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积极构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大力培育区域特色块状经济

    积极构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大力培育区域特色块状经济[ 7号文库 ]

    7号文库 时间:2024-10-23 22:01:32 热度:0℃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第一篇:积极构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大力培育区域特色块状经济积极构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大力培育区域特色块状经济浙江省乡镇企业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以小企业、大容量,小产品、大市场,小集群、大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第一篇:积极构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大力培育区域特色块状经济

    积极构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大力培育区域特色块状经济

    浙江省乡镇企业局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以小企业、大容量,小产品、大市场,小集群、大协作而闻名的产业集群区,在全省工业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创造了浙江制造业50%以上的产值,近60%的税收,70%的出口总量和80%的就业岗位。由产业集群构成的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已成为展示浙江工业化水平的一张品牌,也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浙江乡镇企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特点

    浙江乡镇企业产业集群(区域特色块状经济)起步于“九五”时期,经过近10年的滚动发展之后,至“十五”期末,产业集群区数量不断增多,规模逐步壮大,大都成了当地的“聚宝盆”,并涌现了一部分主导产业突出,产品销量位居国内市场前列的单打冠军。目前,全省年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区块有604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283个,100亿元以上的35个,300亿元以上的5个。这些产业集群区块涉及的行业领域十分广泛,有汽摩配件专业区、纺织服装专业区、制革皮鞋专业区、家用电器专业区、五金机械专业区、眼镜专业区、领带专业区、袜业专业区,等等。专业区的经营范围,大到一个产业,小至一个产品(零部件),充分显示出“一地一品”的特色。

    纵观浙江乡镇企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具有四个鲜明特点。一是集聚空间化。生产同类及相关产品的企业在特定的区域空间上相对集中,进而把块状经济的“蛋糕”做大,这一点,在浙江的产业集群中尤为明显。仅诸暨市通过产业集聚已涌现出店口五金、山下湖珍珠、枫桥衬衫、陶朱贡缎、大唐袜业等块状经济。其中大唐袜业专业区年产袜子88亿双,产值达100多亿元,不仅振兴了大唐经济,而且辐射到周边10多个乡镇。二是区域个性化。在现有年产值超10亿元的283个产业集群区块中,具有“一镇一品”、“一县一业”特色区块的占到70%以上,绍兴轻纺、海宁皮革、嵊州领带、柳市低压电器等等由此名扬国内外,尽显“块状经济马赛克”亮色。三是投资多元化。由于产业集群区创业环境优,公共设施配套,成为外商台商投资创业的首选目标。目前,在浙江投资创业的5600多家台资企业,绝大部分落户在工业园区、专业化产业区。许多专业区已成为各类企业竞合的掏金地。四是产销一体化。各地的产业集群区集贸工农、产学研于一体,特别是与专业市场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形成了前店后厂的格局,从而呈现出产销两旺的景象。

    我省乡镇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表明,无论是以“一镇一品”、“一县一业”为特征的区域特色块状经济,还是工业园区、专业化产业区,以及正在打造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都是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形态,它的形成与发展,合乎结构调整的趋势,有利于结成新的产业链,进一步显示区域经济的特色和优势。

    二、催生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因

    以产业集群为主要特征的块状经济是我省工业经济的一大特色。产业集群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而乡镇企业通过走向集聚,又做大了块状经济“蛋糕”,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浙江乡镇企业产业集群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得益于区位优势、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从其形成过程看,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原发型”集群。它的兴起往往与某些历史积淀的产业基础、特殊人力资本等要素密切相关,主要依靠自发经济力量的内生驱动。在这方面,浙江老百姓商品意识强烈,能工巧匠众

