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最新,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赤壁,怀古,教案,14篇

    最新《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4篇)[ 2号文库 ]

    2号文库 时间:2024-10-12 21:15:12 热度:0℃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一

    ★知识与技能:

    1、品语言、赏意境,体会词人情感,认识豪放词风。

    2、鉴赏本词,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2、能够感词人所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品味词作豪放雄浑的气势、苍凉悲壮的情调,体会词人所抒发的壮志难酬的沉重感慨。

    品味《念奴娇?赤壁怀古》以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的特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词作名篇,也是文学史上豪放词的扛鼎之作,地位非常重要。苏轼在人生劫难中登临赤壁矶,奔腾而去的长江水引发了他无限情思,他追忆古人之功成名就,慨叹自己之老来无成,笔墨间尽显苍凉悲壮之气。

    学生以前学过苏轼词作,但多为婉约风格,鉴赏这一首豪放词,可带领学生体会苏轼多变的风格,同时也可学会怀古诗歌的鉴赏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朗读法、讨论法、

    一课时

    一、诗情词意入课来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一直有“诗庄词媚”之说,词,这种从它诞生起就被人们称为“诗余”的文学形式,虽然以吟咏风花雪月,缠绵悱恻见长,但这种不高的格调,却大大限制了它的发展,在这个时候,中国文坛的巨匠苏东坡走来了,他以其豪迈之气,为中国词坛注入了新鲜活力,并为词的发展“指出了向上一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走进他的诗词名篇《念奴娇

    �q赤壁怀古》。(教师板书)二、淡妆浓抹总相宜

    探讨一:在词盛行的宋代,人们根据词作的风格将其划分为两派,是那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代表人物是谁?(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学生讨论解决)

    探讨二: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

    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小结:苏轼是文学高手,其词作豪放处胸胆开张,婉约处凄切迷离,正如他在一首诗中所写,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大手笔正是如此,苏轼总会给我们无限期待)

    (师生齐背苏轼婉约代表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体会其风格。)

    三、登高怀远话怀古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又云“山令人古,水令人远”,多情的诗人登山临水,探幽访胜之时,美妙的自然往往能触动诗人的情怀,此时,浩淼的时空,纷纭的历史,便在诗人心中撞击,凝成解不开的情丝,汇成悲壮苍凉之诗篇,这种怀古诗往往能“发思古之幽情”,也最具有动人的力量。

    怀古诗最常用的手法是怀古伤今,当苏轼登上赤壁矶,面对着脚下滚滚而逝的长江之水,

    他想到了哪些古人,又由这些古人引发了自己的什么身世之感呢?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要求:

    1、读准字音2、读清句读3、读出感情

    一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一名同学读,读后其他学生纠错)字音:

    浪淘.(táo)尽初嫁了.(liǎo)纶.(guān)巾樯.橹.(qiánglú)还酹.(lèi)

    二读,初知情感,读出语气。(一名同学读,读后其他学生评价)感情变化:(上阕)雄壮――(下阕)旷达

    三读,欣赏名家范读,体会音韵之美。

    小结:声音是流动的音符,它的欢快跳跃会在我们心间涌动成动人的歌。感情饱满的诵读,可感受词之音韵之美、和谐之美,我们在以后的诗词赏析中一定要多一些诵读。

    五、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出示黄州图片)

    苏轼来到黄州,登临赤壁矶之前,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在诗案中度尽生死之劫,是一个未带枷锁的囚徒,心情之复杂之低落可想而知,而黄州是苏轼走向成熟,实现人生转折的地方,正如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所写:“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可是,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我们将从词作中寻找答案。

    六、情在言语中

    探讨一:这首词是豪放词,大家齐读词作,体会词的豪放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豪放之景、旷达之情

    探讨二:以词之模式,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是情感的触发点,那上阕都写了哪些景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由这些景作者想到了什么?

    明确:大江、浪、故垒、乱石、惊涛――雄浑、开阔、波澜壮阔、充满力量――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小结:(出示赤壁矶图片)在这幅图片中,我们看到赤壁矶之山之水,还是充满了和缓之美,作者眼中之景实是心中之景,乌台诗案的惊心动魄,历史风云的错综复杂,无不在作者眼前一一展现,心中有丘壑,自然眼中之景波澜壮阔。

    探讨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水与月,是古人在诗歌中经常吟咏的物象,水以其缠绵多情而被人寄托无限情思。

    师生共同回顾记忆中的咏水美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山是眉峰聚,眼是水波横”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些诗句中所写之水与这一句所写之水有着不同之处,正是这一异,才使眼前的长江之水有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力量。

    区别是:作者眼前之水,是融入了人事之水,所以,眼前这条滚滚而去的长江就不再是仅仅一天有形的长河,它幻化为波涛浩淼的历史的长河,无数的不可一世英雄人物在波涛中一一展现,又湮灭在历史的烟云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浪”淘尽的是千古风流人物,而不是砂砾,可见,这里的“浪”不只是长江中卷起千堆雪的浪,也是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长河中的巨浪。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这样一来,一下子就将眼前之景与历史的风流人物联系在一块儿了,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

    探讨四:“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交流)

    明确: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水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穿”――夸张手法,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拍”――夸张手法,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雪”――比喻手法,水色纯白如雪。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小结:这些精妙的词汇,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这种格调正与赤壁作为古战场的地理位置遥相呼应,在作者的描绘中,我们似乎又回到了三国古战场,看到了刀光剑影与鼓角争鸣,为下阕周瑜的出场做好铺垫。

    探讨五: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承上:“江山如画”是对眼前之景的概括,如画江山,非多情之人,眼中岂有如此之江山。启下:“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如画的江山,正是英雄建功立业,驰骋征伐之处。

    美景如画――英雄如烟

    小结上阕:上阕写赤壁雄奇壮丽之景,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上阕心得:

    1、美景需要我们发现的眼睛。

    2、写作需要我们放飞“想象”这双隐形的翅膀。

    探讨六:我们知道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在诸多英雄中,作者却选择了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明确:

    1、《三国志》中记载,赤壁之战主战方为东吴,主战将为周瑜,赤壁之战成就周瑜毕生功业。

    2、“抑曹扬刘”之《三国演义》此时还未成书。

    探讨七:词中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阕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雄姿英发”――英姿勃发

    “羽扇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从容淡定

    小结: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惨烈的一次战役,其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世所罕见,《三国》中对赤壁的描写,从其准备到战争结束用了大量篇幅,可以说赤壁之战是《三国》的精魂所在,战争结束了,这段历史便在血光中走向了没落,然而如此惊心动魄的一段历史,却在东坡先生笔下写成了周瑜的“谈笑之间”,我们既要佩服周瑜的英雄盖世,又要赞叹东坡先生的惜墨如金了。

    探讨八:我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是苏东坡在描写这场战争时却偏偏插入了“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后。

    1、一个“初”字突出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年轻有为。

    2、以美人衬英雄,更显英雄潇洒的风姿。

    小结:正如不可一世的英雄项羽,身边若没有美人虞姬,便少了些许侠骨柔情,英雄便不完整。一个细微之处,一个女子的入场,便使整首词有了无限情思。

    探讨九:作者穿越幽幽的岁月,对周瑜无限仰慕,周瑜身上到底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呢?

    周瑜――我

    年轻有为――早生华发

    委以重任――被贬黄州

    建功立业千古留名――壮志难酬英雄末路

    探讨十:有人说,苏轼此词最后一句带有浓重的悲情色彩和消极色彩,你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小组交流,展示)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

    志难酬,豪情长存。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只有江月是永恒的,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人只是沧海一粟,人生如此短暂,又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呢?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的诗人浮现在我们眼前,在他的自解中仍有一腔豪迈之情。

    苏轼在另一名篇《赤壁赋》中也把无限的豪情寄托于自然之上,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解脱。正如他在此文中所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水与月是多情的诗人吟咏不尽的话题,全词,以水起,以月结,给人无限遐思。

    月是苏轼很喜欢的意象,正如有人所说,“月是苏轼一生之创作,也是苏轼一生之行事”,古人为什么如此独赏一个月字呢?

