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读大学有感2024.2.15

    读大学有感2024.2.15[ 7号文库 ]

    7号文库 时间:2024-10-23 10:00:49 热度:0℃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第一篇:读大学有感2024.2.15读《大学》有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大人者,君子也.明明,为昭彰,显明的意思.明明德,即将“德” 彰显出来.这“德”不是“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第一篇:读大学有感2024.2.15

    读《大学》有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大人者,君子也.明明,为昭彰,显明的意思.明明德,即将“德” 彰显出来.这“德”不是“心外”之物.比如说,我们见孺子之入井,会有恻隐之心,孺子见鸟兽之哀鸣,会有不忍之心,鸟兽见草木之被摧折,会有悯恤之心,这恻隐、不忍、悯恤便是我们的本心,是天理.冬天时我们自然会惦记起父母的保暖,夏天时自然会惦记起父母的暑热,这是“天理”作用的结果, “天理”是人内在之“善”,正是在内在之“善”使我们在具体的日常经验生活层面上作道德之实践成为可能.即是人的内在之善,何以还需要通过修身将它“昭彰,显明”出来呢?因为好色,好财,好名,嫉妒,恐惧等等七情六欲会像浮云一样蒙蔽人的心智,当然这七情六欲兼是人心应该具有的,就是不能因云能蔽日,就将天不要生云一样,但是对它们不可执着,对它们一执着,就都会成为良知的障碍.比如一个盗贼,他的贪婪莫非就是他的本心吗?他其实仍有行善的可能,亦有悔改之时日,但是他的心为私欲所阻,所以常不能克制自己的贪念.又如一个嗜赌之人,每每会对自己的行径悔恨不已,这便是他的本心在起作用,但他又往往不能摆脱赌瘾的纠缠,如果不下别人一分,自己百分,别人十分,自己千分的苦功夫去克制自己,恐会为赌瘾所蔽锢,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我也是这样,经常立志,每日要背诵英文若干,但往往会被安逸,享乐之事所吸引,忘却此志, 诵读英文是我内心明白渴望的,我却会被懒惰所缚.难道这些贪婪, 赌瘾,懒惰即是我们的本心?我想,如果将人的本心喻作明镜的话,它们则是镜上的灰尘,需经常擦拭,这擦拭的过程,便可称作“明明德”.圣人之知如青天白日,贤人之知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阴霾天日.虽有昏暗不明,但分辨黑白却是一样的.如我虽是愚人,如能有在困境中学习的功夫,仍有沿着云霭缝隙间太阳的余光,而“明明德”的可能.而“在亲民”之“亲”是“爱”的意思,但这“爱民”与墨家的“兼爱”有所不同.有何不同,需归本溯源看“明明德,在亲民”这个句子的源头.《尚书.尧典》中有: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彰明,协和万邦”的说法, “明明德,在亲民”即是从中化解而出.“九族”者, 《孔疏》上有云:上至高祖,下及玄孙,是为九族.九族具体来说就是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在此代指一个人的妻儿老小.亲近自己的妻儿老小是人的本性,所以要将仁“达于天下”,就要从亲近自己的亲人做起.孟子在<尽心.上>阐述过这个意思: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君子爱自己的亲人,从而施仁德给百姓;施仁德给百姓,从而爱惜万物.儒家的爱民是推己及人,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墨家无等差的爱是不同的.儒家认为这样的爱民才合乎人的本性.而墨家的兼爱则太过了,过犹不及,儒家是不认可的.所以,如果说“明明德”是将人的本心彰显出来, “在亲民”则是从对待自己的家人做起,让人积极地参与道德之实践, “明明德”是“知”, “在亲民”是“行”.“明明德”是修身,正心,诚意,致知, “在亲民”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在亲民”是知行合一,是大学一书中提纲挈领之语句.正如王阳明所言: “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德也.”

    而“止于至善”,即以至善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有了这个目标, “明明德,在亲民”才不会失去方向.天命之性,粹然至善.至善即为良知,是“一”,是绝对本体,它先验地实存于人心中,超越一切时间,历史,文化的限制,“良知之在人心,灭间可圣愚,天下古今所同也.”如《礼记》曰: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在这儿,深爱是婉容的根本,如同“至善”是“明德”﹑ “亲民”的根本一样.如果不以“至善”为努力追求的目标,为需要无限接近的那个原点,即会有长短而无尺度,有轻重而无权衡,有方圆而无规矩,明德,亲民之学即会有“支离破碎,错杂纷纭”之风险,即所谓“明德,亲民之学大乱于天下”.而如果确立了“至善”这个目标,则心不妄动而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有所得.“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篇: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一):大学之道在“修身”