    多,这为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崛起奠定了独特的优势。如宁波的服装、永康的五金机械业,就是靠能工巧匠创办与专业市场相匹配的工业企业或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务,通过不断地孵化衍生,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同类企业高度集聚的专业化集群。另一类是“嵌入型”集群。它的兴起与当地文化基因并无直接关系,往往是由最初的产业外来引进,在专业化分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的驱动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如嘉善的木业、慈溪的小家电等基本属于这类产业集群模式。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从优化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入手,从“九五”时期开始,因地制宜建立了一批高品位的乡镇工业园区,初步改变了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状况,促使乡镇企业走上了集约化发展的轨道。农业部专门在浙江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了我省园区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二是从改善小企业创业环境入手,从去年开始,我们重点抓了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目前,已有100个小企业创业基地雏型初现,累计建造标准厂房425万平方米,有效地拓展了小企业的创业空间,进一步提高了乡镇企业的集聚效应。三是立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引导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大企业大集团结成产业链,广泛开展配套协作生产。

    与此同时,为了切实把乡镇企业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做优,近几年来,我们还注重抓了面向区域特色块状经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体系建设,现已建成融资担保机构225家,共性技术服务中心23家,省级行业(专业)协会15个,并帮助150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门户网站。近几年来,这些服务机构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共为乡镇企业解决各类实际问题2024多个。其中为农村中小企业累计担保贷款5.3万笔,获得贷款金额315亿元。由于服务到位,极大地增强了产业集群区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产业集群区的功能与作用有资可鉴

    一是产业集群区创业环境优,发展空间大,就业岗位多。在浙江各地,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形成的产业集群区,不只是单一的加工厂,而是集加工、营销、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厅”。良好的条件和周到的服务为各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据统计,全省604个规模不等的产业集群区已集纳了近70%的乡镇企业,并为社会提供了近1000万个就业岗位,成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强大吸收器,有效地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不仅如此,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的成长和衍生,较好地缓解了企业发展与要素资源供应不足的矛盾。

    二是产业集群区综合设施配套,有利于企业降低经营成本。产业集群区具有组织化程度高、专业协作强、信息网络畅、成本费用低等诸多优势,能使企业在产业集群区如鱼得水,各得其所。据对全省年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专业区调查显示,企业向专业区集聚后,产业分工更加细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资源的循环利用率明显提高,一般可以节约工业用地10-20%,减少水、电、气等工业管网10-20%,缩短交通运输线20-40%,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使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壮大。三是产业集群区成为工业化的重要一翼,有力地促进了小城镇的兴起和发展。城镇化离不开工业化,工业化是实现城镇化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没有高质量的工业化,就没有高水平的城市化。这几年,我省各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集镇为轴心,积极构建产业集聚平台,既提高了农村工业化水平,又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还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许多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集镇,如今发展成了城市的副中心。绍兴的柯桥、乐清的柳市、东阳的横店,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证。

    四是产业集群区外向型程度高,成为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桥头堡。这几年,我省乡镇企业的外向度明显提高,在与国际接轨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先人一步,除了入世带来的机遇,也与产业集群区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全省1万多家拥有自行进出口权的企业,80%集中在专业区,许多专业化加工区已发展成为

    承接来料加工和扩大出口贸易基地。“十五”期间,年出口产品交货值均在3000亿元以上,增速居各项经济指标之首,出口范围已扩展到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随着合作领域的拓展,外商、港澳台商到浙江投资创业的明显增多,产业集聚区吸引力尤强,成了投资者的宝地,创业者的乐园。

    四、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的对策举措

    一要引导乡镇企业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乡镇企业量大面广,对增强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扩大就业,都是一个巨大的资源,优势显而易见,但自主创新能力是先天不足的,仅凭单打独斗,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胜人一筹。为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集聚为平台,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切入点,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具体包括: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区域共性技术中心为载体的技术支撑体系;以服务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以产业导向和法律手段为主要方式的调控体系。以此增强乡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要注重产业集聚与小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把构建产业集聚平台与推进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城镇化品位,有利于提高综合设施利用率。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集镇为轴心,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产业集群加工区,构建块状经济新格局。对入驻产业集群区的乡镇企业,拟免征城镇建设配套费,并根据就业容量的大小和对三产的带动作用,在企业登记、税收、信贷等方面予以倾斜。

