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12-09
12-09
12-09
苹果用户换机频率低于安卓:用户对iPhone 16系列反应冷淡
12-09
12-09
12-09
12-09
小学三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三年级美术下册教学总结范文
12-09
12-09
12-09
12-09
ADADADADAD
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对策的思考
12-09
12-09
12-09
12-09
苹果用户换机频率低于安卓:用户对iPhone 16系列反应冷淡
12-09
12-09
12-09
12-09
小学三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三年级美术下册教学总结范文
12-09
12-09
12-09
12-09
第一篇: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对策的思考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党委副书记刘才庆)为响应市委“走进乡村、贴近乡亲、亲近乡土”农村大调查活动号召,近期,带着“聚焦小城镇建设,关注新农村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党委副书记刘才庆)
为响应市委“走进乡村、贴近乡亲、亲近乡土”农村大调查活动号召,近期,带着“聚焦小城镇建设,关注新农村发展”的指导思想,对我乡发展小城镇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分析和思考。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鹅岭乡基本概况
鹅岭乡乡域总面积64.12平方公里 ,6个行政,43个村民小组,村乡域总人口5900余人与新城镇、柏露乡接壤。耕地面积 437公顷,山林面积3498公顷,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盛产优质大米、油茶、箬叶等特产,素有鱼米之乡,油茶之乡。202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3560元。城镇建成区面积1.48平方公里 ,人口近1500人。境内交通便利,铁路有货运站,高速公路有出口,是通往龙市片的交通要道。
二、制约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原因
1、无产业支撑。
在城镇化建设上,发展小城镇的推动源应当是产业行为,即市场行为。小城镇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产业来支撑,即需要产业载体,这种产业可以是第二产业,也可以是第三产业,或者二、三产业并重。但在我国不同地区小城镇的就业结构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员比例不同。小城镇发展的水平,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第一产业的替代上。在调查中发现小城镇居民大部分是单纯的本地农户。
2、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小城镇是非农产业发展的物质载体,为非农产业提供场地、设施、劳动力、市场等,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内容,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力,使之规模扩大。在调查中了解到鹅岭目前还没有工业。
三、发展小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小城镇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是乡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基础,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如何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我认为当前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大大提高其承载能力,这样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
1、准确定位,依托产业,增强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产业是立镇之本,产业是兴镇之基。只有产业的发展和推动,城镇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才能实现。通过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挥它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城镇化发展。因此,要先研究产业主体,靠什么立业才能把小城镇支撑起来,要突出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和农产品优势建设交易市场,努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农产品、工业品市场,发展商贸,搞活流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强小城镇发展的后续动力。要把小城镇建设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
2、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经营城镇的道路。同时,要强化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系,通过存量资产置换、出让公共
设施经营权、财政贴息贷款等途径,吸收社会投资和外资,来筹措小城镇基础建设的资金,以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加快城镇水、电、路、气、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在基础设施上要做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树、环境共保、防止各行其是,重复建设,以最大限度降低开发成本。
3、结合实际,科学地制定建设规划。规划应适当超前,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重科技合理布局,一步到位,建设可分期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规划一经确定,就要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改变。在制定建设规划时,要把小城镇建设目标与本地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注意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重视城镇特色的研究,突出地方特色和风格,将特色风格和现代气息有机结合起来。
4、精细规划培育几个生态、旅游型,交通枢纽型,特色农业产业。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利用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扬长避短,走特色兴乡之路。党的十六大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强调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我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着这个要求,我们要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按照:“水是城之灵,绿是城之魂,文是人之品,人是城之本”的理念,把城镇建设与发掘文化特质,打造产业特色,凸显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一批工业主导型、市场贸易型、交通枢纽型、历史文化型特色小城镇,构筑全民和谐创业的平台,为实现富民强县这个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安龙县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学员姓名
学
号
专
业
农村行政管理 学
校
江苏电大武进学院
二00九年
月
日
目录
一、小城镇发展的现状-----(3)
二、制约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原因----------------------------(4)
三、小城镇发展的指导思想-(5-10)
1、小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5)
2、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6)
3、承担小城镇基础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7-8)
4、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8-9)
5、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9-10)
