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关于加快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快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推荐][ 8号文库 ]

    8号文库 时间:2024-10-20 07:17:54 热度:0℃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第一篇:关于加快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推荐]关于加快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聚集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第一篇:关于加快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推荐]

    关于加快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聚集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项非常有效的发展选择,是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由单个企业竞争走向产业竞争新趋势的有效途径。如何抓住特色培育区域产业集群,加快经济发

    展,是各级政府应当深入思考、潜心运筹的实践课题。最近,结合赴南方考察学习,我对加快我市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现予以整理,供参阅。

    一、坚持环境推动,搭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从外地经验看,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产业集群,是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的结果。企业决定着发展的最终效果,处于决定性地位;而政府力量不可或缺,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对我市而言,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要加快载体建设,吸引产业集聚。专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对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形成若干个特色园,但个别园区仅处于低层次运行上。对此,首先要抓紧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建议聘请有关专业机构,对我市产业集群的发展走势进行科学分析,做出总体规划。对已初具雏形的产业,如电子家电、食品加工、橡胶化工、汽车配件、机械铸造等实行集中发展,打造特色基地,力争做出特色,做出优势,做出品牌,做成xx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次要加快基础功能配套。加强对园区内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实现园区内公共资源的低成本共享。健全园区生产协作与社会化服务水平,完善质量检测、现代物流、产品研发等服务体系,着力增强产业配套功能,推进专业化协作。

    二要制订规范政策,推动产业集聚。对市委、市政府出台的鼓励企业发展的政策,重点在强化“三性”上下功夫。首先要把握政策文本的规范性。对不同时期、根据不同需要所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进行认真梳理,删繁就简,剪枝去蔓,重新整理出具有长效作用的规范性政策文本。其次要把握政策尺度的平衡性。所订立的优惠政策措施,无论是对本地企业还是对外来客商,无论是对新办企业还是对已有企业,无论是在吸引外资方面还是在促进现有企业发展方面,都要发挥激励作用。第三要严格政策执行的严肃性。要守信重诺,不折不扣地将政策执行到位,这对促进企业发展、提高政府信誉至关重要。

    三要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引导产业集聚。许多地方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与区域专业市场在其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建设的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市场达到了**个,良好的市场网络有力地带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年,东莞虎门镇接连有几位外商投资办起了服装来料加工厂,为此,镇政府决定建立一流的服装市场来服务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年,镇政府投资****万元建成了占地*.*万平方米,****多个铺位的富民商业大厦。如今富民大厦的服装批发以交易量大、经营服务好而享誉国内外,被称为“中国乡镇第一号时装批发商”,有力地推动了虎门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东莞市虎门镇常居人口仅**万人,而外来人口却高达**万;去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近**亿元,其中服装工业总产值为**亿元;财税收入**亿元,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乡镇首位。近年来我市在市场建设上加大了工作力度,但与我市工业产业相连的市场没有,发挥不了市场的产业集聚作用。如果在组建专业生产园区的同时,考虑依托专业生产园区来组建专业市场,园区这扇对外开放的窗口将会开得更大。生产企业向专业园区聚集,利在造势;专业市场以专业园区为依托,利在牵引。生产企业和专业市场互为依托、相得益彰,整个产业就可以保持长盛不衰。

    四要强化行业自律,规范产业集聚。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序竞争能够促进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无序竞争则会造成资源浪费并影响行业的正常发育。从温州和明村镇橡胶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加强行业协作,实行行业共建,实现行业互补,实施行业自律,是发展区域产业集群的有效选择。促成行业联手,一条途径是通过培植龙头企业,发挥“龙头老大”对整个行业的牵引带动作用。另一条途径是通过组建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促进行业联手共建。从我市情况来看,在民间行业商会或者行业协会的建设上,要促其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协会组织由“虚”到“实”的转变。协会组织作为实体存在,要有常设的办事机构、办事地点和人员,围绕行业规划、企业管理、科技创新、新产品开发、价格协调、市场互动等实质性内容开展活动。二是协会覆盖面由“窄”到“宽”的转变。协会会员不能局限于眼前的几个企业,应动员行业内所有企业都加入进来。三是协会功能由“弱”到“强”的转变。协会组织自身要有凝聚力,对会员企业要有吸引力,树立行业协会组织权威。通过制订和完善协会章程,确保行业协

