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ADADADADAD
万州区产业结构分析-甘小冬0410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第一篇:万州区产业结构分析-甘小冬0410万州区产业结构分析一:万州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2024年鉴)2024年全年实现万州生产总值386.45亿元,列全市各区县第4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万州区产业结构分析一:万州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2024年鉴)
2024年全年实现万州生产总值386.45亿元,列全市各区县第4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9.89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7.97亿元,增长42.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8.59亿元,增长12.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去年的8.9%46.5%44.6%调整为7.7%51.2% 41.1%,第二产业占万州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近年来,万州区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张, 2024年万州区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是2024年的3.9倍以上,尤其是金融保险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发展迅猛,成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行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提高。
二、万州区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阶段, 虽然近年来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有所上升,工业化程度仍然不高,但是产业内部结构协调性较差、结构不尽合理。万州工业的科技含量不高,多数工业还是传统产业,一般性的加工业多,如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产品结构升级慢,科技含量不高。近几年来,万州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均超过了20%,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逐年在提高,2024年达41.1%。但第三产业内部,还没形成规模,其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约占第三产业的60%,因此在确保传统的服务行业平稳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扩展新的现代服务业。
三、对万州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建议
1在现有基础上,拓展工业门类积极培育园区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高科技含量、高效益、高附加值、无污染的项目向万州园区集聚,使其成为库区工业的主要增长极,成为库区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基地。培养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形成更多的增长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依托现有的万州物流园区和已规划的三峡现代医药物流交易配送中心等发展一批大型化、专业化物流企业,建设物流枢纽和配送中心。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电子商务、广告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鼓励服务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3培养优势产业,发现新的增长点继续加强传统的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外,还应当着眼于培育先导产业,使之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结合万州自身的发展情况,今后可以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产业与新材料作为先导产业,政府应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基于地理位置等方面的考虑,万州区还可以加快长江沿岸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沿江经济产业。
武胜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为了加强对区域结构跟组织的理解与评价,我进行了本次实践活动,对我的家乡武胜进行了产业方面的调查分析,武胜,商贸活跃,城乡繁荣。县城沿口镇是嘉陵江水运的重要港口,是周边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市场载体配套,商业交易活跃,占地2万平方米经营面积7万余平方米的县城市场已经建成,具有开办百货、副食、工业品、服装等专业批发市场的能力;交通方便,离铁路站点距离近,具备畅通物流的基本条件;经营理念先进,以名牌名品名店引导,已逐渐成为商贸流通的枢扭和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以下是我的分析报告。武胜的产业结构变化:
由图表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三大产业中比重下降,工业在三大产业中占较大比重并逐年增长。
为了使得三大产业平衡发展并驾齐驱,政府作出了以下优化政策:
1、立足发展比较优势,围绕农产品深度加工,加强本地特色资源开发,跟邻近城市重庆市形成工业配套加工。
2、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特色农业比重,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3、加快城镇化建设为依托,搭理发展县城第三产业,优化县城经济结构。
一、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具有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较高且与取悦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
武胜的主导产业是工业,依托重庆的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到重庆市的发展,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工业总量大幅攀升,规上工业实现总产值900亿元、增加值245亿元,分别增长49%、23.7%;新增规上企业58户、亿元企业47户,总量分别达到383户、229户。产业优势更加突出,电力、煤炭、建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五大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化工、有色金属等潜力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
二、基础性产业:
基础性产业能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武胜的基础性产业是农业,优质粮油、生猪、蔬菜、柑桔四大主导产业持续壮大,粮食总产达202.1万吨,出栏生猪524.8万头、家禽4674.5万只,新发展蔬菜22.7万亩,新植柑桔11万亩;葡萄、蚕桑、小家禽、水产等特色产业持续发展。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突破100万亩。新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6个。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新培育龙头企业12户,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0个,连接带动农户7.3万户,土地流转50.5万亩。标准化生产力度加大,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0个、绿色食品12个,龙安柚、黄花梨等产区被评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农产品商品率达到54%。
三:潜导产业:
潜导产业指的是当前规模小,对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发展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武胜的潜导产业有旅游休闲、服务产业、特色农业。
未来促进发展,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特色农业,将本地资源发挥到极致,吸引外资,将特色农业的潜力挖掘到最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深度挖掘水产资源开发,做大做强特色水产养殖文章,积极推进水产产业化进程,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3500公倾,产量达3.5万吨,产值达2.5亿元,其特色鲜活鱼产品享誉川渝。
未来五年工作预期目标为: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到2024年,生产总值达1600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成渝经济区平均水平,基本形成成渝经济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初步形成组团式城市人口100万左右、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的川东渝北地区中心城市骨架,基本形成公路、铁路、水运综合配套、快捷高效的川东综合交通枢纽;开放合作更加深入,初步形成内陆对外开放示范窗口,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初步建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以上,基本建成环境更加优美的宜居宜游宜业城市,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
武胜特色农业,水产参考资料网站:http://www.feisuxs/content/672010/
百度百科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一、2024年产业结构分析
2024年是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阳市的重要讲话,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市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规模化经营为目标,利用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充分发挥微观经济主体的作用,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发展速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力量;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格局尽快形成。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25.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6%,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85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249.39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241.38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2:52.6:40.2调整为6.6:47.5:45.9,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0.6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5.7个百分点,三产和二产一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实现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稳定发展。
(一)第一产业
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投入,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业内部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全市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4.71亿元,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比“十五”初期下降了7.7个百分点,而畜牧业产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了6.9个百分点,一些城郊农业如白云区、乌当区的花卉产业、小河区、花溪区的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农产品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安全型转变。非农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乡镇企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全市符合四个条件的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22.5亿元。农村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农家乐民族风情旅游等得到较快的发展,花溪立体生态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较快发展,达到3135亿元,比上年增长7.7%。造林及绿化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年完成造林面积0.16万公顷,退耕还林面积0.15万公顷。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开始在一些地区试点,农村人口低收入保障开始向全市农村人口覆盖,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第二产业