    下阕心得:

    1、月夜静谧,易于思考人生。

    2、月夜如水的美景,令人陶醉。

    3、月下出美人,朦胧、神秘也是一种美。

    4、人生短暂与月之永恒七、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鉴赏为例,试总结怀古诗或词的特点:

    1、多为登高怀远之作

    2、多用借古说今之法

    3、风格多为慷慨悲壮

    4、多抒壮志难酬之情

    小结:了解了这些特点,我们在诗歌鉴赏题中就可运用这些方法,对怀古诗或词进行鉴赏。

    作业:

    1、熟读成诵,领悟作者情感。

    2、领会怀古诗或词的特点,并从这些方面试着鉴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二

    1、感受苏词豪放风格

    2、理解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3、诵读、背诵

    了解苏轼的豪放词风

    一课时

    一、导入: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俞文豹《吹剑录》

    二、相关知识:

    1、回顾作者,完成填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把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合称为“三苏”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甚远,与辛弃疾合称苏辛。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2、相关常识:词的知识: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又称“曲子词”,“乐府”,“诗余”,“长短句”等;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称作双调,三片的称作三叠,本课的两首词均为双调。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为了说明方便,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

    唐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菩萨蛮》)、李煜(《虞美人》)、

    晏殊(《浣溪沙》)

    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

    豪放并举苏轼、柳永(《雨霖铃》《八声甘州》)、秦观(《望海潮》《八六子》)、李清照(《声声慢》《一剪梅》)

    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卜算子?咏梅》)

    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扬州慢》)、张炎(《高阳台》《渡江云》)

    3、背景简介: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三、放录音,配乐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注意正音、断句,体会作者感情。

    四、检查预习情况(结合《导学案》预习检测部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公瑾(jǐn)纶(guān)巾强虏(lǔ)早生华(huā)发酹(lèi)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浪淘尽(冲洗、冲刷。)②千古风流人物(有文采,有功绩;杰出的)

    ③人道是(说)④乱石穿空(陡峭不平的样子。)

    ⑤雄姿英发(卓越不凡)⑥一尊还酹江月(同“樽”,酒具。)

    3、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借喻、对偶)

    ②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借代、夸张)

    4、下列诗句划分音节正确的一项是(b)

    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c、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d、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三国、周郎、赤壁,一词一顿,铿锵有力。)

    五、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受意境。

    六、结合《导学案》“诱思导学”部分,诵读鉴赏本词(学生自主探究):

    1、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上阕作者的视野开阔,通过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把眼前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描写的宏伟、壮阔、气势磅礴,这就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豪放派代表的词风。

    2、本词中,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作者为什么思慕周瑜?

    参考: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正是为如此,已超过周瑜年龄的苏轼最最渴望的就是象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一展宏图

    3、《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②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③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因素,与豪放情调不合,你怎么认为?)

    (“多情”在古诗词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人生如梦”只是一种自我安慰,作者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上述几句虽略显苍凉,但纵观全词,这种苍凉只是对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七、再次诵读本词,试着当堂背诵全词。

    1、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学习积累)

    ⑴烘托: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⑵映衬: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

    ①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

    ②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2、苏轼不仅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也是婉约中的圣手,其代表作是下面这首词(怀念亡妻王弗)

    江城子(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八、作业:

    1、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外练习”部分

    2、背诵并会默写全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三

    1、了解苏轼在北宋词坛的重要地位及情感。

    2、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奇阔大的意境以及作者积极奋发的感情基调。

    1、重点: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难点:体会豪放派的写作风格

    教学方法:引导分析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宋词《雨霖铃》,那么宋词可分为那两个主要派别呢?《雨》又是属于哪个派别的?(提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与婉约派截然不同的豪放派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1、作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还是著名画家。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2、作品:

    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著名散文有《前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在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情感。

    1、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2、补充注音: 垒(lěi)、瑾(jǐn)、纶(guān)

    樯(qiáng)、橹(lǔ)、酹(lèi)

    3、请学生自读

    4、指读

    5、集体朗读

    6、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②群山。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对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了:“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1、提问:三个思考题:一、找出上阙中写景的句子。

    二、句子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哪些?

    三、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者描写的基调怎样?

    明确:一、写景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乱、穿、惊、拍、卷、雪”。

    三、采用的修辞法有比喻、拟人。描写的基调是豪放的。

    (以上问题主要由学生自由讨论解决,讨论解决以上问题后,老师总结: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伟的景象,大刀阔斧纵画横抹了一幅奇险惊绝的赤壁之景。)

    2、提问:“人道是”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①)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提问:上阙的最后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一时多少豪杰”引起下阙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追慕。

    五、小节:学生齐读上阕,体会景中之情。

    总结内容: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满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提问:下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之情,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情。

    1、 提问: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2、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明确: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3、 提问: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明确:“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

    4、朗读下片,小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1、艺术特点:

    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2、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有消极的一面。

    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3、婉约派与豪放派对比(课件)

    四、作业:背诵课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四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借景抒情,怀古伤今;

    2.诵读本词,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写作动因。

    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讲授法讨论法

    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指谁?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是否体现出他的豪放风格。

    二、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北宋成就的文学家,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写作背景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情绪,但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那种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作者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四、解题

    念奴娇,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要咏怀的内容。

    五、诵读词作

    1.听录音朗读,注意语调、停顿以及生字。

    2.提问:整首诗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豪放、有气势、雄壮

    3.诵读提示:这首词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

    4.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要有气势。)

    六、结合翻译,整体把握全词。

    思考:这首词上下两阕分别是以什么为主体的?有什么联系?

    (景)上片:着力描绘赤壁雄奇之景借景抒情

    借抒

    景情

    (情)下片:写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感慨

    七、重点语句分析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两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是传颂千古的名句,为什么呢?好在哪里呢?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请找出最关键的几个字来分析这三句所描写的赤壁之景?

    4.长江有汹涌之景,也有平静之景,而词中所描写的是长江汹涌澎湃的一面,为什么不描写其平静的一面呢?

    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6.“一时多少豪杰”,在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到底又有哪些呢?

    7.“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只写周瑜?

    (提示:从哪几个角度写周瑜)

    a.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周瑜什么形象?

    八、总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苏轼才华出众,又有志为了国家而建功立业,但却遭人陷害,被贬黄州。幸而他为人心胸豁达,所以没有消沉下去,在畅游长江时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上阕写景,描绘了长江赤壁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羡慕古代英雄、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

    九、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五

    教学目的:

    一、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产生、兴盛、分类及体例特点。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明确苏轼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二、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掌握《永遇乐》多处用典的特点及典故的含意。

    三、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 47 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三、学习课文:

    1.指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

    3.补充: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②群山。《释名》: 山体曰石 。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 二乔 。 大乔 嫁给孙权的哥 哥对策, 小乔 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 铜雀春深锁二乔 的诗句,指的曹 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 二乔 掳为己有的典故。

    了: 初嫁了 就是刚嫁过去。 “了” 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 强虏 或 狂虏 ,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4.请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5 .教师范读以及听读课文的录音。

    6 .讲读上片。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 浪 怎能冲洗手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 逝者如斯夫 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 风流人物 ,这一句进一步提出 三国周郎赤壁 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

    人道是 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①)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 乱 写出险怪, 穿 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 惊 写汹涌, 拍 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 卷 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 江山如画 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7 .讲读下片。

