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2024年大学生新生军训心得体会 全新大学生军训心得有感范文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ADADADADAD
江雪音乐课总结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2024年大学生新生军训心得体会 全新大学生军训心得有感范文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第一篇:江雪音乐课总结2024年五月花中小学音乐教学总结江雪本学期即将结束,我顺利的完成了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任务。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有理解,有表情的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能力,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培养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2024年五月花中小学音乐教学总结
江雪
本学期即将结束,我顺利的完成了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任务。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有理解,有表情的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能力,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启迪智慧,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我在课堂教学中做出大量努力。现将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弥补不足,精益求精。
一、课堂教学
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高中的音乐欣赏课还加入了一项让学生自己介绍音乐,表达自己艺术见解的实践活动,这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课堂管理: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足:对于学生的肆意课堂的行为掌控力度不够。总以为学生不是恶意,只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给他们的环境较为宽松。致使他们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有恃无恐。因此,今后应注意把握尺度。
增强幽默力量。
三、教学研究
为了使自己在教学水平及业务水平都有所提高,本学期,我加强了自身素质的培训,先后参加了各级音乐教学、科研等学术会议5次,对音乐学科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首先,从每一节音乐课教学开始,我都以打造一节优质课这样的理想来入手,对于每节课我都提前做了相当大、相当多的准备;其次,确定教研和科研专题,让平时的教研反思,为科研铺就平坦大道,教研围绕科研,教学更要再此之外包含它,这样有了内部的圆心,做多大的校验和科研它都还像是一个圆。
四、专业基本能力
经过这一学期的教学,让我对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有了新的认识。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首先得具备音乐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不仅要能讲基本乐理,能教视唱,更重要的是能从理性上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其二,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歌唱能力。对歌唱技能的掌握如何直接决定着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其三,具备娴熟的键盘弹奏能力。弹好琴是课堂教学的最好帮手,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其四,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应用身态、动作、眼神、表情等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五,应丰富与音乐学科相关的文化知识。结合其它学科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思维,增加教学信息,在教学中突出彼此的交互性,相融性;其六,应不断的对新的教育问题、思想、方法等多方面的学习和探索,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的提高自己 的教学水平,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我觉得以上的观点是我本学期最大的收获,与此相比,我不太称职。但是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自己。我有信心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新形势的合格的音乐教师。
江 雪
设计理念 :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诵读、品味中入景、悟情。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余秋雨说:“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从小诵读一些古诗文,那就会成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收集诗文名作,坚持吟诵,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注重积累,只要能坚持诵读、品悟潜移默化中将具备优雅人格。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意。
2、初步了解古诗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品读吟唱背诵古诗。
4、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领悟诗的意境。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2、有感情地吟诵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诗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诵读《春晓》,感受古诗魅力。
1、同学们,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老师带来了一首古诗,你会读吗?学生齐读。
2、还有古人的读法,你会读吗?播放吟诵录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揭示课题,激发学习欲望。
古人读得很美,听起来是一种享受。一首好诗就蕴涵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令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五言绝句,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后人称其为唐人的“五言之冠”。
三、整体感受勾勒寒江独钓的轮廓
1、师配乐范读
2、同学们想读吗,请你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注意读准生字和新词,争取把字音读准。后两遍把古诗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3、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4、谁来试一试,指名读。
5、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全诗。
四、意境探寻,体会寒江独钓的孤傲。
1、讲解古诗的平仄。
我们现在的汉语拼音有几个声调?(我们现在的汉语拼音有四个声调:一、二、三、四声。)
古人也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在的一二声就是平声,三四声就是仄声。(板书:平、仄)古代的平声,在古诗中也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归入仄声。平声要读得长,仄声要读得短。(板书:长、短)入声字现在已经没有了,归到四声里去了,归到一二声的,在读古诗时还是要读出来,归到三四声的就读短就行了。
2、请同学们用铅笔给这首古诗标上平仄,平用—表示,仄用|表示。
3、课件出示正确的标调。
4、品读第一、二行
(1)我们一起走入这浩翰无边的大背景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2)如果没有“绝”“灭”两个字会是怎样一幅画面和情景呢?读一读、想一想画面。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什么?生自由答。
(3)可是诗人笔锋一转,一个“绝”字却读成 ——“千山鸟飞绝” 一个“灭”字已读成——“ 万径人踪灭”
(4)一“绝”一“灭”诗人用词精妙至极,此时变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和情景?请你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来想象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进那广阔的原野,走进那白雪皑皑,天寒地冻的世界放眼远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睁开眼你已看不到什么?听不到什么呢?生答
(5)是呀,那是多么寂静、冷清啊。指名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6)这是弥散在千山万径中的寂静、凄凉——男生齐读。(7)天地间只留下了茫茫冰雪,眼前一片冷冷清清——女生齐读。
5、就在这众人不到之时,众人不到之处,我们却看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品读三、四行。①指导观察近处画面。
一位渔翁,独自一人,在这江上默默垂钓„„你能体会出这位渔翁此时的心情吗?
