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农学院论文范文(精选16篇)[ 8号文库 ]

    8号文库 时间:2024-11-11 18:31:37 热度:0℃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农学院论文范文 第一篇摘要 5-7ABSTRACT 7-8第一章 导论 12-32 选题背景 12-15 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促使合作社纵向拓展业务领域 12 农业现代化需要农业合作组织创新发展 12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农学院论文范文 第一篇

    摘要 5-7

    ABSTRACT 7-8

    第一章 导论 12-32

    选题背景 12-15

    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促使合作社纵向拓展业务领域 12

    农业现代化需要农业合作组织创新发展 12-13

    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需要合作社加强纵向控制 13

    发达国家合作社朝纵向一体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 13-14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发展实践需要理论指导 14-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6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6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6-28

    国外研究综述 16-22

    国内研究综述 22-27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27-28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8-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28-29

    研究方法 29-30

    数据获得 30-31

    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31-32

    第二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体化理论基础 32-44

    纵向一体化理论 32-36

    纵向一体化的概念及类别 32-33

    纵向一体化与范围经济:古典经济学视角 33

    纵向一体化与交易成本:制度经济学视角 33-35

    纵向一体化与社会分工:分工视角 35-36

    农业的一体化理论 36-40

    农业的基本特性 36

    农业一体化概念的提出 36-37

    农业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37-38

    农业一体化的经营组织模式 38-40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40-43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概念 40-41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类型 41-42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作用 42-43

    本章小结 43-44

    第三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44-53

    国外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经营情况 44

    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现状 44-5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纵向一体化情况基于宏观数据 44-46

    农民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基于调研数据 46-50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取得的基本成效 50-51

    本章小结 51-53

    第四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水平测度 53-64

    纵向一体化测度理论与方法 53-55

    价值增值法 53

    主辅分离法 53

    投入产出法 53-54

    里昂惕夫指数 54

    Davies-Morris 指数法 54-55

    定性评价法 5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体系构建、权重确定及测度模型 55-60

    指标体系构建 55-57

    指标权重确定 57-60

    测度模型 60

    数据整理及实证分析 60-63

    数据整理 60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0-63

    本章小结 63-64

    第五章 纵向一体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绩效影响分析 64-72

    合作社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64-66

    纵向一体化与合作社经济绩效 64-65

    合作社治理与合作社经济绩效 65-66

    理事长特征与合作社经济绩效 66

    政府支持与合作社经济绩效 66

    影响合作社经济绩效的理论模型构建及计量方法选择 66-68

    理论模型构建 66-67

    计量方法选择——二元 Logistic 模型 67-68

    影响合作社经济绩效的变量统计性描述及实证分析 68-70

    变量统计性描述 68-69

    实证分析 69-70

    本章小结 70-72

    第六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合作社角度 72-84

    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72-74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72-73

    交易成本与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73

    自身特征与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73-74

    外部环境与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74

    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及计量方法选择 74-75

    理论模型构建 74

    计量方法选择——Tobit 模型 74-75

    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影响变量统计性描述及实证分析 75-82

    模型变量及统计性描述 75-77

    计量结果与讨论 77-82

    本章小结 82-84

    第七章 社员参与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社员角度 84-95

    研究假设 84-87

    社员个人及家庭特征 85

    社员信息化特征 85

    社员生产特征 85

    社员入社特征 85-86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意识 86

    交易成本 86-87

    村庄特征 87

    理论模型构建及计量方法选择 87-88

    理论模型构建 87

    计量方法选择——有序 Probit 模型 87-88

    变量统计性描述及计量结果分析 88-93

    变量统计性描述 88-90

    估计结果分析 90-93

    本章小结 93-95

    第八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模式比较和边界讨论 95-111

    基于产业角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模式比较 95-103

    合作社不同纵向一体化模式比较原则 95-96

    基于产业角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纵向一体化模式及案例分析 96-103

    基于产业角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纵向一体化模式比较 103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演进路径 103-105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模式选择的原则 105-109

    与合作社所经营农产品的产销特性相适应 105-109

    建立在合作社自身实力基础之上 109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边界讨论 109-110

    本章小结 110-111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11-117

    研究结论 111-113

    政策建议 113-115

    提高对合作社财政扶持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合作社发展 113-114

    促进合作社管理规范化,严格监督各项法律、政策的落实 114

    合作社应制定纵向一体化发展规划,建立有效风险规避机制 114-115

    更加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着重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 115

    加强宣传和培训,提升合作社负责人和社员的素质和水平115

    本文研究不足及展望 115-117

    参考文献 117-124

    附录 1:合作社理事长调查问卷 124-131

    附录 2:合作社社员(农户)调查问卷 131-138

    致谢 138-140

    农学院论文范文 第二篇

    现阶段城市快速生长,城市框架越来越大,城市连绵区逐步形成,人们越来越向往自然和生态,农业生态园的出现,不仅带给了都市周边旅游的契机,也保护了区域多样性的发展。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是现阶段农业生态园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论述了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生态园规划中的设计方法,同时对如何在规划设计中融入循环经济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同时以某市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的规划和设计研究为案例,对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1、相关概念解析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其实就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简称,其主要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构成,达到物质反复循环流动利用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便是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其基本行为准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而循环经济在我国诸多地区成功应用到了农业生态园中,出现了诸多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生态园。

    农业生态园

    所谓农业生态园指的就是以生态园模式来实现对观光原来农业的生产以及布局,其主要是将农业活动、环境保护、自然风光、休闲娱乐、科技示范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机的融合,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2、案例分析

