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合集五篇)[ 5号文库 ]

    5号文库 时间:2024-10-05 18:15:12 热度:0℃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第一篇: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化学现象去思考和发现问题,根据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不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欢迎参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第一篇: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化学现象去思考和发现问题,根据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不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欢迎参考。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篇一

    在化学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多引导、启发,学生自主的找到化学规律,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上教师的负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下面是我几点教学体会。

    1.化学教学中的很多定义、概念学生在掌握和区分时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在讲解某些定义时采用先举例,再让学生找出共同点,进而得出定义的方法,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在讲解物质的分类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物质,而教师板书的时候有意识的分类书写,把金属单质写到一起,非金属单质写到一起,金属氧化物写到一起,非金属氧化物写到一起,两大类写到一起,再引导学生总结他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而得出定义。

    2.序言的讲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序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因此培养其兴趣是关键。在这一部分应多引入一些图片、影像材料等,多介绍一些科技发展史,再通过几个小实验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培养其学习兴趣。

    3.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加深学生的印象是非常关键的。例如,在讲述如何正确闻气体气味的实验操作时,我采用的方法是先讲述正确的操作方法,再让学生演示,第二天肯定有学生忘记,那怎么办呢?第一天我们闻的是空气的气味,因为空气无色无气味,他们的印象不一定深,那么第二天让他闻氨水的气味(少量氨气毒性不大,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伤害,但气味却很大),挑一个学生演示,很可能他直接去闻,那么他一定一辈子也忘不了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方法。

    4.在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时,可以先做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确结论,再让学生做一个实验,在这里可以做一些手脚,让其不成功,再引导学生找出其失败的可能原因,这样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总比我们灌给他们要好。

    5.讲解稀有气体和氮气的用途时,应引导学生看书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总结出他们的用途,并引导学生警醒对比,比较其相同点与不同点(个别题也考其共有的性质),得出其用途相似的原因是“化学性质稳定“,从而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观念。

    6.在做《硫燃烧实验》与《铁丝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均需留少量水,但铁丝也可以放少量细沙,做完实验可以提出设问:“硫燃烧可不可以也用细沙来代替水?”引导学生放它们的原因:铁丝燃烧是为了防止红热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而硫燃烧是为了吸收污染大气的二氧化硫,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7.讲解双氧水制氧气实验时,可以顺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将书中的两个实验增加一个加热双氧水的实验,引导学生猜想,加热双氧水也能产生气泡,那么产生的气体到底是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最终可能有三种答案,即:水蒸气、氧气、两种气体的混合物,那么该如何验证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当然,学生刚学习化学,回答肯定不到位,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为了验证到底有没有氧气,该用什么进行检验呢?学生肯定知道是带火星的木条,但事实是木条并不复燃,相反可能熄灭,再进行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这里要做的是提供一些信息,及时进行引导。

    8.讲解元素符号时,为了增加趣味性,可以先不提元素符号,直接在黑板上写一个单词“gold”,问学生的意思,学生肯定都认识,反过来在黑板上写出汉字“汞”或其他的你认为学生不会写的让学生回答,学生肯定不会并期待你的答案,此时你出乎学生的意料,说自己也不会,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然后趁机引出元素符号的重要意义──通用,那么这节课一定会很顺利的上完,学生的印象也会很深刻。

    8.分子、原子是学生学习化学中的难点,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微观世界,因此树立一个微观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才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呢?适当的借助于电教手段进行演示可以使微观的结构、变化变成宏观的影像,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

    9.关于符号表示的意义,可以反过来进行讲解,如设问氢元素怎么写?一个氢原子符号怎么写?从而得出元素符号既可以表示该元素,也可以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在通过提问铁的元素符号怎么写?一个铁原子的符号怎么写?铁物质的符号又怎么写?引导学生得出“Fe”,反过来,氢气又怎么写?由于学生学过氢气的化学式,会写其化学式,再通过几组例子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分子构成的单质其对应的元素符号只能表示两种意义;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对应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三种意义。