    第二篇:广州市花都区发展产业集群的调查与思考

    广州市花都区发展产业集群的调查与思考

    幸敬华

    2024年第3期 ——他山之石

    花都区位于广州市北部。这个建制逾三百年、曾名花县的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故乡花都,如今已经建设成实力雄厚、交通畅达、宜商宜居的新兴城区,尤其是汽车、皮革皮具、空港物流、珠宝四大产业集群式发展已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的一道靓丽风景。

    汽车产业蓬勃发展。花都的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了“整车生产——发动机生产——底盘冲压——零部件生产——汽车人才培养——汽车研发——汽车人才集散”等完整的产业链。被业界誉为“目前中国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工业最适宜投资发展的区域之一”和“汽车产业链最完整、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汽车工业实现的产值和提供的税收几占全区总额的“半壁江山”,成为花都的重要支柱产业。

    皮具产业魅力无限。目前,花都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皮具生产销售中心和皮具原辅材料集散地,皮具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欧美和南非等136个国家和地区,产品份额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狮岭镇2024年被中国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皮具之都”的称号,2024年被授予“中国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

    空港经济蓄势待发。该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了36平方公里的空港经济区。截止目前,已有130多家国内外物流企业落户空港经济区,其中不乏世界知名企业和行业巨头,如FedEx、UPS、伯灵顿、TNT等。

    珠宝产业高雅时尚。以台资企业“石头记”为龙头,占地1800亩的花都国际珠宝城初具规模,吸引了香港、台湾、土耳其、波兰、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珠宝生产加工企业88家。目前珠宝城已发展成华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珠宝生产加工基地之一。2024年,花都区被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定为“中国珠宝玉石特色产业基地”。

    现在,花都的四大产业集群均跻身国家级产业基地。2024年,花都区生产总值达489.56亿元,同比增长12.8%;工业总产值1164.11亿元,同比增长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99亿元,同比增长24.1%,总量及增幅在广州市各区中排名第三;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外贸出口完成17.5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5%和15.9%。花都区产业集群何以快速发展,其奥秘何在?

    (一)精心规划布局,为产业集群发展定位导向。花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经历了传统产业兴盛、支柱产业形成、结构布局调整、产业集群勃兴的渐变之旅,既有市场规律的作用,更得益于区委、区政府的精心谋划和正确引导。2024年6月,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落户花都,区委、区政府及时抓住这一机遇,把汽车产业作为该区第一大支柱产业加以扶持,采取一系列措施,不仅重视发展汽车整车,更重视汽车零部件及其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打造汽车产业集群。与此同时,为推动花都空港经济发展,区委、区政府又将2024年定为“空港经济年”,提出“机场带动物流,物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思路,调整并明确了空港经济区发展规划,包括辖内四个园区的规模、定位和发展方向等。在皮革皮具产业的发展上,区委、区政府强调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通过培育自主品牌和引进知名品牌,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传统皮革皮具业的发展水平。

    (二)强力招商引资,为产业集群发展挑栋选梁。一是出台政策招商。着力推行行政管理“无费区”、政府土地“零收益”、对重大投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等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内外客商,鼓励全民招商。二是大员上阵招商。围绕东风日产提高产能,广州市、花都区和汽车城的领导先后多次赴武汉拜访东风公司总部,坚定了东风公司将扩产项目落户花都的信心。三是专班运作招商。如花都区空港经济管委会招商专班,一方面根据新白云国际机场迅猛发展的态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充分利用空港经济论坛、投资花都网站等渠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扩大空港经济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突出空港优势,积极推进产业招商,引进高新科技项目及临空型大型企业落户。狮岭镇招商专班从2024年起至今共签约项目150余个,其中由欧洲客商投资并引进与皮具皮革相关的项目22个。

    (三)快速建设园区,为产业集群发展辟地拓荒。园区是项目的载体,是产业集群的平台,是服务发展的领地。2024年,区委、区政府加快推进空港经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机场高新科技产业基地内总投资6700多万元的现代大道和投资4000多万元的花狮大道均已建成并顺利通车;空港经济启动区的填土工程已经完成,并即将启动产业基地整体的土地平整和道路建设;产业基地220KV花东变电站和110KV联安变电站均已落实选址并完成了土地预审工作,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加快推进。联邦大道和东部快线土建总投资约5亿元,全长3.6公里,双向六车道,已建成通车。汽车城在加快东风大桥、沿江大道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及时完善配套给水供电、排水排污、绿化亮化和其他市政设施,有效提升了园区的档次。

