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藏族文化鉴赏论文范文(5篇)[ 12号文库 ]

    12号文库 时间:2024-12-24 06:03:52 热度:0℃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藏族文化鉴赏论文范文 第一篇导语:藏族有着各种各样的礼仪。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以下是我搜集并整理的“藏族民族风俗作文”有关内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藏族文化鉴赏论文范文 第一篇

    导语:藏族有着各种各样的礼仪。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以下是我搜集并整理的“藏族民族风俗作文”有关内容,希望在阅读之余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作文一:藏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藏族就是其中之一。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海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东地区。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姿态优雅。

    藏族有着各种各样的礼仪。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这就是藏族,一个少数民族。

    作文二:藏族的风俗习惯

    藏族有一个很隆重的节日,叫沐浴节。你知道沐浴节是怎么来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个很出名的医生,叫宇托·云旦贡布。他的医术十分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治好。所以藏王赤松德请他去做御医,专门给妃子们和自己治病。但是宇托进宫后,心中仍然忘不了草原上的百姓。他经常借外出采药的功夫去给百姓治病。

    有一年,可怕的瘟疫流行了起来,许多牧民卧床不起,严重的还被夺去了生命。这时,宇托医生奔跑在辽阔的草原上,为一家家患病的人们治病。他从雪山上和森林中采来各种药材,煎药给百姓们服下。许多濒临死亡的'病人恢复了健康。人们都称他为“药王”。

    不幸的事发生了,宇托医生去世了。草原又发生了瘟疫,比上次更加严重。生命垂危的牧民只好跪在地上,祈求上天保佑。

    说来也巧,一天,一个快要病死的妇女做了一个梦。梦见宇托医生对她说:明晚,当东南天空出现一颗明亮的星星,你去吉马亚河洗澡,病就会好的。果然,当这个妇女洗完澡,马上就恢复健康了。

    这件传开后,家家户户都来到了吉马亚河洗澡。凡是洗过澡的病人,每一个都变得红光满面,健健康康了。

    人们说,这是宇托医生化作了一颗星星,用星光把河水变成药水。因为上天只给他7天的时间,所以这颗星星也只出现7天。

    从此,藏族人民便把这个7天定为藏族的沐浴节,每年的这个时间,人们都去附近的河里洗澡。据说洗澡以后,人就健康愉快,不生疾病。

    其实,我觉得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而已。真正使人民的病好起来的,是宇托医生那颗永远牵挂着、爱着人们的心。

    作文三:藏族的风俗习惯

    在青藏高原上,居住着藏族人民,他们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农业。

    藏族人民最喜爱白色,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天祝草原四周为白茫茫的雪山环绕,看上去一片银白;地上的羊群和牦牛,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远远望去,像一张白毛毯;以及喝的羊奶、穿的皮袄、戴的毡帽,也都是白色。所以藏区人民喜爱白色,并视白色为吉祥、胜利的象征。

    酥油茶你知道吗?这可是藏族人民最爱喝的饮料呢!它具有极高的热量,淳香可口,喝上一口,精神顿爽。甜甜咸咸的,有浓浓的奶香味,是美味可口的饮料。有趣的是,喝酥油茶还有个规矩呢!一般是边喝边添,不一口气喝完,但对客人的茶杯总要添满;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满,客人就摆着,告辞时再一饮而尽。这就是藏族的喝茶规矩,你也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呢?

    西藏的酥油茶的确好喝,因此你可别忘记它的原产地——牦牛啊!牦牛是一种浑身是宝的牛类,它的“脸皮”可厚了!听说连子弹都打不进去呢!话说这个头较粗重,额宽平,面稍凹,眼圆有神,嘴方大,唇薄的大家伙,还是藏族人民的“宠物”呢!别看笨拙的样子,它还有识路的本领,也难怪西藏人民总是牵着它去草原上散步。 这就是藏族,一个暗藏着宝贝的少数民族。

    作文四:藏族的风俗习惯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呀,如果将我们的大中华比作一个大花坛,那么每个民族就是为个大花坛中绽放异彩的一朵朵鲜花;如果再把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比成一块夜幕,那么每个民族的风俗就是这块夜幕上的一闪一闪的小星星……今天,我就来为大家介绍少数民族的风俗特点,它就是——藏族。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和帐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着,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藏族是一个爱美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因而对于居所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在室内墙壁上方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以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竭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

    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瞧,藏族人的习俗特色你们都了解了吗?不过,光了解藏族的风俗还不行,“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还要去了解其它民族,其它地方的风俗习惯,快快行动起来吧,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视野,中华这个大家庭,有五十六个孩子,这些孩子需要我们一个个地去了解、去认识他们!

