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12-09
12-09
2024年网球赛事活动策划方案 网球比赛活动策划组织方案5篇文章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500字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字(十三篇)
12-09
12-09
ADADADADAD
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
12-09
12-09
12-09
2024年网球赛事活动策划方案 网球比赛活动策划组织方案5篇文章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500字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字(十三篇)
12-09
12-09
第一篇: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信息化办公室2024年5月13日 14时24分16秒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
信息化办公室2024年5月13日 14时24分16秒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地方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助于避免和克服地区间产业同构,有助于推动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地方根据其自身的资源禀赋,创造性地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集群。
一、区域性产业集群形成条件、方式与路径
1、产业集群形成条件
结合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形成的成熟产业集群案例,试提出我国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钻石模型,如图一所示。地方政府居于钻石模型的中心,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的形成对生产要素具有严重的依赖性,地方在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必须考虑当地的要素条件;产业的需求条件是指产品的市场需求,即产业的成长和发展空间,决定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区域性产业集群若能引领该产业发展方向生命周期就长,反之生命周期就短;相关支撑产业条件是指该产业集群的前项联系产业和后项联系产业的发展情况,前、后项联系的广泛性是产业集群成熟度的反映;世界各地产业集群发展表明,文化传统对集群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内部和外部的地方社会网络有利于产业集群的稳定和发展;与此同时,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地方企业家,对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意义重大。
2、产业集群方式
产业集群形成方式主要有三类:一是自发形成,二是“自下而上”地培育与发展,三是“自上而下”地规划发展。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是指有关企业与机构自发地在某地聚集成群,政府与有关单位只是被动地发挥作用;“自下而上”方式是指政府与有关单位在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即能够主动积极地运用产业集群方式加以培育,从而发展成为高效的产业集群;“自上而下”方式是指政府与有关单位制定出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并加以有效地实施,从而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目前,我国主要是运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方式来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
3、产业集群形成的路径
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形成路径主要有市场路径、成本路径、政府路径。一是市场路径。当交易费用很大时,市场被分割成规模有限的条块,由空间距离所决定的不完全竞争性质和就地供应市场的要求决定厂商的数量有限,而有限的市场也抑制专业化分工和产品细分,市场外部性难以体现,整个经济空间为众多分布于不同区域的厂商和分散的规模有限的市场所覆盖。当交易费用逐渐下降,分立的小规模市场趋于融合,厂商和劳动力在更大规模的市场区域集聚。市场的扩大和厂商的集聚,导致加工各环节与前期供料、后期销售等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出现。专业化分工与交易费用下降进一步推动市场的扩张,市场外部性逐渐提升。进一步扩张的市场支持更多的厂商以更低的成本规模生产和开发细分产品,产业链不断分解、拉长,产品越做越精。市场外部性的显著提升,使得区域对更多的厂商形成吸引,从而形成“市场扩张—生产专业化/产品细分—外部经济加强—厂商集聚—市场扩张”的循环累积效应,最终导致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
二是成本路径。聚集企业成本的高低是直接决定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的集聚,首先带来交易费用的节约,直接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其次,竞争对手的存在,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与服务,获得比较成本优势;再次,竞争对手的集聚将通过专业化分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区域经济的外部性增强,企业成本下降。聚集企业的成本下降将激励更多的企业在本地出现,而更多企业的集聚将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的外部性,企业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形成“企业集聚—专业化分工/区域经济外部性增强—企业成本降低—企业集聚”的循环累积效应,逐渐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
三是政府路径。虽然产业集群一般都是自发形成的,而且产业集群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自发组织系统”,但地方政府对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对区域性产业集群研究发现,在形成产业集群的经济因素中最关键的是交易费用的下降、专业化分工以及产业经济外部性的加强。产业集群形成的政府路径就是地方政府通过降低产业交易费用、引导专业化分工、提升产业经济外部性等非直接干预措施,培育产业集群形成的环境与利益机制。
二、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与实证分析
1、培育依据
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依据主要有集群运输成本、市场发展前景、行业地位作用、带动能力、产业发展基础。首先,集群运输成本是决定和影响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因素,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Weber)认为,工业(集群)所在地的空间位置由成本因素和生产密度(生产密度即单位面积上的日生产量,由生产单元的自然距离和生产量决定)决定,区位(集群)的成本优势可吸引大批工业(企业)的选址入驻。其次,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集聚规模,还取决于该产业(产品)的市场发展前景,市场发展前景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强。其三,培育产业集群,不能不考虑该产业集群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上的行业地位与作用。凡是有望做大做强,并有生命力的产业集群,不仅在经济总量、产业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上居于行业重要地位,而且在技术研发能力、工艺设备和产业的科技水平上,也应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四,集群对国家(地方)经济增长带动能力的强弱,是衡量该产业集群是否应当重点扶持发展的重要依据,如汽车工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强大的带动力,国家相继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其目的就是培育我国的汽车产业集群。其五,地方培育产业集群要高度重视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基础。考察中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凡是发展成功的产业集群,一般都具有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和衍生条件。一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悠久历史,如被称为“中国瓷都”的江西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重庆涪陵的榨菜产业集群;二是有行业龙头企业或一批行业大中型骨干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如重庆市的摩托车产业集群;三是以丰富的特色资源为依托的特色产业集群,如云南烟草产业集群,是集烟叶生产、复烤、研发和生产经销一体的跨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2、培育产业集群的途径
