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3.2万美元!首辆警用特斯拉Cybertruck上路:部分纳税人抗议
12-09
ADADADADAD
目前我国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3.2万美元!首辆警用特斯拉Cybertruck上路:部分纳税人抗议
12-09
第一篇:目前我国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目前我国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应试教育的突出表现是中小学生负担过重。这已演变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要推进素质教育,必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目前我国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应试教育的突出表现是中小学生负担过重。这已演变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精神负担。
一、负担现状:“六多六少”,危害至深至广
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在全国普遍存在,在某些地方尤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六多六少”,即书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睡眠时间少、文体活动少、德育活动少、与生活能力培养相关的活动少、自主性活动少、创造性活动少。第一本中国少年儿童蓝皮书揭示,有47%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标准9小时。是什么挤占了孩子的睡眠时间呢?究其原因,首先是家庭作业过多。在小学1—3年级中,67%的城市儿童、46%的农村儿童每天写作业超过半小时;在小学4—6年级中,37%的城市儿童、26%的农村儿童作业超过1小时;21%的城市初中生、20%的农村初中生作业超过2小时。不仅老师留作业,家长也要布置作业。小学高年级以上学生晚上 10点以后睡觉很普遍。其次是学校要求到校时间太早,孩子们天刚蒙蒙亮就得起床上学。在学校,考试及考试成绩压倒一切。社会、家庭评价一所学校、一个教师,用的主要甚至惟一的指标就是升学率。这种片面的升学导向使学校教育陷入了误区,学校用分数压教师,教师用分数压学生。更可怕的是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惟一标准,成绩好即一切好,成绩差就被冷落、歧视、孤立,甚至被排除在集体之外。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也很大。“六多六少”现象剥夺了少年儿童的童心和乐趣,严重阻碍着少年儿童的发展,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重压之下,不少学生体质下降,患神经衰弱、脊柱弯曲、近视眼等疾病的中小学生不断增加。调查表明,学生近视发病率,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15%,发展到 90年代末的55%—80%;我国学生近视发病率在全世界的排名,已从1998年的第4位上升为第2位,青少年的身高已落后于日本。同时,重压之下,不少学生出现心理异常。有报道说,在对东北76所学校万余名学生进行的心理检测中发现,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近30%的小学生心理素质处于不及格水平,而优秀或良好者仅占8.2%。在全国作的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大型调查证实,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有8.4%,初中生仅有10.7%,而高中生仅有4.3%。有些学生处在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中,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对学习、学校、教师、家长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酿成了一些悲剧。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较大,许多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心切,往往只注意孩子的学习及学业成绩,忽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另外一些青少年学生以个人为中心,生活的圈子小,自理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不善于处理矛盾,心理素质较差,比较脆弱。近年来,中小学生因负担过重导致出走、轻生,教师体罚和殴打学生致残、致死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浙扛金华市第四中学一名高中学生因忍受不了家长的压力,竟然打死其母。这个事件的发生令人震惊、令人痛心、令人深思。应试教育不仅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阻碍了学生的成长,而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最终将危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二、现实根源:根深蒂固,多因综合症
应试教育盛行,学生负担过重根深蒂固,科举制度曾在我国推行了1300多年,“学而优则仕”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势。从根本上讲,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总体水平偏低,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结构、规模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的结果。从现实根源来看,它是一种多因综合症。
(一)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存在。几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巨大发展,但教育仍然是“卖方市场”,高等教育仍是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存在。物以稀为贵,更何况高等教育尚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具有福利或半福利性质,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前途和命运。正因如此,绝大多数人都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期望和追求。因此,应试教育的实质是人们通过教育对预期收益或诱人前景的狂热追求。
(二)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仍未摆脱惟考分和升学率的桎梏。以考分定学生优劣,以升学率定学校或地区教育的好坏。这种评价体系只重手段、不重目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表现、不重潜能,只重一点、不及其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一旦学生获得高分或学校取得高升学率,就成为“优质”稀缺资源而受到教育界乃至社会的大力吹捧,其声誉、地位都可以由此得到提高。这种不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已成为颇具魔力的指挥棒,在它的指挥调度下,许多地区、学校、家长对应试教育乐此不疲。
(三)用人制度和就业制度使然。教育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行为,教育现象是社会现象的反映和延伸。是什么社会现象造成并影响应试教育模式呢?首先是用人制度的“三重三轻”,即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凭轻贡献,重知识轻能力,干部任免、职称级别、工资待遇都跟学历、文凭挂钩,造成了社会对学历、文凭的过度追求。其次是片面的人才观、价值观、人生观导致人们对高学历的追求。另外,工农、城乡。脑体劳动的待遇差别,诱使大家拼命挤高考独木桥,争取当干部,留城市。由于我们的用人机制是以学历为主要依据的,而学历是通过考试来取得的,因此,通过考试分数来巩固地位、改变命运、得到升迁,已经成为不少人的意愿,而社会导向又是以此推进的。因此,动员社会舆论,改变人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减负”。
(四)经济利益驱动。有些部门、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把中小学作为最大的消费市场,把中小学生作为敛财的主要对象,千方百计钻家长、学生的空子,使得教育教学资料泛滥,补课、家教等现象愈演愈烈。一些地方和学校追求经济利益,参与违规报刊、图书的征订、发行工作,放弃了维护受教育者合法权益、保护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的神圣职责。
(五)教育观念落后。狭隘的教育价值观、片面的质量观、陈旧的人才观导致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使育人教育变成了升学教育,分数的价值高于人的价值,升学目标取代了人和社会的发展目标。
(六)管理不到位。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学生负担缺乏严格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手段,领导不力,职责不清,制度不健全,对违规者不能严肃查处,从而导致学生负担越来越重。
