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第9课教学实录2024-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实录2024-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5号文库 ]

    15号文库 时间:2024-11-04 07:15:42 热度:0℃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学实录师:有个地方,一面世就受到追捧,成为了顶级流量的网红打卡地。唐朝诗仙李白为它写诗:“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诗佛王维为之痴迷:“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师:有个地方,一面世就受到追捧,成为了顶级流量的网红打卡地。唐朝诗仙李白为它写诗:“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诗佛王维为之痴迷:“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唐代书法家“草圣“张旭则称:“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诗豪刘禹锡也对此感叹道:“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水流山重重。”大家知道这个网红打卡地是哪个地方了吗?

    生:桃花源。

    师:其实何止这些名人,从东晋南阳的刘子骥开始,这个网红打卡地就一直长盛不衰,历经唐朝、宋朝、元朝——

    生:,明朝,清朝。

    师:还有现代。千年时光依旧不败桃源盛况,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在座的各位要作为桃源网红地的观察员,透过文学去探究它盛名的原因。

    第一部分

    师生共读《桃花源记》。

    生1:我从第一段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看出桃花源很美丽。

    师:注意,这时的渔人已经进入桃花源了吗?

    生1:没有。

    师:你修正一下你的发言,建议扣住字词分析得细些。

    生1:第一段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到桃花源外面的风景就很美丽,全部都是桃花。从“落英”的解释看出桃花长得很茂盛,而且由于轻风吹过,地上有落花。桃花是粉色的,草是绿色的,红绿相间,像画一样。

    师:你注意到了“落英”在书本注释中的两个含义,并将它们运用在一起,超级棒。你怎么知道当时有轻风吹过?

    生1:还是“落英”这个词,因为地上有落花,所以证明有风,而树上的花还是很茂盛,说明风只能是微风。

    师:轻风一起,空中也许——

    生1:有花瓣在飞舞。

    师:鼻尖也许还能——

    生1:闻到桃花的香味。

    师:除了渔人,也许引来的还有——

    生1:莺歌燕舞,蜂游蝶舞。

    师:短短二十二个字,扣住字眼,我们能感受到如此丰富的图景。提个小建议,作为观察员,我们要多方面去观察文本。

    生2:我发现桃花源里的风景更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林的景色虽然美,但是单调了点。桃花源里有土地、房屋、池塘、桑树、竹子……色彩显得更加丰富。“良田”指肥沃的土地,“美池”是美丽的池塘,说明这个地方资源丰富。“阡陌交通”是田间小路交错相通的意思,说明人们在这里是安居乐业。

    师:不但分析了景物,还涉及到了人物。

    生3:桃花源里的人没有等级区分。渔人到了桃花源后,所有的人都是邀请他到家作客,却没有一个首领出面。说明这个地方没有领导。“其中往来种作”看出每个人都很自觉劳动,都很勤劳。“皆出酒食”看出每户人家都过得很富有,人人平等。

    师:提早实现了共产主义。你读得很细,很有自己的思想。

    生4:桃花源是个民风纯补的地方。渔人到了桃花源,村民先是问他是哪里人,然后就邀请他到家里作客。从这个行为里看出他们没有戒心。从“设酒杀鸡作食”看出他对渔人是非常热情的,因为以前的鸡都是生蛋用的,到年底才杀掉。而且,当村里的人知道有一客人来,就轮流邀请,就跟平桥村一样。

    师:平桥村里一家的客人几乎是公共的,桃花源也是这样。你从人心的角度看出民风淳朴,还能将知识迁移过来应用,这一点很了不起。

    生5: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我发现桃花源的历史很悠久。从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期的战乱,不但带着妻子孩子还带着乡里人,我们就知道这种好客热情无私的精神从祖先开始一直流传下来。

    师:家学渊源,历史悠久。谢谢你的发现,填补了老师阅读时的空白,我要在我的书上记录一下。同学们,发现同学的发言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时一定要快速记录上。

    生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明老人和孩子都过得很开心,他们不用劳动。

    师:为什么用“黄发”指代老人?

    生6:注释里说黄发是长寿的象征。

    师:对的。一个地区生活的富足安康的表现之一就是老人和孩子。老人衰弱孩子娇嫩,只有和谐安乐的环境才能让这两类人群“怡然自乐”。我们同学读得很细,发现了桃花源成为网红打卡地的许多因素。现在我请同学将咱们的发现小结一下。

    生7:桃花源的风景很美资源丰富,人们的生活过得很富足,老人孩子都生活得很快乐,每个人都自力更生,在那里人人平等。

    师:能用一个单音节的词来概括吗?

