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化教学论文范文 第一篇
>摘要:本文阐述了人工智能的定义、发展阶段、部分应用状况及其影响,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巨大浪潮,职业教育应主动变革,要从国家政策、理念与制度、教学管理、产教融合、终身学习等方面做好应对,切实地把握人文教育之道对智能教育之用的统领原则,培养能很好地掌控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人才。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文教育;职业教育;
>0引言
自1956年人工智能概念在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以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超出了人们的想象:1997年,IBM超级电脑“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20_年,由Google旗下的深度学习公司DeepMind开发的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战胜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这件事轰动了全世界[1]。随后有关人工智能的热点应用不断推出,比如无人驾驶、智能医生、语音与人脸识别等,让我们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应用已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20_年高考期间,机器人艾达挑战高考数学,10分钟就答完,获得134分,激发了教育领域对人工智能的巨大热情,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忧虑与反思[2]。20_年7月xxx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在2024年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先后从国家层面发布人工智能政策规划,将人工智能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国际竞争的新动力[1]。
>1人工智能定义和发展阶段
>2人工智能应用状况与反思
20_年,阿里的“无人超市”落地杭州,进店、挑选商品、付款支付一气呵成,消费者几乎在完全自主的状态下完成购物。与此类似,昆山富士康公司裁员6万名工人,全用机器人代替。京东、淘宝引入的智能机器人替代了原来的仓库管理、人工客服等岗位。因此有学者悲观地断言:在人工智能时代,因为很多职业岗位或技能将被智能机器人所代替,职业院校毕业生很有可能面临毕业就失业的窘境。笔者认为,我们不应该重蹈历史上英国制定的限制汽车推广使用的《红旗法案》的悲剧。正是这个在今天看来毫无道理的,但却持续了三十年的法案让德国和美国的汽车工业完全赶上来,最终远超英国。人工智能应用必将淘汰或替代很多现有就业岗位,但同时又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这是一个伴随着产业智能升级的、长期的艰难过程,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这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3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为了更积极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除了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科学指导和政策、经费支持之外,建议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规划。
解放思想,更新理念与制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提出,人工智能走向阶段的真正原因是世界正从原来由人类社会与物理空间构成的二元空间,向着由物理空间、人类社会与信息空间构成的新三元空间演变[6]。因此,职业教育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入人工智能等相关理念和技术,同时其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内容、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都需要做出相应的改进。比如当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非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中,信息技术类课程课时偏少,数据处理、编程类或人工智能课程几乎没有,这样的安排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适当减少将来可被人工智能应用替代的技能课程的课时,比如电算会计、环境监测等。
善用人工智能,提升教学与管理
智慧化教学论文范文 第二篇
一、积淀教师教育知识,培养智慧教学能力
教学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不仅需要知识的投入,而且也要心智的展开,更需有较高的教育智慧。而智慧不仅存在于知识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运用知识的能力中。有了知识、能力才能更好的打开智慧之门。许多教师特别是高职教师,在学校学习了丰富而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只能纸上谈兵,更何谈智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有效教学的开展。现在传统意义上的“板书教学”、“耳听教学”、“一言堂教学”仍在延续,教师的智慧、学生的能力荡然无存,课上听书、课下背书的学习模式让许多学生成为考试的雇佣,对知识缺少钻研、思考和探究,对问题避而不谈或简单处理,处理事情能力不足。在笔者看来,教育中习得的知识与能力如同社会上获得的学识一样是复杂而有深刻内涵的,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师生交往、生活实践中去慢慢体味和积累,进而转化为智慧。鲜活的教育智慧来自于我们对外的开放,来自于我们对教育实践的理性反思,同时也来自于广泛的阅读。“书籍是造就灵魂、培植智慧的工具”,读书可以让人在增加知识的同时提升智慧品质,体现人的生命价值。例如: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刘铁芳一直以来认真读书、思考、写作,广泛涉猎,他的教学过程是“活”的,在他那里学生的思想在自由自在的成长,他展现给学生的是:广博的知识底蕴,游刃有余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回避,而是作为教育资源加以引申和利用,机智的开放了教学过程和思维过程。全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他的荣誉数不胜数,社会兼职三十多个,并且经常外出报告讲学,另外还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面对如此繁杂的工作,为何他干的依然那么轻松自如,潇洒出色?就是凭借他的教育机智、教育艺术。魏书生用“机敏和智慧”将他独特的教育智慧得以诠释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机智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行动,是应对偶发事件的临场迅速反应能力;而教育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知识、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我们学习教育知识,熟悉教育实践,是为了让我们以教育的“知”来充盈于我们今天的生存,是我们在实践的磨砺中审视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让我们真正懂得“生存的竞争是智慧的竞争”,知识在孕育能力的同时也滋养了教育智慧。实现教育知识向教育能力、教育机智、教育艺术的转化。
二、升华教师教育情感,彰显智慧教学魅力
知识的获取始于教育感知,但不仅停留在教育经验上,也不仅局限在教育知识领域,而是生成一种积极的教育情感,投射到学生的身上。“教育情感是教师对于教育这一特殊社会活动的价值特性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教师的教育情感不仅隐潜在内心,而且还以各种方式表露出来,外化成一种现实的教育力量。如果“学生在情感上排斥你,就排斥你的教育,学生对你封闭了心灵的窗户,尽管你们吹的是清新的空气,也吹不进去”。积极的教师教育情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从老师走向朋友,从批评者走向赞美者。教师情感是教师心灵的折射,是教师人格魅力的突显。作为高职教师,要以校为家、以教为乐、以师为荣,彰显人格魅力的同时不断充实和成熟自我,理性看待和认识学生,积极吸纳学生的一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让他们在变化的环境中学会独立思考、自我调整。人格是教育情感品质的提升,是“爱滿天下”,每个人首先要做一个“大写”的人,即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人,这种魅力散发出的光辉是任何邪恶都无法泯灭的。“人格是金,人格是教师最高的学位,一个教师可以没有博士学位,但不能没有人格魅力”。高学位、高学历留给学生的可能是做事的本领和应付社会的技能,而人性、人情、人格带给学生的是终生享用的做人魅力,因为学会做人是第一位的,人是万物之灵,世界因人而美丽。教师伟大的人格就在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反映着。教育知识转化为教育人的情感体验,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验证一位教师面对繁杂的教育工作时对教育的真挚和无悔。正如“桃李满天下”这句话不但体现了教育人的育人是硕果累累而且更深层孕育着教育人的光辉品质。
三、磨练教师教育意志,提升智慧应变能力
教师教育智慧的获得是一个教师良好的个人综合素养及行为方式的集中表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应成为我们教改中教师追求的理想与目标。为此教师在向目标努力的过程中,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克服种种困难,通过磨练坚强的教育意志,提高教师的自我控制能力,生成教师的教育智慧以体现教师的“自我价值”。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复杂性,一面是高考成绩不理想且“无路选择”的考试落后生,一面是教育理念论与经验论范导下的遵于教学考核的信息传递者。国人固有观念的落后性,让技能和业务能力水平教育遭遇冷落,学生不乐学、教师不乐教现象非常严重。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过:我们职业教育的学生来源可能不是考600分的,可能是300分、200分的,但我认为这些孩子并不是失败者,只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职业教育培训的是高端的技术人才,而不是培养‘一技之长’。智慧教学要求职业院校教师摒弃陋念、突破自我,在改变对所谓“坏学生”的认识基础上,无条件地去热爱学生,接受学生,传授中国厚重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学会“在充满变数的未来获得成功”,让教师工作从谋生的手段升华为毕生追求的神圣的事业,让教学行为成为一种自觉。“王阳明为追逐圣贤之路,通过执着的坚持、艰苦的磨练以修炼自己的身心,来实现心中的梦想”;张海迪,一位高位截瘫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能以坚强的意志来证实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做真正的幸福。那我们是否也可把教师教育意志的磨练当做教师职业生涯中一种愉快的体验;狄更斯曾说过:“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山。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想要到达人生成功的彼岸,就需学会经受困苦、磨练意志;能经历磨砺生命才能变得坚强;能敢于挑战你才会更勇敢;能跨越挫折你才会握手成功。所以教师教育智慧的养成需要坚强的教育意志的磨练,高职教师更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突破信息传递的复杂性、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和教学媒介繁多等意志行动绊脚石的基础上,用智慧化解教学中出现的难题,在感悟中超越意志与意志行动的矛盾。
四、将教师的教育智慧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现教育自由
