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干部在2024年农业与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5则范文

    干部在2024年农业与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5则范文[ 2号文库 ]

    2号文库 时间:2024-10-09 13:00:11 热度:0℃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第一篇:干部在2024年农业与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干部在2024年农业与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新形势下,在认真贯彻落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第一篇:干部在2024年农业与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干部在2024年农业与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新形势下,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委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系列部署要求的关键阶段,在开启实施“十四五”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新征程的重要时期,今天召开全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座谈会,主要是全面准确及时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贯彻中央及省委的部署和要求,凝聚全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的力量,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在打造乡村振兴xx样板的重大政治任务上,更好履行职责,担当作为,发挥作用,增强实效。在大家交流研讨的基础上,讲几点意见。

    一、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强化做好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的政治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要始终体现这一政治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要强化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以应有的责任和担当,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第一,要切实把握政治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党和人民事业长长久久推进下去,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一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三农”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也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优势,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因素。二要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党中央及省委对“三农”工作的最新部署精神,经常对表对标,确保方向不偏、靶向精准。三要不断提高政治执行力。坚持把问题导向贯穿工作始终,确保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不折不扣地抓好党委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抓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全面有效实施。

    第二,要切实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新的发展阶段开启新的征程,党中央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农”工作要自觉融入到新发展格局中去,在新发展格局中把握历史方位和职责定位,既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又要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既要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也要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既要立足农业现代化,也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要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也要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我们要立足人大法定职责,在贯彻落实中完整把握、准确理解,抓住“三农”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第三,要切实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当前,我国实现共同富裕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应当将“农民富裕富足”作为议题选择的重要标准,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四,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要内容,乡村振兴战略是贯穿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长期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乡村振兴促进法》,这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今年5月28日,李锦斌书记在全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大会上作了总体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要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瞄准阶段目标,保持战略定力,综合发挥高质量立法的保障作用、持续监督的促进作用、广大代表的参与作用,聚焦四个“有效衔接”,发力五个“全面振兴”,守好返贫致贫“防火墙”,传好有效衔接“接力棒”,打好乡村振兴“持久战”,用实际行动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同心协力打造乡村振兴的xx样板。

    二、充分发挥人大工作政治优势,努力加快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

    党中央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行了全面部署,全省各级人大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增强依法履职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推动党中央决策的全面落实,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实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一要发挥好立法保障作用。今年,省人大常委会涉农立法任务重、要求高,既有x月xx日审议通过的《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样的应急性立法,也有多个打包修改、预备审议、调研论证的立法项目。其中,各方高度关注的乡村振兴地方立法工作,目前已进入草案初稿征求意见阶段,起草小组要以高质量立法为目标,进一步认真学习、仔细对照《乡村振兴促进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立足我省实际,在创制性立法上有新的进展,确保地方立法“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二要发挥好监督促进作用。xx月份召开的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将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情况的报告。为做好审议准备工作,下半年将采取上下联动方式开展专题调研,希望各地能够准确把握联动的内涵,不仅要创新办法,进一步拓展调研的广度和深度,让更多代表和群众参与进来,把问题说深说透、把建议提准提实,还要客观地看到成绩和问题,便于从省级层面完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推动有效解决问题,为实现“有效衔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开出xx良方。

    三要发挥好代表主体作用。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是人大工作的基础和主体,涉农人大代表更是扎根基层的“三农”工作先进典型,是人大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纽带。要始终牢记“代表机关”的定位,不断推进与代表的常态化联系,扩充代表“联系群”,充分发挥代表在法规审议、监督检查中的专业所长;要优化对代表的服务,结合各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可以选择一些重点问题组织代表开展专项调研和视察,为代表提好议案建议提供必要的选题、调研、查阅资料等服务保障;要扩大代表的参与,积极搭建平台,建立交流机制,鼓励涉农代表更多地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提升工作的覆盖面和延伸度。

    四要发挥好基层示范作用。创新的活力来自基层。全省人大农委系统要坚持创新实践,围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主动多走几步、走深一层。在内容上,要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在方法上,要做到“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在思路上,要做到“前后衔接”“系统集成”。要总结基层经验,既要把基层人大在立法、监督等工作中的创新经验,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先进做法,基层代表在依法履职中的务实精神总结好、推广好,还可以尝试做好“命题作文”,鼓励支持基层人大在一些课题上先行先试,做出样板。

    三、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升履职的能力和水平

    “十四五”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蓝图已经展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已在路上。能否如期实现目标,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的同志,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一要在深化学习中增强工作本领。要进一步深学细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准确把握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和要求,系统理解乡村全面振兴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要扎实开展好“四史”学习,以丰硕的学习成果推动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取得新进展。今年4月份,我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学习考察,李锦斌书记对我省学习沪苏浙经验做法提出了明确要求。沪苏浙人大介绍的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一定要做到学思悟结合,不断创新工作实践。

    二要在调查研究中改进工作方法。当前我省农业农村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显现,我们要坚持眼睛向下,在基层中找办法,在群众中找答案,选好角度和课题深入开展调研,找准“小切口”,为立法和监督提供坚实支撑。在调查研究的内容上,要做到“三个紧扣”:紧扣中央及省委决策部署的落实,使调研课题做到宏观、中观和微观有机结合;紧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使人大立法、监督工作更有针对性、时效性;紧扣基层代表议案建议,使议案建议的办理更加体现代表意愿,反映群众诉求,达到预期效果。

    三要在担当作为中务求工作实效。担当作为既体现的是能力本领,更展示的是责任境界,也反映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都需要我们勇于担当、善于作为。要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只要是党中央及地方党委交付的工作任务,都要不折不扣完成;只要改革发展需要、人民群众期盼、属于人大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都应当大胆推进,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不断增强人大工作的实效性和权威性。

    四要在联系指导中形成工作合力。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专业性、法律性强,工作内容涉及“三农”各个方面,责任重、要求严、标准高。省人大与各级人大是联系与指导关系,希望大家加强联系,密切沟通,兄弟市县人大之间要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今年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的工作安排,涉及到立法、监督、调研、代表等28项工作,需要大家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和配合。希望全省从事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的同志们,继续发扬团结协作、上下联动的好传统好作风,共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从而提升全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的整体水平。

    第二篇:在全省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全省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

    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此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要求,交流去年各地的特色工作和经验,研究推动新一年全省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昨天下午,大家实地考察了张家港市杨舍镇

    善港村、南丰镇永联村、塘桥镇金村村,有老的典型、有新的做法,是苏州市、张家港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体现。三个村在发展过程中的“因地制宜、特色明显,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环境优美、生态优先,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等特色特点给

    人留下深刻印象,让大家深受启发,值得全省学习借鉴。

    刚才,13个设区市人大农委负责同志的交流发言从不同方面展现了各地在立法、监督、调研、代表工作等方面的创新举措,比如,南京市关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无锡市积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徐州市聚焦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常州市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苏州市连续三年关注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情况,南通市关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连云港市推进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淮安市开展脱贫攻坚讲习所建设,盐城市积极推动农村住房集中改造,扬州市开展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供给工作评议,镇江市助推“山水林田”系统治理,泰州市积极推动脱贫攻坚,宿迁市推动农村水环境整治,这些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要求,也是各地人大及其常委会突出重点、聚焦难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精准发力、持续跟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今天的座谈交流,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相信对做好新一年的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下面,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部署要求,与大家交流三点想法,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地回答

    了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理论问题、实践问题,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们国家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科学理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做好新时代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首先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上来,全省人大农委系统干部要深入学习、常学常新,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1、要坚持“重中之重”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是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总书记多次作出过深刻而精辟的阐述,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再次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从事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必须领会好、贯彻好“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在安排立法项目、执法检查、专项监督、工作调研时更多地关注农村改革、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

    2、要树立“优先发展”的导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先”发展重点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强调“一把手”负责制,充分发挥党管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人大开展“三农”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重大问题、重要工作及时向常委会党组汇报,推动

    乡村振兴重要工作、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深入实施。二是落实“四个优先”。要进一步发挥人大的监督促进作用,真正把“干部配备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安排”的制度落实到位。

    3、要激发“农村改革”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深改委会议审议农村改革议题,指出解决农业农村

    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不管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深入实施就要用好改革这个乡村振兴的“法宝”,推进“三农”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工作,推动改革红利真正释放,促进“三农”问题有效解决。

    4、要把握“补齐短板”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这一判断也符合我省实情。从全省发展实际看,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比较薄弱,脱贫攻坚、农村住房条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文明等都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就必须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显著缩小城乡差距。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了要着力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的短板,强调了要打好脱贫攻坚战。我们要围绕补齐“三个短板”和打好一个攻坚战履职尽责,通过发挥人大作用,持续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

    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5、要发挥“农民主体”的作用。在农村改革过程中,农民一直是充满创造力的群体。不管是起源于泗洪县垫湖村的“包产到户”,还是苏南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都是农民依靠自身的智慧和汗水创造的。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就是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进而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活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在促进“三农”高质量发展中贡献人大力量