    生7:好。

    师:这个词太抽象了,找个具体一点的词能更吸引人。

    生7:佳。

    师:解释一下。

    生7:人佳景佳情佳社会佳。

    生8:美。

    第二部分

    师:同学们,这个网红打卡地还有个特点,大家都没有注意到。

    生摇头。

    师:我们再读课文,去发现它的奇特之处。

    师生共读《桃花源记》。

    生9:在最后第二段,渔人出来后到处做上了标记,但再去寻找桃花源时就找不到标记了。

    师:是找不到标记了吗?

    生9:找不到路了。

    师:找不到标记和找不到路,哪种情节设计更能体现桃花源的奇?

    生10:找不到路。找不到标记可能是因为村里的人出来把标记清除了,但是找不到路就说明标记还在,路却没有了。

    师:分析得很清楚,我们在研读文字的时候,可以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样能让我们的表述更加透彻,而且有逻辑有深度。

    生9:嗯,知道了。

    生11:发现桃花源的过程也很神奇。桃花林是渔人突然遇到的,而且“忘路之远近”,说明当时渔人迷迷糊糊就进到桃花林。

    师:迷迷糊糊吗?

    生11:人是清醒的,但就像进入了迷魂阵,忘记了时间路程,就遇见了桃花林。

    师:被你说成了“聊斋”了。桃花林的出现是毫无征兆。文中说他“缘溪行”说明这条打鱼的路应该是他熟悉的,但是,桃林却是在他熟悉的路途中与他不期而遇,此处为奇。

    生12:刚刚我们说桃花源历史悠久,经历了很多朝代,但是里面的人穿的衣服却是和外面的人一样,这就不符合常理。因为每个朝代的衣服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是秦朝进来,应该是穿那时候的衣服,或者他们自己后来设计出新的衣服。绝不可能和外界一样。

    师:这个细节也被你发现了,很厉害。

    生13:最后说刘子骥也是去找桃花源,结果病死了。这个情节也很神奇。

    师:你认为找桃源最终会病死?

    生13点头。

    师:找桃源和病死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这句话强调的是自刘子骥去世后没有人再来寻找桃花源了。但是你找的这个细节的确很有意思,这篇文章除了刘子骥是真名真姓外,主角配角都没有名字。作者为什么在文章最后提到与他同时期的真实人物?

    生14:证明桃花源是真实的。

    第三部分

    师:桃花源真实存在吗?

    生15:应该是虚构的,因为从桃源入口,桃源人衣着还有重新去找就找不到桃源等细节里,我们发现这个桃源很奇特,太奇特就不真实。

    生14:但是这个故事涉及的人是真实存在的,像南阳刘子骥,还有渔人,虽然没有名字,但是陶渊明强调是东晋太元年间,所以这个桃源也是真实存在的。

    师:如果真实存在,那么有人进去桃源打过卡吗?

    生:没有。

    师:如果是虚构的,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趋之若鹜?知人论世。让我们借助资料分析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生16:因为桃花源非常美好,而现实生活十分残酷,陶渊明想要到这样的桃花源去。

    生17:资料里说他有大济苍生的志向,所以桃花源是作者实现理想后的社会。但是在这样**的岁月里,陶渊明的理想没有办法实现,只好写成一篇文章。

    师:我们同学读懂了作者的创作目的啊!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桃源的出处,知道它只是陶渊明的虚构世界。那么千百年来的文人雅士们知道吗?

    生:知道。

    师:如果知道,为什么他们都要应和陶渊明写出一首首关于桃花源的诗词呢?

    师:这是直接以《桃源》为题的诗。而内容上带有“桃源”的诗句,在百度上随手一查,就有174句带“桃源”的诗句。更不用说是有关桃源的诗。这些人不知道桃花源是虚构的吗?

    生18:知道的。但是因为桃花源太美好,就成为了所有人的理想世界。

    师:我们以后还学到一篇时代更久远的文章,叫《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选自四书五经里的《礼记》。

    生齐读《大道之行也》。

    师:《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我们把《桃花源记》跟《大道之行也》进行比对,就会发现两者重叠的地方很多。桃花源,代表的就是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儒生们一直追求的“道”。而陶渊明的文笔又让这个“大道”更接地气更符合民众内心的需求。

    师:史立兹说:“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这节课我们探究了桃花源的盛行千年的原因,请各位观察员将我们的讨论整理出来。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