教育实践是教师智慧和生命的自由诠释,是对知识的即席创作和对自我人格魅力的超越。作为教师特别是高职教师,应把对教育知识的创新运用到职业教育实践活动中,用于学生思想启蒙、智慧启迪和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上,由此教育智慧便会萌发,行动趋向自觉、自主。而对于教师而言,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善于把自己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认识教育世界、认识自我的一种能力,即转化为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智慧,从而实现从教育知识到教育智慧的飞跃;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教育方式是:不否定学生,而是肯定和帮助学生,在他眼里每个孩子都是精英的化身。他认为:以心交流,你会赢得尊重;以情交流,你会获得心智。一切教育知识都是“教师的教育思维对现实教育事物的一种反映形态,即一种概括地反映现实教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概念体系”。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所感知到的教育知识必须经过思维的加工和时间的考验成为指导教师理性认识和改造教育世界、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的理念支撑。如果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去运用教育知识,只是以“摆设”的形式存放在头脑中,不使它成为教师把握教育实践,分析教育现象的工具,那么它们对于教师来说不过是一种外在的东西,是奉行“拿来主义”者的行动伎俩,教育知识对于教师来说,也就不可能发挥任何积极的作用了。曾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其实,对于教育知识也一样,离开了应用,教育知识也就失去了指导教育实践的功能,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教师必须把它内化为自己特有的素养,来指导教育实践。这种教育智慧的转化是在教育实践中完成的。“庖丁”不是用力“砰砰”硬砍牛,而是认识牛的结构规律,刀锋顺关节而入,既不伤骨,又不伤刀,可谓解牛的最高境界;中国钢琴王子朗朗的钢琴弹奏不是简单的“照谱宣乐”,而是心与物的交流,是追求超越现实的完全自我,可谓演奏的最高境界。对于教师而言,必须准确、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知识的内涵,不断把获得的理性知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提高教育能力、提升教育技巧、增长教育机智等,最终达到教育艺术的境界,使教师生成实践教育智慧,这可谓“读书人”的最高境界。笔者以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不论时代赋予教师什么样的内涵,教师要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智慧、提升品德这一任务是不变的。高职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教师应该从“传道授业解惑”转向“引导开发促进”,从“知识精囊”转向“智慧之师”。今天我们的中小学甚至高校教育目的依然是教授知识,职业学校依然是技能培养,综合性知识传授和素养提升问题得不到完全解决,我们的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这需要我们有效开展教学,引领学生开启智慧,提升品德,这种转变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需要教育智慧的生成。
智慧化教学论文范文 第三篇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依托中关村“信息技术高地”的优势,成为全国教育信息化最早的践行者之一。20_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_-20_)》《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_-20_年)》以及《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_-20_年)》,推动海淀区教育信息化向智慧教育发展,海淀区成立了“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海淀区智慧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_-20_年)》。海淀区将通过区级“三通两平台”建设,构建区域型智慧教育公共服务环境,实现国家平台、市级平台、区级平台以及学校间的有机联动,有效推动海淀区教育综合改革与创新。
架设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四级联通互动
架设视讯服务平台,推进在线教改发展
构建智慧教育云中心,推动区域教育整体跃升
构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大数据支撑评价改革
智慧化教学论文范文 第四篇
一、表扬需要丰富的教育智慧表扬
是教师用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塑造自信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关注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微小进步,以真诚的鼓励来帮助学生,使他们树立信心,激起成功的愿望,获得前进的动力。表扬有多种方式,他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实施恰当的表扬方式,只有那些有实效的表扬方法才称得上教育智慧。其中,表扬的关键是必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新学期期中考试结束了,小松进步了3个名次。作为班主任的我真心为他高兴,也想利用这个契机,好好表扬他一番,使他获得更大的前进动力。班例会上:“这次考试有几个同学怎么会连小松也不如呢……”总以为小松被表扬后一定会很高兴。可是,我却发现他把头低了下去,脸上没有一丝喜悦。真是奇怪!静下心细细思量,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小松受到了表扬,却又反常的呢?后来我才得知“这次考试有几个同学怎么会连小松也不如呢”这句话深深地伤害了他。可见,教师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状态,表扬也需要智慧。
二、把握批评时的切入口批评是一种艺术
而不是指责、宣泄和埋怨。班主任批评学生要有的放矢,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学生心悦诚服,这样的批评才有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即使自己说的非常正确,有时也会遇到学生的对抗和反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学生犯了错误后,由于自身的防范意识,或多或少都会为自己找点理由开脱,惯犯的学生久而久之心理就形成一座坚固的防范堡垒。教师找不到这个堡垒的突破口、批评的切入点,学生就不可能听进教师的意见。由此可见,批评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找准了“切入口”。找准了,如庖丁解牛;找不准,如乱砍滥伐。那么,切入点应该在哪里呢?这是批评的关键所在。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如何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同时,我们要在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接受能力的高低,创造出一种有利于他们承认错误、改正缺点的教育情境,这也是突破的关键一点。我认为学生的过错不在大小上,而在学生能不能“明白”自己错在了哪里。教师的批评不在于呵斥与指责,而在于能否让学生明白错在哪。只有让学生明白了错处,才能挖掉根源,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让他们静下心来听你的循序善诱,并反思自己的行为。
三、总结
总之,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呼醒。表扬是甘露,用甘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批评是苦药,良药虽苦却利于病。表扬体现了教师无数的欣喜与期待,批评包容了教师多少的无奈与感慨。批评需要表扬的铺垫,没有表扬的批评容易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表扬也需要批评的衬托,没有批评的表扬显得软弱无力。恰如其分的表扬与批评,不仅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还有利于学生不断发现自身的缺点,激发内在的潜能,从而完善自我,提高认知能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善于在班级管理中运用这把“双刃剑”,把握表扬与批评的艺术,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
智慧化教学论文范文 第五篇
摘要: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化的一种新境界。徜徉于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开放的思维对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理性的审视,是提升教师教育智慧、促进师幼共同成长的有效载体。幼儿园开展课程审议应注意:坚持理论引领,注重观念更新,让读书成为习惯,让教育拥有思想;直面教育实践,培育问题意识,赋予日常保教实践工作以研究的价值;立足多元对话,追寻智慧的碰撞、激荡,以班级为基点,以案例为媒介,推进式审议与螺旋式审议相结合,个体反思与集体审议相结合,促进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理性深化。这样,在课程审议过程中,教师的思想智慧、研究智慧、行为智慧将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课程审议教育智慧
课程是由教师、幼儿、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四个要素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课程的基本内涵。
课程不只是跑道,更是跑的过程;课程不只是教育情境之外的文本,更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生成和共同建构的一系列事件。课程是否适宜、有效,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幼儿园要把课程审议列入幼儿园管理工作和教研活动之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的甄别、选择、评价、审议等从开发到实施的全过程,学会以开放的思维对课程进行理性的审视,在课程审议中提升教育智慧、实现与幼儿的共同成长与发展。幼儿园在开展课程审议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坚持理论引领,注重观念更新,提升教师的思想智慧
课程审议是教师交流思想、表达观念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课程审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对理论的学习和对实践的总结是教师参与课程审议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1.让读书成为习惯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师德修养、文化素养及组织幼儿园保教实践必备的知识。在开展课程审议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养成学习理论的好习惯,并定期组织读书会、信息会等,提高教师读书、学习的积极性,激活教师的心灵和智慧。
2.让教育拥有思想
理论阅读是教师不可放弃的责任。幼儿园课程应该“教什么”“如何教”“何时教”等,这都是我们在对课程进行审议时必须关注的要素。开展课程审议时,我们应帮助教师明晰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基本依据,如:
教育法规依据:如《规程》《纲要》中对幼儿园教育任务、幼儿发展目标的要求等。
心理学理论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规律(包括幼儿的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
教育学理论依据:新的知识观、资源观与教学观;新的教师观与儿童观;最近发展区理论与支架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与整体教育观等。
课程学理论依据:如,泰勒的课程理论;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等。
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徜徉于理论的前瞻性与实践的现实性之间,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课程中的观点与行为寻求依据,在理论的引领下促进课程设计与实施不断趋向完善和理性深化,成为教育的思想者。
二、直面教育实践,培育问题意识,提升教师的研究智慧
幼儿园课程不是脱离于实践之外的一种“书写”活动,而是与实践相伴且在实践中进行的活动,它是由一个个相互关联、不断递进的情境脉络组成的,不同环节所面临的问题往往不同,因而课程审议的重点也要因具体情况而异。科学、合理的活动目标,优秀、适宜的教育内容,丰富、多样的途径和方法,及时、有效的教育评价……都是进行课程审议时必须关注的基本要素。
1.课程审议的基本流程
智慧源自实践。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基石。课程审议必须直面具体的教育实践,关注课程对促进幼儿发展、教师发展的价值以及课程的良性发展,力求在理论引领下解决课程实践中的真问题,形成课程决策。课程审议的基本操作流程是:
这就要求老师们在设计课程时借助理论来策划,在实施课程时有意识地运用理论来指导,审议课程时更要借助理论来审视。这样,教师的日常保教实践工作被赋予了研究的价值,能推动大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
2.课程审议的问题菜单
对课程实践中最真实问题的关注,是教师提升智慧、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课程审议要注意唤醒教师的问题意识,鼓励教师带着疑问去思考我们的课程设计与实践,以确保“以幼儿发展为本”落到实处。
三、立足多元对话,追寻碰撞、激荡,提升教师的行为智慧
课程审议是课程审议是教育民主的产物,是教师专业自主的重要表现。课程审议强调的是一种浓厚的学术研讨氛围,倡导的是一种参与式与合作式的学习过程,通过对“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辨与探析,个体与群体智慧充分碰撞、激荡,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行为智慧。
1.课程审议要以班级为基点,推进式审议与螺旋式审议相结合
班级是幼儿一日生活的真实所在,是课程实施的现实基地。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和实践应该以班级为基点,在班级生态中孕育和生长。课程审议可采用自上而下的推进式审议与自下而上的螺旋式审议相结合的方式,重视班组教师、保育员、幼儿乃至家长的参与,依据课程开发标准、班级具体情况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课程资源,设计并实施活动方案,构建让自己心动的课程,不断反思和积累实践性学识。
自上而下的推进式审议:教科室提出课程设计方案──教研组进行审议并完善──教师结合班级情况进行审议并进行实践──教科室征集反馈意见与建议,调整改进课程方案──教研组进行审议并完善──班级进行再审议及再实践……
自下而上的螺旋式审议:班组内成员设计、实施课程方案──以观察记录、案例分析、活动反思等形式进行班内审议──在年级组、教研组或课题组内交流与分享,开展课程审议,整理提升经验,研讨困惑问题──教科室组织骨干力量或全园教师集中审议、学习,探析经验的有效性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2.课程审议要以案例为媒介,个体反思与集体审议相结合
课程审议不仅要重视教师的课程设计或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还要弄清楚隐含于“教什么”“怎样教”后面的设计思想、教育理念、具体依据,对话、探讨、辨析、反思是课程审议的主要特征。在实施课程审议时,我们应以案例为媒介,个体反思与集体会诊相结合,加强对案例的分析、判断、评论,提升教育智慧。
(1)重视教师个体的教育反思
反思是激发教师教育智慧的源泉。在课程审议的过程中,我们应切实关注教师的个体经验、个人风格,提倡教师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设计或策划、实践与反思,从研究教材到研究幼儿、研究课程实践,讲自己的教育故事、写自己的教育笔记、做自己的教育反思,反思自己的课程理念、实施技能等,思考着“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使课程审议伴随课程开发、计划、实践、调整……的全过程,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与自我重建中突显“实践”“学习”“研究”“发展”的价值,生成与提升教育智慧,提升课程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
(2)加强研究团队的集体审议
对话,是走出个人视界的平台。课程审议应重视多方代表的参与,重视多元的精神碰撞与交流。它常根据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及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而展开,依靠集体的智慧为某项具体的教育活动会诊、把关。教师、保育员、园长、家长、专家、社区人员、幼儿等都可以参与课程审议。在进行集体审议时,可灵活采用多种形式:
说课式:教师充分准备设计或实施教育活动方案──设计者或执教者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和理论依据──同事或专家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或疑问──共同研究课程设计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的关系──根据课程设计的理论、方法与步骤进一步优化课程方案。(如:在对《黄梅戏歌》活动进行审议时,设计者精心准备,向参与审议者介绍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对“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参与审议的专家则从理论到实际透彻分析活动设计的每一环节,提出了不少合理的建议,使活动设计更加完善、优化。)
观摩式:教师个人或教研组精心设计教育活动方案教研组或全园范围内现场观摩活动──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审议──共同研究并完善课程方案──再次组织验证观摩。(如:在课题组成员通过现场观摩对民间童谣《小兔子开铺子》进行课程审议时,大家针对“要不要引导幼儿发现童谣中每一句结尾都有一个‘子’”展开了讨论,最终达成了“应重视挖掘这首童谣的代表性特征,丰富幼儿对民间童谣形式美的欣赏感受能力”的共识,并对原有方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体验式:提供几份相同的课程方案──教师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实施课程方案──教师扮演幼儿亲身体验学习过程,考察原方案中的教学情境、环节设计、教学策略是否适宜──小组研讨并调整、完善方案──各小组交流各自的调整策略,共同研究,修订、完善课程方案组织验证观摩,进一步完善课程方案。(如:在关于《立体剪纸──花》的课程审议中,我园教师围绕着“如何引导幼儿探索性学习运用卷、剪、拉的方法进行立体剪纸”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分组模拟幼儿进入实习场学习,发现了原有方案中许多考虑不够周全的因素,如:纸张的大小、长短对活动的影响,接卷范例出现后对幼儿思维的影响……大家集思广益,想出了不少的对策,使方案进一步完善。公开教学活动在“贯彻纲要,走进南京”全国纲要培训班上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研讨式:参与研讨者已熟悉研讨案例内容,并找出案例中可能涉及的重要问题──提取核心问题,各自思考并拟定解决问题的对策──交流、讨论并记录──总结有效经验,形成共识。(如:在对“有趣的扎染”活动进行课程审议时,大家意识到“让幼儿创造性地运用小棍扎染出美丽的花纹”是活动的重点。围绕这一点,实施过该活动的老师介绍了自己对课程实际效果的判断、指导策略的反思;观摩过该活动的老师介绍了自己观摩时的感受,自己对活动过程中问题的分析及改进建议;准备实施该活动的老师介绍了自己对课程价值的判断、再次进行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老师们充分利用个体差异、基于个体经验和反思而形成的“实践性学识”,运用实践的语言,依赖实践的智慧,进行实践的判断,阐述着自己的观点与意见。在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大家对如何有效地利用语言、图谱、动作等支架引导幼儿探索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与见解)
智慧的教育需要教育的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念、教育意识、教育能力、教育艺术等方面的整合统一,是教师专业化的一种新境界。课程审议作为一种基于实践的逻辑思辨过程,它关注社区、幼儿园和班级的课程资源,关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关注特定的活动情境和适宜的策略,关注各方的合作和配合……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个体有价值的经验信息、实践性学识能有效地与同伴分享,同时又能分享别人的经验和智慧,增长自己的学识和才干。因而,课程审议的过程是每一位参与者在互动中得到启发的教育过程,也是教师的教育智慧得到提升的过程。
智慧化教学论文范文 第六篇
一、创新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
早前的会计教育体系以运输知识为主,教学过程里教师是中心,灌输型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缺乏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和参与性,促使教学分成“教”与“学”两个方面,上课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不高,教学的效果较差,导致学生在毕业后也缺乏创造性和在工作上的适应性。就教学方法来讲,利用启发式的提问、研讨式的教学、模拟试验、案例教学及针对教学中的内容不同,进行角色互换模拟、小组成员讨论、图形解读等办法,开启学生的大脑思考体系、科学的进行判断、去探索,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来真正成为自己可以利用的东西,成为学生自己受益的学习模式和方法。
例如:校企合作教学法。结合企业共同研究生产虚拟化、工艺虚拟化和流程虚拟化等教学体系,搭建学校和企业课堂模式,把企业中生产流程等信息运送到课堂,促使在企业中的兼职老师在生产和工作实践中开展较专业教学体系,达到学校与企业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学习购销业务的核算时,首先是通过多媒体等影像和实物来开启学生大脑的思考,体现这单元的重点,明确教学目标。其次把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两个小组分别进行担任销货方和购货方的销售、库管、出纳和会计等职务,让小组里成员结合采购与销售方面信息和预期准备的业务的空白凭据相互讨论,根据其中业务的相关流程或者取得发票,其次收取付款的凭证,最后对账务进行处理。
二、全面推行“双证制”,促进学校与企业对接,实践中育人的体现
对于专业的人才教育培养的方案要与企业进行共同探究,达到企业上高技能与教学更专业要一致,推广“双证书”措施,使“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珠算技术等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初级会计技术资格证书)相关联。达到课程上专业知识和职业教育标准相对接;同时,还要对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坚持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制度,达到圆满完成学校的任务。研究“厂中校”、“校中厂”等形式的实践基地,促进教学在实践中体现。加强学校创建一些岗位的真实性、企业的文化和职场上的氛围;把课堂推广到生产前线,促进教学的质量。
三、实现高职会计教育主体—“双师”教师队伍的变革
培养一支适应高职会计教育发展需要,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知识更新快,既有比较扎实的会计理论,又具有过硬实践技能以及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具有“双师”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双证”会计人才的基础保障,是实施会计教育目标的关键。实现教师团队创新的目标,就要把较专业的教师进入企业,切实实践,使专业的知识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培养专业的高素质,能力的专业性,练就好本领。除此之外,还要把企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实践专家走进教室,传播经验。这是培养高能力、强素质会计上人才的前提,也是高职会计教育得以生存的关键所在。
智慧化教学论文范文 第七篇
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老师认为:“在情境中,儿童的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是同时进行的,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一种情绪记忆,这样儿童记忆里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感受。所有这些,使儿童的形象思维活动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中进行。”然而对于“耳目口手之无用”的特殊儿童来说,由于其一种或几种感官功能的部分缺陷或完全丧失,很难自然地形成“一种向着教师创设目标推进的动力”。因此对于他们而言,课堂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其身心特点,站在全人发展的立场,聚焦大写的儿童,顺应残障儿童的天性与特征,创设最适切的“学习场”,实现特殊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一、为听障生创设“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境