    在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上,省委娄书记指出,要聚精会神办好自己的事,努力把高质量发展的步子走得更稳更实更好。我们要立足“两个机关”职能定位,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贡献人大智慧和人大力量,就要围绕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确定的硬任务,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扎实工作。

    1、着眼立法高质量,强化法制保障作用。当前,各个设区市都有了立法权,要落实好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积极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以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农委的工作来看,就是要加强调研,做好《江苏省种子条例》《江苏省粮食流通条例》的立法工作。首先,要提前介入法规起草工作。对列入立法规划的正式项目,要尽快提前介入,从必要性、可行性入手,把好地方性法规起草关。坚持时间服从质量,对于不能体现地方特色,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要推迟提交审议。对列入预备项目、调研项目的《江苏省农田水利条例》《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也要按照要求切实做好研究。其次,要做好立法调研和协调工作。对于即将提交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项目,要通过召开立法论证会,积极开展省内外立法调研,提高条例草案质量。要邀请专家、常委会委员、代表深度参与立法,提前对法规草案进行研究。要协调相关部门解决法规起草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解决分歧、凝聚共识。同时,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法规清理。坚持涉农法规“立改废”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制保障。省人大常委会农委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地方性法规修订修改的清单,进一步推动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现有涉农法规和规章进行逐条逐项研究,切实把握法规清理的内容和工作进程。各设区市人大农委也要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涉农地方性法规“立改废”的意见建议。

    2、立足监督更有力,抓实重点工作环节。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安排了《江苏省动物防疫条例》执法检查和审议脱贫攻坚工作情况两项重点监督项目,各设区市人大常委会也都有农业和农村工作方面的重点监督议题。在具体组织过程中,要着眼于发现问题,开展广泛深入调研。开展监督的关键是要找准问题,发现工作推进中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或者解决还不到位。要在调查研究时下足功夫,除了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外,要更多利用网络开展问卷调查、意见征集,更多的进企业门、进百姓家,必要时可以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估,这样才能把准监督的方向。要立足于解决问题,持续不断跟踪衔接。围绕常委会会议审议时提出的意见建议,发扬钉钉子精神,抓住重点问题做好跟踪督查,适时到相关部门听取汇报,必要时要到基层了解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情况。对于解决不到位的问题,要在审查政府反馈报告时提出,并督促相关部门提出改进工作的具体举措。

    3、围绕联系更密切,提升代表服务水平。去年,省人大常委会农委开展的“人大代表与三农专家面对面”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新的一年,全省各级人大农委要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工作力度,注重搭建代表履职平台,切实增强联系代表工作生机和活力。要加大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力度,不断提高建议办成率,提高办成满意率。要创新代表联系形式,改进代表参与调研方式,扩大代表参与面。要围绕农业专业代表小组活动,突出乡村振兴这一主线,动员更多代表立足岗位,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方面加强调查研究。要做好涉农代表联系群众的服务工作,为乡村振兴的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汇聚群众力量、代表力量、人大力量。

    三、为开创人大“三农”工作的新局面履职尽责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要带着强烈的“三农”情怀和责任担当。全省人大农委系统的干部,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荣誉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提升履职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1、践行“两个维护”要不折不扣。坚持党的领导,是一切工作的前提。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不折不扣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省委关于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为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总抓手,振奋精神抓好各项

    工作。要强化统筹协调,突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督促

    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十项重点工程”和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推动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

    2、组织调查研究要深入细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结合立法、执法检查等工作做好调查研究,对增强常委会会议审议效果,提升常委会履职水平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要做到前期准备充分。要通过上级文件的学习,网络舆情的掌握,了解所要调研内容的基本情况。这样在座谈会上才能问到关键处,在考察时才能看到关键处,避免调研工作只见成绩不见问题。要做到深入基层一线。坚持深入现场、深入群众,实地察看政策落实情况,了解存在问题,增加对调研内容的感性认识。要少一点安排性的调研,多一些随机性的调研。坚持每次调研活动既听取政府汇报,又听取人大代表、企业负责人和群众代表的意见。要做到起草报告详实。报告中的成绩要少一点,要有三分之一的问题,三分之一的建议。谈到的事实和数据都要有据可依;分析原因,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意见建议,要点在关键处,建议不在多少,而是

    要务实管用可操作。

    3、加强多方联系要形成常态。做好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我们不仅是监督者,也是参与者、推动者。要加强与地方人大的联系,共同推进人大工作完善发展。今天的座谈会就是一种联系,今年还将组织一期培训班进一步加强交流。我们还要围绕人大农委系统建设开展专项调研,围绕一些重点课题进行交流,强化系统内的联系。要加强与专家的联系,共同提升人大工作水平。要加强与三农工作决策咨询专家组的联系,加强咨询方式创新,发挥好专家作用。各设区市人大农委在工作中也要注重加强与涉农专家的联系,凝聚更多智慧,做好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加强与部门的联系,共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实施。人大工作与政府工作之间,既有法律关系,又有工作关系,决定了我们既要各负其责,又要密切配合,各级人大农委要贯彻落实好各项法定职责,就要及时了解各级政府及其相关

    部门的工作情况,更加主动地加强联系,共同推动工作。

    4、组织上下联动要拓展内容。去年,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专题询问,开展了省、市、县三级人大联动调研,在今后工作中还要有更多这样的联动方式。一是通过上下联动促进法规完善。省、市人大开展立法,需要来自基层一线的大量信息,开展上下联动,有助于从更广范围得到全面而真实的情况。在涉农地方性法规的“立改废”工作中要更多地听取基层建议,确保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二是通过上下联动推动法律法规有效实施。要选择一些工作监督和执法检查项目,在全省范围内一起联动,实现两级或三级人大针对同一项目的力量整合,既扩大影响力,加大监督力度,又推动解决一些共性问题。三是通过上下联动提升代表工作活力。要利用好现有的代表履职平台,推动省、市、县、乡四级涉农人大代表联动调研,促进代表更深入基层开展“微调研”。这样的联动对于县乡人大而言,也能够借助省、市人大代表的影响力,将基层的意见和呼声向上反映。

    同志们,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我们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良好开局的基础上,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全面落实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切实围绕“三农”工作硬任务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为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作出应有贡献!

    第三篇:在全省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全省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每年召开全省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既是全省人大农委系统一直坚持的一个传统,也是出于提高认识、相互学习、加强联动的工作需要。昨天,大家学习考察了xx市xx区的美丽乡村、农业产业示范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项目。刚才,xx主任通报了过去一年省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情况和新一年的重点工作安排,各市交流了各自工作中的创新亮点和务实举措,讲得很精要、很精彩,听了之后很受启发。其他市的书面交流材料,也都体现了特色、彰显了成绩,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此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关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部署要求,深刻把握党中央和省委对于“三农”工作的最新决策部署,总结交流过去一年各地工作亮点和特色经验,研究谋划今年全省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大部分市县人大常委会本届履职的最后一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里,我们不仅要总结好去年的工作,谋划好今年的安排,更重要的是要衔接好换届期间的农业农村工作。特别是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系统谋划立法、监督等工作重点。下面,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对今年工作的总体安排,就做好全省人大农委系统工作,和大家交流三点意见。

    一、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作为人大农业农村工作者,要始终把“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政治要求体现在具体行动中,深刻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的时代判断,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对新思想、新理念要学深悟透;对新要求、新部署要狠抓落实,在人大工作中更多体现出责任、担当和使命。

    (一)要学深悟透坚持党的领导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党和人民事业长长久久推进下去,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做好“三农”工作对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全面深刻地认识到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也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优势,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因素;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深刻理解党中央和省委对于“三农”工作的最新部署精神,经常对标对表,重点工作和重大事项及时向党委党组请示报告,确保方向不偏、靶向精准;不断提高政治执行力,坚持把问题导向贯穿工作始终,敢于直面问题、推动解决问题,坚持依法履责、依法尽责,确保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不折不扣地抓好党委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抓好法律法规的全面有效实施。

    (二)要学深悟透贯彻新发展理念新要求。

    今年1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求,也是十分重要的政治要求。要立足人大法定职责,在贯彻落实中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抓住“三农”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切实推动解决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出问题,切实推动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关键还是要找准问题,因地制宜,推进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同时,要对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三)要学深悟透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向着更远的目标谋划共同富裕,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实现共同富裕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把“农民富裕富足”作为议题选择的一项重要标准,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关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村劳动力就业、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保障等重点内容。

    (四)要学深悟透坚持系统观念新要求。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全面、辩证、系统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而作出的重要决策。“三农”工作也要深度融入到新发展格局中,坚持系统思维,既要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也要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满足国内大循环的市场需求;既要立足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既要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关注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也要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有效治理。

    (五)要学深悟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要求。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点之年。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要内容,乡村振兴战略是将贯穿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长期任务。为此,要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作为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持战略定力,瞄准阶段目标,综合发挥高质量立法的保障作用、持续监督的促进作用、广大代表的参与作用,用实际行动将乡村振兴规划变成现实图景。