    三要强化乡镇企业产业集群区的服务功能。这直接关系到产业集群区的凝聚力、向心力。要根据产业集群区的规模、行业特点,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热心为区域内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科研攻关、质量诊断、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员工培训和人才引进等服务。尤其要着重在产业集群区创建共性技术服务中心,建立行业协会,按照市场化运作,法人化管理,帮助企业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已确认的100家务工农民技能培训基地,要切实承担起500万务工农民的培训任务。政府要加大对各类服务机构的扶持,选好配强资质人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四要做好内联外引工作,做强做大做优产业集群区的“蛋糕”。所谓外引,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大力引进和利用区域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借梯登高楼,使块状经济的触角不断得以延伸。尤其要抓住当前外商在中国沿海地区找投资场所、选合作伙伴的机遇,放宽准入领域,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让更多的独资合资企业落户于产业集群区。所谓内联,就是要以建立行业协会为载体,把区域内范围的各类企业凝聚起来,加强行业自律,广泛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拧成一股绳,结成产业链。

    第二篇:大力培育产业集群 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当前世界产业发展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产业集群已成为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如何发展产业集群,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一个地区产业综合竞争优势,集中反映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是发展壮大一个地区产业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市纺织、建材、林竹等产业已有相当的规模,也具备产业集群的一些特征,但如何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加快纺织、建材、林竹等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及特征 产业集群的内涵,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新产业的企业,在相对狭小的地理位置上的集中。集群的对象,包括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商、研究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以及配套的其它中介组织。产业集群并非大量企业的简单聚集,是在一个相对狭小区域内,通过某个附加值的生产链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企业网络。国内外产业集群现象大量存在,如在广东东莞聚集了一批计算机生产加工企业,计算机整机所需的95%以上零部件均可在方圆5公里范围内的生产企业获得。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具有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协同环境。集群内的单个企业没有较大的市场影响力,但所有的企业都按专业化原则构建核心竞争力,将这些核心竞争力进行整合后,就形成了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特有的协同环境。二是企业间关联性高。集群区内企业,包括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它们不是简单的集中,而是以某种附加值的生产链关联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共同体。三是区域竞争力强。集群内的企业既分工又协作,既竞争又合作,分工与合作互为条件,促进了整个区域内的服务能力、基础设施、信息交换、创新精神、市场机制、交通运输、信用等级等竞争力的提高。四是生产要素流动快。产业化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因为具备“超流动性”特征。集群区内要素快速流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聚集并组合起来,使产业化的效率随时按照市场的需要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五是中小企业密集。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重要发展模式。中小企业具有需求波动适应性和经营战略灵活性的特点,比大企业更依赖于这种创新和分散的环境,从而在集群区内形成了中小企业密集现象。六是供应渠道畅通。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够使得厂商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快速物色到符合自己意图的雇员;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市场信息;容易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达到行业信息、买者意向和配套机构与设施的相对集中。

    二、我市产业集群的现状和问题近几年来,我市按照依托资源求发展、依托城市求发展、依托大企业求发展的“三个依托”,实现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联动、国有经济与非公经济联动、地方经济与驻永企业联动的“三个联动”,壮大纺织、林竹、旅游“三个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从而使我市的纺织、林竹、建材三大产业得以快速发展,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据统计,2003年全市共有纺织、建材、林竹企业21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一半以上。纺织、建材、林竹三大产业实现工业产值30.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6.2%。——纺织业。2003年全市纺织业实现产值12.7亿元,比增33.6%;年产纱23100吨、布3468万米,分别比增34.4%和28.5%。目前,全市各类纺织企业达70家,从业人员6767人,年纱锭生产能力达20万锭,居全省第五位,各种织布机2247台,针织机37台。主要产品有棉纱、涤棉纱、涤纶纱、无纺布、涤纶布、PU革、牛仔布、梭织布及针织布等。拥有福建化纤纺织集团、升汇公司、宝华林公司、兴发公司、方圆公司、田龙工贸公司等一批实力较强的纺织企业;京朋纺织、中珂纺织、英汉纺织、锦辉纺织、川龙纺织等一批纺织企业正在筹建之中,预计到2008年全市纺织业产值将超过3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林竹业。2003年全市林竹业实现产值15.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8亿元,比增16.1%;年产强化木地板150万平方米、中纤板12万立方米、木胶合板3万立方米、竹地板44万平方米、竹胶板4万立方米。目前,全市各类林竹企业106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拥有永林股份公司、吉通公司、亨雅公司、永欣公司等一批上规模的林竹加工企业,其中永林股份公司为全国首家以森工资源为主的上市公司。今后随着我市的“两个百万亩”(百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和百万亩毛竹林基地)和“两个中心”(全省的木材人造板生产中心和竹材高效利用生产中心)的建设,预计到2008年全市林竹总产值将超过30亿元,年产中纤板50万立方米、强化木地板500万平方米、竹地板150万平方米。——建材业。2003年全市建材工业实现产值8.7亿元,比增12.3%;年产水泥336万吨,商品熟料62万吨。目前,我市建材工业主要以水泥生产企业为主,共有水泥企业38家,其中建福水泥股份公司为上市公司,水泥企业从业人员6630人。去年来,我市按照上大挤小