在特殊教育界,聋、聋哑、听力障碍、听力残疾的概念内涵基本一致,经常通用,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环境的声音,使得患者难以与一般人进行正常语言交往活动。另外,听障学生由于“听不见”,早期听力障碍使之无法听到和辨别语言,以致失去了模仿学习的可能性,错过了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最终失去了“说”的能力,所以民间素有“十聋九哑”的说法。因而,如何让听障学生深入体验“有声有色”的课堂教学情境,是特校教师要研究的问题。钱钟书在《通感》一文中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受钱钟书通感(移觉)理论的启发,一位教师在为听障学生执教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练习2》一课时,利用信息技术,将春雷“轰隆隆”、春雨“哗啦啦”、小鸟“啾啾啾”、青蛙“呱呱呱”、小朋友“哈哈哈”等视频剪辑成一段“默片”,营造“春在身边,春在眼前”的情境,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春雨在伞面上跳动、柳枝在春风中摆动、蜜蜂的翅膀振动、小鸟的尖喙翕动、青蛙的声囊鼓动等动感细节,将听障学生视觉的体验转换成听觉的想象,从而获得了对“春天”这一意境的生动感知和丰富体验。
二、为视障生营造“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情境
由于各种原因,视障学生的视力损失或视野缩小,导致他们对事物的整体形象把握存在天生的缺陷,只能根据感受和体验进行自我理解与解读,难免会犯“盲人摸象,各言其是”的错误。从大家所熟悉的案例———沙利文老师教海伦•凯勒拼写“水”这一简单单词的艰辛过程,可以想见,对于视障学生特别是先天全盲的学生来说,色彩、明暗、光泽、状态、品质等概念都是比较抽象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诗词,形象地说,学生应该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那么,如何培养视障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语言敏感度,让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呢?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结合视障学生身心结构中的已有经验,通过经验的重组和改造,让学生从“近”(贴近生活的情境)走向“亲”(亲身经历的经验),从“真”(真实的内心情感体验)走向“正”(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是盲人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一位教师在为视障学生执教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名作《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时,为了让视障学生理解“洁白、晶莹、秀挺、深沉、艰辛、坚定、自信”等词语,把孩子们从课堂中带到了学校的假山旁,让他们触摸假山的岩石和从岩石缝隙里生长出来的花草和小树。在孩子们触摸的同时,老师深情地朗读:“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境中,欣赏、感受、体验、品味和领悟,虽然不一定能“说得出”这些词语的具体含义,但他们“体验到”并“意会到”这些词语的情感、温度、色彩和分量,进入了马克思所说的“艺术地把握世界”的境界和状态。
三、为智障生提供“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境
近些年,培智学校学生的残障程度越来越严重,残障类型也呈现多样化,包括了智障、脑瘫、自闭症、多重障碍等。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较低,认知能力较差,教学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基于“场论”理念的情境是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一个多向折射的心理场。情境的创设可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对儿童的知识、能力、智慧、情感、意志全面地产生影响。在培智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亲、助、和”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智、趣”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学生与教师、与同伴、与教材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启迪者、激励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补偿功能缺陷,开发潜在技能,促使残障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自动参与、主动投入,获得自我的发展。在培智课堂教学中,一位老师在执教《快乐生活•生活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0和10》一课时,在个别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针对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了一个“小猫钓鱼”的游戏情境。具体做法是,教师将课桌围成一个“口”字框作为“池塘”,学生在扮演“小猫”。教师根据学生的动作协调性和肢体功能发展情况,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了不同长短、粗细的钓竿,设计了磁铁、钓钩等不同形式的“鱼钩”,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钓鱼”比赛,最后通过填写一张统计表,看看谁钓的“鱼”多。为了确保其中一名学生钓不到鱼,从而引出“0”这一新知,教师在这名学生的钓竿上做了一番手脚,将这位学生钓竿上的磁铁“鱼钩”换成了没有磁性的塑料积木。可想而知,任凭这位同学如何努力,他也不会钓上任何一条鱼来,从而顺理成章地“生成”(其实质是一种预设)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失败的活动经历与情感体验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这种充满挑战与趣味性的情境,既是对学生“认识1~9的数字”这一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是“统计”这一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濡染,更是对学习新知的铺垫与导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活动等形式,可以帮助智障学生进行粗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相结合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实现意志与毅力等心理品质培养和数理知识与方法的习得,让他们在趣味激励、情感驱动下,在“践行”中“善思”,从“乐学”中“多识”。
四、最后的思考
在特殊教育领域内,虽然学生的残障类型和程度为教学情境的创设带来了诸多不便与缺憾,但是只要教师善于创设与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切的教学情境,并巧妙规避残障儿童的身心缺陷,让特殊儿童自觉、主动地进入富有美感的、充满智慧的、洋溢童趣的情境时,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这些孩子已经无意识地、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向教育目标无限接近的正能量与诱发力,进而在顿悟中改变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他们尽管不甚完美,却个性鲜明、自由成长、充满生命的活力。
智慧化教学论文范文 第八篇
一、教师实践智慧在教育学课程中的现实遭遇
(一)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远离学生未来的教育生活世界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国《教育学》教材有200多种,所有的教材有关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德育智体美劳、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班级管理等传统理论内容均占据了大量课程内容,高师教育学课程内容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教材的编写大都采用演绎法,先有许多概念和原理,然后进行推演,强调学科内容的逻辑系统性,适合教师讲授和学生记诵,但忽视教育实践现状与实践研究。“长期以来,宏大叙事的教育学话语掩盖了教育起源于生活世界的事实,鲜活的教育世界尚未真正进入高师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我们的教材习惯于用科学概念来描述教育,遮蔽了教育的本来面目,即忘记了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真实存在。尽管许多有使命感的大学教师力图通过案例教学来弥补教科书的不足。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师范生疏远公共教育学的现状。”师范生即将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真实的教育情境。调研、把握教育现象与问题,是教育课程开发、实施的重要前提。教育学课程往往忽视实践探索,不能以调查研究所得的大量真实数据和真实案例把脉当代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某些教材呈现的一些案例往往也远离学生未来的教育生活世界,课程内容缺乏真实而坚实的实践支撑。
(二)课程实施重预设,轻生成和体验,缺乏开放性教育学课程实施常常停留于仅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显性的结论性知识的层面,而不注重对学生实践智慧发展能够产生根本性影响的隐性知识、实践知识的构建,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知识,不需实践也不需体验通过听听背背学到一些空洞、抽象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只能、也只为解决考试之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未有所撼动,对学生未来的教育实践意义甚微。有些教师实施课程时,运用案例教学法,但通常是:教师呈现一个个案例,然后围绕案例的主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运用相关教育学原理进行思考回答。如此的设计,只是就“问题”而论“教育实践”,而不是就“案例”体验“教育实践”,学生读着案例,思考着答案,收获的是相关理论知识和思维训练,而不能获得教育实践体验,案例教学未能体现教育实践的真谛和蕴意。教育学课程的实施基本在高师院校的课堂,以课本、以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开放性。总之,目前,教育学课程实施的还是基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工具层次的“知识中心”模式,课程实施中缺乏活动体验。学生的认知停留于书本知识,没有或者不能进行亲身实践的活动,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知识传授,但学生失去的是过程、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和对未来教育、教学生活的感悟。
(三)课程评价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全面性、预见性多数院校教育学课程评价实施闭卷笔试的形式。试卷中填空题、选择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赋分比例较高,即使是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往往测试的也是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与思辨,学生往往只需记忆教材知识点就可得高分,然而这种高分对学生未来从事教育、教学时的态度、情感、行为缺乏预见性。这种看似公正、科学的评价忽视了教育现实世界的丰富性、实践性、复杂性,把学生未来的教育生活世界知识化、书本化了,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课程评价的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狭窄,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全面性。以上现状造成学生饱学教育学而不能解决来源于教育实践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情境中的一系列实际复杂问题,很多初任教师反应当他们开始正式教学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在职前教师教育中没有做好充分应对准备的问题情境,面对着极其复杂的教学场景,常常会发现自己似乎置身于一片“沼泽似的低谷”中,以至于会受到强烈的“现实震撼”。“真正核心的是教师的实践本身,通过实践形成的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智慧,它是与每个具体情境相连的,它必须考虑到在实践中的各种复杂性,它依赖于随时生成的各种判断与决定,它根据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发生改变,它关注各种特别事件,它随时会在过程中因需要而改变其原定目标。”实践智慧视野里的教育学所需要的课程设计应该是一种基于教育理论、走出教育理论、基于课堂教学、走出课堂教学、面向中小学教育实践,融入真实教育情境的课程设计。其主要价值取向在于培养学生实践智慧,初步实现学生的知与行的统一。
