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我见

    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我见[ 8号文库 ]

    8号文库 时间:2024-10-26 22:00:43 热度:0℃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第一篇: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我见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我见【摘要】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自颁布实施至今,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强化事业单位财务会计职能都起到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第一篇: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我见

    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我见

    【摘要】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自颁布实施至今,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强化事业单位财务会计职能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核算环境发生了变化,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实践运用中出现了与实际情况不符或者是不合理之处,因此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改进。本文就如何对现行固定资产核算方法进行改进、修订接受捐赠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及增加 “低值易耗品”会计科目、改革现行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大家一起商榷。

    【关键字】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从199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至今已经9年,但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会计要素的确认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虽然也随着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进行过一些调整,如针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增加了相关的会计科目和调整了相应账务处理方式,仍存在着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因此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做适当改进。笔者认为改进应本着“适应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的需要、紧密联系事业单位实际情况、适当借鉴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科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既要有可操作性,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具体可改进的内容如下:

    一、现行固定资产核算弊端和改进

    (一)现行固定资产的定义及核算方式弊端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资产的初始确认按照历史成本原则,不核算磨损价值, 不核算价值变动,规定“固定资产”科目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通过年终根据收入提取修购基金的方式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

    随着资产的使用和时间的推移,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净值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资产价值均不能揭示事业单位资产的实际价值。在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中的固定资产和净资产类中的固定基金一般情况下按相等金额列示,且均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

    由于受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而导致固定资产的重置成本降低和价值损耗等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原值往往大大高于其实际价值,从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所反映的资产和净资产价值也都远远大于其实际价值,信息使用者从报表信息中难以真正了解事业单位的实际资产和净资产状况,无法合理分析事业单位资产使用的潜力,也不利于同类事业单位之间的横向比较。同时,在国家逐步重视和加强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进行考核的情况下,现有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信息也难以真实反映其资产保值增值的状况。事业单位资产在没有处置之前一直保持价值不变的,而这些资产不能给事业单位带来任何经济利益,但是仍符合资产定义的。从企业会计准则可以看出,未来的经济利益是资产的本质,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是资源的一部分,但资源不等于资产,只有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才是资产。这是资产内在的本质特征。

    企业拥有或控制资产的目的是取得资产的效能,这一效能将会给企业带来净现金流入,不具备这一特征的不应属于资产。例如学校80年代购买的386、486微机,单价高,但是由于计算机淘汰速度快,这些计算机已经失去使用价值,只要学校不进行处理,会计报表中都将其按未提折旧的初始价值列入固定资产项下,显然,这种列示没有客观反映企业资产的情况,虚增了资产,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我国2024年财政部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资产要素的定义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二)改进固定资产核算方式的思路

    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笔者建议取消修购基金计提制度,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制度。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购置固定资产时,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应进行以下账务处理:

    1.直接支付方式下,收到财政部门直接支付用款额度批复时借记“财政直接支付用款额度”科目(分预算内外),贷记“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科目;收到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财政直接支付用款额度”科目(分预算内外)

    2.授权支付方式下可以进行如下会计处理:收到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在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应进行以下账务处理,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科目。计提折旧费用时,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固定资产净值”项目,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二、接受捐赠资产处理方法的不规范和改进

    (一)现行接受捐赠资产处理方法的不规范之处: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接受固定资产捐赠时,根据捐赠者提供的有关单据或按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及接受捐赠时发生的有关费用确认入账价值,其会计分录为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接受非限定用途财物捐赠时,入账的计价依据与固定资产相同,不同的是接受捐赠时会计分录为借记“银行存款”或“材料”科目,贷记“其他收入”科目,而“其他收入”是事业单位的一种收入,年末要转入“事业节余”科目,参与事业单位的节余分配。

    可见,同样是接受捐赠业务,处理方法却存在差异,一个是将接受的捐赠计入净资产,一个是计入收入。因此在对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的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上现行会计制度确有不规范的地方。