    (六)要学深悟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要求。

    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xx书记强调: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赋予xx的新定位提升人大工作质效,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作为谋划人大工作的方向指引,始终坚持“为全国发展探路”的不懈追求,着力打造新时代人大工作创新发展的xx样板。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要紧扣“走在前列”来谋划、来推动,按照“走在前列”来衡量、来检验,深入思考和谋划应该有什么样的标准、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应该重点要做些什么,在各地人大工作中要有所创新,在同级人大中要有所作为,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深入践行。

    二、在发挥作用上下功夫,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去年底,党中央召开了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确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担负着宪法法律赋予的立法、监督等职责,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发挥着重要职能作用。全省人大农委系统要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法治思想,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立足法定职责,增强依法履职的行动自觉。

    (一)发挥立法保障作用。

    地方立法主要有三项功能,一是实施性功能:促进国家法律在本地区的贯彻实施;二是补充性功能:对解决好地区性问题作出补充规定;三是探索性功能:一些创制性立法可以为国家立法探路。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农委牵头三项立法任务:洪泽湖保护条例作为正式立法项目,长江岸线保护条例和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作为预备立法项目。其中,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的立法工作对于我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言,具有重要的引领性意义。希望各地能够从地方立法的功能出发,积极参与、配合做好省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工作,在“不抵触”的前提下,提出基层希望通过立法解决的制度性问题和具有实践性的意见建议,同时,主动对接国家乡村振兴促进法和省级条例,加强政策研究,立足本地实际,在创制性立法上有新的进展。立法保障作用的大小,关键在于立法质量的高低,要以高质量立法为目标,强化人大对立法工作的主导,做到全程参与、全面调研,在法规条例中充分反映各方利益诉求,确保地方立法“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二)发挥监督促进作用。

    监督权是五级人大的共有职权,在各级人大履职实践中运用最广泛、最经常。要统筹考虑,安排好监督项目,一是要围绕法律法规贯彻实施开展监督,二是要围绕党委政府部署的工作开展监督,三是要围绕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开展监督。要通过正确有效的监督,推动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涉农法律法规以及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落地落实。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将上下联动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工作评议,对渔业法和省渔业管理条例进行执法检查。在2024年专题询问的基础上开展工作评议体现了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对于“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希望各地能够准确把握联动的内涵,把此次评议作为全面检视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情况的契机,不仅要客观地展现成绩和问题,便于从省级层面进行统筹,不断完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还要创新办法,进一步拓展评议的广度和深度,让更多代表和群众参与进来,把问题说深说透、把建议落细落实;准确把握监督的实质,提高站位、准确定位、工作到位,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基层反映的突出问题,作为重要目标,对于常委会审议意见落实不力的情况和一些“老大难”、“硬骨头”的问题,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通过部门走访、重点建议督办等形式,持续跟踪监督,切实推动相关部门拿出务实举措,将监督延伸到工作落实环节。

    (三)发挥代表主体作用。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人大工作的基础和主体,涉农人大代表更是扎根基层的“三农”工作先进典型,发挥好代表的作用,对于做好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而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加强与代表的联系,始终牢记“代表机关”的定位,不断推进与代表的常态化联系,既要密切与专业代表小组代表的联系,经常通报情况、主动向他们请教,又要拓展联系面,不断扩充代表“联系群”,充分发挥代表在法规审议、监督检查中的专业所长和基层经验。要优化对代表的服务,结合各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可以选择一些重点问题组织代表开展专项调研、学习优秀议案建议,并为代表提好议案建议提供必要的选题、调研、查阅资料等服务保障,引导代表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议案建议,提高代表履职能力和水平。要扩大代表的参与,不仅要更多地邀请涉农代表列席会议、交流座谈,对于常委会确定的一些重点议题,还要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代表参与其中,同时要搭建平台、建立交流机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涉农代表更多地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四)发挥基层示范作用。

    创新的活力来自基层,刚才大家介绍的各地人大工作中的经验做法,体现了基层首创精神。要在坚持制度自信的基础上,继续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作出示范。一方面要坚持创新实践,全省人大农委系统要围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勇于多走几步、走深一层,不断探索人大履职新机制新方式。在内容上,要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把中央和省委、市委的要求与基层的现实需要有效衔接起来;在方法上,要做到“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发挥整体联动的优势,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增强立法和监督的实效性;在思路上,要做到“前后衔接”、“系统集成”,在总体谋划的基础上,坚持不懈抓好重点工作,持续推进解决一些重点问题。另一方面要总结基层经验,既要把基层人大在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等方面的创新经验,基层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先进做法,基层代表深入实践、依法履职的务实精神总结好、推广好,还可以尝试做好“命题作文”,鼓励支持基层人大在一些课题上先行先试,做出样板。比如,省人大常委会开展的民生实事工作评议和基层人大探索的民生实事票决制,其中很多好的做法可以吸收借鉴到推动农村民生实事工作落实中去。

    三、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也是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全省人大农委系统要不断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既要防止调研内容过于宽泛,从而导致顾此失彼,事事都做不好、件件都管不了;也要大兴务实之风,避免“蜻蜓点水”式的调研,要在站位全局抓大事、立足职责抓实事的基础上,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调查出基层实情,研究出务实建议。

    (一)紧扣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开展调查研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把好方向关,围绕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的落实情况开展调研,比如:如何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如何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如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等;要把好内容关,围绕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在本地落实的具体问题开展调研,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长江禁渔行动等重点工作,找准短板弱项,深入检视问题,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要把好认识关,围绕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在基层的普遍关注开展调研,“三农”工作根在基层,要科学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及时把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同时,利用执法检查、普法教育等机会,加强方针政策、法律规范等的宣传,夯实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

    (二)紧扣改善农民生活品质开展调查研究。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感受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全省人大农委系统依法履职的重要原则。要持续关注民生改善,积极推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把产业发展与农民就业结合起来,把住房条件改善与公共服务优化结合起来,把城乡融合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着力推进解决好乡村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持续关注农民增收,围绕我省部署的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立足本地产业发展现状,推动探索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融合的有效路径,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切实让农民更多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切实让农民在产业提升中获得收益。要持续关注社会治理,在推进农村改革上要保持“稳慎”的态度,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始终不受侵害,同时要重视乡村基层组织建设、集体经济发展、人才引进培养、村居合并重组等现实问题,发挥人大调研的参谋助手作用,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三)紧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展调查研究。

    过去的几年,各地围绕乡村振兴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了一定的基础。各地人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组织了专题询问,开展了代表视察,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有力推动了相关政策落地和问题解决。立足新发展阶段,要围绕“全面”开展调查研究。系统全面分析本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现状,厘清各自的发展优势和存在的短板弱项,广泛了解人民群众、人大代表对于乡村振兴的新期待,着眼“四化同步”推进,瞄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开展相关立法、监督和调研工作。要围绕“落实”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梳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有政策措施,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聚焦农村土地、金融、集体产权、经营体系等重点领域,分析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用地难、贷款难等问题,在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业农村等政策落地上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推动各地不断完善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激活乡村发展的要素、主体和市场。

    (四)紧扣基层代表议案建议开展调查研究。

    今年省人代会上,涉农的代表建议有100多条,数量多、内容实,反映出代表对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普遍关注。全省人大农委系统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代表所提的意见建议,不仅要督办好重点建议,还要做好一般建议、日常意见的交办和反馈工作,认真回应代表诉求。要注重办理的过程,面对面了解代表提出意见建议的缘由,突出代表所提内容的关键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及时予以针对性的回复,共同探讨改进提高相关工作的具体措施,让代表参与到办理过程中来。要注重办理的效果,对于重点建议要加大跟踪督办的力度,力求意见建议办出实际成效,防止用一般性工作回复代替建议答复、用协商满意代替建议落实,让代表履职成果能够得到重视、问题得到解决。要注重成果的转化,发挥好《代表之声》的直通车作用,对重要的代表意见建议加强调研论证,争取将其转化为政策文件的具体举措、法律法规的制度设计、工作推进的重点环节,让代表履职更有责任感、成就感。

    同志们,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大变局下开启的新征程,必将是又一个伟大的奋斗过程,全省人大农委系统要紧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题,紧密联系本地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高质量做好立法、监督、代表等各项工作,切实担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的使命和任务,不断开创全省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第四篇:市委书记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按照这次会议安排,我就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专题发言,重点讲 8个问题。这次会议属研讨性质,有些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仅供大家在学习研讨中借鉴、参考。

    一、怎样认识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有关专家在研究“十一五”规划时指出,下一步中国经济增长的亮点、希望点在农村。进入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锦涛总书记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对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是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指南,这一重要论断必将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怎样从锦涛总书记的“两个趋向”的论断中,分析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特征极其农村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我想要把握以下五点;