三、根治途径:更新教育模式,发展素质教育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事关学生身心健康,事关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就教育而言,学生负担过重的症结在应试教育,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必须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步伐。
素质教育是适应人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开发人的潜能,着力培养人的个性的教育。较之应试教育,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挑选人,注重和关心的是少数尖子生的升学;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育人,注重和关心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2)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重知识传授,以考试分数定高低,忽视学生自主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良好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的培养;素质教育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能力,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3)素质教育具有民主合作性,强调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试教育中教师是万能者和绝对权威,学生则是无知者和被决定者,教师对学生不尊重、不民主;素质教育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培养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和谐、愉悦和师生共振。(4)素质教育具有先进性,强调构建全面、综合、发展的课程体系。应试教育运用的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功能不健全,课程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实际上被分为考试和非考试两部分,考试的内容被大大地强化;素质教育强调课程结构、功能、模式的优化,讲究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普及性、时代性以及全面、精要、新颖,并注重知识的内化。(5)素质教育具有启发性,强调启发式教学。应试教育注重“教”而忽视“学”,重视向学生“灌输”、“讲解”知识,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素质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营造生动、活泼、平等和自由的教育氛围,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6)素质教育具有灵活性,强调因材施教。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一刀切,教育教学讲究“齐步走”;素质教育兼顾学生的共性和个性,使每个学生获得最佳发展。(7)素质教育具有系统性,强调对教育进行综合评价。应试教育只重视考试的选拔和分等级功能,忽视考试的检测与反馈功能,将考试成绩(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素质教育注重多方面的教育评价和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特别是注重对学生素质和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是一种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与应试教育截然不同的全新教育模式,是更高质量的教育。只有大力推行这种教育模式,才能根除应试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借鉴国外的经验。美国的中小学教学的长处是充分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根据他们好奇和好动的天性,寓教于乐,着重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美国的小学较多采用边玩边学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对学生的约束较少,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用很多课堂时间让学生发表意见,从不简单地否定学生的设想,总是分析学生每种方案的优点和不足,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中学阶段开始实行学分制,各校都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往往有几十种课程供学生选修。学生修满基本课程的学分即可毕业,如果有余力修高水平课程,则学分为大学所承认,可谓“丰俭由人”。美国名牌大学录取新生的标准为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课外活动和推荐面试评分各占1/4。企业从毕业生中招聘人时,非常看重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社交能力、独创能力和个人特长等素质。
四、治理措施:多管齐下,实施系统工程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教育部门和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力求收到实效。
(一)转变教育思想,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这是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重要思想前提。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必须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真正关心教育事业,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最终要落实到学校,学校校长和教师必须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的目标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为惟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质量观;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只有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产生推动素质教育、做好减负工作的巨大精神动力。探索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新机制,制定出如同“教学计划”一样完整、科学、可操作、可评估的“教育计划”。研究学生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品德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而终身学习又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即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其核心也是做人。
(二)调整教育结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不仅是基础教育的任务,各级各类教育要协调一致,整体联动。要巩固提高“两基”达标成果,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提高中小学整体办学水平;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只有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人才培养立交桥初步形成,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推进素质教育才具备良好的教育基础。
(三)改革教育管理模式,实现招生制度多样化。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模式,高深的课程,近乎标准化的考试体系,统一的各级教育入学标准,以及与之配套的教育教学研究系统,规范着学校几乎所有的教与学的活动。这种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改变政府管理基础教育的模式,明确政府只承担监控和协调的职责,中小学校能够“自主教学”。要逐步改革各级教育入学考试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逐步取消全国或地区入学统考,改由高校“自主招生”,实现高校招生制度多样化。建立更加灵活的、多样化的各级各类教育体系,避免大家都往“独木桥”上挤。
(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向45分钟要效率。这既是减负的目标,也是减负的手段。在当前减负工作中,特别要注重把握好以下关系:一要把握好减负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二要把握好减负与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刻苦学习精神的关系。减负不是减质量、减效率,它必须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前提。离开了质量效率泛谈减轻负担,就会造成手段与目的的错位。要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效益,这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根本出路。为此,一是要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纪律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法制观念;二是要加快课程教材改革步伐,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素质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三是要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四是要加快教育网络建设,积极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