    研究概况简介

    该市研究概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自然环境,该市地形南低北高,西南方向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四季鲜明,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约在之间,一条河流由北向南穿过该市。由此可见,该是自然环境极为适合蔬菜等高效作物的种植。

    ②交通优势情况,该市交通具有明显的优势,有三条国家一级公路贯穿全境,六条省级公路在该市交汇,同时在市中央建设了国际机场,该市在交通上的优势能为现代农业以及农业休闲观光的发展提供巨大推动力。

    ③蔬菜品种优良,该市在发展蔬菜种植,克服了自然条件以及生产障碍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改革创新培养出具有高产、抗倒等优势的品种。

    ④该市已基本实现了农业发展机械化、信息化设施化。例如粮油作物的播种、收获以及管理等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⑤该市具备了较为先进的栽培技术,在该市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新型的栽培方法达到30多种。图1为该市区土里利用规划图。

    该市农业生态园的不足

    客源渠道较为单一

    因为受到旅游产品创意欠缺、产品类型单一、文化性和体验性欠缺、形式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该市农业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很难在短期内提升游客量。除此之外,虽然该市农业生态园区采取了自然生态平衡的管理方式,但是其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较低,不具备相关的生态知识,其服务质量达不到相关的标准,管理上出现了混乱。

    前期规划设计存在较大漏洞

    循环型农业生态园区的建设主要是对生态示范以及拓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建设。打开有机农场前期规划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循环型生态园区建设的内容,最终导致不能深入发掘生态园区的资源,园区功能分区模糊、产品结构单调、不合理的旅游线路等问题。

    3、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规划思路

    指导思想简析

    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同时树立了建设高端循环农业生态园的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合理统一规划的发展原则。同时对农业生态园区内的各种资源进行深入的发掘,提升对资源循环利用的效率,将废气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合理程度内。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规划设计中融入循环经济思想

    上文中我们对循环经济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分析,在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之中融入循环经济的思想,真正的实现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的目的。更进一步而言,在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中融入循环经济思想是农业生态园区建设过程中的最为重要的要求之一,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当代农业生态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需求。规划设计原则简析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原则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协调发展原则。

    ②统一规划原则。

    ③因地制宜原则。

    ④产业化发展原则。

    4、规划设计总体规划以及分区的规划

    总体规划

    该市农业生态园区总体规划是分为八个区位,并以这八个区为整体规划的核心,同时建设了两栋规模较大的农业生态体验馆,如图2所示。

    分区规划

    而在该市农业生态园区的分区规划设计中,其农业生态园区分成了八个区,其主题是特色农产品手工作坊区域、特色养殖示范区域、珍稀绿化苗木种植区域、特色水产养殖区域、特色休闲果品区域、农耕体验区域、植物区域。在此八个区域中,种植了种类多样植物蔬菜等等,例如在植物区便引进无土栽培技术,共种植了1万m2韩国无土植物,建设出规模浩大的无土栽培植物园。而在特色农产品手工作坊区域中,建立了农家乐一条街,在该区域设置了咸菜坊、磨坊、豆腐坊、油坊等,在这条街中出售的商品一般都是从该农业园区中生产的小麦花生黄豆等制作成的,其手法古老,味道纯正。

    还有在珍稀绿化苗木种植区域中,生产了大量中小苗植株,其主要采用了现代林业苗木繁殖培育技术,培育了大量珍稀苗木,珍稀苗木的培育不仅仅能够成为农业园区的绿色景观,同时也能够为农业生态园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而在农耕体验区域之中,在都市之中生活到人们可以在其中尽情体验工艺活动、农业活动,从而实现对古老农耕文明的了解。尤其是对于接受现代文明的孩子而言,农耕区域的存在能够使他们了解相关的农业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实践场所。

    综上而言,该市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的规划和设计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将循环经济主导思想融入到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之中,实现了农业生态园多样化、持续化发展的目的,促使其真正成为了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农业生态园。不仅仅带动了该市的经济发展,也成功的为该市树立了良好的发展形象。

    5、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总结

    实现协调发展

    在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协调统一。从本质来讲,农业生态园区开发中的观光旅游经济收入仅仅是农业产业的附加值。更为重要的是保护了生态的发展和提高了科技水平,这就要求管理者具有高水平、高素质。”

    因此,农业生态园的相关管理者在发展农业生态园区的过程中,必须具备长远的目光,不能过分的追求农业生态园区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增长等等。而是在现有基础之上,不去刻意的改变农业生态园区的自然生态。同时必须和乡村的诸多特点进行一定的结合,将农业生产作为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的基础,构建农业生态的特色,同时融入当地地域文化,以此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对环境管理方面必须要得到加强,实现文化、经济、自然环境这三者之间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完善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

    循环经济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因此有关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完善有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对农业生态园区的建设加以引导。总体来说,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此才能真正的促使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

    6、结语

    综合全文来说,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的发展是新型经济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农业生态园区的规划和设计必须将循环经济思想融入其中,才能真正的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农业生态园区。

    农学院论文范文 第三篇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明显加快,农业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需要全面了解其发展的特点历程以及面临的问题等。基于此,探讨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农业区域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现阶段,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相关部门在农业资源利用、绿色产业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在我国整体经济上的战略地位。全面了解农业区域经济理论及其特点等,针对当前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才能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我国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

    农村经济阶段

    农村经济一直是农业区域的核心内容,农民的种植与养殖是农业区域注重的关键要素,然后确定收购与缴纳的明细内容。在这一阶段中出现了很多国营性组织以及合作性的企业,其规模不大,技术缺乏先进性,产生的经济总额在区域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少,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区域经济不会拉开很大的差距。

