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产业集群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

    产业集群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 5号文库 ]

    5号文库 时间:2024-10-10 10:15:18 热度:0℃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第一篇:产业集群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龙源期刊网 http://.cn产业集群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 作者:季丹虎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24年第04期[摘 要]文章选择产业呈现集群成长态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第一篇:产业集群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产业集群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 作者:季丹虎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24年第04期

    [摘 要]文章选择产业呈现集群成长态势的江苏省为研究对象,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探讨了农村劳动力有效、有序转移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产业集群;农村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第二篇:浅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河南省为例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虽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但是大量事实却表明,不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影响农村、农民、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河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现状为例,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发展

    河南

    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从长远趋势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今后一段时期仍将是中国工业化的关键因素,所以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转移问题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而河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更加深远。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研究

    (一)概念界定

    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村劳动力存在的形式、工作的范畴、其转移起到的作用等有不同的界定。但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业边际收益等于或接近与零时从农民中脱离出来的富余人口的定义已被大对数学者所接受。

    (二)国外理论研究

    国外对于该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最广为人知。该理论指出: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标志,并且直到资本积累率等于劳动生产率为止。该研究对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三)国内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对人口流动限制的放松,以及农业机械化生产,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开来,农村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这期间关于这种经济现象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标志,这种因社会进步而推动劳动力必须转移到具有更高劳动生产率的活动。所以无论是流入城市还是从事农村其它产业,农村劳动力都将取得更高的收入。

    但是由于河南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还没有完全从传统农业经济和农业社会中脱胎换骨出来,第二、三产业和城镇的接纳能力弱小,所以河南省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主要转向东部沿海城市,以增加收入。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

    自由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平均利润率必须提高到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否则就没有人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这种内在的推动力促使着农业快速实现现代化来提高生产率。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土地承包经营后便可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促进了社会劳动力的分工。并且由于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促使政府对劳动力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务市场法规制度以及户籍管理制度、住房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有利于维护更多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我国后续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不高,规模不大,所以城镇发展空间还很大。

    (四)提高农民素质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首先,只有具有一定能力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够顺利脱离农村进入城市,这就迫使农村劳动力加快提高自身的素质。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之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自身素质。虽然河南农村劳动力素质一般较低,转移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和技能培训人员的比例小,但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提高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素质。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造成农村家庭结构不合理

    中国即将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由于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大部分农村出现了“空巢老人”的现象;另外,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平均收入低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等一系列问题,广大农村地区更是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老人被迫承担教育孙辈的“隔代责任”,孩子得不到父爱母爱,老人得不到关注,农村家庭结构很不合理,由于河南省农村人口众多,所以该现象特别严重,急需解决。

    (二)并不是真正的转移

    现实情况是,中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是真正的转移,他们在城市只是简单地打工挣钱,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中去,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城市没有住房,也不能享受关于居民的各项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这也是河南省的外出务工人员在东部沿海城市的生活现状。

    (三)导致部分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外流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致使农村经济发展失去强大的动力。在某些区域甚至大部分土地荒芜,无人耕种,成了名副其实的“空村”。但是这种情况也为我国加快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河南省要在这当面加紧探索,争取为其他地区的在处理类似问题上做好榜样。

    (四)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以消除的症结所在

    中国经济的外延增长很大程度来源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在这种结构下,只要付出高于农村收入水平的工资,就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这种转移是低层次的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企业采取雇佣更多劳动力的方法完成对技术进步的替代,这样不仅不利于第一产业的发展,反而更加阻碍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是未来河南省在处理劳动力转移问题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四、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的两面影响,河南省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省,应趋利避害,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河南省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源.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24.[2] 贾贵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J].西部开发,2024.[3] 毛隽.中国劳动力转移研究[D].复旦大学,2024.[4]陈江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及对策[J].理论导刊,2024.