    藏族文化鉴赏论文范文 第二篇

    克珠群佩先生是西藏著名的翻译家和作家,他从三十年前开始涉足文学和翻译领域,创作发表了一批很有分量的文学作品,曾有小说选人五省区高中藏语文教材。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又一头扎进宗教,对藏传佛教进行系统研究,辛勤笔耕不缀。如今,在宗教学术领域和翻译领域已结下累累硕果。日前,记者专门走访了他,他就藏传佛教、文学和翻译问题谈了自己的见解。

    记者:克珠群佩先生,最近看到您很多翻译作品面世,在宗教界和藏学界都有一定的影响,请问您是如何走上翻译之路的呢?

    克珠群佩:我是1977年_结束后第一批大学生。当时在山南师范专科学校当老师,后来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因身体不适应高原(别看我是个藏族,在内地几年反而不适应高原气候了)就分配到设在陕西咸阳的西藏民院工作。我先是到预科班当老师,预科班里的学生基础差一些,有好多是从西藏县、乡考上来的,由于那时候基层的教学质量跟不上,所以学生的成绩普遍比较差,学生上大学的分数线也很低。到了大学,要先学一年的预科打基础,然后再接受正式的大学教育。预科班里有藏族学生也有汉族学生,我是教他们汉语文。后来又到干训部教书,也是教了2年汉语。

    我从83年开始搞翻译,对藏学一点没研究,只是边翻译边继续着我的文学梦,先后用汉藏两种语言创作了一批小说,处女作《星星,请别讥笑我》在《西藏文艺》汉文版发表,并获得五省区文学创作二等奖,被录入有关集子;藏文小说也接着陆续发表,写作手法在刚刚起步的藏文文学界显得特别新颖独特,受到了同行的好评,也受广大读者欢迎,有人把我的作品作为意识流小说加以评介,其中《归途》收入五省区藏语文高中教材,有数篇专门评论;《命运的抉择》时隔二十年后被翻译成汉文发表,并获得20_年《民族文学》年度奖;当年创作的藏文小说结集成册出版;在翻译上主要是把学者写的评论,还有外国名著翻译成藏文。

    记者:您近几年翻译的主要作品大多是藏传佛教方面的著作,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藏传佛教的?

    克珠群佩:在民院做名好教师并非难事,但在文学创作方面远离生养我的土地,远离我所熟悉的生活,创作源泉很快就会枯竭。于是,我有意改变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主攻方向,在教学和创作的同时开始接触藏学。为了对宗教有综合的了解,我阅读了基督教、_教、道教等方面的典籍,还初步了解汉传佛教的禅宗、天台宗、净土宗等宗派,对佛教的教义教法有特别的兴趣。经过潜心学习和准备,我开始涉足宗教研究领域,最早翻译的宗教著作是《直贡法嗣》,之后写了介绍噶举派研究系列论文,有些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如《桑定多吉帕姆_归属管见》,纠正了女活佛多吉帕姆系统为香巴噶举派的错误观点,在研究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佛教在修行方面,不管是显教还是密教,也不论怎样的修法,都离不开止观法,充分认识到这点,我便撰写了《佛教止观法略述》来系统阐释。藏传佛教从吐蕃开始非常重视道次第,在传播中形成了丰富的道次第学说,道次第是藏传佛教最实质的特点,有关的著述汗牛充栋。于是我撰写了《西藏佛教道次第概述》。

    道次第,是藏传佛教里最有特点的,很多人说藏传佛教的特点包括活佛转世、政教合一制度、念咒,但我认为这些只是表相,最本质、最核心的特点实际就是道次第,像阶梯一样。它不像禅宗,求顿悟,无次第。藏传佛教非常严格,从开始修行到显宗_的修行,道次第很严密。藏传佛教关于道次第的论证很多,特别是格鲁派关于道次第更加严格,宗喀巴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_道次第广论》,格鲁派思想于是就定型了,这是我这么多年研究佛教的一个体会。