安龙县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内容提要】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尽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由于小城镇建设是复杂、系统、长远的社会性工程,所以,应当对其中一些内在的并互为联系的问题有明确的指导思路: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承担小城镇建设的主体性组织和商业性组织,小城镇中的主导性产业与多样性产业问题,实现人口向小城镇聚集与适宜的政策,等等。对以上问题如能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并正确处理,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就会有大的发展,城镇化步伐就会大大加快。【关 键 词】小城镇建设 人口 产业 政策
【正文】
一、小城镇发展的现状
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近10年来,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多万人,占同期转移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小城镇发展已成为推进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已经成为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中心。在东部地区,一些小城镇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一些中、西部地区县级市甚至地级市的水平。
尽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不惜举债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和标志性建筑。还有一些地方通过修编城镇规划、设置开发区,以及“县改区”、“乡改镇”等,把规划区做大,把开发面积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很多地方城镇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城无市的地方为数不少,没有把推进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放到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上来。
一些地区把城镇化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原则绝对化。简单地将城镇化等同于工业化,片面强调要在本市或本镇建多少工厂和制造业基地。反映在工作上,就是 不惜代价招商引资,盲目上工业项目,但却忽视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带动、互为前提的作用。还有一些城市脱离本地实际,贪大求洋,追求高标准,试图建成国际性经济中心、国际大都市等;只重视现代服务业,不重视那些能增加就业、吸纳农民进城的一般性服务行业的发展。
二、制约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城镇化建设上,发展小城镇的推动源应当是产业行为,即市场行为。小城镇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产业来支撑,即需要产业载体,这种产业可以是第二产业,也可以是第三产业,或者二、三产业并重。但在我国不同地区小城镇的就业结构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员比例不同。小城镇发展的水平,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第一产业的替代上。东部地区部分小城镇已初步完成工业化,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仍很低,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撑小城镇的发展。
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小城镇是非农产业发展的物质载体,为非农产业提供场地、设施、劳动力、市场等,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内容,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力,使之规模扩大。载体与内容的发展要相适应,否则会带来诸多问题。建国初期,我国的城市发展在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下走了一条重内容轻载体的发展道路,把城市建设成为生产基地,建设了许多工厂,而忽视了生活消费,造成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并因此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现在全国各地搞小城镇建设似乎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重载体轻内容,不少地方高标准搞基础设施建设,搞“五通一平”甚至“七通一平”,而非农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使小城镇建设没有经济支撑。
非农产业集中效果不好。东部发达地区业已分散的乡镇企业搬迁成本太高,只好维持现状。中、西部地区则缺乏乡镇企业,许多乡镇可以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乡镇工业,或者说还没有开始农村工业化进程,也就没有集中的对象。
三、小城镇发展的指导思想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4 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思想。
(一)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这里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现在有一些领导特别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重经济效益,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向相关领导特别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要围绕人口向小 5 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同时,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检查与考核,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同样,现在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择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全国共有18000多个,山东省有1000多个,平均每个只有3万人左右。青岛市郊区不足1万平方公里,却有111处小城镇,平均人口只有3.5万人,而且现在都各自为政,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现在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有必要,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从现实情况看,要在面上通过“撤镇建乡”,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较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办法是,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可以按10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可以再少一点。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再次是要尽早把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合并到就近的强镇或重镇。如果暂时不合并,也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一定会大大加快。
(三)承担小城镇基础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有着良好的 6 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但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根据青岛市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供5万到10万人口生活的城镇基础设施,需要3亿元以上人民币。这么多的资金从哪里来?于是,有的小城镇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办法,投资口号是“人民城市人民建”,投资来源是“国家拨一点、企业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结果很快没了后劲;也有的小城镇为筹资,违章提高土地出让价格、征收各种杂费,甚至违法集资,结果不仅不解决大问题,还带来若干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小城镇政府自恃经济实力强,对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甚至直接投资建设楼堂馆所和商品批发市场等,但是当他们难以为继之时,却没有资格向银行借贷,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甚至使小城镇建设被迫搁浅。