    (1)上片重写景,下片 遥想 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武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教师提示: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 198 )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 羽扇纶巾 ,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2)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武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3)分小组讨论: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 ,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

    多情应笑我 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 人生如梦 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8 .师生讨论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

    (1)艺术特点。

    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2)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武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 外儒内道 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武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 人生如梦 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人生如梦 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 奋 压倒了 伤 。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武的宽阔胸襟。

    全词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的,其根本则在于通过对赤壁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面。“故垒西边”两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阙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段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作者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这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句表达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便建功立业,而自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相比之下,无限感慨。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尾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却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作者也不例外。同时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疑难指津】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既有聪明能干的一面,又有狭隘嫉妒的一面,且无“羽扇纶巾” 儒将风度。两部作品对同一人物的刻划各有其妙,且都已深入人心。不必追究谁更接近历史真实。但一定要理解,苏轼词中如此刻划周瑜、赞颂周瑜,意在怀古伤今,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六

    1、感受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

    2、培养学生“感知――体悟――评析”鉴赏诗歌的本事。

    1、指导诵读,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和意境。

    2、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体会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1、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

    从诵读、品味入手,领略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体会诗歌情感和艺术风格。

    培养学生“感知――体悟――评析”鉴赏诗歌的本事;

    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

    教法、学法:

    教法:

    1、以诵读带动自悟。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阅读与启发结合。

    4、讨论与探究为主。

    学法:

    诵读诗歌悟情感;个性解读赏艺术;知人论世探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刚才这首歌让人听得活力满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借古抒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伟大的诗篇。公元1082年,一代文豪苏轼,已近知天命之年,此时被贬黄州两年有余,当他来到黄州城外险峻沧桑的赤壁,同样情难自已,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想传达这位伟大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今日,我们就走进苏轼,感悟这首诗。

    二、初读,感知诗歌之风格

    朗读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抑扬顿挫,并且是情感的准确表达。我想从朗读中看看大家对这首词有什么感受。

    1、学生初读(女生读,齐读,男生读)

    2、教师范读

    3、小组交流并探究,整体感知情感,说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看学生感受情景而定,如果学生感受不一样,需尊重学生感知体验,留待精读进一步解决。)

    这首诗的整体基调:豪放

    附:“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歌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

    三、精读,体悟诗歌之情感。

    解题:《念奴娇赤壁怀古》

    明确参考:这是一首咏古抒怀诗。上片写景,下片写人。

    1请找出上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词,小组内交流,说说这句词写了什么样的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并有感情的读出来。(朗读能够个人,也可组内共同。)

    朗诵指导:上片: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语音浑厚,情感激昂。“大江”“浪”要重读,“千古风流人物”要逐步由低到高。强调对风流人物的赞美。“东去”“淘尽”语调较低,以显江水和历史的流逝。“风流人物”指的是真性情,才华横溢,情感丰富的人物。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空”“拍岸”“卷起”重读,情感激越,气势宏大。“穿”表现的是山石的高耸高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绘形方面写了赤壁山石的特点,“拍”字汹涌的江水和岸边的山石相撞击,二者相撞击有很大的声音。从声音方面写了赤壁山石的特点。“卷”字,形象地表现了赤壁之水的狂澜奔腾,“千堆雪”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浪花比作白雪,形象地写出了浪花雪白的颜色。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山”字拖音,“画”字拖音,有画卷展开之感。“豪杰”重读。

    明确:写出了壮阔之景。

    2小组交流探讨:说一说诗中下片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周瑜作者为什么选择选择周瑜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简便愉快热烈。“飞”“灭”轻读,用于突出周瑜指挥若定,曹军一溃千里之状。初”一女子刚出嫁时是最美的,更何况是江南美女小乔呢,小乔是江南一带的绝色美女,俗话说,美女配英雄,小乔嫁给他,证明周瑜年轻有为,春风得意。有一种版本“强虏”,没有“樯橹”形象,更能扣住赤壁之战的特点。“羽扇纶巾”写出了周瑜的儒将风范。

    周瑜苏轼

    年龄:25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位:中郎将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事业: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我们能够看出,咏叹不是目的,最终是为了抒怀。借周瑜之形象抒发自我内心之情感,表现了自我年岁渐老,事业难成,壮志难酬的情感。

    明确:写出了风流之人。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读出抑郁,无奈,低沉,凝重的情感。“如梦”“江月”轻读,体会此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寄情江月的无奈之情。(教师启发:如果换成“老当益壮,会将缚住苍龙”或者“人生有命,蹉跎泪伴终生”,能够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情感的复杂性)

    教师点评并明确:这句既有壮志未酬的无奈,也有寄情江月的旷达。

    四、美读体味壮景豪情

    统观全诗,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变化的,开始用激昂慷慨的情感写出了赤壁的壮阔之景,然后咏史而写出了年少有为的风流人物周瑜。然后引出“早生华发”的惆怅失意、抒人生如梦之情,到最终都归于其旷达的心态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尽笔墨,挥洒豪情,书写长江,书写赤壁,书写英雄周瑜,书写人生的况味,可谓“壮语盘空,情溢大江”。

    五拓展苏轼(或子瞻、东坡),我想对你说......

    (设想,你是苏轼的同事,朋友,妻子,晚辈,长辈,读者,或者苏轼本人,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呢)

    感激你,东坡。仕途坎坷,人生无奈,但你用你旷达的胸襟,把这些窘迫苦难,连着滔滔的江水,连着赤壁的沧桑,连着千古的英雄,都化为了你杯中的美酒,化为了明月的清辉,化为了壮丽的意境,化为了豪放的情感,留下了这千古名篇,让它在人类礼貌的星空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结束语:感激赤壁,成就了旷达而成熟的苏轼;感激苏轼,书写了这豪放壮丽的诗篇;感激大家,让我们共同沉浸在了这诗意的课堂!多谢大家!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2、预习《定风波》,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的感情异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七

    1,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掌握比较法,朗读法,讨论法等常用的诗歌鉴赏方法。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1,准确把握词人复杂的心情。(即对"人生如梦"的理解)

    按照情境教学理论,利用多媒体,结合朗读法让学生感知,体会,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气势磅礴,恢弘高远的意境;通过比较法,明确宋词两派在用词,选材,意境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和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一起了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现在,就请同学们谈谈你的学习成果,好吗

    生1:老师,我能把这首词完整地背下来了。

    生2: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抒写内心的情感,也就印证了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

    生3:这首词语言比较精致,华丽,而且选择的意象为自然界中较小且静态的事物,如杨柳,晓风,残月,寒蝉,长亭等。

    生4:这首词格调深沉,通过一系列意象营造了细腻缠绵,低沉含蓄的送别诗意境,它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从柳永这首词的用词,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了回顾,讲的都非常有水平。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词的另一派别――豪放派的代表作品,那就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师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感知全文:

    师:好,现在老师把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读一遍,在朗读过程中,请同学们结合我们以前鉴赏词的方法,一起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朗读后,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心得。

    (教师范读全文)

    师:好,刚才我们一起听了老师的朗读,现在大家一起来谈谈你对这首词的初步感受吧。

    生1:这首词好像也在写作者不愉快的心情,但这心情与柳永不一样。柳永写男女主人公分手时依依不舍的心情,而这首词在写作者老大无成的心情。

    生2:虽然都在写不愉快的心情,但苏轼不一样,柳永显得含蓄,细腻,而苏轼就显得气势磅礴,雄壮激烈。

    生3:这首词与柳永写的一样,也是通过写景,也就是通过描绘意象来抒发感情的。

    (三)鉴赏上阙:

    师:对,刚才同学们讲的都非常有道理,有见地。尤其刚才那位同学提到这首词也是通过写景,通过描写意象来抒怀的。

    (教师板书:写景)