    (二)改进接受捐赠会计处理方法的建议:

    笔者认为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的不论是限定用途的财物还是非限定用途的财物都是增加了单位的净资产,比照企业会计制度对接受捐赠时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资本公积”的方法,应将接受的非限定用途的财物计入“事业基金”科目,同时将接受的固定资产捐赠记入“专用基金”科目。这种处理方法更好的统一了相同会计业务的核算,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范化。

    三、关于增加“低值易耗品”科目的建议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

    二是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另外,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可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因此,事业单位大量单位价值未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电话机、简易饮水机、电风扇以及简易办公家具等资产也列入“固定资产”科目核算。

    笔者认为这类资产使用频率很高,很容易损坏,更换较为频繁,不适宜列入“固定资产”科目核算,借鉴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低值易耗品的规定,将其纳入“低值易耗品”科目进行核算较为适宜,因此应增设“低值易耗品”科目。

    笔者建议,事业单位一次性购入批量的这类物品时,可借记“低值易耗品”科目,贷记“现金”、“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摊销时,可以借记“事业支出——低值易耗品摊销”科目,贷记“低值易耗品”科目;零星购入这类物品时,可以直接列支“事业支出——低值易耗品支出”科目,贷记“现金”、“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

    四、对现行会计报表改进的建议

    现行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以“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为编制基础,资产负债表提供的是事业单位一定时点的财务状况,是静态的财务信息;收入支出类项目反映一定时期事业单位的财务成果,提供节余的构成,是动态信息,把两者放在同一张报表上反映有些混乱。并且事业单位还要另行编制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这样设置与收入支出表重复。笔者建议,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依据,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这部分内容去掉,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编制依据。这个会计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全面反映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有利于维护债权人利益,防止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为单位领导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信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Z] 1997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Z]1997

    3.徐琴,许成昌.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财务与会计2024, 11

    4.刘光忠.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J]会计研究2024,1

    5.张海英,夏菲.对改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建议[J] 中国农业会计 2024,4

    第二篇: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改进

    本文作者:吴爱华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事业单位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是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核心。但是,从现在来看,我国事业会计会计体制存在着诸多难题,不但不利于事业单位工作的开展,也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鉴于此,本文对事业单位会计体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体制 难题

    一、前言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名词,法通则规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需要取得法人资格,从而确立了事业单位的法律地位。现在,随着我国国有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政府单位公共办事的不停完善,作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事业单位其地位也日益凸显,不光资产规模的绝对数额越来越大,并且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数字统计表现,截至2024年12月31日,我国事业单位资产总量达3.9万亿元,中央级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总量为0.93万亿元,净资产0.65万亿元。过去事业单位的范围较广,在创建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个过程中,部分单位逐步由社会性、公益性为主转向营业性、开发性为主,资金供给的自给率不停提升,同样,事业单位的会计体制改革也需要与时俱进,不停调整和完善,以适应不停发展变化的经济形势的必要。

    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体制存在的缺陷

    1、核算方法存在的难题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制是根据事业单位单位设置与经费领拨关系制定的。每年财政单位按该单位预算指标和各单位用款进度,年初层层下拨,年末又层层上报经费的应用情况以编制决算,这样会使财政单位盲目的相信该单位的预算,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督,致使单位容易出现资金挪用、拖延支付等难题。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难题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消耗不可以从资产应用效果与利益中获得,所以,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体制》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事业单位购置入账的固定资产在没有报废、毁损的情况下,其账面价值是不变的,直接使得的结果便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尤其在物价上涨过快时期。这种规定使得的不良结果便是容易使得资产信息的失真,虚增净资产,以账面原值核算固定基金,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可以反映资产的实际情形,不利于报表应用者正确了解资产、净资产的应用情况,所以,很多事业单位缺乏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理念,重购置、轻办理的情形屡见不鲜,以至于账实不符,家底不清,损坏丢失,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3、无形资产核算难题