二、教师实践智慧视野里的教育学的构建
(一)强调生成性、表现性三维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生命的完整性从理论上说,课程目标设计应科学、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这样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才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教育学课程目标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性、教育理论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现状对课程目标进行设计,将目标的设计细化到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课时,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表述。使课程目标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三维目标的实质就是改变“主知主义”的课程传统,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人,注重学生德、智、体和知、情、意、行的共生共长。教师的实践与对实践的反思是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的源泉,但教师的实践与对实践的反思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实践智慧的培养不能忽视教育理论的作用。教师实践智慧是教师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从教育主体看,它要求教师在经验和公共教育理论之间有意识地建构合理的个人教育理论;从教育过程看,它要求教师把课程文本当作师生进行理解的“引子”,在师生已有前理解的基础上建构共有知识,发展共享理解。据此,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掌握教育方法与技能,养成一定的教育理论底蕴。教师实践智慧是教师对当下教育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这要求教师首先要打破对教育常规的过分依赖;其次要树立在教育情景中反思的意识;再次要确立更具弹性的新教育常规。据此,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要强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让学生亲历过程,体验教育现实,培养对当下教育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的能力与习惯。教师拥有教育理论知识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还不足以形成实践智慧,“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是情感性因素”。实践智慧强调教师对教育道德品性的彰显。据此,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教育的自我体验,培养学生对教育的敬畏之心与热爱之情,形成卓越的教育理念和积极的教育实践观。教育学每一单元、每一课的课程目标应强调课程三维目标的生成性和表现性,因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是变化的、难以预测的,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实施课程、发展课程、评价课程。“课程成为一种过程———不是传递所(绝对)知道的,而是探索所不知道的知识的过程,而且通过探索,师生共同清扫疆界,从而既转变疆界也转变自己”。
(二)课程内容体系应加强案例研究,突出情境体验,密切与教育实践的联系实践的操练是培养师范生实践智慧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教育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却无法直接用来解决具体的实践问题,无法预测教育情境。实践智慧的生成需要学生对教育、教学情境的认知和思考。因此,课程设计应突出情境体验。体验是指通过对事物的直观感受而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狄尔泰(W.Dilthey)认为,自然的各种关联可依据可实证的事实加以说明,人的内心生活的各种关联只能在其对整体的理解中演示[10]2。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教育学教材应精选出案例材料。郑金洲认为:“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11]7案例是从具体的教育情景中选出的真实的事例,每一个事例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这些真实的情境与学生未来的教育、教学生活世界具有真实的联系,富有实践意义,其中存在着问题及其解决,都来自于实践的、服务实践。学生通过感知这些事例,如同进人特定的情景之中,将书本上的理论与案例中的“现实”对接起来,学生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理论,而是对实践有了明晰的体验。案例学习能发展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智慧。案例在公共教育学课程中使用,能够有效地将多种课程资源启用起来。学生通过案例去探索其背后的教育理论,能主动构建一个与未来教育、教学生活紧密联系的教育理论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是学生实践智慧形成的理论基石。
(三)课程实施要强调与中小学的合作,注重活动体验美国学者古德莱德(Goodlad)说:“学校若要变革进步,就需要有更好的教师。大学若想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先进的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而学校若想变为模范学校,就必须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若想使大学找到通向模范学校的道路,并使这些学校保持其高质量,学校和教师培训院校就必须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并结为平等的伙伴。”“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放在教学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来实现。”为了儿童”的课程应是儿童“生动的和个人亲身的体验”。大学不能完全提供这个特殊的环境,基础教育则为师范教育提供真实的实践场域。在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的论述中,舒尔曼和佐藤学等学者在强调实践智慧的个体性之外,也指出合作或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在教师实践智慧生成中的作用。据此,教育课程的实施要力争建立大中小学合作制度。通过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创设了教育学教学的实践场域,可以让学生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生活中,解放学生的感官,发挥学生的潜能,获得教育体验,升华教育教学情感,提升实践行为,养成学生的实践智慧。
(四)课程评价强调过程,强调情境《教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课程的真正价值也在于此。要“提倡在真实情景中通过让学生完成操作任务来进行教学的真实性教育和基于胜任能力的教育。…与此相应,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应建立在高度情境化的操作任务上,提倡采用‘真实性评量’和‘操作评量’等多元化的方法”。课程评价应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实行多元的标准,应该是一种典型的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感知、记忆,更要关注其理解、运用的程度及“表现”状态。因此,评价应提供知识应用的具体环境,要求评定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真实性、情景性,考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的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体验思维过程以便于学生能形成对现实教育活动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学生对未来教育、教学工作的情感。
三、教师实践智慧视野里《教育学》课程运行的条件
培养学生实践智慧的《教育学》课程的良好运行,有赖于以下几个主要条件:
(一)打造“双师制”教师队伍目前,相当数量的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师缺乏中小学教育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难以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根据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影响师范生实践智慧的养成。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双师制”,给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安排两种类型的教师,一个是教育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导师,他们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侧重于提升学生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另一个可以聘请既具备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些来自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第一线的校长、名师和名家,做兼职教师,他们能在培养过程中展示当代教育实践问题,为教育学课程注入实践的活力,弥补大学教师长期远离基础教育实践的缺失。实行“双师制”,要制定相关制度,使双师明确各自应负的责任与权力,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强对话与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培养出具有实践智慧的未来教师。
(二)学校建立科学的课程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学校应重视公共《教育学》课程在未来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根据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实践智慧形成的规律、教育学课程目标,调整、完善《教育学》课程的管理和评价体系。首先,课程管理要确立以学生实践智慧发展为本的原则,提升课程的育人功能;其次,课程实施管理应注重实效,防止用单一化的备课、上课、辅导模式来统一要求教师,要给教师创造一种灵活的、有助于学生实践智慧培养的教学环境,确保教学环境的实践性,让教师尽显生命的不同精彩;再次,建立一套能激发教师培养学生实践智慧的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养成实践智慧的《教育学》教与学的评价体系。
(三)建立合作交流制度培养学生实践智慧的《教育学》课程的设计与运行,须建立包括大学与中小学之间、教师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制度。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大量动态生成性培养学生实践智慧的课程资源,通过大中小学校际之间合作制度的建立,教育学教师能够深入了解中小学教学一线的现状,在面临实际情景时,学生需要怎样的技能,该如何培养等。学生实践智慧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果,并非一个教师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够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拧成一股绳,为学生实践智慧的养成共同努力。学生实践智慧培养过程,本身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才能促进学生实践智慧的形成与发展。
智慧化教学论文范文 第九篇