    当时我定的目标是要研究噶举派,噶举派是宋代时期产生的一个比较有影响的_,国内研究的还不多。我先是从翻译开始人手,翻译了《直贡传》,一边翻译一边学习有关宗教方面的知识,然后开始撰写噶举派系列论文。特别是《西藏佛教史》,一百多万字的巨著,基本上对每个_的教义教法、历史等都作了介绍。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西藏佛教的方方面面,被中央_部誉为“具有填补空白之意义”。这是我在西藏民院民族研究所担任所长时主持完成的课题,此书耗费了我大量心血,于20_年由宗教出版社出版。

    记者:您研究藏传佛教,体会是什么?

    克珠群佩:我接触佛教就是从藏族传统文学开始的。我最早写的《佛教四圣谛与古代文学》,很多读者说对他们很有启发,从这里寻找到了藏族文学规律性的东西。对古代的藏族文学,有些人觉得没什么价值,认为全是讲解_的一生,是多余的东西。但是我总结出来不是这样的,因为过去整个藏族社会信佛非常普遍,佛教内容也是藏区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所以不能说写佛教的东西就不是反映藏族人生活的东西。到现在也是,西藏不像内地,你写佛教的东西,不要以为不是反映现实生活,因为到现在,西藏宗教信仰还是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写宗教的东西其实和文学没有冲突,至今佛教仍影响着西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在写的时候立场和方法很重要。藏族传统文学里很少有悲剧的结尾,基本都是大圆满式的结尾,很多人就觉得这很雷同,但其实不是,这反映了过去西藏的人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研究佛教后,我发现里面说了很多人生观,世界观的东西,怎么看待人生的生老病死?佛教反对比如贪念、愚痴这些东西,而现在文学里充斥和张扬的就是这些贪嗔痴,所以我现在不大看文学作品,没时间、也没兴趣。佛教里有很多对人生很有价值的东西,佛教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对现在的人有教益。现在的人物质和精神享受都比过去好了,很多人并不是贫富的问题,而是心理不平衡的问题,如果真正领悟到佛教思想的意义,能够解决很多思想上的问题。

    研究佛教需要毅力,从文学完全转到佛教研究,是有难度,但是佛教文化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藏传佛教和内地不同,内地佛教相对比较单纯,但是藏传佛教需要十明精通,里面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不懂佛教没法看藏戏。包括内地的名著《西游记》,其实都是用世俗的故事讲佛教的道理。

    记者:您长期从事翻译工作,您认为翻译的核心是什么?

    克珠群佩:我的翻译作品学术性都比较强,但我忠实原文,在形式上尽量保留原文风格,同时在语言上力求流畅优美,通俗易懂。藏译汉的汉文尽量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对于文中涉及到的专业术语或大众难理解的字词,均附以较详实的注释。注释需查阅大量的资料,翻译佛教教义的内容尽量保持藏文的字数和节拍,同时意思要保持一致,其实注释的学术价值更高一些。

    翻译有时比写作还要难。首先要理解藏文,其次要了解汉文的佛教用语,我的优势是研究过内地佛教的各个_,所以翻译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宗教谚语、哲理谚语这些比较难的东西,当了解了汉语和藏语的特点后,翻译起来就没那么难了。

    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佛教再认识的过程。翻译的好处是必须每个字都要准确,提高就很快,原来在内地学的佛教知识,回到西藏以后请教高僧或者专家进行藏传佛教方面的专门指导,把藏文佛教著作原文加以注释,翻译理解上就不会有很大的问题。

    不久前热振寺来人,说让我校对他们翻译的寺院志,校对后发现错误比较多,于是又重新翻译了一下,翻译后我觉得很有价值,可以提供给他人作为资料研究。有助于对西藏感兴趣的人了解西藏,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包括旅游我也很关注,发挥我自己的特长吧。

    记者:目前您认为我国藏汉翻译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克珠群佩:总的来说还不错。台湾的藏汉翻译水平也比较高,很到位,条条框框少些,教义教法翻译的多;我们大陆这边翻译历史的比较多。

    目前搞藏学研究有个弊端,就是资料丰富的去研究的人也比较多,资料少的就没有人去碰。另外,藏文翻译上流行一种不好的方法,就是能译的译,不好译、不容易译的就图简便用音译,这样就造成了阅读上的障碍。比如在一些文学作品里面,说到藏传佛教时说成喇嘛教,这是谬误,当然这中间有历史原因,但我们今天就不能再这样错下去。我以前还提议过,要开翻译专栏,专门研究讨论翻译上的问题。但是难度比较大,需要培养人,文学翻译也是。尤其藏译汉的很少,文学方面就更少,别说佛教了。

    记者:您现在担任《西藏文学》的主编,您既编杂志又搞翻译,二者是怎么兼顾的?