全市工业产业发展在克服“煤、电、油、运”紧张、流动资金短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大对境内外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大工业产品的营销工作,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为213.22亿元,比去年增长15.28%,完成工业总产值628.98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大关和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大关,工业经济总量跃上新的台阶。非公有制工业增长快于公有制工业,全部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4.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6%,比公有制工业的增长速度快14.68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7.3%,比去年同期提高2.17个百分点。九大行业是拉动增长的主要贡献者,除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外,烟草工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医疗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生产与供应业等都呈增长趋势,完成工业总产值438.8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08%,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达98.62%,九大行业是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中省驻筑工业企业仍是我市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完成工业总产值289.20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6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5.83%。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但重工业仍是主体,轻工业和重工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181.66亿元和389.70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2.55%和9.49%,但从占全市规模以上的比重来看,重工业产值所占比重为68.21%,重工业仍是我市工业经济的主体。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6.27亿元,比上年增长24.4%,保持稳步发展。
(三)第三产业
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41.38亿元,同比增长13.9%,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1.6个百分点,是“十五”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第三产业产出的份额和劳动力的份额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社会就业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强,成为三次产业中吸纳新增就业人数和比重最大的产业。旅游业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旅游收入达到58.4亿元,旅游创汇2480.24万美元。息烽集中营和白云公园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金融机构存贷款稳步增加,保险业运行健康平稳,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6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全市保费收入1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全市共有上市公司11家,比上年增长4.1%,全市知识产权申请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546件,比上年增长48.0%。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增长,价格上涨过快得到一定抑制,开发投资回落了14.4个百分点,价格下降了15个百分点。信息服务也取得长足进步,贵阳地理信息系统项目进入实施阶段,社会呼叫信息服务系统建成,贵阳软件园二期建设完成。第三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实现重大突破,沃尔玛在我市开设两家分店,必胜客进驻我市,浙江商城一期工程11万平方米完工并进入销售尾声,息烽西望山、乌江旅游景区项目正式动工,房地产和信息服务业分别引进外资企业3家和2家。
二、2024年产业发展展望:
2024年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的第一年,是我市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以更快更好发展为主题,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发展红色旅游业为突破口,继续深入实施五大战略,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努力做到经济发展高质量,社会事业高品位,各项工作高攀升,开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8%以上,第二产业增长15%,第三产业增长13%以上。在今后一段时间的产业结构中,一产的比重更趋弱化,二产比重略有上升,三产比重保持稳定,“二三一”结构形态将会保持一个较长的时期。
(一)第一产业
以建设生态经济村为载体,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预计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达到37.64亿元,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和特色农业。着力抓好畜牧业优良品种的普及推广,优化养殖业结构,扶持规模饲养,建成200个养殖小区。积极推进标准化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抓好公路沿线蔬菜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花卉、瓜果、辣椒等特色产品,巩固烤烟种植,促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依托农产品基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继续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和劳务输出组织体系,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0万人次,非农技能培训2.5万人,转移就业2万人。全市18个贫困乡镇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市农村现有农民,完成市级退耕还林5000亩,完成1000公里农村道路改造和500公里村寨串户路硬化。
(二)第二产业
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促进工业提速增效。大力发展铝业、磷化工、煤化工、卷烟、特色食品、现代中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新材料等优势特色产业,保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加快发展资源禀赋型优势产业,抓好开磷集团120万吨磷铵、兖矿50万吨合成氨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完善电力等配套工程,尽快使贵州铝厂四期电解铝、氧化铝节能项目达产增效;启动清镇煤化工基地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计划实施技改项目258个,重点抓好烟厂异地搬迁、贵州轮胎集团200万条半钢子午线轮胎、兰花水泥二期等项目,扶持5个有重点应用示范意义的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力争开工建设为清镇电厂搬迁配套的两个煤矿坑口,同时配合清镇电厂抓紧做好异地搬迁的一系列前期工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力争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强力推进金阳科技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扩展高新区面积,建成投产12个以上产业化项目。抓好汉方国家二类抗肿瘤注射新药、华城楼宇中央空调智能管理系统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以名牌产业为中心,辐射带动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提高特色支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力扶持益佰、老干妈等特色知名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抓好4个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组织实施国家、省和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0项,完成8个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控,做好电力、运力、资金的协调服务工作。