以上这些做法之所以行不通,甚至走入死胡同,根本原因是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要进入小城镇基础建设的柳暗花明之路,必须科学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包括各种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学校、幼儿园,甚至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等,都应该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出卖,也可以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可以参与投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小城镇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场所照明、环境治理等等。这样做,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之路。
在明确了小城镇基础建设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同时,还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贷款。具体可以参考城市建设开发的模式,大部分可以基础设施为抵押物向企业借贷,发挥国家商业化投资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拉动作用。这样,企业性的投资主体将更有活力,商业性的投资方式将更有基础。
(四)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 7 延续性的重要条件。著名的江西景德镇和贵州茅台镇,就是因为有“瓷”和“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但是,从全国的小城镇看,大部分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你有我有他也有,同构现象非常严重。而且,这些产业很不牢靠,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这样的小城镇,一般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现在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同时,还要帮助已经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为了使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主导产业不撞车,要注重产业的多样性,在更广的产业范围内进行选择。从我国的整体情况看,小城镇可选择确立的主导产业有以下一些类型:一是基础农业型。主要是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系列服务,形成农产品的贸工农和产加销城镇;在平原地区和城市远郊农业为主的小城镇可着力向这方面发展。二是工业主导型。城市近郊有工业基础,特别是已经形成拳头产品或形成工业集团规模的小城镇,应当以此为重点,培育主导产业。三是商业贸易型。有自己特色商品资源的小城镇,可以通过建设或改善市场设施,拓宽交易范围,增大市场容量,发展成为区域性小商城。四是旅游开发型。有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产或靠山靠海的小城镇,可加强吃、住、行、游、购、娱乐设施及软环境建设,形成休闲、度假、观光、购物的旅游型小城镇。五是交通枢纽型。处于交通要道的小城镇,可凭借运输方便、信息快捷、流动人口多的优势,建设产品集散基地或运输量大的工商企业,并搞好三产配套,形成新型城镇。六是海洋开发型。沿海的小城镇可围绕海字大做文章,诸如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等等,形成以海洋渔业为中心内容的主导产业。七是资源采掘型。有矿藏资源的小城镇,应当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以采掘为龙头,带动运输、加工工业共同发展,形成矿务小城镇。以上主导产业类型,仅仅举例而已,实际上大部分小城镇都可以依据各自的优势,形成不同特色的主导产业,关键是 8 善于发掘、组织和利用。
(五)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
目前,建制城镇的人口普遍偏少。青岛市郊区是我国比较发达的一个区域,小城镇建设起步也比较早,但现在居住在镇区的人口平均也不过6000多人,而且绝大多数是当地原有农民,外地迁入定居的很少,而且有的小城镇人口还呈减少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建制镇的平均人口不足3000人,许多所谓的镇根本名不副实。
小城镇的人口凝聚性差,主要是政策性原因。政策不对头,就不能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集中。具体表现为:一是户籍障碍。没有户口好多事情很麻烦,而要迁移户口既有政策限制,又有各地不同的附加条件约束,诸如交纳增容费、落户费等。二是承包地与资产障碍。多数农村现行的办法是,凡户口迁移后,承包地就要收回,每个农民均有一份儿的集体财产更不能变现付给你。三是宅基地障碍。农民进入小城镇,等于放弃原来不花钱的宅基地,再花钱购买新宅基地,很多农民认为不划算。除此以外,更可怕的是领导意识障碍。一些小城镇的领导不懂人口集中能带来商机与活力,错误地认为是增加小城镇负担,从而对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采取限制行为。
增强人口凝聚性,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为了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市化,应该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大胆改革户籍制度。对大中城市以下,特别是小城镇,全面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和登记有效政策。农民在任何一个小城镇,只要有固定住所,有比较稳定的职业,有生活来源,就要允许落户,并且在子女入托、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均享受原有城镇居民同等权利。第二,改革农村集体财产拥有方式,允许农民将其拥有的已经量化的集体财产变现流动,或者保留其迁移户口后的分红权利。这实际上是维护农民自身劳动成果,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种改革措施。第三,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如果农民有要求,就要保留其迁称户口后对土地的承包权利。这样,入镇农民就不会有后顾之忧,一旦在镇上的非农产业失败,可以照常有饭吃,入镇的积极性就会高涨,但是可以鼓励他们有偿转让承包地,把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第四,改革农民的宅基地使用办法。农民进入小城镇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而宅基地是 9 一种比较大的支出负担,这也阻碍了农民积极入镇。解决办法是,以县为单位,统一掌握使用部分农民住宅用地指标,允许入镇农民利用原有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以减轻入镇农民这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们积极向城镇迁移。第五,规范收费行为。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镇,尽快地安居乐业。
主要参考材料:
1、高潮(《小城镇建设》杂志社总编辑)
《小城镇建设运筹与管理实务全书》新华
2、郭成 陈爱国 石谦 《MPA肯尼迪模式政府城镇建设管理经典》 吉林出版社
关于寿雁小城镇建设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内容摘要】:大力发展小城镇,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是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已经成为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中心。围绕把寿雁镇建设成“湘南名镇”这一目标,寿雁镇党委、政府采取灵活的筹资政策,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城镇建设驶入了快车道。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本人对寿雁镇小城镇建设进行了走访,并对走访情况进行了分析思考,针对问题提出了适合本镇发展的一些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道县寿雁镇小城镇建设思考对策问题发展情况