    一是“多予、少取、放活”是新阶段国家农业发展政策的主要取向。202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许多东部沿海省市已经超过3000美元。这表明我国从经济总量规模上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目前,我国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只有14.6%,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高达85.4%,占主导地位,农业份额逐年下降。到2024年,农业各税在全国各项税收中所占比重已经降到4.4%以下,这表明在历史上占大头、曾对我国工业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农业税,对当前国家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已到来。目前,虽受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影响,距全面大规模反哺农业还有一定差距,但“多予、少取、放活”是这一时期国家农业政策的大势。国家将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基层公共服务方面的倾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现在,各个省市已基本取消了农业税收取,这一税收重大政策调整,标志着工农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二是农工贸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受到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对工业、城镇和国民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工农发展、城乡发展的互动性、互补性越来越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协调推进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过去传统农业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它的使命是为解决人们温饱和工业化发展提供原始积累;过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立,农村、农业、农民是一个经济循环系统,城市、工业、市民是一个经济循环系统,城市和乡村分治,农民和市民分隔,农业和非农产业分离,传统农业是自我封闭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是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企业化,各种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农村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呈现出工、农、贸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三是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和农民收入增长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农村劳动力加快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转移,由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现在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大批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进入城镇经商务工,这是一个重大的就业结构性变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在社会发展中对良好生活质量的追求,使得农民就业观念和经营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日益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流动的动因也发生很大变化,农民外出就业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权宜之计,相当一部分进城农民,由过去一人进城到现在举家进城,由暂时居住到稳定居住,由离乡不离土到离乡又离土。有的进城农民,正在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企业工人和工商业经营者。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格局将继续呈现农业就业比重逐步下降、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稳步上升、外出就业较快增加的基本态势。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也发生重大变化。农业收入虽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但收入增长的来源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转向农业和非农产业并举,农业收入由主要来自种植业转向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举,农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产量、提高价格转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扩大就业。目前,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已经接近一半;工资性收入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60%多。来自非农产业和进城务工的收入逐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四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涵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开放度也日益提高。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增加产量、保证供给,往往忽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在农村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我们主要是发展农村经济,往往很难顾得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业和农村发展,不仅要保持数量增长,而且要注重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不仅要开发利用资源,而且要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要繁荣经济,而且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各国农业联系更为紧密,农业专业化分工日益明显,农产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加入世贸组织,既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为引进资金、技术和扩大农产品出口创造了条件,也使我国农业发展更加直接地面临来自国际市场、国外产品和技术的严峻挑战。国际农产品生产的丰歉、价格的高低、品种的多少、质量的优劣,往往直接影响和冲击着国内的生产和市场。科学技术成为农业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为增加农业品国际竞争力,农业产品专业化、标准化生产越来越重要,现在国家已确定在100个区县进行农业标准化试点。

    五是伴随农业市场化发展,农村各项配套改革进程加快。现代农业是以市场化为基础的农业,农业本质内涵有了新的内容,农业运行机制发生了变化,农业管理机制也要发生重大变化。现代农业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产业,它是产业高度的融合,基本模糊了一、二、三产业的界限。而我们现行农业管理机制大都是适应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按照计划经济模式组建起来的,无论是对农业的领导机制、投入机制、农业的服务体系、流通体制以及农村的金融体制、税收体制、教育体制、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农村户籍管理制度等都有不适应现代市场农业发展需要的地方,就是基层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也在进行新的探索。农村新一轮改革已全面启动,现在各地正在积极推进一免四改革,即乡镇免征农业税,乡镇机构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县镇财政体制改革、农村服务体系工作。农村金融体制、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改革也正在积极探索之中。新一轮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思路更加明晰,改革的系统性增强,越来越触及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矛盾。

    二、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方向和轮廓性的目标是什么?

    我地处属丘陵山区,自然概貌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经济发展方向总体定位为生态经济区。在生态经济的大方向之下,我认为农村经济发展就是走适度规模的高、精、特产业化之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我们前瞻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勾画**一个非常远期的“生态农业、小康农村”的粗略轮廓是:

    1、建成生态农业的核心功能区,三个不同层次的生态产业协调发展。**是**区域的经济中心,各方面基础好,发展生态农业应该走高端路线、起引领作用,成为**生态农业的核心功能区。按照这一高要求,我们应成为周边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加工销售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种苗供应中心和基地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业高度发达,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群集,产业化科研实力雄厚,对周边生态农业发展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具有较强的聚集辐射作用。**属丘陵地带,一般性的大宗农产品无规模也无品质优势,比如优质大米、面粉、苹果、梨子等大宗产品的优质生产区主要集中在北方。我们的优势是立体气候明显,物产种类多,生物资源丰富,生态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向,产业化应该走适度规模的高、精、特发展之路。**应该是三个不同水平层次的生态农业产业协调发展,低端产业是满足城市“菜篮子”鲜活农产品需求的种养业;占主体的中端产业应是面对国内、国际市场,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而高端产业应是立足本地生物资源开发而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可以预见,**生态经济区如果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定是生物产业。一些专家预测,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在21世纪20年代席卷全球,它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人口、食物、能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问题,将是历史上任何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不能比拟的。现在,美国、日本研究生物技术能够把我国的中草药加工萃取提成单个的药物元素,使中药配方真正实现定量化、标准化,克服了传统中药有益成分和有害成分一锅熬、一并服的弊端。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发展中医药,既是振兴中医药产业的希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山东沂源贫困县发展药材种植业,仅桔梗一个品种就年销韩国7000吨,创汇2800万元,农民户均增收2000元。可见,山区农业产业化开发种植加工中草药潜力无限。

    2、农村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企业化运作和标准化生产。按照小康标准的测算,人均收入要达到1000美元,现有农民人均0。8亩耕地,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到这个收入标准,农民向城市转移、企业场主经营农业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的趋势。可以预见,**未来现代农业必定是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达到较高水平,产业基地实现了区域化、专业化布局和标准化生产;生产方式也必将是一系列市场主体间的企业化运作。农业市场主体不再是 “种田保肚子、务工盖房子”的传统农民,龙头企业、农业公司、农场主、重专户将是未来**现代农业的市场主体。同时,随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农村社会结构将发生变迁,大量的农民非农化,农业公司、农场主、重专户将经营农村80%以上的土地等资源,形成以农业企业场主、农业产业工人组合起来的农村社会结构,农民概念将逐步消失。

    3、建立起适应市场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村市场体系、金融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和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大城市功能,建立起综合性农产品及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体系,农产品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网上交易等新型营销业态发达,**成为**农产品及农资重要的集散中心。面对农业开发企业、农场主服务的科研、推广与教育体系三位一体,与产业化发展全面接轨,并实行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成为**农业产业化新技术研发推广中心和新品种种苗供应基地。各类行业协会等中介信息服务组织健全,金融服务体系适应农业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基层政府变过去直接抓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为通过大力培育发展农业市场主体,依靠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工作重心转到抓公共服务上来。

    4、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农村交通、居住、生态条件改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建立起完善的城镇体系、发达的交通体系,中心城镇建设和农村市政建设达到较高水平;青山绿水,生态良好,农村人口居住逐步改变散居状态,人口向集镇和村居民点聚集;城乡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差别缩小,城乡人口互动、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向着一体化方向发展,以上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非常远期轮廓性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可能需要几十年的努力,但是,我们头脑里要有这样一幅理想蓝图,以增强我们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使行动更加理性自觉。

    三、怎么把握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及农业产业化在农村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地位

    市委*届*次全会研究了整个农村工作的目标、思路及措施,这里我重点谈其中的农村经济工作思路。农村经济工作可谓千头万绪,按部门、行业细分,有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发展,有小城镇建设,有交通、水利水保、退耕还林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农村改革、扶贫、计划生育工作等等。这些工作都是经济发展工作,它们贯穿起来的一条主线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

    “三化”发展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三化”协调推进,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但是,“三化”发展也有一个重点和中心的问题。准确把握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就要正确认识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三者的关系,明确谁是当前的重点和中心。对我们贫困山区而言,我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三化”的中心环节,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三化”的基础。农业产业化是以农业市场化为基础,以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发展,最终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应有之义就是要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工业抓农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具有相同的任务,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农业产业化又是催生农村城镇化的动力,只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培育大量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城镇,农村城镇化才具有可靠的产业支撑和农民转移的就业空间,城镇化才会有实质性的突破,实现健康发展。因此,农业产业化是“三化”中心环节,抓住了农业产业化,也就是抓住了“三化”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我认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又是当前统揽整个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质也就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大融合,抓住了农业产业化,既抓住了农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又抓住了农业外部的工业、商业、运输业,也抓住了农村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的配套改革,抓住了产业化也就抓住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工作的纲。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这样那样的提法很多,我们镇乡的一些同志对农村经济工作总感到千头万绪,把不准、抓不住什么是牵头管总的主线。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但是乡镇经济发展的主线,也应该是农口各部门服务、指导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发展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的任务很多,需要各方面的配套很多,农口各部门工作也应该服从和服务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总目标,根据职能职责找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在产业化发展总目标下,确定自身部门的工作规划和项目规划,否则,我们部门工作就会失去目标指引、偏离主攻方向。今后,我们要用产业化发展这根线把乡镇和农口部门的工作的串起来,形成上下联动的合力。