    第三篇:浅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河南省为例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虽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但是大量事实却表明,不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影响农村、农民、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河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现状为例,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发展河南

    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

    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从长远趋势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今后一段时期仍将是中国工业化的关键因素,所以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转移问题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而河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更加深远。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研究

    (一)概念界定

    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村劳动力存在的形式、工作的范畴、其转移起到的作用等有不同的界定。但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业边际收益等于或接近与零时从农民中脱离出来的富余人口的定义已被大对数学者所接受。

    (二)国外理论研究

    国外对于该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最广为

    人知。该理论指出: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标志,并且直到资本积累率等于劳动生产率为止。该研究对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三)国内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对人口流动限制的放松,以及农业机械化生产,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开来,农村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这期间关于这种经济现象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本身就是经济发

    展的标志,这种因社会进步而推动劳动力必须转移到具有更高劳动生产率的活动。所以无论是流入城市还是从事农村其它产业,农村劳动力都将取得更高的收入。

    但是由于河南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还没有完全从传统农

    业经济和农业社会中脱胎换骨出来,第二、三产业和城镇的接纳能力弱小,所以河南省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主要转向东部沿海城市,以增加收入。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

    自由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平均利润率必须提高到全社会的平均

    利润率水平,否则就没有人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这种内在的推动力促使着农业快速实现现代化来提高生产率。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土地承包经营后便可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促进了社会劳动力的分工。并且由

    于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促使政府对劳动力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务市场法规制度以及户籍管理制度、住房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有利于维护更多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我国后续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不高,规模不大,所以城镇发展空间还很大。

    (四)提高农民素质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首先,只有

    具有一定能力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够顺利脱离农村进入城市,这就迫使农村劳动力加快提高自身的素质。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之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自身素质。虽然河南农村劳动力素质一般较低,转移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和技能培训人员的比例小,但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提高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素质。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造成农村家庭结构不合理

    中国即将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由于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大部分农村出现了“空巢老人”的现象;另外,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平均收入低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等一系列问题,广大农村地区更是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老人被迫承担教育孙辈的“隔代责任”,孩子得不到父爱母爱,老人得不到关注,农村家庭结构很不合理,由于河南省农村人口众多,所以该现象特别严重,急需解决。

    (二)并不是真正的转移

    现实情况是,中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是真正的转移,他们在城

    市只是简单地打工挣钱,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中去,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城市没有住房,也不能享受关于居民的各项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这也是河南省的外出务工人员在东部沿海城市的生活现状。

    (三)导致部分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外流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致

    使农村经济发展失去强大的动力。在某些区域甚至大部分土地荒芜,无人耕种,成了名副其实的“空村”。但是这种情况也为我国加快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河南省要在这当面加紧探索,争取为其他地区的在处理类似问题上做好榜样。

    (四)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以消除的症结所在中国经济的外延增长很大程度来源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在这种结构下,只要付出高于农村收入水平的工资,就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这种转移是低层次的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企业采取雇佣更多劳动力的方法完成对技术进步的替代,这样不仅不利于第一产业的发展,反而更加阻碍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是未来河南省在处理劳动力转移问题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四、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的两面影

    响,河南省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省,应趋利避害,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河南省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源.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24.[2] 贾贵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J].西部开发,2024.[3] 毛隽.中国劳动力转移研究[D].复旦大学,2024.[4]陈江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及对策[J].理论导刊,2024.

    第四篇: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客观分析近年来青岛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征以及对全市经济的影响,剖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因素。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分析

    1、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市内转移为主。青岛市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大,由于农村劳动力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掌握的技能有限,在青岛市区很难找到适合自己并且工资待遇较高的工作,加上生活成本较高,使得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向青岛市区周边的即墨、胶南、胶州、平度、莱西等县级市。青岛市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五个县级市按现住地、离开户口登记地户口在外乡镇街道的人口为78.4万人,其中市内的47.2万人,占60.2%,市外的31.2万人,占39.8%,市内转移占比超过六成。

    2、非农产业成为劳动力转移主战场。资料显示,户口登记地在青岛市内、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38%,商业服务业人员占30.2%,而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仅占5.4%。户口登记地在青岛市外、在本市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比更高,为59.5%,商业服务业人员占比为24.5%,两者累计占84%。上述表明,非农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战场。

    3、劳动力转移以经济原因驱动为主。青岛市五县级市转移人口中,务工经商占41.2%,随迁家属占15.4%,拆迁搬家占11.9%,这

    表明,务工经商的经济型动因是促成劳动力和人口转移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同事,随着用工需求的迅速上升、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的改善以及收入的增加,受此影响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的意愿将日益强烈。