    (四)全面优化环境,为产业集群发展保驾护航。2024年是花都区的“环境建设年”。一直以来,花都区坚持致力于创造一流的投资和发展环境,在政策、服务、治安、通关等各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切有利条件。政府秉承“高效、优质、廉洁”原则,为投资者创办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设立了区政府投资服务中心,在七个工作日内代投资者完成项目审批办证手续;建立了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为企业投产提供“特别通道”。以汽车城服务东风日产为例,汽车城管委会定期听取他们的情况汇报,基本做到每周一联系,每月一聚会,有问题马上研究解决。2024年,管委会精心协助东风日产圆满举办100万辆整车下线纪念活动,大力推进东风日产研发中心的办证工作,全力配合加快东风日产自建电站建设,特别是“6·25”特大洪灾发生后,管委会24名干部员工和58名治安联防队员,冒雨守护企业大门到天亮,确保了东风日产生产车间不受水浸,受到客商和领导好评。

    花都区委、区政府在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中深深体会到,特色是金、环境是宝、龙头是磁、创新是魂。这些体会也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特色是发展产业集群的“金钥匙”。一个地方经济优势的形成往往植根于特色,一个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获得同样植根于特色。无鲜明特色则无产业集群。因此,要因地制宜地选择体现区域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建设特色园区,引进特色项目,实现错位发展,让特色产业在一个地方聚集成长。

    (二)环境是发展产业集群的“聚宝盆”。环境是生产力。营造环境对招商引资、投资兴业、发展产业集群至关重要。园区也好、政策也好、服务也好,包括道路交通、社会治安、生态文明等,都是环境的构成要素。一个地方要想快速发展、要想高水平发展,就得下功夫营造好支持发展、促进发展的软硬环境。

    (三)龙头是发展产业集群的“磁铁石”。龙头包括龙头企业和龙头品牌(或者称为精品名牌)。没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就会失去支撑力;没有名牌产品,产业集群就会失去竞争力。发展产业集群,一定要高度重视抓龙头企业与抓品牌,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创新是发展产业集群的“催化剂”。创新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花都四大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发展产业集群,必须坚持以创新为动力,通过多层面、多形式、多途径的创新,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催化产业升级,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系中共洪湖市委书记、挂职中共花都区委书记助理)

    第三篇: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几年来,鲤城一批行业已开始形成产业集群雏形,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从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企业空间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企业应运而生,在发展初期依循的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布局原则,星罗棋布,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依村傍户的离散型空间布局无疑成了其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城乡企业开始自发进行集中布局,构成企业群落,而开发区这一新模式的出现加快了城乡企业的集聚步伐。但是初期的开发区、工业小区的企业集聚还只是空间上的集中布局,企业之间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太强的产业关联和分工协作关系,处于一种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产业关联上的离散状态,企业集聚效应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个阶段,我区出现了诸如临江工业小区、宝洲工业区、北峰工业区等一些的企业群落。二是从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由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集群的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很重要的“关节点”:仿效性竞争和产业链延伸,前者夯实了集群的基础,后者促成了集群的实现。仿效必然引起竞争,竞争则导致优胜劣汰的分化。一批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形成规模、创出品牌、成为骨干,构成了产业龙头,带动众多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了从办企业向做产业的转变;而一些企业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技术水平的需要,逐步把生产过程中可剥离的部分剥离出来,走专一化生产道路,这样就强化了各种各样的配套需求,产生了产业链上下延伸和相关行业逐步配套的强大拉力,从而逐步促成集群雏形、集群的形成。如早期出现的江南树兜汽配专业村,义全机电产品一条街,近年形成的九一路电脑专业街、迎宾路汽车一条街和正在建设的江南高新园区等。

    二、我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区形成规模的产业集群少,产业链不够完整,集群内的企业规模小,层次低。据统计,2024年我区五个支柱行业轻纺服装鞋帽包袋、树脂陶瓷工艺美术、机械五金汽配、塑料制品、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实现的产值分别为:40.37亿元、20.88亿元、16.63亿元、11.09亿元、6.65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总产值33.9%、17.5%、14%、9.3%、5.6%,全区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11家,5000万~1亿元的企业也只有23家,五个支柱行业内大规模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行业内平均每家实现的产值:轻纺服装鞋帽包袋1219.6万元、树脂陶瓷工艺美术971.3万元、机械五金汽配654.6万元、塑料制品894.4万元、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950万元。区域互补变成重复产业的简单相加,许多企业原材料需要到外地购买,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结构性矛盾,防御市场风险能力有限。