    乡镇企业大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农业区域经济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了各个乡镇企业,销售渠道逐渐完善,提高了经济效益,但资本的投入较少,政策的限制以及局限性对企业的建立带来了一些影响。在这一阶段,乡镇企业的主体性作用在扩大,区域之间的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也越来越显著,尤其是沿海城市、发达城市下的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较快,远远领先于其他区域,这也是必然的一种现象,而由此便形成了农业区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发展的一些城市,如浙江温州、江苏无锡等。

    三化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完善,农业科技发展也不断地加快,农业实现了全新的发展态势,农产业与加工业等快速兴起,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也提升了,城镇化越来越明显,向小康社会迈进了巨大的一步,深化了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容。在这个阶段,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很多目标,一些城市在竞争中发展起来,并成为了区域重点的城市,形成了区域经济中心,如广东东莞、广州等。

    2我国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

    农村化

    农村化是我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特点,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与农业,如果脱离了它们,农业经济也将不会存在。农村与农业是农村经济重要的核心内容,因此需要加以重视,发挥它们的优势,积极开发资源,实现农业区域经济的市场化发展。

    地域化

    地域化也是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之一,具体而言,农业区域经济是在规定的空间范围中发展的,包括地理界限以及行政划分等。以县城区域经济为目标,进行社会再生产,其中涉及生产、划分、消费等活动,在一定的地区内开展,某些职能权限都在所规定的区域之中。

    结构化

    结构化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所有经济的总和,其中包括各项产业、市场经济所有制,农民经济收入,政府支出与收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农业区域经济体现出来了显著的结构化特点。

    综合性

    农业区域经济是较为完善的体系,可以将它作为国民经济的一种写照,体现出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行业、领域和机构。农业区域在运行中将生产、制作、经营、管理以及销售等为一体,因此能够显现出较强的综合性。

    3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化发展停滞不前

    城、乡分别管理的体制,使得无法发挥农业区域经济的主体性,其自身的发展缺乏独立性与空间性,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够,无法较快地实现城镇化的目标,城镇区域较小的凝聚力也会较低,除此之外,在交通与通信方面严重落后,整体的'发展必然会严重落后。因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积极寻求市场,以市场性的发展为目标,遵循市场性原则。只有形成开放性的经济,才会突破各种限制性的因素、适应市场的发展,要转变思想,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紧贴市场,提升区域经济水平。

    资源整合不足

    农业区域经济相对于城市经济来说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且自身的资源有限,涵盖自然资源、地理资源、天气资源、生产资源要素等,缺乏先进的人才、科研、设备等。农村当地人们的教育水平不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等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其自身的经济、环境、生产将会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逐步得到提升,因此需要纵观全局,把握整体的意识,积极寻求市场经济交接点,了解全球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积极地整合市场资源,将自然资源、地理资源、天气资源等等有效的整合起来,以便于更好地完善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村城镇化的目标。只有完善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发挥政府的职能,合理进行规划,提高服务意识,将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才能发挥主体性作用,增加农业区域经济总值,提高农业的财政能力。

    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当前,农业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多的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现代化农业停留在初始阶段,第二产业中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及产品质量不高,第一、二、三产业在发展中比例严重不协调,传统产业仍占绝大多数,创新的产业屈指可数,各个产业之间的对接性不强,工业也不能及时为农业提供帮助。针对此问题,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严格管制农产品的品质,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开发适合的养殖业及林业等,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布局。

    政策体制的局限性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财政在农村农业的投资与支出随着发展在增加,但仍远远不够,无法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因农业区域的地理、气候等因素,我国的较大项目产业都会建立在大城市中,农业区域无法依赖较大的项目产业,进而不利于农业区域经济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应完善政策体制,如不断完善税收政策、加大扶持优惠力度、增加资金的投入、制定补贴制度,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建立借贷绿色渠道,避免融资困境,从政策上的角度出发,实现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4结语

    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严加重视,本文阐述了农业区域发展阶段与发展特点进行,全面分析了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促进农业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农学院论文范文 第四篇

    农业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设计)名称主要栽培措施对薏苡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一、 研究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薏苡为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同时也是中国古老的粮药兼用作物。薏苡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的C4草本植物。它的别名有薏苡仁、薏仁米、水玉米、六谷子、珍珠米等30多种。薏苡的营养价值堪称禾本科作物之王。薏苡以其丰富的营养、独特的药理作用以及其粮药作物的两栖性,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

    薏苡的产量和品质均与栽培技术有密切的联系,栽培密度、基肥用量、追肥用量、微肥用量和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是影响薏苡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栽培因素,为了提高薏苡的产量,开展主要栽培措施对薏苡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薏苡产量高低除受群体影响外,还受个体生育状况的制约,对薏苡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可以有效分析植株个体生育状况及生产效能。对薏苡农艺性状的调查研究,掌握薏苡的生长期习性,从而进一步了解其产量形成的影响因素,确定栽培方案。

    结合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旨在找到薏苡的最优栽培措施组合,为薏苡在贵州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二、 研究或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薏苡(Coix Lacryrma-jobi L.)是中国古老的药食兼用作物,属于禾本科(granneae)薏苡属(Coix),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1-2]。它的别名有薏米、薏苡仁、薏仁米、水玉米、六谷子、药玉米、草珠、苡米、珍珠米等30 多种[3]。

    薏苡具有健胃、强筋骨、去风湿、清热解毒、防癌等药用功能,以其丰富的营养、独特的药理作用以及粮药作物的两栖性,成为人们经常食用的保健食品[4], 薏苡因其植株生物产量高,也可用做绿肥、饲料,有“生命和健康之禾”之称[5],薏苡的栽培、育种、营养保健及药用成分、食品开发等方面已有研究报道[6-7]。