    4、半数劳动力转移时间在三年以内。由于诸多因素影响,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在参与非农产业活动中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和放弃土地经营活动。他们或是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利用家庭辅助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利用家庭扶助劳动力来经营农业,更有一部分劳动力属于季节性外出。资料显示,青岛市五县级市转移人口中,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半年至一年的占19.5%,一年至二年的占20.1%,二年至三年的占14.6%,三年以内的累计占54.2%。

    5、劳动力短缺与农村劳动力剩余并存。在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的同时,还出现了“招工难”问题。“招工难”一方面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沿海地区的薪酬待遇仅在千元左右缺乏吸引力,不少农民工向内地转移就业:另一方面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自我发展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企业待遇、环境要求更高等,导致其流动性更加频繁,企业员工流失现象严重。但是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客观存在,与我市工业化发展程度不相适应,域城镇化发展要求也有一定差距。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推动了城镇化建设进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化转移、就业和定居促进了我市城镇化的发展。数据显示,我市城镇人口为573.5万

    人,城镇化率达65.8%,十年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农村城镇化既包括农业人口项城市转移,资金、信息、产业向城镇聚集,城镇不断发展:同时,又包括城市产业对农业的带动力,农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逐渐融入城市,实现农民城市化和现代化。当前,我市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去农民化”,既减少农民、增加市民。

    2、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数据显示,全市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占21.7%,第二产业占39.1%,第三产业占39.2%。同时,随着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发展,经济构成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24年全市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4.7:49.9:45.4调整为

    4.9:48:7:46.4.返乡农民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发生了职业转换,他们从事的行业五花八门,有养殖、工业、将主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由于有打工的经历,观念有所转变,思想比较接访,视野比较开阔,他们积极、主动地从事经济结构调整,并从农业转向非农业产业。

    3、促进了农村经济整体发展。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通过劳动力转移,激活了农村经济。2024年县域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五县级市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分别为45.9%和27.2%,同比分别上升0.8和0.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10550元,同比增长14.4%。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和跨区域流动,使农业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可能。一方面,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一旦有了较为稳定的职业,一部分人就要求将土地转包出去,使得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成为可能。另一方

    面,近年来也出现了农民工回流现象,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为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军者。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1、农村转移劳动力文化层次偏低。青岛五县级市按现住地转移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择业观点,而缺乏职业素质则直接影响了劳动力转移,大批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只适合从事以体力为主、技能较低的传统工作,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大大增加,从而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

    2、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有待改善。现有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人事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生育制度都存在明显的二元性,阻碍了农村拉动动力转移就业。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就业和生活等方面都受到歧视,就业渠道较窄,一般只能进入一些以体力劳动为主、规模较小、工作条件差的非正规部门就业。他们大多从事“脏、重、差”简单工作,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行业,使得他们难以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处于就业和收入分配的较低层次。这种经济、人格上的不平等,极大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盲目性。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育迟缓,信息服务网络和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信息平台难以发

    挥应有的作用。从调查情况看,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一是自发式选择就业:二是通过中介组织介绍就业:三是通过亲友介绍就业:四是通过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就业。农村劳动力获取就业信息主要来源同乡、亲戚、朋友,政府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充分,表明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转移的无序性和就业的不稳定性。

    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本较高。转移成本包括外出就业的交通费、劳动培训费、职业介绍信息费、房屋租赁费等。为了参与竞争而投入的教育费以及找工作的中介支出,对于收入不高的农民而言均是较高的成本。另外,劳动合同、保险制度不健全和一些私营企业的风险道德问题,导致工资兑现、因工致伤的医疗及保障方面的较大风险,使劳动力转移的风险成本增加。

    5、小城镇吸纳转移就业能力较弱。数据显示,青岛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十个重点中心镇平均人口规模为5.2万人,地方财政收入超亿元的仅有3个,城镇载体功能和带动作用不强。小城镇发展缺乏产业支撑,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社会服务设施不完善,社会保障跟不上,难以解决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就业问题,从而导致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迅速转移。

    统计科

    2024年5月30日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范文]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前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我国来说,就业难是一个长期的问题,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尚未消退的情况下,我国就业难问题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劳动力作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动力,其总量的增长、行业配置、整体素质的高低及利用是否合理,关系着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本文根据当前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为出发点,就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产生的原因、解决途径进行阐述。近几年来,在农产品价低、卖难、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对城市就业产生的矛盾,具有重大意义。