    (2)市场集散规模相对较小。我区的市场以消费市场为主,与生产性关联的生产资料市场受发展空间的制约,以街为市,以路为市,如伍堡装璜装饰材料、迎宾路汽车汽配市场、泉州建材市场、义全机电街等,数量少,辐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大流通的格局。

    (3)管理技术人才紧缺,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熟练工人不足,生产稳定性差。一方面,企业高级管理和研发设计人才紧缺,研发力量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生物学、新材料等相关综合性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比较少;另一方面,企业熟练工人不足。由于工人流动性增强,企业招工难度加大,熟练技术工人紧缺,生产旺季工人缺口更大,为了完成任务,企业经常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致使工人超负荷工作,对企业稳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4)外部环境亟待改善。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投资载体严重不足,我区现有工业小区15个(不含江南高新园区),占地面积仅1763亩,布局分散带来了缺少规模经济、城市化滞后等系列问题;二是融资难。各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政策和管理机制难以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没有固定资产担保难以

    第四篇: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

    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几年来,鲤城一批行业已开始形成产业集群雏形,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从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企业空间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企业应运而生,在发展初期依循的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布局原则,星罗棋布,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依村傍户的离散型空间布局无疑成了其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城乡企业开始自发进行集中布局,构成企业群落,而开发区这一新模式的出现加快了城乡企业的集聚步伐。但是初期的开发区、工业小区的企业集聚还只是空间上的集中布局,企业之间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太强的产业关联和分工协作关系,处于一种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产业关联上的离散状态,企业集聚效应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个阶段,我区出现了诸如临江工业小区、宝洲工业区、北峰工业区等一些的企业群落。二是从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由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集群的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很重要的“关节点”:仿效性竞争和产业链延伸,前者夯实了集群的基础,后者促成了集群的实现。仿效必然引起竞争,竞争则导致优胜劣汰的分化。一批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形成规模、创出品牌、成为骨干,构成了产业龙头,带动众多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了从办企业向做产业的转变;而一些企业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技术水平的需要,逐步把生产过程中可剥离的部分剥离出来,走专一化生产道路,这样就强化了各种各样的配套需求,产生了产业链上下延伸和相关行业逐步配套的强大拉力,从而逐步促成集群雏形、集群的形成。如早期出现的江南树兜汽配专业村,义全机电产品一条街,近年形成的九一路电脑专业街、迎宾路汽车一条街和正在建设的江南高新园区等。

    二、我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我区形成规模的产业集群少,产业链不够完整,集群内的企业规模小,层次低。据统计,2024年我区五个支柱行业轻纺服装鞋帽包袋、树脂陶瓷工艺美术、机械五金汽配、塑料制品、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实现的产值分别为:40.37亿元、20.88亿元、16.63亿元、11.09亿元、6.65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总产值33.9%、17.5%、14%、9.3%、5.6%,全区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11家,5000万~1亿元的企业也只有23家,五个支柱行业内大规模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行业内平均每家实现的产值:轻纺服装鞋帽包袋1219.6万元、树脂陶瓷工艺美术971.3万元、机械五金汽配654.6万元、塑料制品894.4万元、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950万元。区域互补变成重复产业的简单相加,许多企业原材料需要到外地购买,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结构性矛盾,防御市场风险能力有限。(2)市场集散规模相对较小。我区的市场以消费市场为主,与生产性关联的生产资料市场受发展空间的制约,以街为市,以路为市,如伍堡装璜装饰材料、迎宾路汽车汽配市场、泉州建材市场、义全机电街等,数量少,辐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大流通的格局。(3)管理技术人才紧缺,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熟练工人不足,生产稳定性差。一方面,企业高级管理和研发设计人才紧缺,研发力量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生物学、新材料等相关综合性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比较少;另一方面,企业熟练工人不足。由于工人流动性增强,企业招工难度加大,熟练技术工人紧缺,生产旺季工人缺口更大,为了完成任务,企业经常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致使工人超负荷工作,对企业稳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4)外部环境亟待改善。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投资载体严重不足,我区现有工业小区15个(不含江南高新园区),占地面积仅1763亩,布局分散带来了缺少规模经济、城市化滞后等系列问题;二是融资难。各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政策和管理机制难以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没有固定资产担保难以获得银行信贷资金,企业自我筹资能力较弱,企业集群区域银企互动关系有待加强,企业集群中的行业协会、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发展滞后等等。