(五)改革评价考核体系,建立以素质发展为目标的评估模式。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导向机制。要摒弃以考分和升学率为核心的应试教育评价考核体系,建立顺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在评价对象上,既评学生也评教师,既评学校也评教育行政部门,既评教育也评政府;在评价目标上,应是量化与非量化的统一,人的价值观、情感、意志等对人生具有终极意义但又不易量化的方面,也应成为评价的重要目标;评价手段应多样化,既要有考试,也要有非考试性测评;评价主体应该民主化、大众化,学生、教师、家长、专家、领导干部都是评价主体;在评价参照上,应强调目标参照模式,以素质发展目标检验工作效果,淡化常模参照方法,禁止给学生排位次。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关键在于校长和教师,在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建立职前和在职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教育,重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的培养,使教师真正做到关心、尊重、爱护学生。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关注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建立教师能进能出、竞争上岗的新机制,强化教师管理,优化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生活待遇,扭转教师教育行为市场化倾向,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七)实施依法治教,加强执法力度。完善教育政策法规,明确领导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舆论监督,用法律手段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对教育中有强迫行为,致使学生离家出走、致伤、致残、致死的家长或教师,要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儿童不是家长或教师的私有财产,而是国家的未来公民,其合法的自由意志,国家有责任加以保护,这也是培养下一代具有独立人格的起码社会条件。要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对中小学校外专题教育和学生用书实行归口管理,未经教育部门同意,任何部门、团体均不得任意组织面向中小学生的专题教育活动,也不能通过学校强行向中小学生推销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和学生用品。
(八)正确引导家庭教育,切实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学生负担过重家长也有责任,应当先提高父母的素质。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节目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家长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正确的教育思想、方法,交流科学教育子女的经验,通报教育方面的信息,促进并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许多家长面对现实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把接受高等教育看做孩子的惟一出路,不断对孩子施压,加重负担,导致家庭教育学校化。家长不要总把孩子放在理想化的生活环境中,而应让他们懂得困难,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责任感。在转变家长观念中,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学校要切实把学生过重负担减下来;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动员家长参与到减负活动中来。只有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才能成为现实。
(九)开展社区教育,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教育青少年一代是全社会的责任,全社会都应该承担起相应的教育任务。一方面,要杜绝对学校乱摊派、乱收费、乱发资料、乱办班,杜绝面对中小学生的逐利行为,杜绝一切增加学生负担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以社区为单位,利用自身优势,营造良好的育人社会环境。在减负之后,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等公益单位要主动吸纳学生。学校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指导开办面向中小学生的社区学校,为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十)建设“教育特区”,发挥示范作用。就全国而言,各地教育水平不一,经济基础各异,因而在推进素质教育问题上,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借鉴“经济特区”的思路与模式,建设一批“教育特区”。建设“教育特区”,也就是建设素质教育的“试验田”,对于推动全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特区”应设在教育基础较好的大中城市,国家应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尤其在教育计划上,允许从实际出发,在保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推行教育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和用人制度的全面改革,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目标转变策略
如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这都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的难题。教育的变革,无论是观念的还是制度的变革,都将是一件漫长的工作,而且不可能有现成的模式提供借鉴。新的时期,如何实现这一转型,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一).构建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而且包括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学生课外活动,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这样一种体系的构建,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要改革课程结构,打破必须课的一统天下,实现课程设置的结构化与科学化,实现教育内容的综合化与现代化。优化学科课程,努力提高教学效益,强化活动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打破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记忆式的传统方法,探索启发式、激励式、开发式等科学化的教学方法。
(二).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全方位、多角度、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教育评价一般是指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性质、教育方针和政策所确立的教育目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及成效进行价值性评价的过程[4]。建立以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相应的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学校办学水平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评价制度。教育评价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反映教育活动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要以全面发展的观点,运用综合的指标,对其进步的幅度进行评价。要选择适当的不同形式的测评技术,把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结合起来,使测评结果反映客观实际,并能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对素质教育的评价要逐步制度化,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对群体的评价要用反映群体状况的指标,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要用素质全面发展的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通过测评,把情况及时反馈给被测评单位,以便改进工作,使之逐步完善,使素质教育健康发展。