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一是找准产业定位。地方应紧密结合自身比较优势,把自身的发展放到全国乃至全球的大背景下考虑,选择基础好、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逐渐形成产业集群。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建设专业化开发园区为突破口,加快产业集群发展;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以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为突破口,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二是利用资源和企业基础培育产业集群。地方在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时,要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通过规划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江西的景德镇,生产陶瓷有着千年的历史,目前已有17000多家制陶企业,可以通过有效地规划而发展成极具竞争力的陶瓷产业集群。三是建立大型专业化市场。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相互依存是其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大型专业化市场,从而形成产业集群,这一方式是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方式。温州桥头镇的纽扣业集群最早就是通过贩卖纽扣,逐步形成纽扣大市场,进而形成了纽扣业集群。四是以大项目为载体发展产业集群。培育产业集群必须谋划龙头项目,抓紧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意
义的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集群发展。五是通过园区的产业调整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目前,全国各地的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地方培育发展区域性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对既有工业园区的产业调整实现。明确地方的主导产业,制定一些针对性措施,尤其结合招商引资而制定出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同类与相关企业进驻,并补偿性地迁移一些非相关企业,可以较快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集群。
3、实证分析
在广东省,产业集群有玩具、食品、服装、电子、家电以及陶瓷等。与其他地方的产业集群相比,广东的产业集群最突出的特点是“引进型”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依靠广东的地缘优势、低成本优势、特别是政府政策优势吸引关联性强的外来企业直接投资而逐渐形成的。在地方政府实行积极引进性政策的作用下,广东东莞是台资企业较早在内地投资的重要加工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台资电脑相关企业纷纷来东莞设立加工厂,已逐渐形成以大企业为中心,大量关联企业和下游企业网络化入驻的形势,并带动了当地大批生产配套型企业的兴建,其制造业已成为全国著名的IT产业加工基地。在浙江省,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集群成长”模式已成为经济的一大特色,并成为其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据统计,近年来浙江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已有306处,涉及生产企业高达13万户,每个产业集群的平均规模达8.7亿元,其经济总量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0%。浙江产业集群的成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民间传统手工业和繁荣的商业历史;二是古典心态和东方式的人文环境,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人文网络和“宁作鸡头不作凤尾”的传统心态;三是改革开放、培育市场的制度条件;四是市场竞争条件的生存选择等。由此可见,浙江的产业集群属于由市场的驱利性导致的“原生型”,即产业集群的形成较好地结合本地的要素禀赋优势和历史文化因素,其发生发展经历了一个自然选择与演化的历史过程。浙江的产业集群,特别是小的产业集群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品的同质性引发低水平过度竞争,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低,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市场风险问题较为突出。从浙江产业集群未来发展看,加强政府对集群的扶持引导作用,加强集群内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外来资本、外部市场的利用,将是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的地区较多,目前正处在产业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地方政府在区域性产业集群培育中应积极发挥作用。
三、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建议
1、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制定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它是通过本地特有的、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吸引在全国甚至全球流动的生产要素落户本地,从而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一般需经历分散办企业、集中办企业、集中办产业、形成产业链、产业高地、地区品牌到虚拟市场等七个阶段。因此,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在刺激自发性产业集群不断出现的同时,突出产业链整体设计和战略联系,注重引导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切实避免以“堆”代“群”,并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本地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促进了区域性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
2、围绕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系统地调整相关政策
产业集群是一个综合体,它的发展涉及到诸多经济政策,如土地、税收、产业导向、外贸、科技、项目审批、投融资体制等。因此,在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政策时,必须对相关经济政策进行系统调整,仅仅调整其中的一两项政策往往无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地方政府应对一些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经济政策进行清理,制定促进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围绕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系统地调整相关政策。
在区域范围内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提高产业集群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认识地方发展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总结浙江、广东等省发展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支持在专业镇或专业化产业区中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科技开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中心、融资担保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服务组织,鼓励集群内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广泛合作。
3、加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
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一个经济区域内与技术创新的产生、扩散和应用直接相关,并具有内在相互关系的创新主体、组织和机构的复合系统。无论是国家创新系统还是区域创新系统,其目标都是通过知识有效的积累、传承与增长来促进技术创新,从而导致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其方式是通过创新系统的主体构成有效的网络、互动创新。区域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会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和空间集聚、产生集聚经济性。因此,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创造、扩散和应用知识的体系,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区域
性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模式。
4、培育促进产业集聚的区域文化