    第五篇:关于我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我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在物质资源消耗过程中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如何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把晋城建成“山西省循环经济模范市”的要求,是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亟待探讨与研究的重要课题。近段时间,我们对全市如何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现将主要内容报告如下。

    一、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优化发展环境,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有效形成了以“四梁八柱”为主要特色的产业结构,极大地推动了全市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明显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2024年,在全省确定的十二项循环经济特征指标中,我市的单位GDP能耗为

    2.23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6.46%,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3.86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9.35%。这两大能耗指标连续两年保质全省最低。2024年,我市能耗降幅在全省各市中排名第二。

    1、初步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领导工作机制。市长与各县(市、区)长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曾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意见》、《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和《关于印发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及奖惩办法的通知》。有关职能部门成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机构,成立了节能监测办公室,对各县(市、区)和高耗能企业建立了GDP能耗公报制度,重点对全市50户能耗企业实施监控和纳入能量考核。泽州县、高平市编制完成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2、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再生资源,积极组织实施节能工程。近年来,我市始终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煤层气、沼气、化工尾气等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积极组织实施了十大节能工程,仅此一项,年可节约标准煤250多万吨,相当于再建了10座中型煤矿。一是煤层气开发工程。我市在煤层气开发利用上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在国内首先实现了煤层气的规模化和商业化开发利用。目前全市已建成1500多口煤层气井。煤层气发电厂达到21座,总装机容量达18.095万千瓦。寺河煤矿建设的全球最大的12万千瓦煤层气电厂,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完成了5个新型发电项目的审查和上报,新批准煤层气发电装机约8万千瓦。北京蓝清创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3亿元,建设阳城屯城矿区矿井废气环境治理及综合利用项目于10月16日正式奠基新建。目前,煤层气在晋城已广泛运用于发电、工商业和民用。煤层管道气源于10月份在市区实现了对接,全市煤层气用户累计达到8万多户。市区所有公交车、出租车和部分私家车都用上了清洁能源,常年运行的128台燃煤锅炉中,有8家改用空气热源和太阳能,有6家改用煤层气,至明年元月20日前,将有70家完成煤改气工程。金驹煤矸石电厂年前可完成煤改气项目。我市现有300多辆大型煤层气罐车往省内的太原、长治、临汾,河南的郑州、洛阳等地运送新型高效洁净的煤层气,市场前景广阔。二是化工尾气回收工程。天泽永丰煤化工公司率先在全省合成氨生产中实现了“两煤变一煤”蒸汽自给的节能生产。该厂运用巨大的吹风气余热回收装置,成功的将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原先废弃的二氧化碳、氮气的高温余热充分利用起来,实现了生产过程中蒸汽的循环

    利用。仅此一项,一年就可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152吨,减少烟尘52吨。三是冶金行业尾气余热发电等工程。近年来,在全市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中,高炉喷煤、煤气回收、区域热电联产、余热发电、集中供热、燃煤工业锅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铁水输送的短流程工艺等节能项目,已在全市兴高能源、沁泽焦化、春晨兴汇、福盛钢铁、三甲炼焦等大中型企业分别推广运用,收到了明显的节能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兴高能源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被国家农业部、世界银行全球环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四家机构联合授予“中国乡镇企业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示范企业”的炼焦企业。四是粉煤灰矿渣综合利用工程。通过实施资源集约化和废弃物资源化的开发利用,我市发展了以煤矸石、粉煤灰、高炉炉渣等废弃物为原料的各种墙体砖和高标号水泥等新型建材企业40多家,年产20多亿块新型墙体砖,100多万吨高标号水泥。目前,阳城润城镇准备投资1亿多元利用阳电排出的粉煤灰年产五万吨纸浆项目。五是积极打造循环经济圈和产业链。目前,我市按照“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形成了“煤——化肥——电力——汽油”、“焦炭——煤气——电力焦炉”、“煤矸石——电(气)——粉煤灰——新型建筑材料”、“煤矸石——热电——建材、煤化工尾气利用”和“煤层气——发电(民用—工业用—汽车用—商业用)”等五大循环经济圈。与此同时,也初步形成了煤炭深加工、变输煤为输电输肥输油、焦炉和高炉煤气、煤矸石和煤层气、冶炼——铸造——机加工——装备制造业、煤——新型化工系列产品、煤——电——建材、循环农业等十大产业链。这些循环经济圈和产业链的形成,标志着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六是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将为民办实事工程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并狠抓落实,在全市广大农村广泛开展了沼气、秸秆气“户户通”工程,截止2024年底,全市建成和在建沼气、秸秆气用户10.1万户,市县两级政府补贴资金累计达一亿多元。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省22万吨燃煤。随着沼气、秸秆气的广泛运用,在全市广大农村初步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种植——养殖——沼气——种植——养殖、养殖——沼气——发电、种植——养蚕——沼气——种桑、种植——秸秆气化——综合利用”等循环农业生产链。