    薏苡品种资源在我国十分丰富,除栽培品种外,南方尚有许多野生薏苡。薏苡雌雄同株,异花授粉,种间极易杂交,因此,各类型遗传杂合性十分丰富,果实品质、大小、硬度、颜色等方面也易发生变异,可形成一系列栽培品种。所以近几年育种研究较为活跃,如江苏、辽宁等省已初步育出几个优质高产的薏苡新品种。

    在栽培技术方面,针对影响产量的主要问题,如黑穗病防治、合理施肥、改旱作为水栽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江苏省昆山市改旱作为水栽,薏苡平均亩产达到250-320kg,高于国内其它省区平均亩产150kg的水平。杨念婉等[8]的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播期对薏苡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林炎照[9]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提高薏苡每株粒数和百粒重的基础上,要协调好株数与粒数的矛盾,才能获得高产薏苡。_群等[12]对薏苡的育苗方式、播种期、密度、施肥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赵杨景[11]就薏苡钾肥施用量做了试验研究。有关专家对薏苡N、P、K元素的需要也进行了研究,得出三大要素对薏苡茎、叶干重影响的顺序为:N>P>K,对根重的影响顺序为N>P>K;缺N时产量极低,缺K空壳率高,千粒重下降。对薏苡黑穗病的防治研究较多,主要以高温烫种处理种子效果最好。中国农科特产研究所于1994年采用合理密植、因需施肥、种子消毒、人工授粉等综合措施进行薏苡的栽培试验,达到了高产的效果,经测产,薏苡每公顷产量5400kg,实际产量达到每公顷2200kg的产量证明薏苡有极大的增产潜力。钱晓晴等[10]研究了薏苡干物质和养分的积累与施肥的关系,人们对薏米的平衡施肥栽培技术研究不多,农民广种薄收,效益却较低。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以有机肥之长,补无机肥之短,合理配伍施用,是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和提高作物产量品质不可缺少的措施,两者不可相互代替[13-14]。一些研究还表明,在开花期空气相对湿度不足50%,气温低于30℃,花粉很快丧失生活能力,这可能是南方热带薏苡种植区和北方干旱种植区产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相关专家也对生长调节剂对薏苡株高的矮化方面进行了研究。

    薏苡在我国栽培应用历史悠久,但生产发展却十分缓慢,其原因有三:一是平均产量低,高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化学与药理学系统深入研究不够,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不足;三是薏苡米出价高机械不配套,加工米质不过关。薏苡应是开发前景十分好的重要谷类作物之一,第一、薏苡具有高产的潜力,如果栽培措施得当,加上收割、运输、脱粒损失减少,每公顷产量可达5000kg以上。第二、薏苡仁蛋白质含量比大米,玉米高近一倍,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并富含锌元素等人体缺乏的无机元素,因此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第三、由于薏苡源是水生植物有较强的抗涝特性,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其他作物不能利用的自然资源。可以在低洼易涝地栽种,掌握适合本地区栽培的主要栽培措施,并能获得高产。

    在贵州有关薏苡栽培技术的研究报道还比较少,为了提高薏苡在贵州的产量和效益,开展主要栽培措施对薏苡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三、 主要研究或设计内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思路:

    1 研究内容

    (1)主要栽培措施对薏苡农艺性状的影响

    通过物候期记载,出苗率调查,干物质积累量、叶绿素含量测定、有效分蘖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等农艺性状指标的测定,研究主要栽培措施对薏苡农艺性状的影响。

    (2)主要栽培措施对薏苡产量的影响

    成熟后按照小区分别单打单收,统计产量,分析主要栽培措施对薏苡产量的影响。

    2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找出薏苡栽培的适宜密度、追肥用量和生长调节剂,确定最佳栽培措施。

    3 解决问题的思路

    选择对薏苡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较大的`播种密度、追肥用量和生长调节剂为试验处理因素,分别设置三个水平,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设计方案,开展主要栽培措施对薏苡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的研究,从中选出最优栽培组合。

    4 试验方案(研究思路)

    4. 1 试验处理与水平

    (1)密度A:行距固定为35厘米,通过调节株距控制密度,株距分别为A1:20cm、A2:30cm、A3:40cm。

    (2)追肥量B(利用复合肥控制纯氮量),出苗后30天和60天各追施50%。B1:120公斤/公顷,B2:150公斤/公顷,B3:180公斤/公顷三个水平。

    (3)生长调节剂C,出苗后45天喷施一次生长调节剂,出苗后60天喷施磷酸二氢钾。C1:助壮素,C2:多效唑,C3:缩节胺磷酸二氢钾?。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三因素三水平L9(33)正交试验设计方案(表1,表2),设三次重复,完全随机区组排列,三个区组,每个区组9个小区,共27个小区。小区面积(×)。

    5 测定项目及方法

    (1)记载各处理的生育时期。出苗期、分蘖期、抽穗期等。

    (2)出苗率调查

    (3)生长发育动态观测。出苗后每隔15天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测定株高。

    (4)干物质积累量测定。出苗后每隔15天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烘干测定干物质积累量。

    (5)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测定(做了吗?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6)成熟期考种,收获前每小区随机抽取20株进行考种,主要包括株高、有效分蘖数、有效穗数、穗粒数、百粒重等。

    (7)产量测定

    (8)品质测定:蛋白质含量,直链,支链淀粉测定(测定了吗?如果没有就不要写)。

    田间布置图;

    重复三 重复二 重复一

    9(处理) 1(处理) 7(处理)

