校园,使其深入师生的心灵,遍及校园的角落,直至发展成为学校的特色文化,成为学生耳闻目睹的活生生的题材。
2.把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学科中教学
乡土文化是绘画、设计的原型和起源,并与其他学科互通曲款。而多门学科的融会贯通,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乡土文化不仅与绘画、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如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飞檐翘角马头墙,玉题干栏万字窗,素瓦灰墙斜山顶,龙头凤尾伴太阳”的建筑文化特点看似只与书法、绘画、设计、雕刻有关,其实它深深地联系着当地的历史、信仰与民俗。
3.把乡土文化资源融入文化传承和交流
教育部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搜集、整理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将其运用于学校美术教育,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的认同感和乡土情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已成为我国新一轮的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4.把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审美教育
大工业时代隔绝了泥土芬芳,而乡土文化却与大自然、“活在当下”的日常生活彼此有机相融,因此能增加城市里的学生对朴素自然的美感的认识与体验,回归自然,认同乡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活性”教材。学校美术教育的一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热爱乡土,建构审美精神。乡土文化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灵性、有活力的美术,其中的生产工具、日用工具往往体现了普通百姓天然朴素的审美追求。《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乡土文化更为我们提供了美术学习的丰富的“现实情境”。
总之,乡土文化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给学校美术教育带来发展的机会。
【摘 要】文章从百幅经典名画的概念界定、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目标与内容、阶段性成果、反思五个方面探讨了《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的建设问题,旨在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百幅经典名画;校本教材;研究开发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_)33-0041-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可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美术课程体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据此,我们根据本校现实状况开展了《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一、百幅经典名画的概念界定
百幅经典名画是根据“三个基于”的选画原则,即基于在绘画史上具有转折性地位的名画,基于地方本土文化的名家名画,基于适应学校校本需求的名画,精选出中外从古到今的一百幅经典名画。入选的名画必须是在绘画史上具有教育意义、堪称典范、又广为人知的作品,入选作品必须在绘画表现的技术层面、组织构思的历史人文层面等能给学生带来启示。在具体的鉴赏学习中,通过对同一画家作品的延伸与拓宽,对同一主题、风格的其它同时期作品的知识链接,学生不仅仅是知道一百幅名画,而是系统地了解绘画作品的风格体系和绘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二、《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
1.坚持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的原则。新课标把“关注文化与生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提出了“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的教学建议,并在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了“鼓励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和“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要求。
2.坚持以现有教材为主,校本教材为辅的原则。现行苏教版美术教材是江苏省根据新课标编撰的地方课程,它既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又结合了本地区的实际,所以是美术教学的基本教材。“百幅经典名画”的校本课程必须与苏教版的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进行拓展性学习,使美术课_正体现以国家、地方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辅的三级管理理念。