【正文】:
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近10年来,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多万人,占同期转移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小城镇发展已成为推进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城镇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补充,是实现乡镇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小城镇,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是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已经成为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中心。围绕建设“湘南名镇”这一目标,寿雁镇党委、政府采取灵活的筹资政策,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城镇建设驶入了快车道。本人就《小城镇建设》课程的学习,结合我所在镇即道县寿雁镇小城镇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了解,现综
述如下。
一、道县寿雁镇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情况
通过《小城镇建设》课程的学习和老师的辅导,我认真进行了思考,抽出了一段时间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将我镇情况综述如下:
道县寿雁镇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地处道县西北部,距县城16公里,土地总面积为27.7974万亩。辖区内6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422个村民小组,有15786户,总人口8.6万人。省道S323线贯穿全境,交通便捷。省道S323线,兴建中的洛湛铁路,拟建的厦成高速公路从境内通过,简易公路四通八达。这里气候温和,特产丰富,区位独特,历史悠久,是道县连接两广的桥梁和纽带。
目前,寿雁圩是道县最大圩场,集贸市场繁荣,品种丰富,人气甚旺,其街道民房集中在“两纵三横”间,是道县集贸市场布局的老交易点,辐射面宽,交易客源广,农产品销量大,很有地方特色。
境内驻有道县寿雁糖厂、道县谷源粮油公司、道县谷源水泥厂、华新水泥集团、东升冶炼厂和道县第三中学、永州工贸学院,设有中学3所、小学95所,医疗机构106个。寿雁圩是道县最大圩场。省道S323线,兴建中的洛湛铁路,拟建的厦成高速公路从境内通过,简易公路四通八达。这里气候温和,特产丰富,区位独特,历史悠久,是道县连接两广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寿雁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团结一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紧紧围绕“科学规划发展,精心打造湘南名镇”的战略思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壮大劳务经济,大抓民营企业,寿雁镇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镇曾先后荣获省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和永州市经济强镇美誉。
二、道县寿雁镇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是乡镇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是政府与乡村的接合部,它不但是农村商品经济运行交易的场所和枢纽,而且是乡村城镇化发展的“助推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别是在党中央“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决策指导下,农村正向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管理小城镇的方向迈进,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纵观“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小城镇建设还相当薄弱,还存在诸多问题。通过一段时期的调查和了解,道县寿雁镇小城镇建设还存在如下问题:
1、集镇规划明显滞后,且比较乱。道县寿雁镇小城镇建设布局虽然早,但随着323线的改道,集镇农贸市场、镇政府、镇内热闹区离323线较远,交通路线还不是特别宽大,因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虽然323线已经改道,但大部分县外班车、所有县内班车都要经过镇内,这样容易造成堵车,使得道全路交通混乱,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已不适应今后的小城镇建设。
2、镇政府财政困难,基础设施差,投资资金缺乏。由于资金紧张,投入力度不足,导致镇供水、排水、环卫、路灯、道路和绿化等基础设施明基本为空白,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3、管理不到位。集贸摊点摆设,街道摊点建设的管理不到位,加上管理人员大多是非专业人员,业务不熟,责任性不强,乱搭乱建现象未得到有效治理,脏乱差现象到处可见。
4、产业兴镇发展步伐缓慢,集贸市场内没有按交易产品归类划分功能区,交易摊位乱摆乱放现象严重,“马路市场”一直是交通堵塞,交通安全隐患“毒瘤”。
三、道县寿雁镇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思路
道县寿雁镇集镇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古老的农村集市贸易场所,经过几十年的自我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物产丰富、各路客商聚集的商贾之地。特别是近几年,按照小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布局,小城镇建设得了一定的发展。那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哪里呢?我通过学习《小城镇建设》的课程知识,结合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和我镇集贸市场建设的发展经验,认为解决目前“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的城镇化发展,只有城镇化建设,才能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空间,才能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发挥经济效益。因此,我认为其发展思路为:
1、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和管理。道县寿雁镇小城镇建设一定要适当超前,着眼长远规划,立足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合理布局,分步骤实施。新兴的小城镇,不应是传统意义上的集镇或闹子,而应该是有一定规模,功能齐全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既要考虑原闹子的发展,又要考虑本地与周边村的相邻关系。如交通、通讯、医疗卫生、学校及水电等公共设施的硬件配套建设,生活区、服务区、商业区、生产区、交易区都要科学合理规划,整体部署。
2、科学定位,扬长避短,突出地方特色。道县寿雁镇小城镇建设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自然、人文条件以及城镇体系等因素选择小城镇的发展方向,找准当地资源、区位、交通、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选准好支柱产业,抓住已经和正在形成的特色产业,一业为主,多业驱动,如优质稻和“把截”萝卜。以“建城”促进“兴业”,以“兴业”带动“建城”,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与市场建设结合起来,与继承和发扬本地历
史、文化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特色。
3、规范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经营好小城镇。作为小城镇建设的主管单位、分管领导,一定要高瞻远瞩,强化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系,通过存量资产置换、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财政贴息贷款等途径,吸收社会民间投资和外资,不定期筹措小城镇基础建设的资金,以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加快集镇水、电、路、邮电通讯等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当前加快寿雁镇小城镇建设的首要前提就是通过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垄断,集中合理规划开发,有条件地吸收社会民间资本对土地开发实现“批发”,从而迅速将存量土地盘活,进一步充分利用一寸土地一寸金的作用,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