    现在,各事业单位都缺乏严密的无形资产的核算体系。大多数单位对无形资产没有入账,有少数单位即使入账,但在事业单位会计体制中,对本钱办理不重视,其核算方法,核算程序等严重弱化,难以适应无形资产较为复杂的确认、计量、核算等要求。尤其当该项无形资产价值较大、应用期限又较长时,一次性地摊入“事业支出”后,既然能表现收付实现制的原则,并且也等于在账面上注销了该项无形资产,使该项无形资产游离于账面之外。

    4、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部分事业单位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还有部分单位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进而两种会计核算基础所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质量大为不一样,使得各个事业单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行比。其他方面是纵向不行比。收付实现制是按照当期实际收入数和支出数分别确认和计量的,不管是属于上期、本期或下期的,都确认为当期收入或支出,从而使得前后会计信息不行比。

    三、完善事业单位会计体制的对策

    1、增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意识

    事业单位树立正确的固定资产采购意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及单位实际必要来购置固定资产,并且,应创建固定资产应用体制,规定固定资产的应用行为,实现预算办理与资产办理和财务办理的有机结合;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办理单位,对整个单位的固定资产实行统一办理,统一规划、合理部署,科学分配、避免重复购置,提升固定资产应用效率。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应增强资产办理意识,做好资产日常基础性工作,从固定资产的把采购—登记—应用—维护—报废等各个程序都认真对待,对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做到账表、账账、账卡、账实相符。

    2、完善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体系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一是针对事业单位日常开展事业活动所发生的收支事项而设置的事业收支核算科目,二是针对事业单位为补充事业经费的不足,面向市场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收支事项所设置的事业单位经营收支核算科目。这样可以让办理者与应用者更清楚的看清资金的应用去向,更方便会计的办理。

    3、修正收付实现制

    财政公共办理体制的配套改革还没有出台,全面推行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的预算会计改革的条件还没有具备,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准确地反映单位的收支和结余。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相比应收未收的收入,应拨入实际未拨入的款项以及应支付未支付的费用全部登记入账予以反映,这样形成的单位结余更准确。

    4、增加“无形资产”明细科目

    “无形资产”科目反映事业单位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的原始价值以及价值的增减变更。该科目的借方反映无形资产的增加;贷方反映无形资产价值的减少,具体表现为无形资产的冲销、出售等。该科目的期末余额为借方余额,反映事业单位现在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原始价值。“无形资产”科目下应根据本单位情况设明细科目,如:“无形资产一外购”、“无形资产一自创”;大概“无形资产一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产权”、“无形资产一土地应用权”等。经过明细科目核算来反映不一样无形资产的存量及其增减等情况。

    总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事业单位会计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体制改革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课题(意是指我们要研究或者要解决的问题),必要咱们认真对待。

    第三篇: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分析总结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自颁布实施至今,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起着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资金来源出现了多元化,资金运用出现了多方位,适用的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使得运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愈来愈显示出不足及局限性,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会计核算基础,实行统一的权责发生制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以现金实际收付作为收入和支出的依据,支出只包括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当期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债务,这部分债务成为“隐性债务”,不利于防范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同时,事业单位经常在一个会计内出现收支项目不配比情况,如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并非每年都会发生,而固定资产的使用损耗是逐年发生的。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大修理的,根据收付实现制将修理费直接计入支出,造成当年支出增大,结余减少。况且,实际工作中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经常不易明确区分,这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事业单位不能进行正确的成本和费用核算,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不利于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很容易使一部分国有资产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转化为经营性业务的利润或个人收入,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由此,需要对事业单位采用统一的权责发生制,接近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符合管理理念国际化和和会计制度统一化的发展趋势。