3.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学校实施“自主―创造型”管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以“培养新时期的绅士、淑女”为目标,致力于打造一种适合少年儿童发展的高品质的教育。从艺术层面上来看,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渊博、谈吐高雅、有爱心、尊重人格的人。开发“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4.坚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参与学校综合性美术创造活动中去,如美术节活动等,使他们能把美术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结合展示师生在美术活动中形成的成果,美化校园环境,促进校园高雅文化氛围的建设。
三、《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1905年,清末状元张謇在两次上书清朝廷未果的情况下,自费在家乡办了“南通博物苑”,内分自然、历史、美术三部分,这是中国第一个兼具美术馆性质的博物馆。1914年,辛亥革命之后,清故宫更名为“古物陈列所”(1925年更名为“故宫博物院”,确立了故宫的博物馆性质)向公众开放,这实际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这一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建立可以看作是效仿西方民主革命的一个政治、文化举措。这一举措是针对通过革命手段颠覆了封建王朝之后,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重塑政治、文化身份的问题。正如卡若·邓肯在谈到法国卢浮宫的转型时所说:“它因此成为一个旧统治结束、新秩序开始的生动象征”,故宫也有类似的象征意义。事实上,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故宫博物院作为旧秩序结束的象征有余,但作为新秩序开始的象征却不足,它身上所沉积的旧中国审美趣味与当时中国新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是极不相衬的。因此,对一个新的国家艺术造型博物馆的呼唤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学艺术界十分强烈。鲁迅、蔡元培、徐悲鸿、刘海粟、颜文梁、林凤梁等当时中国文化界的名人纷纷上书或撰文呼吁_政府建立的国立美术馆。
时在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职的鲁迅,于1913年提交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写道“当就政府所在地,立中央美术馆,为光复纪念,次更及诸地方”。曾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一文中明确提出建立“普及社会的、公开的美术馆或博物院”。而曾留学法国,对国外美术馆印象深刻的徐悲鸿更是旗帜鲜明地表示:“国家唯一奖励美术之道,乃在设立美术馆”,“因其为民众集合之所,可以增进人民美感,舒畅其郁积,而陶冶其性灵”,而画家的画作“其作品乃代表精神,或申诉人民痛苦,或传写历史光荣,国家苟不购致之,不特一国之文化一部分将付阙如,即不世之天才,亦将终致烟灭,其损失不可计偿”。林风眠于1932年撰文《美术馆之功用》,平实地探讨了美术馆对于认识历史、教化民众、促进艺术以及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方面的问题。可见,当时的中国文化人已经初步认识到了美术馆是一个国家形象工程,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和保藏、研究艺术文化的功能。
在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强烈呼吁声中,中国第一个国立美术馆——国立美术陈列馆于1936年落成。事实上,在一个动乱的年代,要建立和发展一个收藏及陈列众多艺术品的国家美术馆是一件十分艰难和不现实的事情。新中国的国家级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也是在新中国建国近10年之后才破土动工的。而中国美术馆从建馆到如今,也走过了一段颇不平静的道路。事实上,直到20_年,内部全面翻修的中国美术馆重新开馆,一个真正具有艺术博物馆性质的国家级美术馆才出现在我们眼前。
上述的简短回顾,可以看到,中国的美术馆发展之路并不顺畅。这种不顺畅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实际上长期处于一种文化修正的矛盾心态之中;另一方面,中国社会长期处于革命、改革的大氛围之下,艺术的独立性受到较强的干扰,从而使得中国的美术馆难以从本位出发创造自己的前途。
美术馆在中国发展的这种状况,也直接地反映到了美术馆的研究状况当中。了解一个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状况,最直接和直观的方法就是搜索其研究成果。下文的表、图是根据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中文图书目录(含海外中文图书)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目录对美术馆主题图书进行的一个粗略统计,统计时间截止于20_年:
表一、图一表明,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美术馆主题图书最全的图书馆,其美术馆主题中文图书数目仅为美国国会图书馆美术馆主题图书的1/7。这个检索结果提醒我们有必要对中美两国的美术馆发展规模、发展水平进行一番比较。
在上述检索的基础上,以藏书最丰的国家图书馆的中文数据库目录(含海外中文图书)为基础,进一步对美术馆主题图书进行检索和统计,结果如下:
根据表二、图二,国家图书馆的中文藏书中,美术馆专著数量最少,仅占总数的7%。数量最多的是赏析导览类图书,占到了总数的74%。而在笔者2024年所做的“中国国家图书馆1978年—2024年美术著作统计表”中,仅是1978至2024年的美术理论著作就有2753本。此外,美术馆主题的赏析导览类图书的优势比例一方面表明美术馆主题写作的理论含量偏低,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我们的文化中对美术馆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欣赏、游览上。国内对美术馆的研究处于一种单薄、零散的状况。而我们的文化中对美术馆的这种比较单薄、零散的关注和认识,反过来也影响和制约了国内美术馆事业的发展。
从数量上看,在国家图书馆的100册美术馆主题中文图书中,海外中文图书(48本)几乎占了数目的一半,与国内的美术馆主题图书平分秋色。从类型上看,国家图书馆的中文藏书中最能反映美术馆理论研究水平的专著全部是海外中文图书,而国内的美术馆主题专著数目为零;在理论辑刊类中,海外中文图书占国图中文藏书的,国内图书占到了较大的比例;在赏析导览类中,海外中文图书占国图中文藏书的,数目上与国内图书基本持平。通过比较这些海外中文图书(主要是我国台湾图书)与内地图书在国图美术馆主题中文图书中所占的比例说明,港台地区及海外的华人圈在美术馆主题专著理论写作方面领先于国内。国内的美术馆主题写作的理论重点集中在理论辑刊类,主要表现为年鉴写作、馆刊、论文结集等。
1977年以前,国家图书馆的美术馆主题中文藏书几乎是空白的,这说明国内美术馆主题图书的写作以及对美术馆主题图书的关注,基本上是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的。20_年之后,美术馆主题图书写作趋势得到加强。
从1980年开始,美术馆主题文章基本上持续增长。这些文章、信息主要集中发表在《美术》《美术研究》《世界建筑》等刊物上,而在《文艺研究》等刊物上则非常少见。这些文章主要集中于美术史论研究、美术思潮辨析、美术馆建筑、审美教育研究四部分,大都以与美术馆相关的一个枝节问题延展讨论,直接与美术馆学相关的理论文章极少,全面地从文化上探讨美术馆的文章极少。
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领域内的文化机构,它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既是中国现代历史自身写作的需要,也显示了中国文化艺术史进入一个统一的世界文化艺术史的自觉努力。美术馆主题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美术馆的出版物中,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的美术馆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进取和努力。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整个中国理论写作对美术馆主题的忽视。从理想的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讲,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机构(空间)的美术馆应该是人文学科研究的焦点之一,但是中国国内的实际理论写作情况,却与美术馆应该获得的关注不相符合。审视这一研究现状,我们有理由相信,美术馆主题研究应该得到国内理论写作更多的关注、反思与开拓。
内容摘要: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领域内的文化机构,它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既是中国现代历史自身写作的需要,也显示了中国文化艺术史进入一个统一的世界文化艺术史的自觉努力。美术馆主题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美术馆的出版物中,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的美术馆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进取和努力,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整个中国理论写作对美术馆主题的忽视。
关键词:美术馆文化研究
注释:
①(美)卡若·邓肯.文明化的仪式·公共美术馆之内[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45.
②马鸿增.20世纪我国美术馆的发展轨迹与思考[J].美术观察,20_年第4期.
③④同上。
⑤该统计时间对20_年年内图书馆的美术馆主题图书藏书量有效,不包括20_年以后图书馆引进的20_年出版图书
⑥在中文数据库中直接录入“美术馆”,检索条件为“主题”字段
⑦张法.中国高校艺术学1978年以来的学术历程[J].文艺争鸣,20_年第5期.