(三)第三产业
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力争第三产业增长14%,抓住当前消费需求升温的有利时机,提高第三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消费持续增长。一是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资参与开发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服务业项目的资金支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服务业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支持有显著带动作用的市场、物流等功能区块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步伐,完善物流交通体系,培育和扶持重点物流企业的发展。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新兴服务业以及电信、教育、文化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三是加快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完善旅游服务中心功能,加强以青岩古镇、乌江峡开发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红色旅游发展,积极推进国家A级旅游景区评定工作。四是认真贯彻落实贵阳市《农贸市场管理规范》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管理规范》,抓好我市农贸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升级改造。五是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区域性专业商贸市场,继续抓好浙江商城、金阳商贸走廊的市场建设,推进“万村千乡”农村市场工程建设。
一、物流与物流产业结构s
(一)对现代物流的两种表述方式(两个比方)
1、现代物流相当于一个组装车间,或是说一个生产流水线,它主要是把原来分散经营的各个物流环节系统化,将他们有效地整合、提升,使之成为具有增值功能的综合物流网络系统。
2、现代物流类似于连锁商业,连锁商业就是对每个零售门店的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现代物流也不是单点作业,而是对若干个配送中心以及各个物流环节的统一经营、统一管理。
(二)物流产业结构除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基础设施之外,工业生产、商业批发零售和第三方仓储运输及综合物流企业为实现商品的实体位移所形成的产业。物流产业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功能结构,即各类配送中心及专业性的仓储、运输等机构在整个社会物流产业中的关系、比例等,二是权属机构,即生产、批发、零售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整个社会物流产业中的关系、比例等。
二、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过程及趋势
(一)过程(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大约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此阶段储存和运输分离,各自独立经营,许多生产工厂、个人都建造仓库(主要是楼仓),是封闭型、储存性的。只具备储存、储备功能。第二阶段:大约1960-1980年此阶段,产品越来越多,储存期越来越短,储存型向“流通型”发展。产生了“配送”的概念,仓库向城市郊区发展,楼仓向高架仓库发展。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衔接功能和集散功能。第三阶段:大约1980-1990年计算机的发展,使物流产生质的变化,仓库、配送中心增加了信息处理功能,向综合物流发展,95%的仓库变成了单层的立体库。增加了配送功能,许多仓库变成了配送中心。第四阶段:1990年以来物流发展到集约化阶段,除了储运货物外,还有许多增值服务。由第三阶段的”我能为客户提供哪些服务“发展到”客户究竟要我提供哪些服务"这四个阶段主要是从仓库的发展而言的,有些功能是配送中心之外的,如运输。配送中心应该有自用卡车和铁路专用线,也可租用。越来越多的配送中心提供运输服务以及其它服务。
(二)趋势1.专业化、社会化;2.功能于服务的系统化;3.业务运作的网络化;4.管理手段与设备的自动化;5.区域上的全球化;6.联合与合作。
三、欧美物流产业结构分析
(一)权属结构分析自有型配送中心:是企业集团的一部分,原来的比例很大,现在越来越多的转向为公用型。合作型配送中心:由几家生产厂合作管理,实际上也是公用型。主要储存粮食、食油、石油等散货,主要建在沿海或铁路沿线。公用型配送中心:面向全社会所有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其股份持有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团。这种配送中心的土地可能属于某方,而管理则由某一专门的经营公司负责,甚至包括配送中心建造。还有另一种形式,即配送中心可租用现有建筑物,以降低成本。调查表明,整个美国约有300家左右的公用配送公司。合同型配送中心:与公用配送中心不同,它是通过签订合同,为一家或数家企业(客户)提供长期服务;而不是为所有客户服务。这种配送中心有由公用配送中心来进行管理的,也有自行管理的;但主要是提供服务。也有可能所有权属于生产厂家,交专门的物流公司进行管理。集约化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不单单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还提供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也可按客户的需要提供其它服务。这种配送中心即是现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从欧美的情况看,生产加工企业不再拥有自己的仓库,而由另外的配送中心为自己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90年代初,美国43%的工厂采用单一功能的物流服务形式,但全美500家最大的企业基本上采用合同物流,具有两、三项服务功能。这里面主要是储存和运输,而不是全方位的。但到了90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多的工厂在寻求由一家公司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即组合起来的多功能服务,而不仅仅是仓储与运输。据统计,美国由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承担的物流业务量已经占全社会物流总量的57%(1996年的数字)。美国某机构1998年对制造业500家大公司的调查显示,将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货主占69%(包括部分委托),研究今后将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货主占10%。调查还显示:将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货主主要是汽车制造等传统企业和计算机等高技术企业,通过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汽车厂成功地抓住挈机摆脱了经营的不景气,高技术厂商在变化激烈的市场上保持了好成绩。几个案例:德国basp公司成立于1865年,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目前世界各地有300多个分公司(工厂),22个产品生产部门。在亚洲16个国家地区设有30多家分公司、12个生产厂。其总部社在物流产业较为发达的新加坡。物流管理的主要特点为:
一、分公司一般不设物流等辅助部门,分公司的生产和销售由总公司负责而区域性的物流服务由地区总部下设的物流部门统一负责,即通过计算机联网将各分公司的物流业务统一起来运营;
二、在物流服务运作上,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流行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既省去了投资,又便于集中精力抓生产和销售;
三、通过统一物流,来统一各分公司的生产、销售流程,提高了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美国的橡胶公司(uscouniterstatsrubberco.)它生产工业橡胶,轮胎等制品,在美国各地有很多生产工厂,并建有46个仓库。由于经营范围和形式不断发展,公司不但自己生产多种轮胎,而且有很多橡胶制品是从国外进的,如意大利生产的轮胎。该公司建造的许多仓库的库容量已超过自身的需要;同时,他们也发现这些物流设施还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以取得良好的效益。于是,他们把这一部分人和物划出来,成立了一个物流子公司,并与之签订合同,要求该子公司为轮胎生产保留一半的仓位,而另一半可自行向外开放,经营谋利。所以,这个物流子公司从橡胶公司买下了仓库,即保留了原有的最大主顾,又能为社会提供服务。杜邦公司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公司。几年前将它北美的物流业务全部交给了apl公司(东方海皇的一个分支机构,第三方物流公司),apl分支为杜邦400个运输点及上千个零售店及客户管理原料、成品的运输及销售,apl为杜邦每年处理的合同有25-30多个。二是由一个企业兼并许多小的配送中心,形成一个物流集团公司,提供多种完好的物流服务卓越公司(exel)。该公司的所有人是位英国人,他买下了美国公路运输的一部分企业,投身于物流运输业。到1985年,他建立了七、八家大型物流企业,形成一个很大的集团。开始,他搞区域性服务现已形成全国性的集团,业务扩展到整个北美(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国干货贮藏公司(d.s.c)该公司的服务区域很大,所以,他的客户要求能在全美各地开设物流业务,提供服务。目前它拥有35家配送中心,100万平方米仓库,将300多家工厂生产的商品配送给美国各地7000家零售企业,其中16家工厂由该公司配送。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零库存实施方法――jit。从所需采购的零配件在使用的频率上可分为高、中、低三个部分,依次为80%、15%、5%;从所需采购零配件所含价值量高低分为高、中、低三个部分,依次为80%、15%、5%;使用频率高和价值含量高重合部分为需即时供应的零配件,目前大众汽车公司为20%。实际操作的基础条件首先是供方和需方的计算机联网,其二是将质量控制转变为质量生产,供方要绝对保证其所提供的配件的质量。具体操作如下:某种需即时供应的配件在前12个月,供方通过联网的计算机得到需方的需求量,这个需求量的准确性较差,假设在650至350之间,误差上下各30%;前三个月供方又从计算机得到较准确的需求量,大至在550至450之间,上下相差各10%;在前一个月供方得到更近似的需求量,在510→490之间,相差上下各1%;到前一个星期获得精确的需求量为550。这批配件在供货的头两天开始生产,成品直接运到大众汽车公司的生产线上。借助计算机的信息网络及质量生产,供应商不仅为他的用户即时供应所需配件,而且他的供应商也得到相应的信息,向他即时供应所需原材料即时供应潜力很大,据德国有关方面统计和分析,通过有效的即时供应,目前能使德国生产企业库存下降4%,降低运输成本15%。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一、2024年产业结构分析
2024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主要特点是:国民经济增长较快、效益较好、物价较低。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达到602.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93亿元,增长7.6%,增幅与上年同期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291.73亿元,增长16.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73.22亿元,增长13.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6.3%、48.4%和45.3%,与上年相比略有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了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了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了0.6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深入开展“十村示范、百村先行、千村推进”工程,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整合各类资金10多亿元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明显改善。农业生产、林业生态建设均保持稳定增长。畜牧业发展较快,全年肉类总产量19.27万吨,比上年增长6.7%;牛奶产量2.46万吨,比上年增长14.8%;水产品产量1.15万吨,比上年增长8.9%。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同步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244.28亿元,增长14.9%,工业占第二产业的比重稳定在80%以上。工业经济突出结构优化升级,整体质量明显提高。重点行业竞争能力有较大提高,烟草制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医药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电力生产和供应、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橡胶制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等九大支柱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高技术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6.4%,聚合物锂电池、中央空调节能器等产品获国家重点新产品奖。
建筑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7.75亿元,增长27.3%,增速比上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占第二产业的比重达16.4%,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消费品市场活跃,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保持较快发展,住房、视听产品、游戏娱乐用品等仍是消费热点。市场建设成效显著,浙江商城一期工程、西南国际家居装饰博览城等大型批发市场建成开业,中天花园等3个绿色农贸市场建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顺利推进。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4.96亿元,同比增长15%。以荣获“中国避暑之都”称号为契机,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和拓展市场力度,全市旅游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844.75万人次,增长27%;接待海外游客8.92万人,旅游创汇3904.16万美元,旅游总收入84.54亿元。