    第三篇:大力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当前世界产业发展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产业集群已成为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如何发展产业集群,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一个地区产业综合竞争优势,集中反映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是发展壮大一个地区产业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市纺织、建材、林竹等产业

    已有相当的规模,也具备产业集群的一些特征,但如何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加快纺织、建材、林竹等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及特征产业集群的内涵,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新产业的企业,在相对狭小的地理位置上的集中。集群的对象,包括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商、研究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以及配套的其它中介组织。产业集群并非大量企业的简单聚集,是在一个相对狭小区域内,通过某个附加值的生产链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企业网络。国内外产业集群现象大量存在,如在广东东莞聚集了一批计算机生产加工企业,计算机整机所需的95%以上零部件均可在方圆5公里范围内的生产企业获得。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具有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协同环境。集群内的单个企业没有较大的市场影响力,但所有的企业都按专业化原则构建核心竞争力,将这些核心竞争力进行整合后,就形成了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特有的协同环境。二是企业间关联性高。集群区内企业,包括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它们不是简单的集中,而是以某种附加值的生产链关联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共同体。三是区域竞争力强。集群内的企业既分工又协作,既竞争又合作,分工与合作互为条件,促进了整个区域内的服务能力、基础设施、信息交换、创新精神、市场机制、交通运输、信用等级等竞争力的提高。四是生产要素流动快。产业化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因为具备“超流动性”特征。集群区内要素快速流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聚集并组合起来,使产业化的效率随时按照市场的需要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五是中小企业密集。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重要发展模式。中小企业具有需求波动适应性和经营战略灵活性的特点,比大企业更依赖于这种创新和分散的环境,从而在集群区内形成了中小企业密集现象。六是供应渠道畅通。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够使得厂商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快速物色到符合自己意图的雇员;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市场信息;容易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达到行业信息、买者意向和配套机构与设施的相对集中。

    二、我市产业集群的现状和问题近几年来,我市按照依托资源求发展、依托城市求发展、依托大企业求发展的“三个依托”,实现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联动、国有经济与非公经济联动、地方经济与驻永企业联动的“三个联动”,壮大纺织、林竹、旅游“三个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从而使我市的纺织、林竹、建材三大产业得以快速发展,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据统计,2003年全市共有纺织、建材、林竹企业21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一半以上。纺织、建材、林竹三大产业实现工业产值30.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6.2%。——纺织业。2003年全市纺织业实现产值12.7亿元,比增33.6%;年产纱23100吨、布3468万米,分别比增34.4%和28.5%。目前,全市各类纺织企业达70家,从业人员6767人,年纱锭生产能力达20万锭,居全省第五位,各种织布机2247台,针织机37台。主要产品有棉纱、涤棉纱、涤纶纱、无纺布、涤纶布、PU革、牛仔布、梭织布及针织布等。拥有福建化纤纺织集团、升汇公司、宝华林公司、兴发公司、方圆公司、田龙工贸公司等一批实力较强的纺织企业;京朋纺织、中珂纺织、英汉纺织、锦辉纺织、川龙纺织等一批纺织企业正在筹建之中,预计到2008年全市纺织业产值将超过3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林竹业。2003年全市林竹业实现产值15.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8亿元,比增16.1%;年产强化木地板150万平方米、中纤板12万立方米、木胶合板3万立方米、竹地板44万平方米、竹胶板4万立方米。目前,全市各类林竹企业106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拥有永林股份公司、吉通公司、亨雅公司、永欣公司等一批上规模的林竹加工企业,其中永林股份公司为全国首家以森工资源为主的上市公司。今后随着我市的“两个百万亩”(百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和百万亩毛竹林基地)和“两个中心”(全省的木材人造板生产中心和竹材高效利用生产中心)的建设,预计到2008年全市林竹总产值将超过30亿元,年产中纤板50万立方米、强化木地板500万平方米、竹地板150万平方米。——建材业。2003年全市建材工业实现产值8.