    2(处理) 4(处理) 5(处理)

    1(处理) 3(处理) 9(处理)

    5(处理) 6(处理) 1(处理)

    8(处理) 2(处理) 4(处理)

    7(处理) 9(处理) 6(处理)

    4(处理) 5(处理) 3(处理)

    6(处理) 7(处理) 8(处理)

    3(处理) 8(处理) 2(处理)

    重复之间留50厘米的走道,处理之间留30厘米的走道。

    6 数据处理

    通过Excel 和 DPS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

    农学院论文范文 第五篇

    摘要 5-7

    Abstract 7-8

    文献综述 9-11

    第1章 总论 11-17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2

    选题背景 1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结构 12-14

    研究内容 12

    论文结构 12-14

    技术路线和方法应用 14-17

    技术路线 14

    方法应用 14-17

    第2章 理论借鉴与研究基础 17-25

    理论借鉴 17-19

    绝对优势理论 17

    相对优势理论 17-18

    要素禀赋理论 18

    区域分工理论 18-19

    研究基础 19-25

    几个概念 19-20

    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分工的关系 20-21

    基于比较优势的农业区域分工 21-25

    第3章 豫东南地区农业区域分工实证分析 25-39

    思路和方法 25-29

    分析思路 25

    分析方法 25-28

    样本选择 28-29

    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测定结果分析 29-35

    河南省部分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测定结果 29-30

    豫东南地区粮食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测定结果与分析 30-32

    豫东南地区经济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测定结果与分析 32-34

    豫东南地区水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测定结果与分析 34-35

    区域比较优势与分工 35-39

    第4章 豫东南地区农产品生产专业化与比较优势变动的协调性分析 39-51

    分析方法 39-40

    专业化与比较优势协调性分析结果 40-44

    农产品专业化与比较优势存在相背离问题 44-46

    产生背离问题的原因分析 46-51

    市场层面因素 46-47

    体制层面因素 47-48

    微观个体因素 48-51

    第5章 促进豫东南地区农业区域分工的政策建议 51-55

    加快构建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51

    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农业部门一体化管理 51-5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交易成本 52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 52-53

    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 53-54

    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协调政策 54-55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5-57

    研究结论 55-56

    论文不足 56

    展望 56-57

    参考文献 57-61

    农学院论文范文 第六篇

    农业经济学毕业论文参考

    一、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信息化不够重视在我国目前阶段的农村中,许多村干部甚至是负责农业经济的会计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管理都不是很了解,更加谈不上实施和建设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了。我国农村中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也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和会计人员简单地认为使用计算机就等同于农业信息化管理,这也导致了地方政府的管理人员缺乏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热情和主动性。

    2.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展受阻当前,我国农民对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的概念还比较陌生,这就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迟迟未取得成效,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在国家的号召下建立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专门部门,但缺乏对其运行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经验,使得这些部门和管理机构都十分缺乏专业性,也导致了农业发展中的经费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在我国农村中还无法全面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使得我国农业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受阻,无法指导农民获得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

    3.审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了解不够专业我国基层农业中的从业人员,甚至是政府部门的一些政府职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都较低,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和指导,这就使他们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无法充分解决,尤其是一些新的事物和新的技术。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地方政府的一些审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经济管理培训,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知识,甚至对计算机的知识都不是很了解,这就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无法充分的应用信息化技术,也无法获得高效、有用的信息,这也是阻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因素。

    二、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要点

    1.增加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向地方政府充分宣传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并纠正他们对农业信息化认识的错误观点。然后加大政府部门的宣传力度,让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走进农民当中,推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加强对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培训农业信息化管理的整体建设水平取决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手段越来越多样,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定期对地方政府的政府职员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涉及到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审计和会计人员,以更好地建设我国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

    三、结语

    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设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对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学院论文范文 第七篇

    关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

    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显现。在我国经济中,农业经济是其核心组成要素,而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离不开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还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出发,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不断促进新时期农业的持续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策略;探讨

    在国家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农业经济发展占据重要位置,能够折射出我国已有的综合国力,也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浪潮中,农业经济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管理都被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农业又是新时期农村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必须意识到农业经济的重要性,促进农业的综合发展。在此过程中,要全面而客观地分析农业的现状,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以此,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农业发展关乎我国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的稳定、和谐,必须把农业、农业经济放在核心位置。就农业经济管理而言,它是以国家制定的经方针政策、市场环境等为中心的管理活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全面分析当地的市场经济条件、市场环境,以国家制定的政策方针为基点,使农业经济发展目标明确化,优化信息化再生产过程、生产资料再生产过程的各要素,确保农业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走上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的道路。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生产化。随着科技持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不同行业、领域中,和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来说,也需要满足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灵活应用信息化技术,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使农业生产处于高效运转中,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自出台农业合作政策以来,农业经济合作不断发展,农业化机制不断完善。在一些大企业的作用下,逐渐实现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2、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思维的转变。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已成为核心内容,要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在新时代下,社会市场竞争日渐激烈,想要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注重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质量。在此过程中,必须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维与方法,优化农业增长方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二、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1、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新时代下,农业经济逐渐走上转型的道路,而农业经济管理逐渐融入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的不同环境中。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也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要优化已有的经济管理模式,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要遵循新时期市场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2、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的科技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下,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方法与管理方针。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向,优化传统农业经济结构,融入更多新的元素,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要采用深加工的方法,美化传统农产品包装,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促进农产品销售,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构建产业链。在此基础上,要运用各种科学技术,不断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提高农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在社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