(三).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在师资建设上,要努力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思想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施行,提高教师素质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根本保证。
首先,要切实提高领导者的认识,把提高教师素质的工作作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在教育资源配置、政策措施、组织领导上都给予关注和倾斜。其次,地方和学校都是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结合教师实际情况,制定提高教师素质的培养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到目标明,要求具体、途径落实,措施得力。再次,师资培养工作应适应在职教师的不同情况和发展状况,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进修活动,鼓励教师在学历达标后继续进修,组织教师函授、脱产进修、自学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并让新老教师结对子,以老带新,力争教师的专业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素质教育遭遇应试教育
国内说要发展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好几年了,但迟迟不见真正的变动。如今人们说到国内教育都是遍地弊端、缺点处处,有能力的家庭都支持把孩子送出国读书。很多人指责国内教育就是应试教育,它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摧残心灵,是科举的延伸。既然如此,那为何不改呢?因为难、非常难改。学生、家长、老师都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叫着“快改,快改”,教育局的官员在大众指责声的压力下哭丧着脸“怎么改呀?”。因为无论是教育部的文件精神还是《新课程标准》的大纲要求,都从宏观调控的层面上对教育的走向做出了光明而鼓舞人心的指向;但是这一精神逐层下放到各级各地的教育局中,就慢慢的遭遇到了难以尽诉的现实阻力:比如在中国这个千百年来借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泱泱大国,无法一下子改变国情;比如老师在考试的压力下,不得不把一篇课文精剖细析就怕试卷上考到;比如家长在学校、老师的影响下也不得不在意学生的分数;还有教育基础、国人总体知识水平等等的因素。因此,一旦素质教育遭遇应试教育便兵败如山倒,我们在素质教育这条路上还有很长很长的时间要走,而且是艰难的走。
虽然有点迟,但我还是不得不说:我觉得国人一提到素质教育第一个反应便是减压,第二个反应便是国外教育,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在此,我先提一下何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注重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而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偏向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学生水平,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因为应试教育较片面的注重知识以及重点的记忆和灌输,及在教育的过程中普遍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造成了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教师教学满堂灌,学生高分低能、体制低下、偏才不如庸才等等现象。但是在现如今应试教育制度的逼迫下,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无法改变这样的现实:“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考试不及格就毕不了业,考不了高分就上不了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学生习惯了满堂灌,习惯了老师将知识送到自己的嘴边,习惯了考试分数的压力,一旦不需要再为了分数而学习,他们也就没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据统计我国成人的个人阅读量很低;我国的创新型人才数量也很低。这是我国急需改变的现状,如果再不引起重视,将造成一个民族的落后。
目前,我国处于教育改革时期,人们虽然知道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也看到了素质教育的优点,却面对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千百年来的教育习惯不知如何改变。在考试的压力下,迟迟无法将应试教育的弊端改掉。那么,家长又是如何在两者之间选择呢?家长在面对社会、工作的选择,都下意识的靠近应试教育的模式;比如他们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学前班、学习双语、培养艺术气息,使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也没有。有的家长抱怨“是孩子上学还是我们上学呀?”他说:“孩子没上学之前,忙东忙西就为了给孩子一个好一点的学校;孩子上学了,我每天下班回家都要给孩子预复习课文、帮忙默写单词和抽背课文,有时还得帮忙找答案。这些事不做还不行,就怕孩子落后。”这便是中国教育的现状。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两座大山之间选择呢?我想无论抛弃哪一座都不合适。唯有长久的摸索、勇敢的前进,才能真正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个人认为,目前各中小学积极联系西方学校,进行试点教学和交流师生的交换,进而一点一点的影响中国教育模式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姓名:顾莹
学号:1122024115
班级:11 数本
学院:数信院
辩证分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陶丽兰 201121366
5长期以来,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两个概念,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一般舆论倾向是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但在具体实践中,出于对学生升学深造的迫切需求,一些家庭和学校又往往看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谁能让学生考高分,就算谁教学有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被人为地片面化和矛盾化了。其实,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就像一对孪生儿一样共存于一个母体之中,他们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同一个目的的两个侧面。就是说,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试能力是素质教育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体现,但只有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才能发挥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与差别
长期以来,为与生产力的状况和社会政治经济要求相适应,我们的教育强调的是选拔功能。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及教师的精力大部分集中于确定教育计划的每个重要阶段应升学或应淘汰的学生。在这种功能观主导下的中小学教育始终把考试与升学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构成了我们所要批判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本质在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把通过选拔性的考试作为教育教学最终目的。为适应升学考试之需,任意拔高教学要求,不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本质特征难以得到体现。