>摘要: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我省普通高中已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美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上好这样一门课我的几点认识:
1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
2注意创设情境
3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4选用适当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
美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美术教育已不再是传统的基础训练和技法传授,而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为主要目的的,使美育进一步升华。在普通高中美术教育 教学的 过程中, 美术鉴赏课是一门必修课程。如何来上好这样一门课呢?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
>(二)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情境。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欣赏的积极性,感染学生的欣赏情绪,加深对文化,历史以机及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该创设出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情境,鼓励学生创作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作品。特别是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多媒体教学中,形、声、色并茂,能完成形象、线条、色彩、质感、空间视觉的直观性的再现。易于营造主体的欣赏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从中品味艺术魅力优秀的艺术作品。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如我们在欣赏罗中立的《父亲》时,可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作品里的人物,再加以说明。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体验画面中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父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各种感受,使自身的情感融人画面。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教师如再能用激昂的语调说:画面上是一个凸显着一个朴实憨厚的、几乎是现实形象真实翻版的农民形象,他已操劳了一辈子,他的手上和脸上镌刻着勤劳、坎坷和善良,但是他在如此的年纪还不能停止劳作,也许这就是他的“命”。”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的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的清晰了。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 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
【内容摘要】文章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教育哲学观,建立新的学习观点与理念,并用其分析美术学院艺术考察课程教学实践。
【关键词】建构主义 社会文化观 艺术考察 课程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建立新的学习观点与理念并用其反思评鉴美术学院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
一、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学习理念
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的求知方式”。①建构主义的情境式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并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社会文化观强调实践活动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把活动与社群文化有组织地联系起来,并强调认知过程从属于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学习活动与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关系。学习是因共同参与实践社群文化而产生的。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相辅相成。在实践中面对特定情境时,寻找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学习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相互撞碰、开放式学习。学习者依据自己的活动,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学习是创生式学习,笔者称为“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
二、艺术考察课程中学习者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变成考察活动,教学不再是说教,而是协作和帮助,教学成为考察活动的组织和协作式的框架与在具体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变成考察者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与考察成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在兴趣与激情的引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考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碰撞创生出自己的学习考察成果。教师变成考察者的协助者和服务者,与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方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与学习者、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成果,当然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与考察活动的咨询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
下面笔者具体列举一些艺术考察课程课例:
1.课程简介
艺术考察是艺术情景式实践教学。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者的亲身感知与体验使学习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扩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全面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在国内选取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碑林、专题博物馆、民居、帝王宫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学目标
扩展学习者的艺术视野,感知与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学会对各门类艺术的赏析、考证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对艺术的研究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著名画家、民俗专家,以画速写、做笔记、记录影像等动态情景式学习方式获取艺术资料,为各门美术专业课搜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的一系列活动,学会欣赏、感知、探究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获取优秀艺术经验与丰富的艺术知识,培养学习者热爱优秀的中国文化,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与艺术的关系。提高学习者生动准确地感知考察对象艺术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记录与把握艺术要领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应目会心以及应物象形的艺术思维与实践能力。
4.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专题博物馆、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请专业导游或当地专家、学者讲解其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首席与学习者共同学习。在听完介绍之后教师与学习者讨论、探究、访问并进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实情景中教师给学习者传授搜集考察资料的方法。
(1)学习者根据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选择艺术考察的侧重点,如游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2)学习者访问民间艺人,欣赏民间艺术,感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获取艺术灵感。
(3)参观考察不同专题博物馆,提高审美欣赏能力,提高艺术视野和艺术感知能力。
(4)学习者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素材,根据自己的特长,认真整理考察记录。
5.考察延伸与艺术考察报告和撰写考察学术论文
(1)学习者通过不同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方式如速写、笔记、影像等,仔细分析并深入细致地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料。
(2)把艺术考察的对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探究,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
(3)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
(4)艺术考察外出时间为15天,回校整理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考察报告和撰写学术论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及艺术考察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要求撰写考察报告与学术论文,教师根据文章质量、课堂表现与考察态度情况,给予综合评价,以百分计入成绩。教师根据质性与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分数与学生的过程性成绩客观地填入下表。
三、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
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中国画等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史,加深对国学包括儒、释、道文化的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美术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等综合概念。开设艺术考察课程主要是开阔学生艺术审美视野,感知不同地域风土人情,赏析经典艺术品,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速写、笔记、影像等记录方式,为专业课收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活动培养学生以优秀的中国文化为底蕴,开拓创作思路。艺术考察课程中,教师以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参观名胜古迹、洞窟壁画等,培养学习者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作、互动、整合、展示的综合性艺术和文化素养。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或艺术环境中了解与国画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习者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情境与艺术考察活动中提高体验艺术的综合能力,并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综合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将来做中小学美术教师或艺术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美术与艺术史与发展轨迹,这些具体的美术史与艺术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态的存在于地面、地下与民间。所以给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考察课程更显重要。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并运用“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理念反思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艺术考察课程创设的最大特色与前瞻性就是在整个考察活动中隐去了教师,突出了学习者,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注释:
①Patrcia Murphy..学习者、学习与评估[M].冯施钰珩,等译.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20_:105.