    师:那这些景主要集中在词的上阙还是下阙

    生:上阙。

    师:对,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上阙,大家一起来找一下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

    (学生朗读上阙)

    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找一下。

    生1:大江

    生2:赤壁

    生3:乱石

    生4:惊涛

    生5:……

    (教师板书)

    师:对,大家找得都不错,那我问大家,这些意象尤其是大江与赤壁,前后是否可以调换,就是说,先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卷起千堆雪",再写"大江东去……人物" 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1:不可以,因为按照人观察事物的顺序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即先写长江再写赤壁,符合这一规律。

    生2:也符合时间的规律,这长江,在作者看来,已不仅仅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江,而是绵延不断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作者身处这有着特定历史事件的赤壁,也就会情不自禁把思绪定格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三国,所以,这意象应该先写长江(久远的历史),再写赤壁(特定的历史)。

    师:刚才两位同学分析得很有道理,他们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实际上也是作者由悠久的历史想到了特定的历史,由绵长的长江想到了古战场赤壁。

    师:我们说,词人往往通过意象来渲染一定的意境,我问,这首词的上阙,作者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生1:激烈

    生2:磅礴,有气势

    生3:气势宏伟

    生4:雄伟壮丽

    师:因此,作者用一句话概括了他描绘的景物,是哪一句

    生:"江山如画"

    师:对,我们说,所谓意象是景物与情感的结合,那么由这些意象上,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

    生2:对古代英雄的赞美

    (板书)

    师:能否更具体些

    生:对周瑜的思慕 (板书)

    师:对,从上阙的哪句词表现出来

    生:"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师:为什么

    生1:这赤壁作者不称呼为诸葛赤壁,也不称呼为刘备赤壁,而是称呼为周郎赤壁。

    生2:作者把周瑜称呼为"周郎",这"郎"显得他特别年轻潇洒,不仅因为羡慕他年轻,而且还有更让他崇拜的呢

    四,鉴赏下阙

    师:对,这就是接下来我们一起要鉴赏这首词的下阙。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下阙好吗 其他同学思考,作者还描绘了哪些意象(即写了周公瑾的哪些方面)

    (指定一学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朗读得相当有感情,作者描绘了哪些景象

    生:"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师:这句写了周瑜的哪一方面

    生1:他爱情甜蜜,婚姻美满。

    师:对。

    生2:写他潇洒。

    师:也不错。

    生3:写他年轻。

    师:也很有道理 (板书:年轻)

    师:还有哪方面的 找具体的语句。

    生: "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师:这句在写什么

    生:写他有指挥军队,战胜曹军。

    师:指挥时,他的神态怎样

    生:"谈笑"。

    师:说明什么

    生:指挥若定,展现了他高超的指挥才能。

    师:想看看周瑜指挥大军和火烧赤壁的情景吗

    生:想。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周瑜,体会周瑜的卓越才能。

    (播放《周瑜点将和火烧赤壁》)

    师:到这里,即周瑜年轻有为的形象,不仅浮现在作者眼前,也出现我们眼前。

    (板书:年轻 有为)

    师:这是作者在咏史。

    师:回顾历史,回到现实,作者却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写这首词的画像,从这画相中,你看出什么了

    (出示课件――画像)

    生1:郁闷

    生2:身体欠佳 (笑)

    师:也对。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苏轼写这首词的背景。

    (出示课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作背景的文字)

    师:现在知道为什么要"多情应笑我"了吧

    生1:笑自己居然与周瑜相提并论。(人家一个大都督,我一个凡夫俗子)

    生2:笑自己老大无成

    师:都有道理,是吗

    师:同学们,面对这大江赤壁,想到自己的老大无成,联系自己的政治处境,于是作者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感叹。

    师:同学们,自这首词问世以来,对"人生如梦"这句有许多的争论,有人说反映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也有人有不同的意见,你认为呢 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吧。

    (学生讨论)

    生:1,我认为,苏轼如此地执着,到头来也老大无功,壮志未酬,而周瑜呢,年轻有为,功勋卓越,太伤感了。

    2,即使是风流人物,英雄豪杰的周瑜,不也被这"大江"的"浪"淘尽,淹没了吗 所以说,"人生如梦",所以说有消极的意味。

    3,苏轼尽管有"人生如梦"的感叹,然而,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是比较洒脱豁达的,"一尊还酹江月",他"还是举起酒杯,祭奠这万古长存的大江与明月吧",还是把这苦闷,这压抑寄情于这滚滚长的长江 ,高悬的明月吧!

    师:同学们,这首词虽有消极的意味与成分,但,它并没有影响全诗的格调与意境,这豪迈,雄壮的意境和略带消极(伤感)的情绪与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同出一辙,两词都写到了长江,也发表了对人生的态度,同时,也都用酒表达了豁达的心胸。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同样豪放的歌曲。

    (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提示学生关注歌词)

    (五)拓展训练:

    师:这豁达其实在苏轼其他的词都能表现出来,包括同一时期的作品,如:他在黄州的第四年写的《黄州快哉亭赠张���纭罚�词中有对快哉亭周围美丽环境和悠闲生活描写的基础上,他用"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作结。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词。

    (出示苏轼图像与《黄州快哉亭赠张���纭罚�

    (六)课堂小结:

    师:好,到这里,我们的上课即将进入尾声,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小结一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让我了解了宋词另一词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的风格――雄壮,豪迈。

    生2:让我更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了词人苏轼,尤其是他写这首词时壮志雄酬又不失豁达的胸襟,太让人感动了。

    生3:让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

    生4:让我在课后会更深入地讲究宋词两派别的风格,也让我在今后的业余时间有方法去鉴赏宋词――――比较法,讨论法,朗读法。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也很有体会。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词来结束今天的课吧!

    (学生背诵全词,播放音乐)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八

    古代许多文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柳宗元游西山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就通过品味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来领略东坡居士的人生境界。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2.“三苏”: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且同属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3.“苏黄”:与黄庭坚并称(诗歌创作)。

    4.“苏辛”:与辛弃疾并称(豪放词创作)。

    5.“宋四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书法)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苏轼生活的王朝是北宋危机不断加深的时期,政治改革和诗文的革新都发生在这时,理想高远,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的苏轼注定会成为文坛的领导人物,他用豪放词风向婉约派提出挑战,为词坛注入一股“雄风”。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构成苏词的浪漫主义基调。苏词内容题材广阔,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以至谈说哲理等,都可以入词,从而扩大了词的领域。

    1、听朗读录音,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

    2、教师正音,作诵读指导。字词正音:

    ⑴故垒(lěi)⑵纶巾(guān)⑶樯橹(qiánglǔ)⑷早生华发(fà)⑸还酹(huánlèi)诵读: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速、语调;(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

    3、教师范读,全班齐声诵读。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词作,具体探究。用简单的语言概况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状写赤壁之景,下片抒写人生感慨。

    (一)、分析上阙

    1、男生集体朗读。

    2、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学生作答: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原因是什么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势恢宏,豪放之气笼罩全词。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的想象。写景和抒情结合自然,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②.作者描写赤壁景色,为什么用“人道是”三字

    以此点明这里并非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只是借此怀古抒发自己的感情。

    ③.本词的上片中,作者看到了哪些赤壁景观

    明确:赤壁景观:大江、故垒、赤壁、乱石惊涛、千堆雪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这三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也暗写下阕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英姿,表现作者的豪迈奋发意气,渲染了环境气氛。

    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激情,又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总结上阕,引起下阕。

    3.学生自读上阕,体会景中之情,总结上阕内容。

    小结上阕:作者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对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称颂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集体朗读并试背上阕。

    (二)、分析下阙

    1、女生集体朗读。

    2、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学生作答:

    ①.下阕主要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回忆的是什么感慨的是什么明确:前五句:所忆――周郎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才华横溢