产业集群具有根植性,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该区域的制度文化基础上的。判断产业集群的重要标准,是区域内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间具有高度的内在联系,即企业在区域内相邻而结网,产生信任和合作的愿望。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存在条块分割、市场机制不健全、社会资本缺乏、低信任度、交易成本高以及有关企业产业各类法规的不完善等制度文化缺陷,使得我国部分地区和企业只注重使用内部资源,只注重提高企业内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而不注重寻求企业外部资源,从而导致产业集群政策难以制定与实施,产业集群很难有效发展。因此,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地方优势产业集群的区域,重要的是培育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地方企业家和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文化氛围;对于已经形成地方优势产业集群的区域,也要重视制度文化的创新,以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来源:中国开发区信息网
培育产业集群区域性技术转移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初探
福建三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庄承淮
摘要:本文结合三明市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实际,在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区、发展县域经济、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中心城市、转变政府职能、整合社会资源的大背景下,探讨了如何建设以促进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为目的,以市县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联盟为载体,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中小企业为服务主体的区域性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建设,使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同意化、网络化、常规化和专业化,并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化的产学研合作服务体系和多元化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关键词:产业集群 技术转移平台建设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大力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是三明市积极参与福建省海峡两岸经济区建设,加快三明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产业集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壮大区域经济,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本文结合三明市的实际,旨在探讨如何建设以促进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为目的,以市县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联盟为载体,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中小企业为服务主体的区域性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一、建设背景
1、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在《海峡两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要构建八大支撑体系,即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统筹协调的城镇支撑体系、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支撑体系、外向带动开放的支撑体系、互利共赢的协作支撑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体系、稳定可靠的社会公共安全支撑体系。建设区域性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支撑体系的不可或缺的具体举措,对形成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具有较强竟争力的现代产业结构,不断推动产业集聚,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三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冶金及其压延加工业、机械及汽车零配件工业、林产工业三大传统产业和生物医药这一新兴产业的产业集聚,做大做强'3+1'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采取'县校合作'、'企校合作'等方式,加强与国内一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探索多种合作模式,建立科技成果对接转化机制“。我市大部分中小企业企业规模偏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大部分产品是中间产品、粗加工产品、资源型产品。近年来企业通过参加福建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等产学研活动寻求技术合作,但由于合作主要依赖政府牵线,因此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与企业的技术需求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结,校企合作难以规范和制度化,也缺乏便捷有效的服务平台。因此,建立区域性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能够有力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培育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促进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壮大区域经济;能够将福建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厦门98投洽会、海峡两岸(福建三明)林洽会等重大成果转化、招商引资活动的项目对接服务的服务平台统一化、网络化、常规化、专业化;同时,还能够将分散在不同政府主管部门的产学研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形成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壮大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实力和能力。
3、由科技部等下发的《”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的六大重点平台的任务。这六大重点平台,即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由此可见,区域性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符合”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点。
4、在近期市政府召开的市县区长社会事业项目工作联席会议上,围绕发展壮大中心城市,按照”淡化'汉界楚河',增强联动意识,推进区域经济、社会事业一体化,构筑沙溪沿岸繁荣带“的构想,市政府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事业要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市区、永安、沙县须率先发展.要从实际出发,淡化行政区划概念,用全局的、战略的眼光,走联合、捆绑发展之路,对社会事业项目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分工、分步,分有序组织实施。
5、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一类与国际接轨的以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为服务主体珠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政府推动技术扩散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助手,也是沟通科技链与产业链、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已成为政府职能转变
过程中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到2024年底,我省共有生产力促进中79家。其中,国家级重点示范生产力促进中1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5家、省级重点生产力促进中11家;区域性中心76家,行业性中心3家。在76家区域性中心中,县(市、区)级中心占了绝大多数.而县级中心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闽西北山区的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大部分属于”挂牌“中心,普遍存在机构定位不清、人力不足、基础薄弱、服务能力有限、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以设区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带动并整合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建立区域性科技中介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市县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联盟,上下互动、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对深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组织、管理和服务,提升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整体实力,意义重大。