    四、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这几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农产品基地,探索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些模式。但是,回过头看效果还不是十分理想。我市农产品做成产业并在国内市场有一定影响的大概只有榨菜一项,粮油、柑桔、生猪、山羊、毛兔等在外都没有知名度和竞争力,产业化发展与江津市差距较大。江津就花椒产业一项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年产量达2400万公斤,产值近10亿元;他们开发出20余个系列产品,保鲜花椒、花椒芳香精油、花椒粉、花椒香水、沐浴液以及开发出的高级食用调味品、功能性保健品,出口到日本、欧美等地;江津花椒深加工项目是重庆及西部地区唯一列入国家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农业项目,江津还开发推出了系列花椒美食宴、花椒园观光旅游;江津花椒从种植到加工、从加工到销售、从研发到生产、从花椒生产到花椒文化环环相扣,各方面努力把花椒产业开发做到了极致。

    我区过去柑桔种植规模也不小,但没有做成像江津花椒这样大的产业,对比起来,我感到有三点差距:一是我们缺乏抓产业化发展的坚韧劲。把一个农产品做成一个产业非常艰难,要锁定目标坚持不懈地抓。90年代当柑桔市场发生变化,产业发展面临困难时,我们没有顽强地去拼去挺,发展注意力很快掉头转向了其他,柑桔市场轻易拱手让给了他人;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缺乏技术研发配套。90年代,**柑桔加工企业只有几家,产品开发水平层次不高,只有桔子罐头、桔汁水少数几个品种,产业链条非常单薄和单一,几乎没什么抗市场风险能力。而江津花椒产业开发的龙头企业多达30 多家,参与开发的科研单位就有中国科学院地化所、西南农业大学、重庆日化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美国G&F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形成了开发花椒的龙头企业群和科研单位群。现在我们开发柑桔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只有汇源一家,榨菜产业龙头企业也只有鱼泉一家红,加工环节可谓势单力薄;科技研发方面更是极不配套,产业开发水平始终提不上来。三是没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推进产业化,产业化机制及模式不适应贫困山区的实际。这可能是我们产业化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江津50万亩花椒基地,由种植大户和农业公司开发的有20多万亩,大户集约化种植面积近50%,形成了“公司+大户(业主)+基地”为核心的产业化模式。江津通过这种模式推进产业化使全市5.96万农户、20多万农民土地流转而“农转非”,他们的产业化发展机制和模式需引起我们认真地分析借鉴。我们都知道农业产业化就是农、工、贸各个市场主体之间连接成的利益链条,产业化的基础是农业和农村的市场化,前提是要农村市场主体发育成熟。普通农民市场观念淡薄,他们的行为是自给自足,是农业生产而不是农业经营;农民自身素质、生产规模、经营能力都不适应现代市场农业发展的要求,只能是小农经济的主体,而不是真正的市场农业主体。公司(龙头企业)+普通农户,这是两个不同类型的主体相加,是很难以融合加起来的。企业与普通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是一种产品买卖关系,不可能形成紧密的利益链条,更不可能接成利益共同体,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农民便各奔东西。前几年,政府代表千家万户农民与企业签合同,或动员千家万户的农民与企业签合同,但最后没有一个合同得到实际履行,反映出普通农民绝不是市场经济主体,政府更不是市场经济主体,农业产业化不依靠市场主体推动是化不起来的。我们一些产业化基地生命力不强,主要原因就是基地发展依靠的是千家万户广大的农民,而江津花椒基地以公司、业主、大户等市场主体作支撑,基地的性质及效果就大不一样。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值得总结的地方还很多,但根本的是机制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推进,坚定地走市场化之路。

    五、结合**实际,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模式是什么?

    “公司+农户”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模式,由于我们贫困山区农村市场化发育不成熟,农户、农民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这一模式不能简单套用。贫困山区产业化需要一系列市场主体链接,应实施“销售市场主体+加工市场主体+基地市场主体”的市场化发展模式。前几年,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出了多种实现模式。比如,原**探索出了“龙头连大户,大户带农户”的实现模式,在龙头与农户之间培育能够承担风险有经营实力的重专大户为利益连接纽带,通过抓重专大户为中心环节推进农业产业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重专大户是实现了由农业生产向农业经营转变的市场农业主体,这种模式是一种市场化发展模式。同时,在“龙头连大户,大户带农户”的实现模式下,对不同类型的农产品发展产业化探索出了三种方式:一是对有龙头加工企业的农产品实行龙头连大户,大户带基地的方式;二是对有一定规模无龙头加工企业的特色农产品,实行以重专大户为骨干,政府引导上规模,招商引资办龙头的方式;三是对大宗农产品,实行运销大户找市场,种植大户建基地的方式。为分类指导推进农业产业化、因地制宜调结构,找到了有效途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这也是我市农业产业化实践中探索的一种实现模式,如**的李子产业就是这种模式。专业合作社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能起到一定的利益连接中介作用,效果较好。但我们要认识到这种模式有一定的缺陷,由普通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专业合作社,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济实体,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这种模式比单纯的公司加农户要好,但它不是一个彻底的市场化模式,该模式在现阶段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只能是具有过渡性的作用。

    综合以上两种模式的优点,我认为**产业化发展较好的模式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重专大户(或农业公司)”。以大户为骨干发展产业化基地,以大户为主体建立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发挥中介作用,组织大户与龙头企业签订经济合同结成经济利益关系,形成产、加、销的链条。这种模式是有实力的重专大户在专业合作社中起中坚作用,合作社发展有生命力;重专户发展靠合作社自我服务,而不是政府直接服务,服务重专户既对接又对路,重专户发展有活力。这种模式能够克服“龙头企业+大户”模式大户与企业缺乏中介、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又能克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基地一环市场主体缺位的问题。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重专大户(或农业公司)”模式,基础环节是重专户,产业化具有坚实市场主体基础;关键环节是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群为带动,使产业发展走向一体化;中间环节是专业合作社,发挥专业合作社中介作用,提高产业链条的组织化。

    六、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总目标如何推进工作机制创新?

    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是各项工作牵头管总的主线。围绕这一总目标、总要求,我们要改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维观念,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适应产业化发展配套的新机制。我认为要抓以下几点

    一是要建立适应产业集约化经营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向企业和大户转移、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转移是现在农村的发展趋势。要实现产业区域化布局,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加快土地流转。在农民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前提下,可以探索实施土地使用“三权分离”改革:即集体享有土地所有权,农民依法享有土地使用权,大户有偿获得土地经营权。这种土地经营权有偿转让,让大户或公司给农民当佃户,农民对土地长期法定的使用权保持不变,同时获得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并可在大户或公司土地上务工获取劳务收入,保持了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稳定。全国各地基本上都是这种方式进行土地流转,政府推进这项工作,主要是为重专户或公司搞好利益协调,做好法律公证等方面的服务。

    二是要建立有利于产业化发展的投入机制。农业投入是**争取国家投入的一大块。无论是农业、扶贫、移民后扶还是中西部扶持政策都有农业产业化项目投入,建立科学的投入机制,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宏观管理,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此,要研究向谁投入,怎么投入的问题,农业资金如何捆绑发挥最大效益的问题,如何加强管理,预防项目资金流失的问题。当前国家政策性资金不是按产业来投入,由各个部门分散下达,如果各类资金没有一个总体目标和重点进行投入,若干年后我们的农业产业化是很难见到什么成效的。因此,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的前提下,捆绑集中投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非常必要。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就是要投入到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关键结点上去。一是要捆绑投入重点产业,根据项目轻重缓急,一个一个地扶持发展,促使主导产业尽快形成规模做出特色;二是要扶持龙头加工企业、产业化科技研发企业,增强加工环节的带动力和科技的推动力;三是要扶持业主大户和中介组织。即使是龙头企业争取的国家项目资金,也要明确向基地重专大户投入的比例。要加强对农业项目资金的管理,我们的部门及其乡镇不能吃项目资金,项目资金要由业主使用在项目上,项目资金管理费的比例不能太高;要加强对龙头企业及其项目业主资金使用监管,对实施农业项目的业主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严格考察其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带动实力,预防一些业主搞投机农业套取国家资金。

    三是要建立市场化的科技、信息服务机制。**产业化要在库区走高端路线,起领引作用,必须建立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现行科技服务体系要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服务对象要由服务千家万户转向对龙头企业、重专户和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服务内容由过去对大田粮食生产的指导转向产业化种养项目和加工技术的服务;服务方式由过去的无偿服务转向有偿服务,由单一的技术指导为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服务体制由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分割转向三位一体。建立市场化的科技、信息服务机制,最根本的是科技信息服务组织市场化。从长远看,国家今后只承担基础性的农业技术研发,应用性的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都要推向社会,由民间实体承担。因此,我们要着眼长远及早发展若干个市级农业产业化民营技术公司,出台优惠政策鼓厉政府部门的农业专家、技术科研人员领办技术实体,招商发展一批技术研发公司。**学院、**职业学院、**医专、**农科所今后都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可以整合资源并探索组建一些研发技术实体,加强食品加工、中草药种植加工等方面的研究。总之,**农业产业化技术的研发一定要实现配套,在**区域抓在前、走在前。以后,**农业政策性项目资金扶持发展种苗基地,都要由一定技术研发实力的农业科技发展公司承担,政府确定的产业化发展大项目,也要与此配套扶持发展相应的科技服务公司,使产业化技术开发上一个台阶。