    藏族文化鉴赏论文范文 第三篇

    为庆祝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开馆三周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博物馆为中外观众奉上了“雪域瑰宝━━西藏文物联展”,并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精美图书《雪域瑰宝在北京:20_年西藏文物联展》。该图书由熊文彬、曲珍主编,已于20_年2月出版,定价280元,ISBN:9787802534629。

    该书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为联展精品文物图解,另一部分为西藏文化研究论文。第一部分从文献典籍、造像、法器、唐卡、面具、擦擦、传统服饰、生活用具等八个方面对175件精美展品进行详细介绍,展示了高原民族的精神生活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反映了藏传佛教文化艺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从精美的藏传佛教造像到色彩艳丽的藏族服饰,从古老的贝叶经《般若八千颂》到罕见的虎皮三彩多穆壶,从藏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到藏医药唐卡,无不折射出藏族人民的智慧和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而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物更体现出汉藏文化的交流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部分收录了西藏文化艺术方面的专家论文,共九篇。内容涉猎西藏唐卡艺术、佛教造像、藏族饰品、西藏古塔形制、明清汉藏器物交流等,深层次、多角度的选取论点向读者介绍独具浓郁民族特色的西藏文化。例如研究西藏唐卡艺术的论文,唐卡是西藏绘画中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记录藏传佛教和各种神灵的宗教唐卡,有反映历史事件的史料唐卡,有反映自然科学成就的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唐卡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西藏风土、藏传佛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堪称是形象的百科全书。又如研究藏传佛教造像的论文,通过研究西藏本土造像艺术流派和外来异域造像流派对藏传佛教造像的影响,来看清其背后蕴含着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每一种造像流派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佛教文化的艺术再现和佛教历史的真实见证。再如研究藏族饰品的论文,藏族人有佩戴饰品的习惯,无论是男性饰品还是女性饰品,都具有寓意深刻、样式多、体积大、色彩艳丽、价值珍贵等特点,体现出了藏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无论贵族还是平民,人们都认为佩戴饰品有携福的作用,同时,藏族饰品的设计与其信仰的宗教和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举办这次展览和发行此书,不仅是向观众和读者展示西藏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多姿多彩的雪域风情,更重要的是让大家通过这些文物,了解西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缔造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做出的贡献。这对弘扬西藏优秀文化、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藏族文化鉴赏论文范文 第四篇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藏族人十分重视礼仪和馈赠。我为大家整理的我知道的藏族风俗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我们刚学完了《藏戏》这课,让我了解了藏族戏曲的由来,同时也萌生了我对藏族的好奇心。

    课后通过查资料,我知道了藏族人十分重视礼仪和馈赠,凡是遇到喜庆,必须相互送礼祝贺,哈达是必备的高贵礼物,多为丝织品,白色居多,也有淡黄色和浅蓝色,在相互交往中,必热情款待,送别亲友,常敬青稞酒、唱酒歌,把哈达挂在亲友的脖子上,然后相互亲切碰额、亲脸,以示热情致意、良好祝愿。说话要有礼节,用语分普通话、敬语、最敬语。为尊重对方,一般用敬语、最敬语,如有疏忽,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这就是藏族人的礼仪。

    藏族的食物也让我产生了兴趣,经过了解,我知道久闻大名的 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一种主食,吃糌粑时,先在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人茶水,放上炒好磨细的青稞面,然后用手将面与茶水搅拌在一起。搅拌时,要注意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将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轻轻转动着手中的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将炒面压人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众吃饭——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青稞酒 是用青稞酿成的度数很低的酒,藏族群众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必备之饮料,说到这里我真是“口水流下三千尺都不止呀!”