    丁茂顺

    《大学》是《礼记》的一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后被列为《四书》之首。那么,《大学》讲的是什么呢?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修身”二字。

    一章

    《大学》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三纲八条目”.“三纲”即明明德、作新民、止于至善三纲,讲的是世界观。“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则是方法论,实现“三纲”的途径和方法。

    “三纲”是《大学》教诲人们,学习、求知的要实现的目的,光大自身的德性,在此基础上与众人(带动)一起进步、自新,最后实现人与社会、社会与万物的至善至美的境界,三纲的起始点是光大自身的德性。“三纲”是推己诸人,由小及大,因近至远的过程,是做学问的真理。

    “八条目”,讲的是实现三纲的方式方法,从格物到修身,从修身到平天下,由小及大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四条都是为了实现“身修”,而“身修”又是实现“家齐”、“国治”、“天下平”的前提和关键。“八条目”是自内向外,始轻终重,由微至宏的过程,是获取真理的科学方法。

    然而,面对“止于至善”和“平天下”等如此宏大的理想,如“不积跬步”是“无以至千里”的。正如《大学》所言“自天子及庶人,一是以修身为本”,自身不“格物”、不“致知”、不“诚意”、不“正心”,是谈不上“身修”的,当然再谈“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更是迂阔了。从简单的做起,从小处做起,从自身做起,是研学“大学之道”的开端。世人说儒者多迂腐,那应该指的是多是空谈大道理,自身修为却很欠缺的“腐儒”,他们自身也是背离“大学之道”的“离经者”.二章

    关于“明明德”.《大学》中,引用了《尚书》中西周、殷商、虞舜三个时代,关于“明德”的论述。大有总结承继今古圣王“明德”之道的意味,此处也可管窥孔子总结三代以来文化所付出的心血努力。同时也点明了《大学》以“德”为核心哲学研究内容。

    三章

    关于“新民”.《大学》中,从商汤王的自新,说到西周《康诰》的“做新民”,最后到《诗经》的其命维新。从个人,到人民,到国家天下,层层递进了“新民”的范围,一以贯之。

    四章

    关于“格物、致知”.对于这两个条目的解释被认为已经缺失。现存的《大学》中关于孔子论听诉讼的文字可以作为参照。了解万物万事的“事理”,便是格物,总结万物万事的“事理”我们就会了解,掌握天地间规律,做到“致知”.从“格物”的字面上推导,更接近与对具体事务的联系,对自然和人类实践活动的研究。

    五章

    关于“诚意”.“诚意”的关键是不要自欺欺人。一来自饰自伪无用更无益,二来“诚意”能使人“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有百益无一害。诚意,是对“致知”(通晓万物之理)后对人的看法,得自然之道而做自然之人,可谓是以天理言人事,所以说“知致而后意诚”.六章

    关于“正心”.“正心”的关键是不偏激,不为外物干扰,能够保持自然理性的态度面对人和事。

    七章

    关于“修身”.“修身”的关键是“正身”,“心正而后身修”,内心不受外物干扰,那么反应到我们做人、做事方面就是要秉持一颗自然之心来来处理人和事,客观、公正来看待问题,做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好”.八章

    关于“齐家”.“齐家”的关键是“其家不可教,而教人者,无之”.“齐家”之法有二,一是以身作则,处理好父子、夫妇、兄弟的关系,二是要永保赤子之心来对待父子、夫妇、兄弟。做到,这些才可以“一人定国”.特别要指出的是“齐家”是紧接“修身”后的环节,是“推己诸人”的第一个环节,“恕”道的开始,也是《论语》中关于“仁”道产生的发端。正如《诗经》上讲的“宜其室家”.九章

    关于“治国”.“治国”是《大学》的最后一章。内容上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永持“絜矩之道”,推己诸人,从自身修为到家到国;二是“得众得民”,谨慎自身的行为和操守,“好民之所好、乐民之所乐”,通过“德”性来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即“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才,有才此有用”;三是“尊贤”,尊贤远小人,国家方可长治久安;四是“理财”,处理好“利与义”的关系“先义后利”,则国治,天下平。

    十章

    “修身”更是《大学》的通篇所反复叮咛的,三纲的出发点是光大自身的德性(本意也是修身),八条目的关键点是“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均是实现好修身的前提步走,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修身”之后的推己诸人的结果。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修身”即是学习、获取、掌握和实践“大学之道”的“根本”所在,是告诉我们人之所以为人所首要要做的“事”.大学之道,其实就在我们身上,一思、一言、一行,而已。

    读《大学》有感

    (二)张薇薇

    盖因近日天气多雨,窃以为正是读书的好时候,故把珍藏的《大学》拿出来又读了一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里的句子。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近日所读的就是常见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古时读书人追求的“修齐治平”了。横渠先生曾言读书人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道出了儒家对理想的追求和实践,代表了传统中国人的担当与责任。