二、主要建设内容
1、建立基于WEB方式的技术转移网络服务平台----”三明产学研网“()(名称和域名暂定),通过发挥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广泛性、经济性等网络优势,实现实时动态信息发布、在线咨询交流、远程信息管理、数据库检索查询、网上业务洽谈、网上项目推介会等网络服务功能,使其成为一个开放式的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平台。
2、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包括合作建立专家库、技术成果交易库、技术动态信息库等数据库。协作网将整合各单位在技术交易、二次开发、创新孵化和企业服务方面的优势,提升技术资源的有效流动,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同时,以技术转移协作网的形式,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公式,举办各类技术、项目的推介会、企业合作洽谈会,进一步加大技术的扩散和转移,形成技术转移和技术贸易的集群效应。
3、建立中小企业技术转移应用服务体系,并建立企业技术需求库。
4、以联盟方式建立县级工作站,并开展市县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联盟运作机制建设探讨。
5、以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为基础,整合社会资源,特别是市内外科技中介服务资源,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协作网络。
6、以技十转移服务为核心,以三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已形成的服务功能为基础,建立中小企业多元化服务体系和应用示范服务体系
三、实施方案
1、由三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牵头进行系统架构、网控中心建设和”三明产学研“总网站建设,在永安、明溪、泰宁三个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建立子网,然后逐步向其它县中心扩散。总网以独立网站方式建站,县级子网以”虚拟主机“方式建站。网络体系架构遵循”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
2、网络平台系统架构基于WEB方式,WINDOWS2000 SERVER操作系统,采用B/S模式,ASP动态网站开发设计;数据库开发采用SQL系统。
3、网络平台的后台管理分授权用户和管理员两个层面。授权用户以会员注册、审批、授权的会员制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分四类用户,即”高校院所“会员、”企业会员“、”专业人才“会员和”中介机构“会员。管理员分总网管理员和子网管理员两个级别,不同级别有不同的管理权限。后台管理系统包括会员注册管理子系统、会员动态信息发布管理子系统、管理员信息采编管理子系统、数据库管理子系统、信息检索查询子系统、在线交流与业务洽谈管理子系统等方面。
4、”三明产学研“网站的前台栏目设置主要有:技术难题信息、技术成果信息、专业人才信息、项目对接动态、政策法规、会展信息、最新加盟企业、最新加盟高校院所、最新加盟专家、最新加盟中介机构、洽谈室、资料中心、论坛等。
5、市县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开展”3十l“产业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调研工作,包括已联系的高校科研院所情况、专家情况、企业技术需要情况、已对接的项目运作情况、已建立的科技中介服务渠道等。对调研数据进行统一的汇总和梳理,建立四类会员的基本用户群体和有关数据库的初始数据。
6、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我市有关产学研合作的信息,不断壮大会员队伍和充实数据库数据。特别是加强与市发改委、经贸委、农办、农业局、林业局等政府主管部门的联系,有效整合分散的产学研合作资源。
7、以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基地,建立县级技术转移服务工作站。工作站主要负责县级子网的会员审核、信息采编和用户管理服务。市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建立技
术转移服务联盟,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宣传、统一服务标准,全面推行三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已经建立的ISO9001:2024质量管理体系。
8、加强与市内外科技经济中介服务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一方面,重点加强与”福建火炬高新技术创业园“、”福建省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的合作,争取在三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设立代理点或办事处,同时也加强与”上海技术交易所“、”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等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技术中介网络密切合作,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有效开展网络互动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9、对市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现有服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强化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服务能力,使其成为市县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联盟建设的核心服务能力,同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面向中小企业的多元化服务能力,包括政府资助计划项目可行性分析与申报材料编写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化与管理咨询服务、竞争情报与信息咨询服务、信息化咨询与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服务、中小企业创业与创新发展培训服务、节能降耗与清洁生产咨询认证及技术推广应用服务等。服务能力的提升重在以人为本,要加强市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人力资源建设,发挥联盟优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中培训、资质共享、人才共享,在全面提升市县生产力促进中心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的同时,重点在培养业务骨干。
10、在现有产学研服务的基础上,选择部分对接成功或正在对接的企业作为重点服务企业,集中优势力量开展深入、全面的服务 培育典型服务示范企业。
四.作用与意义
1、在我市建立起社会化的技术转移服务公共服务平台,使我市产学研服务走向常规化、网络化、统一化、专业化。有利于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既方便广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统一的服务平台发布技术供求信息、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项目对接洽谈,也方便不同的政府部门通过统一的服务平台来组织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产学研活动和招商引资活动。
2、有利于市委、市政府在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中心城市的战略布署中,能够有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区域性社会科技事业公共服务干台,壮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实力 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壮大区域经济。
3、有利于加强地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实力,形成核心服务能力,对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如何带动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协同发展,形成区域性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作网络或服务联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实践,在我省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4、有利于建立健全以技术转移对接项目跟踪服务和配套服务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多元化服务体系,培育重点服务企业,提升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5、有利于整合社会科技力量,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市经济建设服务,有效推动知识密集地区向资源型山区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缓解落后地区在壮大地方经济中专业人才,特别是掌握高新技术的优秀人才的匮乏。