    后五句:所感――自己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②.下阕中周瑜的形象有何特点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明确:周瑜――雄姿勃发,儒将风流,从容闲雅,指挥若定。

    苏轼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

    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

    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以上这些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

    补充:烘托――“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

    ③、词人为什么只写周瑜,对周瑜形象的刻画,又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人物---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婚姻---幸福美满---三十丧妻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务---东吴都督(24岁)---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明确:通过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

    发仰慕之情呢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又是在慨叹自己。词人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叱咤风云”与自己的“待罪黄州、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补充:映衬――既是“以乙托甲”,也是“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

    ④.下阕后五句作者是怎样抒发人生感慨的

    明确:“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热诚向往。但想到自己头发斑白,空有才华,一事无成,作者用自嘲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伤感,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与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所以最后诗人以酒酹月,表现自己的伤感。

    ⑤.下阕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从情感上看具有激奋和伤感的双重色彩。词中对壮丽河山的描绘,对英雄人物的尽情赞颂,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奋发乐观的人生态度;

    而“人生如梦”的感慨,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郁闷和忧愤。但从全诗主题看,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是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情绪的流露。因而不能孤立地看成是诗人悲观失望的自白。我们应该更多地体味作者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追求。从词的意境和语言分析,这首词感情热烈,富于激情,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怀。因此“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是《赤壁怀古》的理趣所在。

    3.朗读下阕,总结下阕内容。

    下阕第一层描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俞文豹《吹剑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苏东坡豪放词的风格可见一斑。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②.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

    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③.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更可贵的是,这首词还留给我们无尽的人生启示: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你将如何应对呢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选择和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1、背诵这首词。

    2、利用本节课所学的诗词赏析法,课外多找些苏轼的词作进行阅读品味。

    九、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九

    1.把握本词“景、史、情”相融合的写作特色。

    2.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一,导入:

    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苏洵的《六国论》,看到苏洵啊,我想到了朱德同志的一句话:“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三父子指谁?(苏洵,苏轼,苏辙),这三父子中我们最了解谁?(苏轼),我们在上册书学过他的什么文章?(《赤壁赋》),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那千古奇文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二,我们以正常人的心态去思考,当时的苏轼的内心是否很痛苦?(痛苦),在当时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从入仕的角度讲,他渴望能够被世人看重,被朝廷看重,所以他有种中国人都具备的思想(学生当时居然在下面接了一句阿q精神,的确是这样的),所以他塑造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谁啊?(曹操)还能记得当时是怎样形容曹操的么?(学生开始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呵呵,我们在以前讲过,他到黄州之后共写了三篇比较著名的文章,分别是前后《赤壁赋》和一首祠《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从词中又能发现什么呢?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寻找英雄,那英雄在哪里呢?英雄和苏轼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千古名篇。

    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学生朗读文章

    a,熟读文章,想,能否用最恰当的语气把词的气势表现出来。(山东大汉,击节而歌)

    b,能否找出文中的英雄?

    (说明,这个过程多放点时间,让他们自由朗读,尽情发挥,注意读音:了liao三声,还hai二声)

    四,刚看到这首词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突然闪现:太熟悉了!想到什么词和它相似的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有什么相似?(学生有点太兴奋了,不知道怎么回事,反正乱七八糟的答案,基本都能提到大江,英雄,只要说出英雄就好了)这一句词可以说是对《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作了一个总体上的评价,都是英雄。但在苏轼的眼里,有个人物更特殊,不用英雄来说,而是用“风流人物”,这是谁啊?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苏轼不把它当作英雄,英雄和风流人物有什么区别?从词中能找出来么?

    五,学生从词中找出修饰周瑜的关键词及作者的态度,并讨论这个关键词对周瑜的形象是怎样的作用。

    ⒈周郎

    ⒉公瑾

    ⒊小乔初嫁

    ⒋羽扇纶巾

    ⒌谈笑间

    总结:这是一个的周瑜形象。

    六,苏轼为何创造了这样一个刚柔并济,文武双全的近乎完美的人物?(历史上的周瑜其实是很难称为英雄的,缺乏英雄最起码的胸怀,不然就不会出现三气周瑜的闹剧)

    这个问题学生是很难回答的,放开让学生去闹吧,很多学生会想到和作者自身有关,二者是个对比,表现作者的什么什么等等。这个问题在于去引导和教师的个人看法。这个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趁机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学生缺乏的是一种迁移。

    七,既然想不出来,我们换一个问题:这首词被称为豪放词的代表,他是豪放词么?老师认为它算不上豪放,特别是最后一句,你们认为呢?

    (学生议论纷纷,开始翻资料驳斥我了,调到了他们的积极性,我们轻松,他们也高兴,呵呵)

    豪放表现在:⒈景物描写大气学生特别喜欢举“乱石……”那句,应该指出,大气的是“穿,拍,卷”这些词展现的是一种无比的力量。而不是“乱石等”

    ⒉重点是表现出来的情感,把“人间如梦……”正确解释了,表现了苏轼的一种超脱

    八,这首词表现了苏轼的超脱,什么文章还提到了他的超脱呢?

    学生马上联系到了《赤壁赋》,最后的劝客表现了苏轼的超脱,于是问题回到第七个。

    苏轼的超脱是怎么得出来的?

    曹操是个英雄人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寄情于山水中

    曹操是个英雄,比曹操还要厉害的人物周瑜不也被“浪淘尽”了么,只留下了“故垒,乱石”,人的一生其实和梦一样,不必计较过多的,还是洒酒酬月吧。所以两篇文章的主旨是一致的。

    那他羡慕英雄么?

    并不羡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人,应该活的旷达一些,超脱一些。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十

    1、了解苏东坡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多媒体

    1、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进入主页面。)

    2、朗读全文

    (1)一位同学读,正音。

    (2)齐读,感受文章。

    3、疏通词语

    (1)千古:长远的年代。

    (2)风流:有文采有功绩。

    (3)樯橹:樯,桅杆;橹,浆。这里指北军的战船。

    (4)灰飞烟灭:像灰烟那样消失。

    (5)华发:白头发。

    (6)酹:以酒洒地,用以祭祀

    4、课文分析

    (1)说说你自己对这首词的'感受。

    (2)回答下列问题:

    上阙

    a、描写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b、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特点、角度、修辞、基调

    乱、险怪、形、夸张、豪迈奔放

    穿、高峭

    惊、汹涌、声、比拟

    拍、水石相击

    卷、狂澜奔腾、形、比喻

    雪、水色纯白、色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c、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故垒”句具体话怀古的时、地、人。

    d、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是啊,“江山如此都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展示人物脸谱〉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下阙

    a、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b、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c、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来看: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眉山人。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希望能抵制外辱,立功疆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结果被新派官员弹劾朝廷,捕之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一度迁为翰林学士。又贬惠州,远徙琼州。终逝于常州。本首词是词人经历了乌台诗案,几乎被杀,几经周折被贬黄州,“魂飞汤火命如鸡”,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到黄州来,他内心有他的忧患和悲慨,但是他把这种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他把自己放在整个大历史背景之中,不是我一个人盛衰成败荣辱,而是古往今来有多少盛衰成败荣辱。本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悲慨之中的旷达和豪放。)

    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d、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感伤超脱

    1、比较阅读

    展示《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归结这两首词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

    角度、特点

    思想、积极、乐观

    意境、高远、壮阔

    风格、奔放、洒脱

    2、课堂检测

    (1)、名称:词的全名为、,又称、、长短句、琴趣、乐章等。

    (2)、分类:按字数分有、、长调(>92字)。按节数分有、、三叠、四叠。

    (3)、流派及代表词人: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代表词人、、姜夔等。

    1、能够体会怀古诗将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3、有感情的朗诵词

    能够体会怀古诗将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

    在《三国演义》里,有两个人物以智谋著称于世,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是与之匹敌的东吴都督周瑜。周瑜他足智多谋,年轻有为,在“赤壁之战”中,27岁的周瑜任总指挥,通过周密的计划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到湖北省蒲圻西北的赤壁观光,面对这个曾经硝烟滚滚的古战场,你会想些什么呢?(找一男一女谈,教师作结:面对同一事物,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宋朝大词人苏轼面对赤壁他想到了些什么?