    真想到藏族好好见识、见识啊!你呢?

    我们家有一把精美的藏刀,它是爸爸的一个朋友送给爸爸的,它是藏族的工艺品。

    这把藏刀体呈银灰色,刀柄是有豹子的头、龙的脖子,鸟的翅膀和鹰的爪子组成的。豹子头上的眼睛、牙齿都刻得栩栩如生。龙的脖子上的鳞片虽然很小,但很精美,一个挨一个排列的很整齐。鸟的翅膀与众不同,它的翅膀上的骨头清晰可见,没有骨头的地方大约只有4毫米,表面非常平滑。鹰的爪子不是很大,它的脚趾是勾着的`,上面的斑纹也露了出来,它的指甲很锋利,让人觉得这个动物威风凛凛。刀鞘是这个动物的审理,上面有许多花纹。弯弯曲曲的好像是一些草,凸出来一大片好像是一大块石头,上面画的就像一片草地和一大块石头。尾巴好像是狮子的尾巴,上面刻得更细,密密麻麻的花纹占满了整个尾巴,不仔细看是看不到的。从刀鞘里拿出刀,刀锋利无比,一面是刀刃,一面带有锯齿,刀片很干净,像擦过一样,把刀放进刀鞘里正合适。

    这把藏刀,即代表了藏族人民的精心制造,也代表了爸爸和朋友之间的友谊。

    在我家,有一把已经十几年的藏刀了,它是银色的,上边绣着许多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花纹,唯一能让我看清楚的,就是一只凤凰和一只龙,它们绣在刀鞘上,看上去很精致。

    这把藏刀,听爸爸说是十几年前的一个朋友,去西藏时,送给爸爸的,在我六岁时,爸爸就把这把心爱的刀送给了我。

    爸爸说藏刀是藏族人随身携带的工具,在他们那里。藏刀的用处可大了,可以用它宰羊、防身,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在藏族人很小的时候孩子们就有了自己的藏刀,这也是一种成为男子汉的象征。

    我的这把藏刀很锋利,轻轻用手一碰,就会发现你的手上面就会有一道口子,这把藏刀如果套着刀鞘放在太阳底下,就会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它的刀刃已经生锈了,不再像当年那样如同镜子一般闪光耀眼了。

    我认为藏刀有辟邪的作用,所以,我把它放在了我的床垫地下,一来可以让我有一种安全感,二来可以防止我晚上做噩梦,它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力量和勇气,让我感觉一下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这样,我就不再感觉到孤单、害怕了。

    我经常玩这把刀,动不动就看一下,越看越觉得越来越有趣,甚至还感觉藏刀上边的花纹像幽灵,说得也是,它上边的花纹的确很稀奇古怪,我真想知道他真正的含义呀!

    我非常喜欢这把藏刀,因为它象征着勇气和力量。

    藏族文化鉴赏论文范文 第五篇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7(x)(20_)03—0218—02

    20_年8月2日至8月4日,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西藏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研讨会共有来自中国、日本、蒙古、印度、英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瑞士、德国、挪威、美国、澳大利亚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267名藏学学者出席会议,其中中国学者191人(含港台学者10人),国外学者76人。会议共收到论文238篇。

    8月2日上午,第五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开幕式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多功能厅隆重举行。开幕式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游洛屏主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副会长斯塔、西藏社会科学院院长白玛朗杰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本届藏学研讨会的主题是“西藏社会变迁与国际藏学发展趋势”,主旨为“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研讨会以大会交流和分组专题交流的形式召开。