    二、改变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同时反映固定资产价值,且固定资产的账面数额与固定基金账面数额一致。但是,当购入旧固定资产时,固定资产科目反映其原值,而固定基金科目反映其净值;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时,固定资产科目反映其原值,而固定基金科目随着已付款额增加而增加;这都使得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不等于固定基金数额,致使固定基金科目的设置失去了意义。同时,事业单位不按照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的减值,没有反映其资产净值,也就虚增了资产总量;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开展业务活动的成本不包括折旧费,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虚减了事业单位的成本支出。由此,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方式的改进可以借鉴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取消“固定基金”科目,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充分体现固定资产净值。购置固定资产时,可直按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资产类科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当事业单位购置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或者建造工程类固定资产时,建议增加“在建工程”科目,先在“在建工程”中归集相应的成本和支出,待安装完毕或工程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时,再从“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账户。

    三、修购基金提取不合理,取消修购基金的计提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按照收入的比例提取修购基金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目的是用于固定资产的维修和购置,但其提取的基数是收入而不是定资产余额,这样有的单位收入多,提取的修购基金就多,有的单位收入少,提取的修购基金就少,提取目的与提取基数两者之间缺乏必然联系,而单位实际发生固定资产的维修和购置费用与单位资产的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单位定期进行定资产大修理、设备购置的经费也应在单位预算中根据需要安排,在费用实际发生时直接列入支出。至于对修购基金提取后什么时候用、用多少会计制度中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助长了修购费用使用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浪费行为。另外,从积累基金角度看,提取修购基金实际上是对年终积累进行分割,是在结转事业结余之前按指定其用途先分割列支一块出来,而事业基金本身就有调节预算收支平衡的作用,修购费用完全可以在年初预算安排出现缺门时动用事业基金进行弥补,没有必要计提并单列修购基金。

    四、接受捐赠的资产核算不当,需改变其核算方法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接受固定资产捐赠时,根据捐赠者提供的有关单据或按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及接受捐赠时发生的有关费用确认入账价值,其会计分录为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接受非限定用途财物捐赠时,入账的计价依据与固定资产相同,不同的是接受捐赠时会计分录为借记“银行存款”或“材料”科目。贷记“其他收入”科目,而其他收入是事业单位的一种收入,年末要将收入结余转入“事业结余”科目,参与事业单

    位的结余分配。可见,同样是接受捐赠业务,处理方法却存在差异,一个是将接受的捐赠计入净资产,—个却是计入单位收入,而对于事业单位接受限定用途财物捐赠的核算,现行制度又规定得不清晰,如果也将接受限定用途财物捐赠作为其他收入核算,这不仅不符合收入确认的标准,也违背了可比性原则。由此,这种处理方法不够严密,不应将接受捐赠的非限定用途财物作

    为其他收入进行核算。事业单位在接受未限定用途的其他财物时,实质上是增加了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比照企业单位接受的捐赠资产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的方法,建议事业单位接受非限定用途的财物捐赠计入“事业基金”账户,同样,将限定用途的财物捐赠计入“专用基金”账户,以便更好地规范相同会计业务的核算。

    五、所得税帐务处理不妥,应调整其核算方法

    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通过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应该在年终计算应交所得税,会计分录为借:结余分配—应交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这种情况下,把所得税作为对事业单位收益的一种分配。而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所得税是企业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一项费用,会计分录为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这种所得税费用观越来越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也更接近于国际上的处理方式。应该说事业单位交纳所得税也是一种支出而不是对收益的分配,会计处理应该与企业保持一致,即:增设“所得税”科目,年终计算应交所得税时,会计分录同样是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六、全面反映财务信息,增加现金流量报表

    企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金流量表作为企业管理部门编制现金预算的依据,已经成为企业的三大会计报表之一,其资产负债表提供事业单位一定时点财务状况,是静态财务信息,收入支出总表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期间的财务成果,提供结余的构成,是动态信息,二者都不能反映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现金流量表提供一定期间现金流入流出的动态财务信息,表明经营、投资、筹资活动过程中现金的流入量和流出量,说明了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变动原因,是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总表的补充和说明。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而没有规定编制现金流量表,随着事业单位将核算基础改为权责发生制,有必要编制现金流量表。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可以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预测其变化发展趋势,可以评价事业单位投资和理财活动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有效地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第四篇: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自颁布实施至今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自颁布实施至今,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国内经济不断发展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远远滞后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步伐,适用的会计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呈现出不少弊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会计原则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不能充分、完整地核算和反映事业单位的所有资产、负债,对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的绩效评估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有效性:

    一是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资产和负债。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收入、支出仅包括以现金实际收入和支付的部分,虽然能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但却不反映那些本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部分,如一些事业单位拖欠的工程款;也不反映应由本期负担,以后偿还的债务,如借款利息,这就使得当期收入和成本费用反映不真实;单位的资产和负债反映不全面。

    二是经常存在每个会计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如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并非每年都会发生,而固定资产的使用损耗是逐年发生的。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大修理的,根据收付实现制将修理费直接计入支出,造成当年支出增大,结余减少;同样,有些收人是本期一次性收取,但要涉及若干期如培训费收入,在培训费收取的当期,收入有大幅增长,以后则可能出现负增长现象,特别是在各期培训费收入相差较大的情况下,问题尤为突出。使得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就不具备可比性。

    三是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只能在实际收到付款单据时按付款金额确认和计量购入的材料物资,对未支付货款、但已收到的物资,不登记入账,不利于对各项物资进行全面管理;对仅支付部分款项的物资,也只能按付款单据中的实际支付金额确认和计量,显然不能对采购业务进行确切地反映。

    四是成本、费用的核算不准确。事业单位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虽然经营性业务要进行成本核算,但由于两种业务通常混杂在一起,费用难以合理分摊,成本的核算极不准确,难以反映各项业务实际成本的发生情况。这既不利于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也不能使预算内资金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

    (二)关于会计核算

    1.固定资产核算问题

    (1)固定资产折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对固定资产是否计提折旧做出明确的规定,会计制度通用科目中没有折旧这一科目。在实务操作中,事业单位一般不按照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折旧,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而是按照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作为净资产的一部分。这种核算方式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是价值背离。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账面价值与现时净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差额越来越大。

    二是虚增净资产。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以账面原值反映固定基金,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现有生产能力状况,虚增净资产。

    三是成本不完整。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业务活动成本相应也不包括折旧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一方面,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虚增了事业成本;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四是按收入的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不足以维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且缺乏科学合理的计提依据。

    (2)购置固定资产。制度规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应根据资金来源渠道分别列支,通过两组分录反映:支付款项时,借记“事业支出”、“专款支出”、“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财政直接支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固定资产入账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上述会计处理存在两个不足:

    一是以银行存款购置固定资产,实质上并没有引起资产减少,只是资产存在形态的一种转换。而借记“事业支出”,势必虚增了单位的费用支出,且期末要将该项支出转入“事业结余”账户,参与事业单位的结余分配,又虚减了单位结余,有违真实性原则。

    二是两组分录之间没有一定的勾稽关系,不能确切明了地反映业务内涵。由于只是制度的一种硬性规定,在实际业务处理中,不少单位会计往往做了付款分录,忘记做固定资产入账分录,其结果是导致账外资产形成,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2、无形资产核算问题

    (1)无形资产核算方法不完备,各事业单位都缺乏严密的无形资产核算体系,不能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

    按现有制度规定,对于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无形资产应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分期计入经营支出。对于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是合理可行的,但对于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摊销一次计入事业支出的会计处理尚有商榷之处。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在核算无形资产时,只是通过借记、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最终转入“事业支出”,当期“无形资产”账户余额为零,作为资产组成部分的无形资产也就不能在会计报表中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其存在。由于会计报表和账户未列示无形资产状况,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就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单位而言,不利于单位内部对这些无形资产的控制、监督管理;就国家而言,不利于国有资产的宏观管理,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例如事业单位因发展需要向国家、集体新征用土地,以支付土地出让金、补偿费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单位对征用的土地享有长期利用、经营的权利。事业单位在取得以上无形资产时,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千万元,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如果将取得的这些无形资产一次摊销,直接计入事业支出,当月的会计报表和次年的会计账簿中无形资产账户都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存在,这些无形资产就成为事业单位拥有的账外资产。