    四是要逐步探索建立适应产业化发展要求的领导机制和考核机制。产业化强调一体化,领导分工也应该是农工贸、产供销一起抓,做到一套锣鼓打到底。现行的领导分工从上到下基本上是按条条分工,管工业的抓工业,管农业的抓农业,管商贸的抓商贸,这种领导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但是我们农口各个部门的领导力量、干部资源应该按照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首先进行整合。抓产业化决不是农办一个部门的事,农口部门不能抓农技的光抓农技,抓水利的专抓水利,抓扶贫的只抓扶贫,各部门都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己任,承担起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任务。既要抓好本部门的业务工作,又要抓好市委、市政府布置的产业化发展中心工作,不但要牵头抓生产基地,而且要与工业部门配合抓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今后,市委、市政府对确立的重大农业产业项目,要探索建立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抓的领导工作格局。无论是对乡镇还是农口部门下达农村经济发展考核指标,也要围绕产业化发展来设置,重点考核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重专户的发展、以大户为支撑的基地发展,农口部门还要考核农业科技研发、服务实体的引进和培育,围绕产业化发展有关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等。

    七、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基本思路是什么?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承担着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发展农村经济、依法治村、维护社会稳定等各项任务。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需要不断加强研究、探索创新。组织部门在调查分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时,许多乡镇的同志都提到有村级组织活动阵地缺乏的问题、集体经济“空壳”的问题、村后备干部队伍缺乏等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都存在,但不一定是主要问题,基层组织建设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一是观念问题。新时期党和政府在农村中的骨干到底是谁的问题怎么来认识。六七十年代是贫下中农,现在这支依靠力量、骨干对象是谁,怎么来定位;二是农村党员发展难问题如何突破。农村大量年轻人外出,党员队伍老化,据调查,合并后的村有三、四千人,每个村45岁以下的党员平均不足 20 人,除村支两委干部约年轻外,在家的绝大多数是五、六十岁左右的老党员,而镇乡机关驾驶员许多都是党员。这个现象绝不是一个党员结构不合理的简单问题,它关系到党在群众中是否扎根,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三是新时期农村工作任务转型、工作方式发生变化,怎么提高村级干部的能力素质。村组规模扩大后,干部工作量增大了;过去村干部与群众接触得最多、最具体的任务是税费征收,而现在税费政策是免征;农村经济发展由过去抓传统种养业转到推进农业产业化,村级公益性事业建设由过去政府包办转到群众一事一议。新时期村支两委发展农村经济、依法民主治村、维护稳定任务加强了,群众工作方式由管理型转向了服务型,村级干部队伍能力素质能不能适应成为当前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问题。

    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认为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经济抓党建,以扶持发展重专户、实施“双培双带”工程为突破口,强化农村党员队伍基础和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以完善村务公开、民主决策机制为重点,推进依法治村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不断增强村级组织代表力、发展力、战斗力,努力把村级组织建设成为党和政府农村工作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

    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前提就是要按照“三个代表”的标准和要求,明确新时期党员发展对象及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骨干。我们认为新时期符合农村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是农村重专户,重专户的经营模式代表了农村先进的生产方式,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先富带领群众后富的行动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因此,他们是新时期“三个代表”的代表者、实践者,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骨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赋予重专户这样一个全新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就能开启我们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思维,找到基层建设的新思路。农村党员发展以“三个代表”为标准,就是要明确把重专户作为新时期党员发展的主要对象,紧紧地把代表农村先进生产力的重专户群体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通过大力扶持发展重专户,壮大党员后备队伍,突破农村党员发展难题;通过把重专户培养为党员,把党员重专户培养为村干部,实现村组干部的重专户化,以实施“双培双带”工程为突破口,改善党员队伍结构,提高村干部能力素质。在新形势下,村级组织发展农村经济的工作方式由管理转向服务,由计划、命令式变为协商、示范式,推进这一转变,也必须充分发挥重专户作用。在农村对群众说百遍不如做出来看一看,村级经济发展规划再好,重专户不认可很难落实,农村发展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往往农村重专户的号召力、影响力最强,村级组织以新的工作方式开展工作需要紧紧依靠重专户和以重专户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协会,否则,对经济发展由管理转向服务就缺乏抓手。重专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村组干部实现了重专户化,村级组织阵地缺乏、集体经济空壳的问题也不再成为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问题。可见,基层组织建设的抓手是发展重专户,农业产业化的抓手是发展重专户,扶持发展重专户是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重要结合点。现在,村干部的待遇逐步得到解决,农村愿当干部的人多了,这为推进村干部重专户化创造了好的条件,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一思路,坚持标准、改善结构,切实把村干部这支队伍培养好、建设好。

    八、怎样理解现行体制,如何从工作方式、工作方法上适应现行体制?

    前不久,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分别组织人员到有关乡镇、部门对体制调整后的运行状况进行了调研,总体情况是正常的,现行体制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调研中也收集到部门、乡镇对体制运行的一些意见,这些意见反映较多的是工作方式和工作机制方面的问题,也有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都客观存在,但有一个以什么角度认识的问题。任何体制都有利有弊,现行体制也只能是利大于弊,况且现行体制运行时间还不长,调整也不是完全到位,眼前存在的问题应该说都带有过渡性质。因此,怎样理解现行体制现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如何适应现行体制,有必要进行探讨。对此,我谈一些个人的观点:

    1、现行体制刚刚运行,磨合调适需要时间,上下左右都要对体制增强信心、主动适应。过去**老体制确实不顺,现在面对新体制又确实不适,但是,不适和不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改革的是不顺,需要调合的是不适。改革是迟早的事情,现在总算规范理顺了。新体制刚运行,虽然我们上下还表现出不适应,好比换了一双新鞋刚开始是有些蹩脚,这是正常的。新体制减少了一级机构,对干部安排使用确有难处,但从长远大局看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广大群众是支持、拥护的。现在,有少数同志对新体制表现出的不适应不能正确理性地对待,一些人把眼前暂时的不适应当作了长期永远不可解决的问题,一些人总是拿体制过去的长对比现在的短,还有一些人纯属是从自身利益得失的角度去认识现行体制的优劣,这些看问题的角度和观点是不对的。任何一个体制都是服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确立的,发展是第一位的事情,发展抓不起来,什么体制都是虚的。**发展关系每个干部的利益,**发展良好的势头来之不易,各方面经不起折腾,我们无论现实对体制有多么的不适应,大家都要理解现行体制,热爱现行体制,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主动适应现行体制,在新体制下积极工作,推动**发展。

    2、人浮于事客观存在,转变作风关键要人人有事、很抓向上向外。目前,部门干部普遍工作量不饱和,行政成本高,工作效率低,人浮于事的问题在一定时期都将存在。在部门干部一下减不了的情况下,怎样进行工作上的适应性调整,改善这一状况?我认为基本的思路就是要使干部人人有事干,加大向上、向外的工作力度。一个人无事就会生非,有事就有精神寄托,就会感到充实,使每个干部有饱和的工作任务,有事业发展的追求,干部队伍就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机关管理工作不可能打“人海战”,那么把一部分干部组合起来专司其职抓招商引资,抓项目向上的争取,就是一个合理分工做到人人有事的好办法。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工作非常考验一个干部的综合素质,各部门不仅要抓,而且要抽出精兵强将专司其职抓,并坚持不懈地抓,这样才能把我们干部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和发展优势。各部门可以在保持干部关系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集合一部分干部组建招商办,安排招商工作经费,下达招商引资任务,使招商引资成为各部门长期性的重要工作。明年,我们要加大部门对招商引资的考核力度,使部门工作重心向抓经济发展转移,使部门工作作风、工作方式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得到转变。