    3、大力提升科技水平,淘汰落后产能。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我市重点在钢铁、煤炭、水泥、电力等行业进行了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一方面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落后产能,采取“五停”(停水、停电、停原料、停贷、停运)等强制性措施。2024年,全市共拆除100立方米以下小高炉347座,炸毁烟囱502根;淘汰钢铁产能70万吨;淘汰水泥产能84.9万吨;淘汰关闭小火电机组3台,总计1.8万千瓦;关闭电石企业2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8.2万吨。对市区及周边14户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的工业企业实施了搬迁、关停或改造。另一方面对煤炭行业实行了关小改中建大的整合机制。今年,全市又关闭了126个煤矿。同时,全面推广了节水技术改造。全市投资3亿元,相继建成了市区、高平、晋煤集团3个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巴公工业废气处理厂。天泽、大化等化工企业建设了中水处理池,打造企业冷却水闭合循环系统,基本做到了不外排。沁泽焦化等公司使洗煤水达到一级闭路循环,实现了废水零排放。阳电、兴高能源等企业都实行了废水循环使用。

    (二)存在问题

    一是发展规划滞后。国务院2024年就正式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并分别于2024年和2024年确定了两批全国试点单位,山西省也确立了30个试点单位,并确定我市5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截止目前,市和4个县区还未编制完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整体规划。二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还不够大。晋城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偏重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1%,不仅低于全国水平,而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如不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影响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影响全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三是体制机制管理不到位。据调查,全市发展循环经济仅处于起步阶段。从企业来讲,主要表现在各行其是、自行发展,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统一体。

    从管理层来讲,由于部门职能所限,存在着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从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全局来分析,目前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尚处在“减量化”即节能减排阶段,距离“再利用、资源化”还有较大的差距。四是科技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短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和科技人才作支撑,由于我市地处内陆省份,位于偏僻的太行山区,在引进高科技人才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不及时解决人才引进和技术问题,将很难实现循环经济模范市的目标。五是发展循环经济立项难。阳城县早在“十五”期间就提出利用煤矸石建设2×13.5万千瓦热电联供电厂,至今项目还没有批下来。市区在金村境内规划建设的热电联供电厂,也已有五年之久,至今也未建成。

    二、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构想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为主线,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山西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按照建设经济发达、文明富裕、生态良好、和谐稳定的新兴现代化城市的目标,以理论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资源循环式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和效益型转变,努力达到全面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使用较少的能源和原料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提高资源生产率,推动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拉长资源、能源利用链条,促进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多次回收利用和多级资源化,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走节约型发展之路。

    2、坚持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原则。要紧紧依托科学技术促进我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3、坚持强化市场为主导,政府引导和公众参与的原则。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作用,积极调动公众参与和民间团体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广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和多主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新局面。