    (2)不能满足事业单位利用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核算需要。

    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向其他单位投入的无形资产,按双方确定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科目,按账面原价,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同时按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在取得无形资产时,已将取得的无形资产一次摊销,直接计入事业支出,无形资产账户余额为零。

    那么,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若干年后将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按制度规定借记“对外投资”科目,按账面原价,贷记“无形资产”科目,就会碰到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按账面原价”确定对外投资无形资产的原价?因为对外投资时无形资产账户余额为零;二是会出现“无形资产”科目有贷方金额没有借方金额,期末余额为贷方的现象,这样既使人费解,也违反了无形资产账户期末余额为借方的规定。

    3.事业单位结余的问题。《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三十一条规定: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

    (1)专用基金是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主要有: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和住房基金。如:某事业单位有从事专门业务活动的人员100人,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公费医疗经费人均预算定额标准400元提取医疗基金40000元。做会计分录借:事业支出——社会保障缴费40000;贷:专用基金——医疗基金40000.我们知道,净资产属于剩余权益,归法人所有,但职工福利基金和医疗基金属于负债性质,只能用于职工福利医疗等方面。将负债列入净资产核算,显然是不合适的。

    (2)修购基金的问题。现行《事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提取修购基金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这使得固定资产价值两次被列入支出:如前所述,购置固定资产时,已经借记“事业支出”,贷记“银行存款”等,而此处又一次借记“事业支出”,造成虚增事业支出。

    (3)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所得税是对事业单位收益的一种分配,按照规定,事业单位通过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应该在年终应交所得税,会计分录为借:结余分配——应交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而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所得税是企业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一项费用,会计分录为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而现行的办法,不能清晰的反映事业单位的支出情况,也不接近于国际上的处理方式。

    (三)关于会计报表问题

    与企业会计报表相比,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两个最大的特点是:一是从会计报表体系上看,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二是从具体会计报表的结构上看,资产负债表采用“科目余额表”的结构形式。这两点表现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报表方面的不足和缺陷。现金流量表所表现出的特殊作用是其他任何一张会计报表都不能替代的。首先,现金流量表已经成为与会计主体有利益关系的各方了解其现金变动及支付能力的重要报表,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主要是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收支调整为以现金收付为基础的收支,所以相对来说难度较大,但事业单位有很多业务就是以现金收付为基础确定收支的,因而其编制相对比较容易;其次,事业单位尤其是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和有经营性业务的事业单位,由于对这一部分业务采用了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处理,使得其收支表中的收支不能反映现金收支的真实情况,而出资者及管理部门了解事业单位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可支用现金额。从这个角度看,事业单位编制现金流量表显得非常重要。

    资产负债表的结构问题。资产负债表是静态的时点报表,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壮况的报表,它所表示的必然是一个时点而非时期。但是,事业单位规定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列示不科学,格式采用的是“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原理,实际上是会计科目余额平衡表,不符合资产负债表的定义,既包括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类要素,也包括了“收入、支出”这类属于特定时期的动态项目,从而使这张表失去了原来的含义。作为反映单位一定时点的财务状况的静态报表,列示收支类项目是不必要的,同时也与收入支出表重复。因此这种格式的资产负债表需要改进,使之符合惯例要求。

    三、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为了更好地规范会计核算,实施财务监督,强化资金管理,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笔者针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实行统一的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是新公共管理体制下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方向。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只有在提供服务时才加以确认,而且在接受服务以后,就应该将相应的义务确认为当期费用,并将其作为债务列入资产负债表,这样,财务报表就要完整地反映单位的财政状况和运行成果,同样,权责发生制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所有的经济资源,以便于对有关资产的管理和维护。