4、加强部门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经营好小城镇。道县寿雁镇小城镇建设一定要处理好利益关系,制定出灵活多样且符合乡镇实际发展的国有土地处置方案,形成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合力。县直部门应参照当地集镇的建设规划,尽快地对其所在集镇的房屋进改建或新建,凡无力进行改建或新建的街道邻坊,政府应及时进行处置和妥善安排,特别是抓好镇容镇貌管理。要坚持建设与管理相协调的原则,提高小城镇文明程度,要理顺关系,明确管理责任和执法主体。通过广泛宣传,强化管理,逐步实现小城镇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真正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居住在小城镇建设范围内的农民最当心的是社会保障问题,它是小城镇建设中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一定要对长期在集镇就业、经商,生活又比较稳定而富裕的居民,鼓励他们加入商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稳定其民心。而对新进集镇的农民,在其立足尚不平稳、生意不好的情况下,政府一定要根据个人意愿,在一定期限内保留其农村
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有偿转让权,为此满足其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使之安心学着经营好生意。
总之,寿雁镇小城镇建设要想不断发展壮大,镇政府一定要从宏观上进行科学指导,集镇上农户一定要按照现代化小城镇的要求去经营并积极主动接受管理,只有这样,寿雁镇小城镇建设才能稳步发展,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湘南名镇”。
【参考文献】:
1、郭成 陈爱国 石谦 《MPA肯尼迪模式政府城镇建设管理经典》吉林出版社
2、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24年8月;
3、朱启臻《小城镇建设与农民现代化》、《小城镇建设》杂志,2024(1);
4、《道县寿雁镇2024工作总结》
白河县小城镇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王忠林
近年来,白河县把小城镇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县城为核心,以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为重点,以新农村为基点,从县、乡镇、村三个层面推动城镇化建设步伐,城乡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现状分析
(一)思想认识上取得了新突破。白河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过去干群的小农经济观念较浓,加之受山区地理条件限制,城镇建设用地十分有限,导致相当一部分群众对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存在畏难情绪和消极态度。县委、县政府首先从统一干群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入手,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和多种途径地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白河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统筹城乡发展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城镇建设的决定》、《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近期和未来十年发展规划,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构筑起统筹城乡建设的“16830”总体框架。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将此项工作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规划编制上取得了新突破。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学习培训,认真学习贯彻《城乡规划法》,提高社会各界遵守规划、参与规划、监督规划的意识。针对白河县特殊的地形地貌,通过调研论证,着眼长远,高点起步,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坚持做到“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确保规划的权威性。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提出以县城为中心,打造1个宜居县城;以构扒、卡子、茅坪、西营、仓上、冷水为重点,建设6个重点区域大镇,8个一般乡镇,以十天高速和环县路沿线为主体,建设30个社区化生态新村的总体发展框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明确做出了“要求县城建局在今年内完成“16830”城乡建设体系建设的规划编制工作”的指示。目前,已完成《县城总体规划》、《茅坪镇总规》修编和县城北岭子路段、桥儿沟综合开发、狮子山生态新区、南岭子片区开发建设的详规编制和50多个村庄、高速公路沿线近20个集中安置点的规划编制工作。
(三)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新突破。通过财政投入、项目争取、市场运作、金融合作、争取社会援助等途径,多方筹措资金近8亿元,全面改造了环县路、白界路、红顺路,修建通村水泥路建设600余公里,通村率达118%,白河大桥和大桥引线全面竣工,为316国道改线奠定了基础;实施了农村低压电网改造、无线数字电视通乡镇、乡镇垃圾填埋场、集镇供水和安全饮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五保供养体系建设、生态移民和扶贫搬迁、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等工程,路、水、电、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县城新区开发、老城改造、绿化亮化、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实施,省级卫生县城创建工作通过验收;乡镇集镇建设步伐加快,茅坪镇被确定为全省100个重点镇之一,以茅坪镇为龙头,桃园、四新为两翼的“大茅坪”逐步形成,仓上、西营、构扒、双河、冷水等集镇建设成效突出,规模进一步扩大,其他乡镇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公共服务向广大农村进一步延伸,城乡公共服务差别逐步缩小。
(四)城市管理上取得了新突破。在城镇管理上,探索了一条“属地管理”的路子,县上负责县城管理,乡镇政府负责集镇管理,村“两委”负责新农村管理。城建、国土及相关部门严格规划审批和监察,在进行规划审查时,严把规划审批关,靠规划审批,按程序办事,强化“红线”管理,认真执行“一书两证”制度,既要依法严格管理,更要方便群众办事。有效加强了对县城规划区及316国道白河过境段沿线建房的规划管理和对农民建房和施工工匠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县城、村镇建房行为,积极探索建房安全的保障机制。针对县城和集镇存在的占道经营、马路市场、环境卫生较差以及农村“五乱”和“三边”垃圾处理等问题,在坚持过去有效做法的基础上,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双创”活动,通过加大投入力度、理顺环卫体制、实行综合执法、组织全民动手等有力措施,向“脏、乱、差”宣战,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五)培育城镇发展基础上取得了新突破。结合县情实际,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大力发展新型工业,不断培育和壮大支柱工业,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始终把“项目引领全局、聚集发展工业、提升传统产业、打造现代农业”作为战略取向,持续抓好重大项目和工业企业,加快推进汉江白河电站、十天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红石河工业园区、力神汽车制造工业园和新源工业小区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建材、力神汽车、农产品加工、矿产、化工、水电等工业实现集群化发展,新培育规模以上企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速公路通车即将建成通车,城乡联系显著增强,发展宾馆餐饮、交通物流、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大有可为;开始实施了建设红石河生态循环农业、麻虎沟生态农业、汉江沿岸高效经果林和茅坪朝阳农业综合开发四大农业科技示范区,木瓜“一县一业”和桑畜烟林姜“一村一品”发展不断壮大,工农互动、多点支撑、多元增收的格局逐渐形成,为城镇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二、制约因素