    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学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为人处事的标杆,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读书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诫读书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须时时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学习,谨守品行。之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也。

    “君子必慎乎其独”,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则应当人前人后一个样。独处时最能反应一个人的德行,自古至今,有多少道貌岸然,人前人样、人后鬼样,披着羊皮的狼,祸害世间。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广博的知识、深厚的阅历,更需要有一颗正直无私的心。心正才能摒弃个人好恶、世俗偏见,正确的去判断。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胸怀如大海,纳万物而波澜不惊;如宇宙,日月星辰运行其间,而静默不语。人有才,惜之、爱之、举荐之、助之。社会有此伯乐,则中华幸甚。

    大学短短的二千来字,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

    每每想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我心中总会有难抑的向往与膜拜。每读一遍,总会有新的收获。作为手中握有人民赋予的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心中更应该时刻警醒,“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刻记住自己的权力来自何处,又要用之于何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难道我们尚且不如2024多年前的古人吗?

    谨以此文自警自勉。

    读《大学》有感

    (三):修 齐 治平

    年过“知天命”之年,又拿起《大学》咀嚼了几遍,更有些感悟。

    《大学》为我们指明了人生进修的阶梯: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目”,然后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实现“三纲目”的途径。内涵深刻,振聋发聩,对我们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等问题都具有深刻而实际的指导意义。

    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做人可以平凡,但绝对不可以平庸。做一个不平庸之人,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做人要彰显内心的光辉品德,要把普天之下的人民放在心上,胸怀天下,志存高远,要永葆一颗至真至善的善良之心。在追求经济利益高于一切的今天,在倡导“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今天,我们扪心自问,为人之本的“德”究竟还存有几何?人性光辉中最美丽、最温暖的“至善”还存有几缕?

    成就一番事业,这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和追求。然而,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急功近利的浮躁和难以言状的焦虑,成为了我们这个转型社会的突出表现,终日思索成功要诀而不得其门,于是乎,抱怨这抱怨那的,丝毫不审视自己。其实,《大学》早就给我们指明了道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事有始终”.也就是说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定位,明确一个跃之能及的志向目标,保持一颗平常心,做事思虑周详,坚持做人做事善始善终的要求。而不是好高骛远,心浮气躁,半途而废。需要“适可而止”和“知足”的心态去调整、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持之以恒地付出应有的努力。倘若我们具备了这样一种为人做事的品格和精神,试问成功离我们还会远吗?

    除了事业,人生的另一头就是婚姻家庭。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压力之剧增,事业和婚姻家庭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和谐的音符。多少人为事业和家庭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而顾此失彼,多少人为了自己所谓的“事业”而摈弃糟糠之妻,一些人则为了家庭而放弃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中国有句俗话: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于事业是何等的重要,可以说是个人事业的基础,这也是《大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所表达的哲理。因此,不论你从事何等崇高的事业,也不论你工作再忙再累,请记住“必先齐家”.无论是立德,成事,抑或齐家,都离不开修身。不重视自身修养,就不会有远大的志向;没有远大的志向,就不能勤奋治学;不勤奋治学,就没有出色的才干,也就无从谈起成就功名。而最好的进业修身之道就是多读书,更要多读“圣人”的书,可以启迪心志,开阔视野,可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成就高尚的人格,可以洗涤心灵,净化灵魂,让人更好地感受生命之美,自然而然也就成就了个人的事业。

    回想少年时代,在充斥着做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谆谆教导中,耳熏目染,立誓为祖国、为人民做个有用的人,周恩来总理便是崇拜的对象。第一次在课文里读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心中充满了深深的震撼,但是并不知出处。工作后,面对着第一份严重污染的工作及环境,在百无聊赖、情绪低落中,偶尔得到了《大学》一读,激起了自己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一改颓废,发奋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境遇。

    现在,关注着年轻一代的成长,有很多感慨!提高年轻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他们的远大志向迫在眉睫。在班组建设中充分利用早会和大讲堂的时间,带领班员们学习、感悟“四书五经”的精华,以此来滋润心灵。

    想起,周总理的一句话:“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气魄和胸怀多么令人肃然起敬!

    春天来了,让我们敞开胸怀,迎接时代的伟大变革吧!