    3、现行体制上粗下细,刹车容易启动较难,转变方式关键要弱化管理、强化服务。现在,市级机构和乡镇机构比较,确有头重脚轻的问题,市级部门有70多个,科室总数达700多个,而我们镇乡最多的内设机构才8个。如果市级部门重管理,70 多个部门700个多科室几千名干部要管住几十个乡镇简直太容易了,要想管好细好深就会有好细好深,想刹车就能很快刹车,那么乡镇就可能动弹不得。管理是少数人做的事,人多不是一件好事,而服务是多数人做的事,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变管理为服务,部门机关干部人多的问题就缓解了。部门以乡镇之难为部门之难,以乡镇之事为部门之事,几千名干部为基层服务、为乡镇服务、为所有投资者服务,上下齐心为发展着想、为发展服务,全市工作就变活了。现在市级机关一个大齿轮对乡镇一个小齿轮,小齿轮转不动大齿轮,乡镇来协调部门是非常很难的,只有部门转换角色为乡镇服务,上下工作才能顺利运转。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以前的体制实际是一个地级机构的运转方式,而现在实际是一个县级机构,地级部门是部门对部门的工作方式与县级部门对乡镇的工作方式完全不一样。现在,直面乡镇开展工作,抓工作光布置就不行了,有时可能还得手把手帮助乡镇才能完成,要把服务融于指导、管理之中。比如,要完善一个项目的手续,可能不是你审核乡镇,而是你要代他、帮他完成,否则事情就要拉倒。现在,乡镇到一些部门办事,乡镇的主要领导没来,部门接待的同志就认为是乡镇不重视这项工作,还拿脸色给办事人员。我认为这就是变管理为服务的观念没形成,工作方式没转变,乡镇来个科室负责人就不错了,就相当与过去来个局长办事,如果事事乡镇都是主要领导在跑,那就很不正常。乡镇到部门办一个事很难,我们一定要多理解、多体谅,对乡镇的事情要少说“不行”,多说行、马上办。一些程序该合并的要合并,手续该简化要简化,能变通的要变通,能快要尽量快。帮扶部门要多为乡镇搞协调,多帮乡镇跑跑腿,搞一些代理服务。乡镇同志到部门,部门要像乡镇接待你们那样接待他们,有笑脸、有问候、有开水、有便饭,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4、现行体制干部积压,干部资源周边难比,用活干部关键是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我市干部人数大大超过了一个市应有的编制数。**干部许多非常优秀,过去在不同的岗位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理应该安排到领导位子发挥作用,但是,现行体制是庙小方丈多的实际,干部积压问题短期是难以消除的。**几千名干部不是一个包袱,而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关键是要开发、用活,这对**发展非常重要。我认为思路就是要拿出比周边更大的气魄、更大的力度,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的选拔用人机制,营造一个干部积极向上、公平竞争、勇争一流的工作氛围。**干部情况复杂,打括号就有几种,如果使用时讲阁平剪顺、注重平衡,是无法活起来的。现行体制下组织部门选拔使用干部,就要彻底打破论资排辈的用人观,要重能力轻资历,重现实贡献轻旧历老帐,重创新实干轻“花拳绣腿”;我们一般干部也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要成才要成长就要立足本职奋力拼搏,决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等待过日子。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要从基础抓起,中层干部首先要做到能上能下,每一个部门、乡镇的内设科室负责人的选拔都要实行竞争,落实公开竞聘上岗。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这不仅指部门也包括乡镇,今后乡镇和部门干部就是任什么职享受什么待遇,正常的进退要与待遇挂钩,挂号干部待遇是体制调整特殊情况下出台的政策,今后要慎用。乡镇与部门干部的交流使用也要打破论资排辈,不一定完全按照级别对等的原则交流,一切以事业发展需要选定干部,一切看是否能胜任所交流岗位的工作需要。以后,每年部门与乡镇与企业要互派一批干部交流使用,个人工作关系和待遇可保留原单位,加大交流力度,使上下干部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能够尽快和拍相适应。

    5、现行体制直管乡镇,基层工作具体实在,转变作风特别要思路更实、措施更实、狠抓落实。过去市级部门主要是宏观指导、宏观管理,现在直面乡镇,就是抓具体工作、落实具体任务,工作方式、工作方法要切忌务虚,必须更加务实。首先,在工作思路上要更加务实,我们各个部门、乡镇提出的工作思路,一定要结合**基层的实际,结合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实际,提出来的思路不能讲时髦好听,根本的是要管用和实在;同时,也不能照抄照搬,要拿出自己的一套办法和措施,形成**的套路。二是工作方式要更加务实。一定要力戒文来文去、会来会去的形式主义做法。我们工作对象是乡镇,务虚水平再高不实用也是没水平,不面对基层实际,长期绕来绕去就要贻误发展。现在乡镇反映我发文量太大,一个文件意义几大篇,管用的很少,每天下载几百页,打印费就承受不了。我们对乡镇发文就要减少务虚,做到少而精、实而细。市级部门任何一项工作都可以给区县级部门直接发文,而乡镇与市级部门没有对应的部门,这样我们就要注重综合性,不能简单处理随意转发,不能宏观来宏观去,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开会也务实,数量要减少,时间、规模都要严格控制。通知乡镇和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原则上是市委市政府召开综合性会议;各条线召开的会议原则上不能通知乡镇和其它线部门的主要领导参加;各个口相关部门的业务会议要加强统筹,尽可能套开,每个部门出“一盘菜”,开综合性的会议。我们要为乡镇和部门的主要领导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谋大事、抓大事,腾出更大的空间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要面对问题,狠抓工作落实。抓工作要注重解决问题求得实效,坚决反对做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劳民伤财的表面文章。搞调研也要带着问题下去,眼睛不能光盯着亮点,专做锦上添花的事,要对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有帮助。乡镇与市级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我们部门对下布置工作不能添乱,一定要慎重,要突出重点,真正对基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同时,部门、乡镇工作要抓深抓细,思路、措施不能跟市委、市政府形成上下一个样、一般粗,要创造性的把市委、市政府确立的目标思路细化为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

    6、现行体制线多面宽,工作重心易于分散,必须强化经济中心、形成工作合力、加快**发展。体制调整后,我们面对的工作更多了,面对的事务更杂了,在新体制下强调突出中心、突出重点、狠抓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内地与沿海在理解“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有很大的差距,沿海干部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靶心”,各个方面都围绕发展转、围绕发展抓;是任何时候抓发展不动摇,时时刻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重要的工作也要为经济发展让路,各个方面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而我们内地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把经济建设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其它工作排列之后,是按一、二、三排列,没有象沿海那样一个“同心圆”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排列。因而,在内地各行各业难以形成围绕发展转的工作格局,经济发展主要成了是经济部门的事,当上级布置一项重要工作时,完成突击任务又摆到了全局工作的第一位,这种对中心认识上的差别导致了我们行动上的差距。统一对经济发展中心的认识,就是要把经济建设作为各行各业各个方面的“靶心”,无论是党建、政法、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总目标来开展,交叉汇集在经济建设这一点上,不能行成若干条平行线;要进增强咬住经济发展不放松的韧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集中精力抓发展不动摇,任何突击性的工作再重要也不能冲击干扰经济发展中心,遇到再大的困难和问题,经济发展的目标、思路不能轻易改变。同时要增强全市工作的系统性形成发展合力,工作思路要形成工农联动、城乡联动的系统性,增强市级和镇乡上下的系统性。各镇乡、部门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都要围绕全市工作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来确定,绝不能各行其是,另搞一套。对重大的经济工作,各个部门要齐心协力打总体战,今后,市委市政府对各个部门镇乡下达考核(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feisuxs查看)任务,要进一步强化对经济发展任务的考核,弱化对非经济工作的考核,有些非经济工作可试行作为否定指标进行考核;对非经济部门下达考核任务,主要根据其职能职责配套服务经济发展来确定。比如发展重专大户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合点,那么就要把“村社干部重专户化”作为对组织部门的考核任务之一。整个考核体系先自下而上确立全市的几十项重点经济发展任务(重大指标、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工作),后自上而下根据各部门的职能职责进行分解,各部门的业务工作只考核主要的一二项,通过考核指挥棒的调整,把方方面面的力量调动到集中抓经济发展上来。

    第五篇: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文章标题: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适应形势增强信心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

    ——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一、__年全镇农业农村工作基本估价

    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农民增收、土地增效为目标,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镇农业、农村工作呈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农业生产取得新增长。去年,尽管遭受水稻条纹叶枯病、禽流感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由于重视管理、措施到位,全镇农、林、牧、副、渔业继续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局面。粮食作物实现小麦平均单产368公斤,水稻平均单产443公斤,全年实现粮食总产1537万公斤。全镇生猪出栏3.5万头,三禽饲养量突破30万只,河蟹养殖平均单产75公斤,完成圩堤林种植23万株,农田林网2024亩,全镇实现农业增加值1.18亿元,比上年增加600万元,增长5.5,农民纯收入4485元。比上年增加500元,增长12。

    ——农业对外开放取得新水平。不断优化招商载体,坚持外资、民资、工商资本并举,建立建成东升村草莓种植、泽天特水有限公司的黄鳝养殖、扬州花仙子食品有限公司的纤纤饮料、生猪产业化、水稻、荷藕种植及土地复垦等项目基地,宝泰米业继续增加投入,扩展规模,扬州金玫瑰园由台商投资生产高档鲜切花卉等,“三资”投放农业达1900万元,超过县下达1500万元的指标任务。同时,我们借助省、市农展会等推介活动,成功地向中外客商展示、宣传了我镇特色农产品,扩大了交流,增加了影响。