摘要: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对教育事业人们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百年大计,教育为先。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的幼儿园教育则是为今后各类教育打下夯实基础的教育,那么只有将幼儿园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好,让基础牢固厚实,从而使得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牢固且庞大,以至于对个人素质和修养有比较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在整个受教育过程中幼儿园教育所占的重要地位。本文就从幼儿园教育管理中管理思想、教师管理、制度管理等几个层面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的问题出发,对智慧管理策略在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进行简单的论述,希望能为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从而为我国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
智慧管理策略;幼儿园;教育管理
引文:
越来越多的家长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而认识到,要想让孩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只有使自家孩子的个人素质和才艺尽早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都秉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将小孩送入幼儿园接受幼儿园教育,因此,对于高素质和高质量的幼儿园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就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现在“入园难”“入园贵”的现象和问题。国家对于当前幼儿园教育事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和现状,对加大对幼儿园教育事业的投入,使幼儿园数量快速增加,使幼儿园教育质量提高,以使人们对幼儿园教育日益增长的需要得以满足。
1幼儿园教育管理的认识
我国初期进行设置的幼儿园教育时并不是出于教育的目,只是为了对女性劳动力安置而建设的,所以其性质多为集体和企业举办的。但是幼儿园教育管理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作为现在教育管理学科的分支学科,幼儿园教育管理就是主要研究学龄前儿童的教育领域中的管理现象和管理规律的学科。并且当代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幼儿园教育管理,它的目的就是协调幼儿园中存在的各种关系,从而合理的安排来保障幼儿园内的各项活动和工作能够以其顺利开展,从而使幼儿园教育的培育目标任务的活动能够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我们认识什么是幼儿园教育管理时可以从两个理论层面来进行,首先广义层面上的认识;其次是从狭义层面的认识。看待幼儿园教育管理如果从宏观层面来,就需要看待时将它放到整个社会以及整个教育体系中,将其作为社会以及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来看待,同时对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的各种外部因素要时刻注意影响和制约。因为这些外部因素不但包括国家层面,同时也包括社会层面。国家对教育方面各种政策进行制定和实施以及各种法律法规和制定教育事业大的教育目标是国家层面上的主要外部影响因素;而幼儿园的地理位置、城市发展经济状况、当地的民俗风俗以及幼儿园与当地各相关部门的联系等等是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对幼儿园内部工作的管理就是从微观来看待幼儿园教育管理,其就是指在使幼儿园的内部工作的制度、方法、目标确立的前提下,对幼儿园拥有的资金、设备、师资力量等因素充分利用,从而为学龄前儿童创造一个有益的受教育环境,使得在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的同时,使社会和家长们对幼儿园教育的需求的管理活动得以满足。要使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做好,需要对智慧的管理策略的采用以使自身的管理水平提高,从而使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同时对外部影响因素充分考虑,以取得外部支持。
2智慧管理策略在幼儿园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2.1以人为本,促进优化管理:
在幼儿园教育管理过程中,所有的管理人员和教职人员要投入爱心和感情。幼儿园教育的根本是人,所以要将幼儿园教育的管理工作做好,关键还是要以人为本,以幼儿的发展为本,使幼儿园管理者的管理素质不断提升,以使给幼儿提供高质量的优质教育服务得以保障。使幼儿园管理者的管理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和工作的开展是不可言喻的。所以幼儿园管理者应自身加强对于管理理论知识的不断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学习会、研讨会、管理培训等活动,以使知识管理思路开拓,增长自身的见识。同时对每天幼儿园教育管理行为的反思要加以重视。只有使自己在幼儿园教育管理中的管理行为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自己对于管理理论知识不断得以实践。使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并在反思中使具符合幼儿园教育知识实际又带有自身色彩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思想形成。同时还要使管理体系和管理思想的确立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逐渐让管理体系和管理思想在教育实践行为之中贯彻,这是使其深入人心,具备广大的群众基础。要在幼儿园教育管理中对智慧管理策略注意实施,对幼儿园教育进行管理时用头脑、用智慧。
2.2情绪智慧,加强自身管理:
如果想让自己逐渐开心起来就需要整天面对着开心的人,反之,自己对着不开心的人也会变得不开心。所以我们应该对教师的自我情绪进行调节和加强管理,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避免因为教师的坏情绪而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妨碍工作的进行。应该重视教师自我情绪的管理帮他们树立正确的情绪管理意识,在面对人生中的不公平时,让他们能用智慧去解决问题、开导自己,学会使自己的坏情绪得以控制。因为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给他什么,他就给你什么,只有用微笑面对生活,生活也会对你微笑。所以教师在幼儿园教育管理过程中,应该对自身的情绪学会很好的控制,做一个快乐的人,并传递给孩子快乐,在愉快中让他们接受教育,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
3结束语
在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中幼儿园教育的作用十分重要。本文只对智慧管理策略在幼儿园教育管理的几点运用进行简单地阐述,但是,是远远不够应对时代对幼儿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所以,我们应该对智慧管理策略在幼儿园教育管理中的新运用积极探索,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智慧化教学论文范文 第十篇
一、古代教育智慧对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完善学生的道德素养
不论是古代教育还是现代教育,德育教育都是最主要的。古代教育强调的是明德思想,要求不教育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并且学生可以用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在应试教育下,中学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上是比较欠缺的,学生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古代的德育教育内容对于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还是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完善学生的品格,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反思
古代教育中强调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内省思想,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深刻的反思,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下,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注意从中学语文课程的实际出发,相应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还要吸取古代教育智慧的精华,领悟内省思想的内涵,自觉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及时纠错。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反思,反思在语文学习中有待加强的地方,以便及时改正和提高自己。因此,古代教育智慧可以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反思,提高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水平。
(三)推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就形成了,而二者的联系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古代教育中强调师生平等和师生的和谐相处,并且教导学生要敢于提出和教师不同的见解,教师和学生也要互相学习和提高。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保证教师将最全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用积极的态度消化知识,获得自身水平的提高。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了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形成,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中学语文教学要从古代的师生平等关系中获得启迪,推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建立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古代教育智慧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一)注重诗化教学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借鉴古代教育智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古代教育中强调诗化教育,诗化教育在古代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语文教育而言,中学语文教学正是像诗一般涤荡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思想,所以进行诗化教学是必要的。就目前而言,中学语文教学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诗化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进行诗化教学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阅读诗篇,首先要了解诗人,因为诗人是诗篇的创造者,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情特点就可以分析他的作品肯定有时代的烙印,诗人的情感会跟随自己的情感变化,了解诗人之后再去阅读诗篇就可以充分读出诗人的心境和诗篇的内涵,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提升,因此,诗化教学是有效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二)进行反思教学
将古代教育的智慧充分应用到现代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将古代优秀教育理念渗透进中学语文教学中。反思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古代教育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也是对反思教学的强调。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据学生自身水平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语文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可以给学生创造应用的情境,用提问的方式启迪学生。第二,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好的教育学生。古代教师更是以其渊博的知识培养优秀的人才。教师要注重自我提高,还要积极参加学校培训,提升综合语文素质。第三,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自主学习。