白河县小城镇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绩,全县城镇化率为25.6%,仍然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制约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集镇骨架不大,镇区人口规模增加并不明显。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县城的停车场、集贸市场、休闲健身场所等市政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区管网不规范、供水管网严重老化、净化绿化美化水平不高。农村集镇除少数乡镇以外,大部分乡镇集镇建成区规模小,人口居住分散,配套设施滞后。二是经济发展缓慢,自我发展能力有限。大多数小城镇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城镇经济比较落后,基本没有能力改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城镇功能。三是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还没有真正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有的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四是规划相对滞后。目前,全县还有部分乡镇未完成总体规划,124个行政村中完成总体建设规划的占不到一半。在执行规划中还存在不严格按规划建设,规划应有的权威性打了折扣。五是小城镇管理水平不高,管理职能没有履行到位。六是城镇建设融资渠道不畅,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
三、对策举措
(一)完善规划,强化管理。一是尽快完成全县所有建制镇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提高县城详细规划覆盖面。二是要保持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连续性,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坚决付诸实施,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违反。三要认真做好以城镇治安、市容卫生、交通秩序和流动人口管理为重点的城镇社会综合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培养进入城镇农民的城市意识法律意识和文明习惯,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实现从随机管理到规范管理、从突击治理到长效管理的转变。开展综合整治,既要对进镇农民进行城市文明、法制观念教育,培养塑造合格市民,又要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努力提高进入城镇农民的素质,建立文明城镇,保持经济与文化的平衡发展。
(二)市场运作,多元融资。要从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建设转变为依靠政策,向市场、向社会要资金,逐步建立起民间资本、国家、集体、外资共同建设小城镇的多元投资体制。一是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公共事业附加费、城市基础配套费等城建专项资金,应足额征收并严格按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城镇维护建设费用的稳定投入。要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二是经营城镇土地资产。要高度重视小城镇土地开发、出让工作,建立完善土地储备制、实行“统一征用、统一收购、统一收回、统一开发、统一供应”的“五统一”办法,控制垄断规划区内土地一级市场,搞活二级市场,放开三级市场。以招标拍卖等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提高土地价值,以此吸收、壮大小城镇建设的启动资金,科学使用,滚动发展。三是盘活城镇闲置资产。要下功夫盘活存量资产,置换沉淀在国有企业、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闲置资产,筹集建设资金。四是用足用活灾后重建、扶贫搬迁、新村建设、水利建设、公路建设、退耕还林等行业政策,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最大效益,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三)深化改革,优化环境。贯彻落实中、省、市鼓励农民进城、全民创业、招商引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完善配套政策,简化办事程序,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农民进城、进集镇定居,吸引当地“能人”下山创业,吸引外地创业老板回乡创业,不断扩大城镇规模。对在县城、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可按本人意愿办理农转非。经批准在县城、小城镇落户的人员与当地原有城镇居民享受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对在集镇规划区内建房的,在建设规费上予以减免,符合相关政策扶持补助的按政策兑现到位。
(四)培育产业,拉动发展。要按照“农业产业化、工业集群化、城乡一体化”指导思想,大力培育支柱产业,繁荣城镇经济。一是与发展城市经济结合。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化服务,吸引各类工业企业逐步进入小城镇的工业小区,做到相对集中,逐步发展。像冷水、仓上、中厂、茅坪一样引进和发展一批乡镇企业,增强城镇经济实力。二是与发展农村主导产业结合。依托城镇龙头企业,巩固黄姜、烤烟、中药材、蚕桑、畜牧、林特等绿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增强城镇建设发展后劲。三是与发展第三产业结合。加快小城镇功能小区和市场建设,加快发展商业、服务业、运输业、房地产业、建筑业、旅游业,为农民进入城镇创造良好条件,解决农民进入城镇后就业谋生的后顾之忧。
蕲春县小城镇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的探讨
【摘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难点在农村。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解决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等一系列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改革开放以来,蕲春县小城镇的聚集功能、经济带动、辐射功能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民增收这三大功能得到一定发挥。但同时也存在小城镇规划不够科学,布局不够合理;城镇化水平低,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管理体制不顺,不利于小城镇发展等诸多因素。因此要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培育城镇经济,拓宽资金渠道,加强政府引导等方面来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关键词】蕲春小城镇建设现状对策
蕲春县小城镇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的探讨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难点在农村。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解决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等一系列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