    3、注重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必须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化地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够紧随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有效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相关工作人员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具备必要的政治素质,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要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此,强化他们的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意识,具备较高的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确保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健全已有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有效处理好他们之间的矛盾,能够兼顾各方面利益,需利用自身的服务与经济职能,加强农业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顺利流转。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还要从不同角度入手,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以定期、不定期的形式,进行村级资产清查,相关部门要做好农村离任干部的资管审计工作,加强各地区农业经济管理,使各地区的农业经济都能迈入崭新的阶段。

    4、注重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发展。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必须注重它的信息化与产业化发展。政府部门要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注重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引进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优化队伍结构,引进各种先进的农业设备。在产业化、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上,要实施人才战略,巧妙地利用人才项目、招商引资等方法,把各种高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优化农业结构,注重科技创新,为农业经济管理注入更多的科技含量,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扩大各地区农业发展规模,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农村建设下,政府部门必须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能够从不同角度入手,优化已有的管理制度,注重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其信息化、产业化等水平,在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同时,能够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率与质量,促进各地区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不断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刘喜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4:16-17.

    [2]肯四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3:143.

    [3]刘庆发.从新农村建设环境分析农业经济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_,19:78.

    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

    [摘要]对于农业大国来说,为了更好地进行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想方设法促进国家农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中,农业经济管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实际简要分析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加以分析,并据此提出一些做好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发展

    对于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来说,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重点,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充分体现出我国的综合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随着科学技术被广泛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了寻找出一条适应市场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就要在把握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分析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寻做好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对策。下面结合实际对此加以探讨,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

    农业经济管理更加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思维向现代农业管理转变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药内容就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实践提示,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得以提高、农民收入得以增加的重要物质保证。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现代化趋势已经无法阻挡。此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确保农业经济发展,将着重加强农产品的深加工,在注重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也将对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更多的重视。因此,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而转变我国经济管理方式和思维也是大势所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今后必须重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农业经济管理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时代、市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新要求,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当中,以提高信息交换的实效性,保障农业生产过程的高效性,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农业经济管理生产化

    随着农业合作政策的出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利益政策连接起来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某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开始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不仅使大型企业的生产需求得以满足,也促使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充实了农民的腰包,增强了的农业经济效益。由此可知,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也将是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2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尚未建立健全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尚未给予农业经济发展高度的重视,且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工业发展,这样导致当前仍然未建立健全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导致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也和农业社会结构不相适应。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滞后性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失去了执行力,不利于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未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国家相关部门和领导都对此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且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尚未充分认识到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忽视农业经济管理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他们的思想观念尚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这样使得他们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够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要求的指导下有充足的执行动力,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原本应当避免的漏洞,对农业经济管理造成极大的影响。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有待提高

    不少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不能够及时吸取新政策的营养,不能够在掌握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农业经济管理方法、模式加以研究,缺乏工作责任心,缺乏主动探究新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积极性,不仅有的管理人员不具有比较高的执行能力,而且自身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水平低下,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不能够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当地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造成某种程度的限制。

    3做好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体系,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想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为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就要对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加以优化和完善,建立一个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以满足社会经济变化需要。此外,还需要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想,如应当更新农业发展观念,完善新型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发展;想方设法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等。

    重视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大力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定期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他们对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水平,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全新的现代经济管理意识,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素质,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以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

    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发展

    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农业经济的资金投入力度,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想方设法引进更多的现代化设备,吸引和招收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合作社,注重原料生产加工,做好农产品原料加工的基地规划和特色产业园建设,使其符合国家新农村建设体系的构建要求。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产业,促使农民、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相关部门需要在相关政策上给予产业化经营商相应的优惠,促使其更好地发展,以促进相关专业化合作组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

    政府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资金投入计划,结合不同的农业发展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具体方针政策,给予适当的资金倾斜投入,从而帮助农村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此外,在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过程中,应该重视对现代信息化技术人员的教育,培养农业信息化所需要的真正技术人才,这样才能够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农业发展的有效结合,加快我国农业的建设。与此同时,不仅要鼓励技术人员勇于创新,以研发出满足农业经济管理需要的相关信息化技术,还需要重视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教授给农民一些最基本的农业信息化知识,确保他们具有最基本的信息化能力。总之,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实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科学、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保证农村经济可以一直沿着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道路稳定向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

    参考文献:

    [1]肯四才.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经济管理,20_(12):143.

    [2]王丽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之我见[J].现代经济信息,(10):49-50.

    [3]徐雪,孙航.贵州省黄平县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调研[J].商场现代化,(22)89.

    农学院论文范文 第八篇

    论文摘要:合作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但合作的形式和文化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却有所不同。

    在浙江省开化县农村,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四位一体”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得以推广,并在两个方面产生了积极效果,文章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

    论文关键词:四位一体;合作;民主

    习惯上,农业、农民、农村问题被统称为“三农”问题。

    中央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出台过很多政策,减负型的,如取消农业税;输血型的,如建立农村医保、低保制度,而通过创新农业农村生产服务体制、提升农民综合素质,重建农村社会的主体结构,从根本上推动农村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型政策不多。

    合作是农民应对自然、市场、政策风险的必然选择。

    在总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合作经验教训和近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的基础上,浙江省从底开始尝试一种更高层次的合作,称为“三位一体”,即“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联合构成的农业综合服务平台。

    “四位一体”是农村经济合作制度的一种新发展,其本质是基于农民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的基础上对于“统”的需求而产生的制度创新,其出发点是发展经济,但实践效果却远远超出初衷。

    本文试从经济学、社会政治学两个角度分析此项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

    一、创新“四位一体”农业服务体系的背景

    (一)农村缺乏市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亟需加快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农业农村原有的经济形式、经济体制和服务体系对生产经营要素的适应能力与吸纳能力不断弱化甚至丧失。