板书:孤独 指导书写:孤
②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孤独寂寞?(孤舟、独钓)指名有感情读诗句。③这是一份怎样的孤独啊?大家自由地读读全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④同学们,这是一首藏头诗,我们读一读每一句诗开始第一个字:“千、万、孤、独”。体会一下,这是一般的孤独吗?这是非常非常的孤独啊!学生齐读“千万孤独”。
6、像我们刚才朗诵的时候一样,把声音再拖长一点,加进一定的曲调,就变成了吟唱。老师范唱。
7、学生跟唱。
8、学生齐唱。
五、举一反三,迁移到学过的古诗中。
1、出示《悯农》其二,请学生标出平仄。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律进行吟诵。
2、学生先朗诵,然后吟唱。
五、教师总结激发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课外延伸拓展学习
1、古诗文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写景如画,借景抒情在于它的声韵悠扬,以声传情。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让我们继续坚持诵读经典诗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
2、请同学们用今天学会的吟诵调子下去自己吟诵一些五言绝句。比如《静夜思》、《鹿柴 》、《宿建德江》。
板书设计:
江 雪
平长
仄 短
江雪
诗人:柳宗元
朝代: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江雪古诗赏析 【注释】
①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②绝:一只也没有了。
③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④径:小路。
⑤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⑥蓑笠(suō lì):蓑衣,斗笠。【译文】
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这首诗就是他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诗中客观境界的幽僻更能体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全诗用简单而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寒江雪钓图: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在江雪中垂钓。广阔寂寥的背景空间,更加突出了独钓的孤舟。诗人淡墨轻描,渲染出一个洁静绝美的世界。
山中
诗人:王勃
朝代:唐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古诗赏析 【注释】
①滞:滞留。长时间留在他乡,不能回家。
②将归: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将归”有二解:
一、将归之人;
二、将尽之岁。
③况属(zhǔ):适值,恰好。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况,犹正也,适也。与况且之本义异。”修订本《辞源》“属”字条下引《左传》“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释“属”为“适值,恰好”。④戎行(háng),军队。属当戎行,恰好在军队里。⑤高风:指秋风。【译文】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伤悲,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更何况秋风风寒,傍晚暮气沉沉; 更难耐深山重重,黄叶在漫山飘飞。【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 2 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本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本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诗的韵脚与这首《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 3 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两诗参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诗笔的运用和变化。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泊船:停船。泊,停泊。
2、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对。
2、瓜洲: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县南,与京口相对
3、一水: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4、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去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根据本平仄格律、“间”字固有的词义,以及古人语言习惯,此“间”字必须为平声。“一水间”为体词性偏正词组,内部结构与“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念间”相同,中心词为“间”,限定成分为“一水”。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
5、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当时家居于此。
6、隔:间隔。
7、数重:几层。读shù chóng
8、绿:吹绿了。
9、何时:什么时候。
10、还:回。译文
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心里想,这里与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几座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乡呢?
赏析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
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
涧:两山之间的小溪。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出来。
时鸣:时,不时。不时地啼叫。
时:时而,偶尔。
桂花:木犀的通称。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
惊:惊动,惊扰。
闲:安静。
译文
一、春天的夜晚十分寂静,听得见桂花掉落的声音。
月亮出来了,惊动了正在栖息的小鸟,时而在深山里鸣叫。
二、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赏析
这首写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涧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 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 6 人领此闲趣。”《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一句古语,古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而我们在低吟浅酌之时,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画面之中。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 7 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该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一句古语,古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而在低吟浅酌之时,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画面之中。
此诗篇目前被选在2024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六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每周一诗中。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释
1、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2、采撷:采摘。译文
晶莹闪亮的红豆,产于岭南; 春天来了,该长得叶茂枝繁。
愿你多多采摘它,嵌饰佩带; 这玩艺儿,最能把情思包涵!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即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 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象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江雪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
2.体会诗人孤独、苦闷、彷徨而又顽强不屈的精神。教学重点:意境的体会。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导入课题。
1.说几个表示冬天的成语。
2.揭题,并说说诗题《江雪》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概况。
1.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2.把课文读正确(这里应该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多读,大面积的检查。)
3.猜猜课文大概写了些什么?(用一个“猜”字能减轻学生的心里压力,发言的同学就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三、教给方法,自主学习。
1.仔细观察,今天学的古诗与以往学的在内容的编排上有何不同?