    10.核外电子排布:先教给学生如何画原子结构示意图,再让两名学生到黑板分别画金属原子结构示意图、非金属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最外层电子数少于四的多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表现其金属性;最外层电子数多于四多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表现其非金属性;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氦为2)是相对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多为稀有气体元素。当然,这些结论都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书写、思考而得出得结论。

    12.书写化学式应先讲解规律,即根据化合价进行书写,等学生差不多会写了,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即化合价绝对值交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为什么要等到写得差不多再找规律呢?主要目的是为了以后求算化合价打基础。书写练习时要由简到难,如先写氯化物化学式,再写氧化物化学式,再写“几氧化几某”,再写酸、碱、盐的化学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每类书写时教师先演示几个,然后在找学生到黑板写,其他在下面写,让学生对黑板学生进行讲评。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着课程改革,在我理解课程改革的精髓就是改掉以往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思想,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将一些,这样即减轻了教师课堂上的负担,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意识,何乐而不为呢?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篇二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同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实现我国“四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矗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 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 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篇三

    学习新课标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和师生角色的转化!

    1、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2、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篇四

    化学中考分数只有50分,所以一些学生非常不重视化学,觉得这只是一粒芝麻,和其他的西瓜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我感觉到压力好大。学生不要学、学习枯燥,要背要记要动脑,多累啊!但是,明知是苦,也要发挥乐观主义精神,不到最后一刻,也不能放弃一个学生。以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对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中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有一些体会,与大家共享,恳请各位老师指正:

    (1)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减小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2)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思维方法。

    近几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近几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老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并用于指导自己得教学,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5)加强实验教学,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就可以获得较高得分数。

    总之,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首先要扎扎实实抓各学段的合格率,这样才能提高初中毕业合格率,最后取得高的升学率及较好的优秀率。

    第二篇:初中化学《二氧化碳》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推荐)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教学案例

    教师:王 凯

    目前,课堂教学现状是课程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且主要以灌输的方式硬塞给学生。虽然学生习得的知识很多,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未见提高,而精神的自由反被禁锢起来。知识塞满了学生的心灵,未为精神的自由奔放留下空间。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本文将以《二氧化碳》一课为例,就“问题中心”的教学设计作一简要剖析。

    一、两种迥异的教学设计

    教研组内两位教师将对《二氧化碳》一节内容进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两位教师展示了两份截然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一: 这一设计方案认为这是一堂典型的化学课,应遵循现象---性质---应用这样的思路来设计课堂教学。即先由教师演示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得出CO2所具有的性质,由此性质可以知道CO2具有什么样的应用。一个个实验,一条条性质,做完实验也就学完知识了。最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二: 另一教学设计如下:先给学生一包膨化食品(里面充满某种气体),告诉学生里面的气体主要是为了防止食品腐败。包装袋内的气体可能是CO2,也可能是其他气体。这堂课中学生的任务就是检验袋内的气体是否是CO2。根据前面学习的O2的知识可推知,要检验气体是否是CO2,必须知道CO2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于是边学习CO2的知识,边设计实验方案检验是否是CO2气体。利用性质验证气体是否是CO2的过程也就是掌握CO2性质的过程。

    二、两种教学设计的课堂实践对比

    两种设计方案孰优孰劣,教研组内教师的意见分歧不一,一时间难以定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上述两种设计我们都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以期能找出两者的差别。

    设计一的课堂:在这一设计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通过教师的逐条演示、分析,学生学到的知识条理清晰,整个关于CO2的基本知识体系完整而严密,有利于学生记忆掌握。整个课堂秩序竟然、流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的淋漓尽致。但这个设计最大的缺陷是忽视学生的个体经验。经验是杜威教学哲学的关键词之一,学生是通过经验获得知识,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提供给学生必要的经验。可在这一设计中,学生仅仅是听、看,没动手的机会,或者说,所得到的仅仅是一些“二手”的经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知识往往是惰性的,很难在实际的生活中应用。