    7亿元,比增12.3%;年产水泥336万吨,商品熟料62万吨。目前,我市建材工业主要以水泥生产企业为主,共有水泥企业38家,其中建福水泥股份公司为上市公司,水泥企业从业人员6630人。去年来,我市按照上大挤小,整合提升水泥工业水平的思路,加大旋窑水泥建设力度。两个年产100万吨水泥的谋诚旋窑水泥和金银湖新旋窑水泥已相继动工兴建,年

    产150万吨水泥的柯埔水泥磨粉厂和年产200万吨安砂旋窑水泥正在做前期工作,预计到2008年全市旋窑水泥生产能力将超过500万吨,建材工业产值20亿元以上。由于我市产业集群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在空间布局较为分散。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许多乡镇在创办企业时遵循的仍然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布局原则,使企业在地理空间上处于离散状态。如我市纺织产业只有20多家纺织企业布局在尼葛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其周围,其它大量的纺织企业都分布于各乡镇。二是企业间产业关联度低。由于各企业间的专业协作差,无法做到资源共享、利益共均,造成部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情况。如地处我市的福建化纤纺织集团生产的纺织原料不能为我市的纺纱企业所用,主要销往江渐和我省的沿海地区,而我市的纺纱企业却从江渐一带购买原料;三是各产业的产业链太短。我市各企业的产品基本都是处于产业链的中间产品,终端产品少。四是园区规模太小。我市最大的尼葛园已开发的面积尚不足1000亩,其它园区可想而知,这样就难以做到企业的大规模聚集。

    (二)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环境较差。一是政策环境不够宽松。企业在用地、融资、税收等方面仍有不少问题,以纺纱企业为例,我市企业税收约为4元/锭·月,而沿海企业仅为2元/锭·月。过高的税赋,既制约企业进一步积累做大,又阻碍民间资本再投入。二是中介机构等职能发育不全。我市纺织、建材、林竹等都有自己的行业协会,但是这些行业协会由于行政色彩过浓,所起的作用不大。三是中小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我市在包装、仓储、物流、信息、融资担保等方面的服务企业还相当少,而且服务能力很有限,如我市仅有的一家担保公司注册资金只有362万元,仅能提供总额为1810万元的担保额度。四是市场服务体系不配套。

    (三)企业整体竞争力较弱。一是能够牵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少。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资本薄弱、人才缺乏、经营粗放、抗风险能力低。二是技术装备水平低。许多企业主要生产设备大部分为中低档设备或已近淘汰的设备,如整个水泥行业目前只有一条日产1600吨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其它皆为已近淘汰的立窑或半干法旋窑生产线。三是企业产品比较单

    一、档次低。虽有一定的销售市场,但多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无优势而言。四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大多数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应用、市场开拓、市场预测等方面工作比较薄弱,只求产量而忽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大路货多、仿制品多;五是品牌意识不强。全市只有“双轮”牌聚乙烯醇、“双轮”牌短纤、“双轮”版绦纶长丝、“宝华林”牌无纺布,“永林蓝豹”强化复合地板、“企鹅”牌木质胶合板、“建福”牌水泥、“一支花”尿素等9个省级名牌产品。