应试教育的另一特征反映在其教育对象和质量效益的片面性和狭隘性上,对待学生的态度往往是静止和僵化地,勿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用考试升学这唯一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力求锻造“驯服听话,考试高分”的“标准件”。而不顾学生是否具备了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需求的基本素质,往往造成个体的畸形发展。在质量效益衡量评价问题上,实际中有升学率标准,结果是牺牲了大部分学生的利益换取了少数学生的某些方面的发展,导致教育与人才的浪费以及教育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之间良性循环难以形成的局面。“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作为其基本内涵,以促进个体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进而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它认为中小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创造条件发展那些能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有效生存和发展的特征(素质)。中小学校要抓住中小学阶段教育的基础性特性,把中小学教育办成“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根据这一见解,中小学及教师的主要精力不应该放在为“才”而选“才”上,而应放在为造就人才准备社会所必需的人才素质上,在确定每一教育教学目标时,应充分重视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同时,素质教育本身就是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提出的,它强调教育应充分主体性,注重个体的心理需求,承认个体的个别差异,把造就充满活力具有鲜明个性的一代新人作为教育的真谛;它追求个体发展的全面性,但反对“平均发展”,其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它强调教育质量效益的整体性
总之,“素质教育”自诞生,就以其鲜明的特征站在了“应试教育”的对立面,两种教育模式在观念和实践上的对立和差别构成了矛盾斗争性的一面。正确认识这一点,将对实施素质教育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我们在观念和立场上克服对素质教育认识上的模糊和实践上的徘徊。但是,如只看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一面,而忽视它们统一的一面,就会导致对素质教育理解抽象化而显得可望不可求,从而使素质教育难以全面而深入的实施。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统一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它们根源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具体要求 应试教育的源流要追溯到科举制度,封建科举主导下的教育是极鲜明的应试教育,学校的教育内容及评价手段始终与科举考试密切配合,重浮躁文辞,而少实学,对学校乃至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流弊。但是,自隋唐至清末,科举维持了一千三百年之久,这绝不是偶然的。其根源就在于它适合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适合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另一方面,正是科举流露出的与社会发展极不相适的众多弊端,激起了进步学者们怀疑与抨击,招致其自身的毁灭。科举的废除表明了教育的一大进步,而这一进步正是社会进步产物。
新中国在“文革”以后恢复高考,完全是当时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高考制度的恢复对解决人才匮乏和教育混乱状况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问题,导致了应试教育这一虽然没有写成理论但实际却很起作用的教育体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自身发展,且越来越难适应社会进步。
正因为如此,我们从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对教育的反思,逐步整合形成了“素质教育”这一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新领域。立足于现实社会需要,着眼于二十一世纪经济与科技发展趋势,“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中小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并以此作为素质教育的本质规定。
纵观教育这一发展历程,可得结论:首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各自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它们统一于政治经济的具体要求之中。其次,没有应试教育的长期发展,也就无所谓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正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才获得其本质的规定。应试教育也是相对于素质教育才有了其特定的内涵。正如黑格尔所说:“矛盾双方的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获得自己的本质规定,此一方只有反映另一方,才能反映自己,另一方也如此。”所以,两种教育模式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因此,素质教育应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并不是“全新”的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并非是重建一种理想的教育范囿,而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连续过程,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过程,素质教育必须吸收应试教育中一切有效成分,以之作为生长点和营养素,才得以建立和发展。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依据一定的条件会互相转化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的双方都不会转化。[7]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既对立又统一,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提供了可能性,但转化的可能性要成为现实性,必须创造素质教育生长的一切有利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条件保障或条件不利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会变成应试教育。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并非是意愿和观念所能决定,它将是一个宠大的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更需要充分的物质条件。
从社会方面来看,全社会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创造良好的教育舆论导向,使学校能轻装上阵;要树立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之风尚,加大教育投入,执行《教育法》,为教育建立与素质教育配套的硬件设施提供经济保障;要求尽快建立良好而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合理的就业机制和科学的用人机制等等。从教育内部来看,学校要转变办学思想,努力提高教育素质;要大胆进行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的改革,创造课程及教材新体系;要积极进行中小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与素质教育相应的方法体系。其中社会条件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条件。从教育内部来看,教师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思想观念水平的提高和一切改革措施的落实。
因此,应试教育有它存在的一定价值,但素质教育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总之,我们必须辨正看待这两种教育方式。
【摘要】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革基础教育领域种种弊端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转变应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的改革,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转变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始阶段。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以后各阶段的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教育改革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革基础教育弊端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努力实现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以及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纪。大家普遍认识到,未来国际社会的竞争,将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人才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的地位。为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将战略重点由物质、资金的投入转向对人才的投入。在战略发展目标上,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地位,把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为教育的核心。