    1、齐读(初步感受词的豪放气势)

    2、自由朗读(把握感情读)

    3、老师和学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本词(老师读上片,学生读下片)

    4、作朗读指导:(开篇三句,起笔空阔,气势不凡,应读得有力度。中间“乱石……千堆雪”写了江涛汹涌,浪花狂卷的壮丽景色,应读出一种豪迈语气。下片中对周瑜动人容貌和出众才华的句子“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应读出羡慕景仰的语调。最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的是作者宦途失意的无限感慨,应读出那种忧伤,失望、无奈的语调)

    5、结合朗读指导,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本词。

    1、点一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词的上片,

    2、提问:作者具体描写了赤壁哪些景观?面对这些景观作者生出什么样的感慨?

    板书:所见所想

    大江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惊涛、浪花一时多少豪杰

    3、提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作用(可用《沁园春*雪》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在那首词中的作用作提示)

    4、下片中,描写周瑜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6、从描写周瑜的句子中,我们想想在苏轼心中周瑜的形象是什么?

    (板书):婚姻美满年轻有为受明君器重功绩卓著

    7、从周瑜在苏轼心中的形象,来分析作者为什么怀念周瑜,其目的是什么?(讨论)

    (板书):对周瑜的仰慕之情来反衬自己的失意,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苏轼:爱妻离世早生华发蒙昏君冷落功业未就

    8、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含有消极成分,你怎样认为?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梦:生命短暂与江月永恒的对比,沧伤的历史感)

    (若说消极:请对苏轼留几句鼓励的话)

    9、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在当你屡屡遭遇挫折后,你又以怎样的心态面对?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挫折意识)

    三、小结

    本堂课在熟练的朗读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同时对文章的思想情感作了细致分析。

    在理解基础上背诵本词,并默写本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十一

    1、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具体鉴赏豪放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

    初步比较豪放词、婉约词的不同艺术风格。

    2、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懂得对比阅读、实现拓展迁移的能力。

    1、豪放风格的具体体现。

    2、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塑造人物的手法。

    4、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对比阅读法、反复诵读法。

    多媒体。

    多媒体播放音像,以《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什么歌吗?它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时期有很多的英雄豪杰让人们景仰不已,有一年苏轼到黄州,游览了赤鼻矶,由此联想到三国鏖战的古战场赤壁,写下了让人们传诵至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好,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这一首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的118页。

    (一)简介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对于苏轼大家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了,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吧。

    多媒体显示资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仁宗时杰出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著有《东坡全集》。

    看一下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一个是词牌(念奴娇),同学们知道它的来历吗?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就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词题――赤壁怀古――已经点明了写作背景:游赤壁(写景)怀古(咏史、抒情)。

    同学们再看一下课本中注释的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3年(公元1079年)作者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5年,苏轼已经47岁了,他游览了黄州赤壁,写下这首作品,可知是在他得意时还是在他失意时所作?――失意时――同学们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作品:1、范读(多媒体播放朗读音频);

    2、齐读(同学们朗读时要能够体现豪放风格,读出感情来)。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把握: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

    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2、赏析:

    (1)上阕赏析:

    赤壁的景色是怎样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词句)作者首先从大处着笔,总写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哪位同学来解释这句词的意思?――(参考)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永不停息地向东奔流;千百年来,多少的风流人物,就像东流的江水,随着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此处把江山和人物合写,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豪迈深沉的意境。苏轼这一句,很少有人能比,能够写得出来。他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很自然地想起这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一句是不是很熟悉呢?――《三国演义》片头曲,(多媒体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一句的音像。)――哪个地方有区别?――英雄人物、风流人物。(提问解释)

    英雄人物: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风流人物: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杰出人物。

    分析“风流人物”(拿“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作比较,拿苏词“风流人物”与毛诗的“风流人物”作比较,分析“风流人物”的内涵。)

    词作哪句点出怀古的内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分析词句)西边的旧时营垒,是令周瑜一战成名的赤壁大战的古战场。

    ――究竟是不是呢?不是。苏轼游的是赤鼻矶,在湖北黄冈,而赤壁之战的赤壁,是在现在的湖北赤壁市。――不是真赤壁,还怀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作吗?

    ――不是,他知道的,所以说是“人道是”,特意说明“是人们说”,而不是“我以为”。苏轼仅是借此抒发思古之幽情而已。

    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不能,因为“郎”字给人家一种年轻的感觉,特别年轻潇洒。――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周瑜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古战场的险要形势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词人可能联想到哪些豪杰?

    ①(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有哪些动词?――穿、拍、卷。――哪位同学分析一下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穿”字写出了江岸上陡峭的山崖直插云霄的险峻地势。――山势险峻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巨浪惊险

    “卷”字突出了江水的澎湃气势。――江水汹涌澎湃

    ②(目的)为英雄人物的出场作铺垫。

    ③(豪杰)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知人善用的刘备、足智多谋的周瑜……

    三乱石穿空一横槊赋诗的曹操

    人国(山势险峻)江时驰马射虎的孙权

    道周惊涛拍岸山多隆中定策的诸葛亮

    是郎(巨浪惊险)如少知人善用的刘备

    赤卷起千堆雪画豪足智多谋的周瑜

    壁(江水汹涌澎湃)杰……

    上阕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景为人物作铺垫

    【小结】

    面对此景多感慨

    再齐读上阕,体会一下。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十二

    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情意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谈话法讨论法

    由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引入新课,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散文家、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一个生性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就是苏轼,本文的作者。

    (1)说说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宦海沉浮。

    (2)谈谈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

    解释:《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伎,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念奴娇》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湘月》《壶中天》等。上、下阕100字,有平韵、仄韵两体。《赤壁怀古》是标题。赤壁,即黄州,今湖北黄冈。?赤壁、赤鼻矶,并非真正的三国赤壁古战场。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件。

    (3)讲讲宋词: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是古典文学继唐诗之后的又一文学高峰。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他们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宋词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4)聊聊背景: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解释: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作团练副史。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他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而他于元丰五年写下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堪称其豪放词的代表作。

    (1)自由朗读;(2)集体朗读;(3)个别朗读;(4)听读课文。

    1、大家思考一下,文中哪些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自由发言,说说你的理由。

    ――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得很好,其中的‘江’字,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

    ――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更有气势。三个短语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请大家一齐读一读,要读出气势。

    2、读了这首词,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你能否从中读出一些问题?

    (一)上片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对吗?

    明确:“江水”比喻时光。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会想起这句“大江东去”。如此的磅礴气势,更让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这句词中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体。在这里,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流水的名字,更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为下阕英雄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这一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以不可以?)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英雄人物”,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风流人物”?

    3、背诵第一句。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提醒接着往下看)

    (二)上片第二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1、你读出了什么意味?