    三、加快发展产业集群的对策和建议1.与时俱进,整合资源,调整好各类园区的发展规划。没有与时俱进的规划,就不可能有产业的持续发展。要正确估价##在全省经济乃至全国经济价值链中的作用,要以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根据##支柱产业的发展要求,调整好各类园区的发展规划。并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有利于”:一是要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有利于构筑本区域的产业体系;二是要改善投资环境,通过企业聚集,带动技术、产品和服务等的配套,有利于形成具备一定发展规模的产业链;三是要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产业,实施品牌战略;四是要有利于形成比较优势明显、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与周边地区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态势。尼葛高新技术园区等##北部的园区着重发展纺织工业,曹远、大湖乡镇工业小区等##西北部的园区着重发展建材工业,吉山和洪田乡镇工业小区等##西南部的园区着重发展林产工业,桃源洞、天宝岩、安贞堡等##东部地带着重发展旅游产业。要加快速度做大我市各类园区特别是尼葛高新工业园区的规模,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专业园区,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2.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改善产业集群形成的环境。要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策干预力度,制止产业发展资源的进一步分散化趋势,以非均衡的市场化手段为主推动产业基地的形成与发展。通过筛选和规划,确定一批高成长性的项目,从资金、用地、政策和服务等多方面重点扶持,创造产业链上下配套的产业环境。我市纺织业目前已经具备产业链条化的条件,要积极开发纺织后续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力争突破服装加工。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各类产业集群。强化市场运作力度,产业集群是环境的造化和市场的产物,并不是人为造成的,它还需要利用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的竞争力。3.围绕大企业进行配套,加快中小企业向集聚式方向发展。产业集群在发展初期往往依赖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围绕大公司配套是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要鼓励大企业将关联的中小企业纳入整体发展体系中。大企业要对为其配套的小企业给予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网络等支持,使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竞争中得到稳定发展。我市纺织工业要充分发挥福建纺织化纤集团、升汇公司、宝华林公司、田龙工贸公司等龙头企业的作用,建材工业要以福建水泥股份公司为龙头,林产工业要以永林股份为龙头,机械工业要围绕##机械厂、##轴承公司作好配套工作。4.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改善产业集群环境。从企业集群到产业集群的过程,就是从资源投入的增加转向对现有的资源运用能力进行整合的过程。要想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协同效应,需要与产业集群活动相关的各种中介自律机构,特别的行业协会的服务和协调。为适应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要通过纺织、建材、林竹等行业协会,统一规范、统一价格,反对不正当竞争等,不断解决自身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改善产业集群的生态环境,提高整个区域的产业集群竞争能力。5.加快融资步伐,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发展产业集群需要大量的资金。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筹集资金。要面向国内外招商引资,实现融资多元化,特别要利用好永林股份上市公司资源,加快发展林竹产业集群。要放宽眼界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好沿海企业、转移上下游产业的机会,围绕主导产业,选好项目,“重拳”出击,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本地,形成区域产业集群的新优势。作者为##市人民政府市长

    第四篇:县域如何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县域如何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正成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探寻我省培育发展县域产业集群的路径,省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最近联合对邵东县打火机产业集群进行了专题调研。我们发现,邵东县通过发展打火机这一特色产业集群,为县域经济腾飞开拓了一条新路,但如何克服产业集群培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制约因素,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邵东县的案例颇具借鉴意义。

    存在的制约因素

    1、产业集群发育程度低。我省县域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培育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集群内部产业链不完整,链条短,上下游企业和外围配套企业衔接不紧密;合作氛围不浓,竞争无序,知识共享和相互学习的机制不健全;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不高,研发投入少,企业治理结构落后、管理人才缺乏。如邵东县打火机集群内的企业大多是一体化生产经营,企业间经济技术协作较少。今年邵东县打火机企业仅一次性生产模具投资共计就达500万元,由于企业重复购买,投入成本较大,如果模具实现共用,仅此一项就可节省投资200多万元。

    2、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我省大多数县市发展产业集群,往往只注重发展核心产业本身,金融、研发、营销、物流、广告等外围服务业发展滞后,行业协会不发达,缺乏培养专用性人才的教育机构和培训体系。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邵东打火机企业绝大多数都感到配套服务和环境较差,发展受到制约。例如,邵东县货物托运站长期由少数人控制,竞争不充分,致使企业成本较高;开拓市场也主要靠自产自销,缺乏相关服务公司。

    3、企业融资相当困难。县域产业集群的成员主要是中小企业,大多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银行不愿对其开展资金融通业务,民营银行成长又不能跟上发展的需要,导致企业融资困难。邵东县存款余额70亿元,在全省排第3位,但存贷差高达80%左右,大量资金外流。

    4、政府职能转变有待进一步加快。据邵东县多个打火机企业反映,部分政府执法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对企业进行过度执法、索拿卡要现象时有发生,企业非生产性成本过高,致使一些企业家被迫迁移发展。同时,政府少数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差,有的企业老板觉得压力较大,甚至认为中小企业是弱势群体,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这种情况,在经济欠发达县市表现尤为突出,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对策建议

    结合邵东县的案例和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今后我省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把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政府引导,倡导分工协作,强化创新能力,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环境,形成发展合力。

    1、坚持科学规划,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一是要做好规划。根据县域企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发展态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具有一定前瞻性、可操作

    性和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规划。二是要出台优惠措施,在布局规划、土地使用、税费减免、信贷支持、资金引导等方面进行倾斜支持。三是要提高外向度。当前,要抓住沿海产业内移和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机遇,转变招商理念,围绕产业集群建设,对产业优势进行整合,开展产业选商,有意识地引导产业集聚,并以产业集聚优势吸引配套行业的加盟。同时,要抓住国家支持口岸建设和出口加工基地的政策机遇,加快出口基础设施建设,为产品出口创造条件,以出口带动县域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

    2、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加强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协作。对已经基本成形的产业集群,要促使其向规模化、专门化、协作化方向发展。一要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产要素向产业链聚集,增强区域产业自身实力和辐射强度,实现规模经济。二要突出地域特色,走具有竞争优势的本地特色产业之路。三要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拉长产业链条。努力形成分工协作网络,即以少数大企业为主导、大量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产业链专业分工为基础的分工组织网络,提高合作效率,通过聚集经济与乘数效应带动县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3、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升级。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集群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努力构建公共研发平台和特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加大政府对通用技术的开发投入,通过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引导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逐步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有的放矢地组织一批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促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产业集群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二是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力量引领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名牌产品,鼓励集群内企业积极培育县域产品综合品牌,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企业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打造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县市和乡镇,共创县域品牌,提高县域品牌竞争能力。

    4、扶持中介机构,完善产业集群服务体系。中介服务机构是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力量。今后,应进一步强化中介机构的功能,把某些服务功能从行政职能中剥离出来,使中介机构尽快与政府脱钩,最终实现按市场机制运作;支持建立专业化的培训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开发中心、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及早制定专门支持中小企业集群的法规,为中介组织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引导差异化竞争,增强中介机构在产业集群中的功能。

    5、建立信用担保机构,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问题,关键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转嫁、降低一部分银行的风险,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可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按照《公司法》的要求,从财政、国有资产划拨、企业法人、银行、社会等多种渠道筹集担保资金,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担保公司,鼓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积极介入产业集群发展;鼓励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的发展;支持建立产业集群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积极引导资金流向产业集群。

    6、开展效能建设,推进行政提速。一方面,应搞好重点整治,对社会反映强烈、扰乱发展环境的人和事要坚决查处;另一方面,要建立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各县市行政服务中心、国库集中收付中心、综合招投标中心和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在全省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机关运行机制,为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7、集聚社会资本,营造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文化氛围。一是加强知识与理念的传递。平等、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开放的信息交流环境有利于新思想、新技术在区域内的传播、学习。相互信任和开放的心态,使得人们之间交流和互动频繁,加快了新思想、信息和创新扩散的速度。二是加快建立社会诚信系统,引导信任型文化的良性演化,营造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空间。三是营造开放型关系网络,强化本地网络建设,同时充分利用集群外的关系资本。

    【转自 国公网 】

    第五篇:培育主导产业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培育主导产业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沁北产业集聚区紧紧围绕“创建全省一流产业集聚区,打造全国知名产业,培育超百亿企业群体”的战略目标,按照“四集一转”的工作要求,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努力做好各种要素保障,强力推进集聚区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主要做法:

    一是建设一个新载体。在沁北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一个面积达6000亩的化工工业园(包括氯碱化工园、氯氢精细化工园和复合材料工业园)和一个面积达4000亩的铝工业园,引导相关企业入园发展,实现集约经营。新规划园区与沁北产业集聚区连成一片,共享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首先,以昊华氯碱化工为依托,规划建设一个面积达1500亩的氯碱工业园,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关联企业,带动全区中小化工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以申报省级特色园区为手段,鼓励现有玻璃钢企业改造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成为支撑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新载体和新的增长极。其次,以沁澳铝业和广东兴发为支撑,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制品及相关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两大产业规模的扩张和产品的上档升级。

    二是打造一批名优品牌。重点打造“中国〃沁阳玻璃钢制品”区域品牌,引领区域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区域品牌、产业品牌建设,以重点骨干企业、优势产品为重点培育对象,引导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质量、营销能力,争创一流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截至目前,园区创建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2个(件),省级名牌产品3个、著名商标8个。通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

    三是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实施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战略,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规模效应的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辐射,壮大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培育规模以上化工企业30余家,铝及铝加工企业10余家,其中:培育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化工制品企业9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铝及铝制品企业4家。积极引导和培育骨干企业(或集团)上市融资。重点支持永威集团、思可达和尚宇公司等企业整合资源,申报上市融资。利用资本市场开拓并购重组,做大做强企业规模。

    四是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1)广东兴发10万吨高档铝型材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

    (2)广东兴发铝业幕墙门窗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

    (3)河南神火10万吨铝板带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

    (4)北京金隅100万吨水泥项目,计划投资5.2亿元;

    (5)思可达公司4×700万平方米太阳能封装玻璃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

    (6)河南启瑞年产15万吨高性能增朔剂项目,计划投资5.2亿元;

    (7)永威集团年产5800万平方米阻燃装饰板项目、计划投资6.6亿元;

    (8)河南尚宇10万吨三氯氢硅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

    (9)泓盛精细化工年产1万吨系列化工产品、河南焯威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海世鸿工贸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氯化石蜡-52生产装置和鼎泓工贸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氯化石蜡生产装置等项目,总投资12亿元。

    (10)山西晋煤集团煤化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5亿元,建设“1830”项目。

    新建重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新增产值180亿元以上。

    五是建设一系列服务平台。完善行业协会和商会建设,增强玻璃钢制品企业商会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强沁阳市玻璃钢制品企业商会建设,加强会员企业之间以及会员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组织会员企业参加国内外举办的产品推介会、展销会活动,促进玻璃钢制品和其它制品企业与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提升商会的服务能力。扶持行业公共信息化建设。加强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扶持行业公共

    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产品研发、检测和质量认证、信息技术支持、教育和培训、电子商务等服务,建立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体系。办好中国(沁阳)耐腐蚀制品博览会。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把博览会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端行业展会,为企业提供产品展示、交流、营销平台,提升玻璃钢制品产业集群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组织参加国内外名优产品经贸活动,引导、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定期举办产品发展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为企业发展探索新路子。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大力开展产品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扶持培育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加快技术中心建设。努力促进高等院校和社会科研机构为区内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企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难题;鼓励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和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大企业的科技研发机构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发挥技术人才、装备等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

    六是培养一批技术人才。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院)等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开办各种加工技术专业培训班,为企业培养技术专业人才。积极利用省内外大专院校、研究所的力量,把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重大课题

    研究和重点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推进项目、人才、智力引进一体化。加强技术员工在职培训。坚持特殊工种持证上岗、重点工种定期培训和工程技术人员再教育制度。以技能培训、岗位培训为主,开展员工在职培训活动。保护员工的民主权利、工资报酬、医疗保健、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形成了一支稳定的、训练有素的劳动力队伍。

    存在问题:一是两大主导产业原料和市场为“两头在外”,对外依存度极高,容易受国际国内市场波动的影响;二是两大主导产业在产品质量、技术进步和争创品牌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三是企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技术标准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的能力不足。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