6、有利于整合外部科技经济公共服务资源和服务平台为我市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壮大区域经济服务。
培育产业集群 促进转型升级
耿海斌
发展产业集群是迅速提升经济总量和质量、优化经济结构的现实路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半岛高端产业区的建设为蓬莱市的“转方式、调结构”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抢抓这个机遇,切实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就必须牢牢地抓住培育产业集群这条主线,实现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同步提升。
一、蓬莱市培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蓬莱市已经培植起了烟台中粮、金创集团、国电、蓬建、京鲁船业、巨涛重工、北奔重卡、八仙过海旅游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临港工业、汽车及零部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服务业等产业集群,产业的品牌建设也取得一些成绩,葡萄酒产业打出了“蓬莱产区”的品牌,旅游产业先后荣获多个国家级称号,造船产业被省政府授予“全省船舶工业聚集区”。
临港工业集群,依托蓬莱港、栾家口港两个一类开放港口,重点发展造船重工、能源等临港型产业。全市船舶重工产业迎来开门红,上半年600箱集装箱船、8000吨多用途散货船、4000HP拖轮和5800吨成品油轮等各型船舶4艘交付使用,1-8月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3亿元、利润1.47亿元、税收8307万元,分别增长13.8%、12.9%和12.3%。目前在建各型船舶34艘,年内计划交付各类船18艘;能源产业,国电2×300MW热电机组、东海热电2×24MW热电机组、华润平顶山及徐家集风电场、民和牧业3×1000KW沼气发电机组相继建成发电,年内华润大柳行风电、中电风电等风电场项目将建成投产。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以北方奔驰和山汽改为龙头,建设北方奔驰和山汽改工业园,形成了以重型卡车、改装车为龙头的汽车产业体系。汽车零部件企业目前已发展到60多家,已形成年产重卡5万辆、改装车2万辆、车桥15万根的能力,全市1-8月份生产重卡14258辆、改装车5736辆、车桥6.3万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利税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3%和486%。
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全市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15万亩,葡萄酒生产企业达67家,中粮长城、君顶酒庄、烟台张裕、天津王朝、华东、香格里拉及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知名葡萄酒企业先后在蓬莱建设企业及配套基地,蓬莱市是我国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国内外著名葡萄酒企业最集中的原料基地和生产所在地。“蓬莱产区”的品牌已经打响,全市葡萄酒年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1-8月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5亿元、利税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7.4%和6.8%。
服务业产业集群,突出旅游业龙头地位,以历史悠久的蓬莱海洋文化为基点,依托蓬莱阁、三仙山、海洋极地世界等著名景区,通过旅游载体、文化、购物、娱乐的配套联动,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海上观光和涉海专项旅游,博展国际商贸城、阳光海岸假日小镇、旅游休闲服务中心、太阳岛国际俱乐部、八仙娱乐城等重点项目迅速推进。利群华玺大酒店4月3日举行开业庆典,水城备倭都司府6月29日正式对游客开放,蓬莱旅游度假区内涵不断丰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全市1-8月份共接待游客29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和4.7%。
二、在产业培育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链条不够健全,产业集成度不高,“低、小、散”问题仍比较突出。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与龙口南山集团、招远玲珑集团和招金集团等大型企业相比,不论数量还是规模,都远远不够;产业链条短,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没有形成产业链上的配套和延伸,专业协作能力不强,阻碍了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业规模的扩张;协作配套能力差,部分大企业与本土企业联系相对较少,产业配套和协作主要在行业内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联系和流动较少;产业装备优势不明显,创新能力不强。相当部分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上差距较大,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不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二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产业低级化问题比较突出。企业产品很多属于产业链分工的末端,不具备非价格竞争优势。多数企业对新产品开发、设备工艺改善等投入不足,装备现代化程度不高,主导产品以模仿为主、主导技术以引进为主的现象较为普遍,产业高度化远远不够,无法承接国际上精度和难度要求较高的业务。
三是资源要素紧张,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突出。要保证今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仍有赖于必要的要素资源投入。蓬莱市人多地少,土地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土地资源制约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另一方面,多年来,相当部分企业仍采用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水平不高,且占用了本来就不多的土地、岸线、港口腹地等资源,制约了一些大项目、好项目的上马,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四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偏低。09年全市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是30.45%,与邻近县市区相比明显偏低,这与旅游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以休闲旅游、商贸流通、房地产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发展迅速,但是在现代物流、服务外包、金融保险、研发设计、动漫创意、文化娱乐等新型服务业发展上还有所欠缺,文化产业、运动休闲、养生保健等特色行业的潜力有待挖掘。
三、关于培育产业集群、促进转方式调结构的思路和建议
总体思路:坚持集中布局、集约发展,坚持大公司进入、大项目带动,以培植发展销售收入过50亿元、30亿元、10亿元骨干企业和大项目为工作重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多元化投资为支撑,强化工业园区载体建设,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引导,把临港工业、汽车及零部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服务业等产业集群作为招商引资和有效投入的重点,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建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优势明显、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努力形成“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一)打造临港工业集群
造船重工产业依托北沟镇和经济开发区发展船舶工业的天然港湾和完备的配套基础设施,坚持船舶制造和海洋重工、船舶配套并举,优化产品结构,推进产业加快聚集,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重点推进京鲁造船、渤海造船、浩通造船、巨涛重工、大金重工、斯瑞尔重工等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巩固发展集装箱船、多用途散货船、三用工作船、海洋工程辅助船、冷藏集装箱运输船、全回转拖轮、海上吊机、导管架、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等优势产品,加快引进大型海洋工程、修造船、中低速船用柴油机、船用齿轮箱、海洋石油天然气钻探设备、大型铸锻件等船舶制造与海洋重工项目。争取到2024年,全市造船能力达到200万载重吨,海洋工程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培育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船舶及海洋装备企业1家、过30亿企业2家、过10亿元企业4家;能源产业依托港口和区位优势,推进国电二期2×1000MW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工程的建设,围绕经济开发区和大辛店镇经济快速发展,规划建设2×300MW燃煤热电联产机组。依托丰富的风能资源,加快推进华润、香港中电、国电、国华、华能等风力发电项目建设,打造风电产业集群。依托畜牧养殖资源,推进民和牧业3MW沼气发电二期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发电项目。依托光照资源,利用荒山、荒坡等引进发展光伏发电项目。争取到2024年,全市常规能源机组装机容量达到3800MW,风能、生物质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超过700MW。