    明确: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1)“大江”这里具体化为“故垒”;

    (2)“千古”这里具体化为“三国”;

    (3)“风流人物”这里具体化为“周郎”。

    ――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苏轼知道他所游览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

    2、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明确: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3、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明确: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齐背第二句。

    4、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

    (三)上片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大家考虑,这三个短语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乱石穿空”是从形的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的角度写的。“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的意义,这里是“�@�r”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卷起千堆雪”则是从视的角度来写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和波澜壮阔。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v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v “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v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四)上片第四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而下片主要塑造了周瑜这个人。

    2、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诵读一下。要读出豪情,读出气势。

    (1)男女生分句轮流读。(2)齐背。

    (五)“公瑾”再议(下片第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1、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明确:不能换。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

    ――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那么大家是不是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难道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吗?那么苏轼为什么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明确:

    1、“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人,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2、关于“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断、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雄姿英发”四字,表现的就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3、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

    明确:“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这样,我们就把关于“风流人物”一词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

    4、大家再想想,毛泽东《沁园春・雪》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也这样理解呢?

    明确:不能。毛泽东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十三

    1、了解苏东坡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多媒体

    1课时

    常规演讲

    一、导入:

    我们星期天到长江去采风,大家都写了不少作文,谁愿意交流?

    (3--4名同学交流)

    面对浩瀚长江,苏轼和我们一样感慨万千。(多媒体范读《赤壁怀古》)

    尽管地点不同,但我们和大文豪还是有不少共同的情愫。接下来请大家一边阅读苏轼的《赤壁怀古》,一边拿自己的作文与之比较,看看有什么收获。(学生阅读、比较)

    我们还是老规矩,按学习小组先小范围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提交问题abc)

    二、分组讨论

    (一)写景

    哪几句好?(学生读)

    我们比较一下自己的作文是如何写景的,看课文写景好在哪?(讨论)(写景:用词、修辞)

    再看几句同样写水的诗句。(多媒体“写水”)

    学生讨论3。

    (二)写人

    文中怀古的对象?(周瑜)

    怎么写的?(学生齐读)

    这是一个什么形象?(众说纷纭、介绍周瑜)

    我们应该如何把人写好?(讨论)(写人:特征、典型)

    解答问题a:作者为什么先写“小乔”?(讨论)

    (1、人生得意2、裙带关系3、和自己对比)

    (三)伤今

    谁来介绍苏轼的生平?(介绍苏轼)

    填表:

    项目

    年龄

    婚姻

    外貌

    职位

    际遇

    基调

    周瑜

    24岁

    幸福美满

    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得意

    苏轼

    47岁

    屡遭不幸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功业未就

    感伤

    文章写出内涵需要注意?(讨论)(写意:比联、真实)

    解决问题bc等并小结全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十四

    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作指导,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生活形态。用践学思想指导教学,课堂就能真正成为学生实践学的场域。

    众所周知,体育课不能只是学生用眼看教师或一两个学生做示范动作,自我却始终站在原地、坐在原位静观其变。如果那样,还叫体育课吗?体育课是要真正地实践起来的,要运动肢体,活动筋骨,要跑跳投掷,要流汗,要付出体力,付出能量。文化课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要有进取紧张地动起来的状态和过程,要将学习活动落实到自我的眼、手、腿、脑、心中去,要从课堂观摩教师及个别尖子生说、演、算、投影仪的播放的观摩者变成学习的实践者,变成活动的承载者,变成过程的生成者,在课堂这片天地里经历过程,承担生成,完成成长。

    同时,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学习,还在于除了知识认知这一冰山一角(这就是惯常所谓的学习),更大、更重要的部分,是潜藏在水面下的实践学习,也就是真正地对学习进行实践的过程,其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学习力和创造力。学生知识的组织和转换、学习情感态度的体验累积、学习品质的逐渐自养、学习力和创造力的逐步练就以及学习的欢乐与生活的幸福,都是在践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的,同行共生的。

    美国m・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并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对所教资料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0%。这已经证明了怎样的课堂结构才是最有效的,怎样的课堂生活才是更有意义的,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真正关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旧有课堂的价值取向需要提升、结构需要调整,总体上说就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讲听、灌受为主体结构的课堂进行改造重置,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实践学为主体来组织教学结构与活动流程。

    课堂践学,是科学地实践和体验学习。经过营造氛围、明晰目标、指导学法、兑现行为等手段,以学知识为凭借来到达践行学习、学学习本身的目的,以求懂得学习,领悟学习,驾驭学习,强大学习的本领。

    (一)课例呈现

    我们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为例。

    环节一:吟诵课文,整体感知

    1、个体自读小组诵读全班齐读

    个别不清楚的,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解决。

    2、结合诵读感知,说说自我读到了哪些资料?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明晰:

    (1)上片主要写赤壁的景色。

    (2)下片主要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师: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生:经过对赤壁风景的描述和历史人物(周瑜)的缅怀,抒发了自我壮志未酬、仕途不畅、两鬓发白、无所建树的悲叹和人生如梦的感慨。

    生:作者借对古战场的凭吊以及自我与英雄人物的比较,表达了自我对人生的思考,抒写了超然的人生态度。

    环节二:明确任务,目标导学

    师:我们首先初步整体感知了词的基本资料。但对于这首千古名词,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基本资料这个层面。我们还需要干什么呢?

    生:弄明白作者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了这首词。

    生:把握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弄清他的态度究竟是进取还是消极。

    生:探讨这首词的特点。

    生:赏析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我们归纳一下(教师出示ppt):

    环节三: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师:知人论世是一种重要的诗词鉴赏方法。结合我们对词的资料的初次感受,对于苏轼,你已经明白哪些信息?还想明白哪些信息?

    学生各自交流自我心中的苏轼(略)。

    同学们的交流涉及苏轼的人生经历、仕途变迁、为官政绩、文坛地位、感情婚姻、家庭亲情、处事态度、人生观、性格、志趣、才学(文章、诗词、书法、绘画、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

    师:好,同学们对苏轼了解不少,说得有根有据,有血有肉。结合本词的学习,还想明白什么?

    生:作者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写了这首词?

    生:写作意图是什么?

    生:是怀古伤今吗?作者是不是很消极?

    师:谁来说说作者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了这首词,目的是什么?

    生: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由于当时他的人缘还不错,营救的人很多,皇帝才决定不杀他,把他从京城贬到了黄州,做了一个毫无实权的团练副使。当是苏轼已经47岁,心境极其复杂,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生: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宋神宗贬到黄州,这是他政治仕途上的一次重大打击。这样的厄运与不幸,他如何应对呢?从他在那里写下的一批作品中,我们读出了他的失意孤独、困惑烦恼,我们更读出了他的超脱旷达、从容淡定。

    生:一切文章皆有意图。《赤壁怀古》的目的就是抒发自我历经人世沧桑后对人生的感慨。

    师:明白这些,很好!但还不够。让我们再对本词做一些深入探讨。

    环节四: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1、教师ppt出示几个探究的问题:

    这些问题,直冲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各小组展开研讨。用关键词表述探究结果,并准备口头分析。

    3、各小组到前后黑板板演本组成果(板书关键词句),并作口头阐述。

    4、异组点评。不仅仅点评结果,也点评概括的准确性、思考的角度、书写、口头表达等。教师适时点拨,提炼升华。

    【仅记录第4个问题的展示,其它问题的探究过程和展示略。】

    同学们对本词的豪放表此刻哪些方面的探讨,小组展示如下成果:

    板演(关键词概括):

    ①描绘壮丽之景

    ②刻画豪迈之人

    ③抒发豪壮之情

    ④揭示通达之理

    口头表述,也简洁明快:

    景体现为描绘赤壁的壮丽、雄奇、奇特、磅礴。

    人体现为刻画周瑜的伟大、英雄、卓越、豪杰、俊贤、非凡。

    情体现为抒发自身豪迈、悲壮、超然、慷慨的感情。

    理体现为对生命、人生、生活的思考,揭示彻悟、通达、普遍的哲理。

    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豪放特色。赢得全班一片掌声。

    此时,一同学还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将小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生:是不是仅有写这样的景、人、情、理才能体现出豪放的特点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大家探讨探讨。