    就市场而言,在现有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分”的问题是解决了,但“统”的环节却很薄弱,造成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对接或者对接后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就土地而言,缺乏有效的流转机制,满足现代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对土地的需求;就人才而言,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业后续劳动力不足,有沦为“老人农业”的危险;就资金而言,农业生产缺乏获得信贷的有效途径,各种金融单位不断把农村资金抽向城市、流向工商业,农业农村不断“失血”。

    据统计,~20开化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面向大农业贷款占总贷的比例是;就科技而言,单家独户小规模生产阻碍了农户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留守农民的素质制约了对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难以突破。

    这就是当前“三农”发展面临要素缺乏的困境。

    (二)农村现有生产方式已经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前些年,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单干”、公司+农户相比具有一定优势,在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起来不经济的事情上,在增强市场主体性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其覆盖面不广,服务功能不强,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也逐渐显现,而且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刚刚颁布,很多专业合作社运作不规范,农民加入合作社的比例不高。

    作为为农服务的经济组织供销社、信用社也遇到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和局限性,面对分散和众多的农户,服务范围窄、成本高、风险大。

    农民仍然是市场竞争的弱势群体,农业仍然是弱势产业。

    在当今农业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宏观环境下,农民在专业合作社之上迫切需要一种合作面更加广泛,服务功能更加强大,合作程度更加深入,制度更加规范的新型合作平台。

    (三)政府对农村农业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以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既需要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形成以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为主体的要素配置和生产组织的格局,也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加和改善政府公共产品的供给。

    目前,我国对农业的公共产品供给既存在数量不足、内容不全的问题,又存在途径单一,效能低下的问题,特别是存在“条自为政,互不配套”和“条配置多,块整合少”的“条块分割,条强块弱”的现象,这不仅可能导致公共资源配置千篇 一律,效率不高,而且容易出现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延续管制性管理的老路。

    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以块为主的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促进市场与政府,条与条,块与块的资源整合,引导政府从管制性管理向服务性管理转变。

    二、“四位一体”农业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证农民经济增收

    (一)“四位一体”加速城乡经济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

    在“四位一体”中,农民专业合作是生产主体的联合组织,是联合体的基础或基点,也是其他合作组织的最终服务对象;供销合作是流通的血脉,是生产发展的依托;农村信用合作是生产发展的坚强后盾;科技信息合作是生产腾飞的翅膀。

    合作实现农户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使生产、流通、销售结成一条有机的产业链;合作克服了四类经济组织分头为农服务,相互脱节的局限性,使服务更全面,更及时;合作使农民不再是市场经济大潮中单薄的,没有信息导航的“孤舟”,而是联合起来的“航母”。

    经济学家发现任何“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必定安装在相同的四个轮子上”,它们是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现代农业也不例外。

    现阶段,这些要素除自然资源外,在农村农民自身极其匮乏,而在城市的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相关事业单位却相对过剩。

    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推进农业产业化架起了桥梁。

    一方面,为非农主体投资农业、支持“三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有利于促进资源要素在产业间、城乡间的良性互动和渗透,促进农业和工业、供销、金融、科技等领域的融合,促进一、二、三次产业间的对接,为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供了重要平台;另一方面,它把各环节的生产要素和各种服务通过合作协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为农民提供全程服务,有利于提升各种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

    1~6月份开化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对农贷款占总贷比例达;6~8月份仅池淮镇农户通过联保贷款机制从信用社就获得1200万元资金支持,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每天为各合作社提供各种科技信息5到10条。

    (二)“四位一体”合作服务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收益

    1、降低交易费用。

    农户市场交易的费用包括信息费用、农资费用、服务费用、谈判费用。

    单一农户交易量小,主体相对独立、分散,总体来说,交易次数多,重复投入多,交易成本高。

    建立农村合作协会后,服务体系内部交易按照合作协议规定,由专业合作社与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和科技信息服务中心统一协商,既能保证服务质量又能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

    根据池淮镇《农资供应服务协议》,农资公司承诺:“决不销售‘三无’产品,不符合质量安全商品,假冒伪劣及过期商品;开展电话预约、上门服务、延长营业时间、送货到村到户等多种便民服务;在价格上给予优惠”。

    合作体系外交易,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联合其它经济组织与客商进行谈判,可以使一次谈判在同一个合作社甚至多个合作社内部普适化,既提高了谈判实力又减少了谈判交易次数,大大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

    农学院论文范文 第九篇

    摘要: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有重要影响。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本文主要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问题;探讨对策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不断加强,并且投入也逐年加大。本文主要就如何加强新时期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行探讨,内容如下。

    2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不高,制约了现代农业经济的进步。诸如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经济结构与发展速度不匹配,导致了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也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了许多制约。特别是经济管理活动中执行力差,管理体制存在不足等现象。这些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整体概念上也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全面进步[1]。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水平有限

    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的主体主要是人才,而在现代农村经济的改革中,农业经济管理者水平有限,专业知识不高且缺乏培训,导致他们在观念上存在偏差,认识不到农业经济对于国家主体经济的重要作用,再加上本身的执行能力较差,缺乏相关经济管理经验等客观因素,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2]。

    3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管理理念日趋现代化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现代先进的管理模式必将替代保守落后的管理模式。当前,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管理将越来越注重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管理模式日趋信息化

    农学院论文范文 第十篇

    中文摘要 8-9

    Abstract 9-10

    1 引言 11-2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2

    研究背景 11

    研究目的 11

    研究意义 11-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8

    国外研究现状 12-15

    国内研究现状 15-18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8

    研究目标 18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8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和技术路线图 18-21