2.板书“注释”。利用注释帮助理解古诗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今天就请大家用这种方法自己去学懂古诗。(五年级的课文中第一次对古诗作出注释,让学生根据注释学习古诗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方法。)
3.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四、集体交流,适时点拨。
(一)理解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千山、万径”难道不是指一千座山,一万条路吗?
2.这里的“千山、万径”并非确数,乃是概述连绵不断的群山和许许多多的路。“千”和“万”在数学上都是很大的数,在文学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千()万()”说几个成语?(既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又进行了词语的积累。)
(二)理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情?读读后两句。
2.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老渔翁独对寒意袭人的江流,冒着风雪垂钓。你感受到了什么?
4.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字字都浸透着诗人难言的孤独。找出表示数量的4个词。师板书:千万孤独。
(三)了解背景,体会意境。
1.读到这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诗人要在如此寒冷的大雪天,独自一人在江面上钓鱼?)
2.了解诗作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
唐顺宗永贞年间,柳宗元协同王叔文进行积极的政治革新,惨遭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地区的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案”。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在永州整整度过了十个颠沛流离的春秋。政治上,他处处遭到黑暗腐败朝廷的打击、排斥;生活上,昔日好友沦落天涯,杳无音讯。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写成了千古绝唱《江雪》。
3.了解了这些,你认为老渔翁真的在钓鱼吗?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以歌曲导入。
1.听歌曲。
2.板书课题。解题:《渔歌子》读题。
3.介绍词。
4.生介绍张志和。
二、初读,学习生字,读准读通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把词读准,读通顺。
2.学习生字。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再读词,要求:读出节奏感。
2.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词。在多读中熟悉文本,体会词义。
3.引导学生抓住“不须归”来理解词。
解词。质疑。
4.结合图,边读词,边想。词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不须归”原因。(你从哪里读懂的。)
5.分析词的一二句。
词中描写了什么景物。生动笔划。
指名说,师画简笔画。
6.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内容。
7.师总结:诗人就住在岸边,每天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全班齐读诗一二句)
师总结:天空白鹭飞翔,岸边桃花盛开,碧波鳞鳞,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图,难怪诗人说:“我不须归。”
8.你还能从哪些诗句读懂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9.抓住“斜风细雨”引出三四句的教学。
10.课件图:引导学生认识“箬笠和蓑衣”。
用()风()雨来说词。
11.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斜风细雨中的景象,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12.师总结:
哦!我明白了,是自在的生活让诗人说“我不须归。”
四、品出钓中情,师生对读。
1.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他被贬官后,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整天醉情于山水,追求悠闲自在的生活。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
2.课件:《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3.师生作诗和诗。
4.师总结:张志和钓鱼不用鱼饵,那他钓来了什么呢?我们明白了,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读)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听到的有()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背诵课文。教学反思:
蓝天杯比赛《江雪》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江雪》描绘的是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诗人创造了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作者拔流绝俗、孤傲、高洁的品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了雪景,是画的背景。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画的主体。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的形象。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3、能用自己的话把古诗描绘的景象写下来。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2、能用自己的话把古诗描绘的景象写下来。
设计理念: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节课试图以想象古诗之景,感悟古诗之情这两部分环节,为学生展现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境界,体会诗人孤傲高洁的品格。在“以旧引新”中倾注学习的热情,在“品悟诗意”中培养善思的品质,在“体悟诗境”中展示灵动的想象,在“拓展延伸”中勇于大胆的尝试。教学过程:
一、想象古诗之景
(一)揭示课题:
1、欣赏几幅画,猜猜这是哪首诗描绘的画面?(《静夜思》、《望洞庭》)
2、刚才是画中有诗。诗中还有画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柳宗元写的——《江雪》。这首诗中又有怎样的画面呢?