党的十六大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强调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我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央对加快城镇化的各项要求和部署,充分认识发展小城镇是培育国民经济增长点的重大举措,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由之路。积极推进小城镇发展战略,是蕲春县社会经济新一轮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是实现“蕲春生态、文明、旅游城市”发展目标的客观要求。本文就蕲春县小城镇建设现状和加快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一、蕲春县小城镇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蕲春县高度重视小城镇经济建设,把发展小城镇工作提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议事日程。通过建设一批对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和示范作用明显的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优化经济结构,带动小城镇二、三产业加快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小城镇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取得了进步,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部分小城镇已逐步向经济繁荣、规划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小城市发展。体现了如下四个特点:
一、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推进了城镇化建设进程。
二、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小城镇经济实力。小城镇经济发展,力求因地制宜,主题突出,选择以发展“三高”农业和工业等为主导方向的一批小城镇经济项目,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三大产业比例更为合理,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加快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增强了小城镇发展后劲。全县不断加大投入,环保、交通、医疗、卫
生、教育条件的不断改善,使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城镇功能大大加强,逐步发展成为凝聚力、辐射力较强的重点城镇。
四、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改善了农民生活方式。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经济和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但改善了小城镇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且也为农民提供了一个新的消费和娱乐场所,吸引农民进城,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美化城镇,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加速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蕲春县小城镇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规划不够科学,布局不够合理。从蕲春县部分城镇发展情况看,其规划相对滞后,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规的编制调整和深化工作跟不上建设需要,存在规划不够科学,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有的乡镇规划缺乏科学客观分析,整体协调差,重复建设多、建设棱乱,功能不全、辐射力不强。
2、城镇化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基础等原因,蕲春县小城镇建设不平衡。有些地方发展快,有些发展慢,一些小城镇规模偏小、实力不强、特色经济不突出,难以发挥地方资源和产业优势。个别地方对小城镇建设工作认识不足,人员经费不能落实,规划、建设、管理不到位,小城镇建设没有大的改观。
3、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瓶颈。蕲春县各级财政较为困难,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分散征地、零星建设,致使城镇道路、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影响了小城镇的有序发展。
4、管理体制不顺,不利于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建设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权限大多集中在上级有关部门,镇一级财政资金缺乏,无法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投入;同时,户籍管理制度滞后,农民进城户口迁移手续繁杂,不利于农民进城经商和小城镇发展。
二、推进蕲春县小城镇发展对策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而小城镇是联结农村和城市的桥梁和纽带,加快发展小城镇,对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开拓农村市场,带动小城镇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针对当前蕲春县小城镇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有序、快速、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城镇规划是城镇发展建设的蓝图,对于指导城乡发展,生产力布局,国土开发及相关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具有重大作用。因此,蕲春县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结合实际,采取措施,重点抓好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努力建成有蕲春特色的小城镇群体,推动蕲春县城镇化进程,促进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此,要争取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建立和健全机构人员,切实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制定小城镇建设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城
镇建设总体规划,坚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加强组织、强化管理、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要注意应把握四个原则:
一是要坚持经济主导原则。经济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城镇规划必须突出经济功能,要通过规划引导,把小城镇建成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农副产品流通的“集散地”,农民走向市场的“桥头堡”,乡镇企业发展的“主战场”。从实际出发确立小城镇发展类型,引导小城镇与经济协调发展,互为促进。
二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农村是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屏障,城镇规划要充分考虑小城镇地处农村,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在小城镇建设中应注重保护生态,应有利于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否则就会对整个社会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危害。
三是要坚持突出特色原则。城镇规划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准确定位,科学确定城镇发展目标和建设方式。单体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优势,将现代化文明价值与当地民间建筑艺术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地方浓郁的文化色彩。克服建筑千篇一律,照搬照套、夹道沿道建设现象,要结合蕲春县特色,透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形成特色鲜明的小城镇。
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城镇规划要不断满足城镇广大人民的需要,提供安全、方便、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各项设施的配置,建筑设计、项目、环境建设等方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广大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要以培育城镇经济为依托,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充满活力的经济是小城镇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的经济。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因此必须重视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围绕完善服务城镇、发展农村市场体系和产业化经营等与小城镇结合起来,城乡优势互补,做好三个结合:
一是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结合。乡镇企业以小城镇为载体,充分利用当前乡镇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合理规划引导向小城镇集聚,成片发展,产业集聚效应,顺利实现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和城镇规模扩张。具备条件的乡镇应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进行相对统一布局,优化和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加大力度开发新产品;同时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和“三高”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做好农产品的精加工、流通、储藏等,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实现城乡工业融为一体,快速发展。
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要根据小城镇特点,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加工销售基地。下大力气调整和优化农业
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城郊农业,加大对农业资金、技术、信息等投入。发展“市场农业、效益农业、订单农业”,要切实办好农业龙头企业,走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路子,带领农民致富,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发展主导产业突出示范项目,建设各有特色的小城镇,推动小城镇健康发展。
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二、三产业结合。目前,蕲春县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就业机会不多。为此,必须重视发挥小城镇功能,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文化、信息等第三产业,提高小城镇吸引力和辐射力;因地制宜、有重点地发展农产品市场、商贸市场等要素市场;要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鼓励工商企业到小城镇进行产品开发、商业连锁经营、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大力扶持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活跃城镇市场,增强城镇实力,繁荣小城镇经济;切实抓好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技术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和广播电视、社会福利等,提高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形成巩固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活跃第三产业的合理的城镇产业经济结构,提高城乡发展质量,实现产业结构逐步升级,促进小城镇经济健康发展。
(三)要以广纳资金做后盾,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小城镇的建设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增加投入,完善和配套小城镇建设,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蕲春县由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地方财政较为困难,投入不足是制约小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鼓励企业和城乡居民、社会资金投资,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设小城镇。要改变过去投资主体单一的局面,加强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明确融资主体,采取“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办法,充分发挥资金市场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广辟融资渠道。逐步建立政府投资、社会集资、招商引资等多渠道、多元化筹资格局,想方设法,广开门路,增加投入。政府投资重点放在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上;采取各种政策,鼓励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加小城镇建设,鼓励社会及个人投资开发房地产、商贸市场、兴办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医院、个体娱乐场所等公用事业。通过改善水、电、路、绿化、美化城镇,兴建医院、学校、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使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走出了小城镇建设新路子。条件成熟的乡镇探索建立小城镇建设发展基金,将土地转让金收入、财政返还、基础设施有偿使用费和其它各项管理费、镇属企业上缴利润或股份分红、上级拨款、华侨捐款等都纳入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基金,由镇财政所管理或成立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按照有关法律和制定的规章进行管理,提高使用效益,解决资金瓶颈,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四)要以政府引导做保障,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要加强引导和调控,进一步深化小城镇改革,消除阻碍城镇化的体制,推进城镇化加快发展。
一要转变职能,加强引导管理。蕲春县要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本着“小政府、大社会”、“统一高效精干”的原则加快小城镇政府机构改革,精简行政机构人员,充实和完善镇事业单位,增强其服务功能,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关部门各司其责,分工明确,互助协作,加强协调,减小职能交叉与政出多门,实行综合管理,把主要职能放在规划、公益事业建设运筹管理及规范引导上。大胆改革福利型的公益事业的管理方法,将企业行为引入小城镇建设,增强小城镇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各级政府增加财政投资,作为引导小城镇建设重点项目的引导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小城镇经济开发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二要消除障碍,疏通建设渠道。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制镇逐步取消农转非指标控制式迁移方式,对长期居住城镇经商、定居的农民允许迁入城镇居民。改变过去用户籍制度限制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和就业的不合理规定,形成统一市场条件下劳动力正常流动和就业新的人口管理机制。对进城经商、务工农民的子女入学、入户等取消各项收费,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工商、税务等部门给予一些优惠政策。改善和改革城镇用地制度,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要优先安排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对进城落户农民在一定时间内保留其原有土地承包权(使用权),允许依法有偿转让等。三要夯实基础,增强吸纳能力。要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要求,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公平、有序的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出发,大力推行劳力就地转移和跨区域就业相结合的办法,吸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等,形成有利于劳动力转移体制和政策环境,拓宽增强富余劳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渠道。
10-26
10-26
10-27
10-23
10-26
10-25
10-25
10-25
10-24
10-25
10-23
10-23
10-25
10-26
10-28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