在教育质量问题上,各国不仅重视受教育者的知识质量,而且重视智力质量,注重品质的培养,文化、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的是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教育的功能被强化,提高全体国民素质被摆在日益突出的位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达到发达的生产力水平,要求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要求这些人才具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交往素质等。这些素质的形成,应试教育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面向现代化的综合素质教育,才能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因此,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实现现代化,需要大批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靠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生源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好了就能为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优质的生源。基础教育搞不好,就会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最终影响现代化建设。大家知道,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为学生奠定离校后继续全面发展的基础。它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它具有普及性、全民族性、起始性等特点。青少年儿童在这个阶段所受的教育,往往影响他的一生,影响他一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因此,我们不能把基础教育搞成单纯的应试教育、升学教育,而应该搞成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
三、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改革基础教育领域种种弊端的必由之路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我们也应看到,基础教育领域还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正是这些弊端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的本质是以“应试”为目标,一切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活动。它是一种选择、淘汰教育,以应试能力强弱定奖惩,以考分多少分优劣,以升学率高低论成败。它致力于考试科目范围内的书本知识灌输,致力于获取高升学率。由此产生出种种弊端:一是教育对象的局限性。其主要特征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不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因而造成相当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上成为被淘汰的对象。二是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应试教育导致一切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转,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知识技能不教。三是教学过程上的表面性。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应考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学缺乏应有的深度,常常带有表面性。四是教育效果上的不真实性。为了应考而暗渡陈仓,用教师的能力代替学生的能力。
因而,以分数为唯一标志的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应试教育也无法完成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使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的社会诸因素的影响相结合,挖掘和发挥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促使其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一是主体性,即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二是全面性,即面向全体学生,为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其个性,创造条件;三是基础性,就是为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为他们的素质全面发展建立起坚实的生长点;四是时代性,素质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体现了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的具体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五是综合性,它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之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六是层次性,它使学生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发展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因此,我们要消除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四、深化改革,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革命。我们要充分认识这场革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搞好这场革命。
1、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2、加快课程改革
落实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计划》,建立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要切实解决义务教育教材偏深、偏难和辅导材料繁多的问题,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改革教学方法
要改革以往“注入式”、“满堂灌”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加快考试制度的改革
当前,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方,要取消小学毕业生的毕业考试和升初中的升学考试,实行就近入学,并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留级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初、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充分发挥毕业会考对中学教育的导向作用。
5、完善政策导向
一是改革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现在考大学就是转户口、端铁饭碗的助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户籍制度。二是进一步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减轻升学竞争的压力。
6、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和运行机制
要根据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坚决摒弃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单
一、片面、静态的评价标准,运用现代的教育评估手段和技术,将中学的合格率与升学率分开,并在评价上脱钩,建立全面的、发展的、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把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与运行机制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运行保证评估目标的实现。
7、建设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
校长在办学过程中处于管理系统的核心地位、决策地位。校长的思想、行为和作风直接影响着学校工作的全局。教师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力军,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思想素质、人格品质和知识水平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好条件。
10-26
10-26
10-27
10-23
10-26
10-25
10-25
10-25
10-24
10-25
10-23
10-23
10-25
10-26
10-28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