(一)产业结构的变动分析
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不考虑物价因素,2024年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4.8%和41.2%。具体来看,贵阳市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第一产业发展缓慢,增长速度远远低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反映了贵阳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经之路——产业结构的升级即意味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萎缩。二是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支柱地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三是相对于上年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下滑。总的看来,贵阳市目前仍然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二、三、一”的产业格局。
(二)产业投资结构分析
2024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3.11亿元,增长20.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01亿元,比上年增长29.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6.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82.17亿元,比上年增长19.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完成投资增速提高了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速提高了4.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增速下降了3.3个百分点。完成投资额显现的是各产业的发展后劲,以上数据初步说明贵阳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有良好的预期;农业农村经济由于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生产生活条件也将进一步改善;第二产业作为全市经济的支柱还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新的增长点。
(三)存在问题
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面临资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物耗高、能源高、污染高的“三高”问题依然突出,且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经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环境透支。
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较低,新创造的就业岗位比较少。所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能够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失业压力不断上升。
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水平低。生活型服务业长期占主导,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滞后,金融保险、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咨询服务业严重落后。
二、2024年产业发展望
2024年贵阳市产业发展的总体环境依然向好,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为贵阳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平稳的外部环境。二是随着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市场需求将继续扩大,给以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贵阳市经济带来较大的增长空间。三是土地、环保、能源消耗等约束性指标逐步纳入管理考核体系,经济增长的约束性不断增强,对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协调发展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和更加严峻的挑战。预计2024年贵阳市社会经济仍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产业结构仍将保持“二、三、一”结构,三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
第一产业方面: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发展贵黄、贵开、贵遵等公路沿线果蔬产业带,扶持花卉产业,发展奶牛业。预计202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
第二产业方面:在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带动下,加快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支持开磷集团120万吨磷铵、兖矿50万吨合成氨、清镇80万吨氧化铝等重大建设项目。充分发挥军工企业在技术、装备、人才方面的优势,积极支持贵航集团、振华集团做大做强。积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帮助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预计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4.5 %。
第三产业方面:以加快商贸流通、努力扩大内需为着力点,提升现代服务业、促进旅游发展,以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大力实施“双百市场”工程,进一步完善五里冲等大型批发市场配套设施,加快推进浙江商城二期、金阳商贸走廊建设的力度。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着力抓好农贸市场的改造升级和标准化建设。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知名物流企业,加快建设二戈寨、扎佐等一批物流基地和配送点,不断提升物流水平和规模,打造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加快发展旅游业,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为重点,强力推进青岩古镇、红枫湖等景区景点的保护和开发,全力打造“森林之城、避暑之都、休闲胜地”的城市旅游形象。预计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5%。
10-26
10-26
10-27
10-23
10-26
10-25
10-25
10-25
10-24
10-25
10-23
10-23
10-25
10-26
10-28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