    ——农业科技推广取得新进步。围绕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推广水稻丰优香占、南京16号、扬粳9538和南京41号等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有机食品试验示范基地,普及肥床早育包衣直播、群体质量载培技术、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麦稻种植、蔬菜生产等技术,先后投资30.5万元,新增插秧机15台套,全镇达31台套,机插秧面积达2024多亩,大力推行河蟹无公害养殖2万亩,强化种草放螺等关键措施,建成了以运西为重点万亩无公害河蟹养殖基地,努力提升河蟹品质与上市规格;建成以三里村为重点的花卉扩繁基地;建成以北港为重点千亩连片无公害大棚蔬菜基地;建成以西刘堡为重点万亩无公害优质粮种植基地;建成以东升村为重点的百亩草莓种植基地,重点围绕粮油、蔬菜、花卉和水产四大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加快了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全镇农业生产呈现“百花齐放、万花争艳”的新景象。全镇农业正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科技正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新提高。坚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完成中沟级河道疏浚45条,围绕增强农业抗洪排涝能力,新建鸿顺桥80泵站、大桥60泵站等泵站9座,完善修理农业水毁设施工程20余处,完成土方35多万方,加快农桥改建步伐,实施农桥改建2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低产田改造进程,在县财政局、水利局、开发局、国土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先后实施了西郊村千亩低产田农业综合开发和三里村千亩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完成西刘堡村土地复垦面积150亩,为农业抗灾夺丰收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劳动力输出取得新成果。各村(场)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通过多种途径输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全年输出农村劳动力达14927人,其中输出7000多人,境外输出24人,培训农村劳动力800人次,农民外出劳务收入达1.3亿元,比上年净增1500万元,据测算,农民人均纯收入中300元来自劳动力输出。

    总结一年来的农业农村工作,我们还清楚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点:

    一是农民增收渠道不畅,主要收入大多来自于种植业;

    二是农村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农业实用技术普及程度低,劳动者科技种田水平和劳动技能有待进一步培训提高;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需加快配套完善,农业抗灾能力需进一步增强;

    四是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和引导工作,切实增强农村干部为农服务的思想理念。

    二、二OO五年全镇农业农村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全镇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向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体,狠抓劳动力转移输出、“三资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科技园区建设五个重点,不断提升农业经营层次和质量效益,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主要目标任务是:农业增加值1.2亿元,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4850元,增长8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15000人,其中,境外输出30人,农村劳动力培训1000人,农村农业利用“三资”1500万元,其中外资60万美元。

    (二)基

    本思路和工作重点

    1、以培强农业龙头项目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产业是提升农业发展层次的必经之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提高国家资金注入和“三资”的开发投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一要主攻重点农业项目,一是积极介入江苏省宝应湖外向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借助我镇核心区建设优势,加快国家级土地治理项目申报,争取国家资金投入;二是以机场路沿线大桥、北闸、南闸、西刘堡等村为主,积极申报国家六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成万亩高标准农田;三是抓好西郊、三里等村的土地整理项目申报,争取国家资金投入50万元;四是抓好西郊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的配套完善,争取国家配套资金100万元;五是申报农桥改造工程项目2座,争取资金20万元。二要坚持外资、民资与工商资本“三轮齐动”,加快利用“三资”投入开发农业,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着力培强宝泰米业、金玫瑰园、泽天公司等龙头企业。三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依托宝泰米业扩大优质籼稻种植,依托泽天公司扩大地方六小品种的养殖,带动水产养殖结构调整,打破河蟹养殖单元结构,降低风险,提高养殖效益,依托金玫瑰园发展花卉种植,不断推进“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经营模式,进一步密切产、加、销的链接。三要多路出击搞活流通。下大力气拓展国内外市场,积极寻求与大市场、大超市的“联姻”合作,不断更新营销理念,改进经营手段,增强农产品流通活力。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培植农民经济人队伍,壮大流通实力。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种植业:普及推广新品种,积极发展优质农产品,小麦品种以扬麦11号为主,种植面积15000亩,水稻品种以扬粳9538为主,种植面积16000亩,经济作物以东升、大桥、北港、西郊等村为重点,积极发展时令、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水产业实行“两改善两推广”:改善外湖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种草放螺的比重,改善内塘河蟹种苗投放,推广“稀、大、高”养殖模式,增加混套养殖比例,积极推广地方特色品种养殖。畜牧业着力培植专业大户,扩大生猪规模养殖,重点扶持养殖专业大户。巩固发展北港肉鸡、北闸山羊、南闸、西刘堡水禽等养殖基地。

    3、以生态农业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是市场准入规则的必然抉择。一是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依照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积极申报实施农业标准化项目,建好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有机稻米10000亩、2024亩有机蟹和200亩草莓,使绿色食品基地面积扩大到5000亩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覆盖率达50。二是加快培优农业生态环境。加大绿色通道建设和农田林网的建设步伐,全年植树25万株以上,林木覆盖率提高二个百分点;加快推广新型农机具,新增插秧机30台套,机插秧面积达40。推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探索生态种养模式,积极推广综合防除和生物防治,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加快发展品牌农业。加快优质农产品品牌申报步伐,继续申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品牌,叫响“安宜”牌大米、“宝应湖”牌大闸蟹、“朗亭”牌马铃薯等品牌,弘扬地方特色,提高市场知名度和消费者认同度。四是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通过多方面积极筹措资金,建设高标准生产农田,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加快碧水工程实施进程。

    4、以劳务输出为突破口,努力减少农民促增收。要坚持“发展农业必须发展非农产业,繁荣农村必须加快城镇化步伐,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新思路、新观念。加快劳动力转移是全面调优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施。要通过宣传发动,政策驱动,能人带动,典型触动,城乡联动,促进我镇劳动力转移输出。要抓好三个一批:一是通过企业吸纳一批。一方面,依靠建安企业开拓市场,承接更多的县外工程业务,成建制拉队伍输出,使更多农民加入建筑大军;另一方面依托各工业企业加快发展,扩大母体,吸纳更多的农民脱离土地成为离土不离乡的产业工人。二是通过能人帮带一批。对确有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劳务输出领头人,通过在政治上给予关心,经济上给待遇,激发其“爱家乡、爱邻里”的情感,促进他们带领一方群众离乡离土走入市场,发挥“一人带一庄,一人富一方”的效应。三是通过外力输送一批。充分发挥劳动所职能作用,通过中港职业中学培训基地、成人教育中心、现有工业企业等,强化与县劳动局职业介绍中心的协作,加强信息联络,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能拥有一技之长,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广泛搜集劳动力需求信息,鼓励和组织能吃苦的能工巧匠跨出国门,努力使劳动力跨境输出达到30人以上。

    (三)主要措施

    1、加快观念更新,适应发展新形势。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干部必须积极适应变化,调整思维,迎接挑战。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围绕市场需求规律和提高种养业效益,确立经营农业的理念,变“生产型农业”为“经营型农业”,逐步做到以销定产。牢固树立竞争意识。围绕生产质量优、效益高、卫生安全的农产品,确立“质量农业”的理念,变“数量农业”为“质量农业”,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牢固树立营销意识。围绕提高市场占有率,确定品牌农业的理念,变“集市农业”为“超市农业”,注重农产品营销方式的创新,创建农产品名牌,进军国内外大市场。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非农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创新服务机制,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序。加强信息服务。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和信息传递网络,捕捉市场信息,超前搞好市场预测,把握市场走势,使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在市场需求上。强化技术报务。切实转变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工作职能,坚持以科技兴农为根本,以服务农业为已任,突出示范引导,提高服务效率,真正将农业服务工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强化政策服务。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严格执行税费征缴政策,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规范有序搞好土地流转服务,引导发展适度规模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推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3、强化为农服务,提高领导农业水平。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传统的领导农业方式,发挥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指导、规范、协调、服务的职能,抓好四个“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全镇抓、常年抓、重点抓,培强培壮龙头企业,提高龙头带动结构调整的能力。着力抓好农业招商引资。广泛搜集农业招商引资信息,抓好项目包装,强化推介宣传和项目洽谈,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建设。突出农业标准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和检测;加快农产品0品牌申报、创建和基地建设;强化农业执法,确保优质种苗和无公害农(兽、医)药的推广应用。着力抓好劳动转移输出。加大组织引导力度,规范劳务市场,搞好后勤保障报务,加快农民非农化进程。

    4、明确工作责任,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围绕全镇农业发展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明确责任,确保“四个”到位,促进农业和农村工作落实到实处。确保领导精力到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将农业结构调整作为本地区农民增收的关键工作来抓,集中精力,亲自抓,负总责,制定规划,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关键措施落实到位。分工同志和专线力量要具体抓,将全年目标任务分解到位,各项生产措施和服务抓到位,群众的思想工作做到位和困难解决到位。确保政策技术指导到位。农口各部门按照自身工作职责,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进村入户,抓好政策宣传和落实,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确保督查考核到位。要制定农业和农村工作考核细则,定期组织检查验收,严格考核,将工作实绩作为评先评优的依据,与经济利益挂钩,促进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新的成效,推动全镇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来源于feisuxs,欢迎阅读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干部在2024年农业与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5则范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