    (二)改进相关会计要素的核算

    1.固定资产折旧。笔者认为,固定资产核算方式的改进可以借鉴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取消“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充分体现固定资产净值,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计提折旧时,将固定资产的原值扣除其预计净残值的余额,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内,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进行摊销,将每月应摊销的折旧价值作为费用计入有关的成本或支出中,从相应的收入中得以补偿。计提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经营支出——折旧费”、“成本费用——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2.改进固定资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可与企业会计制度同步,没有必要保持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对应关系,由此建议取消“固定基金”科目。购置固定资产不需按资金来源列支,可象企业会计一样,购置入时,直接按照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财政直接支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有关科目。

    另外,建议增加“在建工程”科目。当事业单位购置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或者建造工程类固定资产时,先在“在建工程”中归集相应的成本和支出,待安装完毕或工程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时,再从“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账户。

    2.改进无形资产核算

    (1)健全无形资产核算体系。根据无形资产的计价方法,分门别类地对无形资产进行计价和摊销,保证无形资产的价值在受益期内得到补偿。建立和登记无形资产台帐,建立台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主权主体应享有的合法权益的实在物据,一旦有侵权行为发生时,作为索赔的标准。

    二是在评估时,作为评估计价的基础。一般来讲,无形资产的评估价应根据它带来的未来收益而确定,但由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无形资产的成本投入,也就是某项无形资产的投入费用仍不失为评估无形资产的基本依据。

    三是根据某些规定对没有转让出去且已失去价值的无形资产,通知财务部门摊销其价值。四是便于对无形资产的盘点、清查及档案管理。

    (2)为了避免在无形资产摊销中产生账外资产,完善无形资产的管理,建议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无形资产比照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购入时,直接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

    入——财政直接支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有关科目;按照无形资产的名称设置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不进行摊销。当按规定需转为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

    3.改进事业单位结余的核算。

    (1)建议取消“专用基金”科目下的“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基金”等科目,将专项资金列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如上例,提取医疗基金40000元时,借:事业支出——社会保障缴费40000,贷:其他应付款40000;发生医疗费支出时(假设一次性用银行存款支付30000元),直接做会计分录借:其他应付款30000,贷:银行存款30000.(2)对修购基金的建议。如果不取消修购基金,建议将计提修购基金列入结余分配中。提取修购基金,实质是将经常性资金转换为一般专用基金,使事业单位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固定资产更新维护的资金来源。因此通过“结余分配”账户提取修购基金,有利于避免现行会计核算中的弊病。

    (3)将交纳所得税作为一项支出而不是对结余的分配。笔者认为,事业单位交纳所得税是一种支出而不是对收益的分配,而且这种所得税费用观越来越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也更接近于国际上的处理方式。会计处理应该与企业保持一致,即:增设“所得税”科目,年终计算应交所得税时会计分录: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4)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规定,事业单位的结余中,仅按一定比例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均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的单位收支差额。所以,结余分配的明细账除所得税外只设“提取专用基金”,不再进行细分。若将修购基金作为结余分配的,其明细账的设置需细化,即在“结余分配”总账下的“提取专用基金”明细科目中,再设两个三级明细科目,一是“福利基金”,二是“修购基金”。在提取修购基金时,会计分录为:借:结余分配——提取专用基金(修购基金);贷:专用基金——修购基金使用修购基金时,借:专用基金——修购基金;贷:银行存款

    (三)完善会计报表体系和内容。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可借鉴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至少应包括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强调会计报表附注的作用,对关键项目作出说明。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应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预算收支总表、基本建设投资表、国有资产情况表。其中业务活动表、预算收支总表、基本建设投资表、国有资产情况表应包括上年数和本年数。这样,事业单位会计报告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能更好地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也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建立资产负债表观的会计理念。将现金流量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以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这是国际通行的惯例,也是与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同时建议,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项目删除,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编制依据,反映单位一定时点的财务状况的静态报表,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维护债权人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五篇: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及其建议