    设计二的课堂:在这一设计的课堂中,学生一开始就对检验袋内气体是否是CO2表现出极大地好奇,都有探究的欲望。要检验是否是CO2需要知道些什么?怎样来设计方案?具体操作中又出现了一些不可预测的难题急需解决。难题一个个被解决,学生“沉浸”入了课堂之中。学生想的多、问题多、讨论多、动手多,课堂气氛活跃,简直有点闹。学生在自我探究中结束了这堂课,都感觉时间过得真快,意犹未尽之感强烈。

    从课堂教学现场来看,两种教学设计的实际效果差异是明显的。组内教师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分析。学生地位的不同

    设计一中,学生在大多数时间内是被动地静听、接受、记录。学生是一个需要进行知识灌输的接受者,其主要的思维方式是记忆。设计二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索者,他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成就动机激励着学生去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学生是自主的,有足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人,是一个与教师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体验的人。教师作用的不同

    设计一中,教师是权威,只知识的化身。教师的作用就是将自己用之不竭的知识“倒”给学生。设计二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探究的组织者、资源的提供者、是课堂的管理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教室的物质和心理环境,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意义的解决问题的情景来获得经验。教师由“一线”退居到“二线”。课程观的不同

    课程到底要给学生提供什么?设计一中,教师以学科知识作为课程的关键内容,把传授学科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课程成为学科知识的总和。而设计二中,经验的地位则明显地被加以突出,“经验是学生对所从事活动的思考中形成的”。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探索,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经验,因此,课程也就成了学习经验。教材利用观的不同

    设计一中,教师忠实使用教材,正确而全面地传授教材上的知识是教师的首要责任,教材具有权威性。而在设计二中,教材仅仅是一种资源,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能从教材中找到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教师并非“忠实”于教材,而是持“创生”取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与调整。

    三、对两种教学设计的知识论分析

    无论从教学设计方案还是课堂实践来看,这两种设计的差异是明显的,可谓针锋相对,各执一词。为什么会有怎么大的差异呢?其更深层次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其实不同的设计背后是不同的教学理念在交锋,对此我们应作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让背后的理念明晰起来,使得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能从中领略到课堂教学 “差异”之魅力。是什么理念在交锋呢?

    教学设计深受学习理论的影响,学习是如何发生,教学应跟随学习作出积极的调整。而学习理论则又受知识观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学设计是随着知识观的变迁而改变。教师持怎样的知识观,就将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教师的知识观必定将影响具体的教学实践。因此,在这两种不同的设计背后其实是两位教师所持知识观在交锋。下面我们将从知识论的角度对这两种设计进行分析。1.对知识的目的认识不同

    在教师的内心深处总隐藏着知识的目的观,学习知识到底是为了什么?学习CO2有关知识难道仅仅是为了知识吗?这些知识于学生有何用?我们总是说通过知识的传授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可知识的堆积就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吗?

    设计一中,教师引导学生一条一条地学习CO2的性质,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更多地是让学生堆积知识,然后仅仅在课堂的最后阶段应用一下所学的知识,这样的应用也不过是换种方式让学生记住知识而已。因此,教师认为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能记住知识,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考出好成绩。而设计二中,学生是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CO2的知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知识的性质认识不同

    设计一中,教师更多地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准确反映,具有客观性、中立性。知识可作为客观事物,由教师传递给学生,学生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将CO2的性质一条一条传授给学生,学生则逐条接受。

    设计二中,CO2性质的学习是在具体的“情景”---袋内气体是否是CO2---中学习的。基本知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必需的支撑,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的。这些基本知识并非教师“传授”,而是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在师生间、生生间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的。在这一设计中,教师认为知识具有情景性、建构性和文化性。3.对知识的存在方式认识不同

    设计一中,教师认为知识是存在于书本之中,是外在的客观之物,知识和具体的问题情景是可以剥离开来的。于是我们可先单独传授知识,然后再通过课后的应用练习,试图将知识和问题情景结合起来。但这样通常会出现难以结合的情况,于是知识于解决问题无用,所谓的“高分低能”现象由此产生。而在设计二中,知识不是孤立的外在之物,知识和问题任务天然地结合在一起,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就习得了知识,不存在知识与其产生的“土壤”分离的现象,这样的知识是有根基的,是活的,于是知识也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总之,“学科中心”的教学设计中,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完成教材规定的内容,学习是为了能考从好成绩,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意义而言,仅限于此。“问题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设计方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与研究。必须提醒的是,我们应对问题的理解进行适当的扩散,它具有包含广泛类别的多种多样的活动,不仅仅限于传统上所认为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特征是这种活动必须具备完整任务的特点,而不仅仅是零碎的片段行动。