    (国网临沂供电公司信通分公司 吴学进)

    第三篇: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广州是黄埔区荔园小学 六<1>班陈念慈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又一个寒假过去了,寒假不仅有游戏,也有学习。虽然寒假作业很无聊,但是也有一些有趣的作业,今年的寒假我就读了《大学》的9—-12章。

    虽然9—-12章看起来不多,但是要真的背起来,还是满费劲的。因此我想了一个法子:先理解文章的现代文,再把文章读熟,读熟了之后,就开始一小段一小段的背,背的时候集中精神。这样,背起来就轻而易举了。

    《大学》使我明白了许多。如果你上面的人不以诚心待你,那你就不应该不诚心对你下面的人;如果你左边的人不以诚心待你,那么你就不应该这样对你右边的人;如果你前面的人不以诚心待你,你就不应该以这种态度对待你后面的人。这不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生活中也应该像文中所说的“以诚心待人”这样,这个世界才会充满爱。如果每一个人都是拥有着一种报复心理的话,那这个世界将会多么的无情啊!应该拥有一颗宽容的心,不要有一点事情就斤斤计较。

    第四篇:读《大学》有感(定稿)

    读《大学》有感

    三年级以来,我们学习了经典古文《大学》,它不是大学的那个高等学府,而是大学这们学问。学完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懂得了许多修身做人、理财持家的道理。

    《大学》总结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四个人一生实现实现远大理想的品德。“修身”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是书中说的理财,“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意思是:生产的人多,消耗的人少;管理财富的人勤奋,动用财富的人节省,才能使国家的财富经常充足。《大学》里的大道理大学问很多,还需要我们去慢慢理解。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并做出行动,明天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第五篇: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这个暑假重新拜读了经典儒家著作《大学》,这本书其实不长,全书宋代儒家大师朱熹统计一共有1753个字。其中分为两个部分,经和传,经有一章共205个字,传10章共1548字。然而就是这不到两千多字的文章中蕴含着巨多的哲理。如今我们随便写一篇文章就是3000字以上,硕士博士论文更是洋洋洒洒就到了几万字,还有些博文、知乎文章却读之无物。“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看来墨不在多,有意则灵呀。

    这次读后感重点分享我特别喜欢的句子,也是对我非常有启发的句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刚开始还真把“大学”当成我们的大学,但是这里的“大学”是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解释过来就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自己理解的意思是: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意志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沉静,沉静才能够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大学》里面有很多类似的句子,总是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地给我们讲道理,告诉我们我们确实可以做大事,但是我们需要一步一步从小处着手,只有把一件件小事做好了,把基础打牢了,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实现最终目标。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讲的就是这意思。

    《大学》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怎么做人的一部儒学著作,在其中它特别强调诚信,指出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段话中最后落脚点到了格物致知,但是也在告诉我们“诚”,其实我觉得“诚”也并不是讲的诚意,一个人对别人要诚信,对自己也要诚意。很多人都喜欢自己骗自己,有时候明明知道事实不是他所想的,他却偏偏自己安慰自己。有时候明明想做成一件事情,明明知道做那件事情自己需要付出什么努力,但是由于自己的懒惰恐惧贪婪最终还是没有做,自己忽悠自己。“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事杂;为学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这段话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学者”要“诚”,如果不“诚”,那么就不能做善事,也不可能是善良有善心的。这是在做人方面,做事方面也是一样做学问,学习心得事物,如果不诚心,那么事情最后也是做不好的。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只注重短期利益,眼光却不放长远,殊不知,不守信约,我们可能有暂时的财利;有了诚信,我们却会获得终生的财富。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是人生成功的基石。在成长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重修养诚信的美德,它将会使我们未来的人生和事业受益匪浅。

    “大德教化,兼善天下;小德川流,独善其身”。在《大学》中还强调我们要修身,认为做人的要诀就在于把全部的力量用于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古人也说过“兰芳不厌古幽,君子不为名修”、“高于微言,所以修身”、“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苦;君子道玄而修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可见古人对于修身是多么的看重。在《大学》中写道“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行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治理天下和国家,严峻刑法虽可收敛一时,但却会引起潜在的忧患,不如修养道德,推行仁义,广布德择,凭借德政,推行仁义,则山不可当,水不可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治国理念﹣﹣推行仁政。其实纵观整个《大学》,它无处不在给我们传递正能量,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做人它都告诉我们要仁义,要诚信,要着眼长远,要温和。我认为身处在这个物欲横流、快节奏的社会,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读读老祖宗的书,听听他们的话,及时摆正自己的心态,更需要的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刻唤醒我们心中的善良。人之性好比千里马,因后天气拘物弊,有的变成千里马,有的变成驽马,有的变成病马。我们本性善良,只因物欲所扰,情欲所障,而迷失了自我。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人生的真谛,认识自己,修将自己,明白大道之本,识透生命之源,成就自己。

    《大学》已经流传几千年了,这么多年一直被人们钻研学习着,虽然我已经翻阅学习《大学》几次了,但仍然是只有粗浅的认识,想必还是要继续学习学习,可能才会有更深的了解,也希望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学一学。



    读大学有感2024.2.15.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