    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文就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尤其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矛盾进行初步探讨,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原因、影响及城市就业的概况的研究,分析其内在的原因与联系。针对我国城乡就业矛盾的特殊性、紧迫性,提出一些城乡统筹就业的建议,以及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企业、个人关于就业的积极合作,解决城乡就业矛盾。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就业矛盾;解决办法 ;大学毕

    早在2024年两会报告上,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总理曾在会议上提出“就业问题关系到的不仅仅是生存问题,它更涉及到大学毕业生的尊严。”可见就业问题已成为广大大学毕业生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之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是劳动力从农业活动中转移出来,进入二三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正是因为劳动力过剩了,所以才要促使他们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样才能够使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利润最大化。由于二三产业在我国主要处于城镇,所以一般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是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是促使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讨论主要分为两种,一个是指转移的地域概念,普遍观点认为在转移的地域上以省内和东部发达地区为主,呈现有中西部向东部转移,由内陆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的趋势。另一个是行业概念,普遍观点认为主要呈现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趋势,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除有少部分进入经济发达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外,绝大部分是转向第二、三产业。其中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伴随着工业化的进行成为了主导趋势。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国农村还有一亿多富裕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的大约800万—900万人,两亿农民工当中还有很多工作岗位并不稳固。

    城市总体就业概况

    自上世纪 90年代起,中国城市劳动力就业遇到了新的挑战:产业结构调整,这一过程伴随着城市化加速,产生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尤其是中国新增经济活动人口压力一直居高不下,使得正处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面临严重的就业“冲击波”。一方面,在农村“新生代农民工”目前约有一亿人,他们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15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30万人。而经济正常增长条件下,就业岗位每年只能安排12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突出,从而出现“就业难” 的局面,这也就加剧了就业压力。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等原因,企业也在不断的调整用人政策使得在就业方面出现区域性、行业性、结构性差异的特点,在一些高技能的工作岗位的招工中出现严重的空缺,从而出现“招工难”的局面。从总体上说,我国就业人口总体就业难的局面短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城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概况

    自1999年以来,大学扩招呈直线上升,每年递增60万到70万左右。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计划(2024年7月份)最新统计在校大学生是2960万人。并以每年1.3-1.6%速度扩招,2024年入学率将达到40%,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能达到5000万。大学扩招,必然带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024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再创新高,而全球的金融复苏疲软更是让形势逐年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据了解,近三年来,大学生就业率维持在70%左右。相比211高校,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点,可以达到80%以上。从地区来看,我国中西部虽然对大学生有较大的需求,但由于条件艰苦,很难招到毕业生。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

    根据本校2024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式来看,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8.9%(包括考研升学的学生)。因为我校属于农业院校,较大部分的毕业生因为专业限制,选择了去农村就业,成为了农牧食品产业的技术性人才。就全省的就业形式来看,大学毕业生就业多倾向国企或者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大公司。而这些公司往往与大学有合作的联系或者因为国家优惠政策的影响,比较愿意接收应届毕业生。

    另外,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带有季节性,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大学毕业生相比之下具有比农村劳动力更好的稳定性。然而鉴于工资标准的差异性比较大,许多中小企业宁愿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培训再上岗却不愿意高薪接收大学毕业生。

    随着我国改革深化的进程逐步实现,给予了农村务工人员更好的保障,各种保险的逐步完善,许多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逐步在城市定居下来,这无疑又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是随着深化改革进程的影响,农村城镇化的脚步逐步加快,一批批经济开发区的逐步落成,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则选择了在家乡附近或者本地新建的企业实现就业,这又减小了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这一点从今年的春运客流量的变化上就可以看出。

    总之,在新的就业环境下,企业与其他的就业单位给予大学生和农村务工人员不同方向发结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相信,前文所提到的就业矛盾随着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会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在家自主创业。我国深化改革的路线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构建县域产业发展的新格局,立足于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工业经济,以工业化加快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投身到了建设新农村的红潮中去。而大学毕业生也可以找到更适合发挥自己所学的先进知识的舞台。



    产业集群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