这学期学习了美术鉴赏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我认识到美术鉴赏是一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感受、分析和判断的一门学科,这门课让我对美术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观念和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个人修养。就美术而言,有中国的和外国的,而中国的又有古代的近现代的,其中又包括很多类,有绘画,雕塑,建筑,园林艺术等,美术可谓所涉及的种类之多,范围之广,中国的和外国的各有特色。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中国的美术及外国的美术。
美术,就中国来说,从古代就非常有特色,先从绘画说起,其种类有很多,根据技法的不同,可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种,前者强调调以线造型,只表现物体的固有色,抛弃环境对物体的影响,后者也强调以线造型,但是更强调笔墨的感觉,曰:有笔有墨谓之画。色彩遵循“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法则。利用生宣纸渗透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毛笔和墨的功能,表现出墨的焦、重、浓、淡、清的特点。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都不强调对光的刻画,只表现物体本身的固有色,和物体本身的阴阳向背。对空间的刻画,采用意象空间的方式。而近现代的绘画与古代的绘画略有不同。
然后我们可以再看看中国的雕塑,因古代社会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古代又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综合上述分析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作品特征表现这几个方面:有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都有着原始工艺美术,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中国雕塑和绘画具有审美要求上的一致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意象性,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东西。所以雕塑艺术对我们生命认识有很大的影响。
当看完中国雕塑后,中国的建筑也是一种艺术,在古代,以木质材料为主,有很多特色的建筑,如故宫。其中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其次,又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还有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然后,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中国的建筑艺术,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一直持续到现在。
再说说中国的园林艺术,中国的园林艺术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格。中国园林艺术与西方的几何形园林艺术不同,中国古代园林综合了建筑绘画雕刻以及诗文等多种艺术。将自然山水的景色浓缩、集中到庭院之中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除满足造园者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满足精神上的享受。中国古典园林经常用诗词书画渲染气氛,提升意境。这就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高超技艺,特点十足,中国近现代的园林艺术有很多都是模仿古代的设计特色而构建的,很有古色古香的味道。
外国的绘画,很强调对色彩的运用,这是西方与中国绘画的本质区别。从实际上来说,西方传统绘画并不是不讲艺术,只不过是在讲究艺术性的同时,兼顾着诸多非艺术性的方面。这大概就是传统绘画区别于现代派绘画的重要标志。西方传统绘画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描述。长期以来画家们一直是把有效地表现故事和传说、描绘具体的情节,以表达某种寓意或象征,当作自己的任务。西方传统画与现代绘画差异,还反映在对于所谓再现的不同态度上。对于传统绘画来说,再现是其根本所在,也可以说是西方传统绘画的基本目标。西方绘画毕竟与中国绘画有所不同,各有特色,当谈到西方绘画时,我们会想到许多与中国不同的地方,这可能也受着文化习俗与崇拜信仰的影响,再加上宗教等的一些,差别肯定很大,所以,我们要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西方的绘画。
不光有绘画,还有外国的雕塑,因为受地理位置影响,以及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的不同,西方雕塑与中国的雕塑艺术也大有不同,所以说中西方雕塑艺术的题材与形式上的不同由地理环境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所决定。主要以欧洲为中心,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以古希腊雕刻,古罗马雕刻,中世纪雕刻,文艺复兴时期雕刻等。其次,又由于观念意识,思维模式不同所造成的中西雕塑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当对比西方文化时你会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追求的是统一的整体,而西方则是把一个整体分为不同的部分,西方文化重视的是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结合了古希腊的科学主义与理想主义,为西方雕塑艺术奠定了基础,而中国的雕塑则强调直观意识思维方式,通过直觉来感悟,体验把我对象,着两种思想意识上的差别形成了中西雕塑艺术的不同。然后,中西雕塑的也表现在功能和类型上的差异。从
10-26
10-26
10-27
10-23
10-26
10-25
10-25
10-25
10-24
10-25
10-23
10-23
10-25
10-26
10-28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