    师:(提示)同学们能够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进行比较阅读。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各小组又展开了合作学习活动。然后,板演展示,口头陈述。

    板演:

    《定风波》

    事小事(途中遇雨这样的常事)

    景常景(打叶雨声、微寒春风、雨后放晴)

    人凡人(竹杖芒鞋的自我,雨中狼狈的同行者)

    情淡定(雨中吟啸徐行,似觉无风无雨)

    理简单(简朴、寻常,豁达态度)

    口述:

    生:我们把《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两相比较,虽资料不一样,但同样能够见出作者的豪放。所以,豪放取决于人的态度、人的胸襟、人的境界,自然不必受制于所写的景物人事是否大气磅礴。豪放,乃旷达超脱的胸襟,超凡脱俗的人生梦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这是一个人的精神底色。

    他评:(集中大家的观点)板演简洁,很有概括性,阐述到位,表达准确,揭示了本质,很有启发性。

    同学们靠自我的力量,拓展了认识,通透了思想。

    (二)课例分析

    从课例中,我们能够看出践学课堂构成环节和运行特点。

    1、践学课堂的构成环节:

    (1)自学质疑,践行独学。个人自学、独学的行为是其他学习方式存在的基础。独学成力学(全力学、尽力学),能够促进整个学程的快节奏,高品质。

    (2)讨论领悟,践行合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对子间的帮扶、师生间的点化,这都是合学合作的重要形式。互相作为资源,互相激发和点拨,共享学习智慧、过程与成果。

    (3)展示分享,践行展学。学习的策略、过程、程度、困惑、成果等,需要经过说、写、演、述、结等行为展示出来。展示的过程是一个暴露不足、显现疏漏、发现问题、清理错误的过程。经历了展学实践,知识与本事的构建会更有效,对学习本身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4)检测巩固,践行活学。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是治学之根本。课堂问题解决、课堂检测、课堂展示,学生实践着活学。在使用所学过程中,一边验证所学知识的准确性、全面性、效力性,一边验证自我的理解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实践中运用的、验证的、创生的知识和本事,能融进生命,伴随终身。比如,问题的探究与解答,这本身就是对思想方法的正确性、思维的深度精度、表述的准确性的检测,在其中巩固知识和技能。

    (5)评价提升,践行评学。评学是个体或组织学习行为的一部分。跳出课堂看课堂、跳出学习看学习,跳出过程看过程,跳出自我看自我,这是教学领域的一种高境界。在自评、互评、师评过程中,明晰优劣得失、实现提炼升华。个体在这个登高回望、整体审视的过程中实现醒悟、领悟、顿悟,提高学习的元认知本事。

    2、践学课堂的运行特点:

    第一,教学主体过程,是由学生经过践学共同生成的。学生参与了活动,承担了任务,催生了需求,展示了成果,并从中体验和领悟了学习的方式方法。

    第二,课堂上,学生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个体变成了小组,由单兵作战变成小组行动,学生全卷入,全裹挟,课堂乱(活)起来,构成一窝蜂般地学习态势,打破了原有课堂的井然有序。

    第三,学生组织结构的变化,对教学方式变化产生了倒推力,课堂话语权、评价权、沟通权、展示权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自主、合作学习的真正主人,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成为本体,而不仅仅是过程中的点缀。

    第四,教师退后,其功能不再是灌输,不再是结论的说教,而是顺势而串,顺势而导,顺势而化,顺势而评。

    第五,关键词(板演)+分析(口述)的成果展示形式成为基本态,这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言语技能,提高规范表达本事和语文应试本事。

    三、践学课堂的比较优势

    从教学的主要环节来看,践学课堂与旧有课堂相比,具有必须的比较优势。

    比如,在了解认识作家、掌握创作背景方面,处理方式更能体现以生为本、追求实效。

    原有教学,一般采用教师出示作家作品、创作背景,无论学生明白不明白、明白多少,都让学生一读(单人读或齐读)了之。

    践学课堂,则调动学生已知,各自分享自我原先明白的作者信息,此刻还想明白哪些信息,让学生自我与自我有一个对话,明白新增点。并能并根据课题所需,从资料中侧重关注作者某一方面的经历或思想,明确观察点和利用点,把认识作者与词作的鉴赏紧密结合。这就是一个实践学习、学学习的过程。

    再如,展示后的点评,采用异组点评方式,改变了教师掌控评判权的弊端。

    某一小组板演、口述成果后,由其他小组成员来根据板演的关键词核心句进行确定、分析、点评。这样做,一方面防止了小组只关注和讨论自我组的问题,而不去管其他的问题的现象,促进各小组研究每一个问题,并要有自我的思考和结果。另一方面,促进小组与小组间、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沟通、交流。异常是存在分歧的地方,双方能够补充陈述本组的理由和思考过程,展开辩论,其它组的同学也可参与其中,亮出自我的看法,进行思想碰撞。而最重要的还在于,经过点评、纠正、补充,构成了多生多生之间对话,多生教师之间的对话,多出了若干关注学习行为和结果的角度,并让学生体验评价,提高评价本事,教学意义和价值自然扩大了。

    在其他诸多方面,践学课堂都体现出与旧有课堂相比较的优势。

    与他人不关联,错读误读自我难以分辨,得不到及时纠正。

    在自读基础上增加小组读(或接读、或轮读、或分主角读)

    互为听众,出现错读误读、疑难之处,组员间能够及时辨析纠正,保证实效。

    应对问题

    自我思考,或同桌之间做点交流

    相对封闭,信息量也不丰富,往往认识不深入,不充分。

    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交流讨论,甚至辩论争论。

    相对开放,参与面广,多向交流,看问题的角度、方法多元。眼界会拓宽,认识能丰富。

    解决问题

    教师抽单个学生回答

    学生被动,师生单向对话,其他学生推脱职责,容易游离。教师掌握评价权(虽有时也让同学评价一下,但往往是点缀)。

    小组先构成共识或产生分歧,推荐发言人陈述,其他成员补充。或各小组齐动,进行板演。

    小组行动,比较主动;参与面广,互相带动;团体智慧,互学互补。

    课堂展示

    以单个学生口头表达为主

    展示的往往是结果、结论;生成的教学资源有限。

    展示方式多种(口述、板演、小组作品呈现、小组表演、过程再现、情景模拟等)

    展示的不单是结果,还有方法、过程,不一样的看法,组员的争论、分歧,行动表现、参与态度、合作状态等。能够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课堂形态

    学生以坐学为主,有时扭转身子与同桌、前后有些简单交流。

    教师固守讲台,实施讲问评,课堂结构僵化,气氛沉闷,学生学得消极、辛苦。

    学生全面动起来:或聚在一齐讨论,或涌到前后板演,或互相配合表演,或做教师拿着粉笔点评。

    课堂结构活泛,气氛活跃,学生动静结合,学得进取、欢乐。教师穿插于学生群体之中,随生动而动,教与学生态化。

    总之,原有课堂上,学生总跟在教师后面,被教师教导、控制、管理、要求、禁止,等靠逃避的心态很突出。课堂相对静态,思维相对封闭,更多体现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质疑问难的可能性小,难得生成教学资源,课堂容易陷入沉闷、陷入教师一言堂的状况。践学课堂,学生走到前台,人人能参与、人人能行动,行动作为的意识浓厚,总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做、在讨论、在交流、在板演、在点评、在活动,学习的实践性、活动性、合作性、体验性比较明显,本事、素质在模式中得到全面关注,异常是情感、态度等内隐型品质得到养成。正因如此,学生的思维容易激活,思维与思维、观点与观点之间容易产生冲突、碰撞,学生活动空间大,课堂相对开放,相对活跃,充满生机,能够很容易地生成教学资源,出现师生、生生群言堂的景象,真正保障教学实效,充分彰显教学价值。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