(二)打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依托北方奔驰、蓬翔汽车两大产业龙头,着力促进重卡、改装车生产规模化,推进属地化配套步伐,重点推进万寿机械、兴华工业、孚瑞克森刹车片、天日聚氨酯、永进传动机械、九星机械、杰信车用空调、星叶汽车座椅等项目建设,巩固发展重卡、改装车、车桥总成、汽车货箱、悬挂总成、制动鼓总成等整车及零部件系列产品,加快引进变速箱、离合器等大部件、大总成及轿车零部件产业项目,促进整车向高附加值、重型化、多品种方向发展,汽车零部件向专业化、精品化、大批量方向发展,将蓬莱市打造成山东省继济南、青岛之后的第三大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争取到2024年,全市重型汽车生产能力达到5万辆、改装车达到3万辆、其他车型1万辆、车桥30万根,零部件生产企业突破150家。
(三)打造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
推进葡萄基地标准化、优质化建设,引导企业积极培育和引进适合蓬莱产区的优质酿酒葡萄品种和砧木,优化本地主栽的赤霞珠、蛇龙珠、霞多丽等品种,引进适合本地生长的新品种。通过举办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世界七大葡萄海岸高峰论坛等各类大型活动,加强对“蓬莱产区”的宣传,强化消费者对“蓬莱产区”的认识。依托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集群效应,积极发展酒瓶、制盖、木塞、印刷、包装等配套企业,全面提高产业的整体配套能力。以“中国葡萄酒名城”、“世界七大葡萄海岸”等为载体,注重葡萄酒文化的挖掘与普及,引导和支持企业改造生产环境、新上文化项目,推动企业发展由实物生产到文化创意的转型,进一步浓厚葡萄酒文化氛围。以高档酒庄为平台,抢占国内葡萄酒旅游制高点,推动蓬莱产区成为与国外著名产区相媲美的葡萄酒旅游度假区。争取到2024年,全市酿酒葡萄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葡萄酒生产企业发展到80余家,葡萄酒产量达到25万吨,建设30多个特色突出的精品酒庄,成为可与国外著名产区相媲美的中国优质葡萄酒产区。
(四)打造服务业产业集群
依托蓬莱市丰富的旅游资源,突出发展大旅游业这一领航产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依托两个国家一类开放港口、蓬旅航线开通和正在建设的德龙烟铁路、潮水国际机场,建设蓬莱港物流园区、栾家口港物流园区、德龙烟铁路蓬莱中间站物流园区和潮水国际机场物流园区,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业。跟踪落实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设立,进一步加大其他金融保险机构的引进力度。加快博展商贸城项目建设,完善商贸城服务功能,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尽快建成北方乃至全国有巨大影响力的小商品市场。抓好文化产业、运动休闲、养生保健和高档星级酒店宾馆的建设,提升旅游产品档次。抓好水城保护开发、旅游休闲服务中心、世嘉游艇与游乐场、阳光海岸假日小镇、艾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崮山景区、温石汤温泉开发项目的建设,全力推进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旅游转变,构建大旅游业格局。争取到2024年,年接待游客52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亿元以上,建成蓬莱港、栾家口港等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培育5-10家较大规模的现代物流企业。
政策建议:
(一)以载体建设推动转型
强化基础平台建设。蓬莱港港区,重点规划建设大型深水泊位,完善已建成的5万吨级泊位及5万吨级航道配套设施,规划建设20万吨级深水泊位和航道,并开展20万吨级原油专用码头的前期工作。加快发展客运滚装运输业务,规划建设3—5个万吨级滚装泊位和旅游泊位,为承接烟台港客运滚装运输转移和发展大型海上观光旅游船舶搭建平台。尽快恢复蓬莱—大连航线,力争开辟蓬莱—塘沽航线,大力发展客运滚装运输;栾家口港区,依托石油化工、水泥建材、造
船重工、能源等临港工业,规划建设10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及10万吨级航道工程。安邦油港在已有5万吨原油码头建设的基础上,力争近期建设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同时规划建设10万吨级原油专用码头;基础配套设施,积极推进牟黄路大辛店至龙口段、泊柳国防路等重点公路建设项目,配合做好烟台新机场、龙烟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力争北起蓬莱大辛店荣乌高速公路、南至栖霞松山沈海高速公路的高速路连接线工程早日付诸实施。加快推进胶东调水蓬莱段配套工程、北沟峰台110千伏变电站、渤海燃气天然气加气站和调压站建设,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二)以科技创新支撑转型。一是推进企业创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利用市场经济调整的倒逼机制,把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更多地投向企业,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和自主创新活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自主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落实好政府各部门在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企业技术中心、高层次技术人才引进、科技企业税收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站在产业前沿的创新型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新突破。二是完善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落实好科技创新“三百工程”等相关政策,选择对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有重大作用的共性、关键性技术,推动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实现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的新突破。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千方百计引进产业发展尤其是龙头骨干企业需要的人才。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联手,充分发挥部门、企业和文化产业学院、建文学院、高职等学校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培育企业大量需要的“蓝领”技术工人。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抓好黄金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探矿投入,不断增加资源保有量,为长远发展积蓄后劲;积极推进资源整合,保护利用好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益。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高度重视有机农业的培植发展。引导化工、建材、机械加工等传统优势行业走改造提升的路子,做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四)多元化开拓融资渠道。鼓励各金融单位加大对产业龙头企业支持力度,在贷款方向上,向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倾斜。鼓励和引导企业战略合作和公司制改造,走资本运作、跨越发展之路。大力推行股权多元化,积极推进股权转让、交叉持股等合作方式。抓好上市资源储备,拓宽上市融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运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作用。鼓励重点企业积极探索信托基金、私募基金、投资银行基金等多元化融资的新途径,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规范完善内部机制,不断提高企业自我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强化要素资源支撑。有关部门按照产业集聚布局的要求,促进有限的土地、岸线等要素向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倾斜。坚持集约利用土地,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率,优先将土地资源向成长性好、财政贡献大、产业拉动力强的项
目配置,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采取有效措施盘活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开拓开发存量资源。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岸线的使用和管理,加大控管力度,严禁任何乱占滥用港口、岸线及腹地资源的违法行为,科学安排项目布局,合理有序利用岸线资源。
(作者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