    摘要: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自颁布实施至今,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强化事业单位财务会计职能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会计环境的变化,现行 的事业单位制度呈现出不少弊端。结合实际工作,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会计制度;权责发生制;基金负债;事业单位;代写硕士论文;毕业论文范文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的弊端

    高校对教学科研和教辅活动业务的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虽然易于建立和使用,但是它不利于进行成本核算、提高效率和绩效考核,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和反映单位的负债情况,不利于防范财务风险,不能使收入与费用恰当的配比,不能真实反映对外投资业务,而且容易被管理当局用来操纵业绩。

    (二)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存在弊端

    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同时反映固定资产价值,且固定资产的账面数额与固定基金账面数额一致。事业单位将购人固定资产的全部支出作为当期支出,违背了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会计原则。其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的缺陷。

    (三)负债分类不科学

    在资产负债表中,“借入款项”排列在其他流动负债之前,位于负债类的第一项,似乎隐含着“借入款项”属于流动负债之意,其实则不然。近些年来,高校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的资金大多来源于银行的长期借款,高校只有将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混合列入“借入款项”中,这样,不利于有效揭示高校的财务风险,不利于分析其偿债能力。

    (四)修购基金提取不合理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按照收入的比例提取修购基金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目的是用于固定资产的维修和购置,但其提取的基数是收入而不是定资产余额,这样有的单位收入多,提取的修购基金就多,有的单位收入少,提取的修购基金就少,提取目的与提取基数两者之间缺乏必然联系,而单位实际发生固定资产的维修和购置费用与单位资产的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几点建议

    (一)改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原则

    1.引入采用权责发生制,改进会计核算基础。实行统一的权责发生制,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高校所有经济业务的核算统一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对收入、费用、成本进行准确的确认和计量,可以对外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对高校管理当局的经管责任做出客观的评价。

    2.引入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也是企业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原则。业单位取得固定资产,其支出的效益涉及几个会计期间,应属于资本性支出,不应作为收益性支出在发生当期直接列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通过计提折旧在各会计期间分摊的固定资产成本支出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列于收支表中,以夯实结余信息。

    (二)改变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1.固定资产取得的会计处理。取消“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结转自筹基建”会计科目,增设“在建工程”、“待处理财产损益”会计科目。对于事业单位购置的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应按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贷记“财政补助收入”或有关资产账户。

    2.固定资产折旧和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增设“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两个会计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以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情况。可使得资产负债表能够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净资产的情况,收支表能够反映真实结余的情况,真正体现权责发生制、收入与支出配比、谨慎、以及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等核算原则的要求,以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利用真实的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负债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在资产负债表上,负债划分成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大类,按照借款日长短排列。“借入款项”分解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分列于流动负债项和长期负债项目下。

    (四)关于基金的改革

    1.提供基金明细信息。专用基金是用途受到限制的净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各专用基金的子项,提供其具体的限定用途是必要的。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接受的来自社会各界以及海外的捐赠日益增多,其中多数捐赠都是有指定用途的,在报表中揭示此类信息也有助于满足捐赠者的信息需求。

    2.建议将计提修购基金列入结余分配中。提取修购基金,实质是将经常性资金转换为一般专用基金,使事业单位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固定资产更新维护的资金来源。因此通过“结余分配”账户提取修购基金,有利于避免现行会计核算中的弊病。

    (五)充实财务报告的内容,增加现金流量报表

    高校现行报送的三张财务报表远远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高校未来对外公开的财务报告除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和基金变动表外,还应增加现金流量表、财务报表附注、管理当局对高校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情况的陈述性说明以及其他必要的补充信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相关论文[Z].1997

    [2]孙虹.试论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性[J].教育财会研究2024(01)

    [3]吴线红.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中的弊端及解决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4(08)



    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我见.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