    8月2日上午和8月3日上午,共有14位海内外专家作了大会发言。大会发言主题涉及历史(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林冠群教授的《从(吐蕃大事纪年)论唐代吐蕃的史学》)、宗教(日本大谷大学康噶,崔臣格桑教授的《论前弘期藏传佛教的发展历程》、西藏山南地区佛教协会会长达瓦次仁的《寻访认定德珠活佛转世灵童之经过》)、可持续发展与民生保障(美国西部保留地大学梅,戈尔斯坦教授的《西部藏区牧民30年发展:适应现代化与保持传统生活》、德国不莱梅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赫尔慕斯,朗格教授的《可持续发展——一个推动区域发展的相关概念》、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王代远研究员的《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藏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文献(西北民族大学海外文献研究所才让教授的《(旁塘宫目录)的编纂时间、结构及分类特点》、西藏大学图书馆西热桑布的《新发现的文化价值初探》、考古(青海民族大学藏学研究中心教授恰噶·旦正的《青海省都兰县三号吐蕃墓碑之考析》,奥地利南亚、藏文和佛学研究所库特·贾哈德·托培的《阿里东噶石窟寺现存佛陀故事》)、文化(四川大学藏学研究中心石硕教授的《康区的地域及人文特点》、英国剑桥大学海德嘎德,丁伯格的《普彤·确列朗杰与确吉卓玛——藏文出版的两位先锋》)、因明(日本龙谷大学桂绍隆教授的《你为什么研究佛教逻辑?佛教逻辑在当代世界的重要意义》)7个方面。

    8月2日下午、3日下午和4日全天,参加本届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历史(共收到34篇论文,其中29名学者先后在小组发言),文献、考古与艺术(共收到17篇论文,其中11名学者发言),根敦群培研究(共收到10篇论文,其中8名学者发言),宗教(共收到36篇论文,其中33名学者发言),梵文(共收到16篇论文,其中15名学者发言),因明(共收到13篇论文,其中11名学者发言),当代政治(共收到8篇论文,其中10名学者发言),可持续发展与民生保障即社会与经济(共收到28篇论文,其中20名学者发言),文化(共收到19篇论文,其中15名学者发言),藏医药(共收到24篇论文,其中13名学者发言),语言与信息技术(共收到17篇论文,其中15名学者发言)等11个学科或专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学术研讨,答问往复,气氛热烈,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比如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乌斯宾斯基·弗拉基米尔教授在发表其《有关康熙帝与第一辈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间关系的一些重要事实(1635—1723年)》一文时,以丰富的史料勾勒了蒙古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第一辈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罗桑丹贝坚赞的生平及其与康熙帝之间交往的史事,引起历史组许多学者的兴趣,会后学者们纷纷向报告人索要论文全文。文献研究方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陈庆英研究员的《拉萨大昭寺门楼顶上经幢铭文之考察》一文对拉萨大昭寺门楼顶上的一对胜利幢及其上所刻藏文进行了解读,引起小组学者对这对胜利幢和麟祥_的来龙去脉及其命运的热烈讨论。宗教组小组讨论中,来自台湾佛光大学的刘国威教授以《阿底峡(982—1052)对贡巴瓦所开示的“大印”之分析》为题,通过阿底峡对贡巴瓦开示“大印”探讨了早期该修行传承在西藏不同_间的流传及相互影响,引起与会学者就仲敦巴在传承中的位置以及阿底峡对藏文和梵文的掌握情况等方面的讨论。北京大学马戎教授的《西藏三地流动务工人员调查报告》以1999、20_、20_、20_年持续的调查数据为依据,详细分析了西藏在巨大的投资背景下带来的大量人口流动及其影响,引起可持续发展与民生保障组小组学者们的大讨论,大家都认为目前西藏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快速的社会发展使得区内、区外人口流动加快,引起了西藏城市和乡村以及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当代政治组方面,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谭·戈伦夫教授在《中美关系中的“_”》一文中全面回顾了中美关系中“_”的历史发展变化,认为在中美关系长达62的历史中,_是最为敏感的话题之一,引起了与会学者就此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8月4日下午,第五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胜利闭幕。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郑堆总结认为,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创始于1991年,本届会议在以往历届会议基础上,在各方面的好朋友和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下,取得了圆满的成果,呈现出喜人的进步,成果显著,意义重大。本届大会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1、会议准备充分,规模扩大,影响提升。2、会议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成果丰硕。3、会议学术性强,讨论热烈,氛围友好。

    闭幕式结束后,举行了特邀研究员颁证仪式。日本龙谷大学桂绍隆教授、中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林冠群教授、日本大谷大学康噶·崔臣格桑教授被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聘为特邀研究员。

    会议期间,主办方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参观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25年成就展、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雪域宝鉴”展览、中国藏学图书展等。主办方还于会议结束后,组织部分海外学者于8月5日至7日赴承德考察,使之亲身感受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情况。

    (班珠)



    藏族文化鉴赏论文范文(5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