县域如何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正成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探寻我省培育发展县域产业集群的路径,省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最近联合对邵东县打火机产业集群进行了专题调研。我们发现,邵东县通过发展打火机这一特色产业集群,为县域经济腾飞开拓了一条新路,但如何克服产业集群培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制约因素,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邵东县的案例颇具借鉴意义。
存在的制约因素
1、产业集群发育程度低。我省县域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培育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集群内部产业链不完整,链条短,上下游企业和外围配套企业衔接不紧密;合作氛围不浓,竞争无序,知识共享和相互学习的机制不健全;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不高,研发投入少,企业治理结构落后、管理人才缺乏。如邵东县打火机集群内的企业大多是一体化生产经营,企业间经济技术协作较少。今年邵东县打火机企业仅一次性生产模具投资共计就达500万元,由于企业重复购买,投入成本较大,如果模具实现共用,仅此一项就可节省投资200多万元。
2、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我省大多数县市发展产业集群,往往只注重发展核心产业本身,金融、研发、营销、物流、广告等外围服务业发展滞后,行业协会不发达,缺乏培养专用性人才的教育机构和培训体系。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邵东打火机企业绝大多数都感到配套服务和环境较差,发展受到制约。例如,邵东县货物托运站长期由少数人控制,竞争不充分,致使企业成本较高;开拓市场也主要靠自产自销,缺乏相关服务公司。
3、企业融资相当困难。县域产业集群的成员主要是中小企业,大多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银行不愿对其开展资金融通业务,民营银行成长又不能跟上发展的需要,导致企业融资困难。邵东县存款余额70亿元,在全省排第3位,但存贷差高达80%左右,大量资金外流。
4、政府职能转变有待进一步加快。据邵东县多个打火机企业反映,部分政府执法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对企业进行过度执法、索拿卡要现象时有发生,企业非生产性成本过高,致使一些企业家被迫迁移发展。同时,政府少数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差,有的企业老板觉得压力较大,甚至认为中小企业是弱势群体,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这种情况,在经济欠发达县市表现尤为突出,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对策建议
结合邵东县的案例和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今后我省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把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政府引导,倡导分工协作,强化创新能力,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环境,形成发展合力。
1、坚持科学规划,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一是要做好规划。根据县域企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发展态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具有一定前瞻性、可操作
性和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规划。二是要出台优惠措施,在布局规划、土地使用、税费减免、信贷支持、资金引导等方面进行倾斜支持。三是要提高外向度。当前,要抓住沿海产业内移和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机遇,转变招商理念,围绕产业集群建设,对产业优势进行整合,开展产业选商,有意识地引导产业集聚,并以产业集聚优势吸引配套行业的加盟。同时,要抓住国家支持口岸建设和出口加工基地的政策机遇,加快出口基础设施建设,为产品出口创造条件,以出口带动县域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
2、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加强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协作。对已经基本成形的产业集群,要促使其向规模化、专门化、协作化方向发展。一要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产要素向产业链聚集,增强区域产业自身实力和辐射强度,实现规模经济。二要突出地域特色,走具有竞争优势的本地特色产业之路。三要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拉长产业链条。努力形成分工协作网络,即以少数大企业为主导、大量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产业链专业分工为基础的分工组织网络,提高合作效率,通过聚集经济与乘数效应带动县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3、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升级。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集群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努力构建公共研发平台和特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加大政府对通用技术的开发投入,通过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引导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逐步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有的放矢地组织一批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促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产业集群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二是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力量引领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名牌产品,鼓励集群内企业积极培育县域产品综合品牌,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企业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打造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县市和乡镇,共创县域品牌,提高县域品牌竞争能力。
4、扶持中介机构,完善产业集群服务体系。中介服务机构是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力量。今后,应进一步强化中介机构的功能,把某些服务功能从行政职能中剥离出来,使中介机构尽快与政府脱钩,最终实现按市场机制运作;支持建立专业化的培训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开发中心、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及早制定专门支持中小企业集群的法规,为中介组织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引导差异化竞争,增强中介机构在产业集群中的功能。
5、建立信用担保机构,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问题,关键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转嫁、降低一部分银行的风险,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可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按照《公司法》的要求,从财政、国有资产划拨、企业法人、银行、社会等多种渠道筹集担保资金,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担保公司,鼓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积极介入产业集群发展;鼓励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的发展;支持建立产业集群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积极引导资金流向产业集群。
6、开展效能建设,推进行政提速。一方面,应搞好重点整治,对社会反映强烈、扰乱发展环境的人和事要坚决查处;另一方面,要建立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各县市行政服务中心、国库集中收付中心、综合招投标中心和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在全省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机关运行机制,为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7、集聚社会资本,营造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文化氛围。一是加强知识与理念的传递。平等、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开放的信息交流环境有利于新思想、新技术在区域内的传播、学习。相互信任和开放的心态,使得人们之间交流和互动频繁,加快了新思想、信息和创新扩散的速度。二是加快建立社会诚信系统,引导信任型文化的良性演化,营造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空间。三是营造开放型关系网络,强化本地网络建设,同时充分利用集群外的关系资本。