(三)优化教学环境
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环境的建立依赖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成效,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环境要做到:第一,教师要保持民主平等的态度,了解学生的内心,减少师生间的隔阂。第二,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树立师生平等的思想观念,教师和学生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第三,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识,用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和谐愉悦的中学语文教学环境。
三、总结
古代教育智慧是古代文化教育的精华,将古代教育智慧应用到指导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上具有深远意义。中学语文教学要保留古代教育中的优秀观念,在借鉴的同时还要注意将古代的教育思想完整的保存和传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活力和生机。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要处理好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间的关系,既要传承和借鉴古代教育智慧也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将中学语文教学课程不断的优化,也为学生人格、素质、思想的完善奠定基础。
智慧化教学论文范文 第十一篇
——历史课“读、理、练”三段教学法
(上海市卢湾区教育学院钱昌明)
历史教学既要解决历史学科知识的传授问题,同时又应解决智能的培养与思想教育问题。智能培养问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中,是难以解决的。因此在实践中探求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任务。本人创立的“读、理、练”三段教学法,就是这一尝试的结果。
三段教学法的形成
自1979年起,我先是探索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继则对“历史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智能?”作专题研究。至1982年,初步形成自成一格的历史课堂教学“读、理、练”三段教学法,上海市历史教学研究会确定它为全市的一个教改试点课题。1984年,写成实验报告《“读、理、练”三段教学法初探》(见《上海市中学历史教学经验选编》第三集)。《初探》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着重就这种新的教法在培养学生智能,进一步落实基础知识,以及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的作用作了探讨与论证,得出了肯定的结论。时值1984年度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研讨会,我有幸出席这次会议,向大会提交了《初探》这篇论文,并就论文的要点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由于三段教学法对以“一讲到底”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法是一个挑战,因而这一新教法的某些教学思想一度在会上成为讨论热点,与会同志见仁见智,各有所持,活跃了学术气氛。1986年,在进一步完善三段教学法的过程中,我又写了《略论历史教学中智能培养的一般原理——“读、理、练”三段教学法再探》,着重对新教法在培养学生智能方面的特殊功能进一步从理论上作了论述。
老一辈历史教育家沈起炜教授对三段教学法予以肯定与提倡。此后,影响不断扩大,全国有多种历史教学法专著、杂志先后介绍和评论过“读、理、练”三段教学法。“读、理、练”三段教学法,现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界公认的在教改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流派,受到广泛的重视。
三段教学法的基本模式
“读、理、练”三段教学法,是在改革旧的课堂教学结构过程中形成的。现将三段教学法的典型模式简述如下。
三段教学法把一堂课分成三个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几个阶段:
第一段,阅读阶段。约化10分钟时间,通过教师提出阅读思考题,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教材,鼓励他们与前后左右同伴议论,让学生主动地感知知识。
第三段,练习阶级。约化10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练习,以求强化概念,巩固记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上述三个阶段,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过程中,各自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贯彻始终;将思想情感教育寓于其中。
三段教学法的主导思想
概括三段教学法的基本主导思想有三条:
一、变单纯的传授历史学科知识为完成“三大任务”(即基础知识、思想教育与发展智能)的思想。
传统的教育观念历来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学科知识。西方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用他的嘴巴向学生传授知识。他写道:“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凯洛夫也一再强调,学校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系统”“完整”的书本知识。孔子公开声称,他的教学就是“述而不作”。应该说,这种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育思想确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它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产物,是与那个时代的教育观、人才观相一致的。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思想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由于国际形势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不仅需要培养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爱国者,而且还要求他们在掌握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同时又具有创造性才能。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未来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既然我们要摆脱落后赶上先进,既然我们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就必须正视这个问题。
长期来,我们的学生中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是传统的“注入式”课堂教学的后果。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对知识采取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尤为典型。冷静地思考这些问题,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就得从教育目的与要求上转变观念,在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上确立起全面完成三大任务的思想。三段教学法正是这一主导思想的产物。
二、变“一个中心”(教师为中心)为“两个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教学过程作为教与学两个方面构成的一个整体,究竟应该怎样认识与把握好教学的重心问题,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传统教学观念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教的作用,把教的作用绝对化起来,因此,主张“教师中心论”。夸美纽斯说,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课授知识,“如同太阳把光线照在一切事物的身上一样,”教师是盛装知识的“水槽”。凯洛夫也说过: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中心人物”,“教师的每一句话都是法律”,学生只能“服从”。这样,他们就完全否定了学生学的一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作用和地位了。
毫无疑问,充分肯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地位是正确的,但是完全忽略学生学的方面的作用和地位则是片面的。应该看到,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只是矛盾的一个方面。从教得好不好的角度说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是主要的;从学得好不好的角度看问题,矛盾就会发生转化,学又会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那时学又成为主要的了。因此,固定不变地只肯定教的作用的“教师中心论”是教育学中的一种形而上学的表现。只有既肯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地位,同时又承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才是全面看问题的辨证观点。
三段教学法正是以这一教育思想作为其又一基本主导思想。这样,这种教学法就能在教学过程中变一个积极性为两个积极性,既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又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
如果说传统的“教师中心论”尚能让学生被动地“学会”一些知识,那么,想要在这种教育思想与“灌输”教学模式下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即解决培养能力的问题,那就只能是幻想了。因为如果离开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力是根本无法形成的。
三、变“一次成象”(听一遍)为“三次反复”(即“读、理、练”三次反复)的思想。
教学的过程,说到底是教师帮助学生认识的过程。因此,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它同样不能离开人们认识的总规律的制约,即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到再认识,这样多次的反复。即使是一个最简单的概念的形成,也只有依靠多次反复的感觉才能完成。至于记忆和理解的完成则更是如此。
传统的教学方法崇尚注入式的“灌输”。教师习惯于“一讲到底”,学生习惯于洗耳恭听。教师只求讲深讲透,滔滔不绝;学生忙于“接受”强记,全然没有思考与反复认识的余地。结果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不厌其烦地详尽地讲完了一节课后,许多学生在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上常常不甚了了。要问这是什么原因?看来还是这种“单通道”式的“灌输”不尽符合人们认识规律的缘故。
“读、理、练”三段教学法强调按人们的客观认识规律办事的主导思想,主张认识过程从“认识”、“理解”到“运用”三个层次的递进发展,从而完成认识过程的三次反复。学生在阅读阶段根据阅读提纲自己阅读教材,它可以“强迫”学生独立地用眼的用脑,以至用嘴(指与同伴议论)去感知教材中的知识,完成第一次认识。接着在整理知识阶段,又在教师的组织下,“强迫”学生一起参与整理知识,进而解决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加深理解与记忆,从而完成认识的第二次反复。然后,又在练习阶段再一次让学生“被迫”参与各种智能训练型的练习操作,促使他们强化概念、巩固记忆,并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完成认识的第三次反复。很显然,这种在不同层次上对同一教材内容在认识上进行了三次反复,自然要比只听教师“讲一遍”的“一次成象”深刻得多。这实质质上也正是新的教学法要比传统的讲授法收效较好的秘密。
三段教学法的特点与效应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读、理、练”三段教学法具有三个特点和三种效应。
三个特点是:
第一,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三段教学法虽然把历史课堂教学分为“读”、“理”、“练”三个阶段,尽管这些教学过程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教”的活动,但却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学”来完成。这种“学”与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泾渭分明,具有不同的性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就是“上课听讲义,下课背讲义,考试靠死记”,丝毫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可言。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自己的思想。”一切都是被动地“识记、保持、再现。”新的教学方法则要求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自己去阅读、思考,自己去整理知识、理解知识,自己去完成智能训练型的练习题,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独立性。
第二,要求教师要“教”得有启发性与示范性。所谓启发性,就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思维;所谓示范性,就是要求教师能向学生显示其正确的思维规范。这是因为既然三段教学法废弃了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的教法,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发挥“教”的主导作用,把有限的话讲在“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其启发性与示范性。非如此,教师就无法组织“读、理、练”三段教学活动。
第三,能体现巩固性与应用性原则,任何教学总都有一个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知识问题。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掌握知识呢?再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这就是: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少年学生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上就一定离不开巩固性与应用性原则。因为大脑虽有记忆的功能,但同时具有遗忘的规律。从这一角度讲,学习过程同时又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这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及时地予以巩固,并尽量地付诸应用。也只有这样,知识才能被学生所掌握,智能的培养也才有坚实的基础。
三段教学法通过由浅入深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实际上使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水平与要求上对知识进行了三次反复的学习与巩固。这三个阶段又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每次都是在新的基础上对认知材料进行重新组合的再认识。这一过程不仅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又是对知识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应用。
三种效应是:
第一,为学生提供了一条发展智能的具体途经。智能是创造性人才的基础素质。它的形成,既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更重要的则是解决会与不会的矛盾。要解决后一个矛盾,全赖训练与培养的实践。三段教学法一变教师一讲到底“灌输”教学的模式,从“读”、“理”、“练”的方式着手,给学生创造了智能培养与训练的实践机会,从而使学生智能的形成成为可能。
第二,为教学中落实基础知识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实验证明,由于学生能较好地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与独立性,由于三段教学法的教学结构程序比较地更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因此,较之于传统的教学法,三段教学法更能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
第三,改善了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三段教学法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变成“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促进教学相长,既为学生发挥其主动性与独立性提供了保证,也为教师改进教学创造了条件。
智慧化教学论文范文 第十二篇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该理论在心理教育方面具有较高的声望,多元智能强调人的智力千差万别,并且个体的发展包含很多不同的智能组合,因此,该理论崇尚“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人才智能开发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遗传、社会、环境、家庭、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在综合考虑社会和文化要求的背景与培养方向一致性的前提下,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当前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够更好地指导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发挥人才整合创新的功能,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发展的新型培养模式。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1.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学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的情况具有较大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综合素质,应组织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教学,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以及较高的职业技能,通过实施个性化教学,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推动多媒体、数字媒体、课外实操等形式,能够深入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发挥多元智能的潜能及优势。
>2.多元智能理论与多元评价体系
1900年,法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莱德·比奈发明的智商测试和中国几千年前流传至今的卷面考试成为当前我国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这种传统的评价模式基本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作为智力考查的核心。而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能够为我们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开拓思路,其主张的评价原则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确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物质产品的能力的评价。在进行教育评价过程中,综合考量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给予学生公正评价,更帮助学生发现本身的智能优势。
>3.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师角色转变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为更好地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需要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深邃的朋友,从简单的教学执行者转变为教学的探索者,通过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探索,更好地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提供有益的环境,发挥学生的智能特长,实现师生双方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二、当前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问题
自1950年我国实现旅游经济活动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从最初的商务外事接待,到拉动国内经济创汇,最后实现快速迅猛发展,旅游业已逐渐取代工商业经济,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市场越来越广阔,旅游需求越来越旺盛。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_年,中国将取代法国和美国成为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国家。面对如此膨胀的旅游需求,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炙手可热。
>(一)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形成了符合自身特色的“3+1”“2+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国内学习专业理论,语言对象国学习语言文化的培养方式,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接触到语言对象国的经济市场环境。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为例,自学院建成以来,我院先后与泰国坎查纳布里皇家大学、马来西亚世纪大学、泰国清迈大学、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泰国博乐大学、日本熊本学园大学、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等诸多小语种对象国家学校签署了合作协议,每年派出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主的学生前往对象国进行语言及实践学习,为进一步夯实语言基础,强化语言交流平台,提升语言熟练程度提供了丰富的环境。
同时,很多高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就业前的社会实践,发挥专业才能。目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已与厦门日月谷温泉度假酒店、深圳观澜湖高尔夫国际俱乐部、南宁金紫荆酒店、南宁万达文化酒店、南宁红林大酒店等知名酒店以及中国青年旅行社、中国旅行社等著名旅游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每年派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前往这些单位进行为期4—6个月的实习,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的重要机遇,更好地帮助学生发挥专业特长。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日趋国际化,使得高校在旅游人才培养方式上势必要跟随国际发展的要求。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家舞台上最活跃的产业之一,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在这个特殊的产业中,发挥着联系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关键作用。但从目前的高校培养模式来看,国际旅游专业人才数量明显不足,人才质量有待提高,突出问题依然存在。
>1.专业知识不够全面、系统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需要整合相关各类理论资源,纵观目前高校设置的专业课程,大多针对专业领域内部的课程,并且很多课程设置课时不够,教师讲授知识不够系统,部分仅从简单的课程理论进行灌输,没有联系市场实际进行渗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仅仅掌握表面的理论,知识拓展程度严重不足。当前,高校学生在进行课程选择过程中,大部分都是针对课程的适用性质,而对纯理论的课程选择率较低。由此可见,高校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更加能吸引学生。
>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陈旧
随着旅游活动的日趋频繁,旅游管理专业在各高校也出现迅猛发展的势头,但目前专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