    4、坚持规划先行与重点突破的原则。要依据各县(市、区)的不同情况,搞好规划编制工作。把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的经济活动,统筹到发展循环经济的大局上来。要实行由点到面、典型引路、全面推广,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率先突破,从而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5、坚持推行循环经济发展企业是主体的原则。实现传统的线性经济向闭流动经济的转变,链接技术是关键,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尤为重要。在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要把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和基层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凝聚起来,对各类循环经济模式的设计、链接技术的选择和创新,合力攻关,取得新突破,全面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6、坚持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先导的原则。各级政府要率先创新发展理念,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和科研开发活动,积极主动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发展思路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总体思路是:“实现一个目标”,即:建设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循环经济模范市;“抓住两个关键环节”,即:转型发展环节和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回收与多级资源化环节;“构建三个核心体系”,即: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体系、现代绿色宜居城市和特色城镇化建设体系、生态环境建设体系;“拉长四个产业链条”,即:煤化工产业链、新型材料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链、生态旅游产业链和绿色商贸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产业链;“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即:化工行业尾气回收利用、高炉喷煤、煤气回收、区域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余热发电、资源综合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及设备、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工程。

    三、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科学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与措施。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发展循环经济,尤其是要把建设循环经济模范市列入经济工作的重要日程抓落实。一是科学规划。有关职能部门要尽快制定出台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规划。二是试点先行。各级各部门要规划设立市级和县(市)区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率先做好典型引导工作。三是要建章立制。要积极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体系,坚持将企业层面的循环、工业园区的循环,产业之间的循环、区域之间的循环和社会层面的循环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解决资源节约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的大循环。

    2、为把循环经济打造成强势经济,必须在项目建设上做文章。一是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煤层气是我市近年培育和成长起来的新型产业,各级各部门要下大力积极扶持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引导向工业企业和服务业的广泛运用。与此同时,要巩固和发展我市已经形成的“十大”节能工程,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二是推行循环经济发展应将减量化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构建生态工业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保障。为此,积极培育清洁生产企业,引导企业加强原料替代,降低GDP能耗,强化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实现废物“减量化”和无害化。三是大力培植和发展废弃物资源化和再利用。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市区每年产生大量的垃圾。市环保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尽快推进市区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工作。四是要坚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绿色商贸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生态服务业转型。五是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以此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努力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政策法规体系。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循环经济促进法(草案)》,要通过法律来规范政府的行为,通过严格执法来推动和保障循环经济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应根据我市的实际,建立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有关规定,建立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强化对高耗能企业的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示范园区、示范项目、示范企业、示范产业、示范产品等投资配套、开发补助和贷款贴息。各级财政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循环经济专项基金。三是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市、县两级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招商引资,选上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坚持把好上项目的关口,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对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循环经济要求的投资项目,坚决不予立项审批。四是有效提升科技创新机制。从技术层面上讲,需要构建以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为重点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从人才层面上讲,当前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人才普遍匮乏,因此,必须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在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建立循环经济认证制度,并要鼓励和促进发展循环经济。五是设立循环经济发展奖励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和任务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要重点奖励循环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企业。通过设立奖励机制,促进全市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六是建立循环经济信息平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真实而充分的信息来提高管理水平。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利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平台。市县两级都要建立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库,并实行网络动态管理,定期更新,加快推进。

    4、坚持把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落实到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一是要把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到“绿色”工程中。把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紧密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坚持以建设绿色晋城为目标,打响生态宜居城市明片,重点推进通道绿化、城市绿化、村镇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有关职能部门要抓紧完成高等级公路沿线、白马寺山和城市周围可视荒山绿化任务,有效提升高速公路直通口、出入口和城市出入口绿化标准。二是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到“蓝天工程”中。随着煤层管道气源输入市区的实现,有关部门要对市区内餐饮业强制实行燃气等清洁能源。新更换的城市公交车、出租车都必须使用清洁的煤层气,并要积极引导公用小轿车和私家车改用煤层气。宾馆饭店、洗浴业常年运营的燃煤锅炉一律实施煤改气改造。市区重点区域禁止燃煤,积极扩大集中供气和集中供热能力,进一步提升市区的空气质量。三是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到“碧水工程”中。沁河和丹河是我市的母亲河,在流域内新上或正在新上的项目,必须实行环评一票否决制,保证流域不受污染。建成的市区、巴公工业园区以及高平等地的污水处理厂,尽快做到中水回收利用。沁水、陵川县城北留等工业园区以及重点发展乡镇应及早规划筹建污水处理厂。丹河、市区东河等河流要尽快完成治理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全市环境治理水平、生态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真正使晋城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

    牵头单位: 市委政研室 李兴文(课题负责人)、赵积伦(执笔人)

    参加单位: 市经济委员会 张丽清

    阳城县委政研室 刘书远



    关于加快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推荐].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