【转自 国公网 】
培育主导产业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沁北产业集聚区紧紧围绕“创建全省一流产业集聚区,打造全国知名产业,培育超百亿企业群体”的战略目标,按照“四集一转”的工作要求,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努力做好各种要素保障,强力推进集聚区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主要做法:
一是建设一个新载体。在沁北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一个面积达6000亩的化工工业园(包括氯碱化工园、氯氢精细化工园和复合材料工业园)和一个面积达4000亩的铝工业园,引导相关企业入园发展,实现集约经营。新规划园区与沁北产业集聚区连成一片,共享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首先,以昊华氯碱化工为依托,规划建设一个面积达1500亩的氯碱工业园,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关联企业,带动全区中小化工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以申报省级特色园区为手段,鼓励现有玻璃钢企业改造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成为支撑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新载体和新的增长极。其次,以沁澳铝业和广东兴发为支撑,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制品及相关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两大产业规模的扩张和产品的上档升级。
二是打造一批名优品牌。重点打造“中国〃沁阳玻璃钢制品”区域品牌,引领区域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区域品牌、产业品牌建设,以重点骨干企业、优势产品为重点培育对象,引导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质量、营销能力,争创一流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截至目前,园区创建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2个(件),省级名牌产品3个、著名商标8个。通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
三是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实施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战略,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规模效应的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辐射,壮大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培育规模以上化工企业30余家,铝及铝加工企业10余家,其中:培育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化工制品企业9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铝及铝制品企业4家。积极引导和培育骨干企业(或集团)上市融资。重点支持永威集团、思可达和尚宇公司等企业整合资源,申报上市融资。利用资本市场开拓并购重组,做大做强企业规模。
四是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1)广东兴发10万吨高档铝型材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
(2)广东兴发铝业幕墙门窗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
(3)河南神火10万吨铝板带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
(4)北京金隅100万吨水泥项目,计划投资5.2亿元;
(5)思可达公司4×700万平方米太阳能封装玻璃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
(6)河南启瑞年产15万吨高性能增朔剂项目,计划投资5.2亿元;
(7)永威集团年产5800万平方米阻燃装饰板项目、计划投资6.6亿元;
(8)河南尚宇10万吨三氯氢硅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
(9)泓盛精细化工年产1万吨系列化工产品、河南焯威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海世鸿工贸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氯化石蜡-52生产装置和鼎泓工贸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氯化石蜡生产装置等项目,总投资12亿元。
(10)山西晋煤集团煤化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5亿元,建设“1830”项目。
新建重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新增产值180亿元以上。
五是建设一系列服务平台。完善行业协会和商会建设,增强玻璃钢制品企业商会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强沁阳市玻璃钢制品企业商会建设,加强会员企业之间以及会员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组织会员企业参加国内外举办的产品推介会、展销会活动,促进玻璃钢制品和其它制品企业与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提升商会的服务能力。扶持行业公共信息化建设。加强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扶持行业公共
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产品研发、检测和质量认证、信息技术支持、教育和培训、电子商务等服务,建立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体系。办好中国(沁阳)耐腐蚀制品博览会。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把博览会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端行业展会,为企业提供产品展示、交流、营销平台,提升玻璃钢制品产业集群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组织参加国内外名优产品经贸活动,引导、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定期举办产品发展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为企业发展探索新路子。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大力开展产品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扶持培育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加快技术中心建设。努力促进高等院校和社会科研机构为区内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企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难题;鼓励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和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大企业的科技研发机构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发挥技术人才、装备等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
六是培养一批技术人才。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院)等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开办各种加工技术专业培训班,为企业培养技术专业人才。积极利用省内外大专院校、研究所的力量,把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重大课题
研究和重点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推进项目、人才、智力引进一体化。加强技术员工在职培训。坚持特殊工种持证上岗、重点工种定期培训和工程技术人员再教育制度。以技能培训、岗位培训为主,开展员工在职培训活动。保护员工的民主权利、工资报酬、医疗保健、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形成了一支稳定的、训练有素的劳动力队伍。
存在问题:一是两大主导产业原料和市场为“两头在外”,对外依存度极高,容易受国际国内市场波动的影响;二是两大主导产业在产品质量、技术进步和争创品牌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三是企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技术标准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的能力不足。
10-26
10-26
10-27
10-23
10-26
10-25
10-25
10-25
10-24
10-25
10-23
10-23
10-25
10-26
10-28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