    教学案例:

    课题:

    《二氧化碳》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关于教学案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为广大教师普遍接受,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给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提高控制课堂的能力,合理处理意外事件的发生等都成为教师接受挑战的新课题。教师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案例。使鲜活、变化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学案例就是记录精彩课堂片段。关于案例内容、格式及要求如下:

    标 题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

    联系方式:

    例:

    一、案例主题

    “燃烧与灭火”演示实验的意外事件的合理解决

    二、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七章课题一“燃烧与灭火”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失误,演示实验出现了意外;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从容、适时、合理的解决。

    三、案例实录及评析

    四、案例反思

    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个意外事件,一是教师演示实验的失败,一是学生的回答与老师预想的回答发生矛盾。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但在处理上觉得是恰当的,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演示实验失败后我没有强调客观原因掩饰实验的失误,而是面对失败承认了错误,并组织了学生探究了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药品用量、反应条件、装置的改进等方面提出改进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体现了在课堂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而面对学生的回答与我的预设发生矛盾时,我没有严厉的批评和断然否定,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亲自探究自己的结论,引导他自己得出回答错误的原因,并给予鼓励表扬,发扬了该同学的积极性。这种做法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参与实验,参与探究结论的新理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第一,老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预料到一些以外情况的发生,显得有些措手不及。这也使我感到:教师应认真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还应充

    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甚至还应补充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得心应手。使整个课堂是连贯的,学生是愉快的,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这样的课堂才会鲜活,才会散发出持久的生命芬芳。第二,由于课堂上的意外事件,改变了预设的教学时间,预设的学生练习没有完成。但是,师生能分析意外事件,想办法处理了教辅、教材以外的内容,使思维得到深化。实现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注:页面设置以本附件为准。

    A4纸,上下页边距2.54厘米,左右页边距3.17厘米,每页44行,1.25倍行距。

    荐上教版

    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很实用)荐化学

    荐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3000字)荐初三化学教案

    第四篇: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张丽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课程中新增了实验内容,加大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必定给我们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不可避免地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如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则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点。

    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六章课题一“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失误,演示实验出现了意外;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从容、适时、合理的解决。

    案例描述:

    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所需要的药品。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碳酸钙和稀硫酸也是反应速率适中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我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硫酸的浓度的用量再稀一些;使用的大理石块再大一些或者在小一些等等;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们得

    的预设发生矛盾时,我没有严厉的批评和断然否定,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亲自探究自己的结论,引导他自己得出回答错误的原因,并给予鼓励表扬,发扬了该同学的积极性。这种做法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参与实验,参与探究结论的新理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老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预料到一些以外情况的发生,显得有些措手不及。这也使我感到:教师应认真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甚至还应补充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得心应手。使整个课堂是连贯的,学生是愉快的,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这样的课堂才会鲜活,才会散发出持久的生命芬芳。

    2024年11月16

    第五篇: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东宁县第二中学 张伟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案例摘要】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课程改进以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化学教师的重视。“黑板上画实验”、“纸上谈实验”的现象在中学里已逐渐减少。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尊重客观事实。实验中应真实地反映和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课本的叙述不一致时,不能违背事实来复述课本中有关对实验的描述。这都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原则。

    【主题词】化学 探究 氧气含量

    【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在这次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了红磷燃烧完成后,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超出五分之一的情况,经过反复多次实验,情况并没有好转,导致备课过程中的少于五分之一等应对无功而返,形成矛盾。

    【原因及解决方案】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这个实验的操作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我思考良久,反复试验得出这样一个原因:因为前一节课刚做了该实验,到这个班实验时,倒掉1/5的水,就开始实验,空气没有迅速地充满集气瓶,导致进水接近2/5,为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出现,特提出以下注意事项:

    1、如有连着上的不同班级,在上完第一个班后应及时倒掉瓶内的水,并取下塞子,让空气充分进入集气瓶。

    2、把装有燃烧着红磷的燃烧匙伸入瓶中时动作要迅速,尽量减少瓶内空气的逸出,塞紧后还要用水密封瓶口,保证装置不漏气。【案例教学过程(节选)】

    【导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物,也知道了其中一些气体成分的含量,那么,同学吗,我们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生:思考

    师:我提示一下,想要检验氧气含量,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分小组讨论)需要将氧气从空气中分离 师:下面开始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在做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同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并了解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兴趣所在。开始学生看到燃烧后冒出浓浓的白烟,表现出感兴趣的样子,但不是很强烈。但当打开弹簧夹水从烧杯沿导管进入集气瓶时,他们吃惊了,不停地小声说:“水被吸进管里了!水进入集气瓶里了!水是咋进去的呀?”课堂气氛骤然上升,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

    “接近1/5了„„到1/5了”。一切都在我的预料当中,“呀,超过1/5了”,我一看,已超过1/5标刻线的液面还在不断上升,等它停下来时液面都快接近2/5了,这是怎么了?,我当时就懵了,大脑一片空白,我预先准备好的用来解释如果实验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少于1/5的三种原因可能是:“①装置漏气,有部分空气进入;②红磷不足,瓶内氧气未反应完;③装置未冷却到室温等”还能用来搪塞学生吗?

    【反思】进入集气瓶中的水为什么会接近2/5呢?都快多了一倍了。下课以后我不断地思考着这些问题。怎么会大于1/5呢?一般不是都小于1/5吗?虽然我做实验从来没有出现过小于1/5的情况,但我每次都会给学生分析如果实验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少于1/5的三种原因,为什么会讲呢?是因为课本29页有一个讨论,就是讨论所测得的氧气含量少于1/5的原因。当然,进入集气瓶中水的量略大于1/5,也属正常,因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应略大于1/5但不会达到2/5啊。红磷点燃时,温度很高,当燃烧匙伸入集气瓶时,如果速度太慢,以至于一部分空气膨胀后,逸出了集气瓶,这导致最后进入水的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的原因。可我多年养成的规范的操作习惯,是不可能发生上述情况的,但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我回到化学准备室重新领取了一套仪器进行实验,结果水位上升约为1/5,然后把这1/5的水倒掉重新实验,结果又大于1/5,接近2/5了。我又做了第三、第四次做实验,结果和第二次相同,我觉得“倒掉上升的1/5的水连续实验”这一操作有问题。原因可能是迅速倒掉集气瓶中的水,空气没有完全进入集气瓶,集气瓶里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形成负压。水面之所以会超过1/5是因为倒掉1/5的水后空气来不及填充这部分的空间就开始实验了,瓶内压强本来就小于外界大气压,红磷燃烧又消耗了瓶内的氧气,所以水面上升超过1/5。于是我重新做了实验,倒出去1/5水后,拔下塞子,过一会儿,再做实验,结果水位上升约为1/5。至此本节课实验失败的原因就找到了,本节课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正是因为前一节课刚做了该实验,到这个班实验时,倒掉1/5的水,就开始实验,空气没有迅速地充满集气瓶,导致进水接近2/5。

    为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出现,特提出以下注意事项:

    1、如有连着上的不同班级,在上完第一个班后应及时倒掉瓶内的水,并取下塞子,让空气充分进入集气瓶。

    2、把装有燃烧着红磷的燃烧匙伸入瓶中时动作要迅速,尽量减少瓶内空气的逸出,塞紧后还要用水密封瓶口,保证装置不漏气。

    经过改进后再次实验,发现这次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也没有了疑惑。【感悟、反思、体会】

    这个反常的实验,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作为教师,在实验中必须坚持科学态度,对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尊重事实,切不可不管实验情况如何,公布统一的“标准”现象、结果、分析等来糊弄学生,这不是科学严谨的态度,而且这样的老师也得不到学生的尊重。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合集五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