    研究内容 18-19

    研究方法 19

    研究创新点 19-20

    技术路线图 20-21

    2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理论基础 21-25

    效率理论及其发展 21-23

    效率的定义 21

    效率理论及其发展 21-23

    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率理论 23-24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理论 24-25

    3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5-32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概念及类型分析 25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概念 25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类型 25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现状分析 25-27

    信贷支农投入逐年增加 25-26

    信贷支农领域不断扩大 26

    信贷支农业务日益创新 26

    信贷支农服务逐渐提升 26-27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存在问题分析 27-29

    信贷支农存在的外部问题 27-28

    信贷支农存在的内部问题 28-29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对农村经济的贡献分析 29-32

    相关系数分析 29-30

    回归分析 30

    分析结果 30-32

    4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变动测度评价 32-39

    测度评价模型选择 32-33

    CCR模型 32

    BCC模型 32-33

    测度样本及指标选取 33-34

    测度样本选取 33

    测度指标选取 33-34

    测度结果评价 34-38

    样本不同年份的技术效率评价 34-36

    样本不同年份纯技术效率评价 36

    样本不同年份的规模效率评价 36-38

    结论分析 38-39

    信贷支农技术效率明显下降 38

    信贷支农纯技术效率持续上升 38

    信贷支农规模效率逐渐降低 38

    信贷支农低效主要由纯技术低效引起的 38-39

    5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39-45

    信贷支农效率指标体系构建 39

    信贷支农效率回归模型构建 39-41

    变量选取 39-40

    模型构建 40-41

    信贷支农效率回归过程分析 41-42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2-43

    农业环境因素 42-43

    业务结构因素 43

    资产质量因素 43

    资产配置水平因素 43

    政策启示 43-45

    缩小福建省第一产业GDP比例 43-44

    扩大涉农贷款比例 44

    降低不良贷款率 44

    提高存贷比 44-45

    6 优化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的途径选择 45-49

    构建良好福建农村金融环境 45-46

    完善福建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环境 45

    优化福建农村金融生态信用环境 45-46

    创建福建农村金融有效政策环境 46

    坚持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经营方向 46

    完善福建省农村信用社农户信用贷款方式 46

    强化福建省农村信用社市场营销管理手段 46-47

    提高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管理水平47-49

    建立一支素质高质量好的信贷人员队伍 47

    推进福建省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建设 47-48

    加强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48-49

    7 结论及展望 49-51

    研究结论 49-50

    未来展望 50-51

    参考文献 51-54

    致谢 54

    农学院论文范文 第十一篇

    摘要: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设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对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

    一、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信息化不够重视在我国目前阶段的农村中,许多村干部甚至是负责农业经济的会计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管理都不是很了解,更加谈不上实施和建设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了。我国农村中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也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和会计人员简单地认为使用计算机就等同于农业信息化管理,这也导致了地方政府的管理人员缺乏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热情和主动性。

    2.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展受阻当前,我国农民对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的概念还比较陌生,这就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迟迟未取得成效,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在国家的号召下建立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专门部门,但缺乏对其运行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经验,使得这些部门和管理机构都十分缺乏专业性,也导致了农业发展中的经费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在我国农村中还无法全面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使得我国农业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受阻,无法指导农民获得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

    3.审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了解不够专业我国基层农业中的从业人员,甚至是政府部门的一些政府职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都较低,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和指导,这就使他们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无法充分解决,尤其是一些新的事物和新的技术。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地方政府的一些审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经济管理培训,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知识,甚至对计算机的知识都不是很了解,这就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无法充分的应用信息化技术,也无法获得高效、有用的信息,这也是阻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因素。

    二、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要点

    1.增加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向地方政府充分宣传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并纠正他们对农业信息化认识的错误观点。然后加大政府部门的宣传力度,让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走进农民当中,推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加强对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培训农业信息化管理的整体建设水平取决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手段越来越多样,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定期对地方政府的政府职员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涉及到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审计和会计人员,以更好地建设我国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

    三、结语

    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设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对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学院论文范文 第十二篇

    摘要 5-7

    ABSTRACT 7-8

    第一章 导论 12-32

    选题背景 12-15

    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促使合作社纵向拓展业务领域 12

    农业现代化需要农业合作组织创新发展 12-13

    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需要合作社加强纵向控制 13

    发达国家合作社朝纵向一体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 13-14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发展实践需要理论指导 14-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6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6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6-28

    国外研究综述 16-22

    国内研究综述 22-27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27-28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8-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28-29

    研究方法 29-30

    数据获得 30-31

    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31-32

    第二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体化理论基础 32-44

    纵向一体化理论 32-36

    纵向一体化的概念及类别 32-33

    纵向一体化与范围经济:古典经济学视角 33

    纵向一体化与交易成本:制度经济学视角 33-35

    纵向一体化与社会分工:分工视角 35-36

    农业的一体化理论 36-40

    农业的基本特性 36

    农业一体化概念的提出 36-37

    农业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37-38

    农业一体化的经营组织模式 38-40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40-43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概念 40-41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类型 41-42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作用 42-43

    本章小结 43-44

    第三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44-53

    国外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经营情况 44

    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现状 44-5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纵向一体化情况基于宏观数据 44-46

    农民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基于调研数据 46-50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取得的基本成效 50-51

    本章小结 51-53

    第四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水平测度 53-64

    纵向一体化测度理论与方法 53-55

    价值增值法 53

    主辅分离法 53

    投入产出法 53-54

    里昂

    农学院论文范文(精选16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