3、(出示《江雪》插图)看着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用一个词。(凄凉、荒凉、冷清、寒冷、寂静、寂寞)
4、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歌,把字音读正确了,还要注意词句的停顿。
5、检查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注意古诗的节奏。
(二)理解古诗
1、读了古诗,你看到了那些景物? 教师相机出示字词解释,指导:径是小路,万径是一万条小路吗?那千山又是什么意思?人踪呢?
2、学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1)、可是鸟有吗?为什么?人踪有吗?为什么?(引出绝和灭。)指名回答学生读。齐读
2)、如果没有这一绝一灭,会是什么景象呢? 指名读:千山鸟飞,万径人踪。齐读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可是诗人笔锋一转,一绝一灭就成了 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再读。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绝”、“灭”两个字,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是一望无际的白雪。又让你感受到——凄凉。
4)、题目是《江雪》,这两句诗没有提到一个雪,其实写到了雪,为什么?读读诗句,从诗句中找找依据。看(出示图片:三幅雪景),你想到了那些词语? 雪是清冷、高洁的,谁来读,读出清冷、高洁。(出示组图)你能描述一下这雪景吗? 5)、诗人之用了短短十个字就描写出了大雪封山的景色,雪下得很(),四周的气温也非常(),真是清冷之极。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导读诗句:指名读,一小组读,两小组读,齐读。
6)、诗人写得多么巧妙呀,诗句中没有出现一个雪字,但我们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经感觉到了滴水成冰的寒气。
7)、能不能读好这两句? 8)、此时此刻,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天气的寒冷,你会用哪一个词?
(三)想象画面
1、如果,我们把刚才说到的这些景物放在一起,那么就成了一幅鲜活的图画。(出示画面——寒江独钓图),静静地看看这幅图画,再默默地读读古诗。
2、你们头脑中有江雪这首诗的画面了吗?说一说。
3、把你们刚才所描绘的画面写下来。
4、了解诗意后再来读读古诗,用你的朗读再现出你所想象的画面。
二、体会古诗之情
(一)感悟古诗
1、同学们,在这寂静寒冷的冰雪世界,有这样一位老人迎风抗雪独自垂钓,你有什么疑问吗?
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讨论,交流)
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
2、我们先来看看《江雪》背后的故事(课件出示资料,老师介绍)
3、现在你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这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渔翁之意也不在鱼。这位老人寒江独钓正是柳宗元自我形象的写照和精神的寄托。
4、这个 “寒”还仅仅是天气的寒冷吗?
5、诗人的心情就藏在诗中,把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一读。——千万孤独。
这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在一身”啊!再读 这“千山万径”的背景越广大,诗人也就越孤独。再读。
6、一首诗,一份情。如果说,这漫天飞雪是这首诗的基调,那么,这千万孤独就是这首诗的诗情啊!把诗连起来读一读。
7、面对寒冷,老人动摇了吗?他——(读)独钓寒江雪。他屈服了吗?他——(再读)独钓寒江雪。从老人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
这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孤傲的柳宗元。虽然朝廷把他一贬再贬,但是他是不会屈服的。他不屈不挠地——(读)独钓寒江雪。
8、柳宗元是借雪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种手法叫借景抒情。这就是《江雪》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成为古诗中的瑰宝的原因所在。
9、(音乐)现在,你就是柳宗元,请你再来读一读江雪,感受一下柳宗元的心声吧!
10、让我们闭上眼睛,一齐有感情地背诵《江雪》!
三、课堂拓展
1、接下来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古诗。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如果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提出来。
题秋江独钓图[清]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壶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2、现在我相信每一个同学心中都有一幅图,谁来用语言为大家勾画这一幅《秋江独钓图》
3、那么,这首诗与《江雪》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四人小组来研究一下,讨论以后,请小组派代表发言。
4、我国古代描写钓鱼的诗词还有很多。老师从网上下载了那么多的资料。这些诗人,除了钓鱼,还收获了一些什么样的心情呢?请同学们到他们的诗中去寻找答案。
板书设计;
江雪
千 顽
万 强
孤 不
独
屈
10-26
10-26
10-27
10-23
10-26
10-25
10-25
10-25
10-24
10-25
10-